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江蘇鹽城歷史名人

江蘇鹽城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1 05:59:28

⑴ 鹽城有哪些歷史名人

陳 琳
(?~217),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
陸秀夫
(1236~1279),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建湖縣建陽鎮人。祥興元年(1278年)受封左丞相,駐軍崖山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
施耐庵
(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張士誠
(1321~?),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市西南白駒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自此與朱元璋、陳友諒三足鼎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
卞元亨
(1329~1419),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王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是明朗泰州學派的創立人,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宋曹
(1620~1701),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
柳敬亭
(1587~1670), 明末清初大說書家,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我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⑵ 鹽城的歷史名人及其故事有哪些

1、張士誠

張士誠(1321年-1367年),原名張九四。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泰州興化白駒場人(今屬江蘇省鹽城大豐市)。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與弟士德、士信率鹽丁起兵,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地。

次年,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率軍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次年,降元。後繼續擴占土地,割據范圍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東到海。

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豐,殺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自稱吳王。後屢為朱元璋所敗,疆土日蹙。二十七年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今江蘇南京), 自縊死。

2、施耐庵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白駒鎮(今鹽城市大豐區),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35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征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3、喬冠華

喬冠華(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江蘇省鹽城市人,早年留學德國,獲哲學博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職。

1976年後,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顧問。 喬冠華在新中國的外交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參加板門店朝鮮停戰談判、出席日內瓦會議、草擬中美聯合公報。

特別在1971年11月,喬冠華率領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會議大廳,正式參加第26屆聯大會議並在大會上發表講話,標識著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4、陳琳

陳琳(?-217年),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袁紹失敗後,陳琳為曹軍俘獲。

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乾等同染疫疾而亡。

5、陸秀夫

建湖縣人氏,南宋最後一個丞相,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被稱為「宋末三傑」之一。自從步入仕途起,他的一生都是為了國家、民族而奮斗。

在被元軍追殺,君臣流亡海濱之際,由於衛王年齡小,所有政事都是陸秀夫一個人抉擇,陸秀夫又要處理政務,還要寸步不離的帶娃,因為衛王趙昺是南宋最後的希望。

在崖山海戰兵敗後,陸秀夫認為大勢已去,但誓死不降,背著衛王趙昺投海自盡,時年四十四歲。

⑶ 我們鹽城誕生過哪些歷史名人

。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回過名醫徐道度,清答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⑷ 關於鹽城市歷史名人資料

古代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鹽城鹽都區大縱湖)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
陸秀夫
(1236~1279),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建湖縣建陽鎮人。祥興元年(1278年)受封左丞相,駐軍崖山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
施耐庵
(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張士誠
(1321~?),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市西南白駒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自此與朱元璋、陳友諒三足鼎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
卞元亨
(1329~1419),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王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是明朗泰州學派的創立人,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宋曹
(1620~1701),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
柳敬亭
(1587~1670),明末清初大說書家,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中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⑸ 關於鹽城的歷史故事

1、「鹽城」名字的由來

鹽城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海鹽產區,「淮鹽出,天下咸。」淮鹽屬天下之珍、一國之粹,為世人所公認。鹽城本不叫鹽城,西漢年代,叫鹽瀆。先民們在蘇北這塊海邊灘塗上「煮海為鹽」,為了把曬出的鹽運出去,陸續開鑿運鹽河道,於是便有了「煮海興利、穿渠通運」的海鹽文化。

到了東晉年間這里才改名為鹽城,但那時候的鹽城其實沒有城,只不過就是一個個產鹽賣鹽的集散地。

2、抗戰時期鹽城淪陷

1938年3月30日,鹽城首次遭日機轟炸;4月24日,日軍由東台北犯;26日,鹽城淪陷。侵華日軍荻島靜夫在日記中記錄:「昭和十三年4月26日,陰,大團——鹽城南方2000米……我們終於到達了鹽城,大火中的鹽城令人恐怖。」

