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東漢四大家族是哪四族代表人物
在東漢中後期,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分別是班家的班彪、班固、班昭、班超;馬家的伏波將軍馬援、大經學家馬融,威侯馬超;耿家的列侯耿弇;竇家的安豐侯竇融、大將軍竇憲
『貳』 陝西省扶風縣的樊村有一群呂姓的人時代住在那裡。請問那是歷史上哪位名人之後
我在西安上學,而且也姓呂。天下呂氏都是姜子牙即呂尚的後代,樓下說的廢版話。權呂尚建立了齊國,也就是後來的春秋首霸齊桓公(第12世)的國家。到後來20代呂氏失國(被田氏取代),26代呂氏分了兩支,一支呂不韋一支呂不伐。
你問得那麼具體,應當只有當地的人才知道了,你可以去扶風吧問一下。據我猜測,應當是「呂氏四賢」,即呂大臨、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的後代。
希望有幫到你
『叄』 扶風彩繪名人, 彩繪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用途廣泛,但現在現代工藝泛濫,使這一傳統文化後繼乏人,看看
扶風縣為佛骨聖地,佛教聖地法門寺所在地,為寶雞市下轄縣。位於陝西省中西回部,寶雞市境東部答湋河流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地勢北高南低,以平原、台、塬地形為主,面積720平方千米。屬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2.4℃,極端最高氣溫42.7℃,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9.5℃,年均降水量592毫米,無霜期209天。瓦罐山海拔1580米,為全縣最高點。主要河流有渭河、湋河。礦藏有石灰岩、大理石。隴海鐵路、G30西寶高速公路和209省道、104省道過境。被稱為東方佛都。
『肆』 三國時期扶風有哪些名人
一呂二趙三典韋來(呂布、趙雲、自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關羽、馬超、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黃忠、許儲、孫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淵),
二張徐龐甘周魏(張遼、張頜、徐晃、龐德、甘寧、周泰、魏延),
神槍張銹與文顏(張銹、文丑、顏良),雖勇無奈命太悲。
『伍』 陝西的名人軼事,風土人情,歷史由來
陝西,簡稱陝或秦,也稱三秦,是中國的西北地區的一個省,省會西安,位於中國內陸腹地,屬於黃河中游和長江上游,地處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居於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因在陝州(現為河南省陝縣)以西,故稱陝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陝西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秦」。
陝西風俗:
大陝西風俗習慣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以下是詳細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陝西地名歷史由來:
陝西: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召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周公管轄。
秦:陝西省的簡稱,因陝西在戰國時期為秦國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滅亡後,項羽把泰國之地分封給三個降將。封章邯為雍王,統治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都廢丘(今興平市內);封司馬欣為塞王,統治咸陽以東,都棟陽(今臨撞縣北);封董翳為翟王,統治上郡(今陝北地區),都高奴(今延安市東北)。故陝西又稱「三秦」。
關中:因位居眾關之中而得名。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曰;「西有隴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
西安:元代時稱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是「西安」這一名稱首次在歷史上的出現。
臨潼:因縣城東有臨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華陰:因在華山的北面,山北為陰,故名。
