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魏的歷史
鮮卑拓跋部 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游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部落首領拓跋詰汾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 代王時期 315年,拓跋力微之孫拓跋犄盧,曾因幫助西晉並州刺史劉琨與匈奴族劉聰、羯族石勒相對抗有功,被西晉封為代公,進而封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都於盛樂,邁入奴隸主佔有制的階級社會,逐漸強大起來。
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堅攻代,拓跋什翼犍戰死(或被擒),代滅亡。 鮮卑族所居的地區,原是匈奴故地。匈奴族大部分西遷和南移,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遷和南移了,還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鮮卑族來了以後,就與這一部分沒有遷移的匈奴人融合起來,建立起部落聯盟關系,把匈奴部落編入鮮卑部落聯盟內,並以婚姻為紐帶加強兩族的關系。在氏族部落時代,通過征服是仍然可以建立部落聯盟關系的。自然在這個聯盟中,征服族和被征服族的地位不一定是完全平等的。
苻堅進攻什翼犍時,鐵弗部首長劉衛辰曾與苻堅合作,向什翼犍進攻。什翼犍失敗後,劉衛辰和另一鐵弗族首長劉庫仁兩部強大起來。苻堅使他們以河為界,分別佔有拓跋氏的故地,劉衛辰部居西,劉庫仁部居東。
劉衛辰、劉庫仁都出自南匈奴。因漢與匈奴和親,以宗女嫁匈奴單於,故匈奴人多冒姓劉。這兩部匈奴又都與拓跋鮮卑聯姻。劉庫仁母是拓跋鬱律(平文帝)之女。什翼犍以宗女嫁給劉庫仁,把女兒嫁給劉衛辰。
拓跋珪要復興拓跋氏,首先就要與匈奴族的劉庫仁、劉衛辰兩個部落爭奪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劉庫仁接受了拓跋珪的領導,劉衛辰則和拓跋珪展開了斗爭。最後衛辰失敗被殺,他的兒子赫連勃勃率殘部南逃依附後秦姚興。自河以南,諸部皆平,虜獲畜產名馬三十餘萬匹,牛羊四百餘萬頭。
拓跋珪恢復了鮮卑拓跋氏的部落聯盟領導地位後,開始向南北發展。這時期,在拓跋氏北面的是文化上更為落後的高車族和柔然族,在南面的是鮮卑慕容垂所建立的後燕。
拓跋珪擊敗了高車族。高車是游牧部落,是善戰的騎兵。對高車族的征服,增強了拓跋氏的戰斗能力。 參見:北魏統一北方之戰 征服後燕 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是在五胡十六國之時諸侯紛爭條件下進行的。它雖然面臨諸多對手,情況復雜多變,但能審勢度勢,確定先後打擊的目標,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北魏登國十年(後燕建興十年,395),後燕攻北魏,拓跋圭面對後燕軍的進攻,針對其恃強輕敵,採取示弱遠避、待疲而擊的方針,同時注重瓦解對方軍心,奮勇追擊,在參合陂(今內蒙左涼城東北)決戰中殲滅四五萬燕軍。從此改變了兩國力量對比,北魏勢力進入中原。
396 年,拓跋圭乘勝進擊,親率40餘萬大軍南下進攻後燕,拓跋珪率大軍出馬邑,克晉陽,取並州,東下井陘關,收降後燕將領李先,封其為征東左長使。繼而長驅直入,直抵滹沱,在常山城(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一帶)下安營布壘,准備一舉克城。當時,後燕常山太守苟延率眾守城。拓跋珪勸降不成,便令將士大舉攻城。苟延倉惶應戰,但因他不甚懂兵法,指揮無方,加之雙方力量懸殊,燕軍死傷慘重,北魏軍隊破城而入,擒俘苟延。繼之,魏軍連占數十縣。只有中山、鄴(今河北臨障縣西南)、信都(今河北冀州)三城仍為燕軍控制。十一月,魏王珪集結大批兵力攻打燕都中山。同時,命東平公拓跋議率兵五萬攻鄴城,命冠軍將軍王健、左將軍李栗攻信都,准備一舉滅燕。
後燕高陽王慕容隆守中山南門,率眾力戰,打退魏軍的輪番進攻。魏軍傷亡慘重。拓跋珪看中山城堅固森嚴,於是引兵向南,以優勢兵力很快攻下信都。繼之,兵臨鄴城,幾次強攻不克,魏軍營壘反遭慕容青的夜襲,拓跋珪只好暫時率軍退駐楊城。此時,魏國並州監軍丑提,聞其叔父沒根降燕,便督率所部人馬殺回魏國都城作亂。拓跋珪聞知,准備撤兵北還,平息內亂。但又恐燕軍窮追,腹背受敵。
於是,派國相涉延與後燕議和,並願以其弟為人質留於燕。燕主慕容寶聞魏國內部有難而不許。同時,發步兵12 萬、騎兵3 . 7 萬屯於滹沱河北岸的柏肆塢(今藁城縣北),邀拓跋珪在此決戰。拓跋珪求和不成,憤而應戰。數日內統兵北上,在滹沱河南岸安營紮寨。慕容寶趁魏軍立足未穩,遣精兵萬餘人夜襲魏營,企圖先發制人。燕軍過河之後,潛至魏營,利用北風縱火燒營,並發起猛攻。魏軍營壘紛紛起火,兵將大亂。此時,拓跋珪正在睡覺,忽聽軍營大亂,慌忙棄營赤腳逃走。燕將乞特真率百餘人飛馬趕到拓跋珪大帳內,只見拓跋珪丟棄的衣靴,不見其人。拓跋珪逃出軍營之後,立刻擊鼓收眾。
夜幕之下,乞特真聞鼓聲以為中計慌忙鳴金收兵。燕兵聞鑼鼓齊鳴,不知其故,以為遭到魏軍伏擊,頓時驚惶大亂,自相踐踏,互相砍射。拓跋珪立即將全軍集合起來,下令步兵在營外點燃火炬,騎兵向燕軍猛沖猛殺。燕軍四面受敵,又遭到魏軍騎兵的輪番攻擊,死傷慘重,亂作一團,燕將高長被俘。慕容寶只得收拾殘兵,渡河北逃。魏軍士氣高漲,在拓跋珪的統領下窮追不舍。當時,正是風雪交加的夜晚,燕軍士兵涉水渡河,加之多帶傷殘,凍死者屍體相枕。丟棄袍仗、兵器無數。慕容寶為保住性命,棄下大軍,率步騎兩萬逃回中山。魏軍連夜追擊,兵臨中山城下。後燕尚書郎慕容皓謀殺慕容寶未遂。斬關出城降魏。慕容寶見中山難保,便率一萬騎兵殺出重圍,逃奔龍城(今遼寧朝陽市)。繁華一時的後燕國都中山,終於在397 年十月甲申日被魏軍佔領,宣告了後燕的滅亡。 攻打南朝 參見:北魏攻宋河南之戰
天興元年(398),拓跋珪遷都平城,稱帝,史稱道武帝。拓跋珪擊敗後燕進入中原後,鼓勵農業生產,其奴隸主貴族也逐漸漢化轉化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納漢族大地主參加統治集團,加快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進程。
此後數年,北魏注重於鞏固內部及既得地域,也時而與北部的柔然和關中的後秦交戰。如北魏天興五年(後秦弘始四年,402年),北魏大軍以圍城打援、分而殲之的戰法,於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大敗後秦軍,殲滅3萬餘人。
永興元年(409),拓跋圭被殺,其子拓跋嗣繼位稱帝,史稱明元帝。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魏明元帝乘宋武帝劉裕病卒之機,憑借強大軍力,沿黃河流域全面開戰,重點進攻,奪取黃河以南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洛陽、滑台(今河南滑縣東)等軍事重鎮。由於南朝宋軍善於守城,頑強抵抗,也使魏軍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代價。
