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清朝康熙代所有人物(速回!!!)
康熙前期的四大輔政大臣
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康熙中期的輔政大臣
納蘭明珠:內務府總管,內弘文院學士,兵部尚書。 索額圖:領侍衛內大臣,索尼第三子。 傑書:康親王。 圖海 陳廷敬:《康熙字典》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 李光地 熊賜履 湯斌 於成龍 姚啟聖 施琅:原是明朝將軍,後歸清。精通水戰。
康熙後期的兩大輔政大臣
張廷玉 馬齊 佟國維
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 (1654——1674)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咯布拉之女,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康熙四年冊封為皇後,時年13歲。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祜);康熙十三年生皇六子(即後廢皇太子)後因難產去世,享年22歲。謚號為: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後。 孝昭仁皇後鈕祜祿氏(年-1678年3月18日),滿洲鑲黃旗人,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皇後,僅半年,於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謚號為: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聖仁皇後。 孝懿仁皇後佟佳氏(17世紀-1689年8月24日), 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的嫡親侄女,是康熙的表姐妹。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為貴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晉升為皇貴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冊為皇後,次日即去世。謚號為: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聖仁皇後。 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1660——1723), 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威武之女,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十八年封為德嬪。次年生皇六子;三十年十二月二十日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康熙去世後,德妃被尊為皇太後,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64歲。謚號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後愨惠皇貴妃(1668——1743),佟佳氏,孝懿皇後的妹妹。康熙三十九年冊為貴妃,雍正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乾隆八年薨,享年七十六歲。死後,謚為愨惠皇貴妃。 敦怡皇貴妃(1683——1768),三品協領祜滿之女。瓜爾佳氏。侍奉康熙時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為皇考貴妃,高宗乾隆尊為皇祖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殤。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699),滿洲鑲黃旗人,參領海寬之女。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允(胤)祥,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襯葬康熙帝之景陵。生二女,下嫁倉津,多爾濟。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1694), 滿洲鑲黃旗人,孝昭皇後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冊為貴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胤)礻我,一女,夭折。 慧妃,博爾錦吉特氏(?——1670),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幼年被選進宮,尚未冊封,於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為慧妃。 惠妃,納喇氏(?——1732),郎中索爾和之女,初為庶妃。康熙十六年冊為惠嬪;二十年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二子,承慶、允(胤)褆。 榮妃,馬佳氏(?——1727),員外郎蓋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榮嬪;二十年為榮妃。雍正五年閏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歲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胤)祉成人,一女下嫁烏爾袞。 宜妃,郭絡羅氏(?——1733),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宜嬪;二十年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三子,允(胤)祺、允(胤)禟、允(胤)禌。 。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誠仁皇後的妹妹,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內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時待年宮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胤)璣(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當月追封為平妃。 良妃,衛氏(?——1711),滿洲正黃旗包衣人,內管領阿布鼐之女。一廢太子之時,皇八子曾被眾大臣保舉為皇太子,深受父皇厭惡。康熙曾說:「(皇八子)系辛者庫賤婦所生。」(《清聖祖實錄》第261卷)辛者庫的意思是「管領下食口糧人」,也就是內務府管轄下的奴僕。清朝八旗官員獲罪後,本人以及家屬被編入辛者庫,成為戴罪奴僕,以示懲戒。衛氏本人的祖先當有類似經歷,才成為辛者庫罪籍。她大約是整個清朝妃嬪中母家地位最卑下者。以此條件,她只能充當宮女,從事一些粗活、重活。與皇帝接觸的機會也自然大大少於其他宮女。但她竟然被皇帝看中,生育皇子,說明她的自身條件十分優越,是一位美麗出眾的女子。燕北老人《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里說:「美艷冠一宮,寵幸無比,」而且「體有異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氣」。這些傳說並不可信,但是起碼反映出衛氏的確是位美麗出眾的女子,不僅在宮中聞名,在民間也有所耳聞。康熙三十九年,她和瓜爾佳氏(敦怡皇貴妃)一同冊封為嬪,旋晉為妃。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去世,享年當在40歲以上。 宣妃,博爾錦吉特氏(?——1736),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之女,順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成妃,戴佳氏(?——1740),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處進宮為嬪。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當在70歲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皇七子允(胤)佑(示字旁),生有殘疾(腳跛),康熙三十七年封為貝勒, 少年康熙
四十八年晉升為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晉升為親王,八年四月初二卒,享年51歲,謚曰「度」。 定妃(1661——1757),萬琉哈氏,滿洲正黃旗人,郎中拖爾弼之女。康熙在時為嬪,雍正時尊為皇考定妃,後來隨兒子履親王允(胤)裪住,輪到自己的生日的時候,還會被迎進宮去祝賀,但再未進尊封,薨時九十七歲。她也是康熙諸妃中最長壽的。 順懿密妃,王氏(?——1744),知縣王國正之女,母黃氏(1640——1709),為蘇州籍人氏,可能是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時帶回宮中的女子。康熙二十餘年進宮,時年大約十六七歲,三十二年生皇十五子,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四十年生皇十八子(八歲夭折)。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密嬪,雍正二年六月尊為皇考太嬪,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順懿太妃,九年十月十六日薨,享年70多歲。次年同日奉安。 純裕勤妃,陳氏(?——1754),滿洲鑲黃旗人,二等侍衛陳希閔之女。康熙三十六年生皇十七子果毅親王允(胤)禮,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勤嬪。雍正四年二月尊為皇考勤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純裕勤太妃。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乾隆下旨寇摘纓緯,祭酒行禮;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奉安。 通嬪,納喇氏(?——1744),監生常保素之女。侍奉聖祖康熙時為貴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在80歲以上。二子皆殤(是康熙實際上第9和第12個兒子),一女。 襄嬪(?——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胤)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謹嬪,色赫圖氏(1698——1739),員外郎多爾濟之女。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享年在41歲。一子,允(胤)祜。 少年康熙
