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的一些歷史著名人物
豐臣秀吉(1536-1598)
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封建領主,是繼室町幕府之後,完成近代首次統一日本的日本戰國時代大名。為1590-1598年期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法名國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龍大居士。《明史》里稱作平秀吉。
德川家康(1541—1616)
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將軍。 生於名古屋附近的岡崎,為岡崎城主松平廣忠之長子,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後改名元康,最後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
織田信長(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
是活躍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出生於尾張國(今愛知縣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但後來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斷本能寺,織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總見院殿贈大相國一品泰岩尊儀,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時追贈為正一位太政大臣。
毛利元就(1497-1571)
毛利弘元的次子,明應6年(1497)3月14日生於安藝吉田郡山城。母親為毛利同族的福原廣俊之女。幼名松壽丸,又稱少輔次郎。歷任官職:右馬頭(天文2年)、陸奧守(永祿3年)。明應9年(1500),父親弘元將家督之位讓與長子興元後退隱,元就與父親一起移居多治比猿懸城。元就公的母親在他5歲時逝世,而父親也在10歲的時候辭世了。父親離世後元就公跟隨義兄大內義興移住京都,可以說少年時代是在孤獨中默默成長的。15歲那年松壽丸元服,正式得名元就。永正13年(1516),長兄興元病逝,其子幸松丸(時年僅兩歲)繼家督之名。元就以庶家分流為多治比氏。稍傾,與吉川國經之女美伊方成親。
大永3年(1523),9歲的幸松丸亦離開人世。就在同一年,元就與妙玖的第一個孩子,隆元也誕生了。8月10日,元就正式入主郡山城,成為毛利家督。就在毛利氏宗家相繼之時,與尼子家臣龜井秀綱暗通的渡邊、坂一派支持元就的異母弟弟相合元綱,策劃陰謀反對元就。為了對抗這一陰謀,大永5年(1525),毛利氏與尼子氏斷絕主從關系,投入大內氏麾下。
此後,元就大力推行聯姻之策,與尼子方的高橋氏(興元夫人的娘家)、武田氏(中國地方的國人一族)、穴戶氏(元就之女五龍局的夫家)、熊谷氏(次子元春夫人的娘家)、天野氏和平賀氏等鄰近的國人眾結成了相當堅固的同盟。天文9年(1540)9月至次年正月,尼子晴久(經久之孫)率三萬大軍對郡山城發起包圍攻勢,得大內氏援軍,最終擊退了尼子勢。正因受援,在天文11年至12年(1542-43)大內義隆討伐尼子氏時不得不派軍出陣的毛利氏亦受敗軍之苦。
