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最有骨氣的三個人物
屈原,寧願死也不願看到國家滅亡的骨氣。司馬遷,寧願忍受宮刑也不願放棄生命放棄理想的骨氣美。勾踐,忍辱負重十多年只為心中的理想抱負不滅。蘇武,被外敵捉走為其牧羊幾十年只為心中有一信念~終有一天可以回到自己的國土。還有近代的康有為、梁啟超等等很多人,他們都是很有骨氣的,但只因各人所表現出來的方式不同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敗,拒絕高官厚祿,受盡折磨,慷慨犧牲。
古代窮人,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努對敵人的手槍,寧可倒下也不屈服。
屈原為報國愛民,即使沉江自溺也在所不辭。
陶淵明清貧如洗,卻不願為五斗米折腰。
顧炎武飽經憂慮,堅持抗清。
鄭成功歷盡艱險,收復台灣,大振台灣,大振國威。
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惡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文天祥
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號文山。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說:「聖駕請回!」趙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骨氣。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文天祥在他寫的《正氣歌》里提到的有骨氣的歷史人物有:
「在齊太史簡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大夫崔杼殺齊庄公後,「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在晉董狐筆 (在晉董狐筆. 典出《左傳•宣公二年》:趙穿殺晉靈公,時晉國執政大臣趙盾逃亡在外,未出國境,聞訊而返。「太史(董狐)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趙盾)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在秦張良椎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先世為韓國人,秦滅韓,張良破家財為韓報仇,得力士,為鐵椎,重一百二十斤,狙擊秦皇於博浪沙道中,誤中副車。始皇大怒,下令搜索國中,但始終未拿獲張良。)
在漢蘇武節 (《漢書•蘇武傳》:漢武帝時,蘇武奉使至匈奴,被扣留。匈奴屢次脅迫蘇武投降,均遭拒絕。後來,蘇武被流放到北海上。他為了表示不忘漢廷,終日手持漢節,在海上牧羊。被羈留前後十九年,節毛盡脫。)
為嚴將軍頭 (《三國志•蜀志•張飛傳》:齊備入蜀,嚴顏守巴郡,為張飛所敗,被俘。張飛問:「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
為嵇侍中血 (《晉書•嵇紹傳》:晉惠帝永興元年,皇室內部發生戰爭。侍中嵇紹從惠帝戰於盪陰,軍敗,百官及侍衛皆潰散,飛箭雨集,紹以身遮蔽惠帝,被亂箭射死,血濺帝衣。事後,惠帝左右的人要把這件衣服洗干凈,帝說:「此嵇侍中血,勿去!」。)
為張睢陽齒 (張睢陽就是張巡,是唐朝安祿山時期的典故,講的內容就是張巡的故事。張巡把他母親、太太殺掉干什麼?給士兵吃,沒有辦法了,馬都殺光了,只好母親、妻子殺死,最後城破的時候大罵安祿山,他的牙齒都敲掉了。)
為顏常山舌 (顏真卿的哥哥顏昊卿,他罵黃巢,結果舌頭被割掉。)
或為遼東帽 清操厲冰雪 (遼東帽就是說東晉的時候,管寧到死的時候就像子路一樣,正其衣冠。一般人不了解,死就死了,還勉強起來,象子路一樣,把那個被敵人砍碎的帽子戴起來,)
或為出師表 鬼神泣壯烈 (出師表就是諸葛亮的鬼神泣壯烈,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是累死的,他是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或為渡江楫 慷慨吞胡羯 (出自《晉書•祖逖傳》:東晉元帝時,北方為少數民族占據,祖逖力主北伐,恢復國土。元帝用為奪威將軍、豫州刺史。他率軍渡江,中流擊楫發誓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詞氣慷慨,大家為之感動。他渡江後,征討石勒,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失地。)
或為擊賊笏 逆豎頭破裂(出自《舊唐書•段秀實傳》:唐德宗時,朱泚謀反,重段秀實威望,想引為同謀,召與議事。「秀實戎服,與泚並膝。語至僭位,秀實勃然而起,執休腕,奪其象笏,奮躍而前,唾泚面,大罵曰:『狂賊,吾恨不斬汝萬段!我豈逐汝反耶?』遂擊之。泚舉臂自捍,才中其顙,流血匍匐而走。凶徒愕然。……秀實乃曰笏,『我不同汝反,何不殺我?』凶黨群至,遂遇害焉。」)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楚囚一語雙關,楚囚是一個典故:春秋戰國時期晉景公為收復中原,與楚共王展開混戰。混戰之中,捉到了一個囚徒,名字叫"鍾儀"。他被存放在晉國戰車庫里邊,一放就是一年,差點長毛。鍾儀住在戰車庫的臨時監獄里邊之所以能活下來,多半是啃軍人的皮甲充飢,以及抓老鼠當點心吃。一天晉景公視察戰車庫,瞥見鬍子邋遢的鍾儀,問是什麼人?""我 。一口純正的楚國話從鍾儀口中說出。)
」
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明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字憲之,號道鄰,崇禎進士。授西安府推官,稍遷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崇禎八年(1635年),遷右參議,分守池州、太平,監江北諸軍以堵截民變隊伍。十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光州等府縣,提督軍務,扼李自成軍。後由漕運總督、鳳陽巡撫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十七年,聞北京失陷。初欲立潞王,馬士英、阮大鋮合謀欲立福王,送之至儀真,遂立福王於南京。加東閣大學士,入閣參政。受馬士英排擠,以兵部尚書大學士督師揚州。清兵至,可法傳檄各鎮,無一至者,親守西門險要。城破,自刎不死,被執,不屈死,以袍笏葬於城外梅花嶺。人稱史閣部,謚忠靖。清乾隆追謚忠正。有《史忠正公集》。
近代、現代:從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骨氣的歷史人物不可勝數,大家都比較熟悉,不再一一列舉。
文天祥咯。
你看過宋末元初的歷史就知道了,
其實文天祥本人在功績,對南宋的貢獻是很少的,
他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名人,
很大程度是由於他的志氣。
忽必烈抓了他之後,給了他很多次機會為元效命,
但他都毫無所動,結果沒辦法了,
忽必烈只能忍痛殺了他。
在古代看來,他是很有骨氣的,寧願死也不肯為他朝效命,
但在今天看來,我覺得這叫不識時務。
那當然,每個人都有他的價值觀,
文天祥這樣做了,為中國華夏精神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同時代的人價值觀不同
現在看來文天祥叫做逆歷史潮流,愚忠 不屈的蘇武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怎麼沒人提到岳飛啊?! 我要說說近代的
東北的楊靖宇
趙一曼
還有劉胡蘭
.....
我想這些人更值得我們去尊敬!!! 元朝之前,華夏土地都是漢人管制
所以在蒙古族統治漢人領土,當時很多宋人都很有骨氣,要不怎麼有十餘萬人投海~~
當然還有很多人,比如清軍入關,那些抵抗異族侵略的人們
上面某人說愚忠。是因為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的!
畢竟現在中華領土已經被過去很多侵略者和諧化了,從元朝開始,蒙古人已經「融入」我們的民族!清朝,滿人也「融合」我們的大家庭!近代,荷蘭也「融合」了台灣,香港澳門不說,連日本人都「融納」了幾乎全中華!
雖然蒙古人以前殺光了百家姓前幾姓氏,把漢人歸類最低等人族;雖然滿人有「削發令」,「嘉定三屠」。日本人有南京大屠殺。呵呵,這幾乎一個性質。