靜嬪,石氏(?——1758)。一子,允(胤)祁。 熙嬪,陳氏(?——1737)陳玉卿之女,乾隆二年正月處二日薨(劉心武認為她是《紅樓夢》中去世的老太妃的原型),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胤)禧。 穆嬪,陳氏(?——1727前),陳歧山之女,享年在30歲以上。一子,允(胤)禰。 僖嬪,赫舍里氏 (?——1702),來貝(一個字,上面是來,下面是貝)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僖嬪,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當在40以上。 端嬪,董氏,員外郎董達齊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端嬪。卒年不詳,享年在60歲以上。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靜嬪,石氏(?——1758),石懷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尊為皇祖靜嬪,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安嬪,李氏,漢軍正藍旗,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敬嬪,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貴人,兆佳氏(即布貴人,?——1717),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貴人,郭絡羅氏,宜妃的妹妹,滿洲鑲黃旗人,生皇六女和碩恪靖公主,皇十九子允(胤)(礻禹)。卒年不詳。 貴人,袁氏,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生允(胤)禹(示字旁),卒年不詳。 貴人,那拉氏。 康熙狩獵圖
貴人,陳氏,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一生皇三十五子允(胤)援(示字旁),卒年不詳。 貴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享年約70多歲。 庶妃,鈕祜祿氏,滿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卒年不詳。 庶妃,張氏,漢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長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卒年不詳。 庶妃,王氏,漢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卒年不詳。 庶妃,劉氏,漢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卒年不詳。
子女
愛新覺羅·承瑞 愛新覺羅·承祜 愛新覺羅·承慶 愛新覺羅·賽音察渾 愛新覺羅·長華 愛新覺羅·長生 愛新覺羅·萬黼 愛新覺羅·允禶 愛新覺羅·胤礻禹 愛新覺羅·胤禨 愛新覺羅·胤禐 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固山貝子,原名愛新覺羅保清 皇次子愛新覺羅·胤礽,(廢)皇太子,後封理密親王(是在雍正時期封的,跟康熙皇帝沒關),原名愛新覺羅保成 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誠隱親王 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恆溫親王 皇六子愛新覺羅·胤祚,幼殤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佑,淳度親王 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原封廉親王,後廢 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歿 皇十子愛新覺羅·胤礻我,輔國公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禌,幼殤 康熙出巡圖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履懿親王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怡賢親王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胤禮,果毅親王 皇十八子愛新覺羅·胤祄,幼殤 皇十九子愛新覺羅·胤禝,幼殤 皇二十子愛新覺羅·胤禕,簡靖貝勒 皇二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祜,恭勤貝勒 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祈,誠貝勒 皇二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秘,誠恪親王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單單十三子胤祥死後雍正將「胤
」字還給了他這個終生對他忠心耿耿的弟弟)。
皇長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張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母庶妃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殤,時年五歲。母庶妃張氏。 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母貴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母貴人郭絡羅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殤。母德妃烏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閏六月殤。母皇貴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殤。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時年十二歲。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母貴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殤,時年十三歲。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劉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殤。母和嬪瓜爾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襄嬪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殤。母庶妃鈕祜祿氏。 養女,固倫純禧公主,聖祖弟恭親王常寧長女,母庶福晉晉氏。女兒
皇長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張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母庶妃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殤,時年五歲。母庶妃張氏。
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母貴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母貴人郭絡羅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殤。母德妃烏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閏六月殤。母皇貴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殤。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時年十二歲。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母貴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殤,時年十三歲。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劉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殤。母和嬪瓜爾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襄嬪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殤。母庶妃鈕祜祿氏。
養女,固倫純禧公主,聖祖弟恭親王常寧長女,母庶福晉晉氏。
康熙兒子們的福晉:
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
嫡夫人伊爾根覺羅氏,尚書科爾坤之女;
繼夫人張佳氏,總兵官張浩尚之女;
妾吳雅氏,郎中巴奇納之女妾關氏,麻色之女;
妾錢氏;
妾阮氏,雅圖之女;
妾郭氏,郭永之女;
妾晉氏,達色之女;
妾范氏,二格之女;
妾王氏,王忠之女;
妾高氏,高登科之女。
皇次子愛新覺羅·胤礽:
嫡福晉瓜爾佳氏,都統、伯石文炳之女。
側福晉李佳氏,輕車都尉舒爾德庫之女。
側福晉李佳氏,不詳。
側福晉程佳氏,程世福之女。
側福晉王佳氏,不詳。
側福晉林佳氏,不詳。
庶福晉劉佳氏,不詳。
庶福晉范佳氏,不詳。
庶福晉唐佳氏,不詳。
妾劉氏,不詳。
妾錢氏,不詳。
妾邱氏,不詳。
妾祁氏,不詳。
妾朱氏,不詳。
妾裴氏,不詳。
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
嫡福晉董鄂氏,都統、勇勤公鵬春之女;
側福晉田氏,筆貼式敦達理之女;
妾王氏,桑格之女;
妾富察氏,外富阿之女;
妾伊爾根覺羅氏,噶爾漢之女;
妾完顏氏,牧長二格之女;
妾李氏,李先隆之女;
妾奇德里氏,員外郎、參領薩哈廉之女;
妾朱氏,朱鼐程之女;
妾吳氏,吳美之女;
妾陳氏,陳富榮之女。
