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各個朝代的英雄人物
西楚霸王項羽
項籍(前232-前202),字羽
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漢族,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中華史上的戰神。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人稱西楚霸王。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江東崛起,舉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統天下 。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冊封十八諸侯,大政皆由羽出,號為「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神話。
---------------------------------------------------------------------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軍事家、抗金名將,漢族人。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今安陽市湯陰縣城東30里的菜園鎮程崗村)。
岳飛19歲時投軍抗遼。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或許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他死於南宋高宗年間,時年三十九歲。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謚忠武,已盡「忠孝節義」,並留有《岳武穆集》(又稱《武穆遺書》)。
岳飛作為我國歷史上漢民族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
B. 影響世界的中國歷史人物
NO .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的派創始人。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NO.2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姓嬴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華夏族(即今漢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故又趙氏(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
NO.3 成吉思汗
即成吉思汗(hán)(Ghinggis Khan),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投奔克烈部汪罕,收集亡父舊部,逐漸恢復實力。約在金大定未建立宮帳,稱汗。與札答闌部札木合等作戰,敗績,史稱十三翼之戰。金承安元年(1196),與汪罕聯兵助金截擊塔塔兒部翰里札河(今蒙古烏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魯之官。又隨汪罕與乃蠻部戰,戰後諸部來附,勢力增強。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與汪罕戰勝以札木合為首的蒙古高原十餘部盟軍。滅塔塔兒撕四部,據呼倫貝爾草原,實力大增。三年,被汪罕發兵掩襲,敗退至班朱尼河(呼倫湖西南)。不久,乘汪罕不備,奇襲汪罕牙帳,滅克烈部。次年與乃蠻部決戰,滅乃蠻。六年於翰難河(今鄂嫩河)畔召開忽里台大會,建蒙古國,即大汗位,加號成吉思,頒布札撒,建萬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戶,設札魯忽赤掌行政司法諸事。即位四年(1209),大舉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興府(今寧夏銀川)迫使西夏納女請和。六年,率大軍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華北各地。九年,因金帝獻岐國公主請和,乃退兵。十年復以金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為口實,攻佔中都(今北京)。病死於六盤山。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上廟號太祖。次年,追上謚號聖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NO.4 毛澤東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
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建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1924年國共合作後,在國民黨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都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曾在廣州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後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指出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斗爭的極端重要性,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思想。
NO.5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死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NO.6 隋文帝
隋文帝結束了自東漢末年到隋統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使隋代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贊譽,為我國封建社會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自從周武滅佛後,佛教元氣大傷,隋文帝登極後,大興佛教,隋唐佛教之盛,歷史上稱為黃金時代。
NO.7 老子
老子(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dān),漢族,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厲鄉曲仁里)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從漢代起,歷代帝王就開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NO.8 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民族英雄、軍事家、抗金名將,漢族人。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今安陽市湯陰縣城東30里的菜園鎮程崗村)。
岳飛19歲時投軍抗遼。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或許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他死於南宋高宗年間,時年三十九歲。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謚忠武,已盡「忠孝節義」,並留有《岳武穆集》(又稱《武穆遺書》)。
岳飛作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
NO.9 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生於未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先世遷入江南,祖父掌管土木建築,父親學識淵博。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縣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三方面。在數學方面,他寫了《綴術》一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可惜後來失傳了。《隋書·律歷志》留下一小段關於圓周率(π)的記載,祖沖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朒數)和3.1415927(盈數)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這一紀錄直到15世紀才由阿拉伯數學家卡西打破。祖沖之還給出π的兩個分數形式:22/7(約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確到小數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紀才由荷蘭數學家奧托重新發現。祖沖之還和兒子祖暅一起圓滿地利用「牟合方蓋」解決了球體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球體積公式。在天文歷法方面,祖沖之創制了《大明歷》,最早將歲差引進歷法;採用了391年加144個閏月的新閏周;首次精密測出交點月日數(27.21223),回歸年日數(365.2428)等數據,還發明了用圭表測量冬至前後若干天的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在機械學方面,他設計製造過水碓磨、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千里船、定時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學、考據方面也有造詣,他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是歷史上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
NO.10 蔡倫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東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場,監造各種器械。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C. 英雄殺的人物歷史介紹具體的!!!!
