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花椒之鄉的鳳椒傳說
鳳縣是國家林業總局命名的中國花椒之鄉,鳳縣花椒也是國家質檢總局正式公布的大紅袍花椒原產地域保護產品。2005年1月,國家林業局正式將鳳縣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鳳縣由於獨特的地域氣候優勢,產於鳳縣的「大紅袍」花椒,以粒大、色艷、味濃、肉厚、果柄有小瓣、形似雙耳聞名遐邇,被稱為「鳳椒」。近年來,鳳縣把「大紅袍」鳳椒當作特色主導產業來抓,目前已擁有3000萬株的規模。
鳳椒傳說
編輯
(一)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統兵伐魏,自漢中來到鳳縣境內的留鳳關,時值農歷的五月中旬,士兵們走得人困馬乏,便在留鳳關前安營紮寨。夜裡,諸葛亮難以入睡,思慮此次出兵關系重大,吉凶禍福,尚難預料,便披衣起床,步出帳外,抬頭觀看天象,忽然一陣輕風吹來,送來一陣奇異的清香,諸葛亮頓覺神清氣爽。他迎風而立,再輕輕地吸了一口氣,果然,香氣愈加濃烈。諸葛亮心中詫異,便悄悄地順著香味尋去,不覺已走出軍營。但見巍然屹立的霸王山下,一灣溪流潺潺而來,溪邊一片樹林,陣陣香氣便由林中飄然而來。諸葛亮步入樹林,在夜色中細辨這樹林、香氣,方知這是一片花椒林。他心中暗想,這花椒之樹倒也見了許多,只是都不及此處花椒香氣濃郁、獨特。再前行,只見椒林中有數十頑童,在皎潔的月光下,追逐嬉戲,聲振林樾。細察之,發現頑童固然可愛,惟缺一雙耳朵。諸葛亮遂大動惻隱之心,一一為頑童捏了一雙耳朵,頑童們道謝後,在椒林中須臾不見。後人皆言諸葛夜遇鳳椒仙子,鳳椒便以「雙耳能聽」天下聞名。
(二)
相傳在清末年間慈禧太後沿古道北上途經鳳縣留鳳關時,突然腹痛難忍、鳳顏大變,隨行御醫束手無策,正在這時當地的一位村姑採摘了幾粒花椒熬製成湯,獻於慈禧,慈禧喝下後,頓覺麻味悠久,神清氣爽,痛感全消,非常高興,便賜椒名為「鳳椒」,封為御用貢品。
鳳縣境內,風椒漫山遍野,每年農歷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全縣的鄉鄉村村,崖畔地邊,院落村頭,都可見鳳椒艷如紅花,香味隨風飄灑,令觀者賞心悅目,聞者如醉如痴。
鳳椒全縣處處都有,然而,若論最有名者,產地當屬留風關。說起來,這還有一段有趣的來歷。
❷ 花椒――從後宮到廚房閱讀答案
在現代漢語里與「椒」有關的東西不少,辣椒、胡椒、花椒,還有隨著熱播宮廷劇火起來的「椒房」。而椒房實非新詞,《漢官儀》中記載:皇後以椒塗壁,稱椒房,取其溫也;漢代著名宮殿群未央宮中皇後所住居所就稱之為「椒房殿」。漢代名後竇漪房就以入主椒房殿為其達到權利和地位巔峰的標志。再後來,椒房一詞逐漸演化為後宮嬪妃的居所及嬪妃們的代名詞。甄嬛娘娘便是以得到了「椒房之寵」昭告她獲得了皇上的專寵和偏愛。圖片來源於網路那麼椒房是什麼呢?有人想當然地將椒理解為辣椒,認為辣椒紅火,裡面又多子,而且還殺菌,寓意良好。結果這類答案在網路里居然還引來點贊無數,鬧了蠻大的笑話。辣椒原產南美,隨著新大陸的發現而被引進,在我國的栽培歷史不過數百年時間,如果2000年前的漢代就種植辣椒那隻有穿越故事了。椒者,花椒也;早在先秦時間我國便有了對花椒的記錄和運用的歷史。因為全株具芳香的特徵,在先秦時期便作為敬神祭祖的香味,同時也拿來寓意美好幸福生活,偶爾還被用來毒殺老鼠害蟲,當然這些是花椒用途之一。直到兩漢時期,花椒的種種功能運用體系才被完整開發。作為葯物,花椒被認為是濟世葯物用來治療很多疾病,即使今天也是重要一類葯食同源的香辛類葯物。作為香料,花椒用來祭祀、殉葬和裝飾家居,未央宮內皇後居所椒房殿一詞便是因為運用了花椒和泥塗抹牆壁而得名,傳說這樣除了能改善居室氣味,還能起到建築防蟲的效果。作為調料,特別是在宋朝以前,加了椒的食品被認為是上等的美味佳餚。