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歷史著名印第安人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獨立戰爭前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已有版很大的發展,南方是奴隸制種權植園經濟,但是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其性質應屬於殖民地經濟。獨立以後,其經濟應是資本主義經濟。南方奴隸制種物園主實際上屬於農業資本家,對南方的黑人農民就象對待奴隸一樣。 們國家某些人對待農民工也很苛刻的。
獨立戰爭前,無論是北方資產階級還是南方種植園主,都要求獨立,所以他們能聯合起來,像華盛頓也是南方的一個種植園主家庭出身的。而獨立後這兩種經濟制度發生了矛盾,爭市場、爭勞動力、焦點就是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B. 印第安人的起源
印第安人是美洲原住民,屬於東亞人種美洲支系,與現代東亞人有共同的祖先,最晚在一萬年前從東亞遷徙到美洲。當歐洲人首次來到美洲時,東亞後裔的美洲原住民早已遍布南北美洲各地。
史學界公認印第安人是從西伯利亞移來美洲的蒙古人種。大約2.5萬年前,他們經白令海峽在阿拉斯加的島嶼登陸,然後逐漸南移,遍布於美洲大陸。在歐洲殖民者入侵之前,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息於美洲大陸,是開拓這一地區的先驅者和主人。
之後歐洲人開始了對原住民史無前例的大屠殺和奴役,加上原住民大量感染來自舊大陸的疾病,導致其驟減近乎滅絕。美洲原住民所說的語言眾多,曾經有自己的文字系統。目前仍約有350種美洲原住民語言存在,分屬十幾個語系,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
(2)印第安的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美洲大陸最初沒有人類居住,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從亞洲遷移過來的。他們大約在四五萬年前從亞洲北方進入美洲,然後逐步向南遷移,終於布滿整個美洲大陸。
美洲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進入美洲的時間不同,背景各異,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許多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文化的部落團體。
印第安人曾被誤認為是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印第安人傳統上習慣在面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美洲的印第安人留下了相當高的古代文明。他們培育了玉米、馬鈴薯,建造了高大的神廟,留下了在今天難以解釋的文字。印第安人也曾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傑出的貢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瑪雅文化和印加文化。
印加文化在彩陶、建築、石刻、紡織和黃金、銀銅加工方面有傑出成就,他們被稱為「新大陸的羅馬人」。
C. 美國的印第安人歷史不算美國歷史
算 這個發生在美國大地上的 都算美國
就像良渚文化也發生在中國大地上 屬於中華文明
D. 印姓的歷史名人
禦侮堂:宋朝印應飛,官戶部侍郎,淮東總鄰,知鎮江府。元兵圍鄂,應飛率師往救,圍遂得解。能抵禦外侮,故名「禦侮堂」。
E. 印第安人大屠殺 在中國歷史上對應的是