趙飛燕,原名宜主,是西漢漢成帝的皇後和漢哀帝時的皇太後。趙飛燕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傳奇的人物。在《漢書》中對她的描述僅僅只有少數幾句,但關於她的野史卻有許多。在中國民間和歷史上,她以美貌著稱,所謂「環肥燕瘦」講的便是她和楊玉環,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體態輕盈瘦弱的美女。同時她也因美貌而成為淫惑皇帝的一個代表性人物。古代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另有同名人物:現代畫家劉基關羽(?-220)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自劉備於鄉里聚眾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在關羽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歷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對關羽的事跡多有描寫,在《演義》中關羽被描寫為「五虎大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另外,古代有地名關羽,但其確切位置不明。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傑出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秦末隨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項羽的勇武古今無雙(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華數千年歷史上最為勇猛的將領,「霸王」一詞,專指項羽。李師師,北宋末年色藝雙絕的名妓,其事跡多見於野史,筆記小說。據傳曾深受宋徽宗喜愛,並受宋朝著名詞人周邦彥的垂青,更傳說曾與《水滸傳》中的宋江有染,由此可見,其事跡頗具傳奇色彩,也間接證明了李師師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李師師早年艷滿京城,在仕子官宦人物中頗有聲名,她與宋徽宗的故事也傳為一時佳話,而宋徽宗被擄,北宋亡後李師師的下落也成為了千古之謎。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的經典傳說。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楊延昭(958—1014),本名楊延朗,後因避趙玄朗諱,改名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北宋抗遼大將楊業長子(一說為次子,為楊延玉之大弟),生於五代後周顯德五年,卒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原籍麟州(今陝西神木)新秦人,北宋前期將領。自幼隨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延昭為先鋒,時年二十九歲,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斗愈勇,終於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死後陪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勾踐(古稱「句踐」,約公元前520年-前465年),大禹後裔,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嘗膽」而名垂千古。電視劇《越王勾踐》是由CCTV製作,黃建中導演,陳寶國、尤勇、鮑國安、李光潔待主演的大型歷史電視劇。該片已經在中國、美國、日本等國播出。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正),通稱為秦始皇、嬴政,秦莊襄王之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漢高祖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原名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漢族。出身平民階級,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稱沛公。秦亡後被封為漢王。後於楚漢戰爭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漢景帝時改為太祖,自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開始,多以最初的廟號「高祖」稱之,謚號為高皇帝,所以史稱漢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漢高帝。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慕容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稱為氏。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遷居遼西,曾隨同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在荊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縣境內)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乾脆以此作為部落的名稱。西晉時,慕容廆佔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單於,他的兒子慕容皝後來建立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東晉十六國時,慕容氏在北方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國,前後歷時七十多年。、、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陳勝(?-前208),字涉,楚國陽城縣(今河南登封東南)人。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庄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又稱衛鞅、公孫鞅(衛鞅之「衛」即氏於國,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諸侯之子曰公子,諸侯之孫曰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為氏」。衛鞅之祖為衛國君,故又稱公孫鞅。)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山東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岳飛(1103-1142)字鵬舉,漢族。