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安的歷史
自己整理的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晉(版西晉東晉)南(權宋齊梁陳)北(你、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朝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宋(北宋南宋,遼,金,西夏,大理)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提問人的追問
2010-05-23
20:59
唐朝在哪
李世民那個朝代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5-23
21:06
第二段
唐在隋唐(五代十國)那裡。
㈡ 長安城的原那些原,它們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長安城南依秦嶺,北臨渭水,周圍八水環繞,盡顯王者之氣。雖然這里被稱為關中平原,但並非是一馬平川。在長安城內城外,有些地勢較高處,會被喚作「原」,同「塬」。本地人知道的帶原的地方就有龍首原、神禾塬、白鹿原等。漢語詞典里對「塬」的解釋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台狀,四周陡峭,頂上平坦。」
西安到底有多少個原,它們名字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據統計,長安城周邊大大小小有十個原。這些原有的現在還存在,有的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只留下一個名字供後人記憶。咱們就細細梳理一下這些原。
白鹿原是夾在灞河和滻河中間的一條黃土台塬,其中長25公里,寬6~9公里,面積263平方公里,是西安境內最大的黃土台塬。整個白鹿原橫跨兩區一縣(長安區、灞橋區、藍田縣)。塬內有一條荊峪溝,順塬面傾斜方向發育切割,將塬面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左側南塬又稱炮里原,塬面平緩;右側北塬又稱狄寨原,起伏較大。
《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新豐縣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水經注》、《太平寰宇記》也有「平王東遷時,有白鹿游於此原,以是名。」,白鹿原故此得名。從這些記載來看,白鹿原名稱的來歷也是2700多年以前的事了。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別韋少府》中寫到「西出蒼龍門,南登白鹿原。欲尋商山皓,猶戀漢皇恩。」詩人白居易也作詩《城東閑游》:「寵辱憂歡不到情,任他朝市自營營。獨尋秋景城東去,白鹿原頭信馬行。」
宋代魏野所作的《清明日離藍田白鹿原寄王太博》寫到「白鹿原東曉色中,人家新火翠煙濃。豈惟心友難為別,驢上迴頭戀玉峰。」而王辟也作《將離藍田同魏野飲於亭聯成二韻》「白鹿原東滻水西,楊花漠漠草萋萋。那堪對此還醒別,況是醍醐鳥正啼。」
自小說《白鹿原》問世後,這塊區域逐漸被人們熟知。後來《白鹿原》被拍攝成各種影視劇,白鹿原的歷史文化逐漸被挖掘出來。這一區域已經成為周末休閑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㈢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的歷史沿革
未央宮所在的西漢帝國首都長安,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國際都會。未央宮作為漢帝國的「公宮」,是漢長安城中最重要的建築,對中國古代都城建制有著重要影響,以其使用時代最長、宮城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而成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皇宮之一。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身)組成漢長安城工作隊,開始了漢長安城考古工作。1961年至1962年工作隊對未央宮范圍進行了初步勘探。20世紀80年代開始,工作隊全面開展了未央宮遺址的考古勘探和重點發掘。
1980年春、秋季對椒房殿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2號建築遺址)進行了初步調查、鑽探。1981年春季進行了復查。1981年10月至12月、1982年2月至5月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模考吉發掘。1983年3月至5月又進行了補充發掘 。未央宮第2號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大劉寨村西180米,位於未央宮前殿遺址北330米,天祿閣遺址南275米。
1980年4月至6月、10月至12月對前殿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1號建築遺址)的A區和B區遺址進行了發掘。
1985年12月至1986年1月、1986年9月至1987年5月對中央官署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3號建築遺址)進行丁發掘 。該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盧家口村東100米,位於未央宮前殿遺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宮西宮牆105米。
1987年9月至1988年5月對少府(或所轄官署)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4號建築遺址)進行了發掘 。該遺址位於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鄉柯家寨村西南,東南距未央宮前殿遺址400米,未央宮第二號建築遺址(即椒房殿遺址)在其東350米。
1988年10月至1989年4月對宮城西南角樓建築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5號建築遺址)進行了發掘。地處西安市未央區三橋鎮車劉村北。
此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0年間,還對未央宮布局形制進行了較全面勘探,對有的宮門、宮牆和宮內道路進行了部分試掘。
㈣ 求中國漢代長安發生的凄慘故事
