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東古代歷史名人
舜帝,山東諸城人
姜尚 周代齊國的始祖,軍事家、政治家。姜姓,呂氏,名望。西周初年輔佐武王滅商有功,俗稱「姜太公」。兵書《六韜》,相傳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今傳《管子》一書,系後人依託之作。
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
魯班 (約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輸,名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土木建築工匠和發明家。被後人尊為「匠師之祖」。
曾參 (前505——前435),今山東平邑縣人,亦稱曾子。編著了《大學》、《孝經》兩書,對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後世稱為「述聖」。
齊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齊國國君,軍事統帥。姜姓,名小白。開創春秋五霸之首。
孫武 字長卿。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傑出的兵書。
左丘明 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墨子 (約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孫臏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東陽谷縣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孟珂 (約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東鄒縣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稱為「亞聖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莊子》一書傳世。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活動,今蒼山蘭陵鎮東南有荀子墓。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扁鵲 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戰國時醫學家
吳起(?~前381)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戰國時軍事家。現存《吳子》六篇
東方朔 (前154——前93),西漢大文學家。今山東陵縣人
孔融 (153——208年),今山東曲阜人,孔子20世孫。東漢末學者,「建安七子」之一,有個典故叫孔融讓梨,就是他四歲那年乾的。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著作有《出師表》《隆重對》《諸葛亮集》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聖」。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
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北魏農學家。著有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臨沂市)。唐大臣、著名書法家。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南宋女詞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清明上河圖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詞人。著有《稼軒詞》。
戚繼光 (1528——1587),明朝著名軍事家,抗倭名將,沿海入侵倭寇聞風喪膽,創竹竿戰法。今山東蓬萊人
孔尚任 (1648——1718),孔子64代孫,今山東曲阜人。崑曲名劇《桃花扇》即他所為。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清文學家。著有《聊齋志異》等。
劉墉:宰相劉羅鍋 高密人,1719—1804,號石庵,清代書法家,後人稱為清四大書家(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之一。
Ⅱ 山東德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德州歷史名人
1、先秦德州名人
夏朝 後 羿(前21世紀)有窮部落長、善射,「因夏民以代夏政」。
春秋 晏 嬰(前6世紀)齊國正卿、政治家、外交家,封地在今齊河。
戰國 趙 勝(前3世紀)趙國丞相、戰國四大公子之一,封地在今武城。
戰國 廉 頗(前3世紀)趙國上卿、「信平君」、軍事家。今陵縣人。
第三期 德州歷代名人
2、漢代德州名人
西漢 董仲舒(前179-前104)今文經學大師、哲學家,在德州讀書講學「三年不窺園」。
西漢 東方朔(前154-前93)漢武帝時期太中大夫、給事中、滑稽大師。今陵縣人。
東漢 趙 苞(2世紀)漢靈帝時任遼西太守抗擊鮮卑、追封「鄃侯」。今武城人。
東漢 禰 衡(173-198)漢末名士、文學家。今臨邑人。
第四期 德州歷代名人
3、魏晉北朝德州名人
三國 劉 備(161-223)蜀漢皇帝、曾任平原縣令、平原國相。
三國 華 歆(157-231)曹魏大臣、司徒、封安樂鄉侯。今禹城人。
三國 管 輅(210-256)曹魏術士、卜卦大師。今平原人。
三國 崔 琰(159-216)曹魏名士,初任袁紹幕僚,後仕曹操。今武城人。
北魏 崔 宏(?-418)北魏大臣、司空、封白馬公。今武城人。
北魏 崔 浩(?-450)北魏大臣、司徒。今武城人。
北魏 崔 鴻(5-6世)古代著名史學家,著《十六國春秋》。今平原人。
第五期 德州歷代名人
4、隋唐德州名人
隋朝 竇建德(573-621)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河北起義軍)。今武城人。
唐朝 崔義玄(586-656)唐初大臣、御史大夫。今武城人。
唐朝 孫伏伽(?-658)唐初大臣、歷史上第一位狀元。今武城人。
