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清末歷史人物關系圖

清末歷史人物關系圖

發布時間:2021-03-01 08:21:58

1. 二十四孝圖人物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他們沒關系

都是個和歷史時代留下的傳說故事

楊伯峻在《經書淺談》看著你說:元代郭守正將24位古人孝道的事輯錄成書,由王克孝繪成《二十四孝圖》流傳世間;清末張之洞等人將之擴編至《百孝圖說》。

2. 清末民初有哪些重要人物

你要問那一方面的?

李百川 小說家 《綠野仙蹤》
李寶嘉 1867-1907 字伯元,號南亭亭長,常州人,小說家 《官場現行記》《文明小史》
《中國現在記》《活地獄》
李慈銘 1830-1894 字式侯,號蒓客,紹興人,文學家 《越縵堂文集》《霞川花隱詞》
李鑒堂 《俗語考原》
李綠園 《歧路燈》
李汝珍 1763-1830 字松石,北京人,小說家 《鏡花緣》《李氏音鑒》
李調元 1734-1802 字羹堂,號雨村,綿陽人,文學家 《賦話》《童山全集》《雨村曲話》
李兆洛 1769-1841 字申耆,號養一老人,常州人,文學家 《養一齋文集》《皇朝文典》
厲鶚 1692-1752 字太鴻,號樊榭,杭州人,文學家 《東城雜記》《宋詩紀事》
梁佩蘭 1629-1705 字芝五,號葯亭,南海人,詩人 《養馬行》《六瑩堂集》
梁紹壬 《兩般秋雨庵隨筆》
梁廷枬 1796-1861 字章冉,號藤花亭主人,順德人,學者 《南漢書》《南越五主傳》
梁章鉅 《歸田瑣記》《退庵隨筆》
《浪跡叢談》《浪跡續談》
林旭 1875-1898 字礅谷,福建人,詩人 《晚翠軒集》
林昌彝 1803-? 字惠常,號五虎山人,福州人,詩人 《平夷十六策》《射鷹樓詩話》
林則徐 1785-1850 字元撫,福建侯官人,兩廣總督 《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
嶺南羽衣女 《東歐女豪傑》
劉鶚 1857-1909 字鐵雲,號洪都百煉生,江蘇人小說家 《老殘游記》《老殘游藝機續集》
劉大櫆 1698-1779 字才甫,號海峰,桐城人,散文家 《海峰先生集》《論文偶記》
劉光第 1859-1898 字裴村,四川人,詩人 《美酒行》《萬壽山》
劉夢鵬 字雲翼,文學家 《屈子章句》《春秋義解》
劉台拱 1751-1805 字端臨,江蘇人,學者 《漢學拾遺》
劉熙載 1813-1881 字伯簡,號融齋,江蘇人,文學家 《藝概》《古桐書屋六種》
劉獻廷 《廣陽雜記》
龍啟瑞 《覆唐子實書》
魯一同 1805-1863 字蘭芩,江蘇人,文學家 《通甫類稿》《通甫詩存》
陸嵩 1791-1860 字希孫,號方山,蘇州人,詩人 《追思》《意苕山館詩稿》
陸次雲 《湖(土需)雜記》
陸時化 《書畫說鈴》
陸以湉 《冷廬雜識》
洛日生 《海國英雄記》
呂熊 字文兆,號逸日叟,蘇州人,小說家 《女仙外史》
呂留良 《晚村文集》《呂晚村先生家訓真跡》
馬建忠 1845-1900 字眉叔,江蘇人,語法學家 《適可齋紀言》《馬氏文通》
馬瑞辰 1782-1853 字元伯,桐城人,文學家 《毛詩傳箋通釋》
毛際可 1633-1708 字會侯,號鶴舫,浙江人,詞人 《別王丹麓》《安序堂文鈔》
毛奇齡 1623-1716 字大可,號秋晴,蕭山人,文學家 《禹廟》《四書改錯》《西河合集》
毛宗崗 字序始,號孑庵,蘇州人,文學批評家 《評<水滸>》
冒襄 1611-1693 字辟疆,號巢民,江蘇人,文學家 《影梅庵憶語》《巢民詩集》
梅文鼎 1633-1721 字定九,號勿庵,安徽人,數學家 《古今歷法通考》《績學堂文鈔》
梅曾亮 《送周石生序》
名教中人 《好逑傳》
莫友芝 1811-1871 字子思,號郘亭,貴州人,詩人 《郘亭詩鈔》
墨浪子 《西湖佳話》
納蘭性德 1655-1685 字容若,號楞伽山人,詞人 《淥水亭雜識》《金縷曲》《通志堂集》
牛濤 字涵萬,詩人 《寄秋軒集》
鈕琇 《觚剩》《觚剩續編》
歐陽巨源 小說家 《負曝閑談》