泰常八年(423),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燾繼位,史稱魏太武帝。此時,北方除大夏、北涼、西秦、北燕和柔然外,皆為北魏所佔。拓跋燾雄才大略,通曉兵法,在歷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臨陣勇猛,多獲勝利。 大敗夏國 參見:北魏攻夏統萬城之戰
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至四年,拓跋燾趁胡夏皇帝赫連勃勃卒,諸子相殘殺之機,二次率軍進攻夏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以佯弱誘夏軍出戰,引而疲之,然後隱軍出夏軍陣後,順風沖擊,大敗夏軍,克統萬城,俘夏王、公、卿、將、校及後妃、宮人等以萬數,獲馬30餘萬匹、牛羊數千萬頭。
胡夏被北魏攻陷,皇帝赫連昌被俘,其弟赫連定逃往平涼(甘肅華亭)繼位。在431年趁北魏兵團回撤之機攻下西秦繼續西擴,在青海湖被鮮卑吐谷渾汗截擊,赫連定被鮮卑生擒獻於北魏。 大破柔然 參見:北魏攻柔然之戰
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紇升蓋可汗)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萬騎攻入北魏雲中(今和林格爾西北),殺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樂,包圍了雲中城。拓跋燾當太子時,十二歲遠赴河套保衛長城抗擊柔然的入侵,把邊塞軍務整頓的有聲有色。對柔然的戰術也頗為熟悉,於是他力排眾議,親自率2萬騎兵急赴雲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將趕來救援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及所部,竟包圍達五十餘重。起初,北魏將士十分恐懼。但是這位不到16周歲的少年皇帝拓跋燾卻「臨敵常與士卒同在矢石之間,左右死傷者相繼,而帝神色自若」。因此使得北魏的將士們「是以人思效命,所向無前」。先是柔然的兩位大將大那、社侖所發動的進攻被北魏軍擊退。之後,柔然大將於陟斤被北魏軍射殺,拓跋燾趁勢率軍大縱深地向前穿插,北魏奮力突擊柔然軍,柔然軍頓時被攪得一片混亂,大敗而逃。
次年十月,北魏大舉征討柔然,分兵五道並進,越大漠擊之,柔然驚駭北逃。
魏帝為徹底擺脫北面柔然與南朝宋兩面夾擊的威脅,並雪雲中被圍之恥,在大敗赫連夏,克其都城統萬(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後,決心集中力量打擊柔然。神鹿加二年四月,與眾大臣商議擊柔然,公卿大臣及保太後擔心宋軍進攻,均竭力勸阻。太常卿崔浩認為:宋聞陛下克統萬,內心深懷恐懼,必不敢動;柔然自恃遙遠,謂我力不能制,防備鬆懈已久,故夏則散眾放牧,秋則聚眾南掠,今乘其放牧無備出擊,可一舉滅之。
魏帝對其見解極為贊賞,遂決定留太尉長孫嵩、衛尉樓伏連鎮守京都;命司徒長孫翰領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軍由東道向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越過大漠,合擊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國哈爾和林西北)。
429年五月,拓跋燾抓住柔然夏則散眾放牧之機,魏帝領軍至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區),舍棄輜重,率輕騎兼馬(每一騎兼有副馬)奔襲,直逼栗水(今翁金河)。柔然無備,臨戰震怖,民畜驚駭奔散;大檀忙焚穹廬,絕跡西遁。大檀弟匹黎先在東部聞魏軍至,率兵欲救其兄,途中遭長孫翰騎兵截擊而敗,其渠帥數百人被殺。大破柔然,威服高車,為穩定北方創造有利條件。從此,柔然勢力大減,主動攻魏較少。 攻克北燕 432年五月,拓跋燾感覺部隊已經休整完畢,便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南郊調集兵馬,屯積糧草准備進攻北燕。同年六月,拓跋燾率軍親征討伐北燕。七月魏軍行至濡水(今河北東北部灤河)後,後方供給出現危機。拓跋燾當即派遣安東將軍奚斤征發幽州和密雲的民眾及丁零族一萬多人充當魏軍的民夫,給魏軍運送攻城的器具,這才解決了燃眉之急。
魏軍主力繼續東進,拓跋燾和奚斤在北燕都城和龍外會師。兩路魏軍在途中基本沒有受到什麼抵抗,沿途的北燕守軍和官員接連向北魏投降,魏軍沒費多少功夫就合圍了和龍。拓跋燾在和龍外又征發了3萬多民眾為其挖圍塹,企圖困死和龍城內的守軍。
是年八月,北燕皇帝馮弘不甘心就此投降,便派了3萬人出城向魏軍挑戰。結果這3萬人就如同用包子砸狗,全部送給北魏當下酒菜了。北魏昌黎公拓跋丘和河間公拓跋齊率部合圍北燕軍,燕軍死傷近萬人。遭此一敗,北燕的官員和將領們都老實了不少,只有尚書高紹仍然率部抵抗,不久後也被殺死。馮弘見形式不對,便邀請高句麗軍保護他,率龍城百姓東渡遼水,投奔高句麗。不久,馮弘因為自大被高句麗王殺死,北燕滅亡。 降服北涼 參見:北魏滅北涼之戰
太延五年(北涼永和七年,439), 北魏帝遣使至北涼,得悉北涼主沮渠牧犍喜於傳播柔然可汗妄言:去歲魏帝伐我大敗,不能復振。知其稱藩懷有二心,經朝議,決定依從謀主崔浩之言,出其不意,乘虛攻涼。六月,魏帝率兵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出發,使侍中、宜都王穆壽輔助太子拓跋晃監國,又令大將軍、長樂王嵇敬,輔國太將軍、建寧王拓跋崇領兵2萬屯漠南,以防柔然。同時命公卿草書遣責北涼主沮渠牧犍,列數其12項罪狀,勸其親率群臣遠迎魏軍,才是上策。隨後自雲中渡過黃河,於七月至上郡屬國城,留下輜重,部署諸軍:以撫軍大將軍、永昌王拓跋健,尚書令劉吉與常山王拓跋素為前鋒,兩道並進;驃騎大將軍、樂平王拓跋丕,太宰、陽平王杜超為後繼;以平西將軍源賀為向導。
源賀為故南涼主禿檀之子,南涼原據姑臧,後為北涼所佔。源賀對魏帝言道:姑臧城旁有四部鮮卑,皆臣祖父舊民,願勸其歸附。魏主稱善。八月,拓跋健獲得河西(即河西走廊與、泊水流域一帶)畜產20餘萬。北涼主未肯出迎,一面遣使求救於柔然,一面派其弟征南大將軍董來領兵萬余出戰於姑臧城南,北涼兵望風奔潰。魏帝遣使曉諭北涼主出降,沮渠牧犍得報柔然將攻魏邊塞,猜測魏帝可能還師,遂閉城固守。其堂弟沮渠祖城出降,魏帝俱知城內情況,於是分兵圍攻。由於源賀引兵招慰城附近諸部下3萬余落,故魏帝得專攻姑臧。九月,北涼主沮渠牧犍之侄沮渠萬年率部降於魏。姑臧城潰,北涼主率文武5000人出降。北涼歷39年而亡。繼之,魏軍又攻克張掖、樂都、酒泉等地,皆留將鎮守。 南北對峙 16歲的拓跋燾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勝多,頂住了北方柔然的瘋狂入侵。後來拓跋燾主動反擊柔然,先後13次出兵柔然,征服了漠北一帶,使柔然臣服。拓跋燾於公元427年,用3萬騎兵攻破了堅不可摧的胡夏統萬城。公元431年滅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渾,又於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使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復歸統一。