天文14年(1545),在丈夫身邊默默支持了28年的妙玖夫人病逝。次年元就公將家督之名讓於長子隆元,自己於幕後把握實權。天文19年(1550),寄於竹原小早川氏為養子的三子隆景回歸本家沼田小早川氏繼領家督。另一方面,以吉川氏當主興經(妙玖夫人的外甥)與家中宿老的對立為契機,推養子次男元春繼任家督(同年,元春遷入吉川氏本城火之山城,殺害了興經父子)。同時對家中進行肅正,將反抗元就的井上一族誅殺。 相傳元就的三個兒子常常因為血緣關系而不合,為此毛利元就拿出弓箭教導他們要兄弟情同手足,從此毛利家更加團結。這就是日本戰國著名的「三矢之訓」說。
弘治元年(1555),嚴島之戰爆發。小早川氏支配下的能島、來島、因島水軍及村上海賊眾聯手擊破了陶晴賢部。弘治3年(1557)4月,毛利勢擊潰大內義長軍,將周防長門兩國納入毛利氏的版圖。同年11月25日,元就發出「三子教訓狀」,毛利兩川體制的正式形成。
永祿9年(1566)6月,毛利氏開始侵擾北九州地方。11月,尼子氏滅亡。同月5日,在有姻親關系的河野氏幫助下確立了對伊予的支配。
永祿12年(1569)6月,尼子氏殘黨進攻出雲;同年10月大內輝弘(義隆的表兄弟)軍在大友水軍的援助下在周防國登陸;能島村上氏亦背叛;毛利軍在備前的攻略也受到浦上氏的反抗。
面對種種不利因素,元就從九州地方迅速撤離。就在回到本領後不久,即元龜2年(1571)6月14日,元就於吉田郡山城病逝,享年75歲。墓地在今廣島縣高田郡吉田町的郡山城內洞春寺,法名日賴同春大居士。
參考資料:出自《網路》
Ⅱ 在日本人看來,誰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人物
日本人崇尚武士道,崇拜勇士,崇拜三國,更崇拜強者。曹操,一代梟雄,挾天回子以令諸侯,霸氣無比答。曹操在日本人眼中是一位真性情的人物,他有正義的一面,也有狡詐的一面,這樣兩面派的人物,很符合日本人的性格。同時,日本人認為曹操是一流的詩人,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總之,日本人就是喜歡曹操這種強者,這種不可一世的梟雄。
Ⅲ 歷史上,日本名人有哪些﹖
軍事政治方面如下復制
戰國前三雄:今川義元,上杉謙信,武田信玄
戰國後三雄:織田信長 豐臣秀吉 德川家康
明治前三傑:高杉晉作,坂本龍馬,吉田松陰
明治後三傑: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
小說和詩歌 日本大多人都自己認為不如中土(我們漢唐復興的目標),所以以下就不寫了
你記住 中國大唐的「大小李 大小杜」 就是大和族學習的目標和偶像即可
Ⅳ 日本歷史時間段及各時期著名人物
1、舊石器時代 :關於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追溯到10萬年乃至3萬年前。
2、繩文時代:約1萬2千年前左右開始被稱為繩文時代。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這6期。這個時候的人們製作繩文式陶器、早期以後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豎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獵、貝冢漁撈、採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製石器、骨角器等等。也進行栽培,後期到晩期間種植稻。
3、彌生時代:公元前8世紀左右至3世紀前後的期間被稱為彌生時代。時代劃分的名稱,是由這個時期被視為代表特徵性的彌生式陶器而來。以種植稻米為中心成立的農耕社會,由北部九州至日本列島各地快速蔓延開。 當時的日本列島被中國稱呼為倭、倭國。
