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樓蘭古墓歷史故事

樓蘭古墓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1 08:44:06

『壹』 想知道樓蘭古國的興衰史及樓蘭新娘的故事

樓蘭是漢代西域一個強悍的部族,他們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東部,羅布泊的西北緣。樓蘭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城。據記載,那時的樓蘭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物產豐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繁華之邦。公元前108年,樓蘭國臣服了漢朝,年年歲歲進貢來朝,以後幾降幾反,成為當時漢朝的心腹之患。 有的學者認為:斯文·赫定發現的這個樓蘭古城既不是早期樓蘭王國的都城,更不是樓蘭改國名為鄯善後的國都(扌於)泥城,因為樓蘭古城碳 14測定的年代不早於東漢。斯坦因在黃文弼發現的土垠遺址西南不遠處發現了一座漢代古城新疆考古研究所稱其「方城」,位於羅布泊北岸之西,鐵板河末流的河網地帶,「方城」距離樓蘭古城24公里,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認為這是早期的樓蘭都城。
當時的樓蘭王國還是羅布泊附近一個半耕半牧的弱小國家,絲綢之路開通後,樓蘭成為中西交通的樞紐。由於樓蘭王安歸與匈奴勾結,不斷地在絲綢之路上劫殺漢使,漢朝大將軍霍光便派傅介子前往西域刺殺安歸。傅介子帶著刺客來到樓蘭,假稱要賞賜安歸金幣。安歸大喜,應邀與傅介子一起飲酒,傅介子有意灌醉安歸,將其扶到屏風後,命兩名刺客殺了安歸。左右王公貴族見狀紛紛逃散。傅介子立即召告樓蘭國民:「安歸王對漢朝犯下了死罪,天子派我來殺掉他,現在漢朝的部隊已趕到,改立在長安納為人質的安歸的弟弟尉屠焉為新國王。」傅介子斬下安歸的首級,派快馬送回長安,懸於長安未央宮北門下示眾。
平定樓蘭之亂後,漢昭帝即詔立尉屠焉為新王,並改樓蘭國名為鄯善,授予國印,賜宮女為妻及大批車馬和輜重。行別時尉屠焉對漢昭帝說:「我長期在長安居住,現在回去當國王,孤身一人,恐難服眾。而且前王子尚在,回去後恐被其仇殺。樓蘭國中有伊循城,那是一塊富饒美麗的綠洲,天子可派一名將領率部隊到那裡屯田積谷,也使臣有所依靠。」
於是漢朝即派一名司馬,帶兵40人隨尉屠焉一起回西域。尉屠焉繼位後,於公元前77年將國都從羅布泊北岸的樓蘭故都(方城)遷到(扌於)泥城(今若羌縣城),漢朝在(扌於)泥城以東的伊循城(36團米蘭遺址)也設立了伊循都尉。此後樓蘭故都沒有再發展,估計只有原王室貴族仍居住在這里,從2003年樓蘭貴族墓的發掘,也說明了這一點。對於樓蘭的消失,有一下六種說法,說法一:樓蘭消失於戰爭,公元五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說法二:樓蘭敗於乾旱缺水,生態惡化,上遊河水被截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說法三: 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 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倖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貳』 樓蘭古國的詳細資料,越詳細越好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沖,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於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殺戮使者。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願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後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捲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向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武帝最終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時與樓蘭的關系,此後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走向衰落甚至後來的滅亡.
編輯本段樓蘭古城之謎
到新疆,對一個探險旅遊者來說,有一處地方是充滿吸引力的。這個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的神秘古城,就是西域古國樓蘭。 古樓蘭位於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涼的地區之一。這里悠久的歷史、天方夜譚似的傳說故事是多麼令人神往;它那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現,引起多少人的興趣——許多中外遊人和探險家都不辭辛勞地沿著絲綢之路向西進發,去目睹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古樓蘭。1979年1月,我國已故科學家彭加木就曾從孔雀河北岸出發,徒步穿過荒漠到達樓蘭遺址考察。 樓蘭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這是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西漢時,樓蘭的人口總共有1萬4千多人,商旅雲集,市場熱鬧,還有整齊的街道,雄壯的佛寺、寶塔。然而當時匈奴勢力強大,樓蘭一度被他們所控制,他們攻殺漢朝使者,劫掠商人。漢武帝曾發兵破之,俘虜樓蘭王,迫其附漢。但是樓蘭又聽從匈奴的反間之計,屢次攔殺漢朝官吏,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前,大將軍霍光派遣傅介子領幾名勇士前往樓蘭,設計殺死了樓蘭王嘗歸,立嘗歸的弟弟為王,並改國名為鄯善,將都城南遷。但是漢朝並有放鬆對樓蘭的管理,「設都護、置軍候、開井渠、屯田積谷」,樓蘭仍很興旺。 東晉後,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顧西域,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系。到了唐代,中原地區強盛,唐朝與吐蕃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可見,樓蘭在唐朝還是邊陲重鎮。然而,不知在什麼年代,這個繁榮一時的城鎮神秘地消失了。樓蘭古國究竟在何方呢?成了人們猜了若干世紀的不解之謎。 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帶領一支探險隊到新疆探險,他們在沙漠中艱難行進。我國維吾爾族人愛克迪在返回原路尋找丟失的鐵斧,遇到了沙漠狂風,意外地發現沙子下面一座古代的城堡。他把這發現告訴了斯文赫定。第二年斯文赫定抵達這神秘城堡,發掘不少文物,經研究後斷定,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時古樓蘭城。 樓蘭城的再現,引得各國探險家爭相前往探險覓寶。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國人亨遷頓、日本人桔瑞超先後抵達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遺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 樓蘭城從沙丘下被人發現了,但一個更大的謎困惑著探險家們:繁華多時的樓蘭城為什麼銷聲匿跡,綠洲變成沙漠、戈壁,沙進城埋呢?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考察了羅布泊,發現中國地圖上標出的羅布泊的位置是錯誤的,它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山麓。當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曾洗過澡的羅布泊湖水漣漪,野鳥成群,而今卻成了一片荒漠、鹽澤。也就是說,羅布泊是個移動性的湖泊,它實際的位置在地圖位置以南2度緯度的地方。 普爾熱瓦爾斯基部分解開了這個謎。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它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於揭開了這個被風沙湮沒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之謎,使人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它佔地面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城東、城西殘留的城牆,高約4米,寬約8米。城牆用黃土夯築;居民區院牆,是將蘆葦紮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築,牆厚1.1米,殘高2米,坐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 羅布泊怎會游移呢?科學家們認為,除了地殼活動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積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匯聚在羅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長,泥沙越積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窪處,形成新湖。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萬物生命之源。羅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樓蘭城水源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於被沙丘湮沒了。 樓蘭的消失跟人們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有關系。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漢、匈奴及其他游牧國家,經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爭;為了本國的利益過度墾種,使水利設施、良好的植物受到嚴重破壞:「公元三世紀後,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下遊河床被風沙淤塞,在今尉犁東南改道南流,」致使樓蘭「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國久空曠,城皆荒蕪。」

