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說一個歷史故事。
伯樂相馬: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寒食節的由來取意於春秋時期的晉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的故事:晉公子重耳未繼位之前,遭到晉獻公的追殺,在外顛沛流離了19年。介之推與狐偃、趙衰等一批老臣,與重耳患難與共,相伴十幾年忠貞不二,吃盡了苦頭。最艱難的時候,介之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讓重耳充飢。後來,重耳當了君王,也就是著名的五霸之一晉文公。他重賞了有功之臣,誰知偏偏把介之給忘了。而介之推卻也不申辯,不爭功,背著老娘隱居深山,過著清貧的生活。後來,晉文公想起了介之推的功勞,十分慚愧,便派人尋找介之推母子。打聽了很久,聽說在綿山一代隱居。可是還是尋不到,晉文公便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介之推出來。面臨大火,介之推仍不下山,最後與母親緊抱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十分懊悔,便下令厚葬介之推,還改為綿山為介山,以示追悼。並親自為介之推掃墓。晉國百姓為紀念介之推,每年冬至後的第105天,一般在清明節氣那一天即介之推被焚日,定為寒食節,家家戶戶禁煙火,吃三天寒食
B. 講一個歷史故事
因為「安定門之約」,也是因為盡快逼迫清政府議和的手段,當然也有心思想要掩蓋當時英法聯軍犯下的暴行罪證,所以才有了兩次火燒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的起因其實很復雜。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逼近了京城。英法聯軍派出了以兩個使者加一位記者,還有一小隊印度士兵的使團前去談判有關停戰的協議。但是在此期間,英法聯軍已經開始了對圓明園的劫掠以及毀壞。
當英法聯軍聽到使團被囚禁的消息之後,憤怒的軍隊焚燒了當時圓明園的一座宮殿。但是這只是一個起始,數日後清軍打開安定門,讓英法聯軍進入,並釋放了囚禁的使團。但是當時使團中的一些人員傷亡,以及使團內部自稱受到虐待的報告,致使當時駐清英國最高長官額爾金,照會恭親王。要將圓明園夷為平地,以作報復。
其實第二次焚毀圓明園也是由於「安定門之約」的約束原因,當時於英法聯軍約定不得毀壞京城內的建築設施,而為了催促清政府盡快接受和談,英法聯軍選擇了當時在京郊的圓明園,作為報復警告以及示威的場地。當然其中也不乏,英法聯軍想要掩蓋當時在圓明園暴行的嫌疑。於是便有了第二次火燒圓明園,「三山五園」就此消失在歷史長河,只剩下些殘垣斷壁。
英法聯軍的暴行永遠無法被我們遺忘,現在的圓明園遺址還在述說當時的慘狀。這些恥辱,我們無法遺忘,也不應該遺忘。歷史教會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終將會努力讓我們的國,屹立在世界之巔,讓這些恥辱永遠無法再發生在我們身上。
C. 求一歷史故事,上台講故事用
東方朔故事
公車令奉祿微薄,又始終沒有見到皇帝,東方朔很是不滿。為了讓漢武帝盡快召見自己,他故意嚇唬給皇帝養馬的幾個侏儒:「皇帝說你們這些人既不能種田, 又不能打仗, 更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華, 對國家毫無益處, 因此打算殺掉你們。你們還不趕快去向皇帝求情!」侏儒們大為惶恐, 哭著向漢武帝求饒。漢武帝問明原委, 即召來東方朔責問。東方朔終於有了一個直接面對皇帝的機會。他風趣地說:「我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株儒身高3尺, 我高9尺, 所掙傣祿卻一樣多, 總不能撐死他們而餓死小臣吧!聖上如果不願意重用我, 就乾脆放我回家, 我不願再白白耗費京城的白米。」 東方朔詼諧風趣的語言, 逗得漢武帝捧腹大笑, 遂任命他侍詔金馬門, 不久又擢為侍郎, 侍從左右。
漢武帝喜歡游戲, 為政之暇, 常出謎語, 讓侍從猜測。東方朔每猜必中, 應答如流, 很快得到寵幸。而東方朔則利用接近皇帝的機會, 屢屢向漢武帝諫諍國政。