唐朝 顏真卿(709-785)唐朝大臣、書法家,唐玄宗時任平原太守,抗擊安史叛亂。
唐朝 孟雲卿(725-?)盛唐詩人,與杜甫等相唱和,「為當代推服」,今臨邑人。
唐朝 孟 郊(751-841)中唐詩人,今存《遊子吟》等詩500餘首。今臨邑人。
唐朝 張 祜(785-804)中唐詩人,以宮詞聞名,與白居易過往甚密。今武城人。
唐朝 崔 胤(854-904)唐末大臣、四拜宰相。今武城人。
後唐 李 愚(?-935)後唐大臣、平章事(宰相)。今慶雲人。
第六期 德州歷代名人
5、宋元德州名人
北宋 劉 翰(919-990)宋初醫學家,著有《開寶本草》。今寧津人。
北宋 李之儀(?-1117)北宋詞人、文學家,備受蘇軾敬重。今慶雲人。
南宋 呂頤浩(1071-1139)南宋大臣、官至右相,封太師、秦國公。今樂陵人。
金朝 崔 立(?-1234)金末大將。今德城區人。
第七期 德州歷代名人
6、明清德州名人
明朝 董 倫(1324-1403)明初大臣、翰林學士。今武城人。
明朝 葛守禮(?-1578)明初大臣、穆宗時任戶部尚書,太子太保。今臨邑人。
明朝 邢 侗(1551-1612)明代書畫家,與董其昌齊名。今臨邑人。
明朝 董養性(1616-1672)明末著名學者、有「江北第一才子」之稱。今樂陵人。
清朝 田 雯(1635-1704)清初大臣、文學家,官至貴州巡撫。今德城區人。
清朝 孫 勷(1656-1739)清初名士。今陵縣人。
清朝 盧見曾(1690-1768)康熙朝大臣、文學家。今德城區人。
清朝 盧蔭溥(1760-1839)乾嘉時期軍機大臣。今德城區人。
第八期 德州歷代名人
7、近代德州名人
近代 韋逢甲(1796-1842)近代抗英將領。今齊河人。
Ⅲ 山東歷史名人簡介
1,孔丘 (前551——前479),字仲尼,今山東曲阜東南一帶人。春秋末年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史稱孔子。青年時期做過看管牛羊的小官和管理倉庫的小官。中年後開始授徒講學。51歲時任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魯班 (約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輸,名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土木建築工匠和發明家。被後人尊為「匠師之祖」。
3,曾參 (前505——前435),今山東平邑縣人,亦稱曾子。編著了《大學》、《孝經》兩書,對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後世稱為「述聖」。
4,孫臏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東陽谷縣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5,孟珂 (約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東鄒縣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稱為「亞聖」。
6,扁鵲 (前357——前307年),姓秦,名越人。今山東長清縣人。系我國醫學事業重要的奠基人之一。發明 望 聞 問 切等療法。
7,東方朔 (前154——前93),西漢文學家。今山東陵縣人。性詼諧滑稽,善辭賦。
8,匡衡 西漢時期人,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人。鑿壁偷光來讀書,就是他乾的。後官至丞相。
9,鄭玄 (127——200年),漢末著名經學家。今山東高密人。
10,孔融 (153——208年),今山東曲阜人,孔子20世孫。東漢末學者,「建安七子」之一,有個典故叫孔融讓梨,就是他四歲那年乾的。
11,管寧 (158——241年),是管仲的後代,三國時期著名學者。今山東臨朐人。
12,王粲 (177——217年),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今山東鄒縣人。
13,劉楨 今山東東平縣人,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14,仲長統 (180——220年),東漢末著名哲學家、政論家。今山東鄒縣人。他曾提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論點。
15,諸葛亮 (181——234年),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今山東沂南縣人。
16,王戍 (234——305年),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今山東臨沂人。
17,左思 (約255——305年),西晉著名文學家,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人。叫洛陽紙變貴的就是他的文章《三都賦》和《招隱》。
18,王羲之 (321——379年),今山東臨沂城北人。東晉大書法家。
19,鮑照和鮑令暉,系哥妹倆,是南朝宋詩人。今山東蒼山縣人。其中,哥哥與謝靈運、顏延之被人稱為「元嘉三大家」。妹妹是南朝宋齊兩代唯一留有著作的女文學家。
20,劉峻 (462——521年),南朝梁著名學者、文學家。今山東平原縣人。
21,劉勰 (約465——532年),今山東莒縣人。南朝梁傑出的文學理論批評家。所著《文心雕龍》一書,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極大。
22,肖穎士 (708——759年),唐代文學家。今山東蒼山縣人。與當時名士李華齊名,時稱「蕭李」。
23,顏真卿 (709——785),唐代大臣,書法家。今山東臨沂市人。
24,黃巢 (?——884),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今山東荷澤東南人。
25,石介 (1005——1045),北宋前期學者、教育家、文學家。,今山東泰安市郊區橋溝村人。支持並參與范仲淹等人發起的政治改革。有著作《徂徠集》流傳於世。
26,宋江 (?——約1122年) 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今山東鄆城縣人。
27,荀子,山東莒南縣人(這個不一定是)
28,李清照 (1084——約1151),宋代著名女詞人,今山東濟南人。
29,辛棄疾 (1140——1207年),南宋著名詞人,今山東濟南人。
