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夏朝到清朝所有歷史事件
還是給網站可以嗎?太多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足夠好幾本書的!·
B. 從夏朝到清朝著名事件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公元前119年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為了發展同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隋煬帝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國侵略,宋北方淪陷後,趙構建立南宋抵抗政權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27年 蒙古滅西夏
1234年 蒙古滅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定都大都。
1276年 全國大部淪陷,南宋亡。
1279年 陸秀夫抱宋帝昺跳海,南宋徹底滅亡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蒙元被趕回草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叛亂政權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同年,滿清入關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台灣淪陷,清廷設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C. 從夏朝到清朝代表性的歷史人物
大禹、夏來桀、商湯、伊尹源、紂王、姬發、姜子牙、春秋五霸、白起、李牧、嬴政、項羽、劉邦、劉徹、王莽、劉秀、袁紹、董卓、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司馬炎、楊堅、楊廣、李淵、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朱溫、柴榮、趙匡胤、趙光義、岳飛、文天祥、鐵木真、忽必烈、朱元璋、朱棣、張居正、崇禎、袁崇煥、皇太極、康熙、乾隆、光緒、袁世凱、曾國藩、洪秀全。
D. 中國從夏朝到清朝的所有皇帝
按照復正史,中國從秦始皇第一制次稱皇帝到清宣統皇帝被廢,一共是2132年,共有皇帝493位,其中未在位的有71位(死後被追封的),其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清乾隆和康熙分別是61年和60年,壽命最長的是清乾隆89歲,其次是武則天82歲,最短的是金末的一個從即位至被殺,不到半天。 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胡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
E. 從夏朝到清朝的開國皇帝是誰
歷史上所王朝年表和首都所在地及開國皇帝 朝代 延續年數 都城 開國皇帝 夏朝 前2070年——前1600年 陽城 禹 商朝 前1600年——前1046年 殷 湯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鎬京(今西安西南) 周文王姬發 東周 春秋 前770年——前475年 洛邑(今洛陽) 周平王姬宜臼 戰國 前475年——前221年 洛陽 秦朝 前221年——前206年 咸陽(今西安附近) 始皇帝嬴政 西漢 前206年25年 長安(今西安) 漢高祖劉邦 新 9年——25年 長安 王莽 東漢 25年——220年 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 魏 220年——265年 洛陽 魏文帝曹丕 蜀(漢) 221年——263年 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吳 222年——280年 建業 吳大帝孫權 西晉 265年——317年 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 317年——420年 建康 晉元帝司馬睿 南朝 宋 420年——479年 建康 宋武帝劉裕 齊 479年——502年 建康 齊高帝蕭道成 梁 502年——557年 建康 梁武帝蕭衍 陳 557年——589年 建康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魏 386年——534年 洛陽 魏道武帝拓跋珪 東魏 534年——550年 鄴 魏孝靜帝元善見 北齊 550年——577年 鄴 齊文宣帝高洋 西魏 535年——556年 長安 魏文帝元寶炬 北周 557年——581年 長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 581年——618年 東(洛陽) 隋文帝楊堅 唐朝 618年——907年 長安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後梁 907年——923年 大梁(開封)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年——936年 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年——947年 汴梁(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年——950年 汴梁(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年——960年 汴梁(開封) 周太祖郭威 宋朝 960年——1127年 東京(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 1127年——1279年 臨安(今杭州) 宋高宗趙構 遼 907年——1125年 上京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金 1115年——1234年 中都(北京) 金太祖阿骨打 元朝 1206年——1368年 大都(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年——1644年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年——1911年 京師(北京) 皇太極
F. 夏朝到清朝的歷史,包括每個皇帝的上位歷史。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的分封制中,統治者把新征服的土地和居民分封給功臣、王族和一些舊貴族的後代,建立封國,封國的國君稱為諸侯,國王自稱天子。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飢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鍾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於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於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聖」。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於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
1、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熟記三國鼎立形勢圖中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和都城)
3、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系。
6、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7、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8、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梁、東,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10、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11、北朝的五個政權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2、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均建都於洛陽。
