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茶的歷史故事

茶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1 23:21:48

1. 茶的故事或傳說

  1. 凍頂烏龍茶的傳說

    據說台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台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台灣種植而發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親們紛紛捐款。

    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說咱們台灣鄉親十分懷念他們。」林鳳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後,決定要回台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台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的凍頂山上。

    經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採制之茶清香可口。後來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後稱贊好茶。因這茶是台灣凍頂山採制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台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2. 茉莉花的傳說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

    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

    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為什麼她獨獨捧著茉莉花呢?」

    兩人又重復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3. 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

    毛義四處尋葯。一天毛義夢見了白發銀須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

    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里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裡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曬干,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後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4. 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十大名茶之一。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

    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

    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發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5. 君山銀針的傳說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

    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

    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2. 關於茶葉的故事

茶葉故事細與說
閩南飲茶之風頗盛,品茗論道更是博大精深,文史哲兼容。筆者外行,弗敢參與其間,僅想從有關資料和歷史人文的故事中,淺談些它的古往今來。
一、從閩南方言進入英語

人們公認英語「Tea」 茶 一詞的語源來自中國。據語言學者的說法,蓋來源於廈門音「Te」。為什麼一種方言能進入英語的詞彙,成為當今國際性的語音呢 我們從人文角度略加考察,可以找出一些有意思的線索來。

中國人飲茶可謂歷史悠久,《詩經·豳風·七月》有「採茶」之載。陸羽《茶經·六之飲》指出:「茶之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三國兩晉時,飲茶之風由民間傳入宮廷,至唐代,飲茶之風更盛,陸羽於唐中葉著《茶經》便是明證。到了宋代,則「此俗遍天下」。中國人飲茶的習俗,阿拉伯商人早在9世紀就已經注意到,有一位商人曾寫道:「在中國,茶同鹽一樣是國王的課稅品,所到之處都在販賣,並且有苦味,注湯飲用」。不過,他們大概並沒有進行過茶的貿易,也沒有飲過茶。在後來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葯物著作和十三世紀前後到中國旅行的歐洲人的著作中,也都沒有關於茶的論述,即便是最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也沒有出現關於茶的記載,以至於有些學者專家將此作為懷疑馬可波羅未到過中國的證據之一。同樣,在中世紀中國人著的《諸番志》、《島夷志略》中,也未見運茶出口的記載。因此可以認為,中世紀的歐洲人對茶尚一無所知。

歐洲人的書中最初出現有關茶的記載,是他們通過海路到東洋以後的事。1545年前後,義大利人賴麥錫的《游記叢書》通過波斯商人之口,提到了中國茶葉。英國近代漢學享利·玉爾 Henry Yule 在其著《契丹及通向契丹之路》中稱:賴麥錫此書為歐洲各種文字中第一部記載中國茶葉者。克魯茲也是較早向歐洲人介紹中國飲茶風俗的歐洲人,並且是較早將「cha」音帶入歐洲的歐洲人。在今天葡萄牙人仍把「茶」這種飲料稱為「cha」。有的學者推測,較早時期,茶傳到歐洲的一條路徑是葡萄牙人從廣州經海路帶到葡萄牙。這是因為: 1 葡萄牙是當時的航海大國、傳教中心,其商人、水手、教士、軍艦的足跡已步入南亞而至中國; 2 克魯茲所到的華埠僅為廣州,而廣州人稱茶便是「cha」。

但是,中國茶大量傳向歐洲,應是明末以後,由福建閩南 以廈門為中心 經海路輸出的。學者們曾提出了若干種說法:

(一)與當時的海上強國荷蘭、法國有關。尼德蘭革命後的荷蘭共和國,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商船噸數占歐洲總數的四分之三,有「海上馬車夫」之稱。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竭力排擠葡萄牙人的勢力。1601年,荷蘭商船首次來到中國。中國貨物主要是由荷蘭商船而轉運到西歐諸國的。茶葉則隨著瓷器中的茶具輸入歐洲而在舊大陸走俏。荷蘭人開飲茶風氣之先,但荷蘭人稱茶葉不為「cha」或「cia」,而是「Thee」,這是因為荷蘭是先同福建進行直接貿易,福建人稱茶為「Te」,荷蘭人按音命名之。隨著茶葉從荷蘭流向法國、英國,這一命名已成固定習俗,法國人稱茶為「The」,英國人稱茶為「Tea」。