30,邱處機 (1148——1227),金、蒙時期,道教全真道龍門派創始人。今山東棲霞縣人。
31,唐賽兒 ,明初農民起義女領袖。今山東濱縣人。
32,李開先 (1502——1568),明代中葉著名文學家和戲曲家。今山東章丘縣人。
33,戚繼光 (1528——1587),明朝著名軍事家,抗倭名將。今山東蓬萊人。
34,王士禎 (1634——1711),清朝大臣,詩人。今山東桓台縣人。在創作上倡導「神韻說」。
35,趙執信 (1662——1744),清朝詩人。今山東淄博人。18歲中進士。
36,蒲松齡 (1640——1715),清初著名小說家,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人。
37,孔尚任(1648——1718),孔子64代孫,今山東曲阜人。崑曲名劇《桃花扇》為他作
38,高鳳翰 (1683——1749年),清代著名書畫家,今山東膠縣城西三里河村人。時人常將其與揚州八怪並稱,或補列為揚州八怪之一。
39,左寶貴 (1837——1894),清末愛國將領。祖居山東齊河縣,山東平邑縣地方鎮人。
40, 墨子,姓墨名翟,今山東曲阜一帶人。大約生於前480年,卒於前400年,活了80多歲,墨家學派創始人。提出「泛愛、兼利而非攻」的思想。
41, 劉洪,生活於公元129——210年,東漢人,今山東蒙陰縣人。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之一。
42, 賈思勰,今山東青州市人,著有《齊民要術》等,是我國古代著名農學家。
43,劉墉:諸城人,1719—1804,號石庵,清代書法家,後人稱為清四大書家(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之一。
44, 劉熙:濰坊人,字成國,漢末訓詁學家,代表作有《釋名》。
45, 孟喜:蒼山蘭陵人,字長卿,西漢今文經學中易學「孟氏學」開創者,漢宣帝時立為博士。
46,孟雲卿:商河人,唐代詩人,代表作有《傷時二首》。
47,呂彥直:東平縣人,1894—1929,字仲宜、古愚,近代建築師,代表作有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
48,武訓:聊城人,1838—1896,原名武七,以乞討、放債辦學,稱「義學」,清政府封其為「義學正」。
49,張爾岐:濟陽人,1612—1677,字稷若,號篙庵,明代諸生,入清不仕,與顧炎武交往,著有《周易說略》、《老子說略》、《儀禮鄭注句讀》等。
50,張擇端:諸城人,字正道,北宋風俗畫家,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
51, 張養浩:濟南人,1270—1329,字希孟,號雲庄,元代散曲家,作品有《雲庄休居自適小東府》、《雲庄類稿》。
52,穆修:東平人,979—1032,字伯長,北宋散文家,有《穆參軍集》傳世。
53,蘭陵笑笑生,據考證為山東五蓮縣人,著《金瓶梅》。
54,王盡美,山東莒縣人,中共創始人之一,先到青州師范讀書,後到濟南師范讀書。
山東歷史名人輩出
山東省歷史上名人輩出,不勝枚舉。
春秋時期有:齊國大夫晏嬰;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孔丘;他的學生曾子;兵家孫武;
戰國時期有:名醫扁鵲;哲學家子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墨翟;建築工匠魯班;圍棋名手弈秋;軍事家孫臏;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學孟軻;思想家_梁赤;
漢代有:醫學家淳於意;水利家_寬;西漢今文《尚書》的最早傳授者伏生;文學家東方朔;經學家匡衡;文學家韋玄成;農學家汜勝之;文學家孔融;經學家鄭玄;哲學家仲長統;文學家王粲;文學家劉楨;天文學家劉洪;
三國時期有: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經學家、訓詁學家、鄭玄弟子孫炎;
晉代有:數學家張邱建;文學家羊祜;玄學家王弼;文學家左思;書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有: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何承天;詩人顏延之;文學家鮑照;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文學家溫子升;文學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顏之推;名醫徐叔向;醫學家王叔和;史學有崔鴻;農學家賈思勰;
隋朝有:畫家展子虔;
唐朝有:天文歷算學家崔善為;詩人儲光羲;文學家段成式;
宋朝有:學者胡旦;文學家王禹_;學者、文學家石介;醫學家錢乙;文學家晁補之;醫學家成無己;女詞人李清照;抗金英雄、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
金代有:歷算學家張行簡;水利家王居卿;圍棋名手劉仲甫;古代建橋工程專家王辟之;畫家張擇端;金石學家趙明誠;畫家梁楷;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處機;金末史學家孔元措;金代史學家、書法家黨懷英;詞人、學者周密;
元代有:著名詩人和散曲家杜仁傑;史學家、文學家王惲;水利家賈魯;文字學家楊桓;散曲作家、文學家張養浩;散曲家楊朝英;戲曲作家高文秀;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的改進者王禎;戲曲作家康進之;歷史地理學家、文學家於欽;四書五經注釋者董養性;
明朝有:機械家王詔;民間水利家白英;文學家謝榛;戲曲家李開先;散曲家馮惟敏;著名詩人、文學家李攀龍;抗倭名將、軍事家戚繼光;書畫家邢侗;學者焦_;文學家、詩人於慎行;散曲作家劉效祖;名醫畢藎臣;
清朝有:文學家、葯學家王象晉;戲曲作家、文學家丁耀亢;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薛鳳祚;歷史學家傅以漸;經濟學家張爾岐;詩人宋琬;史學家馬馬肅;詩人王士礻真;文學家田雯;詩人曹貞吉;史學家張昭潛;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戲曲作家孔尚任;書法、繪畫家潘伍雲;詩人趙執信;書畫篆刻藝術家高鳳翰;醫學家黃元御;書法家劉墉;地方誌學家李文藻;學者孔繼汾;儒醫孔繼_;學者孔繼涵;經濟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民間名中醫綦灃;文字學家王_友;著名金石學家、校勘學家和書法家許瀚;文學鑒藏家、古錢幣學家李佐賢;金石學家陳介祺;醫學家蔡玉珂;教育學家武訓;著名金石文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藝術家孫中新;藏書家楊以增;著名學者和古籍編纂家馬國瀚;金石學家吳式芬;針灸名醫楊作質;兵器製造專家丁守存;名醫臧應詹;史學家、書法家吳潯源。
