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荊州古城牆的來歷
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邊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據說當年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牆特別堅固。傳說三國蜀將關雲長鎮守荊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傳王母娘娘旨意,說荊州刀兵動得太多,要收回置於神地,不準凡人爭奪。關公忠於其兄不讓荊州,於是想了一個計策,說:「你們在西北,我在東南,各築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雞鳴止,誰先築好,誰就管理這個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關公伐蘆葦築城。關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雞尚未鳴。關公振動雞籠蘆席,公雞啼鳴,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這就是現在荊州城北門外九女琢的來歷。又傳說張飛也挑擔土來幫二哥築城,可是來晚了,便將土倒在東門外,現今人們都把這兩座小口山似的土叫「張飛一擔土」。這些都是神話傳說,然而關公為了防範東吳,在漢代舊城旁築了一座新城,都是有歷史記載的。
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假意哭荊州、關公大意失荊州的故事。
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人們時常說的俗語「大意失荊州」,出典就在這里。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存著眾多的名勝古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荊州古城,該城保存完整,裡面有玄妙觀、關帝廟及鐵女寺等。在荊州,有許多古跡都是跟三國故事有關的。城北5公里處的紀南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保存得也較好。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荊州古城在建設部公布的全國現存七大古城牆中,排名第二。與同期公布的江蘇南京、山西平遙、遼寧興城等其它幾座古城牆相比,荊州古城牆的特點一是規模較大,城垣周長為十點八公里;二是全閉合型城垣保持得相對完整,環城四周無一處豁口,且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古磚城的特有風貌。因此,它曾被國內有關名城保護專家譽之為「中國南方古城的唯一完璧」。 原為土城,南宋時建磚城。元初拆毀,明初又重建,明末在戰火中毀滅。現有城牆為清順治三年(1646年)在舊基上重建而成。現城牆高9米,厚達10米,周長9.3千米,東西長,南北短,呈多邊行,城牆城門,敵台等均保存較好。在六座城門上建有城樓,東為賓陽,望江,南為曲江,西為九陽,北為朝宗,景龍。在城牆外還有一條環城的馬道和一條護城河
⑵ 荊州古城牆 作文
荊州古城牆
美麗的荊州古城今天,陽光高照,微風吹拂著我的臉, 路邊的小花回都露出了笑臉,答鳥兒在樹上唱著悅耳動人的歌兒。我和媽媽興高采烈的來到了美麗的古城,心情格外的好。荊州古城位於長江中下游,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也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我和媽媽站在城牆下,映入眼簾的是一堵高大雄偉的城牆,我十分高興。接著,我看見了荊州古城被長長的護城河圍繞著,湖裡的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兩邊還有幾棵柳條倒影在湖中呢,像美麗的姑娘梳洗著頭發。湖上還停泊著幾只船隻,護城河上橫跨著一座堅固的石橋,橋上十分寬闊有來來往往的車輛城外還有一個大廣場;廣場中央聳立著標有鳳凰的的石雕,相傳是鳳凰的故鄉。我站在城牆上,鋪著一塊塊大大小小的青磚,伸手摸了摸石磚像飽經風雨老樹一樣凹凸不平 ,還透著一層層青苔,城牆呈現凹下的部分是三國時期抵禦敵軍的。走進城樓看見三國人物,劉備,關羽,張飛。我一路看了好久。最後,我依依不捨的下了城牆,這壯闊的景象使我流年忘返,我與媽媽拍下許多值得紀念的照片
⑶ 荊州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單刀赴會,劉備借荊州,大意失荊州。
