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城崗鄉歷史人物

城崗鄉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1 10:21:51

❶ 城門鎮的歷史名人

城門鎮歷史悠來久,人才輩出,古代有過源許多名人墨客,唐代的名僧謝師備,今倉山區境內第一個進士邵楚萇,宋代右丞相鄭涓(湖際村),明代林浦村兵部尚書林瀚一家的「七科八進士、三代五尚書」,清代榜眼林枝春,民國時期海軍上將陳紹寬(臚雷村),陸軍部次長上將林之夏(城門村)等20多名高級將領及教育學家陳可忠(臚雷村)。當代有著名數學家、科學院院士陳景潤(臚雷村),著名火箭設計師、科學院院士梁守盤(梁厝村),前航天部長林宗棠(城門村),生物學家林傳光博士、物理化學家梁敬魁院士等。著名古跡、文物有梁厝村唐代龍瑞寺千佛陶塔(1972年移鼓山湧泉寺)及唐代的大殿基座石雕,林浦村的宋代末代皇帝趙昰曾駐蹕過的泰山廟,御道街,宋井,文天祥廟,獅頭山摩崖題刻、造像及林浦村、臚雷村、連坂村宋代石橋,明代林浦村的尚書里、進士坊等。

歷史人物

秦檜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間。有一天,皇後在後宮設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貴婦人參加。

席間,御廚端上來一道菜——淮青魚。這種魚因為產量稀少,因此相當名貴。皇後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還特別問宰相秦檜的老婆王氏:「你吃過這種魚嗎?」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經常吃,我們家比這大的淮青魚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給您進奉幾條。」

王氏以為找到了一個拍皇後馬屁的好機會,回到家裡就把這事對秦檜說了,沒想到秦檜聽後大驚失色,說:「你這個蠢女人,闖了大禍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氣地說:「我是為你在宮內鋪路,你不領情還罷了,反過來還責罵我。」

「唉!」秦檜嘆了口氣,也不理王氏,在房裡皺著眉頭來回轉悠。忽然,他的眉頭一展,高聲對外面喊道:「來人啊!去,買幾條大草魚,明天讓夫人送去宮里。」

「什麼?你讓我送草魚?」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幾個錢!而且它雖然看起來像淮青魚,但皇後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魚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魚才真的叫不要命了!聽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魚進宮。」秦檜冷冷地說道。

第二天,皇後看到王氏送來的草魚,大笑道:「我昨天還跟皇上說,淮青魚天下珍饈,不信秦愛卿家會比皇家還要多。原來是你給搞錯了,把這些普通的大草魚當成淮青魚了,哈哈哈……」

