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有關於理解的歷史故事

有關於理解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1 03:35:34

❶ 有什麼關於「先理解被人 在被別人理解」的傳統故事或歷史典故嗎不勝感謝!!!

相應的傳統故事:
1.推己及人。
春秋時,有年冬天,齊國下大雪,連著三天三夜還沒停。
齊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廳堂欣賞雪景,覺得景緻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幾天,則更漂亮。
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著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說:「下了三天雪,一點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時候啦!」
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緊緊的,又在室內,就有意的追問:「真的不冷嗎?」景公點點頭。
晏子知景公沒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的說:「我聽聞古之賢君,自己吃飽了要去想想還有人餓著;自己穿暖了還有人凍著;自己安逸了還有人累著。可是,你怎麼都不去想想別人啊!」景公被晏子說得一句話也答不出來。
2.將心比心。
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一天晚上,為酬謝有功將士,擺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開懷暢飲。在輕歌妙舞的氣氛中,忽然,燈火全部熄滅。黑暗中庄王的愛妾受到一個將士的調戲(似乎是無意的失誤)。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個將士的頭冠,讓庄王點燈,捉拿那個無冠帶的人。庄王不但沒有發怒,反而說:無妨,此刻宴樂飲酒自不必拘泥婦人之節。並讓所有的人都取下頭冠,當燈火再亮時,將士中無一人戴頭冠。真是難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數年之後,楚軍與晉軍交戰,楚軍處劣勢,突然,一位將士沖向敵陣,使戰爭轉敗為勝。這位將士就是當年調戲庄王愛妾的那人。

❷ 關於相互理解的歷史故事

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就是負荊請罪的故事!

❸ 有關歷史故事的兩篇文章長點

小人物之馬車夫羊斟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經常是你敲我一榔頭,我打你一棒槌,軍事行動比演習都多。有一年,宋國大夫華元率軍攻打鄭國,夜宿某地。由於第二天就要和鄭軍交戰了,為了鼓舞士氣,華元吩咐炊事員給大夥加餐,每人分一大塊羊肉。當晚,士兵們興高采烈地捧著肉骨頭大啃特啃,只有華元的馬車夫羊斟在一邊喝涼水。原來華元軍務繁忙,忘了交代人分給羊斟一份。羊斟見其他人吃得滿面紅光,不禁氣不打一處來,決定以牙還牙,第二天要華元好看。
第二天,宋鄭兩軍相遇,雙方擺開陣勢,互相廝殺起來。就在兩軍激戰正酣的時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駕著馬車風馳電掣般向鄭軍的營地駛去。車上的華元大驚,對羊斟喊道:「你昏頭了嗎?那邊是敵營啊!」羊斟回過臉答道:「我的地盤我做主,昨晚你有權不給我羊肉吃,今天我就有權讓你當俘虜。」就這樣,羊斟駕著指揮車徑直到了鄭軍大本營。可憐華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計謀還未施展,就稀里糊塗地成了戰俘。
民以食為天,所以不給人吃飽飯帶來的後果還是非常嚴重的。
小人物之謀士許攸
小人物不僅能夠毀家滅國,他們的厲害之處還在於能夠深刻地影響歷史的走向。
公元199年,袁紹和曹操之間爆發了爭奪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戰。在戰爭過程中,曹操處於不利的地位,眼看就要彈盡糧絕了,曹操屢次向留守許都(今河南許昌)的寫信告急。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拿不出糧食,只能回信給曹操以豐富的精神食糧,告訴他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不久以後,曹軍還真的等來了戰爭的轉機。