如《蠻書》記載:「取生鵝治如膾法,方寸切之,和生胡瓜子及椒榝啗之,謂之鵝闕,土俗以為上味」。在歷史上相當一段時間內,花椒都是社會上流階層才能享用之物,擁有和使用花椒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在當時花椒的精貴是因為產量太少,一些研究考證後認為花椒的原產地主要集中於中西部地區,如四川、貴州、陝西和甘肅南部等地,而這些地區均較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較遠,而花椒的人工種植直到兩晉時期才開始發展,並且由於氣候和種植技術限制,花椒的產量在歷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很低,這是導致當時花椒奇貨可居的一個可能重要原因。圖片來源於網路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繪圖:肖溶時至今日,我國的花椒栽培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培育出了眾多的品系。而在植物分類學上,花椒代表了一個不小類群植物類群「花椒屬Zanthoxylum」,全世界約有200餘種,廣泛分布於溫帶和亞熱帶地區,然而除了我國外,僅有很少的南亞東南亞國家運用花椒屬的植物作為食物香料。花椒屬與柑橘、佛手、黃皮、吳茱萸等是親戚,均屬於芸香科,古人有雲:「其味似橘皮「,這也很大程度上呈現了許多芸香科植物的共同特徵,植株多芳香,葉片富含油點。這也是該科植物在野外的重要識別特徵之一。檸檬葉片上富含具有濃郁香味精油的油點花椒屬在中國約有45種,13個變種,其中已用作香料食用的約有十餘種,如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及其原變種、竹葉花椒Zanthoxylumarmatum、青花椒Zanthoxylumschinifolium、野花椒Zanthoxyluymsimulans、川陝花椒ZanthoxylumPiasezkill等。但是我們平時食用的花椒品名遠比這個復雜,在漫長的花椒種植史上,由於長時間的雜交、選育和地域影響,使得今天的花椒衍生出了極多的品系。如按照產地和品系分為大紅袍、漢源椒、茂汶椒、鳳椒、伏椒等品種。又有按照風味的香型分成青香、蒿香、桔香品種。而最為簡單粗暴的方式則是按顏色把所有花椒劃分為青花椒和紅花椒,雖然不全面可也能部分代表花椒的風味特徵。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毛刺花椒Zanthoxylumacanthopodiumvar.timbor無論哪種花椒,其最核心的味道必定是麻味,這種由醯胺一類化學物質帶給舌頭的刺激感,正是大多數人對於花椒的最直觀印象。相對而言,大多數中國北部和東部地區的人並不喜歡這種帶來強烈舌尖刺激的麻味。但這並不影響花椒在這些地區的廣泛使用。製作泡菜、茴香豆、燉肉、鹵味等等菜式時時常均有花椒的身影。作為一味出色的香料,花椒的香味是多層次的,絕不僅僅是麻味本身。青花椒多具清香和刺激感,紅花椒多濃郁略苦厚重(青花椒多為竹葉花椒Zanthoxylumarmatum和青花椒Zanthoxylumschinifolium,紅花椒多為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及其原變種)。在恰當使用且量不大的情況下人們很難在菜中嘗出花椒的麻味,而各種花椒的香味卻悄悄地完美融入菜餚之中為其增香。相比較含蓄地利用花椒來給菜餚調香,許多中西部地區的人更喜歡花椒的濃烈香麻,這種味道對他們自小相隨,有著無法割捨的情節。麻辣火鍋、麻辣燙、夫妻肺片、麻婆豆腐、麻辣鍋巴、椒鹽排骨、青椒童子雞這些菜式均是因為有了花椒的濃厚味道顯得獨特而精彩。在重慶吃麻辣火鍋,如果沒有滿盆的花椒和辣椒構成主味的湯底是無法想像的,麻味和辣味缺一不可。