鹽城原有58700多間房屋,被燒毀80%以上。26日下午,鹽城淪陷,日軍進入鹽城,貪婪地搶劫財物,殘暴地屠殺平民,僅紅十字會收斂的屍體就有480多具。一座擁有13萬人口的千年古城淪為人間地獄。

3、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

皖南事變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1年1月20日的命令,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在江蘇鹽城重建軍部,任命陳毅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部隊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並於25日在鹽城正式成立新的軍部,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軍工部。

同年7月11日,為便於指揮反擊日偽軍的夏季大「掃盪」,新四軍軍部撤出鹽城;1943年1月供給部、衛生部合並為供衛部。1944年10月供衛部重新分為供給部、衛生部。

抗戰中的鹽城,曾先後四次被日軍及偽軍佔領。八年抗戰,新四軍數易軍部,但日偽軍卻始終沒能在這片土地上站穩腳跟。八年裡,新四軍對日偽作戰2.46萬余次,斃傷29.37萬人。新四軍也由初建時的1萬餘人,發展到21萬多人,8萬多名將士、300多名團以上幹部壯烈犧牲。

(5)江蘇鹽城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鹽城市是江蘇省的省轄市,下轄城區、東台市、大豐市和響水、濱海、阜寧、建湖、射陽、鹽都6縣,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795.6萬。鹽城是一座古老而又新興的城市,從西漢因鹽置縣起,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1988年3月,鹽城市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經濟開放地區。

鹽城市海岸線長582公里,占江蘇省的56%。鹽城的灘塗資源得天獨厚,灘塗面積680多萬畝,佔全省的75%,近期可開發利用的有240萬畝,是江蘇省後備土地資源潛力最大的地區。灘塗盛產海鹽、對蝦、貝類等海產品以及蘆葦、中草葯、牧草等500多種植物。

鹽城市水域廣闊,內河水面200多萬畝,盛產魚、蝦、蟹、鱉、菱角、河藕等。是江蘇省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科技進步,國民經濟蓬勃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⑹ 鹽城英雄人物

顧正紅:工人階級先鋒戰士
1925年5月30日,震驚中外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像火山一樣燃遍整個上海,席捲全中國。而共產黨員顧正紅的壯烈犧牲,正是「五卅運動」的導火線。
顧正紅,1905年生,江蘇濱海人。1921年家鄉遇水災,隨母親流落到上海,後在上海日商內外棉九廠、七廠當工人。外國資本家對中國工人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榨取、肉體上的摧殘、精神上的折磨,在年輕的顧正紅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24年夏,顧正紅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辦的工人夜校的學習和滬西工友俱樂部的活動,很快成為俱樂部的積極分子。
1925年2月,上海22家日商紗廠工人先後舉行罷工,顧正紅參加了工人糾察隊和罷工鼓動隊,積極投身罷工運動。就在這場斗爭中,顧正紅經受了鍛煉與考驗,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為了對付不斷高漲的工人運動,日本資本家使出了種種手段。5月15日,日本資本家宣布內外棉七廠停工,不準工人進廠。顧正紅率領工人沖進工廠要求復工和發工資,他跑在工人隊伍的最前頭領頭高呼:「反對東洋人壓迫工人!」面對帶槍的日本大班(相當於廠長)及其打手,他毫無懼色,據理力爭。日本大班兇狠地朝顧正紅開槍,子彈擊中他的左腿,鮮血直流。他忍著傷痛,振臂高呼:「工友們,大家團結起來,斗爭到底!」敵人再次開槍,擊中他小腹。他緊緊抓住身旁一顆小樹,頑強地挺立著,繼續號召工人們堅持斗爭。劊子手又向他連開兩槍,用刀猛砍他的頭部。顧正紅,這位年輕的共產黨員,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在反帝愛國斗爭中,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年僅20歲。
屠殺事件激起上海內外棉各廠工人的憤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組織下,當天舉行了大罷工,罷工浪潮迅速席捲上海各界,很快燃成了反帝愛國的熊熊烈焰,聲勢浩大的「五卅運動」爆發了。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在上海(普陀區澳門路300號)和江蘇省濱海縣(正紅鄉政府大院內)分別建立了顧正紅烈士紀念館,其家鄉被命名為正紅鄉、正紅村(現在已被更名為正紅鎮)。