印第安人大抄屠殺是16-19世紀發生在美洲大陸的一場殘暴的屠殺。西班牙、葡萄牙、美國等國,實行了一系列對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種族滅絕政策,由於其導致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大滅絕,這些行為和政策被統稱為印第安人大屠殺。
中國歷史上同一時期對應的應該就是滿清入關的大屠殺了,比如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又稱揚州屠城、 揚州之屠, 是指史可法率領揚州人民阻擋清軍南侵守衛戰失敗之後,清軍對揚州城內人民展開的大屠殺。當時倖存者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中和明末史學家計六奇的《明季南略》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揚州在激烈抵抗後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幾世繁華的揚州城是時"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城中積屍如亂麻" 。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僅被和尚收殮的屍體就超80萬具。
F. 印第安人的歷史是怎樣的
我們已經非常熟悉美國獨立戰爭的一般過程了,從萊剋星敦的槍聲到《獨立宣言》,從薩拉托加大捷到約克鎮戰役,最後到一七八三年《巴黎條約》,美國獨立。我們國內大中學校的歷史教科書,都把獨立戰爭的勝利看作是美國人民爭取獨立、自由和人權的勝利。這當然不錯。但是事情還有另一面:那時的美國人民不包括印第安人。北美大陸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如何看待這場戰爭,他們從戰爭勝利中獲得了什麼?這是我們所忽視的。 北美印第安人在獨立戰爭以前,力量還非常強大,是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等國在當地的移民不敢小視的力量。在殖民國家爭奪美洲殖民地的過程中,他們爭相拉攏印第安人部落,站到自己一邊,以便壯大自己的力量,獲得優勢。當然,印第安人部落也經常和殖民者發生沖突,為的是保衛自己的領地和家園,還有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習慣。 對獨立戰爭的爆發,印第安人非常吃驚。「我們已經聽說了你們和老英格蘭之間的分歧和巨大的爭端。我們非常疑惑,心裡難過。」他們也不理解都是同一血統的人,為何還要大動干戈。「爭吵似乎是不自然的,(因為)你們是同胞兄弟。……你們兄弟爭吵的這種情況,對我們印第安人而言,是新情況,也是令人奇怪的。在我們祖先的傳統中,沒有這樣的例子和個案。」因此,盡管英國想利用印第安人,和自己結盟,但是戰爭爆發初期,印第安人不加入任何一方,保持中立態度。他們認為這是一場家庭沖突和爭吵,是國王和他的孩子們的內部爭端,外人不應該參與和過問。只要雙方和自己保持和平,不侵犯自己的利益,「我們宣布和平,我們不希望你們要求印第安人站在新英格蘭一邊。讓我們印第安人團結一心,彼此相安無事;你們白人自己解決你們之間的爭端」(一七七五年印第安人部落奧內達斯給康狄涅格殖民地州長的信)。 戰爭爆發後,白人拓殖者繼續翻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移民,不斷侵佔印第安人的土地,移民和印第安人因此不斷發生流血沖突。而大陸會議對白人的西進不但無力制止,而且還姑息縱容移民,所以印第安人一般對獨立派和移民反感。而英國人自從一七六三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就頒布法令,禁止移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避免與印第安人的沖突,以更好地維護英帝國的利益。