但終歸於歷史,也許我們現今很狠日本人,但你們自己想想恨蒙古人嗎,狠滿族人嗎,未來也一樣的性質,歸咎於歷史一類 ! 屈原,文天祥,蘇武,司馬遷,等等。 文天祥,屈原等有很多…
『貳』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有<文山先生集>傳世o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長了一點,你摘要使用吧
『叄』 宋端宗是誰~
宋端宗
宋端宗(Emperor Duan of Song Dynasty)趙昰 (1269年 - 1278年,1276年 - 1278年在位;昰:音同「是」),南宋第八位皇帝,廟號端宗,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哥哥,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元軍攻克臨安時,5歲的小皇帝被俘。趙昰和母親楊淑妃和弟弟趙昺由國舅楊亮節等護衛,出逃福建,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號景炎,行宮為平山閣(當時時值戰亂,哀鴻遍野,宋軍撤離此地時,曾開倉濟民,當地人民甚感其恩,元軍佔領福州時,當地人民遂將平山閣改名為泰山宮,祭祀南宋高宗趙構及入閩的益、廣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將:文天樣、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當地泰山宮便塑這些神像,實是迴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宮作掩護,泰山宮現存完好)。
趙昰在登基之前,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1276年即位,改元景炎,時年只有7歲。雖然朝臣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復宋朝,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端宗皇上只能由大將張世傑護衛著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
他曾逃到香港的九龍城一帶。現在那裡的宋王台和侯王廟都是紀念宋端宗一行人的。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皇上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廣州灣,「龍舟」傾覆,端宗皇上遇溺於水中,雖然被左右隨從救起,但已經喝了一肚子的水。端宗皇上嚇得好幾天都講不出話來,結果生病了。因元軍追兵逼近,他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州(今廣東省雷州灣)。可憐一個不到10歲的小皇上宋端宗經此顛簸,又驚病交加,幾個月後便死去了,葬於永福陵(今廣東江門)。
『肆』 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的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有<文山先生集>傳世o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伍』 歷史上的文姓名人
歷史名人 文丑,東漢末年河北名將。曾與趙雲大戰不分勝負,二十合敗徐晃.建安四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准備攻延津。五年,袁紹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與劉備挑戰,曹操以輜重就道餌敵,文丑兵亂,遂被操擊破而死。 文祥:清代洋務派首領之一,盛京(近遼寧沈陽市)正紅旗人。他曾歷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總理衙門大臣,參加「祺祥政變」。後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他奉行奕忻的主張,竭力推行洋務「新政」。 文廷式:政治名人,江西萍鄉人,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他贊成光緒親政,支持康有為發起強學會,因而受到慈禧太後的嫉視,被參革職。戊戌變法發生後,東渡日本。他能詩詞,也有慨嘆時事之作,著有《雲起軒詩抄》、《聞塵偶記》等。 文康:小說家,滿洲鑲紅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後改任駐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於家中。晚年作有《兒女英雄傳》。 文徵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文徵明:明代書畫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詩文書畫皆工,由精於畫。他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傳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美名,名重於時,子弟甚多,人稱「吳門派」。 文彭:篆刻家、書畫家,文徵明長子,繼承家學,亦善書畫,而精於篆刻,風格工穩,與何震並稱「文何」。 文嘉:畫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書,善畫山水,筆墨秀潤,兼能花卉。 文彥博: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他前後任事約50年之久,名聞四夷,後被封為潞國公。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者) 文天祥,字履善,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學家。他生當南宋末年,始終不渝地堅持抗元斗爭,抗元失敗後在五坡岑(今廣東海豐縣北)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被害。他所作的《指南錄》可謂為詩史,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為世所傳頌。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誕生時,正是蒙古大軍進攻南宋的時候,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看到的是外族入侵、人民受難的凄慘景象。由此,在他年輕的心靈中滋生了愛國抗元的決心;與此同時,文天祥並沒有放棄學業,積極參與科舉考試,理宗寶祜四年(1256年)五月參加殿試,成了一名年輕狀元。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文天祥任承事郎起,以後到德祐元年(1275)正月的十五年時間里,他做官時間只有五年,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隱遁和恬淡中渡過的。 文天祥抗敵決心非常之大,但終敵不過來勢兇猛的元軍。德祐二年(1276)正月,宋端宗在臨安出降,文天祥被俘,敵人耍盡威脅利誘之手段,許以高官厚祿,文天祥巋然不動,元軍將他挾持去北方,以迫使他就範。文天祥設法在中途逃跑,回東南沿海組織力量抗敵,在陸上、海上,苦鬥了多年,在稍有力量時,還一度組織北征,使元軍大傷其腦筋。但是,終因寡不敵眾,文天祥在五坡岑兵敗再次被俘。元軍將文天祥解押至燕京(今北京),繼續用威脅利誘的慣技,許以大官厚俸,以期藉此瓦解人民的抗元斗爭。文天祥始終無動於衷,元人眼看陰謀無法實現,終於在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對文天祥下了毒手。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倒在了敵人的屠刀下,結束了光輝的一生。 文天祥一生充滿了正氣,不貪圖高官厚祿,一生抗敵,這是他愛國熱情的最本質表現。在封建社會中,一個知識分子如此而為,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文天祥不僅是民族英雄,還是一個充滿愛國熱情的文學家,他一生留有大量的愛國詩篇,如《指南錄》可謂為詩史;更有膾炙人口的《正氣歌》,以及留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肝膽照人的詩句,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斗爭,至今讀來仍凜凜有生氣。 文種:春秋時楚國人在越國任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君臣刻苦圖強,終於滅亡吳國。後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