韓城:是東周春秋時韓國故地。因市西有韓原,周代為韓侯國,有古韓城,故名。
咸陽:據《元和郡縣志》解釋;山南曰陽,水北也稱陽,而咸陽正是地處九驄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
興平:西周時稱犬丘,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這里駐扎了興平軍,因以縣名。
禮泉:秦為谷口邑,漢為谷口縣。據《太平寰宇記》載;在今縣東三十里處,漢宣帝時建置了一座宮殿,在宮殿旁邊有一股泉水湧出,其味如醴,因此稱醴泉宮。隋時又因宮名縣。解放後,因醴字生僻,改名禮泉。
乾縣;據《雍大記》解釋,乾州因其地位於長安西北隅,西北為乾,故名乾州。即今乾縣的來歷。
彬縣:古為豳地,取名於「公劉居豳」。豳為山名。唐代因豳、幽二字易混,改豳為邠。解放後,國務院又改邠為彬,遂為彬縣。
扶風:漢置美陽縣,屬右扶風。「扶風」為官名,意為輔助京師,推行風化。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名扶風縣,以漢朝的官名作了縣名。
鳳翔:先秦時為秦都。周人有祖先原居彬縣一帶,後遷居於今歧山、鳳翔一帶。傳說很多鳳凰飛至岐山頂上棲居,被看作是周要興盛的預兆。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名為鳳翔縣。
岐山:漢代屬雍、美陽兩縣地。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名歧山縣。據《說文解字》解釋:「歧,周太王所封,字或作岐,因此以名之也。」
寶雞:秦代困縣境有陳倉山,設陳倉縣。《舊唐書》載:「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陳倉為寶雞,以昔有陳倉山寶雞鳴之瑞,故名之。」
長安:原為秦代鄉名,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定都於此,置長安縣,為京兆尹治。現長安縣實為古時長安的南郊。
戶縣:西漢時置鄠縣。《史記,夏本紀》注釋:「鄠縣本夏之扈國也。」解放後,雩簡化為戶,稱戶縣。
周至:《長安志》載:「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之。」1949年後,改盩厔縣為周至縣。
藍田:秦獻公六年(公元379年)置縣。《三秦記》曰:「縣出美玉,故名。」
丹鳳:因境內有丹江和鳳冠山,故名。
三原:據《長安志》載:「以其地南有豐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是為三原。」
耀縣:原名耀州。《陝西通志》載:州東十五里有鑒山,年豐山中有光耀如鑒,州以是名。」1913年(民國二年)廢州改縣,成為耀縣。
黃陵:因城北橋山有軒轅黃帝陵墓而得名。
延安:北魏時,置沃野縣。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另設膚施縣及延安郡治。1932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撤銷膚施縣,改為延安縣。
宜川:原名義川,因義川河而得名。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趙光義名諱,改稱宜川。
米脂:因境內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如脂」而得名。
榆林:明初於榆林庄修築榆林堡,故名。另一說法,城池靠近榆林河,北有榆林山,多植榆樹,故名。
橫山;因橫山山脈綿亘縣境,宋代又曾於此修築橫山寨而得名。
佳縣:原名葭縣。《關中勝跡圖志》載:「以州臨葭蘆川也」,「岸多葭蘆(古代葦子初生叫葭,沒出穗的叫蘆,長成後叫葦),故名。1964年,因葭字生僻難認,改為佳縣。
神木:據《關中勝跡圖》載:「縣西十五里楊家城內有神松三株,枝柯相連,故曰神木。」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稱神木縣。
府谷:因縣內有一條谷而得名。
留壩:因境內紫柏山相傳為西漢時張良辟穀(絕食五穀,靜居服病,行氣修身)之所,張良被封為留侯,故把這里的平壩叫留壩。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設留壩廳。1913年改為留壩縣。
漢中:戰國時期,楚國據有漢水中游,設郡,名漢中。另據《漢中府志》載:「郡臨漢水之陽,南面漢山,故名。」
勉縣:原名沔縣。因漢水至此為沔水,故名。1964年因沔字生僻難認,改為勉縣。
陝西名人:
黃帝起源於姬水,炎帝在寶雞一帶
(顓頊,黃帝之孫;帝嚳,黃帝的曾孫;禹是黃帝的玄孫);
周武王、文王---周建都於鎬京(今西安);
褒姒----歷史上第一個美女;
(秦都咸陽)
白 起 戰國後期軍事家。又稱公孫起。眉(今陝西眉縣東)人;
蒙恬 秦大將;
(西漢都西安)
蘇武 西漢義士;
班彪、班固、班超、班昭--西漢大將之家;
張騫 西漢外交家;
霍去病 西漢大將;
孫思邈,葯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寇 准 北宋政治家。華州下(今陝西渭南東北)人;
