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話的演變
古時候一般大家都說方言,也有普通話,叫官話,意思是說做官的人說的話,指的是京城的方言,
普通話是北京話嗎?
作者:皮扎諾
(本文僅作為問題以供討論,發本貼的目的並不是要否定普通話或者要反對推普,而是要探討語言上的事實。歷史我們不能改變,但事實我們必須尊重,曲意的遺忘就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困惑]
到過北京的人或者聽過北京話的人都有這樣的認識:北京話跟普通話不一樣。普通話說得很好的人也有可能聽不懂北京話,甚至電台的普通話播音員到了北京有時也同樣會聽不懂當地的北京話,這就是關於普通話和北京話的語言現實。這個事實說明了普通話和真正的北京話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然而各種書上卻明明寫著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腳本的,這給國人造成很大的困惑:普通話到底是不是北京話?普通話跟北京話到底是什麼關系?
為了弄清楚北京話和普通話的關系,很多人通過各種途徑去尋找答案。希望能搞清楚這個國民生活中最基本的語言問題,希望能得到一個清晰的關於普通話和北京話的概念。事實上,普通話是不是北京話呢?這一點歷史會告訴我們答案,因為普通話不是憑空出世的,它也是跟世界上其它所有語言一樣,是從原始的語言一步一步地進化成長起來的。
[普通話的定義]
根據舉世公認的普通話的定義,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准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現代白話文為規范語法的語言。
但是,這個定義真的是那麼鐵定地正確嗎?
對這個定義,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反證去驗證它的科學准確性。如果這個定義是正確的,那麼,它反過來也應該是正確的,就是說,根據普通話的定義,用純正的北京口音,以純正的北方方言詞彙,以標準的現代白話文語法說出來的必然就是普通話了。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完全依照普通話定義中的嚴格標准說出來的卻仍然不是普通話!就是說,用純正的北京口音,以純正的北方方言詞彙,以標準的現代白話文語法說出來的仍然不是普通話!即使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用標準的現代漢語白話文的語法說出來的話一樣不等於是普通話。這一點是任何人都可以驗證的,這就是事實。這就清楚地說明了普通話的定義不夠嚴謹。
那麼,普通話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重新去思考。這是普通話的定義給中國國民的一個困惑,有了這樣的一個困惑,重新審定普通話到底是什麼就應該了。
[移民與語言的關系]
那麼,怎樣才能准確知道普通話到底是什麼呢?
世界上任何語言的產生、發展和生存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群體,這個群體我們暫時叫它語民。人群才是語言的決定因素,即使是象世界語、女書這樣的人工語言也不能逃避社會群體的決定性作用。離開了人群,語言將無從產生,也無從生存。研究和思考一種語言也必須從移民的角度出發,這樣才能找到語言的根源,才能真正認識一種語言的本質。
認識普通話也只能如此,跟其它所有語言一樣,普通話也不能逃避它自身的生成發展史,普通話生成發展史也必然是跟說普通話群體的移民史為一體的。
[比較分析語言關系的歧路]
作為一個語言學者,可以對某種語言抽象出出千千萬萬個特性來,可以對這些特性做一層又一層、一套又一套的理論演釋,可以找出兩種語言之間很多很多的,各種各樣的「關系」,甚至象中文和英文這樣兩種幾乎互不相關的語言也可以找出很多很多的「同音同義詞」來。然而不能否定語言的社會根源。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沒有什麼羞恥,只有存在的事實。
有位傑尕(Hercules)先生曾寫道:
「如果你有100個有編號的球,隨機放入五個有編號的箱子,每箱二十個。一次不行,再放一次。問兩次同樣編號的球放進同樣編號的箱子的大約有多少個?根據該率計算,平均有100*1/5*1/5*5等於20個。這與你們的學說有什麼關系?且慢,聽我慢慢道來。人類一般所用的詞彙量大約都是以萬計,就取五萬吧。不考慮聲調現代北方話約有400音節,英語那可就多了,可能的組合據說上萬。咋一看兩者重疊的可能性應該很小,不過沒必要這么斤斤計較,很多情況下你們沒有考慮韻部,這不是責怪你們,確實在語言的變化中聲母更穩定一些,這樣可考慮的組合都只剩下二三十個。相近意義詞彙相近音的就已達到數千個。事情還沒完,聲母也不是一成不變,無論是漢語,還是諸印歐語言中都有g-k-k',b-p-p',d-th-t-t'等等相互轉化的例子,還有數目繁多的輕唇重唇,舌尖舌上我都搞不懂的玩意。這下好了,箱子只剩下了這么幾個b,d,g,l,x,s。再者,英語和上古漢語都有復輔音,這等於把球放了兩次。最後在發揮一下想像力,在意義上再去附會一把,哈哈,同源詞就上萬了。有個網友說他已找到兩千個,太少了,回頭把漢英,漢德,漢什麼的詞典再翻一翻,多動點腦子,不就成了,更有說服力了?」
雖然他這里是只針對於漢印歐同源詞比較,但總的說來就是,任何語言間都有出現同義諧音詞的幾率,而且這個幾率還是很大的。本人認為傑尕先生的問題是應該引起重視的,這個問題回答不了,任何語言間的同源詞比較都是無意義的。 以前的學者對於普通話到底是什麼或者普通話與北京話的關系這個問題的分析幾乎都是傾向於比較兩種語言的相似特點,但這樣的分析方法顯然有很大的謬誤性,傑尕(Hercules)先生的例子就能夠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這說明了比較普通話與北京話的關系的時候,重要的是沿著語民這條思路而不是兩者之間的語音語言特點。
普通話是自然語言,自然語言是一群人(語民)長期的語言實踐中自然產生的,語言和語民是一體的,知道了語民也就自然知道了語種,這是起碼的邏輯。而語音特徵不論如何都是間接的東西,因而沒有直接的證明意義。況且,語音特徵上的象不象這種東西是很難說得準的,中國人的老母是「ma」,英國人的老母也叫「ma」,莫非英語是從漢語中分出去的一種方言?某某語種用的是某某音系,這並不能說明普通話就是北京話,如果是這么簡單,就不能做次方言的分類了。
我的討論的特點是從語民入手而不是從語音分析入手,這與以往的那些論來論去的普通話是受滿語影響的廢話是大不相同的。
[普通話語民史的考證]
從語音考證上來看,有語音記錄的標准普通話可以考證到清朝末年的愛新覺羅.溥儀,遠東軍事法庭審判的記錄片,裡面有對溥儀的質問,他說的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而不是老北京話。那麼,普通話設計出來的時間應該是在溥儀生活年代之前。
從記錄的考證上看,以下的資料也可以證明普通話設計出來在清朝末年之前:
可以考證的普通話的歷史:
「國語」一詞是清朝末年提出來的。吳汝綸被認為是最早提到國語這個名稱的學者。
1909年(宣統元年),資政院議員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定名為「國語」。
同年,清朝==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
1910年,江謙再次在《質問學部分年籌辦國語教育說帖》中提出「用合聲字拼合國語,以收統一之效」的主張。
1911年學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了《統一國語辦法案》。
民國成立後,1913年2月在北京召開了「讀音統一會」,確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音,1919年9月編輯出版了《國音字典》。
由於《國音字典》語音標准與北京語音標准產生的矛盾,1920年爆發了「京國之爭 」。