4、古墳時代(公元300年至公元600年)盛行修築古墳的時代。前方後圓的大小古墳,以奈良縣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島縣、南至熊本縣和大分縣的廣大地區。5世紀又從宮城縣擴展到鹿兒島縣。古墳只埋葬部族首長,由部族成員共同修築。
5、飛鳥時代(公元600年至公元710年)飛鳥時代得名於奈良縣的飛鳥地方(現在的明日香村,當時的都城藤原京)。人物:蘇我入鹿、中臣鐮足(藤原鐮足)
6、奈良時代(公元710年至公元794年):以奈良(平城京)為都的時代。自710年(和銅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歷三年)遷都長岡京,共計74年。是律令制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關系、文化以及對外關系等方面。此時貴族內部政治斗爭不斷發生。人物:藤原氏四卿、橘諸兄、僧玄昉、藤原仲麻呂
7、平安時代(公元794年至公元1185年)以平安京(京都)為都城的歷史時代,始於794年(延歷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終於1185年(文治元年)鐮倉幕府成立,歷經400年。分為三個時期。前期(794-967年)為律令制鬆懈但繼續運用時期。中期(968-1068年)為攝關政治確立與全盛時期。後期(1069-1190)為院政與平氏政權時期。 人物:坂上田村麻呂、醍醐天皇、藤原秀鄉、平貞盛、源賴信
8:鐮倉時代(公元1185年至公元1333年:以鐮倉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權時代。始於1185年(文治元年)鐮倉幕府成立,終於1333年(正慶二年,元弘三年)幕府滅亡,歷經149年。始期另有1180年說、1183年說、1192年說(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人物:北條時政、源賴朝、北條時宗
9、南北朝時代(公元1334年至公元1392年)後醍醐天皇消滅了鐮倉幕府後,就進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人物:足利尊氏、三寶院賢俊、持明院統
10、室町時代(公元1392年至公元1573年)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鐮倉幕府將軍源賴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開設幕府,是為室町幕府。人物: 足利義政、足利義持、細川勝元、山名持豐(又名山名宗全)
11、戰國時代:15世紀後期至16世紀後期間的時期稱為戰國時代。 是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大約百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
12、安土桃山時代(公元1573年至公元1603年) 著名人物:織田信長、羽柴秀吉、豐臣秀吉
13、江戶時代 :1603年(慶長8年)至1867年(慶應3年)間被稱為江戶時代,於江戶設置了江戶幕府。人物:德川家康
14、明治時代 :明治年間(1868年-1912年)稱為明治時代。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擁戴朝廷的諸藩,成立了明治大日本帝國政府。 人物: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