趙飛燕(前45年-前1年),西漢漢成帝的第二任皇後,漢哀帝時的皇太後,其原名未被正史記載,通常認定為宜主。趙飛燕體態輕圌盈,身輕如燕,傳說中能作掌上舞,是一位在中國民間和歷史上傳奇的女子。正史上對她的記載很少,然而關於她的野史逸書卻又很多,趙飛燕與與妹妹趙合德的故事是一個不斷流傳並逐漸豐富發展的過程,尤以《西京雜記》、《飛燕外傳》最為影響深遠。
趙飛燕以美貌著稱,所謂「環肥燕瘦」講的便是她和楊玉環,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體態輕圌盈瘦弱的美女。同時她也因美貌而成為淫惑皇帝的一個代表性人物。歷代文人對她的故事也很感興趣,很多詩詞文賦中都有關於她的描述。
出身
趙飛燕出身平民,父親趙臨是官圌府家奴。趙飛燕生下後就被拋棄,三天後竟然還活著,便把她抱回家中撫養。長大後成了陽阿公主府上的奴婢,開始學習歌舞,因其舞姿輕圌盈如燕飛鳳舞而得名「飛燕」。
《飛燕外傳》中趙氏姐妹的出身則被演繹的更為傳奇,是江都中尉趙曼的家伶馮萬金與江都王孫女姑蘇郡主的私生女,後因父親逝世,馮家衰敗而從姑蘇流落到長安,被人喚作趙主子,後用刺綉討好陽阿公主的總管趙臨,成為他的義女。《趙飛燕別傳》中還曾描述姐妹倆因孤苦無依在集市上賣草鞋為生。
漢成帝時期
漢成帝時常微服外出遊樂,一次來到陽阿公主府見到趙飛燕被其美豔和舞姿所迷,十分高興,便把她招入宮中,大為寵幸。後來聽說她有一個妹妹,也下令招入宮中,姐妹「俱為婕妤,貴傾後宮」。成帝固寵趙氏姐妹,對其它妃嬪不屑一顧,對她們的寵愛逾越了禮制,許皇後、班婕妤等人皆失寵。鴻嘉三年(前18年)趙飛燕趁機告發許皇後等人蠱詛他人,求己親媚,禍及皇帝。太後得知後大怒,下令徹查,許皇後因此被廢。之後漢成帝欲立趙飛燕為後,但太後嫌棄她出身卑微,不同意。太後的外甥侍中淳於長深得太後信任,他多次在太後面前為成帝立趙飛燕為後一事說情,終於得到了太後的認可。永始元年(前16年)四月,成帝先封趙飛燕的父親趙臨為成陽侯,改變她家卑微的身份。六月,封趙飛燕為皇後,大赦天下。
趙飛燕成為皇後,雖然獲得了作為女人的最顯赫地位,但成帝對她的寵愛卻漸漸不如以往,成帝最為寵愛她的妹妹趙合德,封為昭儀。趙飛燕居住的宮殿—昭陽舍極盡奢華,中庭以彤紅之色,殿內油漆一新。門限以黃銅襄飾,並塗上黃金。上殿的階梯以白玉砌成,殿內圌壁上露出的如帶一般的橫木以金環裝飾,同時嵌入藍田玉壁、明珠、翠羽、其富麗奢侈,為諸宮之最。《西京雜記》對趙氏姐妹的居處之奢華富麗也有長篇累牘的描述。趙飛燕姐妹雖然相繼專寵後宮十多年,但都沒有子嗣,《飛燕外傳》中的解釋是姐妹二人為駐顏卻老使用息肌丸以致不圌孕。
綏和元年(前8年),定陶王劉圌欣來長安,其祖母傅太後私下賄賂趙飛燕姐妹,在她們的幫助下,一直沒有子嗣的漢成帝立劉圌欣為太子。第二年春,成帝突然去世,趙飛燕之妹趙昭儀被眾人追罪,因此自殺。
漢哀帝時期
劉圌欣即位,是為漢哀帝,他感念趙飛燕當初擁立之功,尊趙飛燕為皇太後,封趙飛燕的兄弟趙欽為新成侯、趙飛燕的侄兒趙䜣為成陽侯,趙氏一門兩侯,地位顯赫。然而幾個月後,司隸解光彈劾趙昭儀慫恿皇帝殺害許美人、中宮史曹宮所生皇子,稱「趙昭儀傾亂聖朝,親滅繼嗣,家屬當伏天誅」要求追究趙氏一族的罪過。哀帝於是下令免去趙飛燕兄弟新城侯趙欽、侄兒成陽侯趙䜣的爵位,貶為庶人,家屬被驅趕至遼西郡。議郎耿育上疏為趙飛燕求情,對解光揭出的殺害皇子案持懷疑態度,痛斥其落井下石。由於哀帝得繼皇位乃趙飛燕大力促成,加上她與哀帝祖母傅太後關系密切,自然不再予以追究,趙飛燕總算能安下心來,保住了皇太後的位子,但這樣一來被太皇太後王政君和王氏家族所仇恨。
死亡
元壽二年(前1年)六月,哀帝崩逝。與哀帝不睦的王氏外戚集團東山再起,哀帝寵臣和外戚遭到了嚴厲的打擊,趙飛燕也沒能例外。王莽挾太皇太後王政君下詔曰「前皇太後與昭儀俱侍帷幄,姊圌弟專寵錮寢,執賊亂之謀,殘滅繼嗣以危宗廟,悖天犯祖,無為天下母之義。貶皇太後為孝成皇後,徙居北宮。」一個月後王莽又下詔將趙飛燕和哀帝傅皇後一起貶為庶人,趕去看守自己丈夫的陵園,當天二人一同自殺。
㈤ 西安的歷史故事
西安事復變,又稱「雙十二事變」。制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5)漢長安城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西安事變結果
1936年12月24日,蔣介石簽訂六項協議,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12月26日,蔣介石最後獲得釋放回到南京。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秘密軟禁起來,由大陸到台灣,失去了自由;
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東北軍被分拆瓦解,十七路軍被取消。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停止了」安內攘外「政策,迫使國民政府進行國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㈥ 關於唐朝的長安城的一些知識 野史也行 有故事情節就好
唐長安城,即隋大興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3平方公里。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接近50萬。唐朝末年遷都洛陽後這里被拆毀,其遺址位於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城區、東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帶。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目錄
1 歷史
2 布局
3 宮殿
4 外郭
5 特點
6 參看
歷史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見中國古文獻〈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西京紀〉)。隋煬帝繼位後,開鑿運河連接大興和揚州。大業九年(613年),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隋朝滅亡後,唐朝繼續在此定都,並更名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年間,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人口約有50萬(有資料認為,長安城的人口極勝階段超過100萬)。安史之亂後逐漸衰落。唐末黃巢攻入長安,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長安城。至此,有著325年歷史的隋大興唐長安城便宣告廢棄。
布局
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範。