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
孝敬憲皇後,烏喇那拉氏,內大臣費揚古的女兒。雍正九年九月,崩。
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四品典儀凌柱的女兒,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乾隆帝。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崩,年八十六。
敦肅皇貴妃,年氏,巡撫年遐齡的女兒,雍正三年十一月,崩。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殤。
純愨皇貴妃,耿氏,管領耿德金女。雍正間,封裕嬪,進裕妃。乾隆時,尊為裕皇貴太妃。乾隆四十九年崩。一子,弘晝。
齊妃,李氏,知府李文燁女。三子,弘盼、弘昀,弘時,只有弘時活了下來,其他兩個皆殤;一女,下嫁星德。
謙妃,劉氏,管領劉滿女,生於康熙五十三年。雍正上台後,封其為謙嬪,乾隆時尊為皇考謙妃,生一子,果毅親王弘瞻。
寧妃,武氏,知州武柱國女。雍正十二年甲寅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為寧妃。
懋嬪,宋氏,主事金柱女。生二女,皆殤。
李貴人(?—1760年),雍正七年封貴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卒。
郭貴人(?—1786年),雍正初年封為郭常在,雍正七年進位郭貴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安貴人(?—?),卒於乾隆十四年四月到十五年底之間,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海貴人(?—1762年)雍正三年為常在,十三年進為海貴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張貴人(?—1732年)初入宮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晉封張貴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老貴人
那常在,雍正十三年前卒,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李常在,雍正八年已進宮,封為李答應,雍正十年閏五月進位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尚健在,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馬常在(?—1768年),雍正七年七月已入宮,稱馬答應,雍正八年一月進位馬常在。卒於乾隆三十三年夏,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春常在,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稱高答應,八年十一月,稱高常在。約卒於雍正十年七月到十二年底之間,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常常在(?—1732年)雍正七年一月已入宮,雍正十年八月卒,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顧常在(?—1729年)雍正七年四月已進宮,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蘇答應,雍正四年七月進宮,可能卒於雍正七年八月以後。
吉常在,原稱吉官(吉官女子?),葬在妃園、泰陵、泰東陵之外,待考。
英答應,原稱蘭英,葬在妃園、泰陵、泰東陵之外,待考。
汪答應,葬在妃園、泰陵、泰東陵之外,待考。
德答應,葬在妃園、泰陵、泰東陵之外,待考。
蘇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疑為蘇答應。
張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伊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張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雲惠,葬在妃園、泰陵、泰東陵之外,待考。
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
嫡福晉:他塔喇氏(員外郎張保之女)
側福晉:劉佳氏(劉文煥之女);瓜爾佳氏(碩色之女)
庶福晉:馬佳氏(馬三合之女);白佳氏(白玉之女);錢佳氏(管領土完整錢加官之女);張佳氏(張喚文之女)
皇六子愛新覺羅·胤祚,幼殤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佑:
嫡福晉納喇氏,副都統法喀之女;
側福晉納喇氏,六品牧長韓楚翰之女;
側福晉巴爾達氏,管領噶爾賽之女;
庶福晉李佳氏,李聯科之女;
庶福晉伊爾根覺羅氏,包衣、參領伯霸之女;
庶福晉富察氏,西特庫之女;
庶福晉陳氏,管領薩哈塔之女。
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
嫡妻郭絡羅氏,和碩額駙明尚之女;
妾張氏,張之碧之女;
妾毛氏,毛二格之女。
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
嫡妻棟鄂氏,七十之女;
妾劉氏,劉大之女;
妾兆氏,瑪納哈之女;
妾郎氏,郎圖之女;
妾周氏,周大之女;
妾完顏氏,王達之女;
妾朱氏,朱大之女;
妾佟氏,佟大之;
妾陳氏,陳大之女。
皇十子愛新覺羅·胤俄:
不清楚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禌,幼殤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
★胤祹★嫡福晉:富察氏2(太保、大學士、伯爵馬齊之女)
側福晉:方佳氏5(四品典衛方文彬之女);管佳氏1(管有倉之女)
庶福晉:王佳氏1(王德政之女);李佳氏1(輕車都尉車爾特之女);邁氏(員外郎九格之女);陳氏(陳大麻之女)
妾:李氏1(李大之女);姚氏1(管領瑪色之女)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
胤祥一輩子有多少妻妾不得而知,但做親王以後,封誥命的有嫡福晉一個,側福晉三個,庶福晉兩個。嫡福晉兆佳氏,尚書馬爾漢之女;側福晉富察氏,佐領僧格之女;側福晉烏蘇氏,頭等護衛金保之女;側福晉瓜爾佳氏,郎中阿哈占之女;庶福晉石佳氏,領催庄格之女;庶福晉納喇氏,輕車都尉吳爾敦之女。
可是從他和嫡福晉生兒育女的數量來看,他和嫡福晉兆佳氏的感情非常非常好,已經到了專寵她一人的地步。他的嫡福晉兆佳氏所生的孩子,不論男女,不論有沒有成人,從康熙四十六年到到雍正三年,除去孝期三年,14年當中,兆佳氏共生子女7人 。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
嫡福晉完顏氏 侍郎羅察之女
側福晉舒舒覺羅氏 員外郎明德之女
庶福晉伊爾根覺羅氏 典衛西泰之女
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 二等護衛石保之女
妾吳氏 常有之女。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
嫡福晉:瓜爾佳氏(都統石文炳之女)
側福晉:瓜爾佳氏(員外郎博色之女)
庶福晉:杜氏(護軍校五爾之女)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胤祿:
嫡福晉郭絡羅氏,三品官品級能特之女;側福晉李氏,楊達色之女;側福晉朱氏,朱兆書之女;側福晉納喇氏,三等護衛六十八之女;側福晉張氏,張存仁之女;側福晉胡氏,胡宗顯之女;側福晉薛氏,佛保之女;庶福晉富察氏,郭禮之女;庶福晉王氏,在爾漢之女;庶福晉廖氏,廖洪柱之女。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胤禮:
嫡福晉鈕祜祿氏,果毅公阿靈阿之女;側福晉孟氏,達色之女。
皇十八子愛新覺羅·胤祄,幼殤
皇十九子愛新覺羅·胤禝,幼殤
皇二十子愛新覺羅·胤禕:
嫡福晉鄂勒特氏,噶爾卡思多羅郡王阿保之女;
側福晉崔氏,崔士桂之女;
側福晉周氏,蒙色之女;
庶福晉王氏,和索禮之女。
皇二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禧:
嫡福晉祖氏,佐領祖建吉之女;
側福晉周氏,頭等侍衛六格之女;
側福晉吳氏,吳勛臣之女;
側福晉關氏,員外郎博色之女。
皇二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祜:
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侍郎雙喜之女;
繼福晉烏雅氏,內大臣兼尚書海芳之女;
妾程氏,六品典衛程啟英之女;
妾楊氏,常住之女;
妾李氏,德住之女。
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祈:
不清楚
皇二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秘:
不清楚
㈡ 康字開頭即人物介紹
鰲拜是何許人?他何以能爬到清遷輔政大臣的高位,手操軍政與殺伐大權,竟能威脅到至高無上的康熙皇帝的權威? 鰲拜,滿族瓜爾佳氏人,生年不可考,隸屬滿清太宗皇太極直轄的鑲黃旗,年輕時常常隨皇太極征戰,驍勇善戰,軍功卓著,因而深得皇太極寵眷,於1634年就被授予牛錄章京(漢譯「佐領」),任甲喇額真(漢譯「參領」)。1637年,皇太極發兵進攻明邊防重地遼寧皮島,貝子碩托、武英群王阿濟格率軍多次進攻未克。在這軍情危急時,年輕的鰲拜挺身而出,立下軍令狀,獲准後即率軍大呼而上,強得登島成功,然後率先舉火引導後續部隊沖上該島。皮島逐克。皇太極聞報大喜,以鰲拜首功,超升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勇士),後又擢升鰲拜為最重要的鑲黃旗護軍統領,成為清王朝的主要將領。 1644年清軍入關。鰲拜率軍定燕京,征湖廣,馳騁疆場,沖鋒陷陣,為清王朝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這年10月,他率軍取道陝北,進攻西安的李自成軍。第二年5月李自成在被追擊途中遇害。1646年鰲拜又隨肅親王誼格出征四川張獻忠大西軍,在南充偷襲大西軍軍營,「大破之,斬獻忠於陣」。鰲拜又以首功被順治皇帝超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在(皇帝禁衛軍司令)。自此,鰲拜參議清廷大政,隨侍帝側,權勢日增,處於清廷核心地位。1661年順治帝,皇三子玄燁剛8歲,即帝位,是為康熙。國家政務由索尼(正黃旗)、遏必隆(鑲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鰲拜(鑲黃旗)四個大輔政大臣掌管。鰲拜雖位居四大臣之末,但因索尼年老我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蘇克薩哈因隸屬正白旗,是多爾袞舊,為索尼所惡,因而鰲拜得以擅權。他結黨營私,日益驕橫,竟發展到不顧康熙的意旨,先後殺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臨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等政敵,引起朝野驚恐,康熙震怒。最後康熙終設計將鰲拜擒獲,廷議當斬,康熙念鰲拜歷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誅,僅命革職,籍沒拘禁。不久鰲拜於禁所。在中國封建專制社會歷史上,權臣與皇帝的斗爭史不絕書。這是當時制度的必然產物。康熙與鰲拜的政爭只是其中一例罷了。