『叄』 cf手游樓蘭古墓的故事在歷史上存在過嗎

CF手游中樓蘭古墓是近期爆料的一個全新的挑戰模式,在對戰中想要順利通關樓蘭版古墓還是需要技巧權的,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CF手游中樓蘭古墓的對戰技巧解析,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幫助。
打兵先打弓箭手
在樓蘭古墓挑戰模式中前面的小兵有刀兵、弓箭手和胖子兵,因為弓箭兵的傷害較高,而且是遠距離攻擊的,主要還是要先將弓箭兵擊殺,最後再來擊殺胖子。

『肆』 樓蘭古國的故事到底有多少

你好,
樓蘭古國,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小國,位於羅布泊西部,處於西域的樞紐,王國的范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現今只留下了一片廢墟遺跡。 樓蘭古國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國,公元630年卻突然神秘消失,共有800多年的歷史。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古國屬西域三十六國之強國,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一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伍』 樓蘭的歷史

樓蘭古城,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為古代新疆與內地以及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然而,今天,它只剩下幾堵斷垣殘壁,凄涼地殘存在廣袤的荒漠中,成為中外學者研究歷史和廣大旅遊者嚮往的聖地,同時也給今天的人們留下許多思考。

古樓蘭歷史悠久

樓蘭古城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端,在著名的羅布泊的西北角。古代塔里木河及其支流孔雀河沿著盆地的北緣向東流入羅布泊,在河流的尾端,形成一個沖積平原。古樓蘭人正是在這個沖積平原上生存著。這里與甘肅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的綠洲敦煌地區,是新疆地區與河西走廊之間距離最短的兩個綠洲。早在上古時代,這里就成為新疆地區與黃河流域和東部地區交往的通道。

樓蘭地區有人類生存的歷史很悠久。根據科學的年代測定,現已測得的樓蘭地區有人居住的最早年代為距今3800多年前。我國考古研究者在河南安陽殷墟發掘出土的大量玉雕品中,經鑒定,其所用的玉石原料是來自新疆和田地區。這就以實物證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新疆地區與我國東部地區有著密切聯系。我國最早的一部旅行記錄《穆天子傳》,是2900多年前周代穆王西征的真實記錄。其中就記載了周穆王曾到過位於塔里木盆地東端的樓蘭和羅布泊地區。周穆王用內地出產的絲綢織品與這里的人民交換玉石等物品。諸多事實表明,新疆地區與內地和東部地區交往的歷史很悠久。

在距今2100多年前的漢代漢武帝時期,張騫經今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到達中亞地區,開通絲綢之路,以及漢代對絲綢之路的有效經營,使經絲綢之路的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大大發展,促進了樓蘭地區的繁榮。雖然樓蘭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以前就已有城的存在,但樓蘭地區和樓蘭城的發展,是在張騫開通絲綢之路、漢代對這里和對絲綢之路貿易的有效經營和管理之後。