(二)與英國有關。1660年,英國商人在廈門直接購運福建茶,採用廈門方言稱它為Tay或Tea。

17世紀,英國開始興盛飲茶之風,他們所喝的茶是福建生產的紅茶,生產於福建的武夷山區與安溪茶區。當時只能在福建購得,所以,廈門成為最早的英國輸出茶葉的口岸。相傳英國人對茶葉的稱呼,即起源於廈門。

另據台灣旅美學者湯錦台先生的觀點,17世紀初荷蘭人循葡萄牙人的蹤跡來到東方,最早立足在印尼爪哇島一帶,從當地的馬來土語了解到茶葉一詞,而馬來土語中「茶」的讀音就是從早先航行到那裡的閩南商人的話語借用的,荷蘭人就直接沿用了閩南音「Te」。荷蘭人將茶葉販往歐洲,獲得豐厚的利潤,並影響了西歐各國,飲茶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故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典、丹麥、挪威等國的語言中,也借用了荷蘭語的讀音,而究其源流都是從閩南商人那裡來的。

「茶」的讀音是荷蘭人影響了英國人,還是英國人自己為之,學者們的說法略有不同,但是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不論是荷蘭人還是英國人將中國茶葉傳入歐洲,系通過閩南人和以閩南 廈門 為口岸進行茶葉貿易,並以閩南 廈門 方言之音命名之。隨著英國的強大和擴張,英語成為世界的通用語言,閩南方言的「Te」也成為英語的「Tea」傳遍全世界了。

3. 名人與茶的故事

1、周總理的茶之佳話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主席將200克大紅袍作為珍貴禮物送給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納悶,對泱泱大國之「小氣」不免心生疑竇。

此時,在毛主席身邊陪著的周總理察覺到尼克松迷惑不解的神情,馬上迎上前解釋道:「總統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給您了!」尼克松聽了更加困惑不解:「這是怎麼回事?」

於是,周恩來指著精美罐子中裝著的武夷岩茶大紅袍,對尼克松總統說:「總統先生,武夷大紅袍是中國歷代皇家貢品,一年總產量只有八兩,主席送您四兩,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總統一聽,覺得周恩來說得幽默風趣,大家都開心地笑開了。就這樣,四兩武夷大紅袍茶葉作為國禮,成就了一段大國外交佳話。

2、毛主席愛吃茶

毛主席嗜好是茶葉和香煙,並且精於品茶,老人家終身不離茶水,曾揮毫寫下-「飲茶粵海未能忘」的名句。據毛澤東生活管家吳連登回憶說,主席唯一在生活上的要求就是要有煙和茶!

而且毛主席喝完茶水後還將茶葉咀嚼一番,吃得津津有味。這個吃茶習慣,是他青少年時期在家鄉農村養成的。

3、朱德總司令寫茶詩

朱德總司令不僅喜歡飲茶,還喜歡為茶寫詩。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勞國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歲,其長壽的賽決取決於諸多因素,其中喜歡飲茶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歡廬山雲霧茶,他曾在廬山上寫過一首飲茶表達飲茶.

4、孫中山鼓勵振興中國茶業

孫中山先生是學醫出身,他認為「茶是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

他說:「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

而且他曾呼籲振興中國茶業,在題為《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的講演中談到,「外國人沒有茶以前,他們都是喝酒,後來得到了中國的茶,便喝茶來代酒。以後喝茶成為習慣,茶便成了一種需要品。」

5、魯迅喝茶享清福

坊間有言:魯迅妙論茶,魯迅愛品茶。魯迅先生經常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客居廣州時,曾經贊道:「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

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論:「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6、老舍邊飲茶邊寫作

老舍先生認為喝茶本身就是一門藝術,他喜歡一邊喝茶一邊寫作,如果沒有茶,喝多少水都會覺得不解渴。出國或外出體驗生活都不忘隨身攜帶茶葉。

曾經,愛茶如命的老舍新生提出要戒茶要戒茶,原因是因為物價高漲,說道,不管我願不願意近來茶價增高,已經叫我常常起一身小雞皮疙瘩。糧食漲,茶也湊熱鬧可見茶和糧食一樣重要。難怪老舍先生只是叫嚷一陣,並不見它真正的戒了。

4. 求一些有關茶的故事來歷。

1、烏龍茶

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長坑鄉南岩村裡有一個退隱將軍,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龍」。