❸ 鳳崗街道的歷史名人

歷代鄉里百姓有口皆碑、千古留芳的典型人物有:宋、元時期,先後被御賜為「武顯八閩」、「威鎮閩邦」的顯應侯、靈衛侯,開縣始祖鄧光布將軍;為人謙和、不爭財物,通於《易經》、預言如驗,不阿權貴、直言不諱,敢碰皇上、不畏絞舌,被欽宗追封「諫議大夫」,被高宗賜謚「忠肅」的陳灌(號「了齋」翁);從小深受忠肅公陳灌器重、師從閩學賢人楊龜山,學義理有涵養,不懼秦檜鷹瓜網羅,上不辜負天子、下不辜負所學的直言極諫大夫陳淵;欽宗時,先後上疏直諫百餘道,彈劾因循誤國的宰相,反對厚賂金兵被金兵扣為人質的諫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御賜謚號「忠達」,俗稱「太師福國公」的曹輔;博學淡泊上進、慈祥淳厚愛民,光明磊落、品德高尚的宋右文殿修撰,羅從彥的堂叔、朱熹同門好友羅博文的祖父羅畸;「嚴毅清苦、篤志求道」、「潛思力行、任重詣極」,被南宋理宗追賜「文質」謚號,清康熙帝賜予「奧學清節」玉璽印匾,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的祖師爺、閩學四賢之一的羅從彥(號「豫章先生」);立五門義學、頒五章以教,清訟源、勤勸誡、助貧民,斷獄明允、案無留牘,民呼「范青天」的通判、知州范震剛;多有計謀,頗具文采,諫對策抵盜寇,抗元軍以身殉國,視死如歸以報國君之祿,遺書教子以示後人之賢的「忠壯」知州、通判黃復;終身研理學、千里求師教、深受朱熹敬重,性情平和、遠離聲色,善於贊美樂道,治理成都城邑有方的參議官羅博文;博學能詩,精於繪畫,永樂、宣德年間之宮廷畫師,為當時中國「宮廷派」花鳥畫家之代表的邊文進;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宋宣和年間,因書政事觸犯當朝,被貶至虯城,寓居興國寺,與陳了齋等人結為至交,善舉閩沙才子佳人上任要職,常借「沙陽」詩文抒發憂國情懷,對「沙陽八景」賞識倍致、並予一一命名的忠臣、志士、詩人,後被御賜「忠定」謚號的李綱;清同治、光緒年間,老實厚道、機靈開明、善於智取商機,曾與閩浙兩省總督兒子聯營松、杉、竹、茶生意而富蓋虯城、譽滿八閩,從而帶動境內鄉土經濟迅猛發展,且富不欺貧、常布施糧財於貧困家庭和災區,御賜「奉旨賞戴花翎」牌匾,榮登「道台」等官職的魏秀榛;清光緒年間的科拔貢,嗜書如命,工詩詞、善書法,廣收門徒育佳才,民國初年被推舉為國會眾議院議員曹振懋;從小學業優等,熟知多門學科,民國初年被公派留法攻讀博士,倍受孫中山嘉獎,積極參與旅法各國愛國救國教育活動,毅然回國參加抗戰,為祖國國民教育和反日毒氣侵略著書立論,與周恩來等留法學者有深情致交的陳紹源;不阿權貴,平易近人,回鄉嚴懲作惡傷兵、善加關懷百姓的原國民政府空軍少將司令、後隨蔣定居台灣的劉牧群,等等20餘位本土輩出的較為著名的清官、忠臣、將士、學者、富賈、宮廷畫家,未能一一而足。

❹ 懷集有什麼歷史人物

1、黃維清

黃維清,字守卿,號直廷,懷集縣懷城鎮譚勒村人。幼年勤敏好學,經史過目不忘,參加童子試七場皆列榜首。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舉,光緒三年(1877年)中進士,受光緒皇帝接見,即錄用知縣職,點任直隸,因水土不習,改授廣東增城知縣,後歷任陽江、恩平、澄海等知縣。

2、高仁山

高仁山,號麟岡,廣東省懷集縣寧洞(今橋頭鎮)新興韜麟村人。生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卒年不詳)。他自幼好學勤奮,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舉,那時他剛三十四歲。可是,事隔二十四年之後,也就是到了嘉慶十四年(1808)他才被點為廣西靈川教諭。

3、鄭作賢

鄭作賢,原名鄭作禮,懷集縣坳仔羅大大浪村人。青年時胸懷大志,追救真理。「五四」運動期間,在懷集中學讀書的鄭作賢就與鄧拔奇、梁一柱、梁需潤、陳嗣炎等懷集進步青年,組建大中華民國學生愛國總會懷集分會,發動學生上街遊行宣傳,響應北京「五四」運動。

4、李什八

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淵、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及至高宗李治、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憲宗李純、宣宗李忱、懿宗李漼、昭宗李曄、哀帝李拀,分別是李氏第五十七至七十世祖,而懷集冷坑開基始祖李什八則是第九十世祖。

5、錢興

錢興(1909。5~1949。11)出生於廣東省懷集縣(解放前屬廣西)詩洞鎮鳳南村一個頗為富裕的家庭,原名發年,號發瑞。之後為了表示自己「畢生要為復興中華而奮斗」的抱負,改名為「興」。