『陸』 歷史上捨生取義的人物 急求答案 速回
譚嗣同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蘇武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豫讓
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誓捨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後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吉平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葯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後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譚嗣同、蘇武、豫讓、吉平四人,為了忠義可以忍受萬般折磨,直至獻出生命。他們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他們捨生而取的「義」,只能是忠義。
文天祥
文天祥十九歲時獲廬陵鄉校考第一名,翌年(寶祐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並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也成為權相賈似道門生,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但四天後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開慶初年(1259年)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人心,並獻御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咸淳六年(1270年)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罷斥。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起兵勤王,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組織義軍三萬,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六人。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右相是長江防衛使賴旦臣,督導襄陽作戰),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希望以談判的方式來刺探蒙古軍情,在談判過程中,文天祥據理力爭,怒罵伯顏。但與此同時,南宋朝廷卻派人前往文天祥軍營,宣布解散文天祥的軍隊。伯顏得知文天祥軍隊已經被解散,故下令逮捕他。此時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當文天祥被押送到鎮江的時候,得當地義士相救脫險。這時,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於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七月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聚兵,指揮抗元。
冬十月,文天祥轉移到汀州,蓮城等地,派使參贊吳浚取雩都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入汀關,文天祥欲據蓮城拒敵,汀州守將黃去疾聞帝駕下海,擁郡兵有異心,文天祥逐屯兵朋口轉到龍岩。二月,文天祥率軍攻復梅州,四月斬殺跋扈大將二人後.至夏,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此時各地豪傑響應抗元,號令通於江淮.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轉戰至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妻妾子女失散,收容殘部,奉老母再入蓮城,請命益兵再舉,後轉戰至循州。
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繼位的弟弟——趙昺移駐崖山,被任命少保,信國公。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文天祥軍在五坡嶺造飯時被元軍攻擊,兵敗,文天祥吞下隨身攜帶的冰片企圖自殺,未死,但卻昏迷過去,在昏迷當中,文天祥被俘。
文天祥遂被張弘范押往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 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寫《過零丁洋》廿天後,南宋在崖山海戰慘敗後,陸秀夫背著八歲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滅亡。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胡同。
元世祖忽必烈愛其才,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什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 。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什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什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年47歲。行刑後不久,俄有詔使止之,然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收屍時在他的帶中發現絕筆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殺身以成仁,其浩然正氣萬古流芳。文天祥的一生為人們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他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廣為傳頌!
8年抗戰的英雄烈士
張自忠 趙登禹 佟麟閣 王銘章 郝夢齡 戴安瀾 ……那數不盡的英雄烈士,為了祖國的生存,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冒著敵人的炮火,在槍林彈雨中與敵寇拚鬥,戰斗到最後一人,與陣地共存亡,捨生忘死,流血犧牲,飲彈沙場。
張自忠,日軍敬佩得向遺體行軍禮;戴安瀾,戰死他鄉也要魂歸故里;郝夢齡,長年作戰竟然父女相見不相識;王銘章,寧死也不投降,寧死也不作亡國奴……這一幕幕,一節節將永遠在史冊上璀璀生輝,他們的民族精神將永遠激盪著人們的心弦!
『柒』 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歷史人物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有<文山先生集>傳世o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長了一點,你摘要使用吧