唐憲宗決意削藩
元和元年(806年),唐憲宗李純登上了皇位。那時,距安史之亂雖已有三十多年,但朝政紊亂,天下並不太平。尤其是那大大小小的藩鎮,驕橫跋扈,對唐王朝造成了極大威脅。這種情形自然不能被李純所容忍。因此,在主戰的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的支持下,唐憲宗很快就把目光對准了各地藩鎮。吳元濟的淮西道是當時最大的藩鎮之一,而且,他對朝廷也最不恭順。據統計,從吳元濟干父吳少誠起三十多年中,淮西就一直屢叛屢降,共造反十多次。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吳少誠去世,吳元濟想繼承父親的位置,遭到唐憲宗的拒絕。吳元濟於是縱兵劫掠,他的叛降,能直接影響到其他藩鎮對唐朝廷的態度。元和九年(814年),唐憲宗發兵10萬,以山南東道節度使嚴綬為元帥,舉起了討伐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大旗。
藩鎮首領製造恐怖
元和九年秋,唐軍四麵包圍了淮西。在此情況下,造反老手吳元濟立即跟以前一樣,一方面派兵抵抗;另一方面向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和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發出求援信,請求他們向朝廷上書,赦免淮西。李師道、王承宗雖然都與吳元濟不和,但也都清醒地意識到:若唐王朝滅了淮西,那下一個目標就會是自己。為了自身利益,他們馬上上表「請赦元濟」。但這時的唐憲宗決心已下,斷然拒絕他們的請求。此情形自然引起了李師道和王承宗的恐慌與不滿。為了迫使唐政府從淮西撤兵,他們決定對唐政府採取恐怖行動。那時,各地藩鎮為了自身利益,都養著幕僚。根據幕僚獻策,元和十年春,李師道和王承宗等人向唐王朝統治地區派出許多無賴盜匪,這些人殺人掠貸,搶劫財物,到處製造恐怖氣氛。其中在對河陰轉運院的一次行動中,他們就「殺傷十餘人,燒錢帛三十餘萬匹、谷二萬余斛」,造成了極大的人、財損失。更嚴重的是,由於李師道等在行動時並不只限於軍政目標,很多平民也無辜受累,因此在民間造成了很大的恐慌。唐王朝被迫調用許多兵力來加強治安,因而對淮西的壓力也就減輕了。鑒於此,許多唐臣紛紛請求暫罷征淮兵。但唐憲宗認為這樣正好中了吳元濟等的奸計,堅決不允許。他在下令各地嚴密戒備的同時,進一步向淮西增派了兵力。第一步行動沒有奏效,王承宗便根據幕僚的再一次獻策,派刺客刺殺唐朝的宰相。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一天之內,兩位宰相遭襲,一死一傷!這對唐王朝來說,自然是驚天大案。唐憲宗聞訊後,立即強化了反恐怖措施。首先,他下令加強保衛:派士兵拿刀帶弓,守衛在宰相左右。宰相所過之地,行人都得迴避。並增派人力加緊偵破刺殺宰相的案件,還重金懸賞,以期盡快破案。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久神策將軍王士則等查出刺客系王承宗等人派遣並將他們捉拿歸案,唐政府審訊後,將捉拿的5名刺客斬首。但這只是打擊了王承宗的恐怖勢力,李師道的恐怖網路則基本沒有被觸及。

「不恥下問」這話,是孔子講的。說起孔子的家世,那可遠了。他出生在春秋末葉的魯國昌平鄉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姓孔,名丘,字仲尼。至於大家為何都喚他作孔子,這其實是兩千五百多年來人們對他的尊稱。
孔丘的爺老子叫孔紇,其人魁梧雄壯,儀表堂堂,文武雙全,膂力過人,是魯國威名遠播的一員虎將。
這年,孔紇已過六十四歲,雖已有一妻一妾,可正室施氏只生了九個閨女,小妾倒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叫伯尼,但是個跛子,想要一個健全的兒子就成了孔紇的一大心願,決意再娶第三房。新人顏征在進門這天,孔紇大人一門心思只想生兒子,一瞅後晌天氣晴好,就異想天開,命人套好馬車,鋪墊厚實,帶上祭祀用物,載上新人,朝城東尼山興沖沖地駛去。車跑得輕快,尼山隱約在望,半山神廟在綠樹叢中,琉璃瓦頂映著陽光分外耀目。望此孔紇倏然一陣興奮,不由自主地摟住新人;征在顯然尚不習慣這種親密,有些害羞,欲掙脫孔紇的懷抱;然而武將出身的邑宰老而不糠,青藤只得緊傍老樹。孔紇輕聲道:「你沒聽說過?尼山神廟靈得很呢!回頭我倆入廟求子,你可不許有絲毫雜念!」征在面紅無語,默然垂頭。或許是新人的嫩臉嬌熱熨開了孔大人的厚面褶皺,孔紇談笑風生:「……我們孔家世系,上溯有滅夏桀而建立商王朝的成湯子乙。黃帝是我浩浩華夏的始祖聖哲!我孔氏作為黃帝的嫡脈子孫,無上榮光啊!」孔大人說著一臉景仰之情。征在茫然無語。孔紇又開口了:「你可知道,為夫為什麼要帶你來這尼山神廟求子?」征在總算開了口:「你不說誰知道。」孔紇神秘地對新人說:「史說,黃帝的生地就在壽丘,古壽丘就在本邑城東。」「哦……」征在一笑。孔紇更來了興致:「上古時,少典國君有妃附寶,一日她在原野上行走,傍晚時天邊閃電突現,如龍飛繞纏北斗樞星,當即一陣心動腹熱,有了身孕,懷了二十四個月,後在此地生下了至尊至偉的祖聖黃帝……所以,我今與汝誠意來此聖地求子,是喜夫人年少豐盈,天性仁孝,你我貞潔交合,賴祖蔭庇佑,上蒼恩賜,育得碩男,我孔門瓜瓞綿綿,祭祀不絕……」說著車到了山門前……

已經是深夜了,司馬遷通過天牢的小窗,望著那漆黑的夜。幽藍的天幕上,不見星也不見月,幾處烏雲低低地沉著,帶著令人窒息的壓力。暮秋的風裹著寒氣,鑽進每個角落,包括司馬遷那件破舊的長衫。