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築,城門處的牆段還砌有磚壁。目前城牆和其外側的城壕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玄武門和南面的安華門附近留有部分殘垣。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唐末被朱全忠焚毀。
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宮殿
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稱為「三大內」。其中「大內」就是宮城中的太極宮,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方公里。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後寢和苑囿三塊區域。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後寢的主殿是兩儀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於宮殿最後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宮牆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由於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朴。唐高宗繼位後,認為這里比較潮濕,於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
大明宮位於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宮殿建於貞觀八年(63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這里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內」。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後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庭,分布著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是「三大內」中最大的一座。
興慶宮位於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並周圍的邸宅和寺院,於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築宮牆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時還附外郭牆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內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後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後的場所。
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面積約1.35平方公里,規模在「三大內」中最小。宮牆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偏北處。宮內以園林為主,且不按中軸對稱布局,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其南部主要是龍池,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亭台樓閣。北部有興慶殿、南薰殿、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唐末興慶宮毀於戰火,1958年遺址改造為公園,並興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等。
外郭
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8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並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接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幹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之為分界,城東屬於萬年縣,城西屬於長安縣。
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各坊面積不一,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築有圍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根據考古發掘了解,十字街將一坊分為四區,在每一區內都還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個小塊,分布著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觀等。各坊均採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
長安城中遍布著佛寺和道觀,總持寺、庄嚴寺、興善寺、玄都觀等都占據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青龍寺等也都擁有大片地皮。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城內的許多隋唐窯藏,其中何家村(興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銀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唐代金銀器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內有東市(隋稱都會市)、西市(隋稱利人市)兩座市場,各占兩坊之地。兩市大小幾乎完全相同,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市場有圍牆,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牆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每個區都四面臨街,店鋪沿街而設,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長安城的商業大都集中在這兩座市場,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