至此,北魏統一了北方,繼前秦苻堅後再度使北方歸為一統。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並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
拓跋燾憑借祖父和父親留下的基業,加之自己的雄才大略、軍事才幹,經過近20年的統一戰爭,最終統一了北方,加強北魏的封建化進程,使北魏政權更為鞏固。但在伐宋之時,劉宋的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遭到極大的破壞,「自是道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加重了人民的苦難。此外,北魏大臣、軍事謀略家崔浩,深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為謀主,他參與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軍事決策,多謀善斷,屢建功勛,在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一系列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參見: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跋燾死後,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繼登基,逐步實施了改革,使社會經濟由游牧經濟轉變為農業經濟。孝文帝即位後,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限制地方豪強勢力,在馮太後的輔佐下進行了大范圍的改革。諸如實行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遷都、漢化政策等,極大地促進了北魏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也為隋唐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490年(太和十四年),馮太後死,魏孝文帝開始親政。他親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魏初,鮮、漢官號雜用。遷都後,改定官制,一依魏晉南朝制度。
北魏統治者迫切要求同漢族地主進一步合作,為此,他們需要進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實行漢化政策。但在鮮卑貴族集中的舊都平城,推行漢化政策阻力很大。
493年(太和十七年),孝文帝以南伐名義,率二十萬大軍南下。到洛陽後,他聲言繼續南下,群臣跪在馬前勸阻。他利用群臣不願南伐的心理,宣布定都洛陽。
孝文帝改制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貴族的反對。他們不僅在改制前進行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後也不斷反抗。496年,太子拓跋恂企圖逃回平城發動叛亂,被孝文帝處死。同年冬,舊貴族在平城發動兵變。孝文帝派軍平服了叛亂,保證了改制的順利進行。 魏孝文帝變法之後,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緩和。但是,在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的聯合壓榨下,階級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隨著北魏政治的日益腐敗而愈來愈尖銳。 統治者日趨腐化,吏治逐步敗壞。高陽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園囿像皇宮一樣豪華,僮僕多達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費數萬錢。他與河間王元琛鬥富,奢侈豪華程度超過西晉的石崇、王愷鬥富。被稱為餓虎將軍的元暉作吏部尚書時,賣官鬻職都有定價,人們稱吏部為賣官的市場,稱這些官吏為白晝的劫賊。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聚斂無已,徵收租調時,重新使用長尺、大斗、重秤。
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農民家破人亡。破產農民紛紛投靠豪強,重新淪為依附農民,或逃避賦役,入寺為僧尼。 北魏控制的編戶日益減少,影響了政府的收入。
由於階級矛盾的激化,在5世紀末至6世紀初,北方已不斷爆發農民起義。 北魏統治者除加重剝削未逃亡的農民外,多次檢括逃戶,搜捕逃亡的農民。因而引起農民的反抗。延昌四年(515)冀州僧人法慶領導的大乘教起義,公開宣稱「新佛出世,除去舊魔」 。北魏政府動員了十萬軍隊才鎮壓下去。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義遍布北方各地,名號繁多,但主要有四支:北方邊鎮起義、河北起義、山東起義和關隴起義。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義,前後延續了八年之久,席捲了今河北、山東、內蒙古、寧夏和甘肅的廣大地區。起義軍在戰斗中殺死了北魏許多王公貴族和州郡牧守,誅戮地主,摧毀塢堡,有力地打擊了北魏的統治。起義軍包括了漢、鮮卑、匈奴、氐、羌、敕勒等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在共同戰斗中增進了彼此的聯系和了解,對民族融合也有積極影響。 六鎮,也稱北鎮,是北魏前期為了攻擊和防禦柔然政權,沿平城(今山西大同)北由西向東依次設置的六個軍事據點: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玄柔鎮、懷荒鎮。北魏前期,柔然是其最主要敵人.北魏將主要軍事力量集中在六鎮,每鎮設置鎮都大將,鎮將由鮮卑貴族之中傑出的軍事人才擔任,而戍防的士卒多是拓跋聯盟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強地主的高門子弟。隨著北魏一統北方,柔然政權在北魏的打擊下也日益衰落,對北魏已經無法造成致命威脅,六鎮的軍事政治地位開始變輕。
孝文帝改革後,實施了門閥化,六鎮的統治者們無論立了多大的戰功,總是被排斥在門閥以外,不能踏入北魏政府的高層政治舞台。六鎮的鮮卑人還依然保持著原來的鮮卑族語言、習俗,是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最大阻礙。他們與洛陽方保持一種文化層面上的抗衡。