15、大正時代 :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稱為大正時代。明治天皇於1912年駕崩,子嘉仁繼位,改元大正,是為大正時代。大正元年,因為陸軍倒閣而引起了第一次護憲運動(大正民主運動(大正デモクラシー),開始出現政黨政治。大正時代前期,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最高峰的盛世。人物:.原敬(第一個平民首相,但他也是第一個被刺殺的現任總理大臣.)
16、昭和時代前期(公元1926年至公元1945年) 在長崎投下原子彈產生的蘑菇雲1945年8月9日
17、昭和時代中期 亦稱日本經濟復活期(公元1945年至公元1972年) 人物:近衛文麿、吉田茂、鳩山一郎
18、昭和時代後期(公元1972年至公元1989年) 人物:田中角榮、鈴木善幸
19、平成時代(公元1989年至今) 昭和天皇於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9年─)。人物:小泉純一郎、橋本龍太郎
Ⅳ 求日本歷史名將或名人的名單
楠木正成(1294—1336),日本南北朝時代武將。
1192年鐮倉幕府成立,幕府將軍掌權,天皇成為傀儡。後鳥羽天皇以後的歷代天皇繼承其志,伺機倒幕。
1324年(日本正中元年),一向企圖打倒幕府、恢復天皇統治的後醍醐天皇授意公家大臣日野俊基、日野資朝等密謀討幕,事泄失敗(即「正中之變」),但討伐北條幕府的秘密活動沒有中斷過。
1331年(日本元弘元年)4月,後醍醐天皇暗中策劃倒幕,事泄,日野俊基被殺(即「元弘之變」)。8月,後醍醐天皇宣布「移駕」,攜帶象徵皇位的三神器和親隨逃往笠置山,分派近臣到近畿諸國號召武家勤王,得到各地不滿北條不公的武家的支持,有著濃厚勤王思想的楠木正成率兵出戰。
最早記載楠木正成的名字是《太平記》卷三,其中寫道:
元弘元年(1331)8月27日天直臨幸笠置山,以本殿為皇宮,向天下招募勤王的武士,但沒有一個人來應募。天皇很覺煩悶,後來不知不覺睡善了,做了一個夢: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常綠樹,枝葉茂盛,伸向南面的那條樹枝長得特別好,在其蔭涼下順次坐著三公百官;朝南的上座,坐墊鋪得很高,沒有人坐。天皇感到奇怪,這是為誰而設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時候,兩個扎發警的兒童忽然出現,跪在天直面前用袖擦淚說,天下之間暫無皇上棲身之處,但在那樹苗下有朝南的座位,這是為皇上而設,請暫且坐在那裡吧。兩童予說半便向天上飛去。不久天皇夢醒了。
天皇認為這是天托給他的夢,便詳解夢境,在「木」字旁邊加個「南」字,使之成個「楠」字。天亮後天皇便問該寺的僧人,附近有沒有姓楠的武士。僧人說有個人叫楠多門兵衛正成,武藝高強,是敏達天皇四代孫,左大臣桔諸兄的後裔。於是天皇立刻下令將楠木正成召來。
同年9月3日,正成到笠置山行官參見天皇,翌日奉護良親王等返回赤坂,准備迎駕。
不料,北條大將金澤貞冬不久就攻陷了笠置山,天皇等人被捕。接著幕府軍分四路(一路是大佛貞直,二路是金澤貞冬,三路是武田信武、四路是足利高氏)攻打赤坂。赤坂城南面靠山,東南是斷崖峭壁,只有北面一條通道,地勢險要。雖然正成只有數百兵力,但士氣高漲,占據地利,又屢出奇策,使幕府軍的進攻遲滯不前。但幕軍設法切斷了城中糧道,終於攻下赤坂城,護良親王、四條卿、正成等分別潛逃。護良親王亡命大和的十津川。正成逃往金剛山,秘密往來於河內、紀伊、和泉之間招兵買馬,圖謀再起。
元弘二年(1332)3月,北條高時與持明院派系的公家大臣擁立光嚴天皇,廢後醍醐天皇為上皇,流放到隱歧海島,尊良親王被流放到土佐,尊澄親王被流放到贊歧,同年6月,護良親王在伊勢熊野策劃倒幕。同年秋,楠木正成再次舉兵,一舉奪回赤坂城。 此時各國勤王軍奮起,護良在吉野,赤松圓心在播磨,河野一族的得能、土居在伊豫分別舉兵。
