『壹』 有什麼軟體或者網址能查詢以前真實的歷史。從最早到現在是怎樣的一個過程。最主要是那些朝代裡面的故事。
直接在網路上搜索朝代的名稱,就有這個朝代的故事,但是最好還是建議看一些書籍
『貳』 要真實的歷史故事
1.歷史上死亡最臭的皇帝---晉景公姬獳。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是權傾天下的厲害人物,戎馬一生,過了一輩子在刀尖上舔血的日子,到了晚年估計是有點老年痴呆了,也好奇自己到底還能活多久,於是便找了當時晉國的一位算命先生來給自己算一卦。
姬先生問:我還能活多久啊。算命先生也實在就說:「今年的新麥子你肯定吃不上了」。這話擱到誰身上誰也不痛快不是,於是作罷。等到今年麥子出來的時候,姬先生就把那位算命先生找來了,說:「你看我碗里的不就今年的新麥子嗎?
你不是說我吃不上嗎?我這就吃給你看,不過我吃之前你得先死,是讓你算的不準呢」!出完算命老頭拉出去被砍了,正當姬先生准備吃飯的時候感覺身體不適,於是就上了趟廁所。侍衛等了半天,還看不到皇帝回來吃飯,四處尋找,最後在廁所發現了姬先生的屍體,已經一命嗚呼了。
2.歷史上死亡最奇葩的皇帝---秦武王贏盪
他生在當時秦朝正鼎盛的時候,年齡才23歲,風華正茂的歲數,並且他身體強壯,孔武有力,但是唯一的缺點就是他有點缺心眼,喜歡跟人家比力氣。跟他比過力氣的人都封了大官;比如:烏獲、孟說等人。
23歲那年,外出到洛陽,看見洛陽的大鼎頓時來了興趣,還聽說有個姓孟的也是個大力氣之人,這他就不服氣了,所以找人過來一比高低,非得說自己也能舉起來,最後舉是舉起來了,可惜沒抗住啊,最後鼎掉下來砸斷了大腿;放到現在不過是截肢的問題而已,可是當時醫療條件差了,沒幾天就死在了洛陽,真是英年早逝。
3.歷史上最無奈的宰相---崔杼
當時的齊國君主是姜光,姜光的能當上君主還是崔杼一起聯合起來才做到的,按說他們兩個的關系應該更加緊密才是,奈何姜光貪戀美色,把綠帽子帶到了昔日的戰友頭上,崔杼知道事情後一不做二不休,找人結果了君主的性命。
碰巧當時的史官心眼比較直,就如實寫到:"崔杼弒其君"。崔杼也覺得名聲不是好聽,再說自己也真的有情可原,史官不聽被崔杼給殺了,當時的時候史官都是世襲制的,史官的弟弟上台後還是這么寫;崔杼一怒又殺掉了,當史官第三個弟弟上台後崔杼聽說他還是這么寫,他就不敢再殺了,否則真的就遺臭萬年了。
4.漢武帝想殺奶媽
奶媽向東方朔求救,東方朔說道:「皇帝殘忍而執拗,別人求情,你反而死的更快。
皇帝要處決你的話,你記得回頭看我,我當想辦法激將皇帝。
」奶媽按照東方朔說的做,東方朔在武帝旁對奶媽說:「你最好趕快走吧,皇帝現在都已經長大了,怎麼會惦記著你小時候餵奶的恩情呢?」皇帝感到很悲傷,就不再提殺乳母的事了。
5.東坡肉故事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於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觸犯了皇帝,被貶到黃州,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宋神宗駕崩後,蘇東坡重新被起用調到杭州作官時,西湖已被葑草淹沒了大半。他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後來被稱為蘇公堤。
老百姓為了贊頌蘇東坡的功德,到了春節時就給蘇東坡送豬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了豬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家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送給每家每戶。但家人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然而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之,此後被人們命名為「東坡肉。」
