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誰介紹一下拿長柄刀和短柄刀的歷史人物!越多越好,謝謝各位了!
長刀的關二爺,許褚,楊志
短刀的大刀王五,田伯光哈哈
『貳』 瘋狂猜歷史人物一個人手拿一把刀刺向一個人
荊軻刺秦
《荊軻刺秦王》選自《戰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剌回秦王這—悲壯的歷史故事,答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反抗暴秦、勇於犧牲的精神。文章通過一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行動、表情、神態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俠義英雄荊軻的形象。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死。
『叄』 猜歷史人物里一個人拿著刀對向一個人古代的人(兩字)
荊軻
荊軻刺秦王
『肆』 中國歷史上,哪些是因「刀下留人」活下來的人物
中國歷史上,有些因“刀下留人”活下來的人物,真是走了錦鯉的運氣。“刀下留人,停止捕人”,這話對古人來說簡直就是天籟之音。
韓信被殺前吶喊,保住自己性命。韓信年輕的時候文質彬彬,人們最初得知韓信的名字的時候,源於韓信的胯下之辱事件。他早年多次投奔不同的主公,都得不到重用,被欺負的命運也沒有改變。有天在劉邦麾下的時候,觸犯了軍法,理應當斬,在要被宰的前一刻,剛好看給漢王劉邦駕車的夏侯嬰。
謝濟世是雍正時期的言官。所謂言官就是用語言來勸諫君王,表達自己的想法。當時謝濟世彈劾田文鏡,還順便DISS了下時局,引起了雍正的不滿。他當下直接下令把人拖出去斬。謝濟世旁邊的陸生楠剛被殺掉後,才有監斬官宣布聖旨說可以免去一死。這事沒人感激雍正,世人都反諷他刻薄。
『伍』 拿刀比較出名的古代人物
我知道一定有很多人說是關羽,不過很遺憾,真實的關羽應該不是用刀的~
歷史上的關羽使用的兵器不是刀,自然也就更不會是所謂青龍偃月刀了。三國志《關羽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通過這個「刺」字,很多人都認為關羽用的兵器屬於矛、戟之類的直刺兵器。有專家考證出漢代「戟制最盛,矛次之」,在三國時代還沒有出現象青龍偃月刀一樣的長柄大刀。這種偃月刀出現在唐、宋時期,主要是用來操練,以示威武雄壯,並非實戰使用。通過專家的釋疑,終於可以將關刀杜撰說確定下來了。不但如此,綜合專家對各個時期兵器起源和各個時期發展使用的考證,小說中黃忠和魏延的大刀、徐晃的大斧、黃蓋的鐵鞭、武安國的鐵錘、呂布的方天畫戟也全都是虛構出來的。
事實上作為多個朝代的制式化兵器,戰場上幾乎都是人手用刀的,很難做到考證,真要追溯的話,明清兩代還可以說得清。
明有劉鋌,清有王五。
劉鋌是明末著名將領,人稱」劉大刀」。一生經歷平緬寇,平羅雄,平朝鮮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明史》稱贊其為「諸將中最驍勇」,能使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120斤馬上輪轉如飛,自己想像一下。
『陸』 歷史上有哪些使用過刀的名人
說起大刀,我們都非常熟悉,而歷史上使用刀非常厲害的名人,從近代開始一直到古代,有非常多,比如近代最有名的就是大刀王五,還有我們最熟悉的那首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那唱得是激情滿懷,壯志在胸,而古代使用大刀,我們就熟悉的那就是武聖關羽,他的青龍偃月刀,曾經溫酒斬華雄,也曾經過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那麼今天我們就再盤點一下那些曾經使用過刀的名人!
1、王五,他的大名叫做王正誼,生於1844年,是河北滄州人,他從小師從武術名家雙刀李鳳崗,因排行第五,被稱為「小五子」,而他的德行高尚,刀法高超,所以被人人尊稱為「大刀王五」,他的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變法維新,而他正是維新領導者譚嗣同的保鏢,在譚嗣同被捕後,他曾拚命營救,但無奈被願以身殉法的譚嗣同堅決拒絕,之後,他為了反對清朝,又加入了義和團,但在1900年,他因因寡不敵眾被捕,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死時56歲,頭被掛在城門上,是霍元甲在夜裡將頭取下,這才安葬!他有一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龍偃月大刀」,只可惜後來被扔進了煉鋼爐!
