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曾國藩點評歷史人物

曾國藩點評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1 01:25:33

① 曾國藩感動歷史人物

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

曾國藩28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

曾國藩的一生是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分不開的。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曾國藩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

曾國藩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系。左宗棠、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余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垂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

② 曾國藩的歷史評價是什麼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函,號滌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雖已去世一百餘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他也是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
曾國藩是晚清漢族地主階級的進步分子,創立湘軍,屢敗屢戰,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這裡面主要是太平天國腐化內亂的因素,當然曾文正的戰斗精神可嘉--屢敗屢戰,哈哈)。他的另外一個主要成就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師夷智以造炮製船」、「師夷智以制夷」的主張,籌建了江南製造局等近代工業,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西方先進技術。從某種意義上講,曾國藩等漢族地主通過鎮壓天平天國起義和興辦洋務運動起家,實際支撐著清朝的危局,為近代北洋軍閥的興起奠定了基礎,曾國藩可謂是北洋軍閥的鼻祖。
總體來說,曾國藩是進步的封建地主階級,對於清朝統治者而言,他是股肱之臣,有功之臣。很多人甚至將他成為晚清中興之臣。對於勞苦的農民兄弟而言,他只是滿清的走狗,屠殺農民起義的劊子手。客觀上,通過洋務運動,建立了近代工業雛形,促進了中國近代化。但是任何人都無法脫離時代的局限,曾國潘終究是落後的封建地主,他的大思維更當時的西方列強相比,是遠遠落後的。當時掌權的是愚昧無知、軟弱無能的慈禧太後,曾國藩在鎮壓國內人民(太平天國)功勛卓著,在對外(西方)方面毫無建樹(幸好他死的早,沒想李鴻章在1895年那樣受辱) 。洋務運動的成果---北洋海軍、福建水師等在與日本、法國的戰爭中被動挨打,全軍覆沒,可悲可嘆。 由於曾國藩在傳統文化、官場權術方面的確有過人之處,備受後人推崇,包括梟雄和英雄。
毛澤東:①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②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蔣介石:辛亥以前,曾閱曾文正全集一書,……民國二年失敗以後,再將曾氏之書與胡左諸集,悉心討究……實不愧為當世之名將。

題外話:
一說到近代歷史,很多人都會說落後就要挨打,其實不盡然。看看中法戰爭(法國不勝而勝,清朝以勝求和)、甲午海戰(實力占優卻一味避戰,躲進威海衛死亡之港,讓日本三面夾擊全軍覆沒,),恐怕對西方包括倭寇的畏懼情緒和懦弱才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害怕與列強結怨,不敢與之真刀真槍的干,寄希望於國際調停,一味割地賠款,目的只有一個:維護自己的統治,魚肉百姓,貪圖享樂,苟安思想嚴重。(跟南宋一個德行)其實以晚清的實力絕對可以戰勝日本,完全遏制日本的任何侵略中國的企圖,那樣歷史就改寫了。可惜晚清是扶不起的阿斗,所謂朽木不可雕也。
英雄生在近代,大都壯懷激烈,卻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既不能摧鋒於正銳,也不能挽瀾於極危,縱是英雄也枉然啊。
近代史著實讓人郁悶難當,建議大家多研究建國後的對外斗爭史,抗美援朝、1962中印邊界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那才解氣,那才是中華血性男兒的本色。