『叄』 尋歷史人物真實的感人故事的網址
感人故事吧http://post..com/f?kw=%B8%D0%C8%CB%B9%CA%CA%C2
感人http://post..com/f?ct=&tn=&rn=&pn=&lm=&sc=&kw=%B8%D0%C8%CB&rs2=0&myselectvalue=1&word=%B8%D0%C8%CB&tb=on
http://post..com/f?ct=&tn=&rn=&pn=&lm=&sc=&kw=%B8%D0%B6%AF&rs2=0&myselectvalue=1&word=%B8%D0%B6%AF&tb=on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21.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 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
『肆』 歷史方面的書哪個網站最全面
漢書http://guoxue..com/page/babacae9/index.html
後漢書http://guoxue..com/page/e1e1babacae9/index.html
史記http://guoxue..com/page/cab7bcc7/
試試這個,不過有點文言文的味道
或者看看下面這幾本:
《竊明》 《家園》《朔風飛揚》 有一本書我很喜歡,你可以去看看,——《步步驚心》
『伍』 想了解歷史故事或歷史實事,有沒有專門的網站
安裝衛星電視看外國電視台
『陸』 哪個網站有很多歷史故事
比較大的網站都有歷史頻道,如鳳凰網、騰訊、搜狐、網易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網路搜索【歷史】
『柒』 有沒有歷史真實故事
蘭陵王的面具 公元564年,北周與北齊之間的邙山之戰使一位歷史名將一戰成名,他就是千古美名揚的蘭陵王。
蘭陵王名高肅,字長恭,東魏權臣高歡長子高澄之子。因其封地在徐州蘭陵郡,故被世人稱為「蘭陵王」。
中國四大美男的說法頗多,但各種版本里都少不了蘭陵王。描述他美貌的記錄極多:據《北史》中對蘭陵王的記載稱:其「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蘭陵忠武王碑》中又說其「風調開爽,器彩韶澈」;《隋唐嘉話》中的記載更美,說其「白類美婦人」。如此可見蘭陵王的傾國美貌。
然而,在狼煙烽火年代中,誰會懼怕一位貌美如花的將軍?為此,蘭陵王每次征戰必會帶上一副面目十分猙獰的面具,以震懾敵軍。憑借這副面具,他躍馬沙場,刀劍翻飛,縱橫馳騁,一派虎將的霸氣威風,在連年征戰中屢立戰功,最終成為東魏政權極為強勁的支柱。蘭陵王的面具,成就了他的戎馬生涯。
蘭陵王不僅美貌驚人,而且品行高潔,其愛兵如子、不貪女色的故事被世人廣為傳頌。
據《北齊史》記載,其「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不僅如此,即使對自己的「政敵」他也是寬厚以待。當年蘭陵王在瀛洲時,因一位名叫陽士深的行參軍的誣告而被免官。多年後,蘭陵王東山再起,陽士深正好在他營中聽令,日夜擔憂蘭陵王會因往事報復害他性命。蘭陵王得知此事後不僅極力安慰,還故意找了一個借口,打了陽士深二十大板,以讓他安心。
功高品潔又深受愛戴,蘭陵王難免引起君王高維的警覺猜忌。為保安全,蘭陵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決定自污形象,消弭高維的警惕。於是,他開始故意明目張膽地廣受賄賂,全然擺出一副極其貪財的面目。此後,人們常看到他的門前,賄賂的人竟然排起了長隊。
俗話說,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來了。蘭陵王給自己戴的這副貪財的面具也不例外。很快,他的極度貪財引起了皇上高維的警覺。再有一些奸佞小人在皇上耳邊讒言,也日漸加深了高維心中對蘭陵王貪財的疑惑。如此高貴的身份卻還極其貪財的理由只有一個—為謀反籌集大量的軍費!