潘德輿 1785-1839 字彥輔,江蘇人,詩人 《養一齋詩話》
彭孫逳 1631-1700 字駿孫,號羨門,海鹽人,詩人 《孫桂堂集》《延露詞》
彭孫貽 1615-1673 字仲謀,號茗齋,海鹽人,史學家 《平寇志》
彭養鷗 《黑籍冤魂》
彭玉麟 《<盛世危言>序》
彭兆蓀 1769-1821 字湘涵,號懺摩居士,江蘇人,詩人 《文選考異》《懺摩集》
捧花生 《畫舫余譚》
皮錫瑞 《經學歷史》
平步青 《霞外捃屑》
蒲松齡 1640-1715 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淄博人,文學家 《聊齋志異》《寒森曲》
錢彩 小說家 《說岳全傳》
錢泳 《履園叢話》
錢澄之 1612-1693 字幼光,號田間,桐城人,詩人 《田間詩集》《藏山閣集》
錢謙益 1582-1664 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文學家 《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
《錢牧齋尺牘》《列朝詩集》
錢大昕 1728-1804 字曉征,號竹汀,江蘇人,史學家 《廿二史考異》《十駕齋養新錄》
青城子 《志異續編》
丘逢甲 1864-1912 字仙根,號華嚴子,廣東人,詩人 《東北感春詩》《柏庄詩草》
秋瑾 1876-1907 字瑞卿,號鑒湖女俠,浙江山陰人 《寶劍歌》《秋風曲》
屈復 1668-1739 字見心,號金粟,陝西人,詩人 《弱水集》《唐詩成法》《楚辭新注》
屈大均 1630-1696 字翁山,廣東人,詩人 《翁山詩外》
全祖望 1705-1755 字紹衣,號謝山,寧波人,文學家 《庄太常傳》
任大椿 1738-1789 字幼植,江蘇人,學者 《字林考逸》
容閎 《西學東漸記》
阮元 1764-1849 字伯元,號芸台,江蘇人,文學家 《小滄浪筆談》
阮大鋮 1857-1646 字集之,號圓海,安徽人,詩人 《燕子箋》《石巢傳奇》《詠懷堂全集》
阮葵生 《茶餘客話》
單本 《蕉帕記》
傷時子 《蒼鷹擊》
邵長蘅 1637-1704 字子湘,號青門山人,江蘇人,文學家 《青門全集》《廬山游記》
沈初 《西清筆記》
沈復 1763-? 字三白,號梅逸,蘇州人,作家 《浮生六記》
沈濤 《交翠軒筆記》《銅熨斗齋隨筆》
沈炳震 《唐詩金粉》
沈德潛 1673-1769 字確士,號歸愚,蘇州人,詩人 《說詩晬語》《古詩源》《歸愚詩鈔》
沈起鳳 《諧鐸》
沈祥龍 《論詞隨筆》
沈自晉 1583-1665 字伯明,號西來,江蘇人,散文家 《望湖亭》《越溪新詠》
施閏章 1618-1683 字尚白,號愚山,安徽人,詩人 《學余堂文集》《蠖齋詩話》
史夢蘭 1818-1898 字香臣,號硯農,樂亭人,學者 《疊雅》
史震林 《西青散記》
石成金 《傳家寶》
石玉昆 1810-1871 字振之,天津人,說書藝人 《三俠五義》
舒位 1765-1816 字立人,號鐵雲,北京人,詩人 《修簫譜傳奇》《瓶水齋詩集》
宋犖 1634-1713 字牧仲,號漫堂,河南人,詩人 《漫堂說詩》《西陂類稿》
宋琬 1614-1674 字玉叔,號荔棠,萊陽人,詩人 《安雅堂全集》《入蜀集》
隨緣下士 《林蘭香》
孫洙 1711-1778 字臨西,號蘅堂退士,無錫人,學者 《唐詩三百首》《蘅堂漫稿》
孫承澤 《天府廣記》
孫道乾 《小螺庵病榻憶語》
孫興衍 1753-1818 《續古文苑》
孫義鈞 《前定海行》
孫原湘 1760-1829 字子瀟,號心青,常熟人,詩人 《猛虎行》《天真閣集》
孫枝蔚 1620-1687 字豹人,號溉堂,陝西人,詩人 《哀纖夫》《溉堂集》
談遷 1594-1657 字仲木,號射父,浙江人,史學家 《北游錄》《棗林集》
譚獻 1832-1901 字仲修,號復堂,杭州人,詞人 《復堂日記》《復堂類集》《復堂詞》
譚嗣同 1865-1898 字復生,號壯飛,瀏陽人,政治家 《石菊影廬筆識》《仁學》
陶貞懷 《天雨花》
陶曾佑 《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系》