閏二月後醍醐天皇在武家協助下逃出隱歧,九州地方的菊池武時、阿蘇惟時,奧羽地方的結城氏也舉兵反對北條氏,勤王聲勢大漲。
楠木正成奪回赤坂城以後,回到金剛山,營造千劍破城(即千早城),以它為根據地與北條氏對峙。後來幕軍攻陷赤坂城,乘勢攻打幹劍破城,楠木軍死戰不退,附近武家又奉護良之命切斷幕軍的糧道,幕軍不得不退卻,千劍破城解圍。
元弘三年(1333)4月,奉北條之命討伐亂黨的源氏統領足利高氏一族臨陣倒戈,歸順天皇。5月8日,足利高氏、赤松則村、千種忠顯等攻下六波羅,收復京都。同月,新田義貞兵分三路圍攻鐮倉,足利的親家、幕府執權·赤橋守時拒絕歸順足利、新田聯軍,力戰而死;26日,北條高時及幕府要臣多數自殺,鐮倉幕府滅亡。6月5日,後醍醐天皇還都,廢光嚴天皇,施行新政,建武中興開始。
後醍醐天皇回京都以後便實行公家一統的理想政治。第一廢除關白(輔佐天皇的大臣),親自處理國政;第二確認後伏見、花園上皇的持明院統轄的領地及各大寺院神社的領地;第三是論功行賞;第四是恢復總攬中央政務的記錄所及新設雜訴決斷所。
關於論功行賞,由特設的「恩賞方」具體施行。楠木正成從後醍醐天皇亡命笠置山到完成復辟,始終忠心耿耿緊跟天皇,為擴大勤王軍而費盡心機,立下大功。但正成極其謙讓,將功勞讓給菊池武時。他說:「元弘忠烈者,勞功之輩雖多,何存身命者也。獨依救詫墜一命者,武時人道也,忠厚尤為第一。」
論功結果,足利高氏為首功,官居從四位,賜名尊氏。楠木正成賜封為河內、攝律、和泉三國守護,非違使兼左衛門少尉,官位是從五位上。有家族武士對這次恩賞表示不滿,而正成毫不計較,仍然輔佐天皇,或在雜訴決斷所處理事務,或保護天皇行幸京都岩清水神社,或討伐北條氏的殘黨。
建武新政並沒有取得後醍醐天皇預料中的效果,他為了保證天皇的權力,杜絕幕府統治的重現,有意偏袒公家勢力,造成勤王武家大族的不滿。
1335年(建武二年)7月14日,北條高時之子北條時行糾合殘黨在信濃起兵,奧州等地武家蜂擁響應,北條軍勢如破竹,攻入武藏等國,後醍醐天皇認為這是提高公家勢力的良機,不顧足利尊氏等武家首腦的反對,命護良系大臣北畠親房率軍征討。護良親王認為足利心懷不滿,非常危險,在京都策劃兵變,企圖討伐足利尊氏,事敗後被天皇逮捕,送交足利看押在鐮倉。不久北條軍攻陷鐮倉,尊氏之弟足利直義在撤退前派人殺死護良,造成了足利與天皇之間不可彌合的列橫北條時行進入鐮倉。足利尊氏對建武新政早有失望,心懷不滿,鐮倉危急時天皇又禁止其出兵救援,鐮倉失守後尊氏再次請求授兵權出征,不果。於是他率領足利家族私兵擅自離開京都前往三河足利封地,迎戰北條。隨後自封征夷大將軍、總追捕使,8月在相模川打敗北條時行,收復鐮倉。
足利尊氏起事以後,對公家一統天下的新政心懷怨恨的武家、忠於足利的各地源氏等勢力立刻集中到尊氏旗下,聲勢浩大。後醍醐朝廷則剝奪尊氏的官爵,調動忠於公家的武家勢力如新田義貞等前往鎮壓,官軍初勝,後在相模箱根的竹下敗於足利軍。
1335年12月底,足利尊氏率領大軍攻打京都,滿朝震驚,公家大臣慌亂無措,各地武家紛紛投入足利帳下,唯有新田、楠木等出兵保衛京師,新田率官軍主力防守正面,楠木率領大和、河內、和泉、紀伊、伊賀各國的軍隊扼守宇治,千種、結城、名和氏防守勢田。
足利尊氏的先鋒與正成軍遭遇,在宇治橋上戰斗五晝夜,結果正成敗退,足利尊氏長驅人京。延元元年(1336)1月尊氏一度攻入京都,後醍醐天皇逃至督山。但此時北畠親房的東征軍及時趕回,與新田、楠木等軍腹背夾攻,打退了足利軍。接著正成和義貞又在攝津國兵庫擊敗尊氏,尊氏和直義逃往九州。
1336年5月,足利尊氏在九州、四國等地武家的支持下卷土重來,號稱20萬大軍,戰船7000條,分水(尊氏)、陸(直義)二路直逼京都。後醍醐天皇大驚失色,立即詔楠木正成回京。
楠木正成認為:以我方劣勢抵擋敵方優勢是無謀之舉,應當暫時避開敵人的銳鋒,讓天皇轉移到督山,自己回河內,把足利尊氏的大軍引進京都,同時封鎖淀川河口,斷絕敵人糧道,阻止物資輸入,使敵陷於困境,然後督山和河內二面夾攻。