南京高師英文科主任張士一1920年發表《國語統一問題》,認為注音字母連同國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承認國音,主張以北京音為國音標准,響應者眾。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和江蘇全省師范附屬小學聯合會相繼做出了定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決議,並開始在學校推廣。1919年4月21曰,北洋==成立了「國語統一籌備會」,1928年國民==改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並出版《國音常用字匯》,為確立國語的標准提供了範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5年後採用「普通話」一詞取代「國語」。
「普通話」一詞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語言學者使用,據考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黎錦熙、瞿秋白、魯迅等陸續對「普通話」有過論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國語」這個名稱可能引起的誤解,1955年10月相繼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決定將規范的現代漢語定名為「普通話」,並確定了普通話的定義和標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說:「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范,確定標准。這種事實上已經逐漸形成的漢民族共同語是什麼呢?這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為簡便起見,這種民族共同語也可以就叫普通話。」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這些考證說明了普通話的出現是在清朝末年或者更遠的時代,然而,憑當時中國的語音理論水平和白話文發展水平都與普通話的定義不相符。根據當時這樣的理論水平如何能設計出普通話定義中的那種語言來?假設普通話是被設計出來的,則普通話必然會有具體把它設計出來的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然而普通話到底是誰設計出來的始終沒有一個說法。而普通話是自然語言而不是人工語言,這一點已經是全世界的共識,而作為自然語言的語民,條條證據都指向滿清的統治者——滿族人。
[基本思路]
為什麼說普通話是「滿人學說的漢語」而不是「受滿語影響而形成的漢語」?要點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中華民國的「國語」和滿清的「國語」是同一口音的一種語言而不是不同的*語種*;
2,滿清的「國語」的最純正的口音是滿族人——中國的統治者群體的口音,滿族人是滿清「國語」的正統語民;
3,滿語是滿族人入關以前的主要語言,滿語是滿族人的母語,滿人母語的更替說明,滿清的「國語」是滿族人學習而會說的漢語。
實際上,要論證普通話是什麼語種,最重要的應該是判斷普通話的語民而不是普通話語音特徵。
[400年前的北京話:下江官話]
北京自建城以來經歷過了許多個朝代的變遷,自古以來北京話有過多少變化?如何變化?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還沒有人真正考證過。從歷史上講,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從義大利來的傳教士利馬竇曾用羅馬拼音記錄了大量的當時的北京話,這些記錄至今尚保存著。從利的記錄中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出:當時的北京話是有大量入聲字並且沒有zh、ch、sh等翹舌音的語言。這說明了當時的北京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也不是現在的普通話,因為無論北京話還是普通話都不具備這些特徵。同時也說明了北京話和普通話的歷史都超不過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話是明朝的官話(考證為下江官話?)。利馬竇的記錄同時也徹底否定了所謂的入聲在明代以前就已經消失的謊言。
[北京出現第二語言:滿語]
滿人入關進駐北京後,為了社區的安全及其它的政治目的,滿人把紫禁城周圍10里之內的漢人全部趕走而專屬滿人居住,這個范圍稱為北京的內城,而10里之外稱為外城。於是,北京城出現了兩個社群:滿人社群和漢人社群,這是階級、語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兩個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現了兩種語言:明朝官話和滿語。任何語言都是跟人群一體的,當時北京的兩種語言的地域差別是:內城說滿話,外城說明朝官話。
[滿語的分化——滿式漢語]
我們分析一種語言以及這種語言的表達對象,是基於這樣的一個語言學基本定理:語言與社會實踐相一致。是社會實踐決定語言而不是語言決定社會實踐,就是說,一種語言有一種說法就必然有這種說法所表達的那種生活實踐。打個比方,比如「椰子」這個詞,如果滿族人的滿語中有「椰子」這個詞,則滿族人所生活的那種生活實踐中必然有「椰子」這個果子的存在。
在統治中國之前,滿族人是一個北方的游牧山林民族,他們的生活環境是跟中原的生活環境完全不一樣的,滿語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中形成的,並且是歷史短暫的,而且滿族人的生活歷史也從來就沒有經歷過象中華幾千年的那種發達的科技和藝術高級社會實踐。這就決定了滿語不具備表達中國境內生活實踐和中華文化的能力。由於滿語是一種北方民族的語言,滿人草原、叢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滿族短暫的歷史文化局限了滿語的成熟水平。可以說,滿語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語言,不論它的發音、詞彙以及語法等都十分的原始和不成熟,。對剛剛取得對中國統治權的滿族人來說,即使在北京,滿語也難以滿足曰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北京的動植物、建築、曰常用品等很多東西都是滿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這些東西用滿語都很難描述和交流。在滿人和漢人之間是這樣,在滿人跟滿人之間也同樣無法把曰常生活所碰到的東西表達清楚,至於象漢人的建築工程用語、藝術語言、醫學及其它科技用語等高級語言使用則更加無法表達,當時的形勢是滿語在北京面臨無法交流的危機。面對有幾千年歷史的千錘百煉而成的漢語,滿人雖然奪取了中國的政權,然而其語言卻難以勝任統治中國的使命。但是滿人作為中國的統治者卻不得不面對要使用語言的生活政治現實。小至為了自己曰常生活的表達,大至為了統治中國的政治需要,滿人都迫切需要一種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周圍生活的語言。改造滿語已經是來不及了,滿人除了學習和模仿漢語之外別無他法,因此,套用北京漢人的語言(包括詞彙和語音)成了唯一的選擇,於是第三種北京話出現了——滿人學講的蹩腳漢語(暫且把這種語言叫做滿式漢語)
關於「外來式地方話」
對說不同漢語方言的人學習與模仿其他方言,如廣東人說普通話,別人一聽就能聽出是「廣東普通話」而不是標准普通話,同樣,北方人說粵語也是別人一聽就能聽出「佬崽廣州話」,很多北方人在廣州住了三四十年,能說一口流利的「廣州話」,他能清楚地聽懂別人說的廣州話,別人也能清楚地聽懂他的「廣州話」,但是別人同時也能一下子認出這不是正宗的廣州話,最主要的一點是因為他說的是沒有入聲字的「廣州話」。
對說不同語言的人學習與模仿其他語言,如蒙古人、新疆人、西藏人說漢語普通話,別人還是一下子能辨別出他們不是漢人。