竇 融、竇 固 東漢初大臣。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
司馬遷 歷史學家,陝西韓城人
(唐都西安)
李靖 唐初軍事家。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
郭子儀 唐代大將,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
閻立本 唐代畫家。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人;
王昌齡 唐著名詩人,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韋應物 唐著名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白居易 唐著名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白行簡 唐著名詩人,華州下陝西渭南東北人,白居易之弟;
杜 牧 唐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顏真卿 唐著名書法家,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王 竣 陝西蒲城人 國民黨陸軍中將 1941年與日軍作戰殉職
梁希賢 陝西銅川人 國民黨陸軍少將 1941年與日軍作戰殉職
龐泰峰 陝西西安人 國民黨陸軍少將 1937年與日軍作戰負傷自殺
吳國樟 陝西延安人 國民黨陸軍少將 1937年與日軍在浙江湖州
激戰三日,作戰殉職
張少舫 陝西咸陽人 國民黨陸軍少將 1943年在山東與日軍作戰
多處負傷,殉職
柳青 現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創業史》等;
雷抒雁 陝西涇陽縣。當代著名詩人,代表作〈小草在歌唱〉等;
賈平凹 陝西丹鳳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
《商州散記》《小月前本》《臘月·正月》《浮躁》《廢都》等;
路遙 陝西清澗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陳忠實 西安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白鹿塬〉等;
李自成 米脂人
王嘉胤 陝北人
張獻忠 陝北人
呂布 陝北綏德人
貂蟬 陝北米脂人
張藝謀 陝西西安人。中國當代著名電影人。主要代表作有〈一個和八個〉
〈紅高粱〉〈英雄〉〈活著〉〈老井〉〈秋菊打官司〉
〈一個都不能少〉等;
顧長衛 導演《孔雀》
黃建新 陝西西安。中國當代著名電影導演。主要代表作有
《錯位》《黑炮事件》《背靠背,臉對臉》《站直嘍,別趴下》
《紅燈停,綠燈行》《誰說我不在乎》《說出你的秘密》等;
趙季平 生於甘肅平涼。後西安人。當代著名電影音樂家,與張藝謀多次合作;
劉文西 籍貫浙江,後西安人。當代著名畫家;
李若冰 陝西涇陽人。當代著名畫家;
郭達 當代著名演員;
李琦 當代著名演員;
張延 當代演員
苗圃 當代演員
鄭均、張楚、許巍 中國當代搖滾樂壇中堅力量;
張朝陽 陝西省西安市,畢業於西安中學。搜狐老大。
榮海 陝西西安,海星集團老大
吳一堅 陝西西安,1960年12月吳一堅生於西安,曾在解放軍東海艦隊服役,先後就讀於西安理工大學及華中師范大學,經濟管理碩士、經濟師。
『陸』 師事扶風師彪 的師 是什麼意思
我記得好像是「師事扶風班彪」啊,歷史上有班彪這個人,還是個內名人呢!第一個容「師」是作動詞講,為「拜師」!下面有個網址可以看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http://ke.soso.com/v5902209.htm
『柒』 歷史人物。扶風 孟起
馬超(抄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風襲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馬騰的兒子,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徵召馬超入京為官,但都被馬超拒絕。而後馬騰入京被封為衛尉,馬超就統領了馬騰的部隊。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治兵關中,馬超聯合關中諸侯韓遂等抵抗曹操,曾一度對曹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被曹操用離間計擊敗退走,而後聚攏部隊再次攻取隴上諸郡,失敗後依附漢中張魯。
劉備攻打劉璋時,馬超投降劉備,與劉備軍合圍成都,漢中之戰後聯名上書尊劉備為漢中王。蜀漢建立後,馬超官至驃騎將軍、斄鄉侯。章武二年(222年)馬超病死,終年47歲,劉禪時期被追謚為威侯。有一女嫁於安平王劉理。有劍術「出手法」流傳後世。
『捌』 找姓吉的名人!