採納哦
『捌』 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
岳飛
文天祥
史可法
譚嗣同
司馬遷
蘇武
戈達梅林
『玖』 歷史上的名族英雄和 他們的主要事跡
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岳家軍神勇無比,令金兵聞風喪膽。其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潁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潁昌府等地,並在郾城大捷、潁昌府大決戰中粉碎了「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更是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靡,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 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刑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英勇獻身,義無反顧——宋末三傑
張世傑(?——1279年),宋朝大將,民族英雄。父親因犯金國法律而逃到宋地。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淪陷時,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與陸秀夫帶著宋朝二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出逃。後來剛滿7歲趙昰即位為皇帝,是為宋端宗,定年號「景炎」。端宗即位後對張世傑甚是重用。張世傑並沒有辜負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揮宋軍抵禦元朝軍隊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歲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衛王趙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興」。趙昺下詔讓張世傑做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另外還下令百姓大興土木,為太後、皇帝修建行宮,還利用打仗空餘的機會教趙昺識字。趙昺也很聽話,張世傑說什麼他就做什麼。祥興二年(1279年),元軍大舉進攻趙昺小朝廷,張世傑率軍抵抗,大敗。眼看國家就要滅亡,他准備接回趙昺組織突圍。不想丞相陸秀夫早已背負8歲的幼帝昺跳海而死。張世傑知道後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復立一君,此君亦亡,這可如何是好!」不久,他就因浪大被淹死了。 文天祥(1236—1283),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宋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 陸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漢族,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里(今屬江蘇建湖)人。寶佑進士。初為李庭芝幕僚,後官禮部侍郎等職。臨安失守後至福州,與張世傑等立趙昰為帝。昰死,又擁趙昺,奉帝居厓山(今廣東新會南),任左相,繼續組織抗元。祥興二年(1279年)為元軍所敗,負帝投海而亡。有《陸忠烈公遺集》。 李庭芝任淮東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參議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往臨安。德祐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後率宋恭帝投降後,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等在福州立益王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趙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再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祥興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張弘范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對趙昺說:「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負帝跳海犧牲。有《陸忠烈集》傳世。
虎門銷煙——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年),漢族,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福建福州人。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在福州等地建有林則徐紀念館。
海疆英魂——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中國清末海軍愛國將領。字正卿。原籍廣東東莞,生於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艦管帶,在1894年9月17日海戰中捐軀報國。 鄧世昌18歲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為駕駛班第一屆畢業生。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1880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水師而搜集人才,因鄧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而將其調至北洋屬下,這一年冬天北洋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1881年11月安然抵達大沽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並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途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升至中軍中營副將。 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身旁,用嘴銜住他的胳膊不放,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也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表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出身將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歲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都司僉事,次年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進掠龍山所,戚繼光等即率10倍於敵的明軍前往阻擊。倭寇分3路沖殺,1萬多明軍竟不堪一擊,陣漸大亂,紛紛潰退。戚繼光看到形勢危急,縱身跳上一塊高石,連發3箭,3個倭寇頭目應聲而倒,倭寇群龍無首,倉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台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接著,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餘人,以岳家軍為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華)、嚴(州)參將,駐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牆,訓練守軍。