湯鵬 1801-1844 字海秋,益陽人,詩人 《浮丘子》《海秋詩集》
唐甄 《潛書》
唐夢賚 1628-1698 字濟武,號嵐亭,淄博人,文學家 《志壑堂集》《借鴿樓小集》
唐訓方 《里語徵實》
藤谷古香 《轟天雷》
天花才子 《後西遊記》
汪端 1793-1839 字允庄,錢塘人,女詩人 《當窗織》《自然好學齋詩鈔》
汪琬 1624-1691 字苕文,號鈍庵,蘇州人,散文家 《鈍翁類稿》
汪中 1744-1794 字容甫,江蘇人,文學家 《述學》《廣陵通典》《容甫遺詩》
王昶 1724-1806 字德甫,號述庵,上海人,文學家 《金石萃編》《湖海詩傳》《清詞綜》
王鼎 《朱子原訂近思錄序》
王筠 1784-1854 字貫山,山東人,文學家 《說文釋例》
王曇 1759-1816 字仲瞿,嘉興人,詩人 《仲瞿詩錄》《萬花緣》《玉鉤洞天》
王韜 1828-1897 字利賓,號蘭卿,蘇州人,文學家 《淞隱漫錄》《瀛濡雜志》《淞濱瑣話》
《瓮牖餘談》《變法中》《禁遊民》
王拯 1815-1876 字定甫,號少鶴,廣西人,散文家 《龍壁山房文集》《瘦春詞》
王晫 《今世說》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
王夫之 1619-1692 字而農,號姜齋,衡陽人,文學家 《夕堂永日緒論外編》《讀通鑒論》
《讀四書大全》《孝烈傳》《姜齋詩話》
王鳴盛 《蛾術編》
王念孫 1744-1832 字懷祖,號石臞,高郵人,音韻學家 《廣雅疏證》
王鵬運 1848-1904 字幼霞,號半塘老人,桂林人,詞人 《蟲秋集》《半塘詞稿》
王士禛 1634-1711 字貽上,號阮亭,山東人,詩人 《香祖筆記》《池北偶談》《海洋詩集》
王順詒 《詞學集成》
王維筠 《<香畹樓憶語>序》
王維城 《新樂府》
王引之 1766-1834 字伯中,高郵人,學者 《經傳釋詞》
王應奎 《柳南隨筆》
王元榜 《庚癸紀略》
魏禧 1624-1681 字冰叔,號裕齋,江西人,散文家 《魏叔子文集》
魏源 1794-1857 字默深,邵陽人,思想家 《禮記別考》《默觚》《海國圖志》
《聖武記》《二室行》《庸易通義》
魏秀仁 1819-1874 字子安,福建人,小說家 《花月痕》《石經考》
文康 字鐵仙,燕北閑人,小說家 《兒女英雄傳》
文廷式 1856-1904 字道希,號雲閣,江西人,詞人 《純常子枝語》
翁方綱 1733-1818 字正三,號覃溪,北京人,詩人 《復初齋文集》《石洲詩話》
吳喬 字修齡,江蘇人,詩人 《圍爐詩話》《西昆發微》
吳綺 1619-1694 字豐南,號綺園,揚州人,詞人 《忠愍記》《林蕙堂集》
吳騫 1733-1813 字槎客,號兔床山人,浙江人,文學家 《拜經樓詩集》《萬花漁唱》
吳璿 《飛龍全傳》
吳熾昌 《客窗閑話》《客窗閑話續集》
吳楚材 《古文觀止》
吳嘉紀 1618-1684 字賓賢,號野人,江蘇人,詩人 《臨場歌》《陋軒詩》
吳趼人 1866-1910 字小允,名沃堯,佛山人,小說家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糊塗世界》
《近十年之怪現狀》《瞎騙奇聞》
《俏皮話》《九命奇冤》《情變》《恨海
《痛史》《發財秘訣》《新石頭記》
吳景旭 字旦生,號仁山,浙江人,文學家 《歷代詩話》
吳敬梓 1701-1754 字敏軒,號文木老人,安徽人,小說家 《儒林外史》
吳敏樹 1805-1873 字本深,號南屏,湖南人,散文家 《柈湖文集》
吳任臣 《十國春秋》
吳汝綸 1840-1903 字摯甫,安徽人,文學家 《深州風土記》《東游叢錄》
吳偉業 1609-1672 字駿公,號梅村,江蘇人,詩人 《夜遊虎丘》《吾谷行》《圓圓曲》
吳錫麒 1746-1818 字聖征,號穀人,錢塘人,文學家 《雙忠祠》《有正味齋集》
吳玉搢 1698-1773 字藉五,號山夫,淮安人,學者 《別雅》
吳兆騫 1631-1684 字漢槎,號季子,江蘇人,詩人 《秋笳集》
吳之振 1640-1717 字孟舉,浙江人,文學家 《宋詩鈔》