公元523年,塞北的柔然政權出現飢荒,柔然政權大汗阿那環率兵三十萬南侵,在六鎮進行了一場燒殺搶掠,將六鎮人的家財糧食一掠而空。
北魏孝明帝年幼,年輕的胡太後聽政當家,對六鎮問題,只是簡單地發放了一些賑恤糧款,賑恤糧款本就是杯水車薪。公元523年四月,懷荒鎮軍民強搶官府糧倉,並殺掉了懷荒鎮鎮將於景。懷荒鎮的事情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公元524年四月,沃野鎮轄區的高闕戍兵匈奴人破六韓拔陵帶著手下的兄弟們起事,揮刀殺掉了戍主,宣布起義。六鎮軍民紛紛起義,破六韓拔陵改元「真元」,署官封爵,成為六鎮義軍的領軍人物。破六韓拔陵的義軍佔領了沃野鎮,而別帥衛可孤領導的義軍則佔領了懷朔鎮。 北魏政府先後三度易帥,分別以淮王元彧、尚書令李崇、元淵為北征大都督,率軍北進,鎮壓起義軍,但與義軍的交鋒卻一再失利。公元524年八月,六鎮東西兩部敕勒酋長皆歸附於義軍,義軍完全控制了六鎮地區。
北魏請柔然人當僱傭軍,鎮壓六鎮人民起義。六鎮一直是柔然人眼中的障礙,公元525年四月,柔然大汗率軍十萬,入六鎮,從武川西向沃野,配合元淵的魏軍向六鎮義軍攻擊。在兩面夾擊下,義軍很快處於劣勢,衛可孤戰死。元淵又分化了西敕勒酋長,削弱義軍勢力。八月,柔然軍與魏軍會合,在五原大敗義軍主力,破六韓拔陵下落不明,義軍被迫降魏。六鎮20萬被俘兵民安置在河北三州之後,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災,無處就食,出現逃亡現象,二十萬六鎮軍民再度起義,關隴、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義,但最終起義失敗。
激烈的階級斗爭使北魏政權搖搖欲墜。邊鎮豪強集團利用當時的混亂局面,各自發展勢力。肆州秀容(山西朔縣北)的爾朱榮,聚集了北鎮豪強和流民,勢力發展最快。 參見:河陰之變
528年,在北魏都城洛陽卻發生了靈太後為長期控制政局,毒死自己親生兒子孝明帝元詡。之後,靈太後另立3歲的元釗做了皇帝。駐扎在晉陽的柱國大將軍爾朱榮素有政治野心,他以為孝明帝報仇為借口,率大軍南下,准備進軍洛陽。
爾朱榮系契胡部落酋長,其部善騎射,長期抵禦柔然部的南下,是北部邊防的重要軍事力量,也是當時最有實力的軍事集團。為保陰謀得逞,爾朱榮秘密派遣兒子爾朱天光等人悄悄進入洛陽城,與彭城王元勰之子、當時聲望很高的長樂王元子攸商議里應外合攻打洛陽,並許諾事成後立元子攸為帝。
之後,爾朱榮便從晉陽率大軍向洛陽進發。大軍行進到河陽(今焦作孟州)時,爾朱榮遣親信進洛陽,悄悄將元子攸接到河陽立為皇帝,這就是歷史上的孝庄帝。隨後,爾朱榮率大軍從孟津渡過黃河直逼洛陽。
靈太後得知消息,急忙調集大軍與爾朱榮決戰,結果被爾朱榮打得落花流水,京城洛陽也被攻佔。靈太後見大勢已去,下令後宮嬪妃和她一道出家到永寧寺為尼。盡管如此,爾朱榮並沒有放過靈太後,他脅迫靈太後、幼帝元釗和他一起退出洛陽,當大軍行進到河陰(黃河南岸)時,爾朱榮下令將靈太後和元釗投入洪水滔滔的黃河之中。殘害了靈太後和元釗以後,爾朱榮假裝邀請元子攸帶領朝中百官到河陰之陶渚(今孟津東)祭天。當2000多名朝中官員陪同元子攸到達陶渚時,爾朱榮下令早已守候在此的士兵將文武百官2000餘人全部殺害,北魏諸王中的元雍、元欽、元略、元巶等人也在這次殺戮中遇害,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河陰之變。經過這次事變,爾朱榮把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
河陰之變以後,爾朱榮意欲稱帝的陰謀並沒有得逞,他派人將元子攸送到了洛陽,自己卻因殺人太多、民憤極大不敢留居洛陽城,一直遠據晉陽,對洛陽遙控指揮。這時的洛陽城民心浮動、一片混亂,富家大戶害怕動盪危及自身,紛紛棄宅而逃,京城昔日的繁華盪然無存。
孝庄帝雖然在爾朱榮的扶持下做了皇帝,但他不甘心做傀儡,一心要鏟除爾朱榮,弘揚大魏。530年,孝庄帝下詔讓爾朱榮進京,趁機將38歲的爾朱榮手刃在明光殿。爾朱榮的堂弟爾朱世隆和侄子爾朱兆得知消息,合力調兵攻打洛陽。爾朱兆攻入城中,抓住孝庄帝,先將孝庄帝鎖在北魏皇家寺院永寧寺的塔里,不久將他押到晉陽殺害,同時遭捕殺的還有臨淮王元誨、城陽王元徽等殘余王公。
之後,爾朱兆回到了晉陽,派爾朱世隆等留守洛陽。他們在洛陽城裡無惡不作,激起人們的憤恨。晉州刺史高歡於531年乘機攻佔洛陽,並於533年進兵晉陽,消滅了爾朱氏的勢力,控制朝政。 高歡在532年立元修為帝,即孝武帝。但元修無法容忍高歡掌握實權,在534年投奔長安的宇文泰。
534年,高歡立元善見做了皇帝,即孝靜帝,並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這就是歷史上的東魏政權。遷都時,高歡將洛陽城內40萬戶居民遷到鄴城,並大拆洛陽宮殿,將所拆的建築材料運往鄴城,致使漢魏洛陽城300年錦綉帝都,逐漸化作一片廢墟。第二年,孝武帝與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這就是歷史上的西魏政權。
東魏、西魏均沒維持多久,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廢掉東魏,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齊政權。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廢掉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權,北魏正式滅亡。
㈡ 錦州的著名人物
蕭軍,現代著名作家,東北作家群領軍人物。錦州市凌海人。
李翰祥,錦州市錦西縣(今葫蘆島市)人,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電影名導演,曾在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執導電影。
陳雲林,第十一屆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主任,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 錦州市黑山縣人。
馬蔚華,著名經濟學家、銀行家,曾任招商銀行董事、行長。錦州市北鎮人。
張曉光,中國航天員,錦州市黑山縣人,於1998年成為神舟計劃第一批航天員14人中的一員。
王剛,國家一級演員、原中央電視台播音指導,著名節目主持人、表演藝術家。錦州市北鎮人。
劉斌,著名軍旅歌唱家,男高音歌唱家。現任北京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團長,區戰友歌舞團獨唱演員兼聲樂藝術指導,北京戰友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佟鐵鑫,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空政歌舞團獨唱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冀星,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CCTV-3唯一的宣傳推介類欄目主持人。