蘭陵王自製的這副假面具終於為他引來了殺身之禍。公元573年,北齊皇帝高維設宴請蘭陵王,共賞那曲因為他而誕生的名曲《蘭陵王出陣曲》。酒過數巡,高維感慨:「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旦失利,追悔莫及啊!」而此時,蘭陵王卻無心快語道:「家事親切,不覺遂然。」蘭陵王萬萬不曾想到的是,自己的一句「家事」卻讓高維心中長久的猜忌頓然堅定。蘭陵王將國事當作家事,其稱帝之心昭然若揭。
不日,高維的一杯毒酒送至蘭陵王面前。蘭陵王至死不解,自己的殺身之禍究竟是在哪裡埋下的禍端。
蘭陵王的兩副面具,一副成就了他戎馬生涯的赫赫威名,另一副卻將他引向了黃泉路。成也面具,敗也面具,看來面具戴久了必然會艾艾故事網歡迎您迷失自我。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名將蘭陵王使人思之腸斷神傷。
『捌』 誰知道寫實小說網站..專門寫歷史真實的.故事.這類的.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半 寫實的小說有很多 但是都分布在各個不同的網站里 勸你還是搜索寫實的小說吧 一個一個找 因問目前中國好象還沒有這樣的網站
『玖』 找一些關於歷史的網站
當歐洲籠罩於基督教的黑暗之時,以伊斯蘭為特徵的阿拉伯帝國文明光芒璀璨,成就斐然。對於這種文明的地位,權威的科學史學家的評價是,縱向來看,它在人類歷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承前(希臘、羅馬)啟後(文藝復興)的作用;橫向來看,東、西方文明在此碰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了解一些科學史的人都知道,歷史上西方學者曾廣泛使用阿拉伯文,或受益於阿拉伯帝國的科學文化,許多科學著作都是用阿拉伯語撰寫的,帝國在此期間也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因此,前西德歷史學家赫伯特·格特沙爾克在《震撼世界的伊斯蘭教》一書中寫到:「全世界都感謝阿拉伯語在傳播中世紀高度發展的阿拉伯科學知識方面所帶來的媒體作用……如果沒有阿拉伯語這個媒介,得到這些知識是不可想像的,或者說無論如何也不會了解得那麼早。」
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西歐人對希臘知識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長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這一學術成就在西歐准備重新恢復他們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臘古典著作的作用。」
而作者Robert Briffault在《構建人性》中則更加明確地說:「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現代的歐洲文明就根本不會出現,這是極其可能的;絕對可以肯定,如果沒有他們,歐洲便不會扮演那麼一種超越所有先前進步階段角色。」 「正是在阿拉伯與摩爾人文化的感召下……真正的文藝復興才得以發生。正是西班牙而非義大利,成為歐洲再生的搖籃……」
居斯塔夫·勒朋旗幟鮮明地指出:「十字軍戰爭不是導致學術進入歐洲的主要原因,而是通過西班牙、西西里和義大利。」
他在《阿拉伯文明》一書中寫道:「阿拉伯人迅速地創立了一種與以往的許多文化有著很大差異的新興文明。由於他們良好的政策,使許多民族接受了他們的宗教、語言和文化,連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人、印度人也不例外,他們情願地接受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傳統習慣和建築藝術……」
《西班牙的摩爾人》的作者、英國人斯坦利·萊恩·普爾說:「西班牙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近8個世紀里,發展成為整個歐洲文明的光輝典範——當歐洲其它地方呈現蕭條的時候,這個國度的藝術、文學與科學一片繁榮。來自法國、德國與英國的求學者聚集在這里,汲取這些流淌在摩爾人的城市裡的知識的甘泉。」歷史上,在西班牙科爾多瓦、塞維利亞、與格拉納達的高等學府里,雲集著為數眾多的基督徒與猶太學生,他們如飢似渴地向穆斯林學者學習科學,然後又把所學到的知識在歐洲播散。以下引用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寫給西班牙哈里發希沙姆三世(公元1027~1031年在位)的一封信函,他在信中請求允許派遣王族成員前往科爾多瓦大學學習。
「喬治二世——英國、高盧、瑞典及挪威的國王,致西班牙穆斯林國王哈里發希沙姆三世陛下:
我們已經獲悉,貴國之科學、知識、技術與製造業甚為發達,故,鑒於我們的國家在此類方面之匱乏,及全然處於愚昧無知,我們希望獲得良機,以使我們的青年人受益於貴方之成就。
我們期盼這種良機可以讓我們跟隨你們的腳步前進,並以知識照亮我們的人民。鄙侄女杜邦特公主及一些英國貴族女子,希望受惠於你們的學術機構(科爾多瓦大學——筆者注)。對您特許給予我們機會以實現我們的目標致以敬意。
年輕的公主將為陛下晉獻一份禮物。您若能夠收下我們將倍感榮幸。
落款:您順從的僕人,喬治」
西班牙穆斯林創建的大學也是後來一些歐洲早期的大學的模範,例如阿方索八世於公元1208年建立的帕倫西亞大學與弗雷德里克二世於公元1224年建立那不勒斯大學。
盡管基督教世界翻譯穆斯林的科學著作在諸如巴塞羅納、里昂或圖盧茲等地進行,但是占據首要位置的無疑是西班牙的托萊多。這座從公元8世紀初至11世紀的3~4百年之間由摩爾人穆斯林治理的城市,開始成為整個歐洲的文化中心,其聲望尤其是在翻譯工作大規模開展的12世紀以來,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在托萊多被譯成拉丁語的穆斯林科學著作應該有幾百部以上。事實上,歐洲也因此而涌現出諸傑拉德、普拉托、阿德拉爾德、羅傑·貝肯、羅伯特·切斯特,以及荷爾曼等著名的翻譯家。他們雲集於此,如飢似渴地從事科學著作的翻譯工作[在那些翻譯家來到托萊多之前,那裡甚至還出現了後來成為羅馬教皇的吉伯特(公元940~1003年)的身影。]。《全球通史》也提到這些翻譯家,它寫到:「12、13世紀,這里的翻譯家有猶太人、西班牙人和歐洲各地的外國學者。」可以這樣說,他們來到托萊多的目的只有一個――盡一切可能獲取穆斯林的科學知識。
自公元12世紀阿拉伯帝國學者的著作(和希臘、羅馬著作的阿拉伯語譯本)被大批譯成拉丁語及其它歐洲語言以來,歐洲各大學將它們作為教科書長達幾個世紀。
科學史告訴我們,阿拉伯帝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承前啟後,獨步中古。如果將《構建人性》加以引申,人們就會明確無誤地看到,彼時其科學技術與文化水平代表當時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
阿拉伯帝國文明在科學上多有建樹,而且正是通過廣大科學家與學者的創造性勞動,古代印度、希臘、波斯與羅馬的科學巨著得以矯正並保存。
歐洲文藝復興的大師們從阿拉伯語書寫的這些古代希臘與羅馬巨著開始,點燃了復興的火炬。如果沒有崇尚科學的穆斯林的辛勤勞動,今天就不會有人看到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了;因為中世紀籠罩在歐洲的基督教的黑暗幾乎摧毀了一切古代希臘與羅馬的科學文化典籍,盡管衰敗的拜占廷可能剩下典籍中的片言只語。不要輕視阿拉伯帝國科學的作用——當苟延殘喘的拜占廷幾乎完全隔絕歐洲通向東方的道路之時,中國的「四大發明」是經由當時在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影響下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國部分地區,傳往整個義大利乃至歐洲的;而奠定今日科學基礎的文藝復興,正是始於歐洲的這些地方。
對此,Arnold和Guillaume編撰的《伊斯蘭的遺產》有所佐證。該書寫到:「回顧歷史,我們可以這樣講,伊斯蘭(醫學與)科學映射著希臘的光芒,當希臘科學的白晝流逝,伊斯蘭(醫學與)科學的光輝猶如月亮,照耀著中世紀歐洲最黑暗的夜晚……因為伊斯蘭(醫學與)科學指引或引導了那場偉大的運動(文藝復興),所以我們有理由宣稱這種文明依然與我們同在。」
流傳下來阿拉伯帝國科學的歷史文稿有時是很粗略的,這使得一些人產生這樣一種錯覺,即它的科學只不過是對希臘科學在歐洲科學革命之前的一種保存。出現這種錯覺的原因恐怕還在於,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的科學著作幾乎都是以阿拉伯語書寫的,而今天的科學編年史學家真正精通這種科學語言的已經不多了。另外,一些被翻譯成拉丁語或其它語言的書籍,隨著時間的推移,讀者已然很難分辨它們的淵源了。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在於,一些人有意或無意地進行了「模糊」處理。
但是,一些史學家力圖歪曲史實,認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只不過是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點餘光。」其實,這種蓄意抹殺阿拉伯帝國的科學地位與成就的鼓噪,不是處於無知,就是緣於偏見。而事實是足以勝過詭辯的。