建元三年(前138年), 漢武帝為了田獵游樂, 擬劃出關中方圓百里的良田, 建造規模宏大的林苑。朝中眾臣大多迎合帝意, 表示贊同, 東方朔卻據理力諫:「聽說謙虛謹慎, 天將降福, 驕傲奢侈, 天將降災。現在聖上嫌宮殿不高大, 苑林不寬廣, 要建上林苑。試想, 關中一帶, 土地肥美, 物產豐饒,國家賴以太平, 小民賴以富足, 劃地為苑, 將上乏國家, 下虧小民;為建造虎鹿樂園而毀人墳墓, 拆人房屋, 將使小民無家可歸, 傷心流淚, 怨恨朝庭。昔殷紂王建九市而諸侯叛亂, 楚靈王造章華台而楚民離心, 秦始皇修阿房宮而天下大亂。前事之鑒, 不可不察。」漢武帝雖不願停修上林苑, 但對東方朔表現出的膽識和忠誠十分欣賞, 下詔賜給黃金百斤, 並授予太中大夫給事中的官銜。
漢武帝的妹妹隆慮公主老來得子,封昭平君,深得武帝寵愛,但她卻驕橫不法, 酒後殺人,廷尉不敢依法治罪, 特向武帝請示。武帝礙於法律, 不好明令赦免。於是假意哭泣, 想暗示廷尉免罪。左右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用意, 紛紛為昭平君求情, 獨東方朔故作糊塗, 向漢武帝祝頌說:「聖王執政, 哭賞不避仇敵, 誅殺不擇骨肉。今聖上嚴明, 天下幸甚!」此舉使漢武帝難徇私情, 不得不忍痛依法懲處了昭平君。
漢武帝好大喜功, 也喜歡臣下歌功頌德。一次,武帝問東方朔:「先生以為聯是一位什麼樣的君主呢?」東方朔回答說:「聖上功德, 超過三皇五帝, 要不眾多賢人怎麼都輔佐您呢, 譬如周公旦、邵公奭都來做丞相, 孔丘來做御史大夫, 姜子牙來做大將軍…… 」東方朔一口氣將古代32個治世能臣都說成了漢武帝的大臣。他語帶諷刺, 但又裝出一幅滑稽相, 使漢武帝欲恨不能,破泣為笑, 笑恨之餘又確實感到自己不如聖王。
甘羅故事
甘羅的爺爺甘茂,是秦國的丞相,有一回因為一件事得罪了秦武王。秦武王本想處罰甘茂,可又覺著他是朝中老臣,不好公開發落,就想了個法子整治他。
這一天,秦武王把甘茂叫到面前,板著臉說道:
「命你在三天內,給我送來三個雞蛋。」
甘茂剛答應了一個「是」字,秦武王又接著說:
「我要的可是公雞蛋!聽清了嗎?公雞蛋。」
甘茂立刻傻了眼。他睜著驚訝的眼睛,獃獃地望著秦武王。秦武王連看都不看他,揮揮手說:
「你走吧。」
甘茂回到家裡,茶不思,飯不想,愁眉苦臉,悶悶不樂。甘羅見爺爺神色不對,就纏著爺爺非要問出個究竟不可。甘茂只好一五一十地說出了原委,最後嘆了一口氣,說:
「我的死期已經不遠了。」
沒想到甘羅聽了以後,一點我也不著急,反倒安慰甘茂說:
「爺爺,您別著急,三天以後,我替您去面見大王。」
三天的限期到了。秦武王召見甘茂,想不到進來的竟是一個孩子。
「你是誰家的孩子?」秦武王奇怪地問。」
甘羅不慌不忙地說:
「尊敬的大王,我是甘茂的孫子甘羅。」
秦武王生氣地說:
「你爺爺為什麼不來見我?倒派了你這樣一個孩子,真不像話!」
「報告大王,我的爺爺正在家裡生孩子,來不了,所以派我來見大王。」
秦武王一聽這話,禁不住怒火上升,一拍幾案,說:
「真是胡說,男人怎麼會生孩子呢!」
甘羅一點兒也不害怕,從容地答道:
「大王說得有理。既然男人不會生孩子,那麼公雞也自然不會下蛋!」
秦武王張口結舌,不能答對。他覺得眼前這個孩子真是又聰明,又大膽,實在太可愛了。於是就不再提要公雞蛋的事兒,甘茂也免了一場災難。
不久,秦武王死了,他的弟弟即位,就是秦昭王。有人在秦昭王面前說了甘茂的壞話,甘茂被迫逃到了魏國。他的封地、家產也被沒收了。甘羅只好四處流浪,後來成了一個叫呂不韋的大官的食客。
智激張唐
秦王贏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他的故事請看本全書政治家卷一)即位的時候,呂不韋掌握著大權。
有一次,秦王打算派一個大臣到燕國去當丞相,以便秦、燕聯合起來,夾攻中間的趙國。呂不韋就推舉了張唐。沒想到張唐說什麼也不願去燕國。他苦著臉對呂不韋說:
「以前,我曾經率兵攻打過趙國。趙國人十分恨我,趙王還下令,誰能捉住張唐,就賞誰一百里的土地。現在,要是派我去燕國,必定得從趙國經過,那我還能活命嗎?」
不管呂不韋怎麼連勸帶嚇,張唐就是不肯去燕國,弄得呂不韋很不痛快。
只有十二歲的甘羅知道了這件事,就去見呂不韋。他見呂不韋正一個人坐在那裡生悶氣,就故意裝出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問:
「文信侯(呂不韋的封號),您怎麼不高興呀?」
呂不韋說:
「我想讓張唐出使燕國為相,他死活不肯去,所以我心裡不高興。」
甘羅說:
