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鄢陵縣歷史名人

鄢陵縣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1 03:52:47

① 鄢陵縣的介紹

鄢陵縣來隸屬於許昌市管轄,位於自河南省中部,西靠長葛市,千里伏牛山脈東方,萬里母親河黃河南側。屬於許昌市下轄縣,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魏故都許昌東,下轄8鎮4鄉,總面積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2萬畝,人口62萬人(2013年3月)。1早在盛唐時代,鄢陵境內就出現了大型綜合園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時期更有皇家園林在此落戶。李白、蘇軾、范仲淹等歷史文化名人,曾多次蒞鄢尋古賞花,留下千古傳誦的絕唱。清代詩人汪琬曾有詩雲:「鄢陵野色平於掌,也有江南此景無」。1鄢陵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距國家交通大動脈京廣鐵路、京港高鐵、京港澳高速公路20公里,北距新鄭國際機場70公里,311國道橫穿東西,219省道縱貫南北,蘭南高速、許亳高速在鄢陵交匯。2鄢陵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和優質棉生產基地縣。鄢陵縣花卉苗木種植種植面積達60萬畝。2011年被農業部、國家旅遊局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② 鄢陵縣杜郎村歷史

鄢陵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約8000年前,先民們便在此繁衍生息。周初封為鄢國,東周平王初改為鄢陵,漢初置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鄭伯克段於鄢、晉楚鄢陵之戰、唐睢不辱使命,李白訪道安陵(古鄢陵)等著名歷史事件均發生於此,文物古跡遍布,主要有乾明寺塔、尹宙碑、曹操議事台,曹彰墓、許由隱耕處、許由墓、醉翁亭碑、興國寺塔、甘羅古柏等。
周為鄢國,東周平王初改為鄢陵、因城築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面積872平方千米,人口61.37萬。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為700毫米,無霜期215天。區域內已形成了釀酒、紡織、水泥、造紙等為主體的工業生產體系。花卉為其特產,古有「花都」、「花縣」之稱,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花卉產銷基地。旅遊景點是曹操議事台、興國寺塔等。
鄢陵物華天寶,文化底蘊十分豐厚。這里既有許由隱居牧耕的古老傳說、鄭伯克段於鄢的歷史記載,又有唐雎不辱使命的留風遺韻。其花卉種植歷史悠久,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素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美譽。這里地處亞熱帶和北溫帶的過渡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泉甘土肥,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是我國「南花北移、北花南遷」的天然馴化基地。早在盛唐時代,鄢陵境內就出現了大型綜合園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時期更有皇家園林在此落戶。李白、蘇軾、范仲淹等歷史文化名人,曾多次蒞鄢尋古賞花,留下千古傳誦的絕唱。清代詩人汪琬曾有詩雲:「鄢陵野色平於掌,也有江南此景無」。

③ 許昌有哪些風景名勝歷史名人家鄉特產風味小吃

風景名勝復:
許由墓 在鄢制陵縣,在四千五百餘年前建造,為上古賢人許由之墓。
華佗墓 在建安區蘇橋鄉石寨村,距許昌市15公里。
八龍冢 位於許昌城北2公里陳庄村西,為東漢末期朗陵侯相荀淑墓冢。
曹丞相府 景區位於許昌市老城中心的繁華地帶,是國內第一個全方位展示東漢末年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也是許昌市重點旅遊項目。
漢魏故城 位於建安區張潘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里。
灞陵橋 原名八里橋。橋旁有明末將領左良玉題寫的「漢關帝挑袍處」石碑
毓秀台 在張潘鎮漢魏故城西南隅,建於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為漢獻帝祭天所築
射鹿台位於建安區許田村西。相傳為漢獻帝與曹操、劉備等狩獵射鹿處。
特色小吃:

熱豆腐 、鄢陵高爐燒餅 、酸漿豆腐腦 、許昌燴面 、 燴餅 、長葛水煎包 、 綠豆糊塗 、馬武清真胡辣湯 、禹州十三碗、 許昌羊肉湯、 王洛紅燒豬蹄、許昌新華街第一樓的灌湯小籠包(強烈推薦)、馬家趴肉

④ 韓書成是 鄢陵縣名人

早在盛唐時代,鄢陵境內就出現了大型綜合園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時期更有皇家專園林在此屬落戶。李白、蘇軾、范仲淹等歷史文化名人,曾多次蒞鄢尋古賞花,留下千古傳誦的絕唱。清代詩人汪琬曾有詩雲:「鄢陵野色平於掌,也有江南此景無」。