13、南朝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科學家,比歐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綴術》
14、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著有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內容最完整的農書。
15、北魏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的酈道元,他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經注》。
16、漢字書法從東漢起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曹魏時鍾繇創立了楷書;東晉的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此書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7、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8、石窟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
一、隋唐
1、581年,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隋文帝實行了改革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制。
2、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分為三點四段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餘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隋、元兩朝大運河的南北起點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陽為中心,元朝南糧北運比隋朝更有優勢的理由:新開了兩段運河,運河從杭州直達北京(大都),還開辟了暢通的海道。
3、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隋朝時李春主持修趙州橋,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拱橋。
4、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出現「貞觀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29年)。
6、曲轅犁和筒車的出現,表明唐朝農業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於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於唐朝。
7、唐朝疆域,東到大海,西達鹹海,東北至外興安嶺以北和庫頁島,南及南海。
8、唐太宗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擁護被北方各族稱為「天可汗」。
9、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六詔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親。他們為促進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拉薩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時,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進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關系。
11、中日交往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就有往來。唐朝時,中日往來頻繁,日本先後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時期東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和尚(他6次東渡日本,最後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遊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3、755年,唐朝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後來,其部將史思明繼續進行叛亂,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危害:使北方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14、隋唐時期,最傑出的醫葯學家是孫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對我國的醫葯學發展影響巨大。後人尊稱孫思邈為「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難》和《望廬山瀑布》等;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別》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長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柳公權、顏真卿;著名的畫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閻立本、吳道子,其中的吳道子被後人尊為「畫聖」,代表作為《天王送子圖》
17、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剛經》;在隋唐時期開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遼、宋、夏、金等政權
1、唐朝滅亡後的50多年裡,中原地區先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總稱五代。
2、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定都開封。
3、916年,契丹國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在上京稱帝,建立契丹國後,契丹改國號為遼;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國西北地區由黨項族建立並定都興慶的政權);
4、1115,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定都會寧。1127年,金滅亡北宋;1127年,趙構建立南宋,定都臨安。
5、訂立「澶淵之盟」的雙方是遼與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將有岳飛和韓世忠等,岳飛於1140年在郾城之戰中大敗金兵。
7、北宋時發明了插秧農具「秧馬」;還出現了牛轉翻車;政府把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廣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時,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太湖流域一帶的水稻產量很高,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8、北宋的開封和南宋的臨安都有夜市、曉市,還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三、元期
1、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為政治中心、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
2、我國古代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個是清朝。
3、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管轄吐蕃(西藏地區),使西藏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圖)
