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以下歷史人物屬於魯國的是

以下歷史人物屬於魯國的是

發布時間:2021-03-01 08:02:53

『壹』 魯國是怎樣的一段歷史

魯國,是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後所建立。西周初年內周公輔容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分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奄國故土,建立魯國。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800年左右。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小部分。
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於下邑(今安徽省碭山縣),另一說卞縣(一作卞邑,今山東泗水)為民,魯國滅亡。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5年)被楚考烈王遷於莒城(魯國僅余此一城,今山東省莒縣)。姬讎把周禮、儀禮藏於牆壁,薨於柯(今山東東阿),遂葬。
姬讎子姬晦潛逃於今山東省汶上縣城西南35里闞鄉,在魯國諸公之墓傍而居。漢平帝時期,封魯頃公八世孫公子寬為褒魯侯,奉周公祀,公子寬死後謚為「節」,其子公孫相如襲爵。王莽新朝時期,又封公孫相如後裔姬就為褒魯子。

『貳』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及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分別是魯國和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內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容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是魯國鄒人。。。

『叄』 魯國屬於什麼角色在歷史中處於什麼地位

魯國,中國周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所建立。
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分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奄國故土,建立魯國,國都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東省南部。
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800年左右。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
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魯國[1]創始者周公旦為周族人,因此魯國的主體民族是周族和當地的夷 族組成。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殺紂滅商後不久,即封周公旦於魯,都曲阜。周公旦因輔佐天子,未能就封,乃由嫡長子伯禽前往就封。自三皇五帝以來,中國的政治地理架構是軍國架構,由天子之師的行軍序列轉化而來。征戰天下的過程中,天子之師的野戰行軍序列是:前軍,由太子統領;中軍,由天子統領(天子兼領前、後軍);後軍,由庶長子統領。
得天下後,沒有了野戰,天子之師的前、中、後三軍隨即轉化為東南軍區、中部軍區和西北軍區。天子本人駐蹕中部軍區(河洛地區),太子駐節東南軍區(總部設在曲阜。),庶長子駐節西北軍區(總部設在幽燕地區)。
黃帝時代就是這樣的體制(黃帝長子青陽駐節「鑄」,在曲阜附近。注意黃帝元子的名號「青陽」本義為「東方」;黃帝庶長子夷鼓駐節幽燕,在涿鹿一帶;黃帝本人駐蹕河洛地區的新鄭)。少昊時代頒布的二十八星宿,有名為「心」之宿,有三顆星:心前星(心宿一,東起第一星)、心中星(心宿二,東起第二星)、心後星(心宿三,東起第三星),依次另名為「太子」、「天王」、「庶子」。拿黃帝父子三人的駐地與心宿三星比較,就知道兩者在方向和名稱含義上是大體一致的。
為什麼要實行軍國體制呢,因為遠古時代中國大地上部族眾多,文化差異大,不容易實現民族融和,武裝叛亂時常發生,天下不能長治久安,故需要將野戰部隊轉化為軍區部隊,以各保一方平安。滅商後,東夷集團成為周王室最大的政治對手,所以,周王室沿襲黃帝的做法,武王代文王,駐守河洛地區;周公代太子,駐守曲阜地區;召公是文王庶長子(據《帝王世紀》所記),駐守幽燕地區。因此,魯國實際上是周代的東南軍區,燕國是周代的西北軍區。這一歷史事實的文獻記載是:公羊隱五年傳:「自陝而東,周公主之;自陝而西,召公主之。」事實上,「魯」的本義是「魚兒擺尾」。因為凡從魯之字都寓有這個含義。如櫓:舟船尾部一種推動船體前進的船具,系仿生自魚尾,使用時左右擺動,像魚兒游動時的擺尾。亦可寫作「艪」等(詳細說明請參見本網路詞條「魯」) 另外,與「魯」相關的詞彙中,魯字皆有「任性」之義(因為魚兒擺尾是它們的天性),如「魯莽」(任性草率)、粗魯(粗野任性)、「魯直」(任性率直)。所以,周公旦之所以封魯,是武王希望他游進東夷集團這個「大海」,發揮魚兒擺尾的天性,左右掃盪敵對勢力。所以,「魯」就是掃盪東夷敵國的意思,與其東南軍區的職責相吻合。
相關歷史
折疊周公攝政
西伯昌之子,以發、旦最賢。發即周武王,旦即周公旦。
武王得天下,封大弟旦於曲阜,是為魯公。旦不就國,留周以輔佐天子,是為周公。史稱「周公旦」。
周公旦之功,不在魯,而在周。