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採茶,採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拚命逃向山林中,烏龍也隨後緊追不舍,終於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烏龍和全家人忙於宰殺、品嘗野味,已將制茶的事全然忘記了。

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著炒制昨天採回的「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並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並經心琢磨與反復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於制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

2、鐵觀音

相傳,1720年前後,安溪堯陽松岩村(又名松林頭村)有個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篤信佛教,敬奉觀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觀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朧中夢見自己扛著鋤頭走出家門,他來到一條溪澗旁邊,在石縫中忽然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芳香誘人,跟自己所見過的茶樹不同。

第二天早晨,他順著昨夜夢中的道路尋找,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找到夢中的茶樹。仔細觀看,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魏蔭十分高興,將這株茶樹挖回種在家小一口鐵鼎里,悉心培育。因這茶是觀音托夢得到的,取名「鐵觀音」。

3、六安瓜片

1905年前後,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朴,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信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僱用茶工,如法採制,並起名「封翅」(意為峰翅)。

此舉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齊頭山的後沖,把採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籽,逐稱「瓜子片」,以後即叫成了「瓜片」。

4、廬山雲霧茶

傳說孫悟空在花果山當猴王的時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嘗嘗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過的仙茶,於是一個跟頭上了天,駕著祥雲向下一望,見九洲南國一片碧綠,仔細看時,竟是一片茶樹。

此時正值金秋,茶樹已結籽,可是孫悟空卻不知如何采種。這時,天邊飛來一群多情鳥,見到猴王後便問他要干什麼,孫悟空說:「我那花果山雖好但沒茶樹,想采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採得。」

眾鳥聽後說:「我們來幫你采種吧。」於是展開雙翅,來到南國茶園里,一個個銜了茶籽,往花果山飛去。多情鳥嘴裡銜著茶籽,穿雲層,越高山,過大河,一直往前飛。

誰知飛過廬山上空時,巍巍廬山勝景把它們深深吸引住了,領頭鳥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領頭鳥一唱,其他鳥跟著唱和。茶籽便從它們嘴裡掉了下來,直掉進廬山群峰的岩隙之中。從此雲霧繚繞的廬山便長出一棵棵茶樹,出產清香襲人的雲霧茶。

5、君山銀針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

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

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

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5. 誰能講一些關於茶文化的歷史背景故事

茶聖識抄水——摘自華夏民俗文化網
故事發生在唐代宗時,赴湖州任刺史的李季卿在風景綺麗的揚州地界,與茶聖陸羽不期而遇。
李季卿早已聽說陸羽的大名,與陸羽一見如故,言談甚歡。李季卿在吃飯前就提議:「陸君善於品茶,天下聞名。現在我們又能取到名聞天下的南零絕品之水,二妙結合,千載一遇,不可錯失良機!」於是李季卿就派一名軍士,架著船,拿著一個瓶子,去取揚子江心的南零之水。
不一會兒,水取回來了。陸羽用勺子舀動瓶口之水說:「這雖是江水,但不是南零之水,好像是岸邊之水。」取水的將士說:「我親自架舟深入南零取得此水,有好幾百人親眼看見,不敢欺騙大人。」
陸羽聽罷,一聲未吭,只是將瓶里水往盤中倒,剩下半瓶時,陸羽停了下來,說:「從這兒開始才是南零的水啊!」取水的將士聽了此話後大驚失色,跪地求饒道:「我取了南零水架舟回來,舟盪覆半,見水太少,就舀了一些岸邊水把瓶裝滿,先生居然能夠識之,真乃神人也!」——摘自華夏民俗文化網

6. 關於茶的歷史故事簡短點!!50字左右

茶的歷史故事有很多,以下是神農關於茶的故事:

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版外以釜鍋煮水時,剛權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

(6)茶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7. 中國茶文化的小故事

1、古代有位茶農,平常非常喜歡種茶。茶農篤信佛教,日夜參拜觀音,並以清茶供奉。某夜,茶農睡夢中夢見自己走到了一條河流旁邊,在河流邊有一株茶樹,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後來,茶農就挖回家中種植在鐵鼎中,這株茶樹因觀音托夢所得,故而取名為「鐵觀音」。

2、華佗論茶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在《食論》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意思是「茶的味道苦澀,飲後能使人深思熟慮、開拓思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關於茶具有葯用價值的記載。

華佗常年奔波在江淮一帶采葯,為民治病,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據說他累的時候,只要喝到一杯清茶,疲憊頓時消失,於是深深地體會出「苦茶久食,益意思」的見解。