⑤ 清朝的鄢陵

鄢陵縣隸屬抄於許昌市管轄,位於河南省中部,西靠長葛市,千里伏牛山脈東方,萬里母親河黃河南側。屬於許昌市下轄縣,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魏故都許昌東,下轄8鎮4鄉,總面積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2萬畝,人口62萬人(2013年3月)。
早在盛唐時代,鄢陵境內就出現了大型綜合園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時期更有皇家園林在此落戶。李白、蘇軾、范仲淹等歷史文化名人,曾多次蒞鄢尋古賞花,留下千古傳誦的絕唱。清代詩人汪琬曾有詩雲:「鄢陵野色平於掌,也有江南此景無」。
鄢陵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距國家交通大動脈京廣鐵路、京港高鐵、京港澳高速公路20公里,北距新鄭國際機場70公里,311國道橫穿東西,219省道縱貫南北,蘭南高速、許亳高速在鄢陵交匯。

⑥ 鄢陵縣明代和清朝代名人

鄢陵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歷史文化深厚,花木文化天下一絕。明清時代的名人不太多,古時很多,比如許由。還有很多人活動在此,比如曹操。

⑦ 鄢陵老張橋有那些歷史典故或歷史名人及歷史遺跡

老張橋:在縣城東南17.5公里處。大浪溝在村東2公里處南北流過,隔大浪溝與扶溝版縣固城鄉權朱崗村東西相望。系張橋鄉張中、張北、張南三村委會駐地。據傳,村北原有絡河,曾有張姓夫婦於此擺渡,死後人們遵矚用其餘資建橋一座,名張橋。建村後,村以橋名。1958年公社機關由此西遷新張橋後改稱今名。清咸豐九年(1859年)築寨,今廢。單日有集,農歷每逢二、六日有物質交流大會,為鄢陵、扶溝二縣交界處重要農貿中心。東南部建露天劇場一座。明、清、民國,直至建國後,多在此設聯保及區、鄉級治所。為明永樂年間南京東城兵馬指揮使曹通、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武進士曹爾錄及舉人曹振標、拔貢孫起風等人的故里。

⑧ 鄢陵縣歷史人物劉刃是什麼朝的

明代嘉靖時期的人物

⑨ 誰知道鄢陵的由來要有史料根據

鄢陵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約8000年前,先民們便在此繁衍生息。周初封為鄢國,東周平王初改為鄢陵,漢初置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鄭伯克段於鄢、晉楚鄢陵之戰、唐雎不辱使命,李白訪道安陵(古鄢陵)等著名歷史事件均發生於此, 文物古跡遍布,主要有乾明寺塔、尹宙碑、曹操議事台,曹彰墓、許由隱耕處、許由墓、醉翁亭碑、興國寺塔、甘羅古柏等。 周為鄢國,東周平王初改為鄢陵、因城築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面積872平方千米,人口61.37萬。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為700毫米,無霜期215天。區域內已形成了釀酒、紡織、水泥、造紙等為主體的工業生產體系。花卉為其特產,古有「花都」、「花縣」之稱,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花卉產銷基地。旅遊景點是曹操議事台、興國寺塔等。 鄢陵物華天寶,文化底蘊十分豐厚。這里既有許由隱居牧耕的古老傳說、鄭伯克段於鄢的歷史記載,又有唐雎不辱使命的留風遺韻。其花卉種植歷史悠久,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素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美譽。這里地處亞熱帶和北溫帶的過渡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泉甘土肥,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是我國「南花北移、北花南遷」的天然馴化基地。早在盛唐時代,鄢陵境內就出現了大型綜合園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時期更有皇家園林在此落戶。李白、蘇軾、范仲淹等歷史文化名人,曾多次蒞鄢尋古賞花,留下千古傳誦的絕唱。清代詩人汪琬曾有詩雲:「鄢陵野色平於掌,也有江南此景無」。

⑩ 河南許昌鄢陵彭店鄉孟廟村出過偉人嗎還有孟廟村的楊家有族譜嗎

網上暫時查不到。 這個要到民政 或 檔案局 去調了。網路上沒這個!
坐等奇人給答案!

閱讀全文

與鄢陵縣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