西周生 《醒世姻緣傳》
席啟寓 1650-1702 字文夏,號約齋,蘇州人,文學家 《唐詩百名家全集》
席佩蘭 名蕊珠,字月襟,常熟人,女詩人 《長真閣詩稿》《傍杏樓調琴草》
夏燮 《中西紀事》
夏敬渠 1705-1787 字懋修,號二銘,江陰人,小說家 《野叟曝言》《綱目舉正》《醫學發蒙》
夏完淳 1630-1647 字存古,號小隱,上海人,詩人 《南冠草》《遺夫人書》
湘靈子 《軒亭冤》
項鴻祚 1798-1835 字蓮生,錢塘人,詞人 《水仙亭詞》
筱波山 《愛國魂》
徐珂 《清稗類鈔》
徐釻 1636-1708 字電發,號虹亭,江蘇人,詞人 《南州草堂集》《詞苑叢談》《菊庄詞》
徐松 1781-1848 字星伯,北京人,史學家 《登科記考》
徐瑤 《太恨生傳》
徐昂發 《宮詞》
許保善 《集賢賓》
許叔平 《黑乘》
許葉芬 《紅樓夢辯》
宣鼎 《夜雨秋燈錄》
薛雪 1681-1770 字手白,號一瓢,蘇州人,詩人 《一瓢詩話》《周易粹義》《醫經原旨》
薛福成 1838-1894 字叔耘,號庸庵,無錫人,散文家 《庸庵筆記》《選舉論》《寧波府學記》
《出使四國日記》《籌洋芻議》
嚴有禧 《漱華隨筆》
顏元 1635-1704 字渾然,號習齋,河北人,哲學家 《四存編》《習齋記余》
顏光敏 《顏氏家藏尺牘》
閻若璩 1636-1704 字百詩,號潛丘,太原人,漢學家 《四書釋地》《潛丘札記》
楊潮觀 1710-1788 字宏度,號笠湖,無錫人,戲曲作家 《信陵君義葬金釵》《窮阮籍醉罵財神》
楊懋建 《帝城花樣》
楊挹殿 號貪夢道人,福建人,小說家 《彭公案》
楊掌生 號蕊珠舊史,小說家 《京塵雜錄》
姚椿 1777-1853 字子壽,號樗寮病叟,江蘇人,詩人 《通藝閣詩錄》《和陶詩》《國朝文錄》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
姚鼐 1732-1815 字姬傳,號惜抱先生,安徽人,散文家 《古文辭類纂》《慧居寺》《惜抱軒全集
姚燮 1805-1864 字梅伯,號復庄,浙江人,文學家 《賣菜婦》《大梅山館集》《疏影樓詞》
姚瑩 1785-1853 字石甫,號明叔,桐城人,文學家 《中復堂全集》《東溟文集》《後湘詩集
姚際恆 1647-1715 字立方,安徽人,文學家 《九經通論》
姚廷遴 《歷年記》
葉燮 1627-1703 字星期,號己畦,浙江人,文學家 《原詩》《己畦集》
葉名灃 《橋西雜記》
葉維斐 《吉慶圖傳奇》
葉廷琯 《鷗陂漁話》《吹網錄》
頤瑣 《黃綉球》
尹會一 《健余尺犢》
尹湛納希 1837-1892 漢名寶衡山,字潤亭,內蒙人,小說家 《青史演義》《泣紅亭》
嬴宗季女 《六月霜》
憂患餘生 《鄰女語》
尤侗 1618-1704 字同人,號悔庵,蘇州人,文學家 《西堂雜俎》《西堂全集》《百末詞》
俞達 ?-1884 字吟香,蘇州人,小說家 《青樓夢》
俞蛟 《夢廠雜著》
俞樾 《茶香室續鈔》《春在堂隨筆》
《群經平議》《茶香室叢鈔》
《古書疑義舉例》《右台仙館筆記》
俞贊 《恤商論》
俞萬春 1794-1849 字仲華,紹興人,小說家 《盪寇志》
虞兆湰 《天香樓偶記》
余懷 1617-? 字澹心,號曼翁,福建人,文學家 《板橋雜記》《研山堂記》《東山談苑》
元之 《竹葉雜記》
袁枚 1716-1797 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人,詩人 《隨園詩話》《隨園詩話補遺》
《新齊諧》《隨園隨筆》《子不語》
袁於令 《西樓記》
惲敬 1757-1817 字子居,號簡堂,常州人,散文家 《雜記》《大雲山房文稿》
曾燠 字庶蕃,江西人,作家 《清駢體正宗》
曾國藩 1811-1872 湖南人,軍事家 《求闕齋語》《家訓喻紀澤》
昭連 《嘯亭雜錄》
章學誠 1738-1801 字實齋,會稽人,文學家 《文史通義》
張岱 1597-1676 字宗子,號陶庵,紹興人,散文家 《石匱藏書》《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琅環文集》《皇華考序》《家傳》
張潮 字山來