這一禁令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印第安人土地被侵佔的現象,所以印第安人對英國官方有一定的好感。另一方面,在長期的印第安人和白人交往過程中,印第安人的日常生活漸漸養成了對白人貿易的依賴性。一七七二年印第安人一個首領說:「我們非常窮,我們需要火葯,就像森林裡的熊一樣,我們無知和無助,我們沒有生產必需品的能力,只有依靠你們。」當時,英國官方控制了與印第安人的貿易。印第安人保持中立,英國就減少與他們的貿易,這樣印第安人的生活就出現了危機,迫於生計,印第安人也必須同英國結盟。當時獨立派財政困難,自顧不暇,再加上尖銳的土地問題,所以印第安人大部分加入英人一邊,同美國人敵對。 從一七七六年夏天到一七七八年秋天,印第安人在西部邊疆地區,四處襲擊移民的定居點,因為這些移民奪取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和獵場,威脅印第安人的生存。除了襲擊移民外,印第安人還協助英軍作戰,打亂了美軍的作戰計劃,給美軍的兵源和糧食供給造成了很大困難。為了反擊印第安人的襲擊,一七七九年五月,華盛頓收縮戰線,不與英軍發生正面沖突,而是集中力量報復印第安人。他命令沙歷文將軍率領美軍,深入易洛魁部落腹地,實行焦土政策,給易洛魁人造成了難以估量的破壞。一個易洛魁婦女回憶說:「他們摧毀了他們能找到的所有食物,把我們的玉米一部分燒掉,剩下的全部拋到河裡,他們燒了我們的房子,毀壞了我們的果樹,殺死了他們找到的少量的牛和馬,除了裸露的土地和木頭,什麼都沒有留下。」這次對印第安人的掃盪引發的一個最大後果是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那年冬天特別冷,雪有五英尺厚,來年春天積雪融化時,野鹿大量死亡,由於寒冷,其他動物也大量死亡。我們的人處於瀕死的邊緣,實際上有些人死於飢餓和寒冷。」 一七七六年七月,南部殖民地的切諾基人由於不堪忍受移民侵佔自己的土地,揭竿而起,到處襲擊白人,燒毀移民定居點。九月和十月,南部弗吉尼亞、南卡羅來納和北卡羅來納三州聯合起來反擊印第安人的襲擊,打敗了印第安人部落。切諾基人被迫簽訂和平條約,放棄在南卡羅來那的領地。在談判桌上,印第安人表達了自己對移民的不解和憤怒。「為什麼你們要求這么多的土地,離我們如此近,對此我感到悲哀,我明白,如果我們放棄這些土地,那麼這將會帶給你們比幾百英鎊多得多的英鎊。當你們給予我們的貨物腐爛和一文不值時,土地依然總是對你們養活家人和庫存有好處。……狩獵是我們主要的生活方式,我希望你們認真考慮這一點。」土地的減少就意味著狩獵空間的萎縮,對以狩獵為生的部落來講,這的確是關繫到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印第安人參加英人一邊,反對美國獨立,是有他們自己的邏輯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印第安人部落都站在英人一邊。在戰爭期間惟一重要的支持獨立的部落是易洛魁六部聯盟的圖斯卡羅拉和奧內達斯部落。奧內達斯人最初希望保持中立。但是戰爭是一場無法容忍中立的沖突,最終由於新英格蘭傳道團傳教士柯克蘭德的努力,大部分奧內達斯人和圖斯卡羅拉人決定支持美國人。一七七七年九月,一百五十名奧內達斯人和圖斯卡羅拉人前去支援正在與英國將軍博格因交戰的美國軍隊。博格因的進軍被迫停止,並陷入了大陸軍和民兵的包圍,十月,博格因率五千英軍在薩拉托加投降。 一七七八年九月,由於獨立派印第安人代理人喬治·摩根的努力,印第安人部落的特拉華人和邦聯國會簽訂了同盟條約。雙方從簽約之日起,消除敵意,忘記舊怨。如果一方同任何第三國發生戰爭,另一方要盡其所能進行幫助。由於獨立派正在投入一場反對國王,捍衛生命、自由和獨立的戰爭,大陸軍有權自由通過特拉華人領地。為了回報印第安人,邦聯國會保證尊重特拉華部落的領地和權利,答應特拉華部落作為一個邦,可以加入邦聯。 我們發現,和美國結盟的印第安人部落一般與白人移民居住得非常近,受白人文化的影響,大多接受了基督教。