③ 怎麼評價歷史人物曾國藩

對於曾國藩的一生,當時人評價甚高,都稱他為「中興勛臣」、「中興第一名臣」,幾乎成了聖人。即使到了清末,梁啟超仍推崇備至,他說:「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到了辛亥革命前後,開始有褒有貶,正如章太炎所說:「譽之則為聖相,骱之則為元兇。」民國時期,國民黨人百般推崇,有些人士則認為是漢奸 賣國賊、劊子手。新中國成立後,對曾國藩的研究成了禁區,文化大革命中更成為批判的靶子。改革開放以後,人們才開始用比較冷靜客觀的態度研究曾國藩,評價也漸趨客觀。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封建社會的末期,皇帝是最高的統治者,作為一員大臣,他僅是皇上的一隻鷹犬,只能無條件的替皇上效力。今天,我們不應該贊揚皇上而苛求他的大臣。曾國藩一生中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鎮壓了太平天國。這是歷史上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一次大搏鬥,對於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我們應給予同情,但又不能以其後繼者自居。
曾國藩創建了一支較有戰鬥力的湘軍
曾國藩長於戰略謀劃
曾國藩首倡洋務運動,創辦了第一批軍事工業,奏請清廷選送幼童赴美留學,揭開了中國近代留學史上成批派遣留學生的序幕。
由於曾國藩所處的是封建社會環境,所受的教育是舊式的封建教育,故就其主流和本質而言,他是一個典型的舊式封建官僚和士大夫,無論在他的行為或留下的言論中,所包含的新的思想十分有限。
就寫這么多吧,打字太麻煩了,想詳細了解可以閱讀一下中華名將系列之曾國藩,張一文著,軍事科學出版社

④ 怎樣評價曾國藩這個極具爭議的歷史人物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觸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腕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產生了令人引人注目的影響。

曾國藩成了北洋軍閥的鼻祖,在江南也辦了許多實業,促進了中國的變化。他送學生出國留學,這是愚昧的滿清奴隸主不可能會去考慮的事情。不過正是這些留學生在國外發現了滿清入關時的血證,激發了他們的民族情緒,走上了推翻滿清的道路。所以,另一方面來看,其實曾國藩的貢獻還是蠻大的。打敗了太平天國,避免了中國歷史倒退到神權政治的黑暗時代,他和湘君為實現中國重新統一,恢復發展生產力做出了保障。

⑤ 曾國藩的歷史評價

歷史評價
1. 《清史稿·曾國藩傳》:國藩為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竦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終身不厭,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師。其論學兼綜漢、宋,以謂先王治世之道,經緯萬端,一貫之以禮。惜秦蕙田五禮通考闕食貨,乃輯補鹽課、海運、錢法、河堤為六卷;又慨古禮殘闕無軍禮,軍禮要自有專篇,如戚敬元所紀者。論者謂國藩所訂營制、營規,其於軍禮庶幾近之。晚年頗以清靜化民,俸入悉以養士。老儒宿學,群歸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薦拔者,不可勝數。一見輒品目其材,悉當。時舉先世耕讀之訓,教誡其家。遇將卒僚吏若子弟然,故雖嚴憚之,而樂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其治軍行政,務求蹈實。凡規畫天下事,久無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藩又嘗取古今聖哲三十三人,畫像贊記,以為師資,其平生志學大端,具見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薦舉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以人事君,皆能不負所知。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
2. 左宗棠: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3. 李鴻章: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4.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鑒,所識拔多賢將。
5. 石達開: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6. 薛福成:曾國藩識人之鑒越軼古今,或邂逅於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行跡之表,確然許為導才。
7. 楊昌濟:宋韓、范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范、曾辦事兼傳教之人也。
8. 容閎:故其身雖逝,而名聞千古。其才大而謙,氣宏而凝,而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稱舊教之特產人物。
9. 蔡鍔:①曾、胡倆公,中興名臣之錚佼者,其人其事,距今僅半個世紀。②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
10. 梁啟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吾以為曾文正公今而猶壯年,中國必由其手獲救。
11.毛澤東:①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②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12.蔣介石:①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②辛亥以前,曾閱曾文正全集一書,……民國二年失敗以後,再將曾氏之書與胡左諸集,悉心討究。
13. 胡哲敷: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守仁,一則清朝的曾國藩。
14. 蕭一山:國藩以嚴謹勝,宗棠以豪邁勝。
15. 徐中約: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