「請您把這件事交給我來辦吧,我一定能讓張唐到燕國去。」
呂不韋聽了這話,不覺生起來氣來,大聲呵斥說:
「走開!我親自請他去,他都不肯,你一個小孩子怎能勸得動他?真是豈有此理!」
甘羅卻不慌不忙地說:
「七歲的項橐曾當過孔子的老師。我都十二歲了,您難道不能讓我試試看?要是我辦不成這件事,您再發火也不遲。」
呂不韋也知道甘羅聰明機智,口齒伶俐善辯,這次又看他態度誠懇,言之成理,就說:
「那,你就去試試吧!」
甘羅馬上去拜訪張唐。一見面,他裝出一副難過的樣子,說:
「您的死期快到了,所以我今天特地趕來憑吊您。」
張唐一聽,氣得要命,瞪著眼嚷道:
「你這個孩子怎麼說出這樣難聽的話,真是太不懂規矩了。」
「您先別生氣。」甘羅不慌不忙地說,「您說您的功勞比起當年的武安君白起來,誰的功勞大?」
「那怎麼能比呢?」張唐說,「武安君是先王在位時候的名將,向南打敗了楚國,向北鎮懾住燕國、趙國。長平一戰,一次就消滅了四十多萬趙軍,奪取的城池不計其數。我可比不上他。」
甘羅點點頭,接著又問道:
「我再問您,拿當年的丞相范睢和當今的文信侯相比,誰的權勢大?」
「這還用問嗎?當然是文信侯的權勢大啦。」
甘羅說:
「您不會不會知道吧,當年范睢要攻打趙國,白起不同意,結果怎樣呢?白起被迫逃亡,死了!如今,文信侯請您去燕國任相,您卻說什麼也不肯去。這樣下去,我可真不知您將會死在什麼地方!」
聽甘羅這么一說,張唐不由得嚇出一身冷汗,馬上說:
「我真糊塗啊!你回去轉告丞相,我這就動身到燕國去。」
甘羅囑咐張唐抓緊准備行裝,自己又去見呂不韋,把張唐同意去燕國的事告訴了他,又說:
「請您轉告大王,讓他給我五輛馬車,我先到趙國通報一下。」
這回呂不韋可不敢再小看甘羅了。他立即進宮,把這件事的經過告訴了秦王贏政。
贏政聽了以後,驚喜地說:
「聽你這么一說,我倒很想見見這個孩子。」
於是呂不韋就帶著甘羅去拜見贏政。贏政提出了很多問題,都沒有難倒甘羅。最後贏政高興地說:
「到底不愧是名門之後啊!」
贏政派了十輛馬車、一百多個隨從,由甘羅帶著出使趙國。
出使趙國
趙襄王聽說秦國的使者到了,趕忙出城迎接,誰知一看,來者竟是個孩子,心中有些不高興,說:
「你們秦國難道沒有歲數大的人了嗎?怎麼派你一個小孩子來了?」
甘羅不慌不忙地答道:
「我們秦王用人向來是歲數大的人委派大事,歲數小的人委派小事,所以才派我出使貴國。」
趙襄王一聽這話,覺得這孩子十分聰明,就問他到趙國來有什麼事。甘羅問道:
「大王,您聽說燕國太子丹在秦國當人質嗎?」
「聽說了。」
「還有,張唐將要去燕國當丞相,您也聽說了嗎?」
「也聽說了!」
甘羅故意做出神秘的樣子,低聲說:
「您難道看不出來,趙國快要完了嗎?」
見趙襄王一副吃驚的樣子,甘羅這才接著說道:
「燕國讓太子丹到秦國當人質,說明燕國相信秦國;秦國派張唐到燕國任丞相,又說明秦國信任燕國。要是秦、燕兩國聯合起來夾攻中間的趙國,趙國可就危險啦!」
聽甘羅這么一說,趙襄王再不敢小看甘羅了,急忙問道:
「那你說該怎麼辦呢?」
「秦和燕交好,是為了進攻趙國,擴展河間(現在的河北省中部)一帶的土地。要是大王答應把河間的五座城池送給秦國,我回去以後,一定請求秦王把太子丹送回燕國,那麼秦、燕的關系就會疏遠。然後,趙國就可以前去攻打燕國,得到地好處可就遠遠不止這五座城了。」
趙襄王一聽,立刻轉憂為喜,當即決定把河間的五座城池割給秦國。甘羅帶著王城的地圖回到國都咸陽。秦王按照甘羅的建議,不但沒讓張唐到燕國去,還把太子丹送回國。不久趙國派大將李牧(他的故事請看本全書軍事家卷)率兵攻打燕國,奪取了三十座城池,並分給秦國十一座。
秦國不費一兵一卒,白白得到了許多城池和好處。為了獎賞甘羅,贏政封他為上卿(相當於丞相),還把以前沒收的甘茂的的土地賜給了甘羅。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D. 講歷史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凈。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哲理點撥:即使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也還得加以仔細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錯。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僅憑對事對人的表象就妄下結論,有時也難免出錯誤!