比如奧內達斯和圖斯卡羅拉部落都信仰新教長老會派。有的信仰基督教後,由參戰變為中立。而支持英國人的部落有不少信仰英國國教(安立甘教),比如莫霍克部落,其首領布朗特還具有較高的宗教修養。 但是美軍對與自己並肩作戰的印第安人盟友不信任,甚至背信棄義地殺害和平的印第安人教徒。十八世紀北美最活躍的傳教團體是「聯合兄弟會」,或稱摩拉維亞教派。他們在賓夕法尼亞邊疆積極進行傳教,特拉華和馬希堪部落有不少人信教,但在一七八二年三月八日,有九十名印第安人教徒在那裡遭到美軍的無辜殺害,美軍懷疑他們想襲擊移民。更可恥的是,美軍在一七七九年殺害了為和平而奔走的盟友部落特拉華部落的首領「白眼」。這一血腥行為激怒了特拉華部落,他們唾棄與美國的聯盟,加入了英國人一邊。 印第安人是為自己的生存而戰。他們對英國人利用自己的目的很清楚。一七八一年特拉華部落的豪伯肯對英國軍官蘇勒·佩斯特說:「你是為了你自己的事業,而不是為了我們的事業才和長刀(指弗吉尼亞人或美國人)開戰。」他們不滿意英國人用生活必需品誘逼印第安人參戰的手段,「我們很明白,如果我們不服從你的命令,你們就會停止供應我們需要的必需品」。但是他說:「我們既沒有理由又沒有願望同一個沒有傷害過我們的民族打仗。」正是因為移民在戰爭中不斷侵佔印第安人的土地,非常貪婪,才使大部分印第安人站到了英國人一邊。 印第安人為英國人的事業流血犧牲,為此領地不斷被白人移民侵佔,人口因美軍報復而急劇減少,實力大大削弱。而英國人有時在戰斗中袖手旁觀,有時不配合,並且還減少對印第安人的必需品的供應。印第安人對此感到傷心、委屈和無奈。一七七五年夏天,獨立派派兵北上進攻加拿大,意圖鼓動那裡的移民一塊反對英國的統治。在進攻加拿大過程中,印第安人部落協助英國抗擊美軍的進攻,幫了英國的大忙。但是加拿大的移民對此並不領情,這讓莫霍克部落首領布朗特非常傷心。「在戰斗中,我們不少優秀的戰士陣亡和負傷,印第安人被加拿大的白人欺騙,這是真實的。敵人大部隊卷土重來,可是沒有白人幫助印第安人,他們都退回到他們的村子,袖手旁觀。」在喬克託人同西班牙人的戰斗中,又遇到了類似的情況。一七八一年三月,當西班牙的船隊載運加耳維斯的一支部隊在朋薩克拉附近海面出現時,幾百名喬克託人和克里克人幫助一千五百名英軍進行反登陸作戰。勇敢的喬克託人突破了西班牙人的防線,但他們未能得到英軍的支援,最後失敗。喬克托的首領憤怒地說,印第安人對西班牙人的每一個重大行動都是在沒有援助、沒有報答的情況下完成的。可以說,印第安人參加獨立戰爭,獲益甚少,而損失卻不可估量。 一七八三年九月,英國與獨立派簽訂了《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英國沒有徵求印第安人盟友的意見,就把大片印第安人的土地劃歸給了美國。在條約中,英國人沒有提出印第安人的權利問題,也就是說,印第安人的權利不受條約保護。在理論上,印第安人和美國仍舊處於交戰狀態。英人和美國簽約,實現了和平,而拋棄了自己的盟友,這是印第安人沒有想到的。 面對這樣一個結果,印第安人各部落紛紛思考自己的對策。一些印第安人部落試圖與新生的美國進行和平談判,建立友誼。奇克索部落在獨立戰爭中反對獨立,這時主動與邦聯聯系,意欲修好。一七八三年七月,奇克索在給國會的信上說:「知道我們的父親(指英國)和他的孩子美利堅人最終停戰和平,我們打心眼裡高興。……我們聽說你們會公平對待我們,我們希望能與你談談。」另一些印第安人部落,例如易洛魁聯盟中的莫霍克部,則對此感到震驚。「聽到這一消息,我們非常震驚和沮喪,我們的人民也非常不滿和吃驚。」他們要求英國人給他們一個確切的答復。「為了忠於國王的印第安人的利益,我想知道一個確定的答案。印第安人作為英國人的盟友,是否包括在條約當中,我們祖先和他們的後代一開始就在這兒生活,又葬身於此的這塊土地是否對他們而言是安全的。」 還有一些印第安人知道與美國人的仇恨太深,根本無法修好,他們情願離開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跟隨英國人撤退。有一個首領對英國人說:「如果英國人想放棄這塊土地,我們願意跟你們一塊走——我們不能與弗吉尼亞人或西班牙人和好——我們不能與他們見面。」