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版備、曹操、孫權權三家瓜分,曹操占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劉備屯兵公安,不利於發展,便向孫權兩次提出借荊州的南郡。
東吳魯肅勸說孫權暫時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於是劉備便有了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北抗曹操,東和孫權,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漢基業。後來,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但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至今仍有「劉備借荊州——一有借無還」的俗談。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占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⑷ 荊州古城牆的歷史傳說
荊州城東門前,與古城恆平行的一道水城,俗稱護城河.荊州人亦稱之為馬河。
據史籍記載,清乾隆五十三年,長江堤潰口,洶涌的江水象脫韁的野馬,直向荊州城沖來。堅固的城牆擋住了洪水,城內安然無恙。可是,公安門外的馬家菜園,卻被沖成了河,與護城河連成了一片。因此,人們把這沖的河叫做馬河。
後人,人們根據這個史實,杜撰了一個神奇的傳說。
傳說清朝的乾隆皇帝登基以後,曾三下江南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卻始終難以找到。一日,乾隆心煩意亂,獨自到御花園去散心。此時天色已晚,玉盤高掛,滿園銀光素色。乾隆無心欣賞景色,雙目微合,思緒萬千。朦朧之中,忽聽得有人輕聲呼叫:「大哥,小弟前來問安。」乾隆回身一看,只見月光下站立一人,丹鳳眼、卧蠶眉依稀可辨。那人見乾隆不言語,接著說:「小弟就是關羽關雲長哪!兄長如今轉世成為天子,小弟奉玉帝之命前來輔佐。」乾隆這才明白自己是劉備轉世,便與關羽敘別後之情。
原來,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之後,回到天庭,被玉帝封為鎮守荊州之神。他聽說大哥劉備白帝城兵敗,氣絕身亡,如今轉世做了皇帝,特來拜見。乾隆見關羽重返荊州,便傳旨荊州府,為關羽造廟宇、塑金身。
如來佛座下的一條螞蝗精,偷聽佛祖講學,學了一點本事,並偷了佛祖的火龍棍,下凡到荊州,趁關於奉玉帝之命去庭議事之時,招集水妖水怪,興風作浪。一連兩個月的雨,使護城河水陡漲,六個城門被淹沒。人們閘門擋水,但是城內的水卻越積越深,街上可以行船。
關羽從天庭返回,見此情景,心想自己才離開半個時辰,人間也不過幾個月,怎會如此?他找來土地菩薩,問明情由,便去找螞蝗精算帳。關羽手提青龍偃月刀,發出神火,直逼螞蝗精。但他有佛祖的火龍棍保護,丟下棍就逃到水裡,變成幾丈長的水怪。關羽攔腰一刀,把它砍為兩段,還是不死。這個修煉了九百年的妖精,自知敵不過,便現出原形,躲到牛胯里。這時關羽搖身變成放牛伢,捉住螞蝗精,將火龍棍變成小棒,使勁一戳,把它翻了過來,螞蝗精只得求饒,乖乖退走洪水。城內的一時放不出,關羽就拋出青龍偃月刀,劈開公安門,漬水沖出,把馬家菜園沖成了河。
後來,如來佛得知螞蝗精下凡作怪,罰它永世做蟲,不得成仙。它的子子孫孫都在水裡,它不怕剁,不怕煮,就怕放牛伢翻屁股。
⑸ 荊州歷史古城的來歷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版山而得名。荊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
荊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里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
荊州作為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荊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朝萬曆首輔張居正,從荊州走出去的宰相達138位。
從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大批文人墨客在荊州吟詩作賦。荊州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所在地,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港口城市。
⑹ 荊州古城牆介紹