這個計劃因為顯得非常沒有面子,遭到坊門清忠為首的公卿大臣的反對,後醍醐天皇也不甘心在尊氏面前退讓,沒有採納,而是令其出戰。在這一刻,楠木正成似乎已經覺察到了自己的命運。他率軍行至櫻井驛,將11歲的兒子正行遣返回鄉,囑咐後事,決心拚死一戰。父子兩人訣別的悲痛情景令人心酸,西鄉隆盛曾作詩雲: 殷勤遺訓淚盈顏,千裁芳名在此間。花謝花開櫻井驛,幽香猶逗舊南山。
新田與楠木聯軍在和田岬-湊川一線布防,足利尊氏制定佯動作戰,令先鋒細川定禪的船隊插上自己從光嚴天皇處獲得的旌旗,冒充帥船通過和田岬以後,突然向神戶方向前進,新田義貞信以為真,放棄海岸陣地追擊,尊氏率兵在新田和楠木之間突入,新田誤認為足利主力已經登陸,認為大勢已去,退到神戶,尊氏的水軍主力乘機在兵庫登陸。
楠木正成預料此戰必敗,但為了回報天皇的恩典,決心死戰到底,他率領700餘騎在湊川的西宿布陣,支援新田義貞。此時新田義貞率領25000騎在和田御崎布陣,迎戰尊氏的主力,肋屋義助以5000人守輕島,夫館氏時以3000多人在燈爐堂的南濱配合,但義貞和正成兩陣之間有兵庫港相隔,無法互相支援。
1336年5月29日,正成、正季兄弟兩人和足利直義在湊川(今神戶市)對戰,經過數次戰斗,直義大軍反而受到楠木正成孤軍的迫擊,直義的坐騎被箭射倒,曾一時陷於險地,最後不得不向須磨的上野方向撤退。 足利尊氏親帥吉良、石堂、上杉等6000騎前往救援。楠木軍與其激戰數小時,傷亡慘重。盡管如此,正成仍然不屈服,率領殘兵繼續抵抗。到最後身負數傷,精疲力竭,無奈跑進湊川北部一村莊的老百姓家裡,檢查身上受傷,竟有11處之多,部署僅剩73人,而且全部負傷,實在不能再戰。
正成向胞弟正季問道:「說來善惡的一生是按臨終的一念來解脫的,九界(佛教十界中除去佛界的九個世界,即菩薩、緣覺、聲聞、天上、人間、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當中你的願望是哪一界?」
「我的唯一願望是七生(輪回七次)同樣生於人間,消滅朝廷的敵人。」正季哈哈大笑說。
「罪孽深重的你我都這樣想呀!那樣的話讓我們一起更換生世來達到這個夙願吧!」正成神色非常高興地說。
於是為了「七生報國」,兄弟兩人互刺而死。接著楠木正成一族13人和部下六十人都進入客廳自盡。那天是1336年5月29日,正成42歲。
足利尊氏對正成之死也很感動,派人將其頭送到河內水分的遺族那裡,葬於河內長野市觀心寺。
楠木正成的長子正行(?一1348)在父親戰死的時候是11歲(或13歲),當他接到父親之頭的時候十分悲傷,要想自殺,被母親勸阻,進行庭訓,誓為父報仇。南朝興國年間(1340—1349)正行取名為「帶刀」和「右衛門尉」,繼父家業為河內守兼攝津守。1347年(南朝正平二年,北朝貞和三年)11月在攝津住吉瓜生野及天王寺打敗細川顯氏、山名時氏。足利尊氏接到任吉和天王寺失敗的消息後,便計劃消滅楠木氏的勢力,派高師直、師泰兄弟帶兵六萬攻打河內,正行與弟正時、和田賢秀等一族到吉野參拜天皇,決一死戰。次年即1348年(南朝正平三年,北朝貞和四年)1月2日在四條田激戰,寡兵力戰不勝,最後與弟正時互刺而死。
自古以來,楠木正成的忠誠勤王事跡受到日本人的贊揚和好評,他的死受到後世人的崇拜,這點當然與他的人品分不開的。楠木正成在擔任攝津、河內、和泉三國守護期間,曾推行過減輕賦稅、開墾荒地、興建水利、勸務農桑等政策,這對老百姓帶來了一些好處。
正成雖然和平安時代的人一樣仍舊信仰舊佛教,但不能說他沒有受禪的影響。當時朱子之學已經傳到日本,後醍醐天皇的學問是宋學(朱學)。獨清軒玄惠法印將程朱的新注書籍奉呈天皇及親房、俊基,所以後醍醐天皇和親房、俊基的正統思想是宋學的產物。當時南宋盛行的忠孝思想也通過朱學傳到日本無疑。楠木正成的舉兵勤王以及臨死時的所謂「七生報國」(世世代代報國)思想完全從宋學的正統思想和忠義思想而來。據研究,正成的書法式樣也是帶有「宋風」,與持明院統的「青蓮院派」完全不同,他的宋學是從天台僧玄惠法印那裡學來的。