3. 晚清的歷史詳情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開啟了晚清時期,清朝統治力量開始衰落,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清朝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

晚清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入侵進一步深化,封建統治者賴以統治的農村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同時伴隨著列強在華設廠和洋務運動的發展,中國出現了民族資本主義。

面臨國內外的雙重壓力,清朝統治之下的各階級開始了反抗和探索,農民階級發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嚴重打擊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強的勢力。

在列強入侵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洋務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擊,並使列強瓜分中國。

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的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雖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許多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近300年江山氣數殆盡。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風暴席捲全國,清朝統治迅速崩潰,次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被迫頒布退位詔書,結束了清政府自1644年入關以來268年的統治。

(3)清末歷史人物關系圖擴展閱讀

清朝滅亡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王朝到了清朝已是後期了,疲態已現。雖有康乾盛世,卻也只是迴光返照罷了。此時的時代主潮流是資本主義,所以封建社會被取代是必然的歷史事件

2、政治:清政府的黑暗腐朽。其代表人物就是慈禧,她甚至為過生日,使得新軍軍費變成她的禮金。這也釀成甲午海戰的時候,我軍艦隊連炮彈都沒有的笑話。

3、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限制社會發展進步。商品經濟被打壓。導致經濟發展落後。當世界各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國還是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4、文化:科舉制,八股取士,限制人的思想,導致科技落後。

4. 跪求:晚清民國時期重要人物關系表(袁世凱與段祺瑞的關系等一系列的!)

