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為了利益背棄道義的事例
歷史上為了利益背棄道義的事例:
1、秦檜主張議和,十二金牌召岳飛。
秦檜, 秦檜(1090年~1155年),字會之,江寧人(今江蘇南京),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秦檜是南北宋期間的一個傳奇人物,長期以來也一直被視為漢奸或賣國賊。他本來是一位知名的抗金義士,後來隨同徽、欽二宗被擄到金國,與金廷議和。建炎四年(1130年)陪同高宗逃返南宋。此後,努力扶佐宋高宗,官至宰相。另一方面在南宋朝廷內屬於主和派,反對國內主戰派的勢力。當中最為世人所知的,是「十二金牌召岳飛」的故事。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在秦檜的幫助下解除了岳飛和韓世忠等人的軍權。並且由於岳飛屢勸沒有子嗣的宋高宗立嗣,加上其他原因,宋高宗以「莫須有」的謀反罪狀殺害岳飛父子。之後南宋與金廷再次簽訂和約。
後來南宋為了鼓勵抗金鬥志,為岳飛平反,並把秦檜列為致使岳飛之死的罪魁禍首。相傳平民為解秦檜之恨,用面團做成他的形像丟入油鍋里炸,並稱之為「油炸檜」,並演變成今時今日的「油條」。位於浙江杭州西湖西北角的岳王廟,有與岳飛被殺有關的秦檜、王氏、萬俟卨、張俊等四人跪像,鑄造於明代,經常受到侮辱性破壞。
2、吳三桂作為漢人,一直與滿清勾結
吳三桂(1612年~1678年)。明遼東人,祖籍高郵,字長白,錦州總兵吳襄子。崇禎時為總兵,鎮守山海關。 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崇禎自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一片石戰役中擊潰李自成(傳說因愛人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及後因鎮壓農民起義和執殺南明桂王有功,被清朝封為平西王,管理雲南貴州地區。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議撤藩,於是吳三桂聯合尚之信、耿精忠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為周。同年在長沙病逝。
3、汪精衛賣國求榮甘當漢奸。
中日戰爭期間,由於汪精衛公開投奔日本,接受日本扶植成立「汪精衛政權」的事實,被大多數抱著抗戰決心的中國同胞視為漢奸的典型。汪精衛及其南京國民政府對日本在華的侵略活動起了積極的配合作用。在軍事上,大量策反了國軍,尤其是游擊部隊和雜牌軍,組織「偽軍」,多次進行清鄉,汪精衛自兼清鄉委員會主任,打擊其統治區的地下抗日武裝,使得日軍可以抽身進行其他戰役。在經濟上,南京國民政府協助日軍對淪陷區的搜刮。譬如在1943年1月在上海強迫實施儲藏物資的全面登記,並對棉紗棉布進行強制性收買,以供日軍之需。在思想教育上,汪精衛在學校推廣與日媾和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發動「新國民運動」,從思想上削弱民眾的反日情緒。另外,汪精衛承認滿洲國、德王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出賣中國的領土的不可饒恕的嚴重罪行。
⑵ 被貶謫的歷史人物的故事
楊慎
升庵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他出生於書香門第,是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湖廣提學僉事楊春之孫,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時,他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
句,常能背誦。十一歲時,就會寫近體詩。十二歲時,擬作《弔古戰場文》,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紅看了極為贊賞,復命擬《過秦論》,其祖父讀了之後,自矜謂:「吾家賈誼也」(陳文燭《楊升庵太史年譜序》)。有一天,他的父親和叔父們觀畫,問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畫;畫之佳者,人曰似真,孰為正?」要求他寫一首詩加以說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寫詩雲:「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禦寇,影形相贈晉詩人。」他十三歲時,就隨父入京師,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詩等,其《黃葉詩》,轟動京華。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明史》卷192),並稱楊慎為「小友」。升庵二十一歲時,參加會試,主考官王鏊、梁儲已將楊慎寫的文章列為卷首。不料燭花竟落到考卷上燒壞,以致名落孫山。遭此意外的打擊,楊慎並沒有灰心失望。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楊慎終於在正德六年(1511)他二十四歲時,殿試第一,考中狀元,授翰林修撰。從此,楊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終被害死,死因不明,成為一場懸案,因無子嗣,由其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授楊慎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升庵利用給皇帝講書的機會,經常聯系當時實際情況教育世宗。如對已判死罪尚未誅殺的佞宦張銳、於經等人,由於大肆行賄、世宗破例赦免了他們的死罪。升庵在經筵講課時,便特地選出《尚書》里《金作贖刑》這一章,對世宗講道:「聖人贖刑之制,用於小過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惡,無可贖之理。」朱厚熜聽了之後很不高興,常常借故停止講書。這樣,升庵由於耿直,既失歡於皇帝,又結怨於權奸。楊慎雖胸懷壯志,力圖報國,但其政治才能在當時是難以施展的。