四十年(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在寧海健跳(今屬三門),臨海花街、上峰嶺、白水洋和太平(今溫嶺)新河、長沙等地,連續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次年夏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並乘勝破牛田、興化的倭寇,連克60餘營。四十二年(1565年)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後戚繼光在薊州鎮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因受排擠,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廣東戍守。後遭誣陷,奪職回鄉。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他的優秀軍事理論著作《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視。
收復台灣——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里濱,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鄭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抗日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1905~1940),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父親馬錫齡是一窮苦農民。楊靖宇八歲時進私塾讀書。1918年入確山縣高等小學讀書。1923年進開封紡織染料工業學校,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3月,為迎接北伐軍勝利北進,領導了確山農民起義。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初調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陽、開封等地先後三次被捕入獄。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同年秋被捕,在獄中堅持斗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出獄,任哈爾濱市委書記,滿洲省委委員、代軍委書記等職,積極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1933年任中國工農紅軍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政委、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委。1934年任南滿抗日聯軍總指揮、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兼政委等職。1937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基本隊伍有六千餘人,分布南滿一帶開展抗日斗爭。盧溝橋事變後,楊靖宇發動西征,經常出擊日軍,支援關內的斗爭。1938年5月,召集南滿黨和軍隊幹部開會,討論堅持游擊戰爭策略。會後,在通化、臨江一帶開展抗日斗爭,給敵偽軍以沉重打擊。同年冬,日寇實施慘無人道的歸屯並戶政策,並勾結日本武裝屯田移民,加強對南滿抗日根據地的摧殘,抗日聯軍的處境更加艱難。楊靖宇率第一路軍一部一千四百多人,進入長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縣境與敵人戰斗中受重大損失,隊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為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命部隊主力北上,自己帶領一支小部隊東進。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幾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給日偽當局;關東軍討伐隊包圍了將軍,並緊急召集由抗聯叛徒組成的偽滿特工隊參戰;經過數小時激戰,將軍被叛徒機槍點射命中要害,壯烈殉國。
『拾』 歷史上有哪些英雄人物
有岳飛、文天祥、張世傑、於謙、閻應元等。
1、岳飛
岳飛(1103年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
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2、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
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3、張世傑
張世傑(?—公元1279年),涿州范陽(今屬河北范陽)人。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與文天祥、陸秀夫並稱為宋末三傑。
早年隨呂文德征戰四方,歷任諸軍都統制、知高郵軍等職。不久後因形勢危急,張世傑升任保康軍承宣使,帶兵抵抗元軍入侵,期間互有勝負。隨後又先後擔任制置副使、保康軍節度使、檢校少保等重要職務。
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逼近臨安。張世傑奉益王、衛王南逃組織小朝廷抵抗元軍南下。後任簽書樞密院事。成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
南下途中,元軍多次派人招降,張世傑堅決拒絕。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軍攻打雷州,數次皆未獲勝。張世傑因功升任少傅、樞密副使。
同年四月,宋端宗駕崩,張世傑主持立衛王為帝。並將朝廷轉移到崖山。不久後,陸秀夫背衛王趙昺投海自殺。南宋滅亡。張世傑也在同年死於平章山下。
4、於謙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
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
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於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
5、閻應元
閻應元 ,字麗亨,漢族,直隸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江陰抗清三公之一。
1645年,即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任江陰典史期間,率十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餘門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
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涌沸而仆」,終英勇就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岳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天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世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於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閻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