⑺ 鹽城的歷史名人及其故事

鹽城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交通發達,物產富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後裔,因而傳統文化和民眾的心理狀態都屬於傳統的江南文化范疇。鹽阜大地人傑地靈,名人數不勝數,如南宋丞相陸秀夫,《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等。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 「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 「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可以說這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南直隸(南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屬淮安府;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撤縣設縣級市,1996年,郊區撤銷,設立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2010年,隨著鹽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故將亭湖區、鹽都區部分區劃做調整,亭湖區撤銷伍佑鎮,設立伍佑街道辦事處,將南洋鎮西半部鄉鎮組建新城街道辦事處,鹽都區撤銷潘黃鎮,設潘黃、鹽龍兩街道辦事處。
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被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戲和京戲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早期淮劇以「老淮調」和「靠把調」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未採用管弦樂器奏。1930年前後,戴寶雨、梁廣友、謝長鈺等人,又在「香火調」的基礎上,開始創作了採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調,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調」。使淮劇的表演藝術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流動地區也從鹽城、阜寧、淮安一帶,逐步擴大而流布江蘇全省。1912年,淮劇藝人何孔德、陳達三等,把淮劇帶到上海演唱。之後,名演員何叫天又創出了「連環句」唱調,進一步豐富了「自由調」。淮劇的傳統劇目有:早期的生活小戲《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等,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和《白蛇傳》、《岳飛》、《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等。
在鹽城、阜寧一帶農村,歷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覡活動,其內容包括:祈求豐收做青苗會、加苗會;延福消災做太平會、火星會等。隨著歷史的變遷,這類演出內容不斷豐富,經長期衍化,逐漸發展成為香火戲。香火戲是一種與民間鬼神信仰聯系緊密的地方小戲, 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終形成於清同治元年(1862)前後。其唱腔由流行於境內的《香火調》和淮陰、寶應等地的《淮蹦子》組成。同時,香火戲藝人常與門彈詞藝人結伙搭班,故香火戲中亦有許多曲調來自門彈詞。

鹽城名人:
古代
陳 琳 (?~217),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
陸秀夫 (1236~1279),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建湖縣建陽鎮人。祥興元年(1278年)受封左丞相,駐軍崖山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
施耐庵 (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張士誠 (1321~?),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市西南白駒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
卞元亨 (1329~1419),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王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是明朗泰州學派的創立人,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宋曹 (1620~1701),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
柳敬亭 (1587~1670), 明末清初大說書家,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我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近、現代
喬冠華 (1913~1983),江蘇省建湖縣慶豐鎮人。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職。
胡喬木 (1912~1992),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人。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我黨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歷任毛澤東的秘書、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務。
郝柏村 (1919年8月8日~),字伯春,漢族,江蘇鹽城人,台灣政府一級上將,曾任「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職。其子郝龍斌現任台北市長。
李國文 (1930~),中國著名作家。代表作《冬天裡的春天》,以及隨筆散文《《罵人的藝術》、《淡之美》、《大雅村言》、《樓外談紅》、《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等。
周巍峙 江蘇東台人,曾擔任文化部副部長、代部長、黨組書記,現任中國文聯主席。系著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曲作者。
卞毓方 1944年生。社會活動家,教授,作家。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5年以來致力於散文創作。
曹文軒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少年寫作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主要作品有文學作品集《憂郁的田園》、《紅葫蘆》等。
魯敏 當代作家,1973年生,女,江蘇東台人。短篇小說《伴晏》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10年10月公布)。江蘇省作協簽約作家,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博情書》、《方向盤》等。

⑻ 鹽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呀

鹽城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專一陳琳;南屬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⑼ 關於鹽城市歷史人物資料

1月17日下午,由鹽城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纂的《鹽城歷史名人(鹽城文史資料第二十二輯)》發行儀式在該市行政中心舉行。