武王伐紂之後,天下仍未歸心,武王卻得了重病。群臣恐懼,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廟為武王占卜運勢。周公旦說,且慢,不能以此困擾先王。於是他設壇,向太王、王季、文王禱告:嫡長子孫發,勤於政務勞於國事,不幸重病;如果列祖列宗因為上天的旨意而不能為王發消災解難,那麼請以我來替他受罪吧。禱告之後,才去占卜,卜得「吉」,而武王發病情好轉。鬼神之事,暫且不談,而周公之用心,可謂良苦。
武王發崩,太子誦年幼,尚在襁褓。周公旦擔心武王崩而天下諸侯叛亂,於是攝行君權。
武王的弟弟們見此,都說周公旦肯定要對太子誦不利,想自己當天子。周公旦一看,不得了,輿論的力量無窮啊,於是立太子誦,是為周成王,而他則輔佐成王,讓自己的嫡長子伯禽到魯國擔任國君,以為屏障,防禦東方徐戎、淮夷等蠻夷。
武王發的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商紂王的後代武庚一起發難,想除掉周公旦。與此同時,東方的淮夷、徐戎果然叛亂。齊太公、魯公伯禽發兵鎮壓, 順利把淮夷、徐戎給鎮壓了。而周公旦挾天子之師,也平定了管蔡之亂。
周公旦攝行君權多年,營造雒邑,於是遷都雒邑,是為成周。
周公旦為周王朝的統治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位高權重也難免惹人非議,傳說成王年長,周公歸政之後,周公 因為擔心成王清算他,逃到了楚地。不過成王知道周公旦勞心勞力也是為了周王朝罷了,也就迎他回來。
周公旦薨,而還沒到收割的時候,暴風挾雷,把禾都掃盪干凈。據說這種天象在武王發崩的時候也出現過。 於是查閱記錄,發現了前文所說的周公祈禱以己代武王受難的記載。成王很感動,於是下令,讓周公旦的魯國擁 有郊祭文王的資格,可以奏天子禮樂。
折疊西周強藩
周王朝歷來有厚同姓、薄異姓的國策,而周成王賦予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不僅僅是對周公旦功勞的一種追念,更是希望作為宗邦的魯國能夠「大啟爾宇,為周室輔」。這是魯國在政治上的優勢。
伐滅管蔡之亂,平定徐戎之叛,魯國得到「殷民六族」。而本來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同時也善於發展經濟(商人的稱呼,就是來自於殷商之民);而魯國地處東方海濱,鹽鐵等重要資源豐富。這是魯國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
魯國歷經魯公伯禽、考公酋(系本作「就」,鄒誕本作「遒」)、煬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系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厲公擢(系本作「翟」)、獻公具(厲公弟)、真公濞(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強藩,震懾並管理東方,充分發揮了宗邦的作用。此時的魯國「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其國力之強,使得國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從」。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春秋,彼時曹、滕、薛、紀、杞、彀、鄧、邾、牟、葛諸侯仍舊時常朝覲魯國。
折疊長幼之亂
歷史上,魯國有過幾次廢長立幼、殺嫡立庶的事件,始作俑者,或者可以追溯到周宣王。
魯真公薨,其弟敖立,是為武公。武公有長子括、少子戲。
武公九年,武公帶著兩個兒子,西去朝拜周宣王。宣王很喜歡戲,於是作了件荒唐事,他要立戲為魯國的太子。王的卿大夫樊仲山父就說,這個廢長立幼,不合規矩。不合規矩而您一定要做的話,日後魯國一定會違背您的旨意。違背了您的旨意,那就是要討伐的。不討伐的話那對您的威信有損。要真發展到那個地步,對大家都不好。您看,是不是別下這個命令呢?
周宣王很不滿,現在誰是天子啊,他不顧重臣意見,下了命令就立戲為魯國太子,日後當魯國的國君。魯武公有點鬱郁不樂,回到魯國後就死掉了。於是太子戲立,是為魯懿公。
果然,懿公被他哥哥括的兒子伯御帶著魯人幹掉。伯御安安穩穩地做了十一年魯國國君,最後被周宣王發兵給伐滅了。(古時候交通不便的緣故?因此那麼久了周宣王才知道?此事,存疑。)
周宣王把伯御給誅殺了,就立懿公戲的弟弟稱,是為魯孝公。那個時候起,周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而諸侯國弒其君的事情時有發生。
折疊隱公居攝
魯孝公薨,子弗湟立,是為惠公。
魯惠公的元配沒有生子就死了,妾室聲子倒是幫他生了個兒子,名叫做息(一作息姑)。後來,惠公聽說宋國有個女子生來手掌就有「魯夫人」的紋狀,於是就把她娶回魯國,是為仲子。仲子為惠公生了個兒子,名叫做允(一作軌)。因有「魯夫人」的紋狀而娶之,隱隱有立她為夫人的意思,則她的兒子允就有可能當太子。
惠公沒有立太子就死掉了。年長的公子息頗得魯人的擁戴,於是他學當年周公旦那樣,攝行君位。但是又擔心其他人不服,於是立公子允為惠公太子,說是等他長大後就把政權返給他。歷史上把公子息稱作「隱公」,所謂隱,也就是假、非正式之類的意思,表示他不是國君,但是實際上就等同國君。這也是魯國跟其他諸侯國所不同的一個地方。
隱公時期,卿大夫羽父位高權重,逐漸掌握實權。但是羽父權力權力欲太重,渴望與國君平起平坐,何況隱公甚至還不是名義上的國君。羽父就對隱公說,要不您立我為太宰吧(所謂太宰,那就是周天子的王室正卿,就地位而言,跟諸侯平起平坐。)隱公不答應,推託說自己又不是魯公,不能做主。羽父說,其實太子允沒什麼勢力,您德高望重,不如順勢就即位好了,我幫你解決掉障礙。隱公震怒,「我之所以當這個家,是因為看到允年幼,擔心人心不穩才勉強頂著眾人的唾罵來做這件事。本想等到允長大了,我就到菟裘之地養老去。你瞧你說的什麼話啊!」