袁世凱是抄慈禧太後的手下襲,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的人和袁世凱是同輩的,都是慈禧太後的手下。
段祺瑞和王士珍、馮國璋並稱「北洋三傑」,早年都幫袁世凱操練新軍,是袁世凱的親信;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主導北洋政府的內政外交

5. 清朝皇帝人物關系圖

清朝皇帝人物關系圖:

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與岳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佔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

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將喀爾喀蒙古並入清朝;於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中俄中段邊界。

1729年雍正帝聽從張廷玉建議,以傅爾丹與岳鍾琪兵分二路於科布多對抗准噶爾汗噶爾丹策零,最後於和通泊之戰戰敗。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棱擊敗。1734年清准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

(5)清末歷史人物關系圖擴展閱讀

清成宗義皇帝多爾袞為清太祖第十四子,和碩睿親王,死後順治帝追尊其為皇帝,旋因罪追奪其本人及其妻子敬孝義皇後、生母孝烈武皇後的尊號,開除宗籍,開棺戮屍,搗毀陵墓。後,乾隆皇帝為其平反,追復為睿忠親王,恢復宗籍,修繕陵墓,封其後人為王,世襲罔替。

清高宗乾隆帝於乾隆六十年臘月讓位於太子顒琰,自稱太上皇,次年改元嘉慶。但太上皇掌握實權直至嘉慶四年駕崩,期間皇宮和宗室內部仍使用「乾隆」年號,稱「乾隆六十一年」至「六十四年」,而外朝和民間使用「嘉慶元年」至「四年」。

咸豐十一年,清文宗駕崩,太子載淳即位,顧命八大臣擬定次年年號為「祺祥」。未幾,慈安太後、慈禧太後、恭親王奕䜣等發動「祺祥政變」(或「辛酉政變」),罷黜顧命八大臣,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改元「同治」,「祺祥」年號從未使用。

6. 民國時期比較著名的歷史人物

孫中山(1866~1925)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名文 ,字德明 ,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於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黃興
黃興是中國近代傑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於1874年10月25日出生於湖南善化縣龍喜鄉涼塘村,原名黃軫,號杞園,字廣午,曾自署名竟武、琴五、近午、慶午等。黃興這個名字是他在從事革命活動後改的,字克強,被後人沿用至今。

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年輕時兩次鄉試未中,遂決計棄文就武,依靠淮軍統領吳長慶。1882年(光緒八年)8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當時朝鮮和中國有宗藩關系,吳長慶受命前往鎮壓,袁世凱由李鴻章奏舉,任駐漢城清軍「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化裝逃出漢城,回到天津。1895年12月,袁世凱由榮祿、李鴻藻等奏派擴練駐天津小站的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

蔡鍔

蔡鍔(1882-1916),中國軍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入長沙時務學堂,從梁啟超學習。 1900年參加自立軍起兵,失敗後留學日本士官學校。1904年歸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訓練新軍。1911年(宣統三年)擢雲南三十七協協統。武昌起義爆發,與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在昆明舉兵響應,建立軍政府,任雲南都督。並派唐繼堯進軍貴州,由唐接任貴州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暗加監視。1915年11月潛出北京,12月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起兵討袁,與袁軍激戰於四川瀘州、納溪。袁世凱死後任四川督軍兼省長,因病赴日本就醫,不治逝世。有《蔡鍔集》、《蔡松坡集》。楹聯主要收於《蔡松坡先生聯語》。

張作霖

張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早年投身綠林。1902年被官府收編。武昌起義後,仍效忠清廷,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打擊革命力量。後被袁世凱任命為第27師師長,鎮壓反袁的國民黨人。袁稱帝,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幫助下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直奉戰爭失敗後撤回關外,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布東北三省「獨立」、「自治」。1924年9月挑起第二次直奉戰爭,占據山東,一度擴展到蘇、皖,直至上海。他聯合吳佩孚、閻錫山、張宗昌等,合力對馮玉祥的國民軍作戰,重占天津、北京。1926年,任安國軍總司令,宣言「反共討赤」,封閉進步報館,殺害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自稱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企圖以黃河為界南北分治。1928年初,蔣介石統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各路軍北上,直逼京、津。張作霖眼看大勢已去,於5月30日下總退卻令。因懾於東北人民的反日浪潮,對日本的侵略要求未予全部承諾,而激怒日本軍方,6月4日清晨,張乘車由北京回奉天經過沈陽西郊皇姑屯車站附近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葯炸成重傷,當日逝世。