外國的朋友學習漢語,目前我還沒有見過一個象中國人一樣的完全聽辯不出來的外國朋友,加拿大來的大山是學得最好的一個之一,然而他說的漢語還是沒有真正中國人說漢語的那種親切感,即使只聽一小段錄音而看不到他本人說話也一樣能分辨出來,這是因為他說的是「洋式普通話」。可以想像,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中國式英語」在英國人心目中會是怎樣。
福建琴江的旗下話是漢語而不是滿語,說的確切點就是「滿式漢語」,「軍話」實際上是一種不太成熟的當地話。一群操不同語言的人來到當地人當中,因為在當地交流的生活實踐需要,當地人的語言也就成了唯一全面通行的共同語言,所以,外來的人群就學起了當地人的語言來,「外來式當地話」是學習的一個必然過程。但是,軍隊、建設兵團是一個龐大的人群,他們的社區結構、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有自己的特色,當他們的「外來式當地話」演變到能實現當地生活實踐的各種需要特別是語言交流需要的時候,這種「外來式當地話」也就喪失了繼續向當地話靠攏的強大動力,於是,這種「外來式當地話」就被固定了下來,形成自成一體的一種語言,這就是「軍話」。
不單如此,更重要的是要看北京是否保留著一個固定的人群,這個人群是否保持著自己的生活社區、自己的生活特色、自己的文化習俗,更重要的是這群人是否有保留自己特色的意志,以及這個意志有多強,有多大的保衛自己意志的能力等。我們必須堅信是社會實踐需要決定語言而不是語言決定社會實踐的需要。兩三萬人可以形成一種「軍話」說明了形成一種新的語種不需要太大的社群。
[第三種北京話的形成——內城北京話(mandarin)]
北京城裡的一棵小樹、廚房裡的一件工具,用滿語都無法表達!因為滿族人的祖先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植物,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工具,這就是當時統治中國的滿族人所遇到的嚴酷的語言現實。滿語要繼續說下去,除了直接使用北京外城漢人的語言的詞彙和模仿他們的語音之外再也沒有第二種可能!就象曰本皇軍學說中國話:「你的,八路的,幹活?」一樣,北京內城的滿人開始了他們艱難的模仿漢語的歷程。
但是滿語對比漢語有它先天的殘疾,首先,入聲字一下子就全丟了,這就是漢語同音字增多最根本的歷史原因,用滿語套學漢語的發音更是不倫不類,可以肯定地說,這是發音最糟糕的漢語。但是,歷史就是這么殘酷,滿人的這種蹩腳漢語比起曰本皇軍的蹩腳漢語要幸運得多了!隨著使用人口的增加,這種讓當時的漢人老百姓笑掉牙的蹩腳漢語成了清朝統治階級的「共同語言」——這就是早期的普通話(暫時使用英語的稱謂把這種語言稱為mandarin)。
[內城北京話的發展——走出北京內城,形成「官話」]
隨著北京內城的「mandarin」這種蹩腳漢語的形成,在北京內城形成一個固定的說「mandarin」的人群。這個人群就是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團體——八旗貴族。「mandarin」成為地地道道的清朝統治者的官方語言——「滿清官話」。
考證歷史很難,但是我們應該相信決定語言的是社會實踐。
可能會有漢人把內地的漢語帶到了關外,在滿人入關以前漢人和滿人應該有交流並且產生語言的相互影響,這很合清理,「滿人在入關之前就多一會漢語。努爾哈赤的漢語就很嫻熟」這也很合理。
但是,這應該不會引起滿語的質的變化,更不會引起滿語在滿人中的主流地位的改變,因為語言的生存是由人群社會活動的需要決定的。在滿人入關以前,滿人的社會活動並沒有根本的改變,滿人說漢語僅僅是政治需要或者只是部分人參與的滿漢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滿人根本就沒有必須徹底改變自己母語的社會迫切需要。這不是滿人基本生活方式的改變,滿人只有在入關以後才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社會活動方式,變成了絕大多數滿人都必須與漢人交流,正是這種社會活動的質的改變才產生了「滿式漢語」在滿人中的主流地位。 所以,滿式漢語一定是在滿人入關以後才出現的事情。
具體的時間有待考證,在《康熙字典》中的語音跟今天的普通話的語音還是一定的差別的,但是跟其它漢語方言相比已經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話了,《康熙字典》的出現標志著普通話作為一種獨立的方言的成熟。這些說明了普通話是在滿人入關到《康熙字典》完成這段時期形成的。
《康熙字典》的歷史偉大作用是消滅了8萬多個漢字,盡管今天的微軟公司在很多程度上把漢語的字型檔恢復到了十幾萬,但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已經不懂得使用這些漢字了,《康熙字典》的出現同時也標志著漢語及漢語文化衰落的開始。
從「滿清官話」的形成史看,「滿清官話」受滿語的影響主要在語音方面,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蹩腳的漢語語音系統,而在詞彙和語法方面的影響則十分有限,從語言的本質上將,「滿清官話」還是應該歸屬於漢語的一種方言而不應該歸屬於滿語的一種方言,不過這是最糟糕的一種漢語方言。
[內城北京話的發展——落地生根,形成「國語」]
「滿清官話」形成後,隨著滿清政權在地域上的延伸,操著「滿清官話」的八旗貴族也就從北京的皇家內城走向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於是各地的第一行政長官的口音又成了當地的標准口音。並在當地的上流社會向平民社會不斷地滲透壯大,最終使「滿清官話」成為中國的「國語」。
從地域上來講,中國的北方是滿人活動的主要地區,也是滿語化程度最高的地區。而南方的個別地區,象兩廣、福建等地則由於「山高皇帝遠」而受到較少的影響,這也是南方諸語言讀唐詩宋詞比普通話更壓韻更親切的根本原因,也是清代中國沒有著名詩人的根本原因。
有一點要說明的是,mandarin是從北京內城繞過北京外城直接向全中國滲透而形成滿清的「國語」的,所以,北京的外城話並不是真正的「國語」——普通話,雖然「外城北京話」一直受「內城北京話」的影響並不斷演變,但是,正如北京的內城貴族和外城平民百姓是兩個互不相容的兩個社群一樣,「外城北京話」和「內城北京話」是跟階級差別一致的互不相同的兩種語言。所謂的「北京話」一直是兩種:「外城話」和「內城話」,而各地方所稱謂的「北京話」實際是指「內城話(即mandarin)而不是外城漢人所說的「北京話」。外城漢人所說的「北京話」實際是對中國其它方言沒有影響的小語種。
(普通話對漢民族語言的影響)
[內城北京話的發展——漢語代表語言地位的確立]
mandarin經過滿清王朝200多年在中國的統治,再經過孫中山政權對「國語」地位的表決,再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憲法上「國家代表語言」條文制訂,普通話——漢語代表語言地位已經是堅不可摧。
(朝代變革和國語的承傳)
[內城話北京話在北京的消失]
從語言史上講,普通話不是北京話,而只是北京的內城話,隨著滿清王朝的解體,北京內城的貴族群體也就在北京城裡消失了,因而普通話的真正母體在北京城也已經不復存在了。把普通話硬說成是什麼北京話,這在100多年以前可能還有一半正確,但是在今天還這樣說大錯特錯了,因為「北京話」這個概念變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北京話」了。
[普通話話系]
普通話是滿式漢語,但滿式漢語並不就等於是普通話,普通話是滿式漢語的一種而已,滿式漢語是一個大語種,各地滿城的「普通話」是普通話的次方言。滿人入主中國後所形成的滿式漢語並不是單純的一種口音,由於滿人分布於全國各地,因而所形成的滿式漢語多種的,這是因為語言是社會生活實踐的產物,但是,這些各地滿城的「普通話」是以北京的普通話為核心的,這同樣基於社會生活實踐決定語言。由於各地滿城的漢語受當地方言影響程度和各地方言本身差異程度的不同,各地滿城的漢語對普通話的差異不一定就比傳統漢語方言對普通話的差異小。所以,用各地滿城的漢語作為普通話的自然語民是缺乏依據的。
一句話:世界上已經不存在普通話的自然語民!