羽父被弄得一愣一愣,敢情人家不想奪位?他擔心太子允知道這件事,於是急匆匆跑到太子允跟前,來個惡人先告狀,讒言隱公想要霸佔權位,不會讓他允掌權之類的話。太子允心想這還得了,於是授命羽父把事情給解決了。羽父就派人弒殺了隱公。
惠公太子允即位,是為魯桓公。
折疊三桓興起
魯桓公初期,羽父還挺有權勢,但是到了後來就不見經傳,或許是桓公疏遠了他也未可知。
魯桓公有庶長子慶父、太子同、公子牙、公子友。慶父、叔牙、季友的後代分別是孟氏、叔孫氏、季氏,合稱三桓。
三桓為孟氏、叔孫氏、季氏,而非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以往有眾多學者認為孟孫、叔孫、季孫皆為氏稱,實誤。「孫」為尊稱,對於孟氏和季氏,「孟孫某」、「季孫某」僅限於宗主的稱謂,宗族一般成員只能稱「孟某」、「季某」。所以,「孟孫」、「季孫」並不是氏稱。考之《左傳》,只有「孟氏」、「季氏」的字樣,而無「孟孫氏」、「季孫氏」的字樣。叔孫氏的情況比較特殊,起先為叔氏,後來公子牙(字子叔)之後立叔氏,原來的叔氏改稱叔孫氏。
禍起孟任
桓公薨,太子同立,是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哀姜娣叔姜為庄公生子開。
庄公晚年,築高台,看到大夫黨氏的女兒孟任,很是歡喜,就跟著她走。最後,庄公許諾說立孟任為夫人,如果她給自己生了兒子,就立為太子。(這個庄公也真是個妙人,追在姑娘家身後走,活脫一個情竇未開的傻小子,還愣愣地說你嫁給我吧,我會對你很好的,你要是生了兒子,我就讓他當國君。)
孟任生般(一作「斑」)。庄公想立般為太子,又擔心其他臣子有意見。再者,魯國一向都有「父死子繼,兄死弟及」的傳統。到了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篤,又想到立太子的事情,就詢問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說慶父有才能,隱隱有選賢任能,你死了就立慶父的意思。季友則說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於是,庄公讓季友派人賜鴆酒給叔牙。叔牙飲鴆而死,立其後為叔氏,後改稱叔孫氏。
慶父之難
庄公立般為太子,而季友輔佐。
叔牙死後不久,庄公薨。於是季友立太子般為國君,為庄公治喪,因此尚未正式即位。而慶父發難,派人弒殺了在黨氏居住的魯公般。季友驚慌之間,逃往陳國。
慶父與庄公夫人哀姜一向都有私通,因此發難之後,他立哀姜陪嫁的叔姜之子,公子開為國君,是為魯閔公(一作湣公)。慶父立閔公之後,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厲害,但是始終覺得有妨礙,就想把閔公給殺了而自己當國君。齊國仲孫湫就預言「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後來的孔子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閔公二年,慶父派大夫卜齮襲殺閔公於武闈。季友聽聞,自陳至邾,接庄公妾成風之子申,請魯人以其為國君。慶父憂懼,出逃到莒。於是,季友送公子申入魯,並重金賄賂莒人,抓慶父回國。慶父請求讓他出逃,季友不肯。於是慶父自殺。立其後為孟氏。
關於孟氏,《春秋》又作仲氏。因為當初慶父雖為長兄,但為了表示君臣之別,於是自稱仲,史稱共仲。實際上,當時的人都以其年長而叫他的後代為孟氏。
季友立公子申,是為魯僖公(史記作「厘公」)。僖公元年,季友帥師敗「莒師於酈,獲莒拏」,「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季友為魯國相。季友相僖公,執政多年,把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魯人作《詩·魯頌》稱贊。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謚成,史稱「成季」,其後立為季氏。
折疊公卿爭權
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魯公在位期間,作為卿家的三桓與公室爭權奪利,尤其是以季氏的執政與公室的反擊最為激烈。
成季死後,庄公的公子遂(即襄仲)及其兒子公孫歸父相繼掌權,是為東門氏執政時期,而孟氏一度被東門氏趕出魯國。然而,成季的孫子季孫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勢力,開初稅畝,使得私田興起,而「隱民」劇增,獲得魯國平民階層的人心。公子遂殺嫡立庶,以公子俀為國君,是為魯宣公。
宣公發現三桓日益強盛,同時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說法甚囂塵上,於是他「欲去三桓,以張大公室」。他與執政的公孫歸父商量,是不是起兵滅了三桓,但是國人明顯傾心於三桓,使用國內兵馬或許不妥。於是,公孫歸父前往晉國借兵。可惜公孫歸父還沒成功搬來晉國軍隊,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機發難,備述襄仲當政時的弊端,斥責他「南通於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堅事齊、晉」,使魯國沒有強援。魯國司寇表示願意隨季文子除亂。公孫歸父聽到這樣的消息,連忙逃到齊國躲起來。季文子開始執政。從此開啟了季氏祖孫幾代人的執政專權之路。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輔佐魯國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魯公,位列三卿之首,獨專國政。