㈢ 歷史上名字帶康的比較出名的人物
康泰
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康僧會
三國時高僧。世居於竺,隨父經商,乃移居交趾。十餘歲雙親並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讖緯這學,尤嫻經律。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三國·吳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孫權為之建塔,因有佛寺,就是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現在的南京大報恩寺)。江蘇、上海(現在上海龍華寺、靜安寺等也是康僧會創立)一帶亦始興佛法,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形成江南佛教中心。
古金陵大報恩寺(前身為建初寺)是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為紀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十萬民工,歷時19年基本建成,耗費白銀248.5萬兩。宣德皇帝欽命鄭和參與工程建設,並主持了落成大典。古金陵大報恩寺是皇家寺廟,所有建築皆依皇家規制,其鼎盛時期范圍達「九里十三步」,曾與靈谷寺、天界寺並稱金陵三大寺,是明清時期百寺之首,當時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專門機構「僧錄司」也設於此。金陵大報恩寺是明初刻經、印經中心,是義學講壇。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 古報恩寺內五彩琉璃塔高約78米,九層八面,琉璃塔因塔體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磚砌成而得名。琉璃塔以五色蓮台為基座,塔體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每層的覆瓦、拱門均用赤、橙、綠、白、青五色琉璃貼面。拱門用五色琉璃構件拼接而成,上有飛天、雷神、獅子、白象、花卉等圖案,造型生動,製作精美。塔頂有黃金製成的寶頂,下面有9級「相輪」,之下為「承盤」。塔頂和每層飛檐下都垂懸金鈴鳴鐸(風鈴)152隻,金鈴聞風而鳴,禪意陣陣。塔身內置有146盞長明燈,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輪值管燈,使之晝夜長明不熄,每日耗油五十一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龍懸掛,華燈耀月,數十里外可見。古金陵大報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負盛名的標志性建築,永樂皇帝賜封該塔為「第一塔」。明散文家張岱稱之為「永樂之大窯器,中國之大古董」。被西方人譽為「中世紀七大奇觀」之一。1856年,金陵大報恩寺和琉璃塔毀於太平天國戰火。
康絢
字長明,南朝·梁華山藍田人。初仕北齊,後任梁朝司州刺史衛尉卿,以寬厚之德著稱。其先祖出自康居國人,據《梁書·康絢傳》記載,西域的這一支康氏,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在河西郡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並且子孫世代繁衍。
康子元
唐代經學大師,會稽(今屬浙江省紹興)人,字右昌,號毓奇。唐開元四年(731)丙辰年科進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宗正太卿。舉賢能治《易經》、《老莊》之學。形成帝王「受命不於天,於其人」,「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主張改革弊政,創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為歷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冊。後因,上疏安史隱患不納,遂請旨入閩觀風,居建寧府建陽縣,現有遺跡子元公墓在建陽。為入閩康氏始祖。
康昆侖
西域康國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彈《道調涼州》、《羽調錄要》等曲,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日知
唐代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人,至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因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公。
康澄
五代後唐明宗李嗣源時任大理少卿曾上疏言時事:為國家者有不足懼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懼,天象變見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竭不足懼,水旱蟲蝗不足懼也;賢士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不聞深可畏也。」識者皆多澄言切中時病。若從榮之變,任圜、安重誨等之死,可謂上下相徇,而毀譽亂真之敝矣。然澄之言,豈止一時之病,凡為國者,可不戒哉!系康子元後裔。為入莆(福建莆田)康氏始祖。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靈丘)人,仕後唐、晉二朝,皆有政績,所轄之地歲稔倉盈、牛馬遍野。後晉時官至宰相,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
康再遇
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與之
南宋著名學者.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人。曾上書「中興十策」,表現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等。
康進之
元代戲曲家。棣州(今山東省惠民)人,現存其雜劇《李逵負荊》一種。
康茂才
明朝開國大將。康茂才本來是元廷駐應天城的水軍元帥,朱元璋攻破應天城的時候,康茂才率部投降並願意歸附紅巾軍,朱元璋就讓康茂才做了紅巾軍的水軍頭領。以後,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佔了浙東以後,曾派康茂才做那裡的都水營田使,專門負責修築河堤,興建水利工程,恢復農業生產,供給部隊軍需。俗語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朱元璋對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業業地為朱元璋效力。無論打仗還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幹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許多功勞。
康大和
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於福建莆田崇福里礪山村(今莆田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
康大和於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闈,入京應試,得中二甲進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遷升侍講學士,嘉靖四十年(1561),晉升南京工部尚書。明朝皇帝稱贊大和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慶、永樂三朝元老,學問淵博,治學嚴謹,他為官清正、勤政愛民,為人「朴實敦厚,不事表舉」。其道德文章,為世人所推崇。年輕時被林貞、肅俊所賞識和器重。在學館時他曾書寫「學林」二字於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機。他還常說:「庭機吾所不及也」。可見他為官為人很謙虛的,致仕歸鄉後,與致仕居家的工部尚書林雲同諸儒,結社賦詩,風雅一時。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二人應興化郡守呂一靜之邀,續修《興化府志》,為總裁。後與林雲同等續修《郡志》。除總纂《興化府志》(萬曆甲戌志)外,有《礪峰集》、《續莆陽文獻》傳世。
康海
明代文學家。字德涵(1475-1540),號對山、滸西山人、沜東漁夫。陝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誅,康海受牽連而免職。歸鄉里後,以山水聲伎自娛。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作品主要有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賢」聞名。據傳,其父年老無子,勸父納妾生子;母病,嘗糞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元積
公元(1559-1613),字日空,號函三,明萬曆辛丑(1600)年進士,任太常寺博士達13年,改任吏科給事時未到任即病逝。光緒《湖南通志》、李元度《南嶽志》、《衡山縣志》中,對他均有簡略的記述,衡岳一帶,則頗為流傳他的故事。其一是:他向明神宗朱翊鈞上《保泰疏》,以「持盈保泰」為宗旨直言時弊,指責朝政,對皇帝和宰相都進行了辛辣的批評,更提出了頗為切合實際的建議。其次隨理學名家王家沐讀書,在王家沐父子死後為他們建「會靈精舍」,每年春秋在此舉行祭禮,兼作教育族中子弟的講學場所。會靈精舍成為繼文定書院而後的由南嶽籍的人手建的又一所書院。在南嶽還留傳一句順口溜就是 「康家祠堂祭得怪,先祭王夫子,後祭康保泰。」康保泰是因為上保泰疏而得來的尊稱。而此處的王夫子,即是王宗沐、王斗溟父子。康元積是王宗沐的門人。王斗溟萬曆甲午(1594)任湖廣左參政,主持鄉試,又為康元積座師。康元積同時受王氏父子兩代的知遇而尊師之情愈重了。第二則是他奉旨封藩回衡山時,發現黃堡驛馬差事使衡山百姓疲於奔命,他致函湖南司道予以裁撤。一舉革了為害衡民的弊政。在上述流傳的故事中,康元積表現出政治、大膽、尊師重道,關心桑梓疾苦。官雖不大,能量卻不小。