張寧,著名羽毛球運動員,羽毛球世界冠軍,中國羽毛球隊女隊教練。
張宏傑,著名作家,國內最有影響的70後作家之一,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
李依曉,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現為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演員。
張睿,內地新生代影視男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06級表演系本科班。在《新還珠格格》中飾演五阿哥。 大祚榮,靺鞨族,粟末部(今錦州市義縣)人,公元7世紀末中國東北地區渤海郡國的創始人。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軍事家、政治家,史稱創造渤海的海東盛王。
蕭綽,中國北方民族政權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有名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遼代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今錦州市義縣人。
韓愈,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祖籍昌黎縣(今錦州義縣),故世稱「韓昌黎」。
張三豐,道教武當派宗師,武當拳和太極拳等道教武術的創始人,相傳出生於今錦州市黑山縣姜屯鄉。
馮占海,字壽山,遼寧省錦縣(今凌海市)人。「九·一八」事變後,舉兵抗日,被稱為「吉林抗日第一人」。
朱瑞,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在遼沈戰役攻克義縣戰斗中犧牲,時年43歲,是中國解放戰爭中紅軍犧牲的最高將領。
李善祥,革命家,遼沈戰役期間,協助解放軍攻打錦州。1948年將「生生果園」和「耕余學院」獻給人民政府。
㈢ 推薦一個歷史名人並生動介紹下他,再說下對他的看法
岳飛 應當算是人民英雄,但岳飛被害也是有原因的:他擁兵自重,以為"天下事決於將軍",還曾以自已為節度使而言"太袓亦不過如此"而以還是再從滿族說起。我們滿族經常會自豪地宣稱我們是努爾哈赤的後代,但為什麼從來沒有滿族人自豪地宣稱我們是金兀術的後代呢?僅僅是因為一部《岳飛傳》把金兀術糟蹋成那樣我們就不認他了?笑話!歷史不等於文學,那個破爛的評書《岳飛傳》當年的確製造了很多滿族人砸收音機的事件,但是就因為它不是歷史可以胡編才引起了滿族的憤怒——中國的傳統文學在塑造人物上是欠缺很多火候的,好人、或者說作者想極力褒揚的人就一定完美無缺高大威嚴,壞人,或說好人的相對面就一定猥瑣下流卑鄙無恥,好人打敗壞人一定是因為壞人蠢笨無能——殊不知打敗一個蠢笨無能的對手根本不叫能耐,打敗一個強大的對手才是英雄。所以《岳飛傳》中有了那樣一個金兀術並不奇怪。但是滿族人不把金兀術乃至金國的所有皇帝認為是自己的祖先並不是因為對他們在傳統文學里的面貌不齒,而是因為今天的滿族跟那時的女真是有極大區別的,根本就不該把人家認做祖先。 在努爾哈赤的「履歷」里,我們可以看到,他出身於「建州女真」,後來統一建州各部,並向海西女真、東海女真發展,在這里我就先解釋解釋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各種「女真」,他們又和金國時期的女真有什麼區別和聯系。要講女真的歷史,先要從女真的前身「靺鞨」談起。 靺鞨是古代東北少數民族中的一支,是那時所謂「東胡」之一,唐以前就久居東北黑龍江至遼河流域,居黑龍江流域到松花江流域之間的靺鞨族稱黑水靺鞨,居松花江(粟末水)流域到遼河流域之間的靺鞨族稱粟末靺鞨。粟末靺鞨原來臣屬高句麗,唐滅高句麗以後,把粟末靺鞨分為兩部,一部遣歸原駐地,一部遷往營州都督府(今義縣、北鎮之間)。後來契丹人民起兵反唐,粟末靺鞨趁機東走,渡過遼河,回到長白山西北及牡丹江流域。武則天時,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國,後來才有了唐中宗招撫大祚榮,去掉靺鞨名號,改稱渤海國。渤海國主要轄吉、黑一帶,但是在遼寧地區鴨綠江流域也有轄地。與此同時,黑水靺鞨則繼續在黑龍江流域生活,遼滅渤海國後,為了削弱女真族的實力,把漢化較深的靺鞨人遷到遼寧遼陽以難,稱「熟女真」;而對仍居住在粟末水以北黑龍江流域的靺鞨人稱做「生女真」。 生女真就是後來建立了金國的那一支女真人。後來金和北宋相約攻遼,南線宋軍戰敗,而北線的金軍卻不斷獲勝,最終攻佔遼都南京析津府(即北京),遼滅,金趁勢南下攻宋,1126年攻克東京(開封)致使北宋滅亡,也就是岳飛念念不忘的「靖康恥」;後來金與南宋簽定「紹興和議」,把燕京改名中都,遷都這里,正式奠定在北方地區的統治地位。 金滅遼以後,承襲遼的舊制,致使落後的奴隸制性質的猛安謀克制遭到破壞,加速了金的封建進程,這個過程也是伴隨著金對宋的節節勝利而進行的。這個時候出現了一位金國皇帝海陵王完顏亮,在國內施行暴政,對宋加緊侵略,導致全國各地風起雲涌的反金斗爭。 完顏亮的堂弟完顏雍由於受海陵王猜忌,1155年被遷為東京留守兼遼陽府尹——遼東是金朝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也是人才聚集的地方,為完顏雍後來的政變提供了重要條件。完顏雍的母親李氏,出身遼陽渤海大族,也就是前文所說的粟末靺鞨、熟女真。渤海大族有著相當高的文化和相當強的政治勢力。渤海人曾支持金的抗遼斗爭,對金的建立、發展與鞏固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但是出身黑水靺鞨、生女真的金統治者卻猜忌和戒備他們。於是完顏雍的舅父李石和完顏雍的母親貞懿皇後一起,懷著復興渤海民族的願望,利用他們的政治影響,秘密聯絡遼陽各方的渤海大族勢力和其他熟女真人中的反金勢力,為留守東京的完顏雍組成了政變集團。 1161年,海陵王完顏亮無視熊熊燃燒的抗金烽火,親率60萬大軍,攻打南宋。居東京留守已達六年的完顏雍見時機成熟,便與李石一起謀劃,誘殺海陵王派來監視他的東京副留守高存福,在遼陽擁兵稱帝,死後廟號金世宗。海陵王被世宗釜底抽薪端了老巢之後,被宋軍在採石磯擊敗,後為部將所殺,其不義戰爭也告結束。世宗在位二十九年,除在大定三年遣兵擊敗南宋的北伐軍、並定和議而還之外,並無一次大的對宋侵略戰爭,他力求各族貴族、臣僚支持,大力發展經濟,帶來了金朝的全盛時期。應該說,有著一半熟女真人血統的金世宗完顏雍,勉強算得上是建州女真等女真部的先祖,而此前的金政權跟努爾哈赤的滿洲一族沒有實質上的承襲關系,生女真人和熟女真人不僅僅是地域的差距,而是漢化或者說封建化程度的差距。源自熟女真的建州女真在今遼寧一帶起家,是滿族人的正宗先祖。 這樣說來,滿族跟女真並不完全是一回事,那麼為什麼教育學家們一定要認為把抗金的英雄岳飛叫做「民族英雄」會引起滿族在內的少數民族的不滿呢?