張學良
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偉大的愛國者,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1901年6月4日出生於遼寧省台安縣。1919年3月,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一期炮科,畢業後歷任奉軍營、團、旅、師、軍、軍團長、空軍司令等職。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後,由奉系元老推為首領,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12月,不顧日本和親日派的阻撓,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等職。1930年10月,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職。

馮國璋

馮國璋(1859~1919),中國直系軍閥首領。字華甫(符)。河北河間人。1890年在武備學堂畢業,留堂任教習。1893年入淮軍將領聶士成幕府。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曾隨軍參加抗擊日軍。後出使日本,他留心考察日本軍事,編成兵書數冊。1896年回國後,將所編兵書送呈袁世凱,頗受重視,袁任用其負責訓練新軍,興辦軍事學堂。經馮之手,培養了一大批有北洋派系觀念的軍官。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馮統領禁衛軍兼充總統府軍事處處長,雖支持袁世凱的獨裁統治,但對袁帝制心存疑慮,並借口有病拒不進京就任參謀總長。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10月國會選舉馮為副總統,當時北洋軍閥集團分化為直系和皖系,馮為直系首領。1917年7月黎元洪去職,馮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就任後與皖系首領、國務總理段祺瑞間的權力之爭日漸加劇。皖系控制的安福國會以馮代理總統期滿,於1918年10月選舉北洋元老徐世昌為總統 ,將馮攆下政治舞台。徐世昌為了平息馮的不滿,特准馮仍節制北洋第15、16兩師。次年12月,馮國璋卒於北京。

曹錕
曹錕(1862~1938),中國直系軍閥首領。字仲珊。天津人。生於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卒於天津。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隨軍去朝鮮,戰後投袁世凱,次年升管帶。武昌起義後,移駐京郊南苑附近。1912年2月,曹錕縱兵嘩變,焚掠北京內外城,為袁世凱製造拒絕南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借口。1915年袁謀稱帝,曹上書請求改變國體,被授虎威將軍,再封一等伯。護國討袁軍興,曹率軍入川鎮壓,1916年3月與護國軍戰於敘(州)瀘(州)間,受創敗退。9月任直隸督軍。1917年7月張勛復辟,曹任西路討逆軍總司令。孫中山南下護法,曹錕曾通電附和段祺瑞反對恢復舊國會、反對護法軍政府。1918年2月曹南下漢口,以吳佩孚代理第三師師長兼前敵指揮,率部入岳州、占長沙、取衡陽。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被奉為直系首領。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起,直系勝,曹錕與吳佩孚等控制了北京政府。1923年10月,曹錕以賄選手段當上了總統。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失敗,曹錕被軟禁。1926年4月,馮玉祥軍將領不滿北洋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與奉系勾結,發動驅段兵變,將曹錕釋放。

吳佩孚
吳佩孚(1871~1939)中國北洋軍閥直系首領。字子玉。山東蓬萊人。1939年12月4日卒於北平。光緒二十四年(1898)投淮軍。日餓戰爭爆發,赴東北刺探俄軍情報,因「功」以幫統記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勛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段祺瑞派曹錕、張懷芝帶兵南下討伐,吳任第三師代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因湖南督軍席位為皖系張敬堯所得,吳僅獲空銜,十分氣憤,遂發出罷戰主和通電。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中國皖系軍閥首領。原名啟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85年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1889年畢業後赴德國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896年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兼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1903年清廷成立練兵處,段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段與馮國璋、王士珍被人們稱為北洋三傑。1909年調充第六鎮統制。次年調任江北提督,加侍郎銜,駐江蘇清江。

黎元洪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縣夏店(今屬大悟縣)人,寄籍江夏縣(今武昌縣),祖籍江西南昌。