G. 印第安納州有哪些名人
印第安納州最有名的當然是邁克爾·傑克遜了,然後還有
詩人占姆斯·惠特孔·萊里
H. 印度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阿育王(公元前272年—前242年在位)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君,曾經建立起古代印度最大的帝國,版圖幾近南亞次大陸的全部。《阿育王經》等數部漢譯佛典中載有大量關於他的生動故事。他是通過激烈的爭權之戰弒兄而得王位的,後又於公元前260年(一說262年)發動了殘酷的征服羯陵伽國的戰爭,造成了數十萬人傷亡。
巨大的災難帶給他沉重的精神負擔,終於使他幡然悔悟,決定改行和平國策,宣揚「正法」。「正法」以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誠、純潔為要旨,集中體現了當時優良的宗教道德。執政中期,他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自己亦身體力行,廣泛會見不同派別的宗教領袖,並向他們布施。他甚至為被佛教斥作「邪命外道」的正命派開鑿洞窟,供其使用。他的正法政策為經歷了數百年動盪的印度社會帶來了30年和平,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明顯減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活在穩定中有所提高。
二、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913年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41年8月7日 泰戈爾逝世於加爾各答。
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三、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是莫卧兒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該王朝在他的治下趨於鼎盛。若論文治武功,自13世紀初德里蘇丹國建立,至19世紀中葉莫卧兒王朝徹底覆亡,六百餘年,穆斯林統治者中能出其右的,沒有一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實行開明政策的結果。
他主動放棄了個人信仰的偏見,誠懇邀請各派宗教學者到他的宮廷上來,傾聽他們的說教。他還常將不同教派的領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辯論和研究各種宗教和社會問題,以辨明同異,消除誤解,進而擺脫宗教矛盾,求得社會生活的和諧。無論伊斯蘭教、印度教,還是佛教、耆那教、祆教或基督教,乃至無神論者,他都一視同仁。
作為具體措施,他廢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和香客稅,允許各宗教建立寺院,自由傳教,對於被迫改宗伊斯蘭教的人亦聽任恢復原來信仰,不加干涉。政府的職位向一切人開放,不問所宗。每遇重大的非伊斯蘭教節日,皇宮也和民間一樣,舉行隆重的慶典。1579年6月22日,阿克巴宣布自己擁有對伊斯蘭教所有問題的最高裁決權,進一步集帝王與教宗於一身。
1582年,他創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聖教」。它是一種具有泛神色彩的一神教,力圖冶印度當時的所有信仰於一爐。他的這一嘗試終因信眾寥寥而失敗,但是他內容廣泛的宗教寬容政策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給印度社會帶來了普遍的和諧與繁榮。