季武子時期,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從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權力:
襄公十一年, 增設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分三軍,一卿主一軍之徵賦,由是三桓強於公室。當年,周武王封周公旦於魯,按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魯有三軍。自文公以來,魯國弱而從霸主之令,若軍多則貢多,遂自減中軍,只剩上下二軍,屬於公室,「有事,三卿更帥以征伐」不得專其民。季武子欲專其民,遂增設中軍,三桓分三軍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
昭公五年,季武子罷中軍。四分公室,季孫稱左師,孟氏稱右師,叔孫氏則自以叔孫為軍名,「三家自取其稅,減已稅以貢於公,國民不復屬於公,公室彌益卑矣」。
公室奮起反擊,昭公二十五年,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勸說下,魯昭公發兵伐季氏。而孟氏、叔孫氏認為唇亡齒寒,三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於是發兵救援。結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專權,攝行君位將近十年。
季平子的僭越行為,導致其家臣奮起模仿,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陽虎。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孫成子相繼去世,陽虎發難,囚禁季桓子,逐仲梁懷,隨後執掌魯國權位長達三年。雖然陽虎被三桓趕出了魯國,但是三桓的影響日漸削弱、公卿之別君臣之禮日漸敗壞也成了趨勢。
這個時候,在位的魯定公決心削弱三桓,而這個時候三桓內部並不穩定,因為季氏的專權,導致其他兩家的不滿。定公十年,齊魯會盟,作為司儀的孔子不僅言談之間退發難的萊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齊國歸還汶陽之田。於是,定公以此為契機,重用孔子, 而孔子為了恢復公卿之別、君臣之分,決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強盛勢力。季桓子出於防止家臣犯上的考慮,同意隳三都,並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毀掉自己的費城。然而三桓之中,孟氏反對,他堅持不毀掉自己的成城,結果定公發兵討伐,卻無法攻下。而定公在季氏的唆使下觀齊女樂,敗壞禮數,更寒了孔子的心。結果,三桓把公室的堅定擁護者孔子趕出了魯國。
哀公即位後,想要伐滅三桓,結果反被三桓逐趕,死於有山氏。哀公死後,三桓立公子寧,是為悼公。悼公時期,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直到魯穆公時期(前415年-前383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公室的權威。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則據其封邑費、卞,獨立成為了費國。
折疊楚滅魯國
前323年,魯景公卒,魯平公即位,此時正是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之年。魯頃公二年(前278年),秦國破楚國首都郢,楚頃王東遷至陳。頃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魯取徐州。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後七年(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
折疊周公和魯國
魯國是周公旦的兒子伯禽的封國。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在時,旦為子孝,並且富於仁心,和一般兄弟不一樣。武王即位後,旦輔助成王,卓有功勛。武王有病,群臣都很擔憂,武王還是死了。那時武王的兒子成王涌,年齡還小,當時國家行政命令,都出自周公。因此引起他的兄弟管叔、蔡叔的猜疑,說「周公將不利於孺子(指成王)」。管叔、蔡叔仍不諒解,居然參加了武庚和東夷的叛亂。周公和召公、太公毅然舉行東征。三年,東征勝利,實行封建,封召公奭於燕(包括今河北北部到遼河一帶);封太公望於齊(包括今山東濰水到山東半島);封周公於魯(包括山東的東南部),與齊以泰山為界。這是周東方諸侯中最重要的三個國家。周公、召公和太公都未親自就國。東征勝利後,他們三人都回到了周,而由他們的兒子去分別統治魯、燕和齊。當時周公、召公、太公同心協力輔政,而周公的地位要比召公和太公更高,他作為冢宰,百官都聽命於他。據說,周公攝政只七年。成王長大了,他就還政於成王。周公攝政期間,他「制禮作樂」,奠定了周政治經濟制度的基礎。這在今《尚書》里,諸如《康誥》、《洛誥》、《酒誥》、《顧命》等篇中,還可以看出一二。孔子說得好:「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孔子雖然很羨慕周文化,但他也認為,周文化也還有夏商文化的因素。周公對於周王室有很大的功勞,所以魯在諸侯國家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史記·魯周公世家》說:「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至春秋禮崩樂壞時,當時人還說魯「猶秉周禮」。