[普通話定義上的困惑]
大凡世界上的語言有兩種:自然語言和人工語言
[概念]
人工語言是在嚴格的語言學理論的指導下,由某個人或某集體設計出來的語言;
自然語言是一定區域的語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語言。
[例子]
人工語言:如世界語;
自然語言:世界上大多數的語言都是自然語言。
[比較]
1,人工語言是先有理論後有語言,而自然語言是先有語言後有理論;
2,人工語言的前提是必然存在它的設計者,而自然語言的前提是必然存在它的語民。
3,大凡一種語言的定義如下:
人工語言的定義是如下的格式:
以XX音為標准音,以XX方言為基礎方言,以XX文為規范語法,由XX(人的姓名)設計出來的語言;
自然語言的定義是如下的格式:以XX區域的語民所說的方言為標準的語言。
4,世界上幾乎所有語言都是自然語言,世界語是人工語言。
[困惑]
根據上面普通話的定義,普通話應該屬於「人工語言」,因而,普通話這種「人工語言」應該具有它的設計者和設計時間。那麼,普通話到底是由誰設計出來的?是什麼時候設計出來的?
[人工語言?]
普通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也不是什麼人工語言。因為100年前的中國完全不具備創造一種象普通話這樣的「人工語言」的學術能力,實踐中也沒有任何個人或任何語言學家群體是真正的普通話之父,在中國的近代語言學者們要努力創造中國的國語——普通話之前,滿清的統治者們如:道光、慈禧等就已經能說一口標准流利的普通話,真正的普通話之父就是他們——滿清北京內城的皇親貴族。
[普通話的定義]
實際上,普通話是自然語言而不是人工語言,這一點在全世界都幾乎沒有什麼爭議。然而目前的普通話定義卻仍然使用人工語言的定義方法,學術上的這種張冠李戴未免有有意誤導中國的國民之嫌!這說明了即使不談普通話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普通話的定義也不正確,普通話必須重新定義。
[如果普通話是自然語言]
任何自然語言的考證都離不開說這種語言的語民,考證自然語言史離不開語民遷移史。普通話今天已經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語言,然而普通話不是沒有歷史的語言。
最初的說普通話的語民到底是那些人?普通話語民從何而來?
放眼現在全中國各地的收錄記載在方言學中的方言沒有一種是普通話,而普通話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於官方語言中,把歷史的時間向前一點可以找到溥儀和滿清的皇親國戚都是說的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沒有語音體系級別的差異),這說明了在全國的漢語方言語民中,滿清的皇親國戚是唯一可以確實考證到的普通話語民。唯一可信的解釋也正是普通話是滿清的皇親國戚所說的一種語言,這是唯一可以考證的普通話形成的歷史線索,理所當然的是它們必然是形成普通話的語民。
但是問題來了,滿清的皇親國戚在400年前的滿人入關以前並不是說漢語的,為什麼滿清的皇親國戚會說不同於任何漢語方言的語言?這就是歷史的奧妙所在!
[普通話和北京話]
明白了普通話的歷史,普通話的概念也就清晰了,其它的「滿語」、「官話」、「國語」、「普通話」、「北京話」和「mandarin」、「漢語」、「方言」這些概念也就不會搞混淆了。從歷史上看,普通話從來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普通話有它自己的歷史。而現在的北京話雖然跟普通話比鄰並一直受普通話的影響和向普通話不斷靠攏,但它從來就沒有真正跟普通話成為一體過,說這兩種話的人也從來都是生活在兩個鮮明不同的社會,所以它們是有區別的
❷ 老北京的故事
故宮里的宮殿為什麼九百九十九間半
傳說,當初劉伯溫修建北京城皇宮的時候,皇上和他的兒子燕王(朱隸)打算把宮殿修蓋得間量多點兒、大點兒,總覺得皇上住的地方應當特別華貴,不然就顯不出天子的尊嚴。這天,皇上正要傳旨宣劉伯溫,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劉伯溫來了。
劉伯溫一見皇上就說:「啟奏萬歲,臣昨天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對臣說:『你朝皇帝要修蓋皇宮,你告訴他!天宮寶殿是一千間, 凡間宮殿萬不可超過天宮。你還要告訴他,要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去保護凡間皇城,才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你要牢牢記住』。玉皇大帝說完這些話,就撲 過來一陣白茫茫的香霧,一下就把臣嚇醒啦!」
皇上聽了覺著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劉伯溫去監造不到一千間,可還得跟天宮差不多間量的皇宮,並去請 金剛、地煞來保護皇官。劉伯溫領旨就辦去了,這事兒一下子就在北京城傳開了,老百姓都等著要看劉伯溫怎樣修蓋皇宮,怎樣去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這些神 仙來保護皇宮。
過了些日子,劉伯溫就把事兒全都辦好了。皇上一看那宮殿蓋得甭提有多華貴了,間量還真是不到一千間也 差不多,再看宮院里金光閃閃,好像有神仙鎮守。皇上愈看愈高興,當時傳旨,給劉怕溫加封進爵,還賞賜了很多珠寶。外邦聽說劉伯溫請了天神三十六金剛、七十 二地煞保護皇城,也就不敢興兵作亂了。
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故宮里的宮殿是九百九十九間半;天神三十六金剛就是宮殿門口擺著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宮里的七十二條地溝。
❸ 我想知道有關老北京的傳說或者是民間故事 謝謝
先有潭柘寺 後有北京城
潭柘寺在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前年古剎。史書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民間則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俗諺。
潭柘寺建於1600餘年前的晉代,初稱嘉福寺,興盛於唐代的武則天時期,名為龍泉寺,金代改稱為大萬壽寺,清康熙年間改稱岫雲寺。據《岫雲寺蓮花池記略》載:「寺址本在青龍潭上,有古柘千章,故名潭柘寺」。
北京城是在元朝大都城的基礎上發展改建的。元朝初年,世祖忽必烈聽從了大將巴圖魯和漢族學者、謀士劉秉忠的建議,以「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為由,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成大都城,這已經晚於晉代800餘年了。在此之前,遼國曾在公元916年以幽州為南京,晚於晉代近500年,就是唐武則天時代也比晉代晚400多年。因之,民諺所說的潭柘寺與北京城的關系是真實的。
(1)北新橋的海眼
說這劉伯溫和姚廣孝倆人建了北京城,發現北京城有幾口海眼,東邊通到大海。最大的倆;一個在京西玉泉山,鎮在一個大廟地下,一個在北海,被白塔鎮著,還有一口在北新橋;沒鎮住。這鎮海獸就老出來鬧騰。劉伯溫就跟它商量;說我們要建北京城,你先進去,等什麼時候這橋變了舊橋你再出來。鎮海獸想了想就跳進了海眼。回頭劉伯溫就告訴百姓,說這里只能叫北新橋,永遠不能叫舊橋了。後來年頭,這北新橋的海眼被動過兩回,一回是RB鬼子進北京,使大鐵鏈子往上拉,拉了一兩公里,就看底下呼呼的往上翻黃湯,還隱隱的有海風的聲音,伴著腥味。RB人慌了,趕緊把鏈子又順了回去。第二次是紅衛兵為破四舊;也用大鐵鏈子往上拉,結果跟RB人一樣;也全嚇傻了,趕緊恢復了原貌 最近一次跟北新橋海眼有關的事是修地鐵幾號線來的,新聞里還播了;說是為了不破壞北新橋的一口古井,地鐵繞了多少多少公里。 ~~ 聽了覺得這事挺神的!