《保泰疏》寫於萬曆36年(1608)正月,屢經奏進,直到萬曆40年初方得到當時皇帝和宰相的重視。宰相趙煥讀了《保泰疏》後,嘆為「天下第一人」。明神宗則將康元積由太常寺博士這類閑職改任為吏科給事,進入台省供職。但康元積未等發揮他的才幹而匆匆謝世。《保泰疏》是以中國古代《易》理作為根據,從正月之卦象為「泰」一點,對它的內涵與外延,進行闡釋,結合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各方面情況,反復曲盡的分析、申述,以動帝聽。它通篇充滿了宋、明理學的光澤,正如鄒元標在《康元積墓誌銘》中說的:「其文精、暢、奧、邃,置古名臣奏議中,當為心折。」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敢於對皇帝和宰相直言指責。他指責皇帝不能正確對待江西參政姜士昌、御史宋燾和咸寧知縣滿朝薦等人的正言,偏聽妄信而又不理朝政。「致使天下之大,悠悠泛泛,如無舵之舟;大小之政,日趨於頹靡而滿失其初;大小之官,日習於苟且而盡忘其故。」吏部則鬻官賣爵,「吏胥雜流,輒旦夕而得官。」戶部則財困糧空,「太倉無二年儲。」兵部則貪功好大,將疲兵惰,「或剝軍以養寇,或弄兵以修隙。」工部則搞皇親國戚的樓殿營建,對河道、農田基本建設卻馬虎了事。禮部則造成了「民競於偷,士習於躁,縉紳竟於門戶,文章竟於纖靡」的社會風尚。洋洋萬余言,劉部都批評到了,切中時弊,無外乎引起了神宗和宰相們的震動。他在裁革黃堡驛馬的例差致湖南司道書中更大聲疾呼,「衡山地瘠民窮」,驛馬官差所造成的重擔,雖「剜卻百姓心頭之肉」,也難以解決。這種血淚控訴,使湖南當道官員們不得不勉從其請,裁撤了這項吃人的官差,為衡岳人民稍舒困境。衡山人民曾為此立碑記。
康元積20歲左右受業於王宗沐,難以胡安國的學術思想對他也有影響,加上家學淵源(他祖父康三泉是著名理學家鄒東廓的門人),因而在理學領域涉獵甚深。他專治《春秋》,又旁及諸子百家,佛道內典,著有《麟經約言》、《南嶽筆記》等。他原籍江西安福,因在南嶽讀書,加上祖父康三泉於嘉靖21至31年,十年中兩次來南嶽講學,南嶽又山明水秀,為宋代胡安國、朱熹、張栻,明代湛甘泉、羅洪先、鄒東廓等講授理學的勝地,諸多淵源,使他決定寄籍南嶽。南嶽會靈精舍側有保泰祠,就是康元積的子孫們祭祀之所。
康濤
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工山水花卉,亦善書。為雍正、乾隆年間畫家,以人物畫著稱,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傳統,用筆工整,形象靜逸。所畫《華清出浴圖》,以楊貴妃出浴為題。圖中楊貴妃的雲鬢松挽,身披羅紗。兩個小宮女端著香露,跟隨其後。
康有為
廣東省南海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後依靠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遭慈禧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後失敗。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大同書》、《中庸注》等,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
㈣ 姓康的偉人都有誰
康有為康泰: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康絢:字長明,南朝·梁華山藍田人,初仕北齊,後任梁朝司州刺史衛尉卿,以寬厚之德著稱。其先祖出自康居國人,據《梁書·康絢傳》記載,西域的這一支康氏,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在河西郡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並且子孫世代繁衍,變成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跟漢人沒有絲毫分別。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靈丘)人,仕後唐、晉二朝,皆有政績,所轄之地歲稔倉盈、牛馬遍野。後晉時官至宰相,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
康海:明代文學家。字德涵(1475-1540),號對山、滸西山人、沜東漁夫。陝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誅,康海受牽連而免職。歸鄉里後,以山水聲伎自娛。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作品主要有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等。
康女:明代人,因「三賢」聞名。據傳,其父年老無子,勸父納妾生子;母病,嘗糞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濤: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工山水花卉,亦善書。為雍正、乾隆年間畫家,以人物畫著稱,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傳統,用筆工整,形象靜逸。所畫《華清出浴圖》,以楊貴妃出浴為題。圖中楊貴妃的雲鬢松挽,身披羅紗。兩個小宮女端著香露,跟隨其後。
康僧會:康居國(今中亞一帶)人,一代高僧。世居於竺,隨父經商,乃移居交趾。十餘歲雙親並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讖緯這學,尤嫻經律。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三國·吳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孫權為之建塔,因有佛寺,江蘇一帶亦始興佛法,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
康子元:唐代經學大師,會稽(今屬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舉賢能治《易經》、《老莊》之學。形成帝王「受命不於天,於其人」,「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主張改革弊政,創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為歷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冊。
康昆侖:西域康國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彈《道調涼州》、《羽調錄要》等曲,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日知:唐代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人,至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因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公。
康再遇: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與之: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人,南宋著名學者。曾上書「中興十策」,表現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等。
康進之:棣州(今山東省惠民)人,元代戲曲家,現存其雜劇《李逵負荊》一種。康海:陝西武功縣人,明代文學家,作品多雜劇、散曲、詩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明朝開國大將。康茂才本來是元廷駐應天城的水軍元帥,朱元璋攻破應天城的時候,康茂才率部投降並願意歸附紅巾軍,朱元璋就讓康茂才做了紅巾軍的水軍頭領。以後,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佔了浙東以後,曾派康茂才做那裡的都水營田使,專門負責修築河堤,興建水利工程,恢復農業生產,供給部隊軍需。俗語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朱元璋對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業業地為朱元璋效力。無論打仗還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幹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許多功勞。
康茂林:明朝開國大將。與康茂才兄弟二人為朱元璋手下大將,明朝建國後,封康茂林在山東青州府為衡王,建衡王府。
康濟鼐:清代西藏貴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為貝子,與阿爾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務。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內部發生叛亂,藏王康濟鼐被殺。
康有為:廣東省南海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後依靠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遭慈禧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後失敗。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大同書》、《中庸注》等,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其中的《少年中國說》入選中學生語文課本。