『肆』 魯國的著名人物

襄仲
曹沫
曹劌
慶父
季友
季孫行父
柳下惠 (展獲)
叔梁紇 (孔子之父,即孔紇)
孔子
項羽(曾號稱「魯公」,以魯國為采邑)

『伍』 山東是齊國還是魯國,具體怎麼劃分

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擁有。齊國與魯國以泰山為劃分。

魯居泰山之陽,都曲阜,齊居泰山之陰,始都山東營丘(今山東昌樂,一說即山東臨淄),後遷山東薄姑,再遷至山東臨淄。齊、魯始封時,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兼並戰爭,兩國疆域不斷拓展擴大,基本控制了今山東地區。齊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占據了今山東的大部分地區。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於齊;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於曹;武王之弟周公則封於魯。齊國定都營丘,後改名臨淄,齊國務實革新、兼容並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

魯國都於曲阜,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曹國建都陶丘,陶丘是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中心和全國性經濟都會,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范蠡助越滅吳後,輾轉至陶,定居經商,被後人尊為「商祖」。

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於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里開創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蚩尤(中華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5)以下歷史人物屬於魯國的是擴展閱讀:

秦統一後,在山東分置齊、琅琊、東海、東、薛等郡。西漢初有十郡六國,東漢分屬青、兗、徐、豫四州,三國時大體略同。西晉初山東分屬青、徐、兗、豫(統魯郡)、冀(統平原、樂陵)五州。

永嘉以後,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所據有。隋統一後,分屬青、徐、兗、豫四州。唐代,河、濟以南屬河南道,以北屬河北道。北宋時山東分隸京東東路、京西西路及河北路。

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路、山東西路,設山東東路統軍司,治益都。元朝分置燕南河北道、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直隸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治青州。