(2)短篇的一個
大家都知道故宮對外開放的其實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對外開放的。具體原因誰也說不清楚。但傳說,剛解放那會,故宮博物院晚上巡查保衛的人員經常看見有種奇怪的動物,說像老鼠但特別大,說像豬又跑的奇快。人說這是皇族養在東西宮內鎮宮之獸。後來好些人想抓住一兩只,但這快六十年了,看見的人越來越多,卻沒人真正抓住過一隻!想來真是玄乎。
(3)菜市口刑場
大家都知道,菜市口是前朝的刑場。有這么一家裁縫鋪子,就住菜市口,由於手藝好,生意很旺。時間久了就遠近都出了名。就說有這么一年,夏景天兒,菜市口外砍死了一個亂黨。當天晚上,裁縫鋪掌櫃的睡著正香,突然發現屋裡有人走動,估摸著八成是鬧賊。可又一想,這賊就讓他鬧吧,反正我這屋裡一件值錢的東西都沒有。就眯縫著眼睛瞅著,這賊摸索了一會,倒也懂事;出門隨手把門給關了。第二天,掌櫃的起床看看丟沒丟什麼東西,一收拾發現自己的針線笸籮不見了。就在這時外頭有人喊:掌櫃的快出來看看吧。掌櫃的出門跟眾人到荒郊外一看,昨天那個斬首的人,腦袋和身子連在了一起。而且脖子上有一串細細的線痕,旁邊就扔著裁縫鋪的笸籮! 菜市口斜對過兒有個鶴年堂,刀傷葯出名。每次行完刑,夜裡總有「人」拍門買刀傷葯。後來,"到鶴年堂買刀傷葯"也成了老北京的一句罵人俗話了。老鋪現在應該已經拆了。唉~
(4)鑄鍾娘娘
現在鍾樓的大鍾不敲了,當年敲的時候,尾音里總是帶著隱隱的「邪,邪,邪」的聲音。這時那老人就該說:"鑄鍾娘娘又在找她的鞋了!" 話說這皇上蓋了鼓樓,就要有和鼓樓差不多的鍾樓。皇上下了聖旨責成工部在三個月內鑄1萬3千斤大鍾一座。工部就找到了北京最好的鑄鍾師傅。大家齊心合力很早就鑄成了大鍾,心想這下可以請功領賞了。可誰知皇上看了大鍾;很不滿意,說這么大的一口鍾怎麼是鐵鑄的,黑漆漆的真難看。下令工部務必在三個月之內鑄成一萬三千斤銅鍾一口,如若不成,拿工部大人是問。工部大人接旨謝恩,迅速找到鑄鍾師傅。說要是完不了工,你們的腦袋就都沒了!鑄鍾師傅趕緊都回去工作。可是到了最後一夜了大鍾還是鑄不成,因為這銅呀它不好凝結。等凝結了,這鍾早就變形了,於是大家只能坐在化鍾爐旁邊;等天亮了那就是大家的死期! 說這鑄鍾師傅里有個年紀最大最受人尊重的,家裡有個小女兒。這天小女兒來到鑄鍾廠給爸爸送飯,知道了大家的事情;瘋了似的一頭就沖進了化鍾爐。大家一看不好都上去攔,卻都晚了一步,只有爸爸抓住了一隻綉花鞋!可誰知待大家回頭一看化鍾爐;銅水早變了另一種顏色。大家齊努力,竟連夜鑄成了大鍾! 至於說後來,鑄鍾廠拆了在原址蓋了一座鑄鍾娘娘廟,現在好像也拆了,鼓樓後面就放著那口不用的鐵鍾。
(5)隆福寺大火
話說多少年前的那場大火,把隆福寺一把火點了。曾經住過東四的人;而且不僅住過東四的人都知道,那會兒,隆福寺和它跟前兒的那條胡同多火啊! 可著了火以後呢,就完了吧?徹底完了。這是因為破了風水了。隆福寺頭嘍的那跟牌樓似的叫做隆福大廈的建築是後蓋的,就頭兩年的事兒。蓋那東西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兩只石龜來,這當時住東四的人都應該知道吧?反正我知道。挖出來的石龜上刻著字,劉伯溫埋的,石龜挖出來後就運走了,自此,東四徹底頹了,隆福大廈更是一蹶不振。還有傳得更邪乎的,說那倆石龜個兒挺大的,每個都得跟汽車似的,是真不小啊。不過去年隆福大廈邊兒上蓋了一個娃哈哈酒樓,倍兒火,異常的火,我也去那兒吃了兩回,杭州菜。不知道什麼原因,真是異常的火。
(6)萬壽山上的佛香閣
哎,你們知道為什麼萬壽山上要蓋個佛香閣嗎?說啊當年朝庭想在海淀這片風景秀美的地段造大園子。那前兒是乾隆皇上,人家說這萬壽山下有個古墓。是明朝哪個王妃的墓,動不得。一是由祖宗入關後的遺訓;說是前朝墓地的一草一木都應保護,因為咱們旗人入關時,是從李闖王手裡得的天下,跟前朝可沒那麼大的仇恨。二呢據傳這妃子當年可不是善主,她的墓動不得!乾隆爺聽了,說怕什麼,給我掘嘍。底下人哪敢不從,當然只能挖,誰知一挖挖出了亂子。乾隆爺親到現場一看;墓的大石門已被挖開,就見門裡面刻著八個大字:你不動我,我不動你!!把個乾隆爺嚇得一機靈;趕忙命人把石門重新封好,土都蓋回去,並在萬壽山上蓋了一大廟,來鎮住不冥的鬼魂~~這就是佛香閣了.