4、元朝還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最早將台灣納入其行政管轄范圍,表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並經常巡視各省或出使外國,元朝對外貿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葯用於製造武器,始於唐朝末年;司南製成於戰國時期,指南針製成於唐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7、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了我國古代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8、詞是一種新的詩歌形式,興起了晚唐。宋朝時,詞的創作達到高峰,出現了許多著名詞人和詞作。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名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宋朝著名的女詞人是李清照,南宋詞人辛棄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9、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美術史上的傑作;元朝著名的書畫家是趙孟頫,其名畫有《秋郊飲馬圖》等。
四、明朝和清朝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從應天府遷到北京。
2、明朝建立後,明太祖變更統治機構,加強君權,設立了最具特色的廠衛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另外,明朝科舉考試內容限於四書五經,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
4、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明朝中後期的商品經濟有較大的發展。明朝後期,白銀成為流通的貨幣。
6、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先後7次下西洋,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比歐洲航海家哥倫布遠航美洲、達•伽馬遠航印度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7、16世紀中期,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的戚繼光抗倭功勛卓著;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他們都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民族英雄。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9、1684年,清朝設立台灣府,屬福建省管轄。
10、1636年,皇太極(清太宗)在盛京稱帝,把女真族改為滿洲,改國號為清,清軍加緊對明朝的進攻,大軍直抵山海關,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投降清軍,引清軍入關;1644年,清軍入關,佔領北京,順治帝遷都北京,京師(今北京)成為清朝的都城,不久,實現了對全國的統治。
11、康熙帝兩次命令清軍圍攻雅克薩,沉重打擊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我國領土,《尼布楚條約》是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
12、順治帝封達賴五世為「達賴喇嘛」,後來康熙帝封班禪五世為「班禪額爾德尼」,雍正帝設立駐藏大臣;「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駐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時建立金瓶掣簽,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14、清朝前期,我國的疆域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鳥梁海地區,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鳥),南達南沙群島,是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
14、清朝雍正皇帝時,設立軍機處,直接聽命於皇帝,負責處理軍國大事,嚴厲壓制反清思想,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大興文字獄,推行文化專制主義統治。
15、乾隆年間,大、小和卓兄弟發動叛亂,乾隆帝派兵平叛。
16、清明初年對外貿易政策是採取閉關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
17、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
18、李時珍是明朝傑出的醫葯學家,他用畢生精力,寫成了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該著作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醫學巨典」。
19、宋應星是明末清初傑出的科學家,他編寫了《天工開物》,該書被譯成多國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20、明代三部最優秀的小說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施耐庵寫的《水滸傳》,吳承恩寫的《西遊記》。
21、清代著名小說有曹雪芹的《紅樓夢》,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中國近、現代史部分 1840年至1949年)
1840年至1919年為舊民主主義時期;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義時期
1、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在虎門銷毀鴉片,這次運動的意義是:虎門銷煙是中國禁煙斗爭的重大勝利,它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的決心。
2、鴉片戰爭爆發於1840年,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害性)。
3、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56-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860年);割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是俄國;太平軍抗擊了美國人華爾的洋槍隊。
4、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統轄整個新疆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統治;1884年,清政府設立新疆行省,任命劉錦棠為第一任巡撫。
5、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戰爭中在黃海戰役中犧牲的致遠艦管帶是鄧世昌。使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害性)。
6、1900年,八國聯軍英、俄、日、法、德、美、意、奧侵略中國,於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害性)
7、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以自強(前期)為目標,創辦軍事企業,著名的有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70年代又以求富(後期)為目標創辦民用企業,著名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還有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這些企業具有資產階級性質。