古樓蘭是絲綢之路重鎮

樓蘭古城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之地。由敦煌向西,絲綢之路在樓蘭地區又分出若干條通道。在兩漢時期,主要分出兩條通道。一條是向西,沿塔里木盆地北緣和沿塔里木河,經庫車、阿克蘇,到新疆盆地西端的喀什,古代稱疏勒,再經塔什庫爾干翻越帕米爾高原到中亞、西亞和西南亞地區以及歐洲,稱絲路北道,一路向西南,經若羌、且末、和田,向西翻越帕米爾高原到中亞、西南亞和西亞及歐洲,稱絲路南道。到三國時期以後,絲綢之路分為三條通道,即多出一條從樓蘭向北經吐魯番盆地再向西北,沿天山北麓向西,經伊犁河谷地向西到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的通道。這樣,原先的北道後來被稱為中道,新出現的沿天山北麓的通道被稱為北道。絲綢之路南道還繼續存在。另外,還有若干條次要的分支道。其中有從樓蘭向北經吐魯番盆地再向西南經焉耆盆地到塔里木盆地,與沿塔里木盆地北緣的通道相合,從阿克蘇向西北經今吉爾吉斯共和國的伊塞克湖盆地向西,到中亞和西亞。另外,還有若干條不經過樓蘭的通道。如從敦煌直接向西北到吐魯番盆地,所經過的是一片瀚海戈壁,又稱為大海道。從敦煌向西南,不經樓蘭,有可直接到若羌的一條通道。此外,從黃河流域向北,經蒙古高原和新疆北部或經西伯利亞到歐洲,稱草原絲綢之路。盡管存在這許多通道,在樓蘭古城未廢棄之前,通過樓蘭的絲路南道、中道和北道,一直是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而樓蘭則是這三條通道必經之地。

在樓蘭遺址出土的大量遺物,也充分表明樓蘭古城地位的重要。有種類多樣的絲綢織品,如錦、緞、糹羅、綺等。出土的絲綢織品,雖經近兩千年,但色彩依然絢麗,圖案精美,其中有的織法現在早已失傳,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絲綢紡織水平的高超。許多中亞商人以及歐洲商人競相來中國從事絲綢生意。如在樓蘭遺址出土了粟特人寫的信件,粟特為古代中亞地區的國家,大致位於今中亞的楚河流域。再如近年在樓蘭遺址西北的營盤遺址的一個古墓葬中出土了身著精美華麗絲綢服裝的西方人遺體,據認為很可能是到中國來從事絲綢生意的西方富商,因暴病而死在這里。同時,在樓蘭遺址還出土了不少具有古希臘文化和中亞文化特徵的雕刻品和藝術品。此外,還有來自西方的其他物品,如玻璃製品等。出土的這些作為東西方交流證據的大量實物,充分表明樓蘭古城的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是很繁忙的。樓蘭古城的繁榮,是和當時開放的通商貿易環境密切相關的。因此,今天發展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也應充分發揮新疆地區位於歐亞大陸中心位置這一地理區位的優越性,實施開放政策,歡迎中亞和西方人士來此從事商貿活動。

樓蘭古城維持了數百年的繁榮,也與中央政府對這里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有密切關系。在樓蘭遺址出土了大量漢文文書。這些文書表明,中央政府在這里進行行政管理,打擊和震懾來自各方面對絲綢之路安全構成威脅的破壞勢力,保護過往商旅的安全,管理過往貿易,同時在這里屯田,發展水利與農業生產,為絲綢之路貿易提供物質保障。歷史表明,西部地區的開放和經貿繁榮,有效的行政管理,政治上的安定,社會的穩定,是必須的條件。

古樓蘭的衰落

樓蘭古城大約在公元4世紀期間廢棄。經過1600多年,今天所見到的古城遺址,是一片殘破而凄涼的景象。在方圓數百平方公里范圍,幾乎沒有什麼植物,到處都是一片光禿禿的死寂景觀。在這廣大的范圍內,地面也沒有一點平坦的地方,到處都被風吹蝕而凹凸不平。被風吹蝕的部分形成長條形的窪溝,而未被風吹蝕殘留下來的土質則形成長條形壟崗,諸多的凹溝和壟崗相間排列,好象凝固的大海波濤,崎嶇起伏。壟崗和凹溝的相對高差最高達8米以上。這種地形被稱為「雅爾丹」地形。「雅爾丹」是維吾爾語,也是突厥語(維吾爾語屬突厥語系統)詞彙,專指這種獨特地形。古城只剩下幾堵斷垣殘壁。古城的輪廓還勉強能辨認出來。古城牆絕大部分已被風吹蝕了。根據殘存的痕跡,經測量,古城大致為每邊300米長的不規則的四邊形城。在城內有佛塔的殘跡和屋宇的斷牆殘壁。城內地面也是被風吹蝕成為高低不平的崎嶇的雅爾丹地形。