《太平記》(從軍故事集,40卷,相傳為小島法師所作,成立於1368一1375年)將楠木正成描寫成智仁勇兼備的良將、忠臣義士的楷模。隨著此書的廣泛流傳,楠木正成的名聲大振。後來《太平記評判》、《碧山目錄》、《歷朝要記》、《捕木正成傳》、《大日本史論贊》、《日本外史》等都稱頌了楠木正成的人格和兵法等。江戶時代獨尊朱子學,提倡大義名分論,編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光國從正統思想(以南朝為正統)出發,於1692年(元祿三年)在湊川重建楠木正成的墓,樹立「嗚呼忠臣楠子之墓」的墓碑。碑高三米,碑身背後有明朝遺臣朱舜水作的贊,京都書法家岡村元春刻。從此以後,楠木正成被日本人當作忠臣的模範,有口皆碑,特別幕末志士都受他的影響,成為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的思想基礎。
元治二年(1865)島津久光、慶應三年(1867)德川慶勝、明治元年(1868)東久世通僖等先後建議建造神社祭招楠木正成,終於明治五年(1872)建立湊川神社(在神戶市生田區多聞街,也叫楠公社),主祭楠木正成,附祭其子正行、其弟正季等一族17人。其牌位是明治天皇的辰筆。這樣一來,楠木正成徹底從人變成神,後來被軍閥、法西斯、帝國主義利用,作為忠君愛國的榜樣,驅使人民進行侵略戰爭,為他們去賣命。戰前小學教科書中楠木正成被尊祟為英雄,向小學生灌輸忠君愛國思想。戰後,楠木正成的名字雖然從教科書中刪除,但1952年因湊川神社在戰爭中燒毀,建立比以就更大的神社,規定7月12日為祭日,為死亡戰犯招魂,影響極壞。
平將門
平將門(?-940)日本平安時代中期武將。桓武天皇的五代孫,鎮守府將軍平良持之子。又名相馬小次郎。早年投於朝廷權臣藤原忠平門下。約在930年返回自己的領地下總國猿島郡,經營私田,積聚武裝。935年前後,因婚事叔侄結怨,發生沖突,殺死伯父平香國,擊敗叔父平良兼。939年起兵對抗朝廷,勢力波及常陸、武藏、安房、相模等八國,並以下總國為根據地,自稱「新皇」,以石井鄉為王城,設左、右大臣及八省百官,制訂玉璽,震動京都朝廷。940年被平香國之子平貞盛討伐,中箭身亡,史稱「平將門之亂」
日本自有歷史以來一直到現在唯一的一次公然反叛在京都的天皇朝廷自立皇號者惟獨一人,那就是平安中期之後在關東掀起戰火的平將門。同時也是古日本四大怨靈之二。
太田道灌、北條早雲、上杉憲顯
Ⅵ 請教大神,日本人公認的對日本歷史有影響力的中國歷史名人都有誰
秦始皇嘛,沒有秦始皇派人東渡,哪來的小日本。
Ⅶ 日本人最崇拜的三位中國歷史名人排行榜,誰排第
孔明應該是排第一吧。
Ⅷ 古代日本來中國的代表人物
1.607年,聖德太子復任命小野妹子制為使節訪問隋朝。一般認為,這是日本遣隋使的開始。
2.阿倍仲麻呂(698年至770年),漢名晁衡,19歲隨遣唐使來長安留學,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人好友。在唐任職,官至秘書監(相當於國立圖書館長)。753年,他隨日本遣唐使回國,被任命為代表唐朝回訪日本的使臣。
3.日僧空海(又稱弘法大師)(774年至835年)留唐時,以當時著名書法家韓方明為師友,結下了深厚友誼。
Ⅸ 有哪些日本歷史人物和中國歷史人物相似
日本的歷史也很精彩的(不論近代)在這里說
是說不完的,德川家康。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伊達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