8、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9、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稱戊戌變法,在變法中只有湖南督撫陳寶箴支持變法,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公車上書」;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即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帝,這次變法只維持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10、1894年,孫中山成立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了振興中華口號,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1905年在孫中山、黃興的推動下,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它的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領導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中國同盟會的性質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1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這一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為辛亥革命,領導者孫中山。
12、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春,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1912年4月,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正式解職,臨時政府遷到北京;1915年,在護國運動中,孫中山在日本發表《討袁宣言》;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舉起護法運動的旗幟,反對段祺瑞。
13、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第一條鐵路干線。魏源是鴉片戰爭時期的思想家,他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嚴復是中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譯述的《天演論》,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興辦的最早國立大學,是今北京大學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制訂新學制,普遍興辦學校,宣布廢除科舉制。
14、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發起了一場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李大釗是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
15、由於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於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地點首先在北京,主力是學生;6月3日,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到上海,運動的主力是無產階級。五四運動要求懲辦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中方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16、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專制,實現共產主義的綱領,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大會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會領導工人運動。
17、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確立了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改組後的國民黨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中共三大制訂了國共合作的方針。
18、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黃埔軍校,周恩來任軍校政治部主任。
19、為打倒帝國主義侵華勢力,推翻封建軍閥的統治,把國民革命推向全國。1926年,開始北伐,北伐的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北伐的主要戰場是湖南、湖北,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
問答
1、中英《南京條約》簽定的時間及其附件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危害?時間:1842年;內容: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應交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附件的內容:英國獲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租地建房,永久居住的特權。危害: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變為了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中國人民開始了既反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又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斗爭,中國革命進入舊民主主義時期,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3、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辦了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它啟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但它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成效不大,沒有使中國富起來。
4、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內容、危害。時間:1895年。內容: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4個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岸設立工廠。危害: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戊戌變法的時間、領導者、性質、意義。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既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它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它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6、《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內容、危害。1901年簽訂;內容:中國向各國賠白銀4.5億兩,拆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危害:使清政府置於列強的控制之下,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7、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不僅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也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旗幟在中國上空飄揚,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
G. 夏朝到清朝共有哪些開國皇帝
皇帝這一稱呼是從秦始皇開始的,不算分裂的小王朝,中國大一統的王朝共有10位開國皇帝。全算上有:
各朝開國皇帝(君主)的簡介
中華黃帝王朝紀元前2698年建立
第一代,黃帝姬軒轅首都有熊(河南新鄭)