特別是在內閣「大禮議」的紛爭中,突出表現出楊慎的「叛逆」風骨。事情是這樣的:朱厚熜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寶座後,按照皇統繼承規則,世宗要承認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廟;自己的生父只能稱「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後第六天,就下詔令群臣議定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按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這樣,皇統與家系就成了當時內閣大臣紛爭的議題。當時,張璁、桂萼等新貴,為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在憲宗與武宗之間,加入睿宗(興獻王朱祐杬),德高望重的楊廷和父子和許多大臣堅決反對。為此,楊廷和被迫辭官歸里,升庵一再上書辭職,不願與張、桂等「無恥小人」同列共事。對此,剛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氣,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為恭穆皇帝,升庵「又諧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世宗更加震怒,竟使用暴力鎮壓,「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消息傳出,群情激憤。楊慎約集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動地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列宮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升庵於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復甦;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後充軍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縣)。
楊慎在放逐滇南漫長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並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仍然奮發有為,不肯向邪惡
楊慎《詩札》
勢力屈服。他路經湘西,想起了被楚懷王放逐的屈原,情不自禁地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貴州,他想起了流放夜郎(今桐梓縣)的李白,感嘆「我行更迢遞,千載同潛然」(《恩譴戌滇紀行》)。他不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為白族修史。每到一處,往往借詠邊塞奇花異草,抒發政治熱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窮山絕域」而「絕世獨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贊山茶花不畏嚴寒,「綠葉紅英斗雪開」的傲然風骨。他在永昌看到「背日而開,與蜀葵相反」的唐婆鏡花,就慨嘆葵花向日,固然是忠臣的象徵;唐婆鏡花背日而開,應是諍臣的表現。諍臣往往受到謅媚佞臣的排擠和誣害,無恥小人又經常喬裝成向日蜀葵,使人忠奸難辨,真假難分。在詠物之中,寄寓著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楊慎在放逐期間,仍然關心人民疾苦,不忘國事。如當他發現昆明一帶豪紳以修治海口為名,勾結地方官吏強占民田,化公為私,斂財肥己,坑害百姓時,不僅正義凜然地寫了《海門行》、《後海門行》等詩痛加抨擊,還專門寫信給雲南巡撫趙劍門,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閑置散者,欲謀利自肥而倡此議」,請求制止如此勞民傷財的所謂水利工程。
三國演義的片頭曲就是他寫的·詞
⑶ 中國歷史上作出貢獻但英年早逝的名人的故事
一字千金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陽節,南昌都督閻伯輿重建滕王閣,大擺宴席,邀請
遠近文人學士為滕王閣題詩作序,王勃恰好路過洪州,自然是其中賓客。在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後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後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於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待來人追到王勃後,他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來人返回將此話轉告了閻伯輿,大人心裡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詐本官,可氣!」又一轉念,「怎麼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著,不如隨他的願,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於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只覺得不知其意,有人問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後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一說王勃作《滕王閣序》為十四歲,即龍朔三年。
三嘆王勃
上元三年(676年)冬,長安城裡都傳頌著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見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又讀下雲,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掃成見,連聲嘆道:「好詩,好詩!作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作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斗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於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長嘆,自言自語:「可惜,可惜,可惜!」