❹ 論述六大方言(除北方方言)的歷史淵源和過程
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系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中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
北方話(簡稱:北語):北京話為標准語(影響力強)
廣東話(簡稱:粵語):廣州話為標准語(影響力強)
江浙話(簡稱:吳語):蘇州話為標准語,今多以上海話為其代表。
福建話(簡稱:閩語):廈門話為標准語,但影響力不強
湖南話(簡稱:湘語):長沙話為標准語,影響力不強
江西話(簡稱:贛語):南昌話為標准語
客家話(簡稱:客語):梅縣話為標准語,影響力比較強在廣東省的梅州、河源客語區。其他地方或省份的客語區其影響力不強 。
形成說明
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屬於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長期的小農經濟、社會的分裂割據、人口的遷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屬於語言本身的因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抵觸、相互影響等。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他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漢語按地位分為兩大類:北方話和其他六大南方漢語,北方話由於和通用語之間在語音、詞彙、語法十分接近,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即現代漢語,英文稱作Mandarin-Chinese。其他南方漢語沒有官方語言地位,除粵語,客家話,閩南話,北部吳語之外,其他都沒有規范化,處於衰落,消失的境地。除了閩語是保留了很多上古漢語OldChinese特徵外,其他都和廣韻能對應起來,屬於中古漢語Middle-Chinese後裔。粵語,客家話,贛語很大程度上是中古漢語的北朝漢語後裔,而吳語,湘語可能是南朝漢語的後裔。
粵方言 粵方言又稱粵語或廣東話,通行於廣東省大部份地區,廣西自治區的南和東部及港澳地區。以廣州話為代表。此外,東南亞、南北美洲、歐洲各國、澳洲、南非等國家的華僑、華裔近90%的人都來自粵方言區,所以國外的唐人街里最流行的中國漢語,多為粵方言。粵方言在國外不但是一種最普遍和流行的漢語外,在國內它又是一種強勢的方言。粵方言內部被分為8個片,但語音與標准粵語廣州話相對來說比較一致。 (1)以廣州話為代表的粵海片,通行地域: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粵西地區、粵北地區部份縣市和廣西梧州地區。 (2)以台山話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廣東江門地區(新會、台山、江門市、開平、恩平和鶴山一部分)。 (3)以韶關粵語為代表的粵北片,通行地域:廣東韶關地區,陽山、佛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陽江話為代表的高陽片,通行地域:廣東茂名地區和陽江地區。 (5)以廣西欽州話為代表的欽廉片,通行地域:廣東湛江地區、廣西欽州地區和廣東雷州地區一部分。 (6)以惠州粵語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學者誤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廣東河源居民,他們也象棚民研究者誤認了自己是棚民人)。通行地域:廣東惠州地區、河源地區和揭陽地區的普寧、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區的陸河縣和梅州地區的五華、興寧一部分。 (7)以廣西南寧話為代表的邕潯片,通行地域:廣西南寧地區、玉林地區一部分。 (8)以廣西玉林話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廣西玉林地區和廣西梧州一部分。
北方方言 又稱北方話,中國南方人多貶稱之為撈話或北佬話。這是有關北方方言曾被語言學者認為北方方言是漢語的一種含有北方胡語(北方各個游牧的少數民族)的成份最多的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通行語中國北方地區各省區,貴州、四川、雲南以及華中地區的部份縣市。北方方言分為四個次方言區: (1)華北方言,通行於京津兩市幾東北三省,河北、山東幾河南六省。其中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話。 (2)西北方言,通行於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寧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區。 (3)西南方言,通行於四川、貴州、雲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廣西北部邊沿地區。 (4)江淮方言,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長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蘇、江西部份沿江地區。
吳方言 吳方言又稱江浙話或江南話。過去以蘇州話為代表,現今隨著上海市的經濟發展,使上海話使用的人口不斷的增多,通曉上海話也逐漸多。因此現今吳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話。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區,可分為五個片: (1)以上海話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區、杭州地區和寧波地區。 (2)以臨海話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溫州話為代表的東歐片。 (4)以金華話為代表婺州片。 (5)以麗水話為代表的麗衢片。
湘方言 湘方言又稱湖南話或湖湘話。以長沙話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區。湘方言從內部語音差異上看,又有新湘語和老湘語的分別。老湘語廣泛流行於湖南中部寧鄉、衡陽等地,新湘語流行於長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贛方言 贛方言又稱江西話、贛語或溪語。以南昌話為代表,通行於江西省大部份地區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縣市。因歷史上多次北方漢人南遷多從江西為中轉,家之地理上與江淮官話、湘方言、棚民話區接壤,就使江西省邊緣地區深受其他方言影響,也導致贛方言自身特點被淡化。 贛方言內部可分為7個片: (1)以南昌話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於南昌地區、高安地區。 (2)以宜春話為代表的宜瀏片,通行於宜春地區、新餘地區和湖南省的瀏陽、醴陵等地一部分。 (3)以吉安話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於吉安地區、井岡山地區和湖南省的茶陵、攸縣、酃縣。 (4)以撫州話為代表的撫廣片,通行於撫州地區。 (5)以鷹潭話為代表的鷹弋片,通行於鷹潭地區、貴溪地區、樂平地區、景德鎮地區。 (6)以贛縣話為代表的贛南片(又稱贛州片),通行於江西贛南地區。(此片贛語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究者刻意劃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片,通行於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區。(此片贛語支系同樣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劃入棚民方言的支系,這是語言學上的大作祟)
棚民方言 棚民方言又稱嘉應話、客家話或流話。以廣東梅城話為代表,主要通行於廣東梅州地區及零星分布於江西南端和福建西部。歷史上棚民一族是自東晉開始從中原地區的一群流人為了避免戰亂曾好幾次向南方遷居。他們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廣東梅州地區。海外華人及華僑中亦有部份說棚民話。
閩方言 閩方言又稱福建話或福佬話。過去以福州話為代表,今由於閩方言的閩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長,使用閩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故此現今的閩方言中一般是以閩南方言的廈門話為代表。閩方言內部可分為5個片。 (1)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片 (2)以廈門話為代表的閩南片,在閩方言中的閩南片又被分為幾個小片:1、泉漳片以福建廈門話為准。2、潮汕片以廣東汕頭話為准。3、雷州片以海康話為准。4、瓊文片以海南海口話為准。 (3)以建甌話為代表的閩北片。 (4)以永安話為代表的閩中片。 (5)以莆田話為代表的莆仙片。 南洋群島中的華人社區中也有相當多來自閩方言區,但主要是閩南方言。
在中國現代幾大漢語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漢語經過數千年在廣大北方地區發展起來的,而其餘方言卻是北方居民在歷史上不斷南遷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廣大江南地區,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們使用古越語,與古漢語相差很遠,不能通話。後來,北方的漢人曾有幾次大規模的南下,帶來不同時期的北方古漢語,分散到江南各地區,於是逐步形成彼此明顯不同的六大方言。現各方言之間差異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漢語與南方古越語在彼此接觸之前,其內部就有各自的地區性方言;二是北方漢語南下的時間不同,自然漢語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別在一定獨特環境中發展。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它們分布的區域很廣。但由於這些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詞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
❺ 北京話起源
從周至宋元時期,都強調「中原惟洛陽得天地之中。語音最正」,也就是官話內的發音以伊洛地區的容語音為准。元代延續洛邑正音,編著《中原音韻》。唐宋元明編韻書的,一致聲稱依中原伊洛話正音定音。但是從上古、中古一直沿襲至近代官話,各代的伊洛音在演變中肯定有變化。同時各地在實施官話時,也是摻雜本地口音的,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官話區。
早期的宋金時期的北京話應是中原和河北的官話,元代加入許多蒙古語的元素。明代以後,由於是朱元璋是江淮人,他的文武官員多來自江淮官話區,可能還有南京話的影響。朱棣建都北京後,則使北京話從原來的北方的蒙古口音加河洛方言,加其他北方官話,又加了些南方元素。但當時應該仍然偏重河南音。
到了清代,由於東北旗人的入住,以及作為首都的政治和文化地位提高,日常交流用語開始以東北音為主,北京話是結合官話、北京土話、旗人話後的北京音了。
❻ 老北京方言是怎樣形成的急~!!!!謝謝各位~
老北京話屬來於北方語系。起自源有幾種說法:
一是說唐五代時期的中古漢語音韻差異很大的一種「大都」方言語音體系,代表了一種與唐代及其稍後時期的雅言差別較大的語音體系。盡管它並未直接發展為現代北京話,但兩者之間關系緊密,所以有時也被稱為早期官話。
第二種說法是契丹在得到燕雲十六州後,北京語音的出現,源於遼代活動於該地區中國人的方音。
第三種說法是滿清官話,是清朝的時候滿人統治者的專用語言。
❼ 什麼才是真正的老北京話
什麼才是真正的老北京話
2016-10-31 16:57老北京四九城
老北京話
所謂方言,簡單理解就是地方語言,必須要有地域性,同時還要有歷史性,帶有強烈的地域特色,並經過長期發展,被本地區人民普遍認可的語言才能叫方言!說起北京方言,現在您上網一搜,能搜到很多帖子,裡面列舉了很多詞語,號稱老北京話,或北京土話,這其中大部分都是,但是也有的不能叫老北京話,因為不管是叫「北京土話」也好,還是叫「老北京話」也罷,應該是有傳承,有歷史的,起碼是真正「老」北京流傳下來的,才能稱之為「方言土語」或「老北京話」。個人認為那些新社會流行起來的新詞,雖然也在北京很流行,有的也流行了幾十年,但是那不能算「老」北京話!那麼老到什麼時候算老呢?先來看看北京話的發展歷史吧!