而對於出生在貴州的我來說,每次回老家吃羊肉粉時,如果沒有滿滿一勺的花椒面加進去,那碗粉的味道及其小時候的回憶也就不再完整。麻辣火鍋(圖片來源於網路)將花椒的麻味和香味巧妙地運用於烹飪,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個獨特的味道體系,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中國飲食文化對世界烹飪多樣性的一個偉大貢獻。據我所知在世界范圍內這類以麻味為主導味道的菜式也是獨一無二的,花椒Sichuanpepper(花椒英文名)及其這種味道本身也正成為了一種中國飲食文化符號;伴隨著傳統川菜名菜「麻婆豆腐」被評為老外最喜愛的八大中國菜之一,世界各地中餐館都能隨著此菜找到花椒的身影。麻婆豆腐(圖片來源於網路)但你如果作為一個略懂植物的吃貨,只是簡單的滿足於在烹飪時撒點乾花椒粒或者花椒粉無疑是遠遠不夠的。新鮮花椒和花椒嫩尖也是十分美味的香料。花椒雞:選用土雞加少量水清燉至酥軟,待放涼後切塊,上面鋪上新鮮藤椒粒(竹葉椒)、辣椒、蒜粒、姜絲,加上醬油、少量糖、少量雞精、少量醋、少量香油、最後淋上少許熱油拌勻即可(喜辣者可用炒炙過的干辣椒熱油或者加少許小米辣)。圖片來源於網路花椒尖肥牛煲:少量豆瓣醬加油炒香,加入胡蘿卜絲、新鮮青花椒粒、大蒜、鹽、少量糖和雞精烹炒半分鍾,將所有配料倒入沙煲內,加少量水煮開後加入肥牛,轉小火煲大概3-5分鍾至肥牛熟透味道與湯底融合,最後加入花椒尖煲半分鍾即可。TIP:花椒尖具有花椒的清香,而麻味很低,口感香脆,在烹飪很多菜時均能增加菜的香味和觀感,用於油炸、涼拌、蒸炒皆可
❸ 辣椒傳入中國以前,川菜等以辣為主的菜繫到底如何調味
那時候的川菜肯定和現在的川菜口味有很大的區別,包括湘菜也是一樣,現在的川菜和湘菜主要以麻辣為主,但是當時的口味只是比較重,但沒有像現在那麼的辣,比方說像四川那時候用的都是花椒和桂皮這種五香調料,辣椒一直到明朝的時候才傳入我國,所以到了後來川菜和湘菜才開始使用辣椒來提升菜的口。
而到了明朝時期,各種外來的食用蔬菜進入了我國,比方說土豆,番茄還有辣椒等等,而川菜它本身的做法就是適合放辣椒的,當時引進了辣椒的時候,他們試著把辣椒融入到川菜當中,竟然發現口感變得更好了,於是今天的川菜就缺不了辣椒這一樣東西,包括湖南的湘菜烹飪方式也是一樣,湘菜的口感也是非常鮮辣的,沒有辣椒的話是做不好的。
❹ 花椒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花椒是中國自古既有的本土作物,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在《詩經》里。
花椒分布北起東北南部,南至五嶺北坡,東南至江蘇、浙江沿海地帶,西南至西藏東南部;台灣、海南及廣東不產。見於平原至海拔較高的山地,在青海,海拔2500米的坡地也有栽種。耐旱,喜陽光,各地多栽種。
花椒主要產自與中國四川、陝西、河南、湖南、河北、山西、雲南、貴州等省,四川產的花椒質量好,以河北、山西產量為高。
1、雲南產的花椒品種是青椒。
2、四川產的花椒品種是金陽的青椒、江津的青椒、漢源椒、茂汶椒。
3、陝西產的花椒品種是韓城的大紅袍、鳳椒。
4、甘肅產的花椒品種是伏椒、秋椒。
5、山東產的花椒品種是大椒、小椒。
6、河北產的花椒品種是大椒、小椒。
7、山西產的花椒品種是芮城花椒,為當地特產。
8、湖南的花椒品種是九葉青花椒。
9、河南的花椒品種是大紅袍花椒。
10、貴州的花椒品種是貴州花椒。
(4)花椒中國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花椒一名,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在《詩經》里。《詩經》是收載西周時期的民間詩歌,說明中國人民於二千多至三千年前已經利用花椒了。古代人認為花椒的香氣可辟邪,有些朝代的宮廷,用花椒滲入塗料以糊牆壁,這種房子稱為「椒房』,是給宮女住的。