諸如Otto Neugebauer與Delambre之類所謂的學者甚至走的更遠。例如在他們的報告里,伊斯蘭天文學彷彿根本就不曾存在過,穆斯林也從來不曾凝視過星空,盡管那時的繁星也是像今天一樣俯瞰著大地。而Pierre Duhem的態度則可謂是滑稽可笑了。按著他的邏輯,中世紀的穆斯林在天文學方面同時身兼兩重身份――一是瘋狂焚燒托勒密書稿的暴徒,二是毫無建樹地模仿希臘科學的抄寫員。可是,一個抄寫員如何能夠眷抄一部已經投進烈焰的書稿?這就好比讓Duhem先生用自己的腳掌抽自己的嘴巴一樣困難。此類荒唐的邏輯也不乏追隨者,他們甚至企圖使人類的天文學由托勒密直接蛙跳到哥白尼,而這一步蛙跳幾乎有1500年的距離。先後擔任國英國歐文學院與曼徹斯特大學歷史系教授的陶特說:「看到還有人相信,一個人能夠從伯里克利或奧古斯都時代一步蛙跳到美第奇和路易14時代,這實在令人痛心……從頭開始固然好,但是我們根本不能隨意在某個時候停下來,跳躍過數百年,然後重新開始。」
現在來戳穿一個關於穆斯林征服者焚毀亞力山大圖書館的寓言故事,以便使「瘋狂焚燒托勒密書稿」這樣的故事就此止步,也為讓Duhem之類的「偽術士」在天真的讀者面前被徹底揭去偽裝的麵皮。
居斯塔夫·勒朋的《阿拉伯文明》有這樣一段文字:「所謂的焚燒亞力山大圖書館這樣荒蠻的行為並不符合阿拉伯人或穆斯林的道德准則。人們會產生這樣的質疑――那些傑出的學者們長久以來怎麼會相信這樣一種傳說?這種傳說遭到我們這個時代唾棄,根本沒有再去討論必要了。沒有什麼事情比證明在伊斯蘭征服世界以前,是基督徒自己焚毀了異教徒的書籍更容易了。」
奇怪的是,那些穆斯林征服時代或稍晚一些的、人才濟濟的歷史學家,沒有一人留下對焚燒亞力山大圖書館事件的片言只語的記載,倒是到了13世紀突然冒出3個人講起這個故事,其中尤以一個人叫Ibnul al』Ibri(意思是「猶太人的兒子」)的說法經不起推敲。按照這位「猶太人的兒子」的說法,那些被焚燒的70萬冊書被亞力山大的4000座浴室當作燃料連續燃燒了半年的時間。但是,這種說法卻出現了簡單的算數問題――如果把按此人所說的70萬冊書分送到4000座浴室,那麼每個浴室只能分到175本,而要想讓這175本書連續焚燒半年,則每本書至少需要持續燃燒1天以上。況且多達70萬冊這一數量本身就是令人無法相信的。由此聽眾便有理由懷疑這個「猶太人的兒子」講述的「寓言」故事的真實性了。事實上亞力山大圖書館倒真是被放了兩次大火,一次在公元前48年,放火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利斯·愷撒的艦隊,另一次在公元391年,適值羅馬帝國狄奧多西統治時期。莫非「猶太人的兒子」以那兩次放火為藍本,杜撰了一個寓言故事?
約翰·威廉·德雷珀在《歐洲知識發展》一書中仗義執言說道:「歐洲文獻故意系統性地抹殺穆斯林的科學成就,對此我不得不表示悲憤。但是我肯定,他們再也不會繼續被隱瞞下去了。建立在宗教敵視與民族自負基礎上的偏見永遠都不會長久。」
在喬治·薩頓的《科學史導引》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一些榮耀的名字足以讓人們想起,在西方是沒有同時代的人物能夠與這些名字相匹敵的……加長由這些名字組成的豪華的名單也並不是困難的。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中世紀的科學沒有什麼進步,那麼就把這些名字讀給他聽,他們所有人都是在一段不太長的時期內取得輝煌成就的——公元750~1100年。」
讓我們回味一下喬治·薩頓的一句話的含義吧——「一個自以為是和虛偽的哲學家不可能理解伊斯蘭的智慧,同樣也應受到譴責。」
前文引用的文獻作者皆為研究科學史的著名學者。另外,也有一些「大眾化」人物所言亦可稽考。但願這些政治家或政客不是不學無術、胡說八道。
《自然辯證法》一書指出:「古代留傳下歐幾里德幾何學和托勒密大陽系;阿拉伯留傳下十進位制、代數學的發端,現代數字和煉金術;基督教的中世紀什麼也沒有留下。」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對科學史的評價。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抓住時機》中說:「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蒙昧狀態的時候,伊斯蘭文明正經歷著它的黃金時代……幾乎所有領域的關鍵性進展都是穆斯林取得的……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的時候,他們所以能眼光看到更遠,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巨人的肩膀上。」
.
希望能夠幫助你 ^_^ 也希望能夠選為最佳答案!
『拾』 中國古代歷史故事至少5個帶內容 網站最好
你在網路網里輸入(中國古代歷史故事的資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