E. 說幾個歷史故事
揭秘周恩來為什麼一生沒有兒女
1919年的盛夏,原本相隔數千里、年齡相差6歲的周恩來和鄧穎超在天津的一次學生集會中不期而遇。
那天,在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念書,擔任著女師女界愛國同志會講演隊隊長和學生聯合會講演部部長的鄧穎超在天津南開學校的禮堂里進行講演。而此時,不久前剛從日本回國參加五四運動、擔任著《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主編的周恩來正巧坐在禮堂的中間。鄧穎超精彩的講演打動了周恩來,這一天周恩來和鄧穎超開始相識。
這次相遇的背景決定了他們日後愛情的性質。他們是因為革命才走到一起的,革命是他們愛情產生的媒介和前提,他們的愛情註定是兩個革命者的愛情。
此後不久,周恩來和鄧穎超一起發起成立了天津學生愛國運動的核心組織——覺悟社,並出版革命刊物《覺悟》。這一段時間共同戰斗的經歷卻為他們日後情感的發展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1920年11月7日,周恩來赴法國勤工儉學。遠在法國的周恩來每每思念起祖國、思念起祖國的朋友和親人時,鄧穎超那熱情、勇敢而又淳樸、端莊的形象便在他的眼前一次次閃現。
1923年春天的一天,已經轉到天津仁達女校任教的鄧穎超收到周恩來寄來的一張明信片。在這張明信片的背後,周恩來用剛勁、奔放的字體寫著:「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打破一向的束縛,勇敢地奔啊奔!」鄧穎超被周恩來這漫涌而來的愛的激情打動了,在頻繁的書信往來和情感交流中,她也越來越感到智慧、堅定的周恩來是自己最理想的伴侶,在徵得母親的默許後,鄧穎超寫信給周恩來,確定了兩人間的愛情關系。
1924年7月,周恩來從巴黎回國,9月抵廣州,11月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1925年8月初,21歲的鄧穎超隻身從上海來到廣州。在愛情的呼喚下,兩位分別5年的年輕人再次相聚。8月8日,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張申府請周恩來、鄧穎超等人吃了一頓便飯,這頓便飯也成了周恩來和鄧穎超的婚宴。周恩來和鄧穎超結婚之後,因為事業需要總是聚少離多。聚時,他們恩愛有加,離時更是互相惦念,互相關懷。
10月6日,周恩來率領國民革命軍東征。就在這時,鄧穎超發現自己懷孕了。丈夫不在,母親不在。左思右想,她決定將孩子打掉。她第一次放棄了做母親的機會。本以為做母親的機會以後是很多的,沒想到,第二次懷孕,她竟因難產而死裡逃生,而且從此失掉了做母親的機會。
在艱難的歲月中,周恩來與鄧穎超無論是在天津還是廣州,無論是在上海還是武漢,他們曾面臨著一次次死亡的威脅,卻又一次次死裡逃生、化險為夷。
在長征途中,當紅軍長徵到毛兒蓋時,周恩來病倒了。他連續幾天高燒,不能進食,肝區腫大。經醫生檢查,周恩來被確診為阿米巴肝膿腫。但是在當時條件下無法消毒,不能開刀或穿刺,只能採取用冰塊冷敷的辦法,控制炎症的發展,這在當時看來,周恩來的病情凶多吉少。聞訊急急趕來的鄧穎超在周恩來的擔架邊苦苦守候了三天三夜。也許就是這三天三夜的苦苦守候,使得周恩來終於在早晨奇跡般地從地獄邊回轉……
毛澤東拒絕人民幣印自己頭像時間:2011-06-24 來源:中國歷史故事網 作者:黨史縱覽 點擊:39188次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掛牌儀式在石家莊中華北街11號隆重舉行。同日,人民幣在石家莊市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平山縣正式發行。此時,在遠方的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戰場上,大決戰的隆隆炮聲正在宣告著蔣家王朝的覆滅,同時也像是在為未來新中國的中央銀行成立典禮喝彩。
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成立
在人民幣發行之前,各解放區都有自己的銀行,並各自發行貨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流通范圍較小、種類繁多的區域性貨幣和地方流通券。這些貨幣大多來源於抗戰時期。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各解放區開始連成一片,原先的割據狀態被打破,各地區之間物資交流、貿易往來增多,這就要求各解放區統一財經政策。
1947年3月15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華北財經會議在河南省武安縣(1949年劃歸河北省)冶陶鎮召開。為了統一思想,中央派遣董必武前往指導會議。
董必武帶著夫人和孩子從陝北一路東行。當他們走到山西五台縣東山區大槐庄時,所帶的干糧吃光了,警衛員跑到一個小店買燒餅,但店家不收陝甘寧邊幣,甚至連公家開的商店也只認晉察冀邊幣,最後警衛員只能空手而歸。孩子餓急了,董必武的夫人只好用一塊新布料換了兩個燒餅。這件事使董必武深切體會到貨幣統一的必要性。