然而古代樓蘭地區的環境並不是這樣。古代樓蘭地區地面相當平坦。塔里木河尾段滋潤著這片平坦土地,使這里有灌溉農業。這里除了樓蘭古城,在古城周圍還有許多聚落。聚落還很密集。他們除了從事農業生產,還從事畜牧業。據文獻記載,古代樓蘭地區畜牧業也占據很重要地位,駱駝、驢等牲畜很多。古代這里有茂盛的天然植被,主要有胡楊樹和紅柳等植物。今天在樓蘭古城內還殘存有許多用胡楊木做的房屋的梁和柱,最粗的樑柱直徑達120厘米,大多數樑柱的直徑都在60厘米以上。古代樓蘭地區樹木生長情況由此可見。

古樓蘭前車可鑒

關於樓蘭古城廢棄原因,一直是中外學者探討的科學問題。總的來說,樓蘭古城的廢棄,可能有多種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就自然原因而言,樓蘭所在的塔里木盆地東端,地處內陸的荒漠地區,降雨極少,氣候極為乾旱,自然條件極為嚴酷,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在荒漠地區,沒有水就沒有生命。這里又多大風,每年春季,有連續數十天的大風天氣,吹揚著彌天蓋地的沙塵。塔里木河水的滋潤灌溉,是古樓蘭綠洲和古樓蘭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但塔里木河是一條流量極不穩定的河流。它既有洪水的年份,也有枯水的年份,造成這里的水資源極不穩定。因此,這里經濟與社會發展潛伏著諸多不利因素。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上中游地區對水資源需求不斷增加,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發生變化。公元4世紀期間,全球氣候出現變冷的波動,導致塔里木河來水的波動和河道的變化。這些因素給古樓蘭帶來生態災難。由於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缺少抵禦自然界不利變化的能力,缺少強有力措施保證水資源的穩定來源。在樓蘭古城出土的漢代木簡中,已有記載表明出現灌溉用水的不足。可以想像,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塔里木河水滋潤的天然植被,受到水資源匱乏的影響,逐漸死去,而樓蘭綠洲和樓蘭古城缺少天然植被的保護,土地逐漸沙漠化,最後人們不得已舍此而去。近年來,由於塔里木河來水的逐漸減少,下游大片的天然胡楊林植被在枯死,土地沙漠化,嚴重威脅了從庫爾勒到青海的公路以及一些農場的生存。樓蘭古城的廢棄告訴我們,雖然其所在區位很優越,但在生態環境極為嚴酷的自然條件下,對水資源缺乏強有力的管理,對生態環境缺少有力的保護措施,那麼,經濟和社會將不會有持續地發展,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有可能毀於一旦。因此,在西北地區今後的發展中,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合理進行水資源的空間分配,保護生態環境,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樓蘭古城的廢棄,給我們留下許多思考。

『陸』 樓蘭古城的故事

樓蘭古城遺址位於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人跡罕至,環境異常的荒涼、凶險。然而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世紀樓蘭就是西域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古樓蘭國有人口14000餘,士兵近3000,真可謂是一泱泱大國。古樓蘭地處絲綢之路要沖,扼東西交通的門戶,是漢王朝進入西域的橋頭堡。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望於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樓蘭古城有著極盛一時的歷史和燦爛的綠洲文化。奇怪的是,聲名顯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旺了五六百年以後,卻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銷聲匿跡了。7世紀時,唐玄戕取經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廊巋然,人煙斷絕」,其蕭條之景,使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慨!1900年3月斯文·赫定率隊考察羅布泊,差些全軍覆沒,因而宣稱這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1980年5月我國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蒙難失蹤,更給這座古城蒙上一層神秘可怖的面紗。近年上海的「獨行俠」余純順歷時8年在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後,倒斃羅布泊荒漠,又給蔞蘭古城平添了幾分凄涼和悲壯。樓蘭古城究竟是怎樣消失的?樓蘭遺址究竟在哪裡?樓蘭的自然環境究竟有多惡劣?樓蘭有些什麼文化遺存?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外考古學家和科學家關注的問題。樓蘭也是中外探險愛好者憧憬嚮往的神秘之地。