四、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別擔任兩屆印度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十六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五、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參考資料網路——泰戈爾
I. 有誰知道印第安人的歷史啊
一、 殖民時期之前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在殖民者到達之前,這個種族有300多個部落,尚處於原始氏族公社末期。這些部落之間的殘殺從未間斷過,其野蠻與殘酷遠非今日可以想像。特徵之一就是勝利了的部落必須把失敗部落的男女老幼全部殺絕,印第安人尚未進化到需要奴隸的地步,他們更看重保持其原始江山永固;其二便是以割下的頭皮數目計算戰功,而戰功卓著者就成為部落的首領;其三即遷徙性,從無永久領地的概念,要麼放棄,要麼被別的部落奪占。
二、殖民時期的印第安人
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便已經與印第安人發生了戰斗。當時抵達佛羅里達的奈華斯遠征隊就被印第安人圍殲而損失慘重,頭目奈華斯被印第安人擊斃;1539年西班牙軍德索托在墨西哥灣幾乎被印第安人全殲,1000餘人僅300人生還,德索托也被擊斃;到1576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灣的據點幾乎全部被印第安人夷平;法國殖民者也在北部被印第安易洛魁部落所擊敗;1622年的包哈坦戰爭中,印地安人摧毀了弗吉尼亞88個移民定居點中的80個,首府詹姆斯頓被夷平;1675年殖民者發起「大沼澤地戰役」,以200餘人傷亡的代價剿滅近千納拉幹人;而幾乎同時,「菲力普王之戰」中萬余印第安人進攻新英格蘭,盪平了90個移民定居點中50多個,號稱北美歷史上印第安人發動的最大戰役。在戰斗中印第安人的傷亡大致是殖民者傷亡的一倍以上。最終殖民者只能靠分化、收買印第安人才免於失敗,菲力普王就是被收買的印第安人殺掉的。
印第安人也有勝利的例子:1680年普韋布洛人就成功地把西班牙人驅逐出境,12年時間里殖民者不敢冒犯;而1675-1678三年戰爭過後,阿布納基人甚至迫使英國殖民者簽約認輸,並保證每年納貢才得以生息。北美獨立戰爭中1780年的哈馬爾之戰,就以哈馬爾將軍損兵折將敗逃告終;1791年「聖克萊爾慘敗」,聖克萊爾以傷亡幾乎一半而告負。
歐洲殖民者對印地安人的殺戮,已有其殘酷性的記錄,不再贅述。但僅看到殖民者殺戮的故事而故意忘記了印第安人首先開始的殺戮也是不全面的。而且,英、法、西、俄、荷、瑞典、挪威等殖民者相互之間的戰爭,全都有印第安部落參與。例如1756-1763年法英兩國為主體的「七年之戰」,其北美戰場易洛魁部落站在英國一邊、北方其他部落在法國一邊、南方印第安部落則與西班牙一起向英國開戰。印第安最強大的兩個部落的酋長菲力普和彭提亞克,都是被印第安人自己殺害的。
不過,並非所有的新移民與印第安人之間都以殘殺為交往記錄的,公認的美國新移民精神之源為1620年11月初抵達今馬薩諸塞荒蕪之地的「五月花號」,以該船命名的公約已經成為美國立國精神之源。美國唯一的本土節日――感恩節,便來源於紀念「五月花號」新移民與印地安部落之友好交往。所謂「感恩」,就是感謝馬薩索德印第安部落的搭救之恩。
三、北美獨立戰爭期間印第安人
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絕大多數印第安部落都站在英國一邊鎮壓爭取獨立的大陸會議,緣由據考證僅僅是酋長們迷戀英國殖民者贈與的商品。只有極少數部落與起義者並肩戰斗。例如著名的1778年7月「懷俄明慘案」,以印第安人為主的鎮壓部隊便殘忍地屠殺了近四百名擁戴獨立的和平居民;而在中部肯塔基,獨立軍幾乎完全是在與印第安人作戰,印地安人也屠殺了近千名要求獨立的和平居民,手段均為殘忍的印第安傳統方式。1782年11月,驍勇的印第安人肖尼部落殲滅獨立軍一支部隊,導致克拉克將軍率部擊潰這個部落並驅逐其到13州以外的西部。帶有紀念意味的是,這是北美獨立戰爭的最後一場陸戰,它竟然是以打敗印第安人幫助殖民者的鎮壓為結束標志的。