北京的歷史很長,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北燕,但是真正北京話的歷史並不長,只有400年左右。
北京這個千年古都是由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共同建立起來的。從隋唐時期開始,北京已經是邊陲重鎮,一直到遼時代,不斷有各少數民族占據北京地區,因此在歷史上,北京話和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是阿爾泰語系的語言不斷產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漢語方言有頻繁的接觸,語言和社會一樣,越是封閉,發展就越慢;越是開放,發展就越快。一千多年來,北京話就始終處在這種十分開放的環境中。現代的北京話和其他地區的漢語方言比較,可以說是發展最迅速的漢語方言。
到了元代,北京成了首都,雖然是蒙古族統治,但官方場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只是與本地方言有所結合,形成了大都話。大都話是現代普通話的原型和基礎。
朱元璋滅元後,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話再次發展,北京民間方言以河北口音為主,而官方則使用中國四千年前就已產生的「雅言」,由於各個時代的雅言不同,明初的雅言即河南官話。到朱棣遷都北京,大批高級官吏和家屬從南京移居到北京,加上之前留守在北京的大量軍隊以及從全國各地陸續徵召來的工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所以和北京話接觸最頻繁的已經不再是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的語言,而是來自中原和長江以南的各地漢語方言。因此,基於《洪武正韻》的江淮官話等也對北京方言產生了一定影響。到這時,大都話逐漸發展成熟,已經和現代的北京話差別不大了。明徐孝《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中所記的音系代表了明萬曆年間的北京話,證實了這一點。
到了清中期,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滿語仍是國語,但不再充當官話。雍正時期還曾設「正音書館」,全國推行北京話,規定讀書人聽不懂北京話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甚至童生不得考秀才。清朝的官方語言上是滿漢雙語制。滿族人進入北京後學說漢語北京官話,又把自己的滿語音韻和發音**慣、特色文化詞彙帶入自己的滿式漢語,於清末形成滿漢語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話,使其成為現代標准北京語音,也就是普通話發音的前身。1902年,張之洞、張百熙上疏提倡全國使用統一語言,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
民國時期,北京話的地位曾經存在過爭議。1912年由蔡元培任總長的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由吳敬恆任主任,並制定讀音統一會章程8條。規定讀音統一會的職責是為審定每一個字的標准讀音,稱為「國音」。國音統一會議期間發生了激烈爭吵,主要是對於濁音和入聲尤為激烈,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這次會議審定的漢字讀音被後人稱之為「老國音」。並從1918年開始推行。結果推行不到兩年的1920年,就爆發一場當時名之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標准音。支持國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兩派。國音是主要「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京音是「純以北京話為標准」。兩派爭吵非常厲害。最後的結果,1913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國音被修改為京音。1932年根據新國音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匯》由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匯》的序言中又對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
1949年新中國建立,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推廣民族共同語是非常必要的,克服語言分歧造成的隔閡,經過深入研究,為了突出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決定不採取民國史時期「國語」這個叫法,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其他民族之上,最後決定叫「普通話。」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范化而努力》的社論,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把普通話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也就是說,普通話是普通話,北京話是北京話,普通話以北京音為基礎,全國人們都聽得懂。而北京話,不一定哪兒的人都聽得懂,而真正的老北京話,才能稱得上是北京的方言、土語。
您瞧,真正的北京方言土語或老北京話,雛形是大都話,而逐漸發展成熟,大概是明萬曆年間,至今大約有四百多年,經過清朝和民國時期的長期發展,逐步形成強烈的地域特色,1956年之後,全國推廣普通話,經過這么多年,普通話可以說很普及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流失了一些方言。所以可以「狹隘」的認為,流傳於明清時期至解放以前,最起碼也是上世紀50年代之前就有的北京話,才能稱之為北京方言土語,或是老北京話,比如「顛兒了」、「撒丫子」、「摔咧子」、「撒癔症」、「底兒掉」「五脊六獸」、「沒起子」......這類,不用解釋,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而諸如「拍婆子」、「嗅蜜」、「瓷器」、「套瓷」、「大款」、「傍尖兒」......這類的詞語,嚴格來說不能叫老北京話,因為這些詞彙大概形成並流行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是八十年代,有些還是在當時的北京頑主之間比較流行,
時至今日,真正上了歲數的老北京人,還是不太認可!
❽ 老北京有什麼故事
(0)先有潭柘寺 後有北京城
潭柘寺在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前年古剎。史書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民間則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俗諺。
潭柘寺建於1600餘年前的晉代,初稱嘉福寺,興盛於唐代的武則天時期,名為龍泉寺,金代改稱為大萬壽寺,清康熙年間改稱岫雲寺。據《岫雲寺蓮花池記略》載:「寺址本在青龍潭上,有古柘千章,故名潭柘寺」。
北京城是在元朝大都城的基礎上發展改建的。元朝初年,世祖忽必烈聽從了大將巴圖魯和漢族學者、謀士劉秉忠的建議,以「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為由,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成大都城,這已經晚於晉代800餘年了。在此之前,遼國曾在公元916年以幽州為南京,晚於晉代近500年,就是唐武則天時代也比晉代晚400多年。因之,民諺所說的潭柘寺與北京城的關系是真實的。
(1)北新橋的海眼
說這劉伯溫和姚廣孝倆人建了北京城,發現北京城有幾口海眼,東邊通到大海。最大的倆;一個在京西玉泉山,鎮在一個大廟地下,一個在北海,被白塔鎮著,還有一口在北新橋;沒鎮住。這鎮海獸就老出來鬧騰。劉伯溫就跟它商量;說我們要建北京城,你先進去,等什麼時候這橋變了舊橋你再出來。鎮海獸想了想就跳進了海眼。回頭劉伯溫就告訴百姓,說這里只能叫北新橋,永遠不能叫舊橋了。後來年頭,這北新橋的海眼被動過兩回,一回是RB鬼子進北京,使大鐵鏈子往上拉,拉了一兩公里,就看底下呼呼的往上翻黃湯,還隱隱的有海風的聲音,伴著腥味。RB人慌了,趕緊把鏈子又順了回去。第二次是紅衛兵為破四舊;也用大鐵鏈子往上拉,結果跟RB人一樣;也全嚇傻了,趕緊恢復了原貌 最近一次跟北新橋海眼有關的事是修地鐵幾號線來的,新聞里還播了;說是為了不破壞北新橋的一口古井,地鐵繞了多少多少公里。 ~~ 聽了覺得這事挺神的!