樓蘭古城是由於自然和人為多方面的復雜原因,導致河流改道,風沙侵襲,被掩埋於大漠中的。本世紀初,因為斯文·赫定的維吾爾族向導艾爾得克為找回丟失的鋤頭,於無意中讓斯文·赫定發現了樓蘭古城,從而引起世人極大的關注,世界各國的考古家、探險者蜂擁而至,他們在樓蘭古城地區發掘的文物其價值之大震驚世界,其數量之豐難以數計。除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玉斧、石刀、石箭簇外,還有漢簡、漢文書、絲織品、木器、陶器、銅器、玻璃製品、古錢幣等等。其中以晉代手抄《戰國策》和漢錦最為珍貴。還發現了著名的「李柏文書」,並據該文書又發現了附近的「海頭」故城,並發表了一些專著。1927年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也到樓蘭發掘考察,出土了大量文物,發表了專著《羅布淖爾考古記》。中外學者盛贊樓蘭是一個埋藏在「沙漠中的寶地」,是歷史遺落下來的「博物館」、「東方的龐貝城」,解放後,我國組建過多批現代化的考察隊伍真誠樓蘭考察,現清楚查明,樓蘭古位於東經80度55分12秒,北續40度30分57秒與附近城鎮的直線距離為西北距庫爾勒市344千米,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千米,古城佔地12萬平方米,略成正方形,邊長約330米,用泥土、蘆葦、樹枝相間修築的城牆仍依稀可辨。一條大致西北——東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貫城中,將古城分成東北、西南兩區。東北區僅存佛塔及其附近建築,佛塔殘高10。4米,系用土坯、糯米漿、柳條砌築,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築物。西南區有當時的官署——三間房遺址與一些小院落。古城內,蓋房用的胡楊木樑、檁、椽等木構件,比比皆是,其中不少還鑿了眼,刻上了花紋,顯示了相當的工藝水平。古城及其周圍還有古烽燧、糧倉、古墓等遺址。在樓蘭古墓溝還出土了3800年前的干屍——「樓蘭美女」。樓蘭古城內目前尚遺存陶片、氈片、古銅錢、古兵器、絲綢碎片等眾多文物,只需你在地表稍事尋找和挖掘,你就可能成為一名「考古發現者」。

神秘的樓蘭強烈刺激著國內外遊人的探險慾望,近年來國內外掀起了一股樓蘭探險熱潮,各國探險隊紛至沓來,其中尢婁日本朋友熱度最高。1998年春節數十名上海探險者踏著上海獨行俠余純順的足跡來到樓蘭,在東方「龐貝城」渡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新年,個個激動無比。

樓蘭探險異常艱險,地表崛起的鹽殼和錯綜復雜的風蝕「雅丹」地貌,極其艱隊難行,越野車每小時平均只有前進二三千米,平均每兩分鍾汽車就得轉三個急彎。羅布泊地區的地貌廣達3500平方千米,是古城的一大天然屏障。這里天氣冷熱變化急劇,夏季午後氣溫上升至攝氏三四十度,燠熱難耐,而凌晨氣溫又可下降到0度以下,奇寒無比。羅布泊地區年降水量僅10毫米左右,而蒸發量可達3000多毫米,蒸發遠超過降水二三百倍,奇旱無比。這里風沙肆虐,沙暴滾滾,堪稱禁區。然而有險才有奇,神奇的羅布泊、險峻的雅丹龍城地貌以及各種沙漠奇景為樓蘭探險倍增了許多新奇刺激,足令探險者終身難忘。
樓蘭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樓蘭古城與附近城鎮的直線距離為: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古城現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略呈正方形,邊長約330米,用泥土、蘆葦、樹枝相間修築的城牆任依稀可辨。一條大致西北東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貫城中,將古城分成東北、西南兩區。乘東則是羅布泊/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群中。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 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有人口一萬四千餘,士兵近三千人,可謂是一個泱泱大國

古樓蘭又是古絲路上西出陽關的第一站,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 望於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奇怪的是,聲名赫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 旺了五六百年以後,卻從4世紀之後,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銷聲匿跡了。

7 世紀時,唐玄奘西遊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廓巋然,人煙斷絕」,其蕭條之景, 使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慨!

19世紀末,斯文赫定率一支龐大的駝隊來羅布泊考察, 深入羅布泊不足10公里就遭風沙襲擊,百十號人幾乎喪失殆盡,僅一人倖免於難。 從此他定稱:「這里不是生命所能涉足的地方。」是可怕的「死亡之海」。

1980 年5月,我國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的蒙難失蹤,探險家余純順在羅布泊遇難,更給這座古城蒙上了神秘可怖的面紗。樓蘭究竟是怎麼消失的?樓蘭一直是為中外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們憧憬的神秘之地。



19世紀初斯文赫定發現古城後,引起世人極大的關注,大批的考古學家、地理、地質學者接踵而至。他們是:1905年美國的亨廷頓探險隊;1906 年英國的斯坦因探險隊;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超探險隊;1910--1911日 本的大谷光瑞、枯瑞超第二次探險隊。

這些探險隊在樓蘭古城及羅布泊地區發掘 出的文物其價值之大震驚世界,其數量之豐富難以數計。除新石器時代的石斧、 木器、陶器、銅器、玻璃製品、古錢幣等等,文物品種極其繁多。