北美13州獲得獨立後,英、法、西班牙發覺這是人類對殖民主義的首次勝利,它必將導致最後埋葬殖民主義。於是這三個殖民國家聯手遏止殖民地獨立的浪潮,而代替殖民者開戰的卻是印第安人。三國向他們提供的武器、金錢,他們便不斷地從西部向新生的美國進擊,充當殖民者的炮灰。前期的戰斗是印第安人的勝利,僅1791年的「聖克萊爾慘敗」,美國軍隊便戰死637人、傷263人。1794年8月的「伐木之戰」,印第安人被擊潰,次年被迫簽署《格尼維爾和約》,割讓了從紐約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廣闊土地。當然,也有印第安部落站在獨立軍一邊,只是數量要少得多。
印第安人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領袖特庫塞姆,便產生於1811-1815年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這次戰爭英軍不足兩萬人,由於印第安部落紛紛加入,結果依舊是印第安人幫助英國殖民者鎮壓獨立的戰爭。1811年秋,特庫塞姆率領印第安人在蒂普卡努打敗美軍;次年他率軍攻克底特律,俘獲美軍2500人。1813年他率部與英軍共同作戰,多次擊退美軍對底特律的反攻,全殲美軍一個旅。英軍把900名美軍戰俘交給印第安人處置,印第安人將他們全部屠殺。後美軍改編後發動反攻,特庫塞姆隨英軍一起撤出底特律,在莫拉維安鎮被美軍追擊,兵敗身亡。
在東海岸戰場,英軍在羅斯將軍率領下登陸,一度攻陷華盛頓,焚毀白宮、國會大廈等全部政府建築物。在巴爾的摩的戰斗中,美軍撤換阿姆斯特朗,門羅接任陸軍部長,率軍頑強抵抗,最終擊斃羅斯,打敗了英印聯軍。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便誕生於這次戰斗中。
而南方的克里特印第安人則配合英軍突襲亞拉巴馬的米姆斯堡,殘殺新移民500餘人。隨後遭美軍傑克遜部報復性反擊,從1813年11月至次年4月,共激戰6次,克里特印第安人戰敗,被迫割地求和。8月,在英軍鼓勵下克里特人再次進攻美軍,激戰至11月7日,美軍攻陷彭薩科拉,英印同盟徹底崩潰,西北地區和亞拉巴馬的控制權歸美國所有。
此戰不但使美國擴大了一倍,而且印第安人同老殖民主義國家的同盟最終瓦解。在美國與殖民主義戰爭勝利的鼓舞下,西半球各殖民地紛紛發動了進步的獨立戰斗。而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也積極支持一切殖民地爭取獨立的正義斗爭。當南美各殖民地國家宣布獨立時,美國是唯一立即承認它們的國家。歐洲的俄、普、奧、法等國則組成神聖同盟,形成對美洲獨立運動的直接威脅。例如1823年10月16日和11月15日,俄國連續照會美國政府,表示決不承認美洲任何新獨立國家,同時宣布將俄國在北美的殖民地(阿拉斯加)南部疆域從北緯55度擴展至51度,並嚴禁外國(其實也就是美國)船隻在此線以北廣闊海域航行。原來因覬覦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而建議與美國聯合發展的英國,在取得佔領西班牙的法國承諾不出兵南美之後,突然擱置了聯合發展的建議,開始勾結神聖同盟企圖共同干涉美洲的獨立運動。
鑒於這些嚴峻局勢,美國第五任總統門羅於1823年12月2日以國情咨文方式發表「門羅宣言」:歐洲國家不得再到美洲殖民;歐洲國家「將其制度延伸到西半球任何部分的任何企圖都是對我們的和平與安全的威脅」;美國也不幹涉歐洲的一切事物;美洲國家有權選擇完全不同於歐洲的政治制度。在美國軍事力量僅為法國的1/4、俄國的1/8情況下,對歐洲專制主義和殖民主義發出如此宣言是需要勇氣的。門羅宣言有力地阻止了歐洲老牌殖民主義者的「神聖同盟」鎮壓1810年開始的美洲殖民地獨立運動的計劃,保障了拉丁美洲國家的獨立建國。
四、美國建國以後印第安人