長安城內主要有四條溝渠,名龍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前三渠開鑿於隋初開皇三年(583年),漕渠開鑿於唐天寶元年(742年)。
特點
隋大興唐長安城總體上是中軸對稱的格局,設計時參考了鄴城和漢魏洛陽城的布局。城市建設過程中,還附會《易經》中「乾卦六爻」的說法,根據龍首塬分為六條崗地的特點,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築。此外,在城市的邊緣規劃了園林區,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成為民眾的游覽場所,是中國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創舉。
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歷代有許多文人學士進行過考證和研究。盛唐時期韋述的《兩京新記》、宋代宋敏求的《長安志》、程大昌的《雍錄》、趙彥衛的《雲麓漫鈔》、元代李好文的《長安圖志》、清代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等著述,都對唐長安城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闡述。北宋的呂大防還曾將唐長安城的布局作圖刻石,以期永垂後世。現此圖雖僅存一部分,但仍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
唐長安城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就是效仿了長安的規劃。日本國的平城京、平安京、騰原京、難波京以及長崗京不僅形制和布局模仿長安,就連一些宮殿、城門、街道的名字也是襲用了長安城的相應名稱。
㈦ 漢長安城的建造源於什麼背景
公元前202年,楚抄漢相爭結束,劉邦做了皇帝,建立漢帝國,是為漢高祖,定都長安。他原在陝西臨潼的櫟陽城,至高祖七年,徙於長安。當時劉邦不願大規模興宮造殿,不願接受那一套套的繁瑣的禮制。但漢朝畢竟是一個泱泱大國,不重禮不行,當時丞相蕭何便對劉邦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史記•高祖本紀》)。因此修造長安宮。但大規模地建設都城長安,則要到漢武帝時代(前140~前87),在長安城內又建造了桂宮、北宮、明光宮等,後又在城的西郊建造建章宮(苑囿)。
㈧ 西安有哪些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
1、指鹿為馬
秦二世的時候,趙高駕著一頭鹿隨從二世出行,二世問他說:「丞相為什麼駕著一頭鹿呢?」趙高說:「這是一匹馬啊!」二世說:「丞相錯了,把鹿當做馬了。」
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啊!(如果)陛下認為我的話不對,希望(陛下允許我)問一問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說是鹿,一半說是馬。在這種情況下,秦王不能再堅持自己的看法,只好順從趙高的說法。
2、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
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
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經過長期的斗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
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3、鴻門宴
秦末暴政,叛兵四起,天下大亂。項羽、劉邦雙雄爭霸。雙雄背後,原來另有一人操控全局,是在秦末復國的楚懷王,他暗施奸計誘項羽、劉邦相爭,自己想從中取利。
不料項羽、劉邦雙雄比他強橫,反客為主。楚懷王用計令項羽、劉邦相爭。項羽過於自信,先揮軍直搗秦軍主力,往戰秦最強大將章邯,然後計劃進攻咸陽。
劉邦暗把兵馬西轉,直趨咸陽,秦皇子嬰出降。項羽破秦軍主力後,聞劉邦使詐,乘他不備,搶先入京。
劉邦急謀對策,他的第一謀士張良獻計,但項羽的首席謀士范增悉破其計。於是除項羽、劉邦兩大梟 雄爭霸外,當世兩大謀士亦轟然對決。
項羽預備擺設鴻門宴,計劃必要時在宴上擊殺劉邦。鴻門宴中,項羽、劉邦雙雄對決,這場盛宴決定了日後誰是最終的王者。
4、華清池
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里修建離宮。秦、漢、隋各代先後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數次增建。名曰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
到了唐玄宗時又大興土木,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此時才稱華清宮。因宮在溫泉上面,所以也稱華清池。
唐代華清池是帝王妃嬪游宴的行宮,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天寶六年(747)擴建後,唐朝第七個皇帝唐玄宗每年攜帶楊貴妃到此過冬沐浴,在此賞景。
據記載,唐玄宗從開元二年(714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的41年時間里,先後來此達36次之多。飛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楊貴妃的寢殿。
5、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的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變。
扣留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以逼蔣「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秘密軟禁起來,由大陸到台灣,失去了自由;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東北軍被分拆瓦解,十七路軍被取消。
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而告和平解決。促成第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二次國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