⑥ 應當怎樣評價歷史人物曾國藩

歷史上地主階級最傑出的代表,是一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梟雄式人物。

⑦ 歷史上對曾國藩的評價

後世評價
梁啟超對曾氏傾心推崇,稱「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指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外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精偶。
民國著名的清史學家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將曾國藩與左宗棠對比:「國藩以謹慎勝,宗棠以豪邁勝。」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即使是在毛澤東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他把《曾胡治兵語錄》當作教導高級將領的教科書,自己又將《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終生拜讀不輟。據說,他點名的方式,靜坐養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國藩。曾國藩的個人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蔡鍔將軍對曾氏以愛兵來打造仁義之師的治兵思想推崇備至:「帶兵如帶子弟一語,最為慈仁貼切。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付之一炬。」(《蔡松坡先生遺集》(二),第5頁)。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功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咸豐同年間,曾國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運南漕、派人購買美國機器創辦江南機器局、辦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動中的表現,指出在嚴重的內憂外患而大多數士大夫沉湎於義理考據之時,曾國藩能獨立時代潮流,把握風雲際會,並且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繼承和發揚林則徐、魏源的經世致用之學,大力倡導學習西方,開展自強新生政運動,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風雲人物。
一、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曾國藩自稱:「鄙人乃訓練之才,非戰陣之才」,他教導士兵「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的隊伍,他作《愛民歌》傳唱,使湘軍聲威大震,毛澤東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以此為藍本,蔣介石黃埔建軍時,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學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國國情,寫一篇《討粵匪檄》,使許多知識分子脫去長衫,率瓴黑腳桿的相實農夫,投到湘軍的旗幟之下,同太平軍作戰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三、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四、陞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之楷模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陞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朝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五、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捨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六、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七、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
曾國藩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志向遠大、性格倔強、意志超強,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他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撥於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教訓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著「拙誠」、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到底。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八、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清史稿——曾國藩傳》也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編輯本段]遺囑
余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綉。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能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飢己溺,一夫不荻,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⑧ 曾國藩的歷史評價(近代史)

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聲;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曾國藩自稱:「鄙人乃訓練之才,非戰陣之才」,他教導士兵「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的隊伍,他作《愛民歌》傳唱,使湘軍聲威大震,毛澤東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以此為藍本,蔣介石黃埔建軍時,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學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國國情,寫一篇《討粵匪檄》,使許多知識分子脫去長衫,率瓴黑腳桿的相實農夫,投到湘軍的旗幟之下,同太平軍作戰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三、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四、陞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之楷模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陞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借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五、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捨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六、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七、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
曾國藩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志向遠大、性格倔強、意志超強,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他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撥於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教訓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著「拙誠」、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勵,堅持到底。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⑨ 談談對曾國藩的評價

對於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應該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也就是放在當時的環境來分析判斷,對於曾國藩的評價,我個人的觀點是功過參半,從大的角度來說是功稍大於過,因為曾國藩曾經鎮壓過太平天國起義,對於反封建的民族革命來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罪人。但是他所代表的是地主和封建官僚階級的利益,當時他不可能站在他的對立階級農民階級的立場上,所以他要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就必然要鎮壓農民階級的反抗。但他這是阻礙歷史的發展,從歷史的角度應該批判和反對,這也就是他的過。當然對於歷史人物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曾國藩的功在於,積極加入到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之中,他也想為當時的晚清政府富強起來,盡自己的一份責任,盡一個受孔孟儒家學說教育的封建知識分子報國的責任。當然,曾國藩教育的後代,比如他的孫子曾紀澤一位出色的外交家,用自己出色的辯才,以及左宗棠的武力支持成功收回了西北喀什地區的大片被沙俄侵佔的我國領土。這與他的家規教育是分不開的。所以曾國藩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不能簡單的評價他是對是錯,應該一分為二的去看,所以,對於曾國藩來講,他是有過的,但是他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是作出過貢獻的所以也是有功的。但就從大的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他應該是功稍大於過。(以上僅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⑩ 曾國藩在歷史上的評價如何

對曾國藩整體評價:

一、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論者普遍認為,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論者甚至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如果說,儒家文化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發展時期,並有與之相應的三個代表人物的話,那麼早期為孔子,中期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國藩了。曾國藩確實繼承了中國以儒學的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傳統文化。

這次提交大會的許多都涉及這一點。曾國藩完全按照儒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綱五常"之道,認為"君雖不仁,臣不可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他本身的"以禮自治,以禮治人","執兩用中","持盈保泰","剛柔相濟","勤、儉、謹、信"的自我修養,其家訓的"八本"、"八字"、"四條"、"四敗"等等,均反映了曾國藩地道是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成。對於"三綱五常"的評論,論者之間是有分歧的。

有的論者視"三綱五常"為糟粕,甚至認為它是最不適應時代,最稱糟粕者,有的論者則有異議,認為既然對中國傳統文化要一分為二,為什麼對這個傳統文化的核心三綱五常就不能一分為二呢?能否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華呢?顯然,不能如是說,如果這樣說,豈不是從全體上否認了傳統文化嗎?