2、朱仝,他是水滸傳中的美髯公,乃是鄆城縣人氏,在梁山排第十二位,是為天滿星,他面如重棗,目如朗星,長得非常像傳說中的關公,而他也像關公一樣擅長使用一把大刀!
3、老令公楊繼業,他所帶領的楊家將一生征戰,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雖然楊家槍非常有名,但更有名的還是刀法,他創立的「五虎斷門刀法」非常厲害,據說他使用的那把大刀凈重八十二斤,並且還是魏文帝曹丕所制,這把刀威震天下,只可惜老令公最後兵敗被俘,絕食三日而亡!
4、魏勝,他是南宋抗金名將,他曾在海州用一把大刀把金軍的海州同知蒙恬斬於馬下,一時間,金軍慌亂,被斬千人,但是他後來死得非常慘,被一個既貪生怕死,又忌賢妒能的傢伙給害死了!
5、關羽,武聖的青龍偃月刀,那是天下聞名,人盡皆知,而他事跡也早已被人的耳熟能詳,他的大刀重達八十二斤,長達一丈二尺,他的刀法精絕,尤其是拖刀斬,那是天下無敵!
『柒』 歷史上十大英雄
歷史上十大英雄有項羽,霍去病,衛青,班超,孫臏,韋睿,周瑜,徐達,郭子儀,李牧。
1.項羽
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巴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同呂布共類。
項羽身高1.89米。出生地:下相。故都:徐州年少生長以及起兵地:會稽郡吳中。妻子:宋凝,父親:項超,母親:龍氏,愛姬:虞姬,兒子:項隆(此人物存有爭議,在《項氏族譜》老版本里,項隆是項庄之孫、項明的次子,而不是項羽之子,更沒有項還、項迪這兩個人)。
坐騎:踢雲烏騅。兵器:楚戟(演義為虎頭盤龍戟,一或天龍破城戟)。鎧甲:烏金甲(在鍛造中加入烏金強化堅固性,烏金甲為黑色)、虎皮紅戰袍。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
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2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
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敬仰。
2.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人,為大將軍衛青之甥。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而回,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余眾,開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
他作戰勇猛,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曾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回答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不至學古兵法。」漢武帝為獎勵他的軍功給他建造了豪華的宅第,他卻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霍去病是西漢著名抗匈將領,是一位少年將軍。多次以少勝多,立下赫赫功勞。
元朔六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稱霍驃姚),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於的祖父輩籍若侯產,並且俘虜了單於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
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與衛青被稱為帝國雙璧。並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壯觀。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
3.衛青
衛青,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人。字仲卿。系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幼為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
建元二年,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為姓,入宮當差。不久被武帝升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谷郡擊匈奴,進至龍城,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
元朔元年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向西至高闕,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開辟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
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元狩四年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掣顏山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
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用兵敢於深入,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漠北大戰後未再出征。
衛青不愧是西漢傑出將領,司馬光評他「有將帥材」「故每出輒有功」,是很恰當的。他的戰略戰術的成就,可以歸納為:善於在沙漠草原組織騎兵集團的進攻戰役;善於發揮騎兵的特長,實行遠程奔襲,捕捉戰機和包圍殲敵。
在此之前,漢族名將中沒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帶指揮過規模如此巨大而又獲得成功的戰役。衛青的戰略戰術運用,是極其有創造性的。
4.班超
班超(32一102),字仲升,東漢名將、外交家。扶風安陵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從竇固擊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殺匈奴派駐鄯善、於闐之使,廢親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鞏固漢在西域的統治。
建初三年,他率疏勒、於闐等國兵大敗姑墨的侵犯,又上疏請兵,欲平定西域。從章和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班超陸續平定莎車、龜茲、姑墨、焉耆等國,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護,封定遠侯。
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抵達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還,十四年回到洛陽,拜射聲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31年之久,平定內亂,外御強敵,保護了西域的安全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
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們建功立業,青史載殊勛,炎黃子孫銘記於心。班彪,字叔皮,東漢史學家。東漢初任徐令,因病免官。他專力從事史學,以《史記》所記史實,止於漢武帝太初年間,乃收集史料,作《後傳》六十餘篇,為其子班固修《漢書》,奠定了基礎;班彪寫賦、論、書、記、奏,也頗有成就,功名傳千秋。
5.孫臏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後裔。齊國阿、鄄一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穀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