樓蘭古城大事記

1900年,深埋在沙海之下消失了1500年的古代城市樓蘭和它所創造的燦爛文明突然闖入人們的視野,讓世人驚詫不已。
1901年3月4日至10日,斯文·赫定發掘樓蘭城內13個點,獲取大批漢魏和羅馬古錢幣、具有中亞希臘化風格的建築木雕、兩枚木簡、大量魏晉木簡、精美的中原絲織品等150餘件。
1906年和1914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到樓蘭進行大規模的考古。他將樓蘭遺址逐個編號,初次揭開樓蘭古文明全貌。斯坦因除獲取大量文物外,最主要的是他發掘了兩具樓蘭男性頭骨,並經英國人類學家基恩證實為歐洲白種。
1927年,斯文·赫定組織中瑞西北考察團再次樓蘭之行。考察隊員伯格曼在孔雀河的一個支流找到一大批樓蘭古物,並發掘出一具女性木乃伊,因其衣著華貴,被稱為「樓蘭女王」。這片被伯格曼稱為「小河」的廢墟。

樓蘭古城
樓蘭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樓蘭古城與附近城鎮的直線距離為: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古城現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略呈正方形,邊長約330米,用泥土、蘆葦、樹枝相間修築的城牆任依稀可辨。一條大致西北東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貫城中,將古城分成東北、西南兩區。乘東則是羅布泊/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群中。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 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有人口一萬四千餘,士兵近三千人,可謂是一個泱泱大國

古樓蘭又是古絲路上西出陽關的第一站,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 望於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奇怪的是,聲名赫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 旺了五六百年以後,卻從4世紀之後,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銷聲匿跡了。
7 世紀時,唐玄奘西遊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廓巋然,人煙斷絕」,其蕭條之景, 使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慨!
19世紀末,斯文赫定率一支龐大的駝隊來羅布泊考察, 深入羅布泊不足10公里就遭風沙襲擊,百十號人幾乎喪失殆盡,僅一人倖免於難。 從此他定稱:「這里不是生命所能涉足的地方。」是可怕的「死亡之海」。
1980 年5月,我國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的蒙難失蹤,探險家余純順在羅布泊遇難,更給這座古城蒙上了神秘可怖的面紗。樓蘭究竟是怎麼消失的?樓蘭一直是為中外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們憧憬的神秘之地。


19世紀初斯文赫定發現古城後,引起世人極大的關注,大批的考古學家、地理、地質學者接踵而至。他們是:1905年美國的亨廷頓探險隊;1906 年英國的斯坦因探險隊;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超探險隊;1910--1911日 本的大谷光瑞、枯瑞超第二次探險隊。
這些探險隊在樓蘭古城及羅布泊地區發掘 出的文物其價值之大震驚世界,其數量之豐富難以數計。除新石器時代的石斧、 木器、陶器、銅器、玻璃製品、古錢幣等等,文物品種極其繁多。

『柒』 樓蘭古國的故事

樓蘭,西域古國名。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

遺跡現狀

樓蘭古城現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

樓蘭古城的發現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亻去)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邊長在330米左右,幾乎全部為流沙所掩埋。城牆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築。有古運河從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城。運河東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圓頂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組高大的木構建築遺跡,曾出土漢文、佉盧文文書及簡牘、五銖錢、絲毛織品、生活用具等。運河西南的中部,有3間木構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漢文文書、木簡及早期粟特文和佉盧文文書,估計為衙署遺跡。其西的一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邊分布著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種文書、簡牘,被稱作羅布泊文書。

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帶走。

樓蘭文化

樓蘭文化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紀,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時至今日,盡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諸如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偌大的迷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輪台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在樓蘭文化所表現出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說明樓蘭不僅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是屬於人類的。樓蘭是祖先留給巴州的一筆無法估量的歷史遺產,也是巴州人的驕傲。同時也意味著挖掘、整理、研究樓蘭文化。以各種方式展示樓蘭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應該負有更大的責任。當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時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這就是以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契機,以經濟實力的全面增長為前提,有計劃地開發樓蘭及古城文化遺產。使它們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實際上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樓蘭文化以新的生命。

歷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沖,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於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殺戳使者。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願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後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捲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向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武帝最終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時與樓蘭的關系,此後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背叛。

樓蘭消失之謎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台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消聲匿跡。

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有說樓蘭的死亡,是由於人類違背自然規律導致的,樓蘭人盲目濫砍亂伐致使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氣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減少,鹽鹼日積,最後造成成王國的必然消亡。

無論怎麼說,有一點是肯定的,給樓蘭人最後一擊的,是瘟疫。這是一種可怕的急性傳染病,傳說中的說法叫「熱窩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樓蘭人選擇了逃亡——就跟先前的遷涉一樣,都是被迫的。樓蘭國瓦解了,人們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裡有樹有水,就往那裡去,那裡能活命,就往那裡去,能活幾個就是幾個。樓蘭人慾哭無淚。他們上路的時間,正趕上前所未有的大風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陣勢,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聲如厲鬼,一座城池在混濁模糊中轟然而散……