張勛
張勛(1854-1923)北洋軍閥。字紹軒,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凱,任管帶。1899年後任副將、總兵等職,1911年升為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武昌起義後,在南京屠殺民眾數千人,頑抗革命軍,敗後退至徐州一帶。為表示忠於清王朝,所部禁剪辮子,被指為「辮子軍」。1913年奉袁世凱命,進攻討袁軍,重佔南京。因縱兵搶掠,誤傷外僑,調往徐州,任長江巡閱使。1916年袁世凱死後,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為安徽督軍,繼而擴充至十三省同盟,陰謀為清室復辟。1917年6月率兵入京,解散國會,逼走總統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宣布復辟。至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所擊敗,逃入荷蘭公使館,被通緝。後病死天津。
徐世昌(1855~1939)
中國清末官僚,北洋政府總統。字卜五,號菊人,又號?齋。直隸(今河北)天津人。1879年徐與袁世凱結為盟兄弟,得袁資助北上應試。先中舉人,後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97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成為袁的重要謀士,此後累獲擢升。1907年東北改設行省,徐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曾多所舉措,冀能鞏固清政府在東北地區的統治。1911年5月,清廷設皇族內閣,徐任協理大臣。辛亥革命爆發,徐力主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同年11月袁組織責任內閣,徐改任軍諮大臣,加太保銜。1912年3月,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徐力辭太保,觀望時局變化。1914年5月袁世凱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次年袁公開推行帝制,徐以局勢難卜求去,退居河南輝縣水竹村。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年號,起用徐為國務卿。徐在公私兩方面為袁盡力。因要求討袁護國軍停戰議和遭到拒絕,徐任職僅一月即力薦段祺瑞繼任。11月,徐以北洋元老資格應邀抵京,先調解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的權力斗爭,後又調解直系首領馮國璋和段祺瑞的矛盾。1918年10月徐世昌經皖系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他標榜偃武修文,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2月召開南北議和會議,但無結果。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以緩和全國輿論的反對。為了阻止新文化運動的高漲,徐極力鼓吹尊孔讀經以為抵制。在北洋軍閥各派系的斗爭中,徐世昌慣以元老身分和居間調和者的角色因勢操縱。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錕、吳佩孚逼徐去職。徐被迫回天津。晚年,藉助僚友門客編撰書籍20餘種。
蔣介石
蔣介石(1887~1975)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1887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卒於台北。
汪精衛
汪精衛(1883-1944)原中國國民黨副總裁,親日派首領,後為漢奸。名兆銘,字季新。生於廣東三水。 1903年官費赴日本留學。 1905年參與組建同盟會。一度主編《民報》。 1905-1906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論戰期間,發表一系列文章,宣傳革命主張,抨擊清政府和改良派,產生了積極影響。 1907年隨孫中山赴南洋。 1910年3月,謀炸清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被判處終身監禁。

7. 北洋軍閥派系關系圖簡介,是文字,大約200左右.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利用同盟會的內部分化,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穩定與統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後大借款」後,李烈鈞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先後獨立。由於國民黨人倉促應戰,缺乏統一領導,「二次革命」被北洋軍打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便開始了積極發展民族經濟的活動,為了盡快皇袍加身,同時也加緊復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興師討袁,發動護國戰爭。隨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布獨立。為了避免北洋軍和國家分裂,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國系孫中山在日本扶持下廣東成立軍政府。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勛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吞我並,爭斗不已。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7月,張勛應黎元洪「調停」之邀,率領五千「辮子軍」入京,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投靠日本,企圖以武力手段統一南方軍閥。段祺瑞的武力統一行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的反對。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隨即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戰爭拉開帷幕。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加之軍政府內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戰爭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瀕臨絕境。

8. 清朝名人

1、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

2、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

3、於成龍

於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於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於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於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於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謚「清端」。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於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贊譽為「清官第一」。

4、朱淇

朱淇(1858—1931)廣東南海人。字季箴、原字籙生。室名聽雪廬。生於清咸豐八年。在光緒三年(1877)中秀才,不久就放棄舉業,旋專習經史,朱次琦之侄。

朱次琦(1807—1881)乃是清朝末年歷史文化名人之一,康有為是其入室弟子。後結識孫中山,並加入了孫中山發起組織的「興中會」 。

5、年羹堯

年羹堯(1679年—1726年1月13日),字亮工,號雙峰,安徽鳳陽府懷遠(今安徽省懷遠縣)人,後改隸漢軍鑲黃旗,清朝名將。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加封太保、一等公。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

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但翌年十二月,風雲驟變,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賜令自盡。

閱讀全文

與清末歷史人物關系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