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為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為軍師。周顯王十五年,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
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防務空虛,採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截擊,大敗魏軍,擒龐涓。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
齊再度以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舍,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大敗魏軍,殺龐涓,擄魏太子申。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6.韋睿
韋睿(公元442—520年),字懷文,南朝梁武帝時的名將。原籍京兆杜陵人,曾祖時遷至襄陽。宋時為右軍將軍、輔國將軍等職。指揮果斷,謀略過人。
梁天監四年,韋睿督軍北伐,攻拔北魏小峴城,隨即進軍合肥。魏將楊靈胤率眾5萬來,梁軍懼不敵,請求增兵。韋睿認為,兵貴齊心不在眾,應速與戰。遂列陣,待敵臨近,指揮猛沖,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戰艦圍攻,強弩齊發,魏軍大潰,梁軍入城,斬俘萬餘人。
梁天監五年,魏中山王元英率軍數十萬圍鍾離,韋睿與右衛將軍曹景宗奉命往救,率軍進屯邵陽州。隨即在敵營前,通宵達旦築成營壘,又激戰一整天,數次挫敗魏軍進攻。時值淮水暴漲,他遣將以小船載草,灌上膏油,焚燒敵橋,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鬥。在梁軍總攻下,魏軍大敗,溺死、被殺者各10多萬,被擒5萬。韋睿因功進爵為侯,任右衛將軍。
毛澤東在讀李延壽著《南史》卷五十八《韋睿傳》的批語中說:「(韋睿)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贊揚他會打仗,善於調查研究;贊揚他豁達大度,能團結幹部;贊揚他作風好,謙虛樸素,廉潔克己,等等,認為「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
7.周瑜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0年,東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為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8.徐達
徐達(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人。元至正十三年,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克集慶。
繼又率部攻佔鎮江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沖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
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儀
郭子儀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六尺有餘,也就是現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安史之亂爆發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
後任副元帥率唐軍及回紇等援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威望。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於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占據魏州後,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
田承嗣倒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僕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建元二年六月十四日,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德宗沉痛悲悼,廢朝5日,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他。按律令規定一品官墳墓高1丈8尺,特下詔給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弔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生前死後,哀榮始終。
10.李牧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台的。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胡三省注《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系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英雄是文學分析與心理學里常用的概念。童話中的主人翁就是人格分析與心理學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人活著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自始至終都是一名英雄。
自古以來,對英雄的定義沒有統一說法。而時代變了,古人說的英雄同今天人說的英雄又有很多區別。比如,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個士兵炸毀了敵人幾輛坦克,馬上就成了英雄。一個清潔工掃地幾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麼好事被發現,也成了英雄。在現代社會里,英雄的概念比較廣闊。在這里,要討論的是從歷史的角度談古代那種英雄的概念。
『捌』 「兩把菜刀鬧革命」說的是哪位歷史人物
這說的是偉大復的無產階制級革命家、軍事家賀龍。故事是這樣的,當年蔡鍔組織了聲勢浩大的反袁護國軍,二十歲的賀龍,決定在石門縣組織武裝。組織武裝就得有人,賀龍拉攏了二十多名農民。有了人之後還得有武器,他們聽說鹽局的稅警剛剛裝備了十多支洋槍。於是便決定進稅局搶奪武器。賀龍糾集了谷績廷、韋壽雲等人商量起事事宜。他向人借了兩把菜刀帶著人乘夜色闖入鹽局。賀龍親手砍死稅警隊長,繳獲十五支步槍,二支手槍,用這十幾支槍武裝起隊伍。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故事從此傳揚開來。
(8)拿刀的歷史人物英雄擴展閱讀:
賀龍是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他一生追求真理,把畢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獻給了黨和人民。戰爭年代,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善戰,歷盡艱險,百折不撓;和平時期,為社會主義建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嚴格遵守黨的紀律,自覺維護黨的統一和團結。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
『玖』 水滸傳人物中用刀的英雄
刀的多著呢,說白了連宋江也是的(朴刀),主要有大刀關勝、美髯公朱仝、行者武松,還有楊志,用日月雙刀的扈三娘,其他的不是很突出,就不說了,史進么,還行
『拾』 歷史上用大刀或長刀的名人
關羽青龍刀,大刀王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