春秋時的男女有用花椒來作為定情信物的習俗。《詩經·陳風·東門》中,就講到一個男子在舞會上收到姑娘送的一束花椒作為定情物的故事。
花椒除了是佐料,在葯用上也很有價值。花椒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魚腥毒的功效。
❺ 中國古代香文化中,女人與香之間有哪些故事
唐有楊玉抄環香湯沐浴,清有香妃玉體生香,這是兩個很有名的。
還有西施。當年越王勾踐為圖東山再起,為吳王獻西施和鄭旦。夫差尤其喜愛西施,為她修「館娃宮」和「玩花池」。根據陳敬的《香譜》,西施「舉體異香」,在溪里洗浴把水都染香了,所以她沐浴的地方後來被稱為「香溪」,「脂粉塘」。宮女把她沐浴過的水灑在屋裡,「用灑帷幄,滿室皆香」。罐子里剩下的水,沉澱下渣滓,宮女把它做成香膏,放在錦囊里。
漢代皇後的住所,以花椒塗壁,取溫香多子之義,故後妃寢處有「椒房」之稱。漢武帝在李夫人逝去後,日思夜想。東方朔把一種香草「懷夢草」獻給武帝,武帝睡時抱於懷,夢里見到了翩翩的李夫人。武帝驚醒後,衣枕上猶有餘香,歷月不散。
西晉時候,也有個故事,但是主人公是男的。此人小字「檀奴」,他乘車出門,街上的女子都把香果投到車上,「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
❻ 中國的花椒之都在哪裡
鳳椒鳳縣
是國家林業總局命名的中國花椒之鄉
鳳縣花椒也是國家質檢內總局正式公布容的大紅袍花椒原產地域保護產品。2005年1月,國家林業局正式將鳳縣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鳳縣由於獨特的地域氣候優勢,產於鳳縣的「大紅袍」花椒,以粒大、色艷、味濃、肉厚、果柄有小瓣、形似雙耳聞名遐邇,被稱為「鳳椒」。近年來,鳳縣把「大紅袍」鳳椒當作特色主導產業來抓,目前已擁有3000萬株的規模。
❼ 花椒,紅豆,梳子,歷史上中國古代送哪些定情信物
中國古代十大定情信物:
1、正妻范兒——簪;
2、君子之情——玉佩;
3、情香怡人——香囊專;
4、直截了當——花椒;
5、溫良賢屬惠——瓜果;
6、受之父母——頭發;
7、狗血劇情——對半之物;
8、糾結纏綿——同心結;
9、神仙專用——手鐲;
10、帝王之選——玉如意。
❽ 中國古代最早的調料都有那些
辣椒原生復長於中南美製洲熱帶地區,1493年傳入歐洲,1583年-1598年傳入日本,傳入中國未見具體時間,中國最早關於辣椒的記載參見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1591年),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辣椒傳入中國有兩條路徑,一是聲明遠揚的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甘肅、陝西等地,率遠在西北栽培;一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在南方的雲南、廣西和廣東等地栽培。
在中國古代,辛辣的調料十分多,重要的有花椒、姜、茱萸、扶留藤、桂、胡椒、芥辣、辣椒等,在明代末年辣椒傳入中國前,花椒、姜、茱萸使用最多,是中國民間三大辛辣調料。
花椒在中國古代的辛辣調料中地位重要,歷史上又稱川椒、漢椒、巴椒、秦椒、蜀椒等,在中國種植和使用都曾十分普遍。早在《詩經》中便多處提到花椒。特別值得說的是中國古代普遍有煮茶加姜、椒、桂的傳統。歷史上常用的「五味」,其中花椒在其中居第二位。而所謂「三香」為花椒、姜、茱萸,其中花椒又為首。過去使用的「五香」,也是由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花椒組成。