....一、先秦時期(前2700—前206) ....1、黃帝的姞姓兒子:傳說為黃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個。今人考證後認為,黃帝的姞姓兒子當系古代「五 帝」之初「黃帝部族聯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領,黃帝賜其「姞姓」,他得姓後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隨著「姞姓氏族」的發展壯大與子孫蕃衍,其後裔又 建立了「姞姓」的「雍、燕、鄂、密須(密、須)、闞、光、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氏族。(據《國語》、《詩經》、《左傳》、《史 記》、《漢書》、《潛夫論》、《風俗通》、《玉篇》、《廣韻》、《青山彭氏敦睦譜》等) ....2、雍父:姞姓雍氏,古雍國(今陝西鳳翔——扶風雍水邊)人。傳說為黃帝之臣,是他最早發明了臼或舂,增進了五穀的食用價值。今人認為,「姞姓雍氏族」是中國古代陝西雍水流域的一個農耕部族。(據《世本》、《玉篇》) ....3、吉光:傳說為黃帝的第八代孫、帝嚳(帝俊)的第五代孫。今人考證後認為,吉光當系古代「五帝」帝嚳 (帝俊)時「黃帝部族聯盟」中「吉光部族」的首領。該部族是中國古代陝晉黃河沿岸的一個游牧部族,以「神馬」為圖騰,其族人善於捕捉野馬、馴養駿馬,還發 明了水陸交通工具——船和車。(據《山海經》、《史記》、《潛夫論》、《抱朴子》) ....4、吉夷氏:傳說為古帝。今人認為,吉夷氏當系古代「東夷部族集團」中「吉姓部族」的首領。(據《姓譜》、《路史》) ....5、伯倏:姞姓燕氏。傳說為黃帝裔孫,封於南燕,賜姓曰「姞」。今人認為,伯倏是古南燕國(今河南延津東北——汲縣西)的開國君主,他得姓後建立了「姞姓燕氏族」。(據《左傳》、《說文》、《新唐書》、《辭海》) ....6、後稷元妃(女):姞姓,古南燕國人。傳說在「五帝」堯舜時她嫁給了周族的始祖後稷(即「姬棄」),成為後稷的長妃;她養育了周族的先人,從而使周族興旺起來。(據《左傳》、《說文》、《潛夫論》、《通志》、《辭海》) ....7、吉甫:傳說在夏代之初曾教「東夷部族集團」首領羿(即「後羿」)學射,系古代「東夷部族集團」中「吉姓部族」人。(據《帝王世紀》) ....8、鄂崇禹:姞姓鄂氏。商代末年時鄂國(今河南沁陽,周初遷徙湖北鄂城)國君。時稱「南伯侯」,商紂王時位列商王朝的「三公」,因反對商紂王的暴虐而被殺害。(據《左傳》、《史記》) ....9、吉立:傳說為商紂王時太師聞仲的門將,當系商代「吉姓」方國人。這個「吉姓」方國是商代的一個侯爵國,該方國可能是古代「吉光部族」後裔所建。(據《姓源》、《封神演義》) ....10、伯吉父:姞姓雍氏,西周時雍國的國君。(據1974年12月陝西扶風縣北橋村出土「伯吉父鼎」銘文) ....11、善夫吉父:姞姓雍氏,西周雍國人,伯吉父的親屬。曾為周王掌管御廚。(據1974年12月陝西扶風縣北橋村出土「善夫吉父鬲」銘文) ....12、密須康公:姞姓密須氏,西周時密須國(今甘肅靈台以西一帶涇水上游)的國君。周恭王(共王)四年 攻密時被殺,密須國人葬其屍於洞山之陽半山腰。現康公的古冢還在,冢高10米,系「姞姓」族人留在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祖先墓葬。(據《世本》、《史記》、 《通志》、《靈台縣志》) ....13、楊姞(女):姞姓,西周楊國(今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一帶)人,晉侯夫人。公元前800年左右嫁給晉穆侯為妻。(據1993年山西曲沃—翼城交界處天馬—曲村出土「楊姞壺」銘文、李學勤《中華姓氏譜》、王光堯《從新出土之楊姞壺看楊國》) ....14、蹶父:姞姓燕氏,南燕國人。西周宣王時(前827—前782)任周王朝卿士,他身材高大,十分勇武,曾為周宣王出使各國,向各諸侯傳達周王朝的政令。(據《詩經》) ....15、韓姞(女):姞姓,南燕國人,蹶父的女兒。西周宣王四年(前824)時嫁給韓侯為妻。(據《詩經》) ....16、尹吉甫(約前853—前775):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父),尹是官名。