(2)短篇的一個
大家都知道故宮對外開放的其實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對外開放的。具體原因誰也說不清楚。但傳說,剛解放那會,故宮博物院晚上巡查保衛的人員經常看見有種奇怪的動物,說像老鼠但特別大,說像豬又跑的奇快。人說這是皇族養在東西宮內鎮宮之獸。後來好些人想抓住一兩只,但這快六十年了,看見的人越來越多,卻沒人真正抓住過一隻!想來真是玄乎。
(3)菜市口刑場
大家都知道,菜市口是前朝的刑場。有這么一家裁縫鋪子,就住菜市口,由於手藝好,生意很旺。時間久了就遠近都出了名。就說有這么一年,夏景天兒,菜市口外砍死了一個亂黨。當天晚上,裁縫鋪掌櫃的睡著正香,突然發現屋裡有人走動,估摸著八成是鬧賊。可又一想,這賊就讓他鬧吧,反正我這屋裡一件值錢的東西都沒有。就眯縫著眼睛瞅著,這賊摸索了一會,倒也懂事;出門隨手把門給關了。第二天,掌櫃的起床看看丟沒丟什麼東西,一收拾發現自己的針線笸籮不見了。就在這時外頭有人喊:掌櫃的快出來看看吧。掌櫃的出門跟眾人到荒郊外一看,昨天那個斬首的人,腦袋和身子連在了一起。而且脖子上有一串細細的線痕,旁邊就扔著裁縫鋪的笸籮! 菜市口斜對過兒有個鶴年堂,刀傷葯出名。每次行完刑,夜裡總有「人」拍門買刀傷葯。後來,"到鶴年堂買刀傷葯"也成了老北京的一句罵人俗話了。老鋪現在應該已經拆了。唉~
(4)鑄鍾娘娘
現在鍾樓的大鍾不敲了,當年敲的時候,尾音里總是帶著隱隱的「邪,邪,邪」的聲音。這時那老人就該說:"鑄鍾娘娘又在找她的鞋了!" 話說這皇上蓋了鼓樓,就要有和鼓樓差不多的鍾樓。皇上下了聖旨責成工部在三個月內鑄1萬3千斤大鍾一座。工部就找到了北京最好的鑄鍾師傅。大家齊心合力很早就鑄成了大鍾,心想這下可以請功領賞了。可誰知皇上看了大鍾;很不滿意,說這么大的一口鍾怎麼是鐵鑄的,黑漆漆的真難看。下令工部務必在三個月之內鑄成一萬三千斤銅鍾一口,如若不成,拿工部大人是問。工部大人接旨謝恩,迅速找到鑄鍾師傅。說要是完不了工,你們的腦袋就都沒了!鑄鍾師傅趕緊都回去工作。可是到了最後一夜了大鍾還是鑄不成,因為這銅呀它不好凝結。等凝結了,這鍾早就變形了,於是大家只能坐在化鍾爐旁邊;等天亮了那就是大家的死期! 說這鑄鍾師傅里有個年紀最大最受人尊重的,家裡有個小女兒。這天小女兒來到鑄鍾廠給爸爸送飯,知道了大家的事情;瘋了似的一頭就沖進了化鍾爐。大家一看不好都上去攔,卻都晚了一步,只有爸爸抓住了一隻綉花鞋!可誰知待大家回頭一看化鍾爐;銅水早變了另一種顏色。大家齊努力,竟連夜鑄成了大鍾! 至於說後來,鑄鍾廠拆了在原址蓋了一座鑄鍾娘娘廟,現在好像也拆了,鼓樓後面就放著那口不用的鐵鍾。
(5)隆福寺大火
話說多少年前的那場大火,把隆福寺一把火點了。曾經住過東四的人;而且不僅住過東四的人都知道,那會兒,隆福寺和它跟前兒的那條胡同多火啊! 可著了火以後呢,就完了吧?徹底完了。這是因為破了風水了。隆福寺頭嘍的那跟牌樓似的叫做隆福大廈的建築是後蓋的,就頭兩年的事兒。蓋那東西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兩只石龜來,這當時住東四的人都應該知道吧?反正我知道。挖出來的石龜上刻著字,劉伯溫埋的,石龜挖出來後就運走了,自此,東四徹底頹了,隆福大廈更是一蹶不振。還有傳得更邪乎的,說那倆石龜個兒挺大的,每個都得跟汽車似的,是真不小啊。不過去年隆福大廈邊兒上蓋了一個娃哈哈酒樓,倍兒火,異常的火,我也去那兒吃了兩回,杭州菜。不知道什麼原因,真是異常的火。
(6)萬壽山上的佛香閣
哎,你們知道為什麼萬壽山上要蓋個佛香閣嗎?說啊當年朝庭想在海淀這片風景秀美的地段造大園子。那前兒是乾隆皇上,人家說這萬壽山下有個古墓。是明朝哪個王妃的墓,動不得。一是由祖宗入關後的遺訓;說是前朝墓地的一草一木都應保護,因為咱們旗人入關時,是從李闖王手裡得的天下,跟前朝可沒那麼大的仇恨。二呢據傳這妃子當年可不是善主,她的墓動不得!乾隆爺聽了,說怕什麼,給我掘嘍。底下人哪敢不從,當然只能挖,誰知一挖挖出了亂子。乾隆爺親到現場一看;墓的大石門已被挖開,就見門裡面刻著八個大字:你不動我,我不動你!!把個乾隆爺嚇得一機靈;趕忙命人把石門重新封好,土都蓋回去,並在萬壽山上蓋了一大廟,來鎮住不冥的鬼魂~~這就是佛香閣了.
❾ 普通話的由來歷史
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9)老北京方言的故事歷史來源擴展閱讀
推廣過程
中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由於不同方言在溝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礙,不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溝通交流,因此存在「區域文化島」的現象,這些「區域文化島」保留了不同地區的先進文化和民間智慧的精華,但是由於語言障礙無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補,因此,需要有一種共同語來消除「區域文化島」,將中國廣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來。
不過推廣一門語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宜操之過急,要恰當處理好地方語言的發展和普通話推廣之間的協調性。推廣普通話的目標不是要消滅地方語言,而是要消除溝通障礙,但是在推廣當中的確出現了消滅方言的現象(例如南寧的平話與白話),所以在推廣的時候要把握好力度,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
因為語言多樣性一直是中華文明的寶貴文化積淀之一,就和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樣性一樣,因為多樣性,這個世界才能多姿多彩,因為多樣性,生物圈才能維持平衡,保證物質流動和能量傳遞能夠正常的進展下去。
語言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語言多樣性,才彰顯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源遠流長的歷史積淀,因為多樣性,才不會所有的人都用一種同樣的思維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
北京話、大陸普通話、台灣國語、新加坡華語、馬來西亞華語等在語音、詞彙等方面有少許差異。要注意的是北京話並不屬於一種標准語,因為它是未經整理和標准化的北京城區方言。以上的幾種標准語都是以北京話這種方言為基礎來進行標准化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