❺ 孝崗鎮的歷史名人

舒同(1905.11.25~1998.5.27),原名文藻,字型大小宜祿,農民家庭出身。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共東鄉縣支部書記、縣委書記,國共合作的國民黨東鄉縣黨部常委、紅四軍政治部秘書、紅十一師秘書長、中共贛東特委秘書長、紅四軍政治部宣傳部長、紅十二師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十師政治部主任。長征中,任紅二師政治部宣傳科長、政治部主任。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任紅四師的政治部主任。1935年10月抵達陝北後,參加直羅鎮、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役。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總部秘書長、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長,參與創建、擴大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和延安整風時的軍委整風審干領導工作。1944年夏,赴晉冀魯豫邊區、中共山東分局傳達整風精神。是年秋任中共山東分局委員兼秘書長、分局學習委員會主任。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暨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兼社會部部長、國軍工作部部長。具體指導了華東野戰軍的新式整軍運動,參與組織指揮了魯南、萊蕪、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曾具體領導了爭取國民黨第96軍軍長吳化文率部在濟南戰役中起義。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兼宣傳部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華東文教委員會主任、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校長、中共華東局黨校校長、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兼濟南軍區第一政委、黨委第一書記、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中共章丘縣委第一書記(下放)、中共陝西省委書記處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兼軍委軍戰史編輯室主任。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大特邀代表。

❻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有: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❼ 石門鎮的歷史人物