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岳飛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則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同時又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首。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褒姒(史記作襃姒),生卒年不詳。據稱夏朝末年有兩條龍來到王宮,自稱「褒之二君」,通過占卜得「藏之吉」,後來龍離去前遺留的口水唾液裝在木匣子里收藏起來,直到周厲王時打開觀看,不小心使龍涎灑流於廷外,化為一隻「玄黿」爬進王府,一個小妾碰上了這只鱉,便受了孕,四十年生一女嬰。該女嬰被扔棄,被褒國人撿回家養大。後來褒人將她獻給周幽王姬宮涅,因姓姒,故稱為褒姒。成為周幽王的寵妃,生一子伯服。花木蘭,中國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影響深遠到全世界。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劇,豫劇。 2009年匯集了中國影壇巨星趙薇,陳坤主演的電影《花木蘭》真實自然堪稱經典,口碑和票房雙豐收,國外市場銷售突出,創造了傲人的成績。海外揚威,亞洲票房飄紅,創新傳統文化樹新風,花木蘭引跑民族題材,完勝百花獎。2010年趙薇憑《花木蘭》完美演繹連奪國內外電影節4個影後,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秦瓊(?—638年),字叔寶,漢族,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唐初著名大將,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是一個於萬馬軍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傳奇式人物。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功居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間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武松是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在《金瓶梅》中出現),是梁山一百單八將之一,在梁山排行第十四位,人稱行者武松。武勇非凡,曾經在景陽岡上空手打死猛虎,「武松打虎」的事跡也在後世廣為流傳。宋江是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一百單八將之首,人稱「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呼保義」。原本是鄆城縣押司,後加入梁山,在托塔天王晁蓋陣亡後成為梁山的首領,極力主張接受朝廷的招安,並在被招安後率領梁山兄弟們先後攻打遼國以及田虎、王慶和方臘率領的起義軍,回朝後不久被奸臣高俅等人用毒酒害死。宋江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歷史上他是北宋宣和年間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後來投降宋朝。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勃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一說為齊國盧邑(今山東長清)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醢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陳圓圓本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未清初蘇州名妓。在民間流傳最廣的傳聞,莫過於陳圓圓、吳三桂和李自成之間的糾纏,「沖冠一怒為紅顏」講述的就是這段傳聞。陳圓圓母親早亡,從姨父姓陳。能歌善舞,色藝冠時,時稱「江南八艷」之一。崇禎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後來田畹將陳圓圓獻給崇禎。其時戰亂頻仍,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後被吳三桂納為妾。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遂引清軍入關。詩人吳梅村為她作《圓圓曲》:「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任恆之 反抗玄朝的天道軍首領,天道盟的創始人。在仙魔大戰期間,帶領天道軍推翻玄朝,並組織人類力量與仙族聯合,對抗魔族。任桓之一生之中,始終朝向理想前進。因感到玄朝末年天下紛亂,人民顛沛流離,更發現玄朝慕容皇室受仙魔操縱,他在年少之時發出「人類不再是仙魔的棋子!」的呼聲,並立誓創造一個新的時代。受他的理想所吸引,眾多有志之士齊聚於他的天道軍旗幟下,形成反玄的勢力。與玄朝戰斗始自「桃花之亂」,高潮於「星鏡之會」,而決戰於天下城外時,天地劫爆發,仙魔決戰。任桓之帶領天道軍與仙族聯合,對抗魔族。在劍門血戰中,他與澹臺名聯手打倒黑暗魔王,卻立刻面對好友澹臺名入魔的現實!戰後,任桓之平定中部,坐鎮廣陵。時遷,《水滸傳》中主要人物之一,祖籍高唐州人士,流落江湖到薊州,整天做些飛檐走壁、跳籬騙馬的勾當。從現代武俠小說范疇來說,時遷的武功主要體現在輕功方面,而外家功夫,則略有欠缺。魯智深,原名魯達。智深,是他出家做和尚後的法名。又稱魯提轄,此名因他職位所稱。綽號花和尚魯智深。生活環境是北宋年間。 魯達是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漢,十員步軍頭領第一名。因為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發為僧,改名魯智深。李逵是中國古代小說《水滸傳》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在《水滸傳》中最魯莽的人物,盡管如此,但他為人心粗膽大、率直忠誠、仗義疏財,是《水滸傳》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虞姬(?—公元前202),秦末人,一說名虞妙弋,今沭陽縣顏集鄉人。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據歷史史料記載,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虞姬不僅長得美麗,虞姬的舞姿也是楚楚動人,還有她的劍,也同樣揮舞得輕盈如水。
D. 我國歷史上像岳飛這樣忠孝節義、文武雙全的將軍還有哪些很多長輩都跟我說中國歷史群只有岳飛一個
中國歷史上英雄燦若群星。如岳飛般忠孝節義、文武雙全的武將暫舉二人:
1、於謙(1398-1457),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ān]。永樂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xù]之叛。出按江西,頌聲滿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遭徐有貞、石亨等「還鄉團」成員迫害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於謙被冤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萬曆中,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於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於謙曾寫有著名的《石灰吟》一絕:「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此人文武可比岳飛,受冤也似岳飛,但扶社稷之功則超過岳飛。
2、袁宗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祖籍廣西梧州。明末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抗清(後金)名將、民族英雄。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授福建邵武知縣、閩中縣令。擢升兵部職方主事,曾單騎出閱山海關內外,建御遼大計。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又升寧前兵備僉事。調永平道,築寧遠城。敘勞進兵備副使,繼又升至右參政。晉遼東巡撫,敘功,加兵部右侍郎,蔭千戶。被閹黨陷害去職。崇禎及位,任命袁崇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先後取得了寧遠之戰、寧錦之戰(重傷奴爾哈赤,使其死時留七大恨)、廣渠門之戰等勝利。己巳之變(皇太極繞道進關),後金實施反間計,最後被崇禎帝以通敵謀叛等罪名磔殺,百姓受蒙以其為漢奸食肉立盡。《劍橋中國明代史》稱:「他(崇禎)相信了謠言,於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殺了他最有才能的將領袁崇煥。」--袁文武才可比岳飛,但死之壯烈又過於岳飛。最後其敵人乾隆為其平反。
其他如岳飛一樣的全才英雄,還有戚繼光、鄭成功等,只是戚鄭二人沒被皇帝除死,顯得不夠壯烈而已。
E. 關羽的忠孝節義體現在哪裡
那是在三國時期,關羽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在涿郡遇到了張飛,後來兩人一同擔任劉備的貼身衛士。3人志氣相投,在桃園結義。從此,關羽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關羽追隨劉備,陣斬顏良,鎮守荊州,威震華夏,為劉備復興漢室的大業立下了赫赫戰功。
歷史上沒有常勝將軍。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縛見東吳孫權。孫權招降關羽,關羽寧死不屈,慷慨就義,死時年58歲。蜀漢政權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
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後來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卧當陽,魂歸故里」。
關羽集忠孝節義於一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講義氣、忠心不二的形象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了,早已具備了被神化的條件。
歷代治國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政權的守護神,因而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像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南北朝時期的567年,當陽縣玉泉山首建關公廟,開啟了民間對關公的信仰的先河,這不僅是政府對關公褒揚喝彩的產物,更是普通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治國者從道德的角度大肆宣揚關公的忠孝節義,使關公信仰在不太長的歷史時間里蓬勃發展。
到了唐代,關公廟增加,文人墨客的詩文或碑帖中常提及關公,並開始在家中懸掛關公神像。到了清代,皇帝認為自己能入主中原是得到了關公的神佑,所以,順治皇帝特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後來有的地方還將關羽與南宋最傑出的統帥岳飛合祀於武廟。
在民間,關於關羽的傳說故事也非常多。故事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其降生出世、姓名由來、主要活動,以及死後靈魂顯聖等無所不有。黎民百姓是把關羽作為神聖帝君來敬仰崇拜的,故而這些傳說故事大都帶有濃厚的神話傳奇色彩。
民間相傳,關羽為火龍星降生。天上的火龍星是一位善良正直的天神。
有一次,玉皇大帝命火龍星到凡間放火燒毀萬戶村,他見那裡的百姓朴實忠厚,辛勤耕耘,一連3次都不忍心施火,最後只燒了村裡一戶作惡多端的財主回去交差。玉皇大帝見火龍星屢屢違抗天命,欺哄上天,敕令冥王星將其捉拿歸案問斬。
火龍星在臨赴刑場時托夢給他的棋場老友仙山寺主持老僧,囑請其在6月17日午時用銅盆接住從天廷斷頭台滴下的血水,密封存放七天七夜,只有這樣,他才可以轉世凡間為人。
老僧同情朋友的不平遭遇,就遵囑而行,把接得的血水用寺內一口大鍾嚴嚴實實地蓋了起來。轉眼六天過去了,寺內的幾個小和尚等待不及,趁主持不在時抬開大鍾,看到盆內血水已凝結成一個血球,有碗口般大小。
小和尚們正在驚奇之時,突然一團紅雲沖起,血球變成了一個小兒。因為還差一天不到期限,血球的血氣尚未消完,故而孩子臉色赤紅,如同重棗,這個孩子就是日後的關羽。
後來,人們將關羽的赤兔馬也賦予了傳奇的色彩。說是當初關羽受命率部去當陽長坂救援又一次被曹軍圍困的劉備,時值酷暑,士兵們口渴難忍,附近又找不到水源。
關羽見狀甚為著急,不住地揮鞭興嘆。赤兔馬心領神會,咆哮著使勁用前蹄刨地,把泉水給刨了出來。眾將士飲後精神大振,一舉擊敗曹軍救出了劉備。清道光年間,還在泉口邊建有一塊石碑,上刻「馬刨泉碑記」。
就連關羽那把青龍偃月刀也很傳奇。據說當初關羽在八嶺山手舞大刀演武,奮起神威,一刀向這個大山丘劈去,竟把這個大山丘的「頭顱」給劈掉了,於是從此成了平頭冢。
關羽在其近60年的一生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萬端的人生壯歌。關羽那充滿英雄傳奇的一生,被後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於一身的道德楷模,並成了我國古代社會後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
關帝的信仰涉及生活中的各行各業。有人說,南北朝至唐代是關帝信仰的形成期,宋元是發展期,明代是盛行期,清代是鼎盛期。其影響可與尊孔相比,毫不遜色。明代大文豪徐渭在《蜀漢關後祠祀記》之中說:
蜀漢前將軍關侯之神,與吾孔子之道並行於天下。然祠孔子者郡縣而已,而侯則居九州之廣,上自都城,下至墟落,雖煙火數家,亦靡不醵金構祠,肖像以臨球馬弓刀,窮其力之所辦。而其醵也,雖婦女兒童,有歡欣踴躍,唯恐或後。以比於此事孔子者殆若過之。噫,亦盛矣!