至此,輝煌的樓蘭古城也就永遠地從歷史上無聲地消逝了。雖然逃亡的樓蘭人一代接一代地做著復活樓蘭的夢,但是,夢只能是夢。而且,夢到最後,連做夢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樓蘭,依然是風沙的領地,死亡的王國。

『捌』 樓蘭國的歷史

樓蘭古城地處塔里木盆地東緣的羅布泊凹地中,四周被沙漠、雅丹劣地和堅硬的鹽殼所包圍,人跡罕至,環境異常的荒涼、凶險。然而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世紀樓蘭就是西域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古樓蘭國有人口14000餘,士兵近3000,真可謂是一泱泱大國。古樓蘭地處絲綢之路要沖,扼東西交通的門戶,是漢王朝進入西域的橋頭堡。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望於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樓蘭古城有著極盛一時的歷史和燦爛的綠洲文化。奇怪的是,聲名顯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旺了五六百年以後,卻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銷聲匿跡了。7世紀時,唐玄戕取經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廊巋然,人煙斷絕」,其蕭條之景,使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慨!1900年3月斯文。赫定率隊考察羅布泊,差些全軍覆沒,因而宣稱這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1980年5月我國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蒙難失蹤,更給這座古城蒙上一層神秘可怖的面紗。近年上海的「獨行俠」余純順歷時8年在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後,倒斃羅布泊荒漠,又給蔞蘭古城平添了幾分凄涼和悲壯。樓蘭古城究竟是怎樣消失的?樓蘭遺址究竟在哪裡?樓蘭的自然環境究竟有多惡劣?樓蘭有些什麼文化遺存?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外考古學家和科學家關注的問題。樓蘭也是中外探險愛好者憧憬嚮往的神秘之地。

樓蘭古城是由於自然和人為多方面的復雜原因,導致河流改道,風沙侵襲,被掩埋於大漠中的。本世紀初,因為斯文。赫定的維吾爾族向導艾爾得克為找回丟失的鋤頭,於無意中讓斯文。赫定發現了樓蘭古城,從而引起世人極大的關注,世界各國的考古家、探險者蜂湧而至,他們在樓蘭古城地區發掘的文物其價值之大震驚世界,其數量之豐難以數計。除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玉斧、石刀、石箭簇外,還有漢簡、漢文書、絲織品、木器、陶器、銅器、玻璃製品、古錢幣等等。其中以晉代手抄《戰國策》和漢錦最為珍貴。還發現了著名的「李柏文書」,並據該文書又發現了附近的「海頭」故城,並發表了一些專著。1927年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也到樓蘭發掘考察,出土了大量文物,發表了專著《羅布淖爾考古記》。中外學者盛贊樓蘭是一個埋藏在「沙漠中的寶地」,是歷史遺落下來的「博物館」、「東方的龐貝城」,解放後,我國組建過多批現代化的考察隊伍真誠樓蘭考察,現清楚查明,樓蘭古位於東經80度55分12秒,北續40度30分57秒與附近城鎮的直線距離為西北距庫爾勒市344千米,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千米,古城佔地12萬平方米,略成正方形,邊長約330米,用泥土、蘆葦、樹枝相間修築的城牆仍依稀可辨。一條大致西北——東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貫城中,將古城分成東北、西南兩區。東北區僅存佛塔及其附近建築,佛塔殘高10。4米,系用土坯、糯米漿、柳條砌築,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築物。西南區有當時的官署——三間房遺址與一些小院落。古城內,蓋房用的胡楊木樑、檁、椽等木構件,比比皆是,其中不少還鑿了眼,刻上了花紋,顯示了相當的工藝水平。古城及其周圍還有古烽燧、糧倉、古墓等遺址。在樓蘭古墓溝還出土了3800年前的干屍——「樓蘭美女」。樓蘭古城內目前尚遺存陶片、氈片、古銅錢、古兵器、絲綢碎片等眾多文物,只需你在地表稍事尋找和挖掘,你就可能成為一名「考古發現者」。

神秘的樓蘭強烈刺激著國內外遊人的探險慾望,近年來國內外掀起了一股樓蘭探險熱潮,各國探險隊紛至沓來,其中尢婁日本朋友熱度最高。1998年春節數十名上海探險者踏著上海獨行俠余純順的足跡來到樓蘭,在東方「龐貝城」渡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新年,個個激動無比。

樓蘭探險異常艱險,地表崛起的鹽殼和錯綜復雜的風蝕「雅丹」地貌,極其艱隊難行,越野車每小時平均只有前進二三千米,平均每兩分鍾汽車就得轉三個急彎。羅布泊地區的地貌廣達3500平方千米,是古城的一大天然屏障。這里天氣冷熱變化急劇,夏季午後氣溫上升至攝氏三四十度,燠熱難耐,而凌晨氣溫又可下降到0度以下,奇寒無比。羅布泊地區年降水量僅10毫米左右,而蒸發量可達3000多毫米,蒸發遠超過降水二三百倍,奇旱無比。這里風沙肆虐,沙暴滾滾,堪稱禁區。然而有險才有奇,神奇的羅布泊、險峻的雅丹龍城地貌以及各種沙漠奇景為樓蘭探險倍增了許多新奇刺激,足令探險者終身難忘。
參考資料:http://www.itsqq.com/a/jd/xinj/bayglzh/2005-04-07/7435.html