Ⅳ 陵城區的名人
東方朔:字曼倩。漢武帝時為太中大夫,西漢文學家,《史記》、《漢書》專中均有詳細記載。屬
顏真卿:字清臣,號應方,祖籍琅琊(山東臨沂),唐朝傑出書法家、政治家。
石維屏:今陵城區神頭鎮後石庄人,生卒不祥,明朝廉臣。
吳匡五:原名吳觀志,陽信縣後吳家店人,任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廉頗:戰國時「趙之良將」。
康丕揚:字士遇,號驤漢,明代著名學者。
薛登奎:清朝秀才,在武林中是河南「靳二爺」門人,德州一帶有名的義和團首領。
Ⅳ 誰能介紹一下山東省德州市陵縣的來歷啊
陵縣歷史悠久,被譽為「智聖」的漢武帝太中大夫、文學家、滑稽大師東方朔的故里在神頭鎮。顏真卿手書「東方朔畫贊碑」為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陵縣文博苑內。唐平原郡古城遺址為顏真卿在此做太守時所修。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墓群」,具有萬畝水面的「丁東水庫」和「仙人湖」。
夏、商、周時屬鬲氏國。
春秋屬齊地,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置重丘縣。
戰國中期屬趙地。
秦在境內神頭鎮置厭次縣,屬齊郡平原地。
西漢高帝元年(前206年),置安德縣,初屬韓信齊國,後屬青州平原郡。
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設定安公國,轄平原、安德、漯陰、鬲縣、重丘5縣,治所安德(今陵縣區城)。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廢定安公國,改稱安德國。
三國時,安德國降為安德縣,屬青州平原郡。
晉安德縣復為安德公國;厭次縣治遷至馬嶺城(今山東陽信東)。
東晉建武二年(318年)安德公國復稱安德縣,屬冀州平原郡。南北朝,安德置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安德郡改稱德州,州治安國(今陵縣區城);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德州為平原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原郡為德州,天寶元年(742年)復為平原郡。至德三年(758年)又為德州;州治、郡治縣治均在安德;又是安德縣治。
元憲宗二年(1252年)升將陵縣(今德州)為陵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復為將陵縣;洪武七年(1374年)將陵縣與安德縣合並稱德州,州治遷至將陵縣城,即今之德州;十三年(1380年),復置安德縣,改稱陵縣。
清屬山東布政司濟南府德州。
民國初將德州改為德縣,2縣均屬濟西道,後改德臨道。
1928年直屬山東省政府。
1943年為紀念抗日犧牲的吳匡五縣長,改安德區為匡五縣。
1949年復稱陵縣。
1952年並入德縣,縣城在今陵縣城。
1958年並入平原縣;陵縣城改為德陵鎮。
1961年與平原縣分治,仍為德縣;10月復稱陵縣。
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准撤銷德州地區和德州市,設立地級德州市和德城區。此縣劃歸德州市。
2013年德州市政府批准陵縣陵城鎮改為臨齊街道。街道住址:駐原陵城鎮政府。
Ⅵ 山東省樂陵市有什麼歷史名人
漢有名書法家朱燈,東晉有文學家王歡,南寧有右丞呂頤浩,清有經學家董養性、版著權名中醫牛履祥。民國時期,有著名抗日將領宋哲元,著名武術家尚雲祥。現任中國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楊文昌,原國家文物局長、當代著名書法家孫軼青均是樂陵籍人
樂陵官方網站上的
Ⅶ 陵縣有什麼名人
古跡與旅遊唐城牆。唐代平原郡古城,即現今的陵縣城。當時郡城有內、中、外三道城牆,為公元 753 年顏真卿任太守時為抵禦「安史之亂」所建。現存兩端,一位於陵縣縣城北面護城河邊,為南北向,一位於陵縣人民公園內,為東西向。
漢墓群。位於神頭鎮。現存 38 座,大者直徑 40 米,高 5 — 6 米,俗稱「七十二疑冢」,經考古挖掘為漢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可惜的是,被盜嚴重。曾出土戰國燈具等文物。
東方朔畫贊碑。現立於陵縣文博苑顏碑亭內,為唐代平原郡太守顏真卿書,俗稱「顏子碑」,集真、隸、篆書為一體,字體端莊雄健、氣勢開張,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
大宗家戰斗紀念碑。為紀念 1939 年春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抗擊日軍的壯烈事跡而設,碑名由楊成武題寫,高 4.35 米,佔地 2656 平方米。這是緬懷先烈、激勵後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之一。
仙人湖、得月湖位於陵縣丁庄鄉,由庫區面積 8.5平方公里,是魯西北最大的兩個人工湖,佔在面積分別是 1.1 萬畝和 1.4 萬畝。湖面波光瀲灧,候鳥棲集,被人們稱為「姊妹湖」,是旅遊、度假、療養、垂釣的理想去處。歷史名人東方朔(公元前 154 —前 93 年),字曼倩,厭次(今陵縣神頭鎮)人,漢太中大夫,文學家,博學多識,機智詼諧,相傳是中國曲藝的鼻祖、算命盲人的祖師,被後人稱為「智聖」。事跡在《史記》、《漢書》中均有記載。顏真卿(709 — 786 ),字清臣,唐朝政治家、書法家, 753 年(天寶十二年)任平原郡太守。 755 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顏真卿聯絡河北十七郡太守起兵平叛,唐玄宗遂詔拜為戶部侍郎兼平原郡太守。現存顏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時手書《東方朔畫贊碑》、《東方朔墓碑》兩塊,為書法藝術珍品。
Ⅷ 山東省樂陵的名人。。古今都可以!!