換個角度來說,今天的漢族和岳飛抗金時期的漢族一樣嗎?從以上引據的史實來看,古代北方地區少數民族的承襲和發展以及跟漢族的融合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單就一個女真族就有這么多講頭,發展到今天的「中華大家庭」,每一個民族都或多或少地融合了其他一些民族的痕跡,每一個民族與炎黃時期的華夏族以及所謂五胡都不是一回事兒了。我們沒必要把今天的某個少數民族就當做歷史上的某個少數民族,更沒必要強要區分出什麼「漢族的民族英雄」還是「現今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同樣沒必要把一個歷史上已有定論的人物用今天的標准再去重新衡量以平衡少數民族同胞的心理——要知道我國現今的民族問題是由於各民族在發展經濟上的事實不平等而造成的,而不是由於歷史遺留的戰爭與和平問題造成的;少數民族關心的不是我們老祖宗在遼宋夏金元那段混亂時期的糊塗帳,而是西部大開發能否真正地落到實處,帶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黃金時期。 歷史以其恆久的時間使人類發生著這樣那樣的變化,民族的分化和融合是一件誰也說不清的事。關於民族英雄的認定怎麼能依誰是哪個民族的而定呢?中華民族的傳統性格是在這個民族分化和融合形成的,岳飛那種「精忠報國」的精神不僅僅激勵著漢族人。岳飛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並立紛爭的時代,漢族政權宋的式微和少數民族的紛立突進是當時的時代特點。岳飛的崇高之處不在於他反抗的是誰,而在於他保護了自己國家的百姓的利益,在於那種為國而戰、反抗侵略的精神——侵略就是侵略,這沒有什麼好遮掩的,我們又不是小日本;就像前文所說唐朝也曾經攻滅高句麗,事實上那就是侵略朝鮮半島,當時一戰成名的大將薛仁貴被後世的評書戲劇歌功頌德,而在朝鮮現在還流傳著這樣的嚇唬小孩的話:「再鬧薛禮來啦!」(薛禮是薛仁貴的名);而敬新磨、尉遲恭等游標唐史的名字也都一並寫在了這不光彩的侵略戰爭中;而這場侵略戰爭的「主謀」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備受贊譽的唐太宗,他甚至還是「親征」——我們能因為大唐帝國的偉大和唐太宗的賢明就忽略這段侵略歷史嗎?就像我雖是滿族但是我不能否認女真人政權曾經侵略漢族政權一樣。說什麼那是「兄弟鬩牆」的戰爭,在如今這大一統的條件下不適用「侵略」一詞,並因此而剝奪了岳飛的民族英雄的稱號是荒謬的。當時的史實就是國家對國家的戰爭,我們不能由於今天中國的統一而去要求古代人認為自己是「兄弟鬩牆」。舉個上文提過的例子,朝鮮半島在唐朝時期分為新羅、百濟和高句麗三部,新羅、百濟藩屬唐朝,高句麗始終不歸附,新羅、百濟發動了很多次戰爭想吞掉高句麗卻始終沒能成功,所以唐太宗就發動了那次侵略戰爭,最終滅高句麗,取得了朝鮮半島的名義上的統治權;我們能因為新羅、百濟屬於唐朝而若干年後新羅、百濟、高句麗統一為了朝鮮就說這是唐朝和高句麗「兄弟鬩牆」嗎?假使若干年後朝鮮半島再度統一,歷史上曾經彼此戰爭的新羅、百濟、高句麗再度成為同一個國家,我們能因為新羅和百濟曾經屬於唐朝就說這是朝鮮半島的「兄弟鬩牆」而抹殺唐朝對高句麗的侵略嗎?這無疑是荒謬的。 我們要求侵略者正視歷史,我們自己就要首先正視自己的歷史。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少數民族擴張和南侵(包括東侵、西侵)是落後的奴隸制國家封建化的過程,正如歐洲史上著名的「蠻族入侵」一樣。侵略這個字眼沒有那麼可怕,我們用不著諱莫如深,特定的歷史條件造就特定的歷史事實,這不也正是歷史唯物主義所倡導的實事求是精神嗎?岳飛時代的漢族政權並沒有取得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權,發動戰爭的少數民族政權跟南宋政權是平等地位的國家,所以少數民族政權的南侵就是侵略;而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是脫離了明朝的統治自扯大旗,叫「造反」更為合適,當後金有了獨立政權之後,後金初期明統治者發動的對後金政權的戰爭不知是不是應該叫「侵略」?要知道只是從薩爾滸戰役之後,明朝才從進攻轉為了守勢,後金才從防禦轉為了進攻。侵略是指一國以武力侵犯別國的主權、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任何旨在掠奪別國的戰爭都是侵略戰爭,這沒有什麼不好啟齒的。 今天的中國融合了五十六個民族,這五十六個民族在歷史上有著許多分裂和陣痛也有著許多融合與合作,在離我們很近的近現代史上,這五十六個民族作為一個國家的整體一起反抗過來自別國的侵略——假使我們站在歷史軌道上方的高空來看,或許某一天世界真的會大同,那麼五十六個民族一起反抗來自當初不是一個國家的其他民族的侵略是不是毫無意義了?那麼鄭成功、戚繼光等人到那時會不會也被剝奪了民族英雄的稱號? 我不知道主張剝奪岳飛民族英雄稱號的教育學家是哪一族人,但我想他絕對代表不了所有少數民族同胞的意願。少數民族同胞們現在還沒閑到追祖尋源更正誰是哪族的民族英雄的時候,他們最關心的是自家草場是否沙化、自家牛羊出欄幾頭、自己的日子會不會越來越好。如果硬要說是岳飛的「民族英雄」稱號妨礙民族間的正常關系,我們也可以以此類推:鄭成功的民族英雄稱號使台灣人有理由相信自己是明朝的遺民、正宗的「華夏族」,而不是順承清朝這個「韃子國家」,所以直到現在還遲遲不肯「歸順」——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脫離歷史現實來談任何問題都是不負責任的,中國古代就有「直筆良史」的優秀傳統,史實史實,要的是真實,而不是任何人的筆鋒方向。借用史書來傳達某些當代的「信息」無疑是最易弄巧成拙的一件事,我們抗議日本人篡改教科書,卻在我們自己的歷史中也搞含混不清的那一套,不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嗎?借用一個歷史人物的稱號問題來轉移民族問題的矛盾所在,也算不上什麼聰明之舉。我是滿族人,我可以承認滿族的先人的先人女真人曾經侵略漢人,我同時也知道那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避免地要出現的;我知道唐太宗反對「貴中華,賤夷狄」的民族觀,說明他是一個對民族問題有著清醒認識的君主,但我也知道他曾經攻伐侵略別的民族政權——這些都是歷史,現代人要研究歷史,做到以史為鑒,但沒有必要把自己的觀點加在古人身上,更不能把歷史當作功利性的東西,需要哪一面就說哪一面。所謂公正,其實是人心裡的一把尺,歷史只是用事實來證明這把尺是正是歪而已。岳飛就在這個冬天成為了一個尺度。 民族平等,是指民族間的互相尊重,平等相處,少數民族需要平等,漢族也需要平等——更何況,不是有那麼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話么?用修改一個漢族歷史人物的稱號來取悅安慰少數民族,本身就是硬要把少數民族放到漢族的對立面去,把幾百年前的民族矛盾硬塞給今天的各民族人民,而卻把今天最切實的民族矛盾忽略不談 太袓自比,所以遭到高宗的猜忌---秦檜只是幫凶.