3、相傳,乾隆微服私訪來到杭州一座酒樓,因時值清明,於是將隨身攜帶的龍井新茶讓店裡的伙計沖泡。細心的伙計看到乾隆內著的龍袍露出一角, 的茶葉緊張的告訴正在烹調蝦仁的老闆,老闆驚慌地將伙計手中的茶葉當成蔥花撒在鍋里,沒想到乾隆嘗過這道菜後,連連稱好,從此這道菜變流傳下來,直到今天。

4、傳說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奉朝廷之命帶兵南下與楊幺領導的農民作戰。由於岳家軍多來自北方中原大地,進入江南很多士兵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腹脹,嘔吐,腹瀉,乏力,眼看著難以正常作戰。平時喜讀醫書的岳飛將當地盛產的茶葉,芝麻,生薑,黃豆一起熬煮讓屬下飲用,果然治好了軍中的惡疾。

5、「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有一天,神農氏嘗到了一種綠色的葉子,葉子在他透明的肚子里上上下下,好像是在為身體做檢查似的,於是為這種綠葉取名為「查」,後來逐漸成了「茶」。後來發現,「茶」可以為他解毒。「神農嘗茶」的故事也便流傳千古為後人稱贊。

8. 茶的起源於傳說

①來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自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

9. 茶葉歷史故事

隨乾隆下江南 品「佛前半畝茶」
山高出好茶,巍峨的靈山大佛腳下,在千年祥符禪寺大殿之後,隱藏著鬱郁蔥蔥的半畝茶田。茶田裡生長著一種野靈山茶。後因其生長在佛像之前,深深禪院之中,且頗具靈氣,故稱其為「佛前半畝茶」。關於這半畝佛茶的神秘傳說一直以來流傳甚廣。

靈山茶園東側,有兩口清冽的甘泉:六角井和八角井。自唐代始,清泉伴隨著茶園和古寺,就傳續著「佛前半畝茶」的神奇傳說。
「佛前半畝茶」即采自佛腳下的這塊古老野生茶田,誰也不知道這茶田從何而來,又是誰攜了一抔種子隨意撒下。只是忽然有一日,就像人們偶然間發現柳枝發芽了才知道春的到來一般,一位高僧發現了它的存在。聞其芳香沁人心脾,觀其葉片翠嫩欲滴,於是那位高僧采擷一抔嫩芽,用靈山的天然古泉水、最質朴的茶具、最簡單的工序將其烹煮,沒想到竟成就了最純粹的茶香,茶聖陸羽偶遇此地,聞此奇香求之,後為之取名「佛前半畝茶」。

還有文獻記載,相傳乾隆與其妃子有一次下江南,由於舟車勞頓加上水土不服,身體皆出現不適,導致食慾不佳。縣令向其推薦了「佛前半畝茶」,在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甘泉煮茗,乾隆飲後立感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胃口大開。據說乾隆的那個妃子當時帶了許多「佛前半畝茶」回宮,天天煮茶喝,容顏變得越來越嬌嫩,性子也變得越來越溫順,大受乾隆寵愛,最後活到了近八十高齡。此後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必到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中水煮茗,民間因此戲稱為「雙龍會」。

光影流轉,靈山「佛前半畝茶」每日沐浴著靈山大佛的祥瑞佛光生長,更兼有佛家八功德水的滋養。以六角井和八角井甘冽之水泡飲,一碗茶湯里不僅包含著福氣、靈氣,更有八功德水所言之「澄凈、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長養諸根」等八種殊勝,亦有增長智慧之啟迪。
佛家說:品茶如參禪。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一片茶園彷彿都有著靈氣,品起來香氣四溢,找遍全世界,只此半畝茶。在獨具禪意的靈山精舍內,和睦庄嚴的大佛腳下,看國內著名茶道法師在優雅環境氛圍中,結合靈山勝境的禪意文化,依據禪茶的特質,展示精彩的茶藝表演,領略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茶香相伴,幽靜自然,真謂人生一大享受。

又是一年春茗時,取一瓢靈山甘泉水,泡一壺「佛前半畝茶」。於茶香之中,放下煩惱,順著昔日茶聖陸羽的腳步,享受下乾隆帝下江南時的好茶,去體悟那份放下、自在和歡喜,與您的家人分享「吉祥平安、如來如願」的人生。

閱讀全文

與茶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