康廣仁:號右博,又號大中,廣東省南海人,系康有為幼弟,曾創《知新報》,辦大同譯書局,發起不纏足會。清末維新變法人士。1897年在澳門主持《知新報》,後又經理上海不纏足會艾書、大同譯書局。1898年,在京協助康有為草擬新政奏稿及聯絡事宜。戊戌政變時遇難。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字文僴,號薇君,廣東省南海人,康有為長女。自幼不纏足、不穿耳,開中國婦女界風氣之先。15歲即據二十四史編《風俗制度考》,後又翻譯大量日本書籍,助父編纂《日本政變考》、《日本書目志》等。1897年在澳門《知新報》任翻譯。1898年7月與李惠仙(梁啟超夫人)等在上海創辦中國最早由婦女主辦、以婦女為閱讀對象的報刊《女學報》。精國學和英、日語種,為當時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江西省萬安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卓越領導人,傑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為中共中央委員,全國婦聯主席。歷任鄉婦女協會秘書,紅軍總司令部交通大隊政委、女子義勇隊隊長、直屬隊指導員,八路軍總司令部直屬隊政治處總支書記、主任,中央婦委委員,全國婦聯部長、常委、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秘書長、副主席、主席,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㈤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姓康的皇帝
沒有姓康的皇帝,不止如此,就算推算康姓改姓之前也沒有.以下資料可供參考:
關於康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後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便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死後謚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謚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姓正宗。
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表示對漢朝皇帝的誠心,那位王子到達我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其後子孫以國為姓,稱康氏。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
突厥(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游牧部落,西魏時建立政權,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
康姓歷史名人
康有為:近代維新派著名領袖。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為"公車上書"。1898年依靠光緒帝發動了維新運動,但遭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後失敗。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
康廣仁:康有為之弟。參與維新變法,戊戌政變時被捕入獄,與譚嗣同等同時在北京菜市口被殺,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僧會:三國時高僧。世居天竺。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建夜,孫權為之建塔,因始有佛寺,於是江蘇佛法始興。
康 泰:三國時吳國人,為中國早期遠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約在公元226年和朱應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國,曾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數十個,並曾在扶南會見天竺(今印度)使臣,歸國後撰有《吳時外國傳》。
康再遇: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昆侖:西域康國人,唐代琵琶演奏家,德宗貞元時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與之:南宋時人。高宗時因上"中興十策"而聞名。他虛構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純以農業為主,按口授田,自力耕織,平均分配生活資料,無私有制,無戰爭和剝削,反映了一種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
康 海:明代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為"前七子"之一。所作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
㈥ 康姓歷史名人及貢獻
康大和 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於莆田縣崇福里礪山(礪峰)(今莆田市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授編修。時明世宗禮佛拜道,醮事不斷,竟以青詞(道士齋醮時上奏天神的表章)優劣,衡量翰苑詞臣撰述之高下,以至眾多詞臣潛心奉製取幸。康大和卻不為所動,多次疏諫世宗以國事為重,遠離僧道,停止建醮,世宗不聽。嚴嵩入閣後,大和為其所忌,出仕近二十年,至嚴嵩倒台方復出。 明憲宗時,仙游縣籍翰林檢討鄭紀,針對宦官弄權、朝政腐敗,上《太平十策》,規諫遠姦邪,任忠良、恤民命、興禮教,勵精圖治,重振朝綱。憲宗不納、鄭紀憤然辭官歸養,至孝宗即位方供職,入侍經筵,尋召為國子祭酒,升南京太常少卿、戶部右侍郎等職。任上,屢加獻納,《裁借備荒六事》為孝宗嘉納,官至戶部尚書,史稱「經濟名臣」。 康泰 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康絢 字長明,南朝·梁華山藍田人,初仕北齊,後任梁朝司州刺史衛尉卿,以寬厚之德著稱。其先祖出自康居國人,據《梁書·康絢傳》記載,西域的這一支康氏,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在河西郡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並且子孫世代繁衍,變成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跟漢人沒有絲毫分別。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靈丘)人,仕後唐、晉二朝,皆有政績,所轄之地歲稔倉盈、牛馬遍野。後晉時官至宰相,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 康海 明代文學家。字德涵(1475-1540),號對山、滸西山人、沜東漁夫。陝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誅,康海受牽連而免職。歸鄉里後,以山水聲伎自娛。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作品主要有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賢」聞名。據傳,其父年老無子,勸父納妾生子;母病,嘗糞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濤 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工山水花卉,亦善書。為雍正、乾隆年間畫家,以人物畫著稱,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傳統,用筆工整,形象靜逸。所畫《華清出浴圖》,以楊貴妃出浴為題。圖中楊貴妃的雲鬢松挽,身披羅紗。兩個小宮女端著香露,跟隨其後。 康僧會 康居國(今中亞一帶)人,一代高僧。世居於竺,隨父經商,乃移居交趾。十餘歲雙親並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讖緯這學,尤嫻經律。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三國·吳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孫權為之建塔,因有佛寺,江蘇一帶亦始興佛法,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 康子元 唐代經學大師,會稽(今屬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舉賢能治《易經》、《老莊》之學。形成帝王「受命不於天,於其人」,「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主張改革弊政,創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為歷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冊。 康昆侖 西域康國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彈《道調涼州》、《羽調錄要》等曲,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日知 唐代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人,至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因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公。 康再遇 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與之 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人,南宋著名學者。曾上書「中興十策」,表現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等。 康進之 棣州(今山東省惠民)人,元代戲曲家,現存其雜劇《李逵負荊》一種。康海:陝西武功縣人,明代文學家,作品多雜劇、散曲、詩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 明朝開國大將。康茂才本來是元廷駐應天城的水軍元帥,朱元璋攻破應天城的時候,康茂才率部投降並願意歸附紅巾軍,朱元璋就讓康茂才做了紅巾軍的水軍頭領。以後,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佔了浙東以後,曾派康茂才做那裡的都水營田使,專門負責修築河堤,興建水利工程,恢復農業生產,供給部隊軍需。俗語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朱元璋對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業業地為朱元璋效力。