洪武九年(1376年),移治濟南,又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直到清代,始將山東政區的名稱定為「山東省」。

『陸』 山東是齊國還是魯國

山東即有齊國的封地也有魯國的封地。齊國的主要城市有莒城、即墨、臨淄等,魯國的主要城市有曲阜、鄒邑、單父。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由於當時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由其子伯禽代為赴任,建立魯國,定都曲阜。魯國統治的核心區域在今山東省的濟寧、泰安、菏澤等地。伯禽是周武王的侄子,是同姓分封之地,這么看,魯國和周王室是有血親關系的。

齊國是姜子牙因其輔佐周武王有功而取得的封地,位於山東北部,其國都臨淄就是今天山東省淄博市的臨淄區。與魯國相比,姜子牙畢竟是外姓,與一般諸侯國無異;此外,在戰國時期,姜姓呂氏的齊國被田氏所取代,國君由姜姓轉變為姒姓,從這一點來看,魯的正統性要強於齊。

(6)以下歷史人物屬於魯國的是擴展閱讀:

山東古為齊國、魯國的土地,所以叫齊魯大地。「齊魯」和「山東」都是歷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詞,二者所指地理范圍完全一致,可以通用。

「齊魯」緣起於先秦齊、魯兩國,是齊、魯兩國的合稱,原是國家概念。齊與魯是西周初年的兩個封國,是西周在東方代行統治權的兩個重要陣地。因為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殷人和東夷人的勢力強大,不服統治,屢次發生反周叛亂。

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之後,周王便將兩個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別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以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魯居泰山之陽,都曲阜,齊居泰山之陰,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一說即臨淄),後遷薄姑,再遷至臨淄。

齊、魯始封時,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兼並戰爭,兩國疆域不斷拓展擴大,基本控制』了今山東地區。而且隨著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

『柒』 求關於春秋時期魯國和齊國的一些名人名將的信息~~

看看史記 左傳吧
找到的只有這么多了

魯國:
魯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魯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周公旦的兒子伯禽,都城曲阜,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
伯禽下傳九代到武公九年時,魯國發生變故,直到後來周宣王立魯孝公為止。孝公下傳兩代到隱公、桓公時,魯國再次發生政變。桓公之後到魯庄公時期,魯國多次與齊國發生戰爭。庄公兒子愍公、厘公時期,魯發生慶父之亂。厘公下傳兩代到宣公時,襄仲殺嫡立庶,從此三桓強盛。宣公下傳三代到昭公時期,三桓發兵攻擊魯君,魯國公室從此名存實亡。昭公之後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國外流亡死去的。魯悼公以後魯國漸漸衰落,到第33位國君頃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是,魯國被楚國滅亡。

1(左丘明)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雙目失明,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謂在其前。相傳《左傳》為其所著,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2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

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4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6
公孫儀:《史記·循吏列傳》作公儀休,春秋時魯穆公的相

魯國宰相公儀休非常喜歡吃魚,有一天,公儀休正和他的學生交談,有人送來兩條鮮活的大鯉魚,公儀休婉言謝絕了。他的學生不解地問:"老師,您不是很喜歡吃魚嗎?現在有人送魚來,您為什麼不接受呢?"公儀休答道:"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反國家的法律,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現在想吃魚就自己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 公儀休的這番話朴實直白,卻發人深省。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公儀休便是楷模。
7 鮑叔牙(生卒不詳) 魯國平陽(今新泰市汶南鎮鮑庄)人,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稱。
8顏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最賞識的弟子。名回,字子淵,品行卓冠群科。早卒,孔子極悲慟。後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復聖」。
9魯班 公輸氏,名般,亦作班、盤,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建築工匠,後世建築工匠、木匠尊為「祖師」。
顏回 閔損 冉雍 冉耕 冉求 言偃 宰予 仲由 端木賜商 公冶長 曾□ 顓孫師 顏高 巽□ 蘧瑗 公西赤 司馬牛

齊國:
今山東省東北部,面臨大海,是周王朝開國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國。都城設在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1管仲(本人不是齊國人,在齊國做官,衛國人)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潁上縣人。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2晏嬰,又稱晏子,字仲,謚平,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歷仕靈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繼管仲之後,齊國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3越石父不領贖身情
越石父:春秋時齊國人。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乘車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用車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麼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裡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受到感動而醒悟,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於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為貴賓。
4
司馬穰苴 春秋時齊國大夫,軍事家。田氏,名穰苴。官司馬,深通兵法,曾擊退晉燕軍隊。戰國時齊威王整理古司馬兵法,將他的兵法附其中,稱《司馬穰苴兵法》。