㈣ 我是滿族 漢姓胡 老家是錦州北鎮的 正藍旗 想知道滿族姓氏 知道的麻煩說下吧 謝謝了
[胡來]
滿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自胡佳氏、庫雅拉氏、瑚爾佳氏、瑚遜氏、錫克特哩氏、瑚雅拉氏、胡佳氏、瑚錫喀氏、瑚圖氏、瑚魯氏、瑚德勒氏、瑚爾哈喇氏,以及加入滿族的瑚錫哈理氏(錫伯族)、瑚爾拉斯氏(達斡爾族)、瑚爾噶氏(錫伯族)、胡氏(漢族)等。
㈤ 熊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熊姓的歷史名人有熊繹、熊通、熊安生、熊朋來、熊廷弼。
1、熊繹(生卒年不詳),羋姓,熊氏,名繹,鬻熊曾孫,西周諸侯國楚國始封君。周成王時,熊繹受封南蠻之地,建立楚國。之後,熊繹去世,其子熊艾繼位。
熊繹在位時期,發展生產,擴大疆土,乘柴車、穿破衣開辟荊山,跋山涉水向周天子進貢,並與齊、魯等國國君輔佐周康王。經過熊繹至熊渠數代君主的努力,使楚國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僅有五十里的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
2、楚武王熊通(?-公元前690年 楚國丹陽人,今湖北宜昌),羋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孫,楚霄敖次子,楚厲王(楚蚡冒)之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90年在位,共在位50年,春秋三小霸之一。
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楚武王殺其兄楚厲王之子,自立為君。楚武王繼位後,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給楚國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和一套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楚國由此強盛。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
3、熊安生,字植之,長樂阜城(今河北阜城)人,通五經,精《三禮》,是北朝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後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官露門學博士,不久,致仕卒。沿襲東漢儒家經說,撰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均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禮記熊氏義疏》四卷。
4、熊朋來,字與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南宋咸淳甲戌(1274)年進士。宋亡後,隱居鄉里,傳授儒學。曾任福建、廬陵(江西吉水縣東北)兩郡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字,調律呂,協歌詩,以興雅樂,制器定辭,必則古式」(《元史·儒學傳》)。又常鼓瑟而歌以自樂,為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和音樂家。
5、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飛白,號芝岡,漢族,湖廣江夏人,明末將領,萬曆進士,楚黨。由推官擢御史,巡按遼東。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楊鎬經略遼東,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大固。熹宗即位,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攻破遼陽,再任遼東經略。與廣寧(今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不和,終致兵敗潰退,廣寧失守。淪為囚犯的他又不幸陷入黨爭,以前雖為楚黨,但與東林黨關系密切,且與東林六君子也關系匪淺。並傳言有楊漣彈劾閹黨的奏疏就出自熊廷弼之手。後為閹黨所害,天啟五年(1625年)被殺,並傳首九邊。
崇禎二年(1629年),熊廷弼得以歸葬故里,謚襄愍,有《熊襄愍公集》。
㈥ 北鎮青岩寺的情況.
你想要什麼情況是景區還是住宿啊,還是其他的具體點才能回答啊
㈦ 古老的北鎮是什麼樣子
風景名勝 北鎮市歷史悠久,古跡較多,有優越的旅遊環境和條件。北鎮有明代洪武初年在遼金廣寧府舊址修築的磚城,周圍九里十三步,高三丈。現該城己殘存無幾。東北角有雙塔,系遼代所建。西北角有萬紫山,風景甚佳。城西五里北鎮廟,初建於金代,元、明、清,歷次重修。北鎮鼓樓位於北鎮市城內中心北鎮鼓樓對研究明代鍾鼓樓的建築結構、形式,有重要價值。崇興寺雙塔1963年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醫巫閭山風景名勝區一躍而為東北名山之首。青岩寺風景區是北鎮市寺院中香火最盛的寺院。 萬紫山 萬紫山在北鎮市城西北隅,是閭山余脈的一個小山。古稱「萬字山」。山上有茂密的蒼松翠柏,遮天蓋日,後改名「萬翠山」。據傳:遼聖宗耶律隆緒曾來此山游覽避暑,因又改名「萬歲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五年(公元一三九二年)封子簡王朱植為遼王,鎮守遼東。在「萬歲山」建遼王府,為避「萬歲」二字,又改為「萬翠山」。清乾隆年間,因廣寧物產豐富,站在山上,前望平原,後枕城煙,左顧雙塔,右倚閭山,景色絕佳,取萬紫千紅之意,改名為「萬紫山」。 萬紫山也和其它名勝一樣,有很多傳說:遼聖宗來此游歷,觀望山景,贊嘆不已。夜宿山上,做了一夢:見一群雲冠羽衣仙女,從天而降,伴隨著笙管笛簫,輕歌慢舞。後面是一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梵宮,橫額上寫「碧霞元君行宮」,放出霞光萬道,瑞氣千條,忽而不見。聖宗醒來,乃是南柯一夢。翌日,就在山上依照夢中所見修築了「碧霞元君行宮」。 據碑文記載。當時有正殿、配殿各數十間,香亭三間,鍾樓三間,左右迴廊數十間。遼末,這些廟宇被金兵燒毀。明代萬曆年間,在遼王府舊址改修了「天元觀」,新建了「崇泉寺」和「祖師廟」等建築。解放後,在這些寺廟的遺址上,修建了解放戰爭革命烈士紀念塔。 昔年「萬紫山」上有雙泉,終年噴漾不止,泉上建一井,稱「八寶琉璃井」。後建廟,名「崇泉寺」。舊傳:「崇泉寺,翠岩重崗,引睇無際,每旦有輕煙籠罩,故昔人有崇泉曉霧最難描寫之詠,為邑中勝概」(見《遼海叢書·廣寧縣志》)。因之,被列入廣寧八景之一,稱「崇泉曉霧」。 清代人孫成描寫崇泉曉霧詩曰:「崇泉曉色霧蒙蒙,萬翠山頭四塞同;欲曙漸分城廓形,凝寒猶在雨晴中。嵐光滴露連朝靄,海氣噓雲澹遠空;為道當年煙火盛,霏微猶渦梵王宮。」根據詩詠和史料記載,「崇泉曉霧」,是由每天早晨山下的萬家炊煙或晨霧籠罩全山,形成的自然景觀。 醫巫閭山風景區 醫巫閭山雄峻多姿,山奇水秀,是陰山山脈余脈,屹立於遼寧省北鎮市境內。山勢自東北向西南走向,縱長四十五公里,橫寬十四公里,面積為六百三十平方公里。有名峰五十餘座,最高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 醫巫閭山,古稱於微山、無慮山、扶犁山、醫無慮山、六山等,今簡稱閭山。文獻記載,醫巫閭山是舜封全國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中國「五嶽五鎮」中最北的鎮山之一。《全遼志》記載:「山以醫巫閭山為靈秀之最」,譽為東北三大名山(醫巫閭山、千山、長白山)之首。 醫巫閭山歷史悠久,以其特有的姿質屹立在東北一方。