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皇上敢講真話的人和事例有哪些
您好朋友:
感謝你提出這個好問題,讓我想起以前同樣的問題,大概有以下這些:
比干、伍內子胥、華佗、崔琰、容田豐、荀彧、楊修、司馬遷、晁錯、方孝孺、楊漣、左光斗,鄒應龍、林潤、周興
等等……………………(說實話~還有不少……)
『貳』 關於名人說實話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名人誠實守信的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盛頓 櫻桃樹的故事 華盛頓砍了爸爸最心愛的櫻桃樹,由於勇於承認,爸爸沒有批評他,而且還贊揚了他高尚的情操。
孟母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漫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忍痛在捉襟見時的生活費中,撥出一部分錢買了一塊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左傳》
遵守諾言就象保衛你的榮譽一樣。 ——(法)巴爾扎克
1.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 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97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西南距離慕尼黑八十五哩的烏耳姆城(Ulm)。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合開了一個製造電器設備的小工廠。母親玻琳是受過中等教育的家庭婦女,非常喜歡音樂,在小愛因斯坦六歲時就教導他拉小提琴。這是一個和睦、愉快的家庭。親人們深愛著小愛因斯坦,但都為他的智力發育感到擔憂。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帶他去給醫生檢查。還好小愛因斯坦不是啞巴可是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的思考。小愛因斯坦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從不做違心的或騙人的事。為此,他受到同學們的譏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誠實的約翰」。普通孩子喜歡玩帶有競爭性的游戲,可是他卻不喜歡參加。孩子喜歡打仗的游戲,喜歡看士兵操練,但是他卻從小到大不喜歡任何和軍事有關的東西。他是一個不想看到人類互相殘殺的和平主義者。
愛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圍有花園,他經常一個人長時間地蹲在花園角落的灌木叢里,用手撫摩著小葉片或者凝視著匆匆跑動的螞蟻。他很小就喜歡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奧秘。一次,在依薩爾河岸野餐時,一位親戚說,小愛因斯坦很嚴肅,當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樂時,他卻獨自坐著看湖的對岸。母親玻琳深情的為自己的孩子辯護:「他是沉靜的,因為他在思索。等著吧,總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個教授!」那位親戚感到可笑,但也理解母親的心情。教授!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有那些聰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這個榮譽的稱號,這個連話都說不好的笨孩子能成為一個教授嗎?
在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不斷地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後面。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盡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麼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
愛因斯坦在念小學和中學時,一般功課屬平常,唯有數學成績遠在全班同學之上。由於他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是那麼厭惡,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而且因為怕他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竟想把他趕出校門。
『叄』 敢於直言的歷史名人故事
一、比干
比干是商紂王帝辛的叔叔,也稱王叔比干,是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師。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商王帝乙,受託孤重輔殷紂王,先後輔佐殷商兩代帝王,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於直言勸諫,被稱為「亘古忠臣」。從政40多年,主張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
二、伍子胥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於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
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為越國偷襲所滅。這一直言進諫的忠臣以死明志,下場凄慘。
三、鄒忌
齊桓公田午時的大臣;齊威王田因齊時期,以鼓琴游說齊威王,被任相國,封於下邳(今江蘇邳州西南),號成侯;後又侍齊宣王田辟疆。
他曾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前360年前後,齊威王起用鄒忌實行改革,「謹修法律而督奸吏」。
四、李綱
李綱在北周時任齊王宇文憲的參軍。隋文帝時,任太子洗馬,規諫太子楊勇。唐朝建立後,李綱任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負責教導太子李建成。他多次進言,卻不被李建成接受,因而鬱郁不樂,提請辭職。
李淵不許,並加授他為太子少保。貞觀四年,李綱再次出山,擔任太子李承乾的老師,備受李承乾崇重。貞觀五年(631年)逝世,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貞」。
五、魏徵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肆』 歷史上有哪些敢於說真話的人
我說一個最慘的。歷史上唯一的一個被皇帝滅十族的,就是方孝儒先生。唉,誰讓他不聽話呢!搞得這個下場,不過這也表現了他們文人還是有骨氣的。死不怕就算了,幹嘛連累那麼多人呢?