西周中 葉,「姞姓鄂國」(今湖北鄂城)被楚國熊渠所滅,「姞姓鄂氏」中的一支(其中就有尹吉甫的先祖)遷徙至楚西北的房陵(今湖北房縣),改其姓氏為「兮」,故 尹吉甫原本是「姞姓鄂氏」的後裔。尹吉甫在西周宣王時(前827—前782)任周王朝的尹官,他既是驅逐玁狁(嚴允)、安定成周(洛陽)、中興周室的名 臣,還是「兮甲盤」的製作者和《詩經》的創作者。據台灣學者李辰冬考證,整個《詩經》三百首均系尹吉甫一人在周宣王三年到周幽王七年期間(前825—前 775)所作。尹吉甫享年七十八歲,其後裔中的一支以「吉」為姓氏,而另一支則以「尹」為姓氏。(據《詩經》、《元和姓纂》、《風俗通》、《廣韻》、《玉 海》、《萬姓統譜》、《辭海》、李辰冬《談詩經的作者問題》、楊書案《佚名的絕唱》等) ....17、宋雍氏:姞姓雍氏,春秋時宋國的大夫。(據《左傳·桓公十一年》、《史記·鄭世家集解》) ....18、雍姞(女):姞姓,宋雍氏之女。春秋時嫁給鄭庄公,生子為「鄭厲公」。鄭厲公於「前700—前697年」和「前679—前673年」先後兩次登基執政。(據《左傳·桓公十一年》、《史記·鄭世家集解》) ....19、燕仲父:姞姓燕氏,春秋時南燕國的大臣。鄭庄公二十年(前724)見傳。(據《漢書》) ....20、燕姞(女):姞姓,南燕國人,春秋時嫁給鄭文公。傳說燕姞因「夢蘭之喜」而生子,故給其子取名曰「蘭」。鄭伯蘭(即鄭穆公)於「前627—前606年」登基執政。(據《左傳·宣公三年》、《潛夫論》、《辭海》) ....二、漢代(前206—220) ....1、吉恪:漢代時為漢中太守。(據《廣韻》、《通志》、《玉海》、《萬姓統譜》) ....2、吉華:字伯房,漢代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司空掾。(據《太平御覽》、《金石萃編》) ....3、吉充:字叔才,漢代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司空掾。(據《太平御覽》、《金石萃編》) ....4、吉苗:字元裔,漢代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太尉掾。(據《太平御覽》、《金石萃編》) ....5、吉閎:漢代人,幼有美名,九歲時就能通曉《尚書》。(據《太平御覽》) ....6、吉仲考:漢代人,與長史威都為友。(據《風俗通》) ....7、吉瞻:漢代馮翊同州(今陝西大荔)刺史。(據《金石續編》) ....8、吉漢:漢代記史,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9、吉濟:漢代奏曹掾,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10、吉鳳:漢代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11、吉本(《三國演義》中作吉平):後漢獻帝時太醫令,建安廿三年(218)與耿紀、韋晃等謀攻許昌,燒丞相曹操的長史王必之營,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未成功而被殺。(據《三國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 ....12、吉邈:字文然,吉本之子,參與吉本衛漢反曹。(據《三國志》) ....13、吉穆:字思然,吉本之子、吉邈之弟,參與吉本衛漢反曹。(據《三國志》)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1、吉茂:字叔暢,東漢、三國魏時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人,好書不恥,建安初年(196)隱處武功南山,被州里舉為茂才,後任臨汾令,拜議郎,為官清靜,不欺吏民,景初中(238)卒。(據《三國志》、《太平御覽》、《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 ....2、吉干:三國魏黃初元年(220)時鑄鼎之工匠。(據《新五代史》) ....3、吉朗:西晉馮翊蓮勺(今陝西)人,晉愍帝時任御史中丞。