董必武在起草《華北財經辦事處組織規程》時,就將「籌建中央財政及銀行」列為規程的第五條。中央批准後,華北財經辦事處便開始醞釀籌建中央銀行,並開始考慮新貨幣的設計和印製問題。
經過一番考慮,董必武致電中共中央:「已派南漢宸赴渤海找張(鼎丞)、鄧(子恢)商議建立銀行的具體辦法。銀行的名稱,擬定為中國人民銀行。是否可以,請考慮示遵。名稱希望早定,印鈔時要用。」
當時,毛澤東率中央機關正在陝北轉戰。接電後,他和周恩來、任弼時仔細推敲後,回電說:「目前建立統一的銀行是否過早一點兒?進行准備工作是必要的,至於銀行名稱,可以用中國人民銀行。」後來,由人民銀行發行的貨幣,就叫人民幣。
1947年冬天,在河北平山縣夾峪村一座農家小院的門前,掛出了「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的牌子。其成員的工作是搜集各解放區貨幣發行政策、發行指數、物價指數和設計人民幣票樣等。
毛澤東拒絕在貨幣上印自己的像
根據董必武和南漢宸的指示,晉察冀邊區財政印刷局開始設計人民幣票樣。大約在1947年11月,設計出來的票樣送到夾峪村後,南漢宸立即呈報給董必武審定。
第一套人民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6個字,是董必武題寫的。他知道這幾個字的分量,特地沐浴更衣,懷著無比莊重和虔誠的心情,工工整整地寫下了這6個字。
那時候,中共中央還在陝北。毛澤東得知票樣上印有他的像後,致電董必武,不同意鈔票上印他的像。理由是,鈔票是政府發行的,他是黨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要印也要等將來他當了政府主席後再說。
這已經是毛澤東第二次拒絕在貨幣上印他的像。第一次是在中央蘇區時,黃亞光設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貨幣時就准備用他的像,那時毛澤東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然而,毛澤東在審看票樣時卻說:「我的像不能用,我沒有這個資格。」誰有這個資格呢?當大家犯難時,毛澤東出了個主意:可以考慮採用列寧的頭像。這就是列寧像出現在中國紅色貨幣上的原因。
經過一番思考,董必武要求人民幣的票面設計,應盡量體現人民性質,反映工農業生產。人民幣的設計風格就此定調。
F. 講歷史人物故事
孫敬懸梁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
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2、蘇秦刺骨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奮圖強努力讀書。
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准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3、宋濂苦學
宋濂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裡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子按時送還。
天很冷時,硯台里的墨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的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願意把書借給宋濂,於是宋濂能夠閱讀很多書。
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宋濂)曾經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
前輩道德高、聲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前輩)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宋濂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
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宋濂雖很笨,但終於獲得很多教益。
4、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
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個故事也就是人們傳頌的鑿壁偷光,又做鑿壁借光。
5、囊螢映雪
孫康家裡很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
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
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G. 說歷史和說故事有何區別
說歷史是要根據正史來的,必須有一定的真實性,而故事可以帶一些傳奇色彩,來使故事更加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