「東望武昌雲歷歷,西連巫峽路悠悠」。江漢平原西南,九曲回腸的荊江北岸,坐落著鐵壁銅關荊州城牆。 荊州,是上古大禹治水時「割地布九州」的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之一,以當時境內荊山得名。春秋戰國時期,荊州是楚國都城「郢」所在地,歷經二十個楚王,達四百一十一年之久。公元前278 年,秦將白起拔郢,置南郡於荊州,同時建江陵縣。公元前206年,項羽建臨江國,都荊州。漢初復置南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公無前106年),將全國分為十三州,設刺史部,荊州刺史部為十三州之一。刺史部始為中央監察機構,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還監。漢元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 ,刺史改為州牧,地方政權遂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刺史改變其監察職權,而為地方大吏。荊州地處荊江北岸,上鎮巴蜀之險,下據江湖之會,扼守長江天塹,是連接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來,荊州城牆飽勁戰火洗禮,歷盡時代滄桑,幾度平毀,幾度重建,荊楚風骨永存,仍然以其威鎮八方的雄姿,巍然屹立在荊江岸邊。 荊州城牆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現存明清重建城牆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0.28公里,高9米。城牆現有八座城門,2座門樓。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面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水城(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明代時期建城時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牆特別堅固。荊州城牆設有瓮城、敵樓、戰屋、炮台、藏兵洞、復城門,防禦體系完備,歷來易守難攻,有「鐵打荊州」之說。 荊州古城不乏美妙佳話,傳說當年三國蜀將關雲長鎮守荊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傳王母娘娘旨意,說荊州刀兵頻仍,民不聊生,欲收回置於神地,不準凡人爭奪。關公忠於其兄劉備,不讓荊州,於是想出一條妙策,說:「你們在西北,我在東南,各築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雞鳴止,誰先築好,誰就管理這個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關公伐蘆葦築城。關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雞尚未鳴。關公振動雞籠蘆席,公雞啼鳴,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這就是現在荊州城北門外九女琢的來歷。又傳說張飛也擔土來幫二哥築城,可是來晚了,便將土倒在東門外,現今人們都把這兩座小山似的土堆叫「張飛一擔土」。這些都是神話傳說,然而關公為了防範東吳,在漢代舊城旁築了一座新城,都是有史籍可考的。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素有「江南完璧」之美譽。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遊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採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產地除漢江流域和長江中游地區二十多個洲、縣外,分別還有來自交界的襄陽府管轄的均州、鄖縣、房縣、谷城、棗陽、南漳等縣(市);來自西南方的湘、桂、黔三省區交界的清州;來自南方的桂陽州宜章縣;來自東南方向緊挨江西省的茶陵縣。還有來自湘北的常德府,湘西的辰州府,湘南的永州府,湘中的衡州府以及湘東的長沙府的銘文字磚;來源范圍包括今湖南、湖北省大部分地區和兩省的部分邊緣地域,共有八府四十餘縣,最遠距離荊州數百公里、甚至近千公里。文字磚是荊州古城牆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游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風景線。文字磚說明荊州城牆飽蘸了荊楚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蘊涵著荊楚大地的地脈和人氣。荊州城牆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兩次大修後,保存有六座城門。荊州古城牆的六個城門都有與當地的地理、歷史和習俗聯系的名稱。