生卒之辯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根據楊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歲。據此推斷,王勃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種說法根據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則當生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大多數學者多以後一種說法為准,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時年27歲。
廣州遺作
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今越南)省親,11月經過廣州,到訪寶庄嚴寺(今六榕寺),其時,寶庄嚴寺舍利塔(今人稱「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寺僧一直是王勃的粉絲,於是請這位名人撰寫碑記,王勃一揮而就,就有了這篇《廣州寶庄嚴寺舍利塔碑》碑文,而留存在六榕寺內的這篇《廣州寶庄嚴寺舍利塔碑》是中國文學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長、內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足足有3000餘字。
可惜,寫了這篇碑文的次年,王勃在搭船經南海前往交趾途中,在海上遭遇台風不幸罹難,年僅27歲。《廣州寶庄嚴寺舍利塔碑》也永遠留在了廣州,至今塵封了整整1340年
死因之謎
關於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未達交趾見到父親前便死去;有說是探父之後歸途中死;有說是風浪大,漁船顛簸掉下海淹死;有說他既渴望又愧疚見到父親,無法排解心中極端矛盾而投海自殺。關於王勃溺水時事,又有兩種說法,一說風浪太大,其屍體眨眼間已被海浪沖走,根本無法打撈;一說他被船夫撈起,因不懂水性嗆水昏厥,後過度驚悸而死。王勃之死說法略有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淹死於北部灣防城海域。王勃至合浦郡後,再經欽州進防城境,然後有兩條線路可走,一是於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陸路至北侖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過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東漢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隊曾走這條線路,歷代赴任交趾官員,走的大多也是這條線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處因「三險」 (風高、浪急、礁多)的緣故而劇烈顛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墜海。越南北部的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廟,墓地及祠廟於1972年被美國飛機炸毀,今只存王勃雕像。
死後鬧鬼
傳說王勃死後還念念不忘《滕王閣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每當人們走過他的墓前,就能聽到他的魂靈在墳墓中反復吟誦:「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次,一個秀才經過王勃的墓前,又聽到墳墓中在吟誦。秀才想了一會兒,對著墳墓說:「這句子好是好,只是還不夠精練,要改成『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更好嗎?」從此以後,人們再也聽不到王勃的魂靈在墳墓中吟誦這個句子了。也有一說王勃死後陰魂不散,常在夜間出沒贛江水面,高聲吟誦這兩句詩。一次,一客船路經此處,正值吟聲大作,那遊客高喊: 「這一句寫得不好,太羅嗦,如果把上句的『與』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簡潔多了。」從此王勃鬼魂再也沒出現。(「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從庾信《射馬賦》中「荷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脫胎翻新而出。如果去掉「與」和「共」兩個虛詞,在內容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確實比原句「精練」了,但是在刪去了「與」和「共」兩個字後,句子的節奏顯得急促,不如原來從容大度,與上下文的格調顯得很不諧調,故這兩句詩並不能精簡。)
⑷ 古代四大美女之死的故事
西施之死,據說,西施從吳國歸來後,勾踐讓她沉湖死去;還有一種說法是,她在歸國的途中悄悄隱去,過上了平凡人的日子。
王昭君之死,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貂禪之死:曾經耗費大量筆墨渲染貂嬋義舉的羅貫中,對貂嬋「長安兵變」後的下落,始終保持沉默。在歷史價值被榨乾之後,她遭到了主流文人的拋棄。但仍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問她的下落,繼而任意虛構故事,以致其結局形成了「慘死」和「善終」的兩大系列。
「慘死系列」至少包含了四類不同的版本。昆劇《斬貂》細述呂布在白門樓被曹操斬首,其妻貂蟬被張飛轉送給了關羽,但關羽拒絕受納這位污點烈女,怕其水性楊花,朝三暮四,難免為他人所玷污,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節,於是乘夜傳喚貂蟬入帳,拔劍痛斬美人於燈下。
楊貴妃之死:這個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兵變」,不論新舊《唐書》官方記載,還是民間筆記小說、文集,甚至唐宋後人詩詠詞賦,均持此說。但民國以來,學術界對楊貴妃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其具體表現為:「馬嵬驛兵變」為傳統說法有異,楊貴妃之死存在疑問,更有人提出楊貴妃入寺為尼或出海遠遁之石破天驚之論。
⑸ 歷史上有什麼凄美的故事
保羅和法蘭西斯卡,保羅和法蘭西斯卡因為但丁的「神聖喜劇」(即《神曲》)版而為世人權所知。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法蘭西斯卡跟一個讓人討厭的傢伙結了婚,但是她丈夫的弟弟很愛她,他們成為了情人,他們的愛情被法蘭西斯卡的丈夫發現以後,他們都被殺掉了。
⑹ 十則歷史文化名人故事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