5孫子,姓孫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
他祖父田書公元前523年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並把樂安(即今山東惠民縣)封為采邑之地,於是全家徙至封地定居下來。

公元前515年因避齊亂奔吳,至吳王闔閭三年(公元前512年)經其好友伍子胥推薦將其所著《孫子兵法》二三篇獻給吳王,並在吳宮教戰,實踐了兵法之妙,被拜為將軍,輔佐吳王,經軍治國,聯合唐、蔡二國於公元前506年,孫武與伍子胥、伯喜否一起,率兵三萬,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就攻佔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消滅楚軍20餘萬,首創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績。史稱:「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伏越人,名顯諸侯。」而後因吳王夫差荒淫無度,辭官隱居而歿。

6王子城父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名將,在齊桓公時期,王子城父是齊國的五傑之一,任大司馬,掌管行軍作戰之事。
7齊桓公

『捌』 曰照歷史上歸齊國還是魯國

齊和魯是春秋時期的兩個國家,都在現在的山東地區,所以現在山東也叫齊魯 齊魯 「齊魯」一名,因於先秦齊、魯兩國。到戰國末年,隨著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齊、魯兩國文化也逐漸融合為一體。因為文化的一體,「齊魯」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圈,由統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齊魯」的地域概念。這一地域與後來的山東省區范圍大體相當,故成為山東的代稱。 「齊魯」和「山東」都是歷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詞,今天看來,二者所指地理范圍完全一致,可以通用。但在歷史上,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山東」一名,在歷史上所指地域范圍變化很大,到宋元時期,今山東地區,才作為行政區劃提了出來,而包括范圍,仍與今山東不同。直到清代才正式命名為山東省。從此之後,地域范圍或有變化,但名稱不變,范圍出入也不大,與古齊魯范圍基本一致。講齊魯文化,先秦時代,以齊、魯兩國地域范圍為准,漢代以後以今山東省區范圍為准,二者或有不大一致的地方,只能以這個標准處理,為了明確「齊魯」和「山東」的關系,下邊分別看看二名的由來和地理沿革。 一、「齊魯」的由來及沿革 「齊魯」緣起於先秦齊、魯兩國,是齊、魯兩國的合稱,原是國家概念。齊與魯是西周初年的兩個封國,是西周在東方代行統治權的兩個重要陣地。因為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殷人和東夷人的勢力強大,不服統治,屢次發生反周叛亂。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之後,周王便將兩個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別 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以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魯居泰山之陽,都曲阜,齊居泰山之陰,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一說即臨淄),後遷薄姑,再遷至臨淄。齊、魯始封時,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兼並戰爭,兩國疆域不斷拓展擴大,基本控制』了今山東地區。而且隨著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齊、魯兩國內部聯系逐步加強。有別於中原、燕趙、秦、晉、吳越、荊楚等的齊魯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齊、魯」一詞也逐步聯系起來,由國家概念向地域概念過渡, 首先將齊、魯聯系起來的是孔子。他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這是指齊、魯兩國思想文化的聯系和區別而言的,還未把齊、魯聯為一個詞。過了不久,他又說:「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左傳·定公十年》)又進一步強調了兩國文化的內在聯系。但是,這里的「齊魯」仍是國家概念,各自獨立其義。到戰國後期,「齊魯」才真正組成一個詞,成為含有統一文化特點的地域概念。最早把「齊魯」作為統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荀子,《荀子·性惡篇》雲: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於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縱情性,安恣睢,慢於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把「齊魯」與秦對言,顯然是指兩個地區。齊魯地區的人文與秦國地區的人文有何不同呢?