東門名寅賓門,南為南紀門,西門稱安瀾門,北門名拱極門,小北門位於東北,名遠安門,小東門位於東南,名公安門(水門)。公安門(水門)以往沒有陸路與外界相通,進出全憑舟楫。其餘城門外均增築曲城,各曲城並不雷同,皆因地就勢,形似半環狀將主城門圍定,曲城前再開一門,與主城門一起形成二重城門。曲城的建造與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內外均為城磚壘砌,兩側都築有城垛。城門洞和城門框均用條石、城磚砌成圓頂。二重城門各設一合木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厘米厚的閘板,既御強敵,又防水患。這樣便形成了雙重城門,四重門防。雙重城門之間稱瓮城。瓮城的巧妙設計體現了我國古代積極防禦的傑出軍事思想。縱觀千古城池攻防,城門實為最薄弱環節,無論外敵強攻或巧設詐術,還是內奸反叛,皆通過城門得手。而瓮城的建造則一舉將薄弱環節變為易守難攻之地。戰時兵馬出城,須經雙重驗關,可澄清疑瀆;如來援軍,可不分真偽,先放進瓮城驗證。瓮城最奧妙之處是可以實施積極防禦,敞開瓮城,誘敵深入,四面圍攻,一舉殲之。 拱極門古稱柳門,明稱拱辰門,俗謂大北門,位於江陵城西北。曲城門洞高5.8米,寬4.6米,深10米;主城門洞高7米,寬4.8米,深15米。內外門相距32米,瓮城略呈半圓形。此門古為北上中原的通衢,為宦者遷官易職,為士者赴京尋官,咸出此門,時車蓋冠冕,各以詩賦為贈,折柳話別,故又謂柳門。蘇軾在《荊州十首》曾寫道:「柳門京國道,驅馬及春陽。野火燒枯草,東風動綠芒。北行連許鄧,南去極衡湘。楚鏡橫天下,懷王信弱王。」即詠此。今城門仍為車行人往和主要通道,保存完好。內券門上方有乾隆荊州府知府張方理立一石匾,橫書"拱極門"三字。 安瀾門俗稱西門,明代稱龍山門。門外即龍山風景區,時人常出此門登謁,因地勢低窪,常遭水患。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長江堤決,水由此門及水津門沖入城,致萬餘人喪生,此門亦潰圮。未幾發帑重建,內縮十餘丈,城門地基抬高。及竣工,官民相慶,並取安定水患之意定名。今城門保存完好。曲城門洞高5.8米,寬4.5米,深10.4米;主城門洞高6.6米,寬4.85米,深15.5米。內外門相距42米,瓮城略呈長方形,內券門上有橫書"安瀾門"三字石匾,系乾隆二十四年所書。 南紀門俗稱南門。此門南臨大江,古時王公貴族、商賈士民皆出此門上巴蜀,下漢口。門外三里許御路口,即為古代藩王登岸系舟的碼頭。曲城門洞高5.5米,寬4.6米,深10.2米。內城門洞高 6.7米,寬4.6米,深24.8米。內外門相距28米。瓮城呈長方形。 內券門上方有"南紀門"三字石匾。字跡斑駁,該城門建築奇特,瓮城左右各設一側門,其門洞高4.7米,寬3.6米,深4.5米。設此側門, 便於襲擊登城之敵。 寅賓門俗謂大東門。寅賓門是迎接朝廷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小東門位於古城東南角,因其面朝公安,亦稱公安門,當初劉備迎娶孫夫人於此。此門只有水路相通,故又叫水南門,相傳東吳呂蒙破荊州、殺關羽即從此門水路潛入。 荊州城牆除上述六門外,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萬城堤決潰城之前,在城西南隅還有一門。名曰水津門,萬城堤決之時,大水正是從水津門和西門湧入,導致城崩。後乾隆命欽差大學士阿桂等再造荊州城時,未再建水津門,僅恢復西門,並將其命名為安瀾門。 改革開放後,古城為適應經濟發展和古城保護,分別增開了新南門和新北門。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寬的小東門,古城便有三條機動主車道和五座古城門與外界連通,真正做到了閉而不死,開而不亂,顯著減輕了古城門的交通壓力,保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⑺ 荊州歷史典故
1、劉備借荊州
公元208年赤壁戰後,孫劉結盟乘勝進軍,經年余激戰,最終奪取荊州城。由於荊州乃兵家必爭的重鎮,所以東吳主帥周瑜親任南郡太守,坐鎮荊州,而功勞甚偉的劉備卻只能率本部兵馬守江南的油江口立營。
劉備曾被漢獻帝封為左將軍,號左公,劉備駐扎油江口後即改油江口為公安,取「左公安靖,日後強雄」之意。劉備居公安,地小物薄,不利於發展,於是他向孫權兩次提出借荊州。
孫權採納周瑜的建議,不僅不借荊州,反而利用吳蜀聯姻軟禁劉備,使50多歲的劉備作了東吳的嬌客。公元210年,周瑜病故,魯肅繼任。魯肅從吳蜀聯盟以抗曹操的戰略方針考慮,勸說孫權暫時將荊州借給了劉備。
劉備借得荊州後,即以之為立足點,北抗曹操,西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至今仍有「劉備借荊州,一借永不還」的俗談。
2、周瑜謀荊州
周瑜設計,讓劉備和孫權的妹妹孫尚香成親。婚後,劉備一直住在東吳。越雲按臨行前諸葛亮設的計策:假稱曹操攻打荊州,催劉備回去。劉備信以為真,和周瑜派追兵趕來,劉備十分驚慌,於是來到車前泣告孫夫人說:"你哥哥和周瑜合謀將你嫁給我,是想用美人計殺我,再奪回荊州。