建興四年(316)西晉王朝滅亡時,朗嘆 曰:「吾智不能謀,勇不能敵,何忍君臣相隨,北面事賊虜乎?吾對君不忠,為民不德。」遂舉刀自殺殉國。後代吉氏家人為紀念這位「為國盡忠、為民盡德」的先 人,就以「忠德堂」作為馮翊吉氏家族的宗祠堂號。(據《通鑒》、《晉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張學銜《華夏百家姓探源》) ....4、吉挹:字祖沖,吉朗之孫。東晉孝武帝初(373),前秦苻堅攻陷東晉梁益,經桓豁舉薦,率兵抵抗苻 堅,屢挫其銳;任魏興太守,尋加輕車將軍、領晉昌(今山西定襄)太守,功拜員外散騎侍郎;後來苻堅部下韋鍾圍攻魏興,城陷後不言不食而死。(據《晉書》、 《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 ....5、吉翰:字休文,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南朝劉宋武帝初,為龍驤將軍道憐的參軍,清謹勤正; 文帝元嘉四年(427)任梁、南秦二州(今陝西漢中、甘肅成興)刺史、將軍等職,在任時業績顯著,後遷徐州刺史,監豫州、梁郡諸軍事;元嘉九年至廿八年 (432—451)期間,著《秦紀》十一篇;享年六十卒於官,追贈征虜將軍。(據《宋書》、《南史循吏傳》、《史通》、《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 辭典》) ....6、吉謀:南朝劉宋時(420—479)秘書郎。(據《萬姓統譜》) ....7、吉文甫:南朝劉宋時(420—479)散騎常侍,到梁時(502—589)著有《釋字同音》三卷、《十五代略》一卷。(據《隋書》) ....8、吉毗:南北朝西秦乞伏暮末時(428—429)為西秦將軍。(據《北史西秦列傳》、《玉海》) ....9、吉士瞻:字梁容,馮翊蓮勺(今陝西)人,南朝梁武帝時(502—549)為太子衛率,遷任南陽、武 昌太守,以功歷巴東相、建平太守,後為梁、秦二州刺史,為官清廉,家無余積。其謚號曰「胡」。(據《梁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歷代人物謚 號封爵》) ....10、吉翂:字彥霄,馮翊蓮勺(今陝西)人,世居襄陽(今湖北襄樊),南朝梁武帝天監初年(502)十 五歲時,其父被吏所誣,乃為父擊鼓鳴冤,並願代父死,其父因此得寬宥,故有「老童撾鼓」之說;後為萬年縣監,上任數月後,當地風氣立變。(據《梁書》、 《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張學銜《華夏百家姓探源》) ....11、吉底俱:南朝梁(502—557)時僧人,善畫。姚最雲:「外國比丘,既華戎殊體,無以定其差品。」(據《續畫品》、《歷代名畫記》、《圖繪寶鑒》、《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 ....12、吉苟子:南北朝東魏時(534—550)民望(今河南長葛)人。(據《金石萃編》) ....13、吉貴:北朝北齊天保三年時(552)為功曹,野王縣(今河南沁陽)人。(據《金石萃編》) ....14、吉邕:北朝北齊天保三年(552)時馮翊(今陝西)人。(據《金石續編》) ....15、吉清仁、吉元可、吉先華:北朝北齊天保八年時(557)馮翊(今陝西)人。(據《金石續編》) ....16、吉璜頸:北朝北齊天保八年時(557)唯那(今河南登封)人。(據《金石續編》) ....17、吉伯仁:北朝北齊天統三年(567)時河南偃師人。(據《金石萃編》) ....四、隋唐五代時期(589—960) ....1、吉藏(549—623):隋代佛教學者,三論宗創始人。本姓安,原藉安息。其祖因避仇移居南海,家於交趾、廣州間,後遷金陵(南京)而生藏。(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 ....2、吉子:隋開皇十三年時(593)馮翊(今陝西)人,為漢代同州刺史吉瞻的後代,才高學博。(據《金石續編》) ....3、吉善行:晉州大通堡(今山西臨汾)人,唐初道士,唐高祖武德三年四月(620)授朝散大夫,命主宗祠祭祀。(據《杜詩鏡銓》、《封演見聞記》) ....4、吉哲:唐初易州(今河北易縣)刺史,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 ....5、吉頊:吉哲之子。