齊魯尚禮義,有「禮義之邦」譽稱,秦則缺乏禮義文化,是其政教不同造成的,絕非因為人的本性不同。從此之後,「齊魯」一詞便經常出現,或作為國家概念,指齊、魯兩國;或作為地域概念是指今山東地區;或作為地域文化概念指齊魯文化范圍。如《史記·儒林傳》雲:「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就是說漢代生於燕郡(今北京)的韓嬰作《詩》內外傳(即《韓詩》),其語言和學術觀點,與齊魯地區作為今文或古文經學的《詩》論特點明顯不同。《漢書·藝文志》說:「漢興,有齊魯之說」;《晉書.范宣傳》:「諷誦之聲,有若齊魯」;蘇轍詩有句:「我本生西南(四川眉山縣),為學慕齊魯」;李清照《上樞密韓肖胄詩》:「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吳偉業《贈蒼雪詩》:「洱水與蒼山,佛教之齊魯」等等。「齊魯」一詞,已成為較為固定的地域概念,這一概念源於齊、魯兩國,且與兩國文化有許多共同特點,從而形成一個獨立的地域文化圈分不開。這一方面說明,齊、魯兩國文化經過逐步融合到戰國時代已初步融合為一個統一的文化實體,成為天下向慕的「禮義之邦」了;另一方面作為地域概念也明確化,即指今山東地區。山東號稱「齊魯」、或簡稱「魯」、或別稱「齊」,就是這樣形成的,有很深的歷史文化淵源和較固定的地域范圍。 二、山東的由來和沿革 山東作為地區名稱,歷史上出現很早,而且變化很大。春秋時期,晉國居太行山以西,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時晉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晉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戰國、秦、漢時期則是指崤函以東地區。因為秦在關中,故稱崤函以東六國(楚、齊、韓、魏、趙、燕)為山東六國,或雲關東六國。此時山東與關東意義相同。如《管子》書就有「楚為山東之強國」語。漢初賈誼的《過秦論》多次用山東提法,如說「秦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又有「山東之國」、「山東豪俊」、「山東大擾」等說,皆指崤函以東地區。故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卷一說:「山東之稱,古或指關東言,或指太行山以東言,不專指今山東也。」 秦漢一統之後,關中與山東(或關東)在政治上的對立消失,山東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出現廣、狹兩義。廣義的山東是沿襲戰國時的舊概念,狹義的有專指齊魯地區的意義了。《史記·酷吏列傳》載:御史大夫齊地苗川國薛(今山東壽光南)人公孫弘說:「臣居山東為小吏(薛邑獄吏一作者)時,寧成為濟南都尉。」又《史記,儒林傳》:伏生「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齊魯之有山東之稱,當濫觴於此。至於山東成為行政區劃,是又經歷了數百年演變過程的。 山東地區的歷史沿革、行政歸屬,夏殷時代不可詳考,但當時是方國或部落林立,且有大部分被夏、商王朝控制,歸夏、商統治。西周至春秋時期,該地仍是方國林立,除齊、魯兩大國外,主要的還有曹、滕、薛、郯、莒、紀、萊、譚等,還有宋、衛的一部分。戰國時期,山東地區被齊、魯兩國控制。戰國末年,除南部和西北部一部分分屬楚、趙外,都被齊國統一。秦統一六國後,山東地區被置為郡縣,如齊郡、琅邪、東海、東郡、薛郡等都在山東范圍。漢初封王,山東大部分地區封給了齊王劉肥。漢武帝時削弱封國諸侯王勢力,初置十三郡州,山東置青、兗、徐三州,下置郡、國、縣。之後數朝行政區劃有所變動,但基本變化不大。唐代將全國分為十道,山東地區分屬河南道和河北道;北宋改道為路,全國分為二十四路,山東分屬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治益都(今山東青州市),統轄山東地區。至此,「山東」一名始正式成為一個行政區之名稱。元代置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山東東西道宣尉司,直隸中書省,稱為「腹里」。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治青州,後移治濟南,又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至清代才將山東政區正式定名為山東省。此後沿用不變。 山東作為一個行政區劃的名稱,雖然確定很晚,但它奠基於古代齊、魯兩國地理范圍和兩國最後融合為一個獨立體系的文化——齊魯文化。因此,此書用《齊魯文化》,不取《山東文化》之名稱,是有其歷史文化淵源的。因為這個地域文化圈的形成是在先秦齊魯兩國時代,而不在山東成為行政區劃以後。相反山東成為全國的一個行政區劃以後,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反而沖淡了齊魯文化的地域特點。因此,用「齊魯文化」定名,更能突出齊魯文化的地域特點,揭示其發展的規律。

『玖』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名人有誰

1(左丘明)春秋來時史學家。魯國人。一自說復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雙目失明,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謂在其前。相傳《左傳》為其所著,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閱讀全文

與以下歷史人物屬於魯國的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