我冒死前來,是敬慕夫人的名聲,今天只有夫人出面才能解救,如夫人不出面,我只有一死。"孫夫人一聽,立即捲起車簾,大聲對追兵說:"你們想造反嗎?周瑜這個賊子,我東吳不曾虧待於他。
劉備是我丈夫,我母親和我哥哥知道我要回荊州,難道你們是來搶我們的財物嗎?"孫夫人一面大罵周瑜,一面讓人推車前進。又走了不到五、六里,孫權派兵將趕來。
孫夫人讓劉備先走,自己和趙雲在後,並叱喝來人說:"你們專門挑撥我兄妹不合,我奉母命回荊州,便是我哥哥來了也得以禮送行,難道你們想害我嗎?"來將不敢說話,一看又無劉備,只有趙雲怒目而視。
只得回營稟報。待追兵再帶孫權寶劍趕到江邊時,諸葛亮已親自帶船接應,把劉備和孫夫人接回荊州。
3、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佔領益州後,又出兵對付曹操的軍隊,把他們趕到了長安。劉備派關羽攻打樊城,恰好這時漢水暴漲,關羽利用大水淹沒了曹軍大將於禁的七支大軍,乘勝包圍了曹軍占據的樊城。
曹操為解樊城之圍,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雕的主意。他寫信給孫權,勸說孫權乘現在荊州後防空虛,攻取被劉備奪去的荊州。這樣,當關羽聽說荊州被奪,定會撤軍回救,樊城之圍自然就會解除。
孫權採納了曹操的建議,派大將呂蒙攻取荊州。呂蒙從密探口中得知,沿江到處都是烽火台,防備也不見有鬆懈的跡象。他和孫權商量,對外假稱生病回去休養了,以此來麻痹關羽。孫權另派年輕的陸遜接替呂蒙。
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對他水淹於禁七軍大大稱贊了一番,表達了自己對他的萬分仰慕之情。關羽看信後,認為陸遜初出茅廬,比呂蒙好對付多了,就放鬆了警惕,陸續把防守荊州的人馬調撥到樊城。
孫權接獲曹操書信,欣然答應攻取荊州。便將取荊州的任務交給大將呂蒙。呂蒙到陸口,探子報告說沿江都有烽火台,荊州軍馬也有所防備。呂蒙悶悶不樂,便躺下稱病不出。孫權便派女婿陸遜去看他,陸遜知道呂蒙無病,卻勸他裝病辭職。
孫權依計召呂蒙往建業養病,於是攻打荊州之事,便讓年輕的陸遜接替。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信中對關羽大肆吹捧。關羽從此鬆懈了對荊州的防備,並將荊州的兵力調往樊城。
孫權得知荊州防務空虛,便拜呂蒙為大都督起兵攻荊州。呂蒙將戰船偽裝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騙過烽火台的守兵。當夜二更船內精兵殺上岸來,佔了烽火台,拿下了荊州。
4、劉表單騎取荊州
袁術與他兄長袁紹鬧下了嫌隙,而劉表則和袁紹交好。根據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的推論,袁術將劉表看作敵人,並且派了孫堅來進攻。至於袁術為何能使得動孫堅,下回再講。總而言之,劉表不僅能靠實力以黃祖為主力守住了江夏,並且靠運氣射死了孫堅。
從此,袁術一路便不必再忌憚了。而不久,袁術為曹操聯合了袁紹趕出南陽,劉表便趁機把勢力安插進去。《隆中對》提到「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我以為不然。孫堅一生,四處轉戰,從江東到西涼,從長沙到洛陽,治無定所,並沒有為江東政權的建立作出什麼貢獻。
孫堅實在算不得一個軍閥,他是一員一流的驍勇戰將,忠烈的漢家臣子。孫堅忙碌一生,到頭來全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孫堅一位堂弟孫賁,收拾了孫堅的殘余部眾,跑去投靠了袁術。
5、曹操取荊州
諸葛亮進川的時候,把守衛荊州的重任交給了關羽,並囑咐他一定要聯孫抗曹。可關羽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硬是把孫權推到曹操那邊去了。早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的時候,曹操就派人約會孫權,共同奪取荊州。
孫權不僅沒有答應,反而願和關羽結為兒女親家。關羽聽說大怒,對使者說:「我的虎女什麼能嫁給那個犬子?」孫權見關羽實在無禮就決定趁關羽和曹軍交戰的機會,奪回荊州。
他的大將呂蒙把戰士化裝成商人的模樣,騙過了關羽的江邊守軍,順利渡江,趁關羽毫無防備,沒傷一兵一卒就佔領了荊州。
在呂蒙渡江的同時,曹操派大將徐晃帶大隊人馬攻打關羽。徐晃的兵比關羽多,他把關羽包圍起來。關羽帶著關平、廖化拚命沖殺出一條血路,退到荊州城外的一個小城,麥城。這時,呂蒙又把麥城緊緊圍住。關羽派廖化找劉封求救,劉封膽小怕事,不敢出兵。
呂蒙派諸葛亮瑾勸說關羽投降。關羽拒絕道:「你要不是諸葛亮的哥哥,我早就把你殺了!」呂蒙看關羽不投降,就派兵加緊攻打。關羽知道麥城馬上要被攻破,就留下王甫、周倉守麥城,自己率領關平、趙累和200名士兵從北門沖了出去。