全國關帝廟多如牛毛,何止萬千,清乾隆時期僅北京就有200多座。在民間,關公是位武財神,是保護商賈之神。又說關帝廟里抽的簽兒最准、最靈驗,不少文人吟詩推波助瀾。
同時,崇拜關財神的人越來越多。供神的場所除了道教宮觀,還有佛教場所,商業場所乃至家中都可以看到各色各樣的關公神像。據說我國台灣省有160餘座關帝廟。新竹後山普天宮的關羽神像連同台座高達四五十米。海外有華僑的地方大多供有關帝,他是義氣的象徵,更是保護神和財神。
拓展閱讀
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不成,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這次「單刀會」,後經戲劇家、小說家的渲染,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
F. 古代有什麼忠孝節義的史實與感恩相關
食清明」節日的由來
說起「寒食節」,也許有些缺少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人覺得陌生;但是,提到「清明節」連外國人都知道,這是中國人祭祖的日子。其實,在中國古代這兩個節日是合而為一的;然而傳至今日,人們除了記得清明節這天要拜掃祭祖及登山踏青外,對寒食文化的其它內容,甚至對寒食節這個名稱本身都知之甚少。寒食清明的節日形成,源於晉文公為紀念「功不言祿」的賢臣介子推而設的節日,是我國頗具影響的古老傳統節日之一。
寒食節以其奇特的冷食習俗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乍暖返寒的春季,在這正是需要熱食時節,人們要過寒食節。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選擇了禁火寒食的生活方式。寒食是一種舊俗,時間在冬季後105日,因此寒食節又名「百五節」。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忠臣介子推,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東漢時期寒食習俗似科在介休及距綿山不遠的太原郡很盛行,寒食文化及介子推的故事在民間深入人心代代相傳。
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耳出國流亡19年,曾割股以啖君。重耳返晉被立為君(即晉文化公)之後封賞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祿回到夏縣老家。公元前635年初春,介子推遂偕母來到介休(定陽縣)小宋曲村姥姥家躲避。晉文公得知後讓鄰居解張帶路到介休尋找,介子推拒受封賞,又背著老母親隱住綿山岩洞中草衣寒食。晉文公迫使介子推出山以輔其政,帶領眾大臣來到佛爺峰下馬泉,派人登山百般呼喚,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有的大臣向晉文公獻計說:「介子推是位大孝子,如果三面點火留下下方,一定會背著老母出來。」結果奸臣孤偃、趙衰四面舉火,正值春季風很大火越燒越旺,火著了三天三夜,堵住了介子推攜母出山。晉文公又派大臣再次登山尋找,有人從大燒林岩洞中找到半張破草席。晉文公接過草席子細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願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看後,晉文公悲痛萬分追悔莫及,面對焚燒林余煙,不禁頓足哀嚎。隨從大臣爭相效法,哀嚎聲響徹綿山林野(介公嶺有哀號坡地名);為紀念這位忠孝雙全的賢臣,下令將綿山封為介推田,號為介山,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並把焚山這日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嚴禁在三天期間內生火煮飯,只吃冷食。這是歷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說,它已成為介休綿山獨特的文化遺產。
第二年寒食節的次日,晉文公率領群臣登綿山祭奠,看到大燒林山谷內被焚焦的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他融景生性,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時對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賞,只願您做一個清明的國君!」以及在焚燒林岩洞中找到破草席上介子推寫的遺囑;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表達對介子推的思念之情,把此祭日(初過寒食即冬季後106日)定為「清明節」。之後,晉文公曾率領文武隨再次從下馬泉登綿山悼念介子推。
何謂清明?可解釋為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一詞作為節氣之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出現。遠在春秋時代,我國人民就運用晷測量日影的辦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氣;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漢時代,又確立為二十四節氣,其中便 有了清明節氣。這個新增加的農歷節氣,時值陽春三月初(公歷為4月5日前後)。這時嚴冬已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草木萌芽、生機勃勃,呈現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們就把這個節氣叫做清明節。那麼清明節怎樣又成為清明節氣,從以上論述看先有清明的節日再有清明的節氣;因為這個農歷節氣恰好在冬至後一百五日(寒食節的次日)清明節,所以秦漢時代確定二十四節氣中,將這一節氣稱為「清明」。因此清明節解釋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節氣是季節時序的標記;二是指節日,節日包含著風俗和慶祝紀念及相應的儀式習俗。