樂陵地名由來(德州日報德周刊2014年3月28日第12版)
2014-05-09 17:24閱讀:2,060
樂陵地名來自樂陵侯,五里冢應為史高陵墓
(本文經德州日報趙總編友情推薦,在德周刊顯著位置刊發)
「大阜曰陵「之說存疑
山東省樂陵市,位於山東省北部與河北交界。關於樂陵地名,清乾隆《山東通志》記載,「大阜曰陵,樂,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自此便有了「大阜曰陵」之說,但這一說法卻對追溯樂陵地名來歷造成了很大困惑,致使樂陵縣名成了無源之名。
據考證,同時期的《樂陵縣志》(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沒有採用《山東通志》的說法,而推測漢景帝廢濟南國為濟南郡,以餘地置平原郡統樂陵等縣。查嘉靖《山東通志》及咸豐《山東通志》也均無「大阜曰陵「之說。
地名的來源,或依山、或依水、或依事、或依人。如山西依山為名,濟南依水為名,古厭次縣以秦皇東巡壓制天子之氣為名,平原縣以平原君趙勝而得名,命名有出處、有典故、合乎邏輯。
據此《山東通志》的說法實有望文生義之嫌,從樂、陵二個字予以說文解字,因而從社會學角度命名地名。按照這個說法,幾乎所有平原郡縣都可以稱為「樂陵」,所有帶陵字的縣都可稱為「樂陵」縣。《山東通志》的解釋是依照文字為名,單個字作解釋,所以難以講通。
古籍中對樂陵的記載
《漢書 ~地理志第八上》記載:「平原郡,高帝置。莽曰河平。屬青州。戶十五萬四千三百八十七,口六十六萬四千五百四十三。縣十九:平原,有篤馬河,東北入海,五百六十里。鬲,平當以為鬲津。莽曰河平亭。高唐,桑欽言漯水所出。重丘,平昌,侯國。羽,侯國。莽曰羽貞。般,莽曰分明。樂陵,都尉治。莽曰美陽。祝阿,莽曰安成。瑗,莽曰東順亭。阿陽,漯陰。莽曰翼成。朸,莽曰張鄉。富平,侯國。莽曰樂安亭。安德,合陽,侯國。莽曰宜鄉。樓虛,侯國。龍額,侯國,莽曰清鄉。安。侯國。」
該記載為漢平帝元始二年( 即公元2年)的縣制及人口,據此可知此時樂陵縣隸屬於平原郡。
唐《元和郡縣志》則清楚地表明了樂陵名稱的由來。書中記載:「樂陵,北至州一百三十五里,本燕將樂毅攻齊所築,漢以為縣,屬平原郡,即漢大司馬史高所封之邑。後魏屬樂陵郡。隋開皇三年去郡,屬滄州。重合故城,縣東二百步,漢重合縣,武帝封莽通為重合侯。」
這段記載清楚地表明了,樂陵城本是樂毅攻打齊國所修築的城池,漢代以該城為縣,就是漢大司馬史高的封地。
樂陵侯史高
史高為何許人?《漢書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記載:「史丹字君仲,魯國人也,徙杜陵。祖父恭有女弟,武帝時為衛太子良娣,產悼皇考。皇考者,孝宣帝父也。宣帝微時依倚史氏。語在《史良娣傳》。及宣帝即尊位,恭已死,三子,高、曾、玄。曾、玄皆以外屬舊恩封:曾為將陵侯,玄平台侯。高侍中,貴幸,以發舉反者大司馬霍禹功封樂陵侯。宣帝疾病,拜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為孝元帝。高輔政五年,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罷就第。薨,謚曰安侯。」
《資治通鑒》卷二十五之《漢紀十七》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對史高也有記載。「八月,己酉,皇後霍氏廢,處昭台宮,乙丑,詔封告霍氏反謀者男子張章、期門董忠、左曹楊惲、侍中金安上、史高皆為列侯。惲,丞相敞子;安上,車騎將軍日磾弟子;高,史良娣兄子也」。
史高的姑是漢武帝的太子妻史良娣,史高功封樂陵侯,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並在漢元帝五年主動退休。與樂陵侯同代封的還有其弟史曾,封將陵侯,因史曾無嗣,國除。現在與樂陵相臨的陵縣地有將陵故城,陵縣隋代稱將陵縣。
據記載史高封為樂陵侯的時間為漢宣帝地節四年八月乙丑,即公元前66年農歷8月18日,該時間與樂陵市目前小棗節時間大體一致。
樂陵侯史高陵墓原為五里冢
在今樂陵城區西南,五里冢村北30米處為五里冢遺址所在。冢為台形,東西長83米,南北寬31米,台高2.3米,為一阜狀。出土有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期的遺物;有骨錐、鹿角、卜骨、陶紡輪、鬲足等商、周兩代的遺物;還有漢磚、唐罐等。址西側和南面,已露出漢磚墓壁。經山東省社會科學院考古隊考察,石斧、石鐮等出土處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1956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宣布為樂陵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2月23日,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址文化分上下二層,下層為龍山文化遺址,有石斧、石鐮可佐證。但冢為漢墓,符合漢代侯陵特點。有四個理由可以推論其為樂陵侯史高墓。其一,址西側和南面的漢磚墓壁已露。其二,冢為東西方向,長度寬度符合漢代侯陵的走向、佔地特點。其三,從漢書中史高封侯及嗣承的年表可以看出,樂陵侯延嗣四代,直到王莽才終。列侯在封地安葬,是漢代的制度。在西漢有資格、有實力在樂陵修建侯墓,唯有史高子武陽侯史丹。史高父子二人,深得宣帝、成帝信任及重用。漢書載「丹有子男女二十人,九男皆以丹任並為侍中諸曹,親近在左右。史氏凡四人侯,至卿大夫二千石者十餘人」。既有政治地位,也有經濟實力。其四,史高封樂陵侯謚曰安侯,民間以致傳為安樂王。
綜上論述,樂陵地名應始於史高封為樂陵侯之時,即西漢地節四年,五里冢遺址正名應為樂陵安侯陵,這也將為樂陵的旅遊增添一歷史古跡景點。
Ⅸ 山東歷史名人有誰
舜帝,山東諸城人
姜尚 周代齊國的始祖,軍事家、政治家。姜姓,呂氏,名望。西周初年輔佐武王滅商有功,俗稱「姜太公」。兵書《六韜》,相傳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今傳《管子》一書,系後人依託之作。
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
魯班 (約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輸,名般,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土木建築工匠和發明家。被後人尊為「匠師之祖」。
曾參 (前505——前435),今山東平邑縣人,亦稱曾子。編著了《大學》、《孝經》兩書,對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後世稱為「述聖」。
齊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齊國國君,軍事統帥。姜姓,名小白。開創春秋五霸之首。
孫武 字長卿。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傑出的兵書。