❾ 中國哪裡的花椒最好
「中國花椒之鄉」漢源唐朝是皇室專用的貢椒,正宗的漢源花椒,取名清溪花椒,當地方言是清溪(qingji)花椒,只產在清溪區的幾個鄉,漢源花椒經過上百代清溪椒農的選種繁育,氣更清、味更重、香更濃、麻上勁。2001年漢源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2004年,巴蜀一絕的漢源花椒正式列入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2008年漢源花椒名列四川省「十佳地理標志農產品」榜首,是雅安市唯一上榜的產品。正宗的漢源花椒,取名清溪花椒或者牛市坡花椒,只產在清溪鎮的幾個鄉。漢源其它鄉鎮產的花椒品質都要差一些。西昌、瀘定等地的花椒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清溪花椒了。由於資源稀缺,在市場上很難買到真正上等的清溪花椒或者牛市坡花椒,本地花椒在當地的批量收購價格都比外面的零售價格還高,想一想就知道情況了。2000年前後,先後有很多外地的老闆來建黎鄉地區收購了成百上千萬的花椒幼苗去外地兜售種植。因此,正宗牛市坡花椒在現代物流水平的支持下,可能也會出現在不同地區。但是,即便這樣,同樣的花椒品種在不同地方栽培出來的品質差別巨大。無論如何,歲貢皇室的漢源花椒,有名的娃娃椒的產地是在漢源縣。
根據漢源本地老百姓的歷史經驗,漢源縣最好的花椒出自北部高海拔地區的清溪鎮,而清溪鎮最好的花椒出自建黎鄉(建黎鄉古名牛市坡,古代牛馬貿易集散之地,故名)。因此,建黎花椒(牛市坡花椒)在漢源縣內名氣最大。建黎鄉也是歷來選供皇室貢椒的主要產地,該地還保存有一塊珍貴文物----免貢碑,記錄了清朝末年漢源縣丞官僚向光緒皇帝為民請命免除歲貢的故事。很多網店除了使用漢源花椒作為招牌,也有很多直接用牛市坡花椒作為招牌的。漢源花椒歷史悠久,唐代列為貢品,故名"貢椒"。以其色澤丹紅,粒大油重,芳香濃郁、醇麻爽口,暢銷省內外,用鮮椒煉制的"黎江牌"花椒油,84年榮獲省優質產品稱號,深受消費者歡迎。漢源的花椒最香,最麻,放一粒在嘴裡很麻,像是其他的花椒有苦味,正宗漢源花椒沒有苦味
❿ 中國古代都使用哪些調料
辣椒原生長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1493年傳入歐洲,1583年-1598年傳入回日本,傳入中國未見具體時間,中答國最早關於辣椒的記載參見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1591年),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辣椒傳入中國有兩條路徑,一是聲明遠揚的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甘肅、陝西等地,率遠在西北栽培;一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在南方的雲南、廣西和廣東等地栽培。 在中國古代,辛辣的調料十分多,重要的有花椒、姜、茱萸、扶留藤、桂、胡椒、芥辣、辣椒等,在明代末年辣椒傳入中國前,花椒、姜、茱萸使用最多,是中國民間三大辛辣調料。 花椒在中國古代的辛辣調料中地位重要,歷史上又稱川椒、漢椒、巴椒、秦椒、蜀椒等,在中國種植和使用都曾十分普遍。早在《詩經》中便多處提到花椒。特別值得說的是中國古代普遍有煮茶加姜、椒、桂的傳統。歷史上常用的「五味」,其中花椒在其中居第二位。而所謂「三香」為花椒、姜、茱萸,其中花椒又為首。過去使用的「五香」,也是由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花椒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