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收復台灣的英雄有哪些人物
歷史上收復台灣的英雄有5位,如下:
1、施琅
施琅原本是鄭成功的手下,因為施琅殺了鄭成功的一個心腹,施琅家人被鄭成功殺了,於是施琅投降清朝,被康熙皇帝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積極備戰收復台灣。
公元1682年,施琅率領福建水師在康熙帝的命令下進攻台灣,1683年,施琅指揮水師在澎湖海戰中大敗鄭氏水師。
收復台灣後,施琅上書康熙帝《恭陳台灣棄留疏》,詳細的描述了台灣的重要性,作為清朝的東南屏障,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促使康熙帝留下台灣,時隔多年,台灣再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2、鄭成功
鄭成功原本是南明的大將軍,但是南明僅僅存在了18年就被滅亡,鄭成功率部在東南沿海一直抵抗清軍。
由於明末中原大亂,荷蘭殖民者趁機佔領了中國台灣,而且還派人賄賂鄭成功,但是鄭成功深知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於是在積極准備後,於公元1661年率幾百艘戰船,數萬大軍橫渡台灣海峽,在經歷了8個月的斗爭,終於將荷蘭殖民者驅逐。
3、劉銘傳
劉銘傳是安徽合肥人,早年對戰太平軍有功,成為淮軍的重要將領,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派劉銘傳督辦台灣軍政要務。
劉銘傳到台灣後積極備戰,接連擊退法軍對台灣的進攻。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在台灣建立行省,劉銘傳成為台灣的第一任巡撫。
擔任巡撫的劉銘傳積極發展台灣,他將許多漢人遷往台灣,促進了台灣的民族融合和經濟發展。
4、姚瑩
姚瑩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公元1807年,他22歲就考中舉人,次年考中進士,得以入朝為官。
鴉片戰爭爆發後,姚瑩正在台灣擔任兵備道,英軍進犯台灣,他與當時擔任台灣總兵達洪阿堅決抵抗,先後五戰五捷,擊退了英軍的數次進攻,俘虜英軍300多人。
陳友冰先生在《文武兼備、''皆堪大用''的一代奇才--經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三十一》中說到:「姚瑩是鴉片戰爭時期,領導台灣軍民英勇抵抗英軍侵略,取得五戰皆捷的著名軍事家」。
奈何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英方要求嚴懲台灣的抗英領導人,姚瑩被撤職入獄。
5、連橫
連橫是台灣台南人,出生於書香門第,他本人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是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敗以及列強對台灣的侵略,寫下了《台灣通史》一書。
全書內容從隋朝大業元年開始寫起,止於清朝光緒二十一年,一共1290年,有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
從最早到達台灣的開拓者,到清中後期抵抗日本侵略的志士將領,書中詳細記載了台灣的政治、軍事、經濟、物產、風俗、人物等等。
(1)台灣島歷史名人是誰擴展閱讀:
為改善海峽兩岸關系,兩岸達成九二共識
1992年11月,中國兩會就解決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找到了解決辦法,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在「九二共識」中,雙方都表明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態度;
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海基會表示「認知不同」,海協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做了求同存異的處理。
換言之,「九二共識」是在雙方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態度的前提下,暫時擱置了對「一個中國」政治含義的分歧。
正是在此基礎上,兩會成功地舉行了汪辜會談,建立了制度化的協商與聯系機制,進行了一系列商談,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為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九二共識」雖然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的共識,但其過程和內容均有明確的文件和文字記錄,是任何人、任何政治勢力都否定不了、歪曲不了的。
我們要求台灣當局領導人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就是要求他回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上來,求同存異、擱置政治歧見、面向未來、務實談判。
參考資料:網路-九二共識
Ⅱ 跟台灣有關的歷史名人的故事
我建議你去看來看一本書《張自學良大傳》,我看過,受益匪淺,很多地方提到關於台灣的史實。另外,多看一些近代台灣的史實,如甲午中日戰爭的台灣等等。對於人物類,建議從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派人到台灣開發起了解,到明時鄭成功,清時鄭克爽,以及施琅與鄭經的關系,以及台灣當局現在各派別與大陸的關系。
Ⅲ 台灣島的歷史。
台灣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7000年前起到大約400年前,南島語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後、陸續的漂流到台灣來,成為目前所知台灣最早的居民。
台灣島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沉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Ⅳ 台灣的古代史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台灣,墾拓、經營台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台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台灣,從事墾拓。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漸頻繁。元代進一步加強了對台灣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萬戶楊祥、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珍部員外郎阮監到台灣「宣撫」。公元1335年(後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中國在台灣設立專門政權機構,也自此開始。明朝以後,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訪問南洋各國,曾在台灣停留,給當地居民帶去工藝品和農產品。至今民間傳說高雄鳳山的特產「三寶姜」,就是鄭和遺留下來的。15世紀以後,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設「游擊」,「春秋汛守」;同時在基隆、淡水二港駐屯軍隊。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到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時值福建大旱,,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領閩粵居民遷居台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的侵擾。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鄭氏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爽率眾歸順清政府。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1874年1月、日軍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1885年清政府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為劉銘傳。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誕生。在祖國大陸解放的前夕,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部分軍政人員跑到台灣,他們依靠美國的庇護與支持,在台灣維持偏安局面,使台灣與祖國大陸再度處於分裂狀態之中。
Ⅳ 台灣有什麼出名的人(包括對國家有貢獻的歷史名人、現代歌星)
http://shi..com/shi/159681.html
Ⅵ 台灣的歷史簡介
大家都知道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為什麼會出現今天這樣的居民呢?台灣這些年又經歷了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首先三國時期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等人前往台灣,並且將當時台灣的生活情況記載下來。這就是關於台灣最早的文字記載,到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就有很多漢人開始移民到台灣島上定居。
但當時的台灣依舊在日本人的手上,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台灣才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後面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台灣的經歷基本上就是這樣的。
Ⅶ 台灣歷史
台灣的歷史: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
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7)台灣島歷史名人是誰擴展閱讀
台灣島是由歐亞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
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台灣
Ⅷ 跟台灣有關的歷史名人有哪些要3個
鄭成功:收復台灣;
蔣介石:退居台灣;
汪道涵:汪辜會談。
Ⅸ 現在台灣最紅的名人是誰
現在應該是馬英九吧..作為台灣地區的領導人.. 也實現了他對台商的承諾..實現兩岸包機..開放大陸人民去台灣旅遊 使很多大陸同胞感到興奮,激動人心。終於也可以去看望在台灣的親朋好友..
Ⅹ 跟台灣有關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抗日保台的愛國志士―丘逢甲
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劉永福
領導反日起義的辛亥志士―羅福星
鄭成功,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