『伍』 歷史上敢於說真話但為此付出代價的人
如果說 一切都是天意 一切都是命運
終究已註定
是否 能再多愛一天 能再多看一眼
『陸』 說真話的名人故事50字左右
魏徵是唐太宗時期敢於直言進諫的諫官。有一次太宗把鄭姓官員的女兒聘為妃子,魏徵聽說此女已經許配人家,便立即入宮指責太宗不體恤百姓,太宗當即深表內疚,並決定收回成命。
『柒』 因為說真話而受到懲罰的人的事例
在中國敢於說真話的歷史人物中,一個人是司馬遷。他因為在朝堂上因為專為李陵說了句真話,結果屬惹得武帝大怒,竟被處以宮刑,生理和心理同時遭受傷害。另一個是海瑞,他的結局比司馬遷幸運一點。海瑞因上書直陳時弊,惹惱了嘉靖被罷官。說真話很容易受到打擊報復,是人們不願說真話的重要原因。
如今,類似的事情又逐漸多了起來,諸如彭水詩案、進京抓記者案、彭帥案等。有了這些經驗教訓,人民在說真話的時候就不得不考慮,我這樣說會不會被跨省?「他們究竟犯了什麼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過寫寫文章,說說話,而他所寫的,所說的,都無非是一個沒有失掉良心的中國人的話!」這話是聞一多說的,要跨省請找他,與本人無關!那些有名的人都被抓了,我這樣的普通人會不會更慘?這些念頭生出了,讓人民痛快的說真話也就難了。
『捌』 敢於說真話的名人故事
1、鄒忌
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一》,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並立,各國間的兼並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斗爭,以及民眾風起雲涌的反抗斗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盪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台上。
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游說於各國之間,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為策士或縱橫家。他們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張或斗爭策略,為某些統治集團服務,並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復雜的斗爭形勢游說使諸侯採納,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幹。
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招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
2、曹劌
曹劌論戰魯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借口魯國曾幫同自己爭做國君的公子糾,出兵攻魯。時齊強魯弱,居於不利之地。本文述曹劌向魯公獻策,於長勺之戰中,以弱勝強,反映了曹劌卓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
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並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文章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禦原則——只有「取信於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3、魏徵
他性格耿直,敢於直言進諫,常常惹得太宗大怒,但也因此獲得了太宗的賞識與尊重.一次,長孫皇後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才貌出眾的女兒,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太宗便下旨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後,魏徵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徵自請安撫河北,詔准後,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嵛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
不久,竇建德攻佔黎陽,魏徵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貞觀元年(627),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徵說: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
魏徵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並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徵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4、裴度誠歸玉帶城市
他從少年是規范就立下做人的宗旨:「只要自己不欺心,不欺人,誠實、努力,將來一定會有所成就的。」在裴度十五六歲時,有一年秋天到城外香山寺游覽。來寺院燒香的一位中年婦女丟失了一個綢布包,被裴度拾到,他一連兩日在寺院門前等待失主。
當那位婦人兩日後從裴度手裡接過自己綢布包後,一下子跪在地上,泣不成聲地說:「您真是我家的大恩人啊!」婦人打開包裹,裡面是兩條鑲滿珍珠的玉帶。原來這位婦人是准備用這兩樣東西去官府贖她父親性命的。國灰其你正蒙冤被判成死罪。
5、哥白尼
哥白尼在1506~1515年間已經寫成「太陽中心學說」的提綱——《試論天哥白尼與天體論體運行的假設》,可是《運行》一書卻直到1543年他臨終時才出版。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問世,標志著哥白尼體系的最後勝利。
1685年在大馬士革已有了哥白尼學說體系的譯本和詳盡的說明。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布魯諾,由於批判《聖經》並堅決贊同哥白尼的日心說,1600年2月,在羅馬鮮花廣場被燒死。
『玖』 敢於直言的歷史名人的故事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少孤貧,曾出家為道人。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敗,降唐。歸唐後跟隨李建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後,任諫議大夫。後任秘書監,參預朝政,封鄭國公。魏徵與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一對君臣:魏徵敢於直諫,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採納。因此,他們被稱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拾』 從古至今因為說真話而付出代價的事例
商朝 的 比干丞相
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征暴斂,比干嘆曰:回「主過不諫答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3歲。
春秋時期 的 伍子胥
二十六年,吳、越夫椒之戰,越慘敗幾於亡國,夫差急於圖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時,伍子胥預見到兩國不能共存之勢,又洞察越王句踐圖謀東山再起之心,力諫不可養癰遺患,而應乘勢滅越。夫差不納,坐視越國自大。三十六年,及見夫差欲率大軍攻齊,越王勾踐率眾朝賀。伍子胥再度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絕。知夫差昧於大勢而不可諫,吳國必為越國所破滅,為避禍而托子於齊國鮑氏,反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
三國時期 的 華佗
華佗認為曹操頭痛是因中風引起的,病根在腦袋中,不是服點湯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飲「麻肺湯」,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要借機殺他,為關羽報仇,於是命令左右將華佗收監拷問,致使一代神醫屈死在獄中,而華佗所著的《青囊書》也因此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