無論打仗還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幹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許多功勞。 康茂林 明朝開國大將。與康茂才兄弟二人為朱元璋手下大將,明朝建國後,封康茂林在山東青州府為衡王,建衡王府。 康濟鼐 清代西藏貴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為貝子,與阿爾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務。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內部發生叛亂,藏王康濟鼐被殺。 康有為 廣東省南海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 梁啟超與光緒和康有為 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後依靠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遭慈禧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後失敗。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大同書》、《中庸注》等,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其中的《少年中國說》入選中學生語文課本。 康廣仁 號右博,又號大中,廣東省南海人,系康有為幼弟,曾創《知新報》,辦大同譯書局,發起不纏足會。清末維新變法人士。1897年在澳門主持《知新報》,後又經理上海不纏足會艾書、大同譯書局。1898年,在京協助康有為草擬新政奏稿及聯絡事宜。戊戌政變時遇難。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 字文僴,號薇君,廣東省南海人,康有為長女。自幼不纏足、不穿耳,開中國婦女界風氣之先。15歲即據二十四史編《風俗制度考》,後又翻譯大量日本書籍,助父編纂《日本政變考》、《日本書目志》等。1897年在澳門《知新報》任翻譯。1898年7月與李惠仙(梁啟超夫人)等在上海創辦中國最早由婦女主辦、以婦女為閱讀對象的報刊《女學報》。精國學和英、日語種,為當時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 江西省萬安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卓越領導人,傑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為中共中央委員,全國婦聯主席。歷任鄉婦女協會秘書,紅軍總司令部交通大隊政委、女子義勇隊隊長、直屬隊指導員,八路軍總司令部直屬隊政治處總支書記、主任,中央婦委委員,全國婦聯部長、常委、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秘書長、副主席、主席,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追問: 我佩服你!謝謝
㈦ 名字帶「康」的外國名人
Constance, 康斯坦絲, 拉丁, 堅定忠實的人。
Conrad, 康拉德 , 援助者,智慧;指導的人。
Cornelius, 康那理惟士, 拉丁, 太陽之角;王權
Cornell 康奈爾 法國, 金黃色頭發的人。
Constantine,男名,中文譯「康斯坦丁」本意:堅守信念。
Cambier, 康比爾,
Cambridge,俗譯劍橋,其實直譯應該是康橋,再直接應該叫:康布里齊(很英倫,哈利波特的味道了)
Concordia, 康柯迪婭
Condillac, 康迪拉克(就是兩個字母之差, Cadillac就是凱迪拉克了)
Condorcet,康多賽,法語發音譯
Condruses,康杜魯斯
Conlin,康林
Connelly,康耐力,康耐莉
Conniewalker,康尼沃克(或者譯:康尼步行者)
Connorivens,康諾里文斯
Connormcarty,康諾姆卡蒂
Connors,康納斯
Conrada,康拉達
Conradferdinand,康拉德費迪南德(一眼就知道是西文名)
Conradhirsh,康拉德什(印度名吧?!)
Consadole,康撒多勒
Conscience,良心這個詞也可以做人名,汗! 人名譯:康施恩斯
Consolmagno,康索馬格諾
Constable,康斯特布爾
Constantia,康斯坦莎
K開頭的「康」字名
Koncek,康克
Kondakov,康達科夫
Kondojiro,康多吉羅(多半是一個日文名用羅馬文拼的名,樓主不喜歡可以跳過了)
Kondratyuk,康卓拉杜克
Konig,德文名字來了。。。。康尼什
Konigstuhl,康尼什施杜爾
Konko,康考,(一個字幕之差,就是國內的大品牌:Konka康佳!)
Konkolya,康柯爾婭
Konnai,康納伊
Konradbenes,康拉得本斯
Konradin,康拉丁
Konradzuse,康拉得宙斯
Konstantin,康斯坦丁(注意這個詞用K開頭不是C)
Konstfrolov,康斯特夫洛洛夫
Konstitutsiya,康斯提圖西婭
Konyukhov,康雨克霍夫
兄弟,我又補充了自己對著Minor Planet字母表翻譯的。。心血都給出去了,沒功勞有苦勞是不~
㈧ 康姓名人的故事有哪些
康大和 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於莆田崇福里礪山村(今莆田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 康大和於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闈,入京應試,得中二甲進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遷升侍講學士,嘉靖四十年(1561),晉升南京工部尚書。明朝皇帝稱贊大和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慶、永樂三朝元老,學問淵博,治學嚴謹,他為官清正、勤政愛民,為人「朴實敦厚,不事表舉」。其道德文章,為世人所推崇。年輕時被林貞、肅俊所賞識和器重。在學館時他曾書寫「學林」二字於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機。他還常說:「庭機吾所不及也」。可見他為官為人很謙虛的,致仕歸鄉後,與致仕居家的工部尚書林雲同諸儒,結社賦詩,風雅一時。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二人應興化郡守呂一靜之邀,續修《興化府志》,為總裁。後與林雲同等續修《郡志》。 除總纂《興化府志》(萬曆甲戍志)外,有《礪峰集》、《續莆陽文獻》傳世。 康泰 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康絢 字長明,南朝·梁華山藍田人,初仕北齊,後任梁朝司州刺史衛尉卿,以寬厚之德著稱。其先祖出自康居國人,據《梁書·康絢傳》記載,西域的這一支康氏,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在河西郡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並且子孫世代繁衍,變成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跟漢人沒有絲毫分別。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靈丘)人,仕後唐、晉二朝,皆有政績,所轄之地歲稔倉盈、牛馬遍野。後晉時官至宰相,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 康海 明代文學家。字德涵(1475-1540),號對山、滸西山人、沜東漁夫。陝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誅,康海受牽連而免職。歸鄉里後,以山水聲伎自娛。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作品主要有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賢」聞名。據傳,其父年老無子,勸父納妾生子;母病,嘗糞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濤 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工山水花卉,亦善書。為雍正、乾隆年間畫家,以人物畫著稱,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傳統,用筆工整,形象靜逸。所畫《華清出浴圖》,以楊貴妃出浴為題。圖中楊貴妃的雲鬢松挽,身披羅紗。兩個小宮女端著香露,跟隨其後。 康僧會,三國時期僧人,西域康居國大丞相有一個大兒子,單名叫會。他不戀富貴,看破紅塵,立志出家當了和尚,人稱「康僧會」,康僧會秉承佛旨,來到中華弘傳佛法,廣結善緣。他不僅精通佛典,而且「天文圖緯,多所貫涉」。他於公元247年來到三國時的東吳。他在建業(當時東吳的都城)建立寺廟,供奉佛像弘揚佛法。不久受到孫權的信敬,並為他建佛塔,造佛寺。是繼支譧之後在江南傳教的人,康子元 唐代經學大師,會稽(今屬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舉賢能治《易經》、《老莊》之學。形成帝王「受命不於天,於其人」,「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主張改革弊政,創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為歷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冊。 昆侖西域康國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彈《道調涼州》、《羽調錄要》等曲,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日知 唐代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人,至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因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公。 康再遇 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與之 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人,南宋著名學者。曾上書「中興十策」,表現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等。 康進之 棣州(今山東省惠民)人,元代戲曲家,現存其雜劇《李逵負荊》一種。