左丘明 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墨子 (約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孫臏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東陽谷縣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孟珂 (約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東鄒縣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稱為「亞聖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莊子》一書傳世。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活動,今蒼山蘭陵鎮東南有荀子墓。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扁鵲 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戰國時醫學家
吳起(?~前381)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戰國時軍事家。現存《吳子》六篇
東方朔 (前154——前93),西漢大文學家。今山東陵縣人
孔融 (153——208年),今山東曲阜人,孔子20世孫。東漢末學者,「建安七子」之一,有個典故叫孔融讓梨,就是他四歲那年乾的。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著作有《出師表》《隆重對》《諸葛亮集》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聖」。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
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北魏農學家。著有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臨沂市)。唐大臣、著名書法家。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南宋女詞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清明上河圖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詞人。著有《稼軒詞》。
戚繼光 (1528——1587),明朝著名軍事家,抗倭名將,沿海入侵倭寇聞風喪膽,創竹竿戰法。今山東蓬萊人
孔尚任 (1648——1718),孔子64代孫,今山東曲阜人。崑曲名劇《桃花扇》即他所為。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清文學家。著有《聊齋志異》等。
劉墉:宰相劉羅鍋 諸城人,1719—1804,號石庵,清代書法家,後人稱為清四大書家(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之一。
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
顏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最賞識的弟子。名回,字子淵,品行卓冠群科。早卒,孔子極悲慟。後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復聖」。
孫武 字長卿。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傑出的兵書。
左丘明 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約前432)名參,字子輿,孔子弟子。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宗聖」。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
魯班 公輸氏,名般,亦作班、盤,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建築工匠,後世建築工匠、木匠尊為「祖師」。
墨子 (約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吳起(?~前381)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戰國時軍事家。現存《吳子》六篇。
孫臏(約前380~前320)生於齊國阿鄄之間。孫武的後代。戰國時軍事家。著作有《孫臏兵法》。
扁鵲 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戰國時醫學家。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作有《孟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亞聖」。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莊子》一書傳世。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活動,今蒼山蘭陵鎮東南有荀子墓。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倉公(約前205~?)姓淳於,名意,齊臨淄人。漢初醫學家,首創醫案(病歷)。
汜勝之 汜水(今曹縣)人。西漢農學家。撰有農學著作《汜勝之書》。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遍注群經,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王弼(226~249)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一帶)人。三國魏玄學家,好談儒道,辭才逸辯,開魏晉玄學清談之風。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對中國古典哲學影響甚遠。
王叔和 名熙,高平(今山東鄒城一帶)人。魏晉間醫學家。編有《脈經》10卷。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著作有《諸葛亮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聖」。真跡無存。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
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北魏農學家。著有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劉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唐理財家。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臨沂市)。唐大臣、著名書法家。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南宋女詞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詞人。著有《稼軒詞》。