該書共收錄從漢末到建國前一千七百餘年間69位鹽城籍歷史名人,包括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宋丞相陸秀夫、小說家施耐庵等。由於本書所編人物年代久遠,史料簡約殘缺,在編輯過程中,該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先後兩輪深入九個縣(市、區)調研,召開十餘次座談會,嚴把政治、史實、文字三關,充分展示了這些歷史名人的精神世界。

陳 琳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他做過古射陽縣郡守,後任漢末大將軍何進的主薄。因何進陰謀篡漢被殺,他避居冀州,又為袁紹重用。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第24回時也寫到陳琳的故事。後來袁紹被曹操打敗,陳琳因文雄海內,又為曹操留用,文稿多出其手。漢獻帝建安23年(公元217年)病故,葬於古射陽河畔。陳琳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他的詩僅存4首,以<<飲馬長城窘行>>最有價值。

陸秀夫 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祖籍建湖建陽,生於1236年。幼年隨父遷居京口朱方鎮(今丹徒縣境內),後在鶴林寺讀書(鎮江焦山至今仍藏有陸秀夫題鶴林寺的石碑),20歲登進士;德祜初任禮部侍郎;後又升為端明殿學士僉書樞密院事;祥興元年(1278年)為左丞相,駐軍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境內)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明朝初,在其故鄉建陽鎮建有「丞相陸公故里碑";在福建吉安有陸秀夫與蔡荔娘完婚之地"活水亭"古跡;另有<<陸忠烈集>>傳世。

張士誠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縣大龍鄉張家墩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於是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先攻下鹽城、泰州、高郵等地,自封誠王,國號大周,年號文佑;後又攻下平江(今蘇州)、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元至正23年(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時年47歲,葬於吳縣斜塘。

卞元亨 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他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他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高 谷 明朝官員,字世用,丁溪場人,生於明洪武24年(1391年),25歲登上進士,歷任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工部尚書,後進少保東閣任大學士。66歲時升為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高谷為官清廉,辦事公道,主持正義,後因年老主動離職回家。英宗皇帝對他評價甚好。高回鄉後,仍住的是簡朴房屋,死於1460年,享年70歲。

王 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他拜當時著名哲學家王守仁為師,刻苦自學,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題,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真理,他認為,「道」要解決老百姓的吃飯穿衣,有飯吃、有衣穿就是道,就是真理等。王艮一生沒有參與封建政權的統治活動,不肯做官,終身為民。他是明朗哲學家的一個流派——泰州學派的創立人。他廣收門徒,弟子中有樵夫、陶匠、農民、鹽丁等,他終身講學,始終接近勞動人民。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朱 恕 明朝哲學家,泰州學派重要成員,字光信,號樂齋,大豐縣草埝人,樵夫出身。他性格剛正,見義勇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努力學習文化,勤學苦練,很有成績。在哲學思想上繼承了老師王艮的哲學思想。他雖系學者名流,但仍以樵業為生,不肯與官僚交遊,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朱恕和韓貞吾的著作,後人輯為《朱樂齋、韓貞吾兩先生遺集》流傳於世。

宋 曹 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生於1620年,卒於1701年。他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著有《書法約言》、木刻雙鉤《草書千字文》、《杜詩解》、《會秋堂詩文集》等書,這些書作用很大,對後人的書法、詩文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入清後,他不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不願做官,過著隱居生活,自號耕海潛夫,以書詩自娛,寫下許多名詩,其詩篇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對清廷腐敗統治的仇恨,是一位很有骨氣的愛國詩人。
http://www.yce.cn/ArticleShow.asp?ArticleID=9096

⑽ 鹽城的歷史名人

陳 琳
(?~),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
陸秀夫
(1236~1279),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建湖縣建陽鎮人。祥興元年(1278年)受封左丞相,駐軍崖山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
施耐庵
(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張士誠
(1321~?),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市西南白駒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自此與朱元璋、陳友諒三足鼎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
卞元亨
(1329~1419),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王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是明朗泰州學派的創立人,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宋曹
(1620~1701),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
柳敬亭
(1587~1670), 明末清初大說書家,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我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閱讀全文

與江蘇鹽城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