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曾對閭山抒發情懷「朝發軔於太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歷代帝王多視閭山為風水寶地,加封進爵。遼代,有六位皇帝先後四十多次來閭山狩獵、祭山、祭祖。這里埋葬著遼的三代皇帝和幾十位皇妃,二十幾位大臣,其中有皇太後蕭燕燕、賢臣韓德讓等歷史上重要的人物,閭山成了遼代帝王的生命之山。明代帝王名臣都稱道閭山可與泰山、華山一並稱雄。 清代對閭山更加尊崇倍致,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五帝先後十幾次來閭山祭祀攬勝,留下御制詩文五十餘首,特別是乾隆帝四來北鎮、三登閭山,填詞作賦,名垂青史。從北魏文成帝開始,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凡遇慶典,都來閭山告祭。隋開皇十四年,詔封醫巫閭山為「北鎮名山」,並就山立祠,建廟設祖。唐天寶十年封為廣寧公,宋、遼、金、皆封為廣寧王,元封為貞德廣寧王。明洪武三年改封為「醫巫閭山之神」,清代沿用此神號。「醫巫閭山之神」至今仍陳列在北京地壇公園陳列館內,揚名四海。 醫巫閭山風景名勝資源豐富,大自然化育的奇偉山體、峰巒和著林海、果園,構成了一副副自然奇景,一座座古剎殿堂、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組成了星羅棋布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渾然一體,顯示了醫巫閭山獨特神韻。 1986年閭山自然保護區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遼寧省首批建立的、國務院第一批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醫巫閭山經國務院正式批准,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躋身於全國風景名勝區行列。 大洋影視城 北鎮大洋影視基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渾然一體,具有獨特的神韻。基地景全,景實,連接緊密,為影視製作者提供了極為方便的工作環境。歷年來,有許多電影製片廠、電視台來基地拍攝外景。《田野又是青紗帳》、《大清炮隊》、《杜十娘》、《努爾哈赤》、《兒女成群》等十多部影視劇的部分場景,都在這里拍攝。 著名導演陳家林。著名電影演員郭振清、李仁堂、劉曉慶、潘虹、倪萍、丁嘉莉等,都曾隨劇組到這里拍過戲。北鎮大洋影視城,它是影視基地的中心和大本營,隸屬於錦州新華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遼寧大洋影視製作公司,位於醫巫閭山腳下,北鎮廟西側,佔地五萬平方米
㈧ 求一個關於3個歷史人物有關的文章
1.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
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裡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
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臟的,只有我是個干凈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臟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麼您何必獨自清醒呢!」
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凈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臟。」
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於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夥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裡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
㈨ 歷史上的閆姓名人
閆亨:晉代遼西郡郡長,因屢次規勸苟晞,苟晞把他誅殺。參謀指揮官(從事中郎)明預(明,姓)在家卧病,馬上坐轎晉見進諫。苟晞暴跳如雷說:「我殺閻亨,跟別人什麼相干?你卻帶病進來罵我!」明預說:「閣下對我禮遇,所以我盡心報答。而今,你對我這么憤怒,比起遠近對你的憤怒,又算什麼?姒履癸(桀)身為天子,還因為驕傲凶暴而滅亡,何況做一個人臣?希望你暫時息怒,思考我的話。」苟晞不理。因此,人心怨恨離散,再加上飢饉、瘟疫。正巧,漢趙帝國鎮東大將軍石勒,攻陷陽夏(河南省太康縣),乘勝襲擊蒙城(河南省商丘市)生擒苟晞跟豫章王司馬端。後人對閻亨氣節甚為稱頌。
閆立本:(?~673) 唐朝畫家。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隋將作少監閻毗第三子。少時好讀書。
武德時為秦王(李世民)府庫直,貞觀時為主爵郎中,顯慶中任將作大匠,代兄立德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升任右相,封博陵縣男,咸亨元年(670)遷中書令。咸亨四年卒。
閆立本《文昌帝君像》立本父閻毗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善畫,隋文帝和隋煬帝均愛其才藝。立本與長兄立德受父影響,皆機巧有思,也都擅長繪畫。父子三人並以工藝、繪畫馳名隋唐之際。
閻立本的繪畫藝術,先承家學,後師張僧繇、鄭法士。據傳他在荊州見到張僧繇壁畫,在畫下留宿十餘日,坐卧觀賞,捨不得離去。後人說他師法僧繇,人物、車馬、台閣都達到很高水平,特別長於刻畫人物神貌,筆法圓勁,氣韻生動。他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圖繪唐太宗李世民及眾臣,形象逼真傳神,是當時名作,時人譽之為「丹青神化」。北宋宣和年間,御府尚藏有閻立本作品四十二件,其中有《王右軍(羲之)像》、《竇建德圖》、《李思摩像》、《凌煙閣功臣 圖》、《魏徵進諫圖》、《步輦圖》等。現存相傳為閻立本的作品(或摹本)有《歷代帝王圖》(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蕭翼賺蘭亭圖》、《步輦圖》、《職貢圖》等。《步輦圖》描繪唐太宗同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會見的情景,是反映漢藏和親的歷史畫卷。
㈩ 錦州有啥名人
蕭綽
蕭太後是中國北方民族政權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有名的女政治家回和軍事家。她名蕭答綽(公元952-1009),小名燕燕,遼代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遼景宗時被選為貴妃,後冊封皇後。因聖宗年幼(繼位時年僅12歲)。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3)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又號玉泉老人。遼宗室。博學能文,元太袓定燕,召為相,歷事兩朝,凡蒙古陋風,悉為改革,元立國規模多出其手定,著有湛然居士集。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醫卜及釋道之學,並善詩文李杜
李杜(1880-1956)原名李蔭培,字植初,又名玄存,黎蘇。遼寧省義縣人,東北講武堂畢業,歷任奉軍連長,團長,師長等職,「九一八」事變時,任依蘭鎮守使兼東北軍二十四旅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