王禎 字伯善,山東東平人。元代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的改進者。有《農書》傳世,是中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今蓬萊)人。明抗倭名將、軍事家。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死後避雍正諱,改稱士正、士禎。清詩人,論詩創神韻說,生前門生眾多,影響很大。著作有《帶經堂集》等,又自選其詩為《漁洋山人精華錄》,另有《居易錄》《池北偶談》等多種筆記。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清文學家。著有《聊齋志異》等。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季重,號東塘、岸堂、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清戲曲作家,著有《桃花扇》等。
王懿榮(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煙台福山區古現村人。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京師團練大臣,以身殉國。清末著名文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是甲骨文的發現者。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德州陵縣)人原濱州地芪惠民縣人,生於公元前154年,是四隊時期著名的義學家和官員。漢武帝時被任命為太巾大夫,常伴帝王左右。東方朔性格開朗,愛說笑話愛逗唯,被相聲藝人尊為本行當的「祖師爺」。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齋,山東莒縣北杏村(今屬諸城)人。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和山東黨組織的最早組織、領導者。
丁肇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 祖籍 日照市東港區濤錐鎮。l936年 2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其父丁觀海,是 一位有著強烈正義感的愛國人士。1925年在 濟南求學期間,受共產黨人鄧恩銘等的影響, 積極參加進步活動,並與同鄉安哲、牟春霆 (陳雷)、李平章、鄭天九等人,成立了中 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少年日照學會」。
李典(174--209) 三國曹操部將。字曼成,山陽巨野(今巨野東北)人。初招集宗族賓客數千家,歸附曹操。由於參加鎮壓黃巾軍和同袁紹作戰有功,授青州刺史。後任中郎將、離孤太守。官渡之戰,率領家族部曲運送谷帛以供軍需。袁紹失敗,任裨將軍,遷捕虜將軍,與張遼、樂進屯兵合肥,擊破孫權圍攻。性好學、貴儒雅、 不爭功,受到將士尊敬。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處的時代正是列國並峙,互相征戰不休。當時在黃河下游比較活躍的大國有齊、魯、鄭、宋、衛;小國有邢、遂、譚、紀、杞。大國又分兩派,一派是鄭、齊、魯,一派是宋、衛。小國也附屬在各個大國一邊。兩派的力量以鄭、齊、魯為強。由於鄭國發生內亂,漸漸中衰,齊國慢慢強大,逐漸成了各國的霸主。
舜 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中國歷史傳說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傳稱號有虞氏,姓姚,名重華,字都君,謚日「舜」。因國名「虞」,故又稱虞舜。東夷之人(一說冀州之人),生於姚丘(一說生於諸馮,即今山東諸城)。
諸葛瑾(174-241) 三國孫權主要謀士之一。子子瑜,琅邪陽都(今沂南南)人。諸葛亮之兄。漢末避亂江南。後為孫權所用,與魯肅等並為謀士,並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207年,受孫權派遣通好劉備,並曾會見其弟諸葛亮,各為其主,秉公無私。在內政方面為孫權出謀劃策,進諫意見,常被孫權所接受,深得信任。又隨孫權伐蜀。討關羽時,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官至左將軍。謚封宛陵侯。
劉表(142-208) 東漢末官吏。字景升,山陽高平(今鄒城西南)人。東漢皇族遠支。少年有名,號稱「八俊」。190年,任荊州牧。割據今湖南、湖北一帶。對中原軍閥混戰,取觀望態度。官渡戰前,袁紹派人求助,陽為應許,陰守中立,靜觀時變,因此所據地區破壞較少,中原人前來避難者甚多。後病死。陳壽批評他"外寬內 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喜而不納。"
張海迪,女, 1955 年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劉墉(1719-1805) 清前期大臣兼書法家。字崇如,號石庵,諸城人。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劉統勛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改翰林庶吉士,3年後授翰林編修。遷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侍講。任廣西鄉試正考官。尋提督安徽學政,調江蘇。二十七年(1762),授山西太原府知府。秩滿,擢冀寧道參政。歷江寧府(今南京市)知府、江西鹽驛道參政、陝西按察使。四十一年(1776),擢內閣學士,任南書房行走。明年,提督江蘇學政,升吏部右侍郎。遷湖南巡撫。蒞任年余,勘修城垣,革除陋習,撫恤災民,籌采峒硝,頗有治績。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書。繼任工部尚書。四十八年(1783),由署直隸總督調吏部尚書。明年,兼署兵部尚書,又授協辦大學士。嘉慶二年(1797),升體仁閣大學士。死後贈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謚"文清"。外嫻政術,內通掌故,博通經史,長於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國子監,數任鄉試、會試正考官。先後任四庫館、玉牒館副總裁,三通館、會典館正總裁。又籌辦過編撰《西域圖志》和《日下舊聞考》。能詩賦,擅題跋。尤長於書法,其書貌豐骨勁,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針"之妙。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齊名,為當時四大書法家之一。