敢言事,以進士及第;周武則天時(690—705)任右肅政中丞、朝靖大夫,進任 天官侍郎、同鳳閣鑾台平章事,曾建議召還相王(李旦)、廬陵王(李顯),被武則天所採納;後因倡導立唐中宗(李顯),到唐睿宗(李旦)初(710)贈御史 大夫。(據《新唐書》、《金石萃編》、《中國人名大辭典》) ....6、吉琚:吉哲之子。唐、周時雩令(陝西戶縣縣令),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金石萃編》) ....7、吉皓:字叔明,周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前為前尉,馮翊(今陝西省)人。(據《金石萃編》) ....8、吉曠:唐開元(713—741)中期集賢院書手,能解畫。(據《歷代名畫記》、《歷代畫史人物匯傳》、《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 ....9、吉渾:吉頊之子。唐時為司勛郎中,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金石萃編》) ....10、吉溫:吉琚之子。唐天寶初年(742)為新豐丞,經李林甫引用,升戶部郎中兼禮二部侍郎;為官嚴酷,與羅希奭一道,有「羅鉗吉網」之稱號,後被楊國忠遣人殺死。(據《新唐書》、《金石萃編》、《中國人名大辭典》) ....11、吉逵:馮翊人,唐「大歷十才子」吉中孚的父親。(據吉世芳《吉氏五千年》) ....12、吉中孚(726—794):唐開元十四年(726)生於馮翊郡華陽縣柳市(今陝西華陽柳子鎮), 後居關中、楚州(今江蘇淮安),晚年居鄱陽(今江西波陽)。在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766—779),與盧綸、韓翊、耿湋、錢起、司馬曙、苗發、崔 峒、夏侯審、李端十人皆以能詩出名,號稱「大歷十才子」,名聲震動京都長安,著有詩集一卷。後中進士,授萬年(長安)尉、校書郎,登宏辭科成為翰林學士, 歷任諫議大夫、戶部侍郎、署理度支郎中等職,致仕(退休)後歸隱鄱陽。(據《新唐書》、《全唐詩》、《中國人名大辭典》、吉世芳《吉氏五千年》) ....13、吉皎(757—847):唐代馮翊郡大荔縣(今陝西大荔)人,才子,晚年以御尉卿之職致仕後居洛 陽香山,與白居易(772—846)、胡杲、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一說李元爽)、盧貞(一說禪僧如滿)等人一同宴遊,名列「九老會」,被後人 稱為「香山九老」。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九老同在洛陽香山履道坊作「九老詩」、繪「九老圖」。(據《新唐書》、《全唐詩》、《玉海》、《中國人名大 辭典》、《辭海》) ....14、吉逾:善詩文,曾於唐德宗二年(781)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雲居上寺題詩一首,並刻石立碑於該寺。唐憲宗元和四年(809)任范陽縣縣丞。(據《續古文苑》) ....15、吉益:吉逾之子,唐德宗二年(781)與吉逾一起,也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雲居上寺題詩一首。(據《續古文苑》) ....16、吉陶余、吉潛:吉逾之侄,唐德宗二年(781)與吉逾一起,也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雲居上寺題詩一首。(據《續古文苑》) ....17、吉宏宗:唐憲宗元和三年(808)時,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據《唐會要》) ....18、吉倫輔: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時,為京兆府興平縣(今陝西渭河平原中部)都曹。(據《金石萃編》) ....19、吉庸:唐大中十二年(858)郎官石柱題名中有其名,為司勛郎中。(據《金石萃編》) ....20、吉師老:晚唐詩人,其詩富含仙風道骨,有「大歷十才子」之遺韻,《萬首唐人絕句》中收其詩兩首。(據《萬首唐人絕句》)