韓煥廷(1903-),貧農家庭出生,住今勞動村周家坪上,民國後期,佃種幾斗高梁土,因人多地少,入不敷出,難以維持家計,後遷沙帽山租十五石穀子田,也只能勉強度日,他早年讀過私塾,鄉里凡有紅白喜事請他寫字,他樂於幫忙。並有一手好廚藝,要是主人備料艱難,他會替人節約,能以少辦多,人們都喜歡他。
1949年1月,在地下黨組織的培養下入黨,從事革命活動。
1949年臘月,任村長,有一天,同保長杜仁和在鄉公所參加會議後回到村裡,認真宣傳黨的政策,召開群眾大會進行農具,牲畜登記工作,根據會議精神,應由保長傳達,而杜保長故意推韓主持會議,蓄意刁難,但他毫不推諉,堅持把大會開好。
時值解放初期,上級指示為了鞏固政權,發動群眾,便提了保丁的槍支,因此,與保隊附張聚成形成了對峙的局面,但韓毫無畏懼地說:因而張聚成等更加懷恨,暗中策劃,由某人出面,於3月17日晚,借邀他在四村王××家吃魚為餌,騙至其家中,即被匪徒們捆綁,但他毫不畏懼,痛責匪徒們的罪行。
1950年3月18日下午,土匪將韓煥建殺害於石門河邊。1950年8月經江津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烈士,現葬於石門五間鋪烈士陵園。 楊錫蓉(1908-1932),女,江津縣秦家鄉(原永安鄉)寨山村人,民國18年(1929年),赴重慶讀高中,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參加中共青年團,任支部委員,後轉為中共黨員。被選為學生會主席。任學生會開辦的平民學校校長,免費接收城市平民兒童入學。
1930年,錫蓉被調到梁山縣(今梁平)秘密從事革命工作。是年9月下旬,參加了由李光華、王維舟領導的虎南武裝起義,成立「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起義失敗後,中共四川省委成立下川東特委,錫蓉調特委機關工作,後又去梁山縣,以教學作掩護,繼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翌年4月1日,梁山中心縣委成立,曾菜(錫蓉的丈夫)任書記,錫蓉任婦女部長。
梁山中心縣委機關設在縣委委員王國瑞家中,錫蓉夫婦亦在那裡,為了便於接近群眾,開展工作,她與王國瑞的妻子伍澤菊結為姐妹,脫下長旗袍,扮成當地農家婦女。白天背著背兜和農民一起搞生產、做家務,晚上在農民夜校搞宣傳,發動群眾。常以通俗的語言結合當地實際,編寫革命歌曲,在農民群眾中教唱。《莊稼佬》中唱道,「洋人就是大強盜,軍閥就是第二號,吸盡了人民脂膏,吸盡了人民脂膏」;「貪官污吏幫到要,還有劣紳和士豪。地主們一齊該打倒。地主們一齊該打倒」;「土地革命實現了,苛捐雜稅要取消,當委員(蘇維埃委員)農民來了,當委員農民來了。」她還仿照曾菜所作的《四季歌》,寫了一首《十二月里來》。
錫蓉與梁山中心縣委的同志決定在梁山、達縣交界建立革命根據地。南嶽場為中心的百里槽一帶,農民運動迅速發展,成立了農民協會、兒童團、婦女協會,建立了農民武裝赤衛隊。虎城寨、南嶽場、大樹壩一帶成立赤色區域。民國20年秋,梁山赤區正在順利發展之際,隱藏在中心縣委的內奸金方勛、吳光輝突將曾殺害。錫蓉強忍失去親人的悲痛,繼續戰斗。翌年1月25日,梁山中心縣委以給劉道靜賀壽為名,舉行大會,成立虎南地區農民協會。會後吃飯時,金方勛帶領南嶽清共大隊一百多人將劉家院子團團圍住,錫蓉不幸被捕。在敵人的誘降、恐嚇、酷型面前錫蓉堅貞不屈。在被押往川北邊防軍軍部途中,距達縣城20里的雷音鋪大碗壩時遭槍殺遇難。 朱力謀,字卯錄,(1915-1950),石門鄉金石村人,出生佃中農家,初中畢業後,在家務農,曾在永安場竹林灣小學教書,年余失業,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隨二叔朱志奇習中醫為業,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數十戶人家,開辦染織合作社,屢遭災被迫停業。在舊社會的困苦顛連下,接受了黨的教育,嚮往光明,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
朱力謀入黨後,不畏白色恐怖,勇敢戰斗,1948-1949年兩年間,敵特豪紳組成「清共委員會」,集谷三百石作活動經費,到處搜捕共產黨,但他卻毫不畏縮,積極培養和發展地下黨員,組建了黨員的基層活動小組,1949年11月28日,石門解放,解放軍繼續追擊胡宗南殘部遠去,人心未定,潛伏敵人散布流言,蠢蠢欲動,朱力謀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團結各方人士,安定社會秩序,支援前線做了大量的工作。黨中央派西南服務團到縣,公開組建了黨的組織,朱力謀被任命為中共油溪區委駐石門臨時辦事處負責人。
1950年初,匪特猖狂活動,搶劫金龍廟,圍攻石門場,揚言「活捉朱力謀,獎賞洋紗二十餅」。他臨危不懼,始終堅守崗位。三月五日,匪首曹正初(外號小老勾)闖進場內,搶劫居民財物,圍攻辦事處,朱力謀和同志們已經撤出場外,但他發現工作隊兩位女同志尚未脫險,不顧自己的安危,隻身返回尋找,以致被匪特包圍,在麻柳溪鐵路涵洞,又因手槍撞針被暗藏敵人(內親表弟)楊澤全磨短,無法射擊,赤手與匪徒搏鬥,以致被捕,匪特對了用盡慘無人道的酷刑,先在仙山寺「點天燈」活祭,繼又在永安鄉大屋村新門洞煤窯處從他指甲縫釘進鋼針,撬他的腳筋,最後兇殘地用刺刀從腦後捅進眼窩穿出,朱力謀壯烈犧牲了!
四月,解放軍配合人民武裝,平息匪亂,活捉首惡分子,及偽裝積極,為匪作惡楊匪澤全等,依法鎮壓,以慰列士英靈,朱力謀忠骨先葬於金石村一組,1966年移葬於涼亭三組五間鋪烈士陵園,立坊刻石,永照後世。 袁炬明(1904-1950),石門鄉金石村人。貧農成份,全家七口,民國後期,在半坡頭佃有少量土地,僅兩斗多高梁,每逢場期賣點香、蠟、紙、燭,依然入難敷出,從春到冬,度日如年。他雖然教了十三年的私墪,常受人奚落,遭人白眼。
1949年1月,在地下黨人朱力謀(同鄉朋友)的影響下,使他嚮往光明,參加了革命,1950年春安排他在油溪區石門臨時辦事處搞後勤工作。
袁炬明工作負責,不畏辛苦,每逢金龍、石門場期,組織宣傳隊伍在街頭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和共產黨的好處,因此,敵人把他看在眼裡,恨在心裡,1950年2月19日上午,被如狼似虎的土匪突然襲擊金石岩抓住了他,匪首張聚成唆使他的兄弟張聚安將袁炬明押至半坡頭,用馬刀將袁的左耳割掉,鮮血直流,先押到金龍場的牛市堡,又從牛市堡押到龍燈石壩(今鵝鴨凼上面)但他鬥志昂揚,忍受疼痛,決不低頭,終於被殺害。1950年8月經江津縣人民政府批准袁炬明為烈士,現葬於石門五間鋪列士陵園。 凌萬章,江津縣永安場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86年)。家貧而好學,見義勇為。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做米生意為掩護,關心群眾疾苦,團結群眾,為黨而努力工作。
1949年11月28日,永安鄉解放。凌萬章立即投入新的戰斗,宣傳黨的政策,參加征糧,維護治安,同蔣介石殘余匪特作斗爭。
1950年2月23日,被匪首楊文山槍殺,為人民革命事業獻寶貴的生命。犧牲時46歲。 吳平地,號吳雷。江津縣永安鄉楊庄村石龍灘人。1900年生,父名中海,母吳蘇氏。
平地從小勤奮好學,勇於進取,若不善於言者。金龍廟高小畢業後,1917年考入江津中學堂八班,與聶榮臻元帥同班學習,因課堂質疑,觸怒國文教員胡忠淵,遭斥退離校。
1924年考入國立北平(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當時,在中國共產黨推動下,幫助孫中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組成革命統一戰線,反帝反封建的浪潮迅猛高漲。平地毅然參加中共產黨。投入無產階段革命隊伍,忠誠地為黨工作。
1927年,蔣介石、張作霖南北勾結,製造革命屠殺的風聲日緊,有人勸吳平地「暫避」,他卻堅守陣地。4月6日晚,同留京同學於四川會館,談論救國真理。深夜,被軍閥政府逮捕,交軍事法庭會審,吳平地在法庭上,巍然屹立,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地回答問。
問:「共產主義好不好?」「好!」問:「三民主義好不好?」「怎麼不好!」「你看過共產主義、三民主義的書沒有?」「看過」。「這回放你出去,你還宣傳?」「我喜歡的,我就宣傳!」「你喜歡甚麼呢?」「我喜歡共產主義!」
審判官氣得張口結舌。吳平地卻帶著微笑隨著押送士兵步出法庭。
1927年4月28日,他同李大釗、譚祖堯等20人,昂首挺胸,走向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刑場的絞台,壯烈犧牲,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獻出寶貴的生命。