門羅宣言除有力地支持了美洲獨立運動之外,也終結了印第安人與歐洲殖民主義的同盟。鑒於印第安人一貫站在殖民者一邊向美國開戰,門羅總統宣布不把印第安人納入美國體系,1824年設立「印第安人事務局」,採取驅趕他們到保留地的政策。失去英國殖民主義者這個強大盟友之後,印第安人徹底處於弱勢。
另外一種戰爭發生於印第安人與開拓西部的新移民之間。佔領美國西部的主要是英、法、西三國老殖民者,他們之間以及原居住在此地域的印第安不時發生沖突甚至戰斗。美國獨立之後,解除了英王原來禁止移民涉足西部的法令,原美國地域居民潮水般湧向西部,而歐洲又潮水般涌來新移民。鑒於美國疆域尚不達此地,它採取了「保密地」方式,有計劃地遷移東部印第安人到西部,以尚屬殖民者管理的地域換取東部印第安保留地。
如此便產生了新移民與原住印第安人、遷移印第安人之間錯綜復雜的爭斗。這些爭斗後來成為好來塢取之不盡的「西部片」資源。
1844年美國第11任總統詹姆斯.波爾克就以征服西部以完成美國「天定使命」為競選主題。他上台後立即兼並得克薩斯,接著移民發動「白熊旗起義」,宣布加利福尼亞獨立;美墨戰爭以墨西哥戰敗,美國領土從密西西比擴展到太平洋東岸。其間,美國政府與印第安部落簽訂一系列條約,迫使印第安人遷移至指定地域。據統計,自美國獨立到1887年,此類條約達370個,目標只有一個,把有利於開發的地方從印第安人手中剝奪掉,用於開發西部的需要。
從1850年開始,美國軍隊的4/5被印第安人牽制在西部地區,戰爭持續了十年之久,共發生戰斗22次。1832年爆發的塞米諾戰爭,美軍動員了5000人加上志願者20000人,強行遷移塞米諾人。在奧斯西奧拉的率領下,印第安人利用沼澤與叢林、河網地帶的便利與美軍作戰,使美軍損失慘重。僅1835-1842七年間,美軍就更換了8位司令。最後靠計謀擒獲奧斯西奧拉才算打完這一仗,10年間戰死達2000多人,耗資5000餘萬美元。妙不可言的是,印第安人在佛羅里達的零星戰斗一直持續到1939年才算徹底完結。
在伊利諾以北地區,從1832年開始就爆發了「黑鷹戰爭」。印第安酋長「黑鷹」英勇機智,神出鬼沒地打擊美軍,造成美軍傷亡慘重。最終「黑鷹」戰敗被俘,但他卻成了美國的英雄人物。一種先進的武裝直升飛機就以「黑鷹」的名字命名。
到南北戰爭爆發時,印第安人基本上站在南方這邊,與北方軍作殊死戰斗。1862年印第安的蘇族發動叛亂,隨後阿帕奇族也發動叛亂,這使北方軍不得不調大軍迎戰北邊的印第安人,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遭受了沉重打擊。如果印第安部落不是各自為戰,也許美國已經不復存在了。如今阿帕奇武裝直升飛機就是以這個驍勇善戰的印第安部族命名的。
由於自從美國立國之後,大多數印第安部落都與美國為敵,先是站在殖民者那邊,後來又站在南方奴隸主那邊,引起的仇恨也是很深的。打敗南軍後,美國決心拔除這個心腹之患,變消極防衛為主動出擊討伐印第安人。美國發動的討伐戰是殘酷的,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同樣也有少數印第安部族是站在美國一邊,但他們是以加入美軍的方式,在與印第安部落作戰的中,有的美軍部隊中印第安人甚至超過半數。
1864年謝爾曼兄弟分別率軍主動討伐印第安人,後來當上總統的美國內戰英雄格蘭特甚至揚言:「有必要滅絕全體印第安人部落。」美國政府撥款一億美元,美軍使用圍剿印第安人主要食物――北美野牛――的方式,斷絕印第安人食物來源迫使其投降。到1880年,北美野牛從原來的1300萬頭降至不足1000頭,基本絕跡。此辦法確實發揮了效力,失去食物的印第安部落紛紛放棄了抵抗。
美軍還大量吸納印第安人加入軍隊,去與印第安部落作戰。克魯特印第安部落也參加美軍圍剿阿帕奇部落的戰斗。蘇族擊斃的准將坎比成了美軍陣亡的最高軍官,到1890年美軍與印第安部落共作戰1067次。印第安部落同美國軍隊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890年12月29日的「傷膝河之戰」。此戰美軍陣亡25人,印第安人戰死150人。該戰事結束後,印第安人結束了最後的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