事實上,在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里,把忠、孝、悌、仁、義、禮、智、信視為糟粕,或不講,或不提倡,並沒有給我們社會帶來什麼好處,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論者說,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有的論者則說,曾國藩維護的首先就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國藩與太平天國

曾國藩有近20年與太平軍長期作戰,打敗太平天國是他一生事業的頂峰。對他的評價不能不與對太平天國的評價相關聯。有些論者堅持傳統觀點,認為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是歷史的罪人,劊子手。因為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起義,而農民起義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但有些論者的看法則有所不同,認為,"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無論是文化觀念決定一切的觀點或農民戰爭是歷史發展動力的觀點,都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與片面性。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對社會的發展是起推動作用或阻滯作用。

洪秀試圖引進西方宗教的教義來發動一場推翻滿清王朝的農民戰爭,但所引進的並不是新教倫理精神,而是中世紀的宗教神學,並使之同中國本土的封建迷信與農民起義的樸素平等觀念相糅合,成為太平天國神權政治的精神,因此,太平軍如若取得全勝,洪秀全的神權政治得到鞏固,有可能會把中國拉回到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去。

曾國藩作為傳統文化與封建政權的捍衛者,他的立場顯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權政治比曾國藩所維護的封建政權更落後,兩害權取其輕,曾國藩鎮壓太平軍獲勝,縮短了瞎折騰的時間,對社會歷史的發展反而較為有利"。這與馮友蘭對太平天國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馮友蘭認為鎮壓太平軍起到了抵抗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

有的論者則完全不同意馮友蘭的看法,認為"洪秀全、楊秀清等太平天國領導人的思想言行,雖然塗上一層"天父天兄"等神道設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後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於一般的會道門,就其所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等綱領性文件而論,實際上已帶有一定的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有別於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因此,"神權政治"倒退到黑暗時代的假設,顯然是根據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國還是難於否定,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罪責難逃。"

三、曾國藩與洋務運動

現在,普遍認為,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首領,隨著人們對洋務運動的重新認識,從而對其首領曾國藩也必須重新認識。洋務運動被論證為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運動,因此曾國藩就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創者。中國的近代化運動雖然一開始就有懷著各種目的的洋人的參與,但其主流是中國人自己的活動,它的愛國性和進步性已經日益為更多的人所認同。

因此,對曾國藩的洋務思想及其實踐的愛國性和進步性,爭議日少。此次對此也無大的爭論。有的論者說,對曾國藩的洋務思想應一分為二:曾國藩將魏源的"師夷之長技"思想付諸實踐,率先制炮,興辦近代軍工及科學技術,是應當肯定的;對其所興所造"不用於制夷"而"專用以制民",是應該否定的。對此,有的論者反駁說,說曾國藩所興所造"不用於制夷"而"專用於制民",是沒有根據的。

曾國藩說,"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運,得以紆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炮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其自強禦侮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有的論者專門論述了曾國藩的自強禦侮思想的形成、內容、淵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們對曾國藩自強禦侮思想的認識,進一步肯定了曾國藩的愛國精神。

有的論者對曾國藩的"師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語中的師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們認為曾國藩的師夷智僅僅是繼承了魏源的"師夷長技",沒有看出這"智"與"技"的差別。這位論者說,"智"的內涵比"技"的內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過是堅船利炮的武器之類。魏源明確說:"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而曾國藩的"智"則既包涵了"堅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與此相關的科學文化或其他先進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傳的學術的某些部分。曾國藩不僅有此思想,而且付諸實際行動,可見曾國藩比魏源眼光更遠,勇氣更大,思想更開放。曾國藩用"師夷智"作為學習西方文化的行動綱領,比其同輩也要高明。

(10)曾國藩點評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閱讀全文

與曾國藩點評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