清明節,是春遊「踏青」登山的最佳時節,俗稱踏青節;民間習慣於之天掃墓,所以又稱思親節、祭祀節,俗稱鬼節、冥節,其最突出的習俗就是掃墓祭祖。除了掃墓,清明節最為流行要數植樹插柳了,所以清明節又稱插柳節之稱。一些地方的百姓也有利用九九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因重陽節登山踏青比清明為多,故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兩節相連,從祭祀風俗上就難以嚴格的區分開來,故後來許多地方都把寒食清明融合為一個節日。大約到了唐代,寒食與清明節合而為一,清明變成寒食節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清明是寒食節重要的一天而已。上墳掃墓祭祖並不限於寒食清明的第一天,先後十日之內是可以掃墓的。由於寒食節要求禁火,所以又稱禁煙節、冷食節;因此人們將掃墓選擇在清明節,以便焚燒紙錢,這使清明在寒食節中的地位更顯得重要。到後世,禁火寒食的習俗因紀念對象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及思想情感關切甚淺而日漸淡漠,清明掃墓祭祖則因符合民情風俗而至今還於流行。元代以後寒食風俗漸趨淡化,於是人們將寒食清明統稱為清明節,所以清明節是寒食節自然發展的結果。清明節在發展過程中又融匯了上已節(農歷三月三)的內容,明代以後成了一個以上墳掃墓祭祖及登山踏青打鞦韆游樂為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日。現在,人們在清明節期間上墳掃墓修陵,紀念帝王將相、英雄烈士及歷史名人和自己的祖先,不僅包含了對介子推這位「清白」大臣、「明白」之士的懷念;而且提醒我們,做人要做既清白又明白的人。今日說起綿山,略知歷史的人都會知道是介子推歸隱地,是寒食清明節的原發地,是忠孝文化發源地。
夏縣裴介鎮是介子推的故鄉,鎮東有座介子推墓,墓旁有碑兩幢,一幢是清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所立,墓碑書「介氏祖晉潔惠侯子推墓」,下款書「秦二世自介休遷葬於此,合族同立」字樣;另一幢是1962年10月17日夏縣人民委員會立的「重點文物保護標志」碑,全文是「晉潔惠侯子推故墓。介子推,周代晉國大臣,夏縣裴介人,因對晉文公行功未受祿,乃隱居綿山介休縣,後被晉文公覓求不得,焚山而喪命,秦二世自遷葬於此。」這兩塊碑已將介子推是哪裡人,死在什麼地方,由綿山將遺骨遷葬到何處交待得清清楚楚,立碑為證是無可質凝的。所以介子推生於夏縣、隱居介休、死於綿山、遷葬故里,這是不爭的史實——寒食清明節源於介休綿山。綿山的文化底蘊,就是介子文化(寒食及忠孝文化)。因此,綿山是公認的介子推遂偕母歸隱地、是英靈所在地,是寒食文化發源地,是神奇的靈山聖地。
G. 請問;忠孝節義禮義廉恥歷史上是誰首先倡導的其來源於何處背景什麼樣的
這八復個字是兩個成語,
禮義廉恥制是 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所說,
忠孝節義是宋朝洪邁所說,
忠孝節義禮義廉恥之所以這么出名,源於朱熹依此做了一副對聯
禮義廉恥:
出自《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道德規范;「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道德標准;「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
忠孝節義:
宋·洪邁《夷堅丙志·忠孝節義判官》:「吾今為忠孝節義判官,所主人間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事也。」
H. 忠孝節義分別代表什麼人物
岳飛 專諸 文天祥 林沖
I. 我國歷史上有哪些巾幗英雄她們的事跡有哪些
1、花木蘭
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又名《楊家將傳》、《楊家將演義》)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府演義》中的人物,後來楊家將相關小說被改編成戲劇和電視劇,穆桂英也因此變得家喻戶曉。
穆桂英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與梁紅玉、花木蘭、樊梨花齊名,也是個「楊門女將」。她是楊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楊繼業的孫媳婦。
雖然歷史上無證據證明穆桂英戰場上的功勞,民間卻流傳了許多故事。(註:北宋由於金朝的侵略而滅亡,楊門女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與南宋,合稱「宋朝」,也就是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