『玖』 寶雞出了那些名人
接上面 他不讓我一次發完
班固
東漢文學家、史學家。字孟堅,陝西扶風人。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父班彪曾著《史記後傳》百餘篇。父死承其業,續寫《史記後傳》,被人告發私改國史,入獄,弟班超為之辯白,始獲赦。後為蘭台令史,與陳忠等寫成《世祖本紀》,遷為升郎、典校秘書,受命編寫《漢書》。章武帝時任玄武司馬。建初4年隨將軍竇憲出擊匈奴,為中護軍,作《燕然山銘》以記功。後因竇憲擅權被殺,受到牽連,死於獄中。《漢書》尚未完成的八「表」及《天文志》由其妹班昭和馬續續完成。班固曾根據諸儒觀點整理成《白虎通義》,擅長作賦,有《兩都賦》、《終南山賦》等,後人集有《班蘭台集》。
今扶風境內沿西寶北線公路傍邊的太白鄉浪店村有班固墓。
班超
東漢名將。字仲升,陝西扶風人,班固弟。32年生,102年卒。永平16年從竇固出擊北匈奴貴族,旋奉命率吏士36人赴西域。攻殺派駐鄯善的人員,又廢親附匈奴的疏勒王,鞏固了漢在西域的統治。章帝初,在疏勒等地堅守,從章和元年到永元6年,陸續平定莎車、龜茲等地貴族叛亂,並擊退月氏的入侵,保護了西域各族的安全和「絲綢之路」的暢通。任西域都護,後封定遠侯。在西域活動達31年,永元14年回洛陽,病死。
梁鴻
東漢一對恩愛夫妻。梁鴻,字伯鸞,陝西扶風人,生卒年月不詳。鴻家貧博學,與妻隱居霸陵山中。過洛陽作《五噫之歌》,諷刺統治者,為朝廷所忌,改姓隱名逃往齊魯,後往吳依附皋伯通,居廊下小屋內,為人傭工舂米。每歸,孟光為具食,舉案齊眉,以示敬愛。 後人常用舉案齊眉表示珍貞的夫妻關系。
班勇
東漢將領。字宜僚,陝西扶風人,班超子。漢安帝時,匈奴貴族攻擾西域,他任西域長史,將兵五百人前往西域,與龜茲合兵擊走匈奴伊蠡王。永建元年,領導西域各族大破北匈奴呼衍王,進一步鞏固了漢朝在西域的統治。著《西域記》,為《後漢書.西域傳》所依據。
竇憲
東漢大臣。字伯度,陝西扶風人。生年不詳,92年卒。妹為章帝皇後,章帝死,和帝即位,竇太後臨朝,他為侍中,操縱朝政。不久,任車騎將軍,永元元年率兵擊敗北匈奴,直追至燕山。後任大將軍,刺史守令等地方官多出其門,弟兄橫暴京師。4年,和帝與宦官鄭眾定議誅滅竇氏,他因而自殺。
耿秉
東漢將領。字伯初,陝西扶風人。生年不詳,91年卒。 明帝時,任駙馬都尉。永平17年,與竇固率兵擊敗北匈奴。後任征西將軍。永元元年與竇憲率兵擊敗北匈奴,封美陽侯。
竇固
東漢將領。字孟孫,陝西扶風人。生年不詳,88年卒。漢明帝時,任奉車都尉,與騎都尉耿忠率兵一萬二千騎,出酒泉塞至天山擊北匈奴呼衍王,追至蒲類海。又與耿秉等出玉門,擊敗北匈奴貴族在車師一帶的勢力。後歷任光祿勛、衛尉。
耿恭
東漢將領。字伯宗,陝西扶風人。明帝時,任戊己校尉。後駐西域疏勒城遭北匈奴圍攻,堅守不屈。建初元年,漢軍來援,率領堅持到最後的26人與援軍會合,且戰且行,奮戰三月,到玉門關時所部生還的僅13人。當時稱他「節過蘇武」。
馬融
東漢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文學家。字寄長,陝西扶風人,東漢名將馬援從孫。79年生,166年卒。
曾任效書郎、議朗、南郡太守等職。俊才善文,以病免官後居家講學。他常坐高堂,施絳紗為帳,前授先徒,後列女樂,對魏晉清談家的破棄禮教有一定影響。馬融博通古文經籍,世稱「通儒」,他的學說綜合各家,在儒家發展史上帶有開創性的工作。經學著作多已佚失。
今扶風縣絳帳鎮為其講學時設帳的地方,隴海鐵路有絳帳火車站。
馬騰
_
東漢末年將領。字漢壽,陝西扶風人。漢靈帝末年,西部邊民叛亂,馬騰應募從軍,因戰功累遷為征西將軍。漢獻帝時,受曹操綏撫,為保衛關中立下汗馬功勞,入京師封為衛尉。後因其子馬超歸降劉備,為操所殺。葬於許昌石樑河畔,今許昌有馬騰墓。
孟達
孟達出生於東漢末年,世居寶雞扶風,太和元年(227年),被曹魏驃大將軍司馬懿擊敗,斬於安康旬陽縣。
馬超
三國時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字孟起,176年生,222年卒。陝西扶風人。馬騰之子,東漢末年隨父起兵,後領馬騰部屬於涼州,人稱髁孤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