康海:陝西武功縣人,明代文學家,作品多雜劇、散曲、詩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 明朝開國大將。康茂才本來是元廷駐應天城的水軍元帥,朱元璋攻破應天城的時候,康茂才率部投降並願意歸附紅巾軍,朱元璋就讓康茂才做了紅巾軍的水軍頭領。以後,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佔了浙東以後,曾派康茂才做那裡的都水營田使,專門負責修築河堤,興建水利工程,恢復農業生產,供給部隊軍需。俗語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朱元璋對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業業地為朱元璋效力。無論打仗還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幹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許多功勞。 康茂林 明朝開國大將。與康茂才兄弟二人為朱元璋手下大將,明朝建國後,封康茂林在山東青州府為衡王,建衡王府。 康濟鼐 清代西藏貴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為貝子,與阿爾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務。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內部發生叛亂,藏王康濟鼐被殺。 康有為 廣東省南海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 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後依靠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遭慈禧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後失敗。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大同書》、《中庸注》等,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其中的《少年中國說》入選中學生語文課本。康廣仁 號右博,又號大中,廣東省南海人,系康有為幼弟,曾創《知新報》,辦大同譯書局,發起不纏足會。清末維新變法人士。1897年在澳門主持《知新報》,後又經理上海不纏足會艾書、大同譯書局。1898年,在京協助康有為草擬新政奏稿及聯絡事宜。戊戌政變時遇難。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 字文僴,號薇君,廣東省南海人,康有為長女。自幼不纏足、不穿耳,開中國婦女界風氣之先。15歲即據二十四史編《風俗制度考》,後又翻譯大量日本書籍,助父編纂《日本政變考》、《日本書目志》等。1897年在澳門《知新報》任翻譯。1898年7月與李惠仙(梁啟超夫人)等在上海創辦中國最早由婦女主辦、以婦女為閱讀對象的報刊《女學報》。精國學和英、日語種,為當時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 江西省萬安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卓越領導人,傑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為中共中央委員,全國婦聯主席。歷任鄉婦女協會秘書,紅軍總司令部交通大隊政委、女子義勇隊隊長、直屬隊指導員,八路軍總司令部直屬隊政治處總支書記、主任,中央婦委委員,全國婦聯部長、常委、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秘書長、副主席、主席,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㈨ 康姓來源及名人
姓氏起源
關於康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後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便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死後謚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謚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姓正宗。
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表示對漢朝皇帝的誠心,那位王子到達我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其後子孫以國為姓,稱康氏。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
突厥(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游牧部落,西魏時建立政權,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
聚集地(遷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發源地是康叔被封的衛國,在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衛國定都於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東北),後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陝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遷始於三國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一帶。唐玄宗時有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封天山縣男(今新疆托克遜縣東北),其孫康日知,舉家南遷浙江省紹興縣定居。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縣)從征入蜀,後定居四川;同時,康氏還有遷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台灣為第七十九個大姓,以屏東、嘉南等地為最多。現台灣的屏東、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灣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蹤跡,可謂遍布台灣的每個角落。
堂號
"會稽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於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後來討平張韶,昇平盧節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號。
康氏還以"京兆"為堂號。
歷史名人
康有為:近代維新派著名領袖。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為"公車上書"。1898年依靠光緒帝發動了維新運動,但遭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後失敗。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
康廣仁:康有為之弟。參與維新變法,戊戌政變時被捕入獄,與譚嗣同等同時在北京菜市口被殺,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僧會:三國時高僧。世居天竺。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建夜,孫權為之建塔,因始有佛寺,於是江蘇佛法始興。
康 泰:三國時吳國人,為中國早期遠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約在公元226年和朱應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國,曾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數十個,並曾在扶南會見天竺(今印度)使臣,歸國後撰有《吳時外國傳》。
康再遇: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昆侖:西域康國人,唐代琵琶演奏家,德宗貞元時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與之:南宋時人。高宗時因上"中興十策"而聞名。他虛構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純以農業為主,按口授田,自力耕織,平均分配生活資料,無私有制,無戰爭和剝削,反映了一種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
康 海:明代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為"前七子"之一。所作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
㈩ 創造歷史的風雲人物有康的還有誰
你好!很高興能來為你自解答!因為人物簡介太長就直接上,人的詳細內容請網路!希望能採納謝謝!
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詳,啟長子。
仲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詳,太康弟,後羿廢黜太康後立其為王。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詳。少康是夏朝第六世君王,為夏後相之子,相妻有仍氏之女後緡所生。
康叔(康氏之主)
康大和
· 康泰
· 康絢
· 康福
· 康海
· 康女
· 康濤
· 康僧會
· 康子元
· 康澄
· 康昆侖
· 康日知
· 康再遇
· 康與之
· 康進之
· 康茂才
· 康茂林
· 康濟鼐
· 康有為
· 康廣仁
· 康同薇
· 康克清
· 康世恩
· 康干生
· 康志強
· 康莊
· 康林
· 康烈功
· 康健民
康熙(年號)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的武將、戰國大名,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將軍
想不出了,不容易啊!還望採納!謝謝!也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