司馬遷拖動著腳鐐,走回幾塊磚堆成的床。金屬的撞擊聲在死一般靜的夜裡,帶著幾分鬼魅。床上那盞昏黃的油燈跳動著火焰,拖下長長的抖動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掛著的一紙官文仍然可見,金色的字,朱紅的印,一切都那麼清晰。

是的,這就是司馬遷的命運。日出之前,他必須做出選擇。是死,用一腔熱血去控訴昏君的無道,用高貴的頭顱去證明自己的清白?還是活著———當然是有條件的活著,從此他將成為不完全的男子。

司馬遷無法遏抑心中騰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場景歷歷在目。當漢武帝在歇斯底里的咆哮時,在滿朝文武雙股戰戰時,當李陵一下子從英雄被定性為叛徒時,司馬遷覺得胸中有什麼東西壓著。也許是記錄歷史的職業讓他知道,歷史必須是真實的。於是他,站了出來,———後來的事情證明當時的沖動是致命的。司馬遷與李陵並無交好,為了不相識的人而觸怒龍顏,這沒有人能夠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兒子們在首陽山的遺骸;他想拋棄這個世界,這個昏暗、污濁的世界。絕不能屈辱地活著,做一個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應該是個大丈夫。

但突然,司馬遷在憤怒與激動中沉靜下來。父親臨終時那雙憂怨的眼睛,讓他一下子靜了。他清楚地記得,父親指著案上的書,哽咽著,然後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與意味著的責任,是的,他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還沒有自己的史書,屬於大漢的書。

司馬遷在床邊坐了下來,閉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劇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顫抖……天明的時候,牢外傳來一聲吆喝:「司馬遷,想好了沒有?」

「想好了,我選擇腐刑。」兩滴清淚滑落臉頰,司馬遷無聲地哭了。

幾千年後,一位詩人說:「真正的勇敢不是為某件事壯烈地死去,而是為某件事卑賤地活著。」於是一陣秋風嗚咽著,吹起《史記》發黃的紙頁。

❹ 關於理解他人的小故事

春秋時期,鮑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

他們兩人曾經回合夥做過生意,分利的答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而是他家裡窮呀。」管仲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而且他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幹。這時,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不是管仲沒有才幹,只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當兵參加戰爭,而且三次逃跑。人們譏笑地說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裡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啊!」

後來,鮑叔牙當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卻為齊國的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中,管仲曾驅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車搶先趕回國內,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也成了階下囚。齊桓公登位後,要拜鮑叔牙為相,並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堅決辭掉相國之位,並指出管仲之才遠勝於己,勸說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國。齊桓公於是重用管仲。

果然,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終於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❺ 關於「理解」的古代或現代名人事例

  1. 三尺巷的故事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2.孔子教導學生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

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3.宰相肚裡能撐船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4. 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5.高山流水覓知音

江湖上的人都知道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鍾子期聽俞伯牙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間,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從此伯牙視子期為知音。二人談詩吟對,舉杯邀月,對影奏琴,《高山流水》曲罷,彈者動情,聽者沉醉,好不愜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十分不幸的是。

某一天鍾子期仙逝了,俞伯牙自是傷心不已。 人死不能復活。俞伯牙將子期葬於村西的涇河旁,那裡風景宜人,白色的水鳥棲息在河邊,高大的垂柳揚枝吐綠,紅色的玫瑰開向天邊,子期的墓掩映其間。 伯牙長嘆:「天下再無知音!」從此每天操琴於子期墓前,但奏《高山流水》,不再過問世間事。這自然引起俞伯牙老婆的強烈不滿,整天抱怨他不懂賺錢,只會消費。俞伯牙心想婦人之見,實在俗不可耐,同床共枕幾十載,卻還不及楚人鍾子期理解他,一個能達到心靈共鳴的知音豈是易得?

某日,伯牙和往常一樣到子期墓前,忽然看到老婆追將過來,不禁搖頭喟嘆:「天下之大,知音卻難覓啊!」 老婆這次卻未數落他,只走到伯牙面前,取過他手中的琴,端坐下來。伯牙疑惑地看著她,結婚這么多年,他從未見過妻子奏琴,也未聽她談琴,不知這回葫蘆里賣什麼葯? 卻見她已經開始彈奏,正是《高山流水》,他無數次彈給子期聽的曲子!他不曾知道妻子的琴藝竟是如此之高,遠在自己之上!時而玉撥金鳴,如大江東去,萬馬奔騰。時而靈動婉約,如小橋流水,燕過柳梢。

一曲奏罷,萬籟俱寂。 良久,夫人開口:「天下不只一個鍾子期,也不只一個俞伯牙。所謂知音難覓,是自己的心難覓。」 伯牙頹然坐下:常慨嘆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嘗試過去理解別人?所謂知音,存乎一心之間也。

閱讀全文

與有關於理解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