關羽在狹窄的山間小路上遇上兩次伏擊,身邊的士兵越來越少。關羽一心想快點跑回成都,別的什麼都顧不上了。突然一聲炮響,關羽的馬被絆馬索絆倒,他從馬上摔了下來,伏兵立刻把他捆得結結實實。
孫權要勸降關羽,關羽大罵孫權。主薄左憲對孫權說:「曹操當年對關羽那麼好,可關羽還是殺了他的人,去投奔劉備,你現在能留住關羽嗎!」孫權就把關羽殺了。
⑻ 荊州古城的來歷
荊州古城牆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曾是楚國的官船碼頭和渚宮,後成為江陵縣治所,內出現了最初城廓。容經過三百五十多年的風雨,現存的古城牆大部分為明末清初建築。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
http://ke..com/link?url=U2--Xtn
⑼ 荊州古城牆的歷史沿革
《江陵縣志》雲:「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桓溫督荊州,鎮夏口,八年還江陵,始大營城櫓」。考古資料證實,在五代城垣之下,疊壓著高1.6-1.7米,寬6.5米的東晉至隋唐時期的夯土城垣,證實了文獻記載的真實性。桓溫所營築,實際是將舊城與關羽所築之城包括為一,但並不是將關羽之前的舊城與關羽所築之城簡單相連,兩城既呈東、西錯落,桓溫營築時,勢必進行補綴,即史籍所謂在平面上的「增修之」,在立面上的「增修之」,則是加高培厚城垣。桓溫所築之城比故二城的面積略大,更比現荊州城大。兩城相接後,其間城垣並未拆除,因而在城中形成隔牆。晉元興二年(公元403年),桓溫之子桓玄謀據荊州,篡位稱帝,建國號曰楚,改年號曰永始。翌年被誅殺於城西枚回洲。齊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蕭寶融即位於荊州城,是為和帝。梁承聖元年(公元552年),蕭繹於荊州稱帝建都。侯景之亂時,繹嘗於城外鬧回七十里,樹木為柵,掘塹三重而守之。繹在城內建有著名園林「湘東苑」和圖書館「東閣竹殿」。公元555年,西魏劃荊州城為東、西二城,自是利用已有的城中隔牆而分。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梁後膏蕭銑稱梁帝,都江陵。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16年),號荊州城為「南都」,並增置永平軍,以加強武備。至唐代,荊州城中隔牆始清除。
北宋時期
五代至北宋末期。《荊州府志》記述:「後梁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興大築重城,復建雄楚樓,望沙樓為扦蔽,執畚鍤者十數萬人,將校賓友皆負土相助。《荊州府志》雲:「郭外五十里冢墓多發掘取磚,以(秋瓦)城。工畢,陰慘之夜,常聞鬼泣及見磷火焉」。高氏取墓磚(秋瓦)城,磚的來源拮據,自然不能建成如後世那樣完整而堅固的磚垣,卻為荊州城用磚之始。荊州城的構築方式至此發生質的飛躍。磚城基寬0.9米、高1.1米,在磚牆外側有用兩層磚鋪的寬0.6米的護腳。磚基之上有用碎磚間粘土夯築而成的磚土混合牆,下部與磚基同寬,上部與五代土城垣同高。砌牆所用的磚均為東漢至隋唐時期的墓磚,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五代磚牆的發現,使荊州城修建磚牆的歷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據《江陵縣志》記:「崇楨十六年,流賊張獻忠陷荊州,夷城垣」。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荊南道台李西鳳、鎮守總兵鄭四維依明代舊基重建。「兵民重築,悉如舊址」。康熙年間,於城中設間牆,東部駐滿洲八旗兵,稱滿城;西部為官衙民舍,稱漢城。清朝時期,荊州城屢被水患,修葺之工頻繁,僅雍正、乾隆兩朝,凡四修,耗銀二十二萬九千六百餘兩。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均對荊州城牆進行過維修.特別是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萬城堤決,水從西門入,城垣多處潰圮。清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發帑銀二十萬零六千餘兩,命欽差大學士阿桂等依舊基對城垣進行補修。其時,水津門(城西南隅)、小北門因地勢低窪,退入數十丈,城東南角退入十數丈,從而使現荊州城的規模最後定形。
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荊州城的軍事功能逐漸喪失。但人們對荊州城的維修、保護始終不怠。1987年發掘卸甲山西側城垣時,發現銘文為「丙子年」的城磚,經考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遺物。城磚說明國民政府也曾對荊州城牆進行過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