楊子榮(1917--1947) 戰斗英雄。原名宗貴,字子榮。牟平人。1929年隨父遷往安東(今丹東)謀生,12歲進繅絲廠當童工,後被日本人抓去當勞工,1943年逃回家鄉,參加了民兵。1945年秋參加八路軍膠東海軍支隊。同年10月隨部隊挺進東北,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任牡廟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班長、偵察排長。1946年3月在消滅李開江匪部的戰斗中立功,被評為"團戰斗模範"。1947年2月在搜剿慣匪"座山雕"張洛山的戰斗中,化裝打入匪穴,里應外合,徹底消滅了這股土匪,並活捉匪首"座山雕",榮立三等功。同年2月23日,在海林北部鬧枝子溝追剿"鄭三炮"、"孟老三"等殘匪的戰斗中,英勇犧牲
秦瓊(?--638) 唐初名將。字叔寶,齊州歷城(今濟南)人。 初為隋將來護兒"帳內",後從張須陀鎮壓盧明月、李密等起義軍。須陀死,率兵歸裴仁基,後又降李密,任帳內驃騎。至李密敗,歸王世充。最後降唐,任兵馬總管。不久授秦王右三統軍,隨李世民擊敗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起義軍,封翼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官至左武衛大將軍。638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改封胡國公。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禰衡 (173~198) 漢末辭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少有才辯,性格剛毅傲慢,好侮慢權貴。因拒絕曹操召見,操懷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殺之,罰作鼓史,禰衡則當眾裸身擊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殺之,因遣送與荊州牧劉表。仍不合,又被劉表轉送與江夏太守黃祖。後因冒犯黃祖,終被殺。
王粲(177 - 217)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少年便負才名,深得著名詩人蔡邕的賞識。17歲因避戰亂,到荊州依附劉表,歷15年未受重用。劉表死,歸依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轉遷軍謀祭酒,官至魏國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隨軍征吳,翌年於途中病故。
Ⅹ 山東德州的名人有哪些從古至今!拜託各位了 3Q
廉頗 山東德州陵縣人,漢族,生於公元前327年卒於公元前243年,死時已是84歲高齡.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德州陵縣神頭鎮人,一說山東惠民人,有誤)人。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武帝時大臣、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東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東方太中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程紹(明1557-1639),字公業,明工部尚書,德州市德城區人。程紹為人嚴峻耿直,沉靜穩重,雄才大略,蔑視權貴,亢直敢言,不徇私情,遇事果斷,不以難易而迴避屈服。 田雯,一代文宗,字綸霞,濟南府德州人(今德州市德城區呂家街人)。官至戶部左侍郎,世稱田侍郎。田雯居官職任心強,政績卓著,關心民疾,興利除弊,受到人們的敬仰。其居官從政的一生,也是著述的一生。他學識廣博,著述豐富,《古歡堂集》十二卷、《黔書》上下二卷、《長河志籍考》十卷、《幼學編》四卷和《詩傳全體備義》等。乾隆三十七年(1772)收入《四庫全書》,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管輅(公元210—256年),字公明,三國時期魏國術士平原郡(今德州平原縣人),是歷史上著名的術士,被後世卜卦觀相的人奉為祖師。管輅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周易通靈訣》2卷、《周易通靈要訣》1卷、《破躁經》1卷、《占箕》1卷,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死後葬於平原城西南周寨村西、尚廟附近。舊志記載有墓,今已不存。 劉峻(462—521),字孝標,今德州平原縣人。南朝梁學者,文學家。曾注《世說新語》,引證詳確,為世所重,原有集已散失,明人輯有《劉戶曹輯》。 禰衡(173-198)字正平,東漢末名士,文學家。平原郡人(今臨邑縣德平鎮小禰家村),幼聰敏好學;成年後博學多識,才華橫溢。甚受北海太守孔融賞識,說他「其才十倍於我」有恃才傲物、善辯好勝、不畏權勢的性格。禰衡著作原有兩卷,已失傳。後世見到的僅《吊張衡文》、《魯夫子碑》、《顏子碑》、《鸚鵡賦》等四篇文章。 邢侗(1551-1612)字子願,號知吾,來禽濟源山主,晚號方山道民,臨邑鎮邢柳行村人。幼穎慧,七歲能作擘窠大書。善書、詩、畫。尤以書法名世。朝人購邢書,「與黃金同價」。其名與董其昌、張瑞圖、米萬鍾同稱明末四大書家。與董其昌又稱南董北邢。墨跡為故宮博物院、台灣故宮及上海、蘇州、西安、四川、沈陽、承德避暑山莊所收藏;日本也有收存。山東歷史博物館藏有其著作與畫品;著作有《來禽館集》29卷,《南官縣志》,《武定州志》15卷,《臨邑縣志》16卷。其中《武定州志》被方誌家譽為名志。刻有《來禽館帖》,其中以《十七帖》《澄清堂帖》最著名。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德州臨邑東北)。孟郊早年生活貧困,以他為「清奇僻苦主」。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遊子吟》是其代表作,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葛守禮、明朝德州臨邑縣人。出身農家,自幼貧而好學。1558年,鄉試第一,次年成進士,授彰德推官。時有長久未決冤獄,禮一審即破。世宗愛其才,授職鎮守山海山。赴任後增補關法,力除積弊,不久遷兵部主事。後來,升遷為南京禮部尚書。隆慶元年,明穆宗重新起用葛守禮,任他為戶部尚書。葛守禮洞察時局,針砭時弊,竭力反對當時的「一條鞭法」及「一串鈴法」。萬曆三年(1575年),葛守禮告老還鄉。明神宗下詔,加授葛守禮太子太保封號。萬曆六年(1578年),一代名臣葛守禮與世長辭,帝贈太子太保,謚號端肅。 歷史古跡: 蘇祿王墓、禹城禹王亭顏真卿書《東方先生畫贊碑》、夏津點將台泰山奶奶廟、平原文昌閣、臨邑邢侗公園、平原千佛塔、齊河時傳祥紀念館、慶雲海島金山寺。 歷史故事: 劉關張桃園結義、東方朔智勇故事、顏真卿為官佚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