❽ 朝城鎮的歷史名人

江東
字伯陽,號芳溪,出生於朝城縣江樓村。祖籍浙江遂安,先祖江原旻以舉人身份出任朝城縣教職,並落戶定居。江東生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自幼聰敏穎悟,好讀善文,18歲中舉人,20歲考中進士。先後擔任工部主事、刑部主事、邢部郎中、河南按察司僉事、陝西布政司左政使。所到之處,皆秉公辦事,盡心竭力,政績十分突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被任命為遼東都御史,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王應
字德鄰,明嘉靖元年(1522年)中舉人,被委任為河南杞縣知縣。他為政清廉,對百姓十分仁慈,在任三年,政聲頗佳,朝廷破格提拔,任命為山西道御史。
李繼宗
字克承,別號樓源,祖籍江西永豐,祖父李東榮經商至朝城,遂家居於此。嘉靖七年(1528年),李繼宗考中舉人。嘉靖二十三年(1543年),被任命為刑部福建司主事。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被任命為陝西按察司僉事。
岳萬階
字允中,別號仰山,祖籍山西洪洞縣。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考中進士,被安排在刑部任職,他機敏靈活,辦案重證據。後又出任衢州(今屬浙江省)知州。到任後,他寬嚴並施,剛柔並濟,使民風丕變。又先後擔任隴右(今青海省東部)操練,靖遠(今甘肅省境內)操練。由於政績突出,被提升為陝西布政使。

閱讀全文

與城崗鄉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