『玖』 樓蘭古國的傳說

樓蘭古國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出生王族地青年叫做羅布淖爾,他英俊瀟灑。羅布淖爾不願繼承王位,他要穿過沙漠,去龜茲學習歌舞。

當走到塔里木盆地,他迷失了方向,飢渴勞累使他昏厥在地。瀕死之下,卻被風神的女兒米蘭所救。這位米蘭姑娘,天真可愛,美麗善良。二人一見鍾情,傾心愛戀、難舍難分。

風神發現女兒與凡人相愛,大怒之下,便刮瞎了羅布淖爾地眼睛,摔斷了米蘭的雙腿,又將他們吹到東、西兩面地荒漠上,罰他們終生無法相見。二人天各一方,無法相見,正是思念如刀,刀刀催人老。

美麗的少女米蘭,每天思念情郎,一夜之間青絲變白發,滾滾地淚水聚流成河,匯集成一片晶瑩地湖澤。這就是傳說中的羅布泊。千百年前地羅布泊,湖光山色,碧水藍天,諸多河流注入其中,一脈相連,好似顆顆珍珠灑落大地。據說,那就是少女多情地淚珠。

後來,米蘭姑娘思念成疾,魂歸天外,那一夜之間,天地變色,湖泊乾涸,美麗的羅布泊自此消失不見,唯留下這滿地地銀沙,傳說這遍布天地地銀沙,便是少女地白發所化,這個典故就叫做淚如米蘭、白發銀沙。

(9)樓蘭古墓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原來樓蘭國是一個通往絲綢之路的一個小的國家,樓蘭國在羅布泊西部的方向,主要是位於西域的樞紐地域,在絲綢之路上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樓蘭國在公元176年建立,在公元630年的時候樓蘭國消失了。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漢武帝的使者張騫率百人使團從長安出發,穿過西域前往中亞阿姆河畔的大月氏,試圖與大月氏結成同盟,東西夾擊匈奴。

匈奴人得到消息後,發令西域各國對漢人使團圍追堵截,樓蘭人當然不敢怠慢。結果,張騫一行人被匈奴俘虜。後來,張騫僥幸逃脫,造訪了西域各國,西域被宣布「鑿空」,偉大的「絲綢之路」隨之開通。

因為西域南部被塔克拉瑪干沙漠及白龍堆沙漠分割為南、北兩部分,所以當「絲綢之路」從敦煌到達樓蘭後,被迫分成南、北兩條通道:一條直接向西,沿塔里木河,經庫車、阿克蘇,到達疏勒,再經塔什庫爾干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中亞、西亞和西南亞地區以及歐洲,稱「絲路北道」;

另一條路由此向西南,經若羌、且末、和田,在疏勒與北道交會,稱「絲路南道」。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重要驛站和交通樞紐,「樓蘭」因此成為亞洲與歐洲文明交流的代名詞。

樓蘭城內客棧商鋪連片,佛寺香火繚繞。中國的絲綢、茶葉,西域的良馬、葡萄、珠寶,最早都是通過樓蘭進行交易的。各色商隊經過這里,都要落腳休整。

對於無數穿行在「絲綢之路」漫漫征途上的使者、客商、僧侶來說,樓蘭開始成為他們心中的燈塔、歇腳的港灣、精神的驛站。很快,樓蘭成為塔里木盆地中6個人口超過萬人的國家之一。

地處「絲綢之路」要沖的樓蘭成為漢、匈爭奪的熱點地區。絲路開通後,漢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團前往西域和中亞,匈奴不會眼睜睜地看著漢使從自己的勢力范圍內通過,因此摩擦突起。

樓蘭和姑師在匈奴汗國指使下,派出聯合巡邏部隊截殺中國使節,切斷了絲路交通線。倖存者將使團受到襲擊的消息向漢武帝做了詳盡的報告,性情暴躁的中國皇帝大為光火,發誓要狠狠教訓這兩個不知好歹的傢伙。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漢朝將軍趙破奴率領數萬精兵進入西域。當時的樓蘭軍隊僅有可憐的3000人,男女老少加起來也只有14000多人,根本不是西漢大軍的對手。

得知樓蘭根本不堪一擊,趙破奴只率領700輕騎就俘虜了樓蘭王,將他關進了樓蘭人自己的牢房。接著,姑師被順利征服。不久,樓蘭王心悅誠服地投降漢朝。

閱讀全文

與樓蘭古墓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