大夏王朝BC23世紀—BC18世紀首都安邑(山西夏縣)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黃帝姬軒轅的後裔
大商王朝BC18世紀—BC12世紀首都亳邑(河南商丘)
第1任,成湯帝子天乙 原都亳邑227年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紀—BC771年首都鎬京(陝西西安)
第1任,武王姬發
大周王朝之東周BC770—BC256年首都洛邑(河南洛陽)
第13任平王姬宜臼BC770—BC720年在位51年 春秋時代開始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陽(陝西西安)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嬴政大帝
第1任秦始皇帝嬴 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BC221年滅六國,完成統一,第一次統一全國,稱始皇帝.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蘇銅山)
第1任西楚霸王項羽BC206—BC202年在位5年
西楚王朝共1王立國5年
大漢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漢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高帝劉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國15年
玄漢王朝23—25年首都長安
第1任更始帝劉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漢王朝共1帝立國3年
東漢王朝25—220年首都洛陽
第1任光武帝劉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劉綉)
三國時代(魏蜀吳)220—280年歷時61年
曹魏帝國220—265年首都許昌遷回洛陽
第1任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8年
蜀漢帝國221—263年首都成都
第1任昭烈帝劉備221—223年在位3年
東吳帝國222—280年首都建業(江蘇南京)
第1任大帝孫權222—252年在位31年
大晉王朝265—420年立國156年
西晉王朝265—317年首都洛陽
第1任武帝司馬炎265—290年在位26年
東晉王朝317—420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7任元帝司馬睿317—322年在位6年
五胡亂華十九國
五胡指:匈奴〈羯〉鮮卑 羌〈氐〉實為三胡,依古老的說法,他們都是黃帝姬軒轅的後裔
十九國:開國年 國別 開國君主 民族 首都 亡國年 年數 亡於
304 成漢帝國 李雄 氐 成都 347 44 晉
304 漢趙帝國 劉淵 匈奴 平陽(山西臨汾) 329 26 後趙
319 後趙帝國 石勒 羯 襄國(河北邢台) 351 33 冉魏
320 前涼王國 張茂 漢 姑藏(甘肅武威) 376 57 前秦
337 前燕帝國 慕容皝 鮮卑 鄴城(河南臨漳) 370 34 前秦
350 冉魏帝國 冉閔 漢 鄴城(河南臨漳) 352 3 前燕
351 前秦帝國 苻健 氐 長安 394 44 西秦
384 後燕帝國 慕容垂 鮮卑 中山(河北定縣) 407 24 北燕
384 西燕帝國 慕容泓 鮮卑 長子(山西長子) 394 11 前燕
384 後秦帝國 姚萇 羌 長安 417 34 晉
385 西秦王國 乞伏國仁 鮮卑 金城(甘肅蘭州) 431 39 胡夏
386 後涼王國 呂光 氐 姑藏(甘肅武威) 403 18 後秦
397 南涼王國 禿發烏孤 鮮卑 樂都(青海樂都) 414 18 西秦
397 北涼王國 1任段業 漢 張掖(甘肅張掖) 439 43 北魏
2任沮渠蒙遜 匈奴
398 南燕帝國 慕容德 鮮卑 廣固(山東益都) 410 13 晉
400 西涼王國 李暠 漢 酒泉(甘肅酒泉) 421 22 北涼
405 西蜀王國 譙縱 漢 成都 413 9 晉
407 胡夏帝國 赫連勃勃 匈奴 統萬(陝西橫山) 431 25 吐谷渾
407 北燕帝國 1任高雲 朝鮮 和龍(熱河朝陽) 436 30 北魏
2任馮跋 漢 和龍(熱河朝陽)
南北朝時代439—589年共151年
南朝劉宋帝國420—47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劉裕420—422年在位3年
南朝蕭齊帝國479—502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高帝蕭道成479—483年在位5年
南朝蕭梁帝國502—557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蕭衍502—550年在位49年
南朝陳陳帝國557—58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陳霸先557—560年在位4年
北朝北魏帝國386—534年首都平城(山西大同)遷洛陽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在位24年
北朝東魏帝國534—550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孝靜帝元善見534—550年在位17年
北朝西魏帝國535—556年首都長安
第1任文帝元寶炬535—551年在位17年
北朝北齊帝國550—577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10年
北朝北周帝國557—581年首都長安
第1任孝閔帝宇文覺557年
隋國公楊堅第二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長達286年之久的大分裂時代
大隋王朝581—619年首都大興(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高祖文皇帝楊堅581—604年在位24年(有著名的開皇之治)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長安
第1任高祖李淵618—626年在位9年
武周王朝690—705年首都長安
第1任女帝武曌武則天690—705年在位16年
小分裂時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一國時代907—979年共73年
區分 國別 開國帝王 民族 首都 興亡 年數 亡於
五代 後梁帝國 朱溫 漢 大梁(河南開封)907—923 17 後唐
(遼帝國) 916—1218 303
後唐帝國 李存勖 沙陀人 洛陽 923—936 14 後晉
後晉帝國 石敬瑭 沙陀人 大梁 936—946 11 遼國
後漢帝國 劉知遠 沙陀人 大梁 947—979 33 大宋
後周帝國 郭威 漢 大梁 951—960 10 大宋
(宋帝國) 960—1279 320
十一國 岐王國 李茂貞 漢 鳳翔(陝西鳳翔)907—924 18 後唐
南楚王國 馬殷 漢 潭州(湖南長沙)907—951 45 南唐
吳越王國 錢鏐 漢 錢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前蜀王國 王建 漢 成都 907—925 19 後唐
南吳帝國 楊渭 漢 揚州(江蘇江都)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國 劉守光 漢 幽州(北京) 911—913 3 後唐
南漢帝國 劉岩 漢 廣州 917—971 55 大宋
南平王國 高季昌 漢 江陵 924—963 40 大宋
閩帝國 王延鈞 漢 福州 933—945 13 南唐
後蜀帝國 孟知祥 漢 成都 934—965 32 大宋
南唐帝國 徐知誥 沙陀人 金陵(南京) 937—975 39 大宋
宋州節度使趙匡胤第3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73年的小分裂時代
大宋王朝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王朝960—1127首都開封
第1任太祖趙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第10任高宗趙構1127—1162年在位36年
蒙古帝國(大元王朝)1206—1368年首都大都(北京)
第1任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1206—1227年在位22年
大明王朝1368—1644年首都北京
第1任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31年
大清王朝1644—1911年首都北京(包括後金1616—1644年計28年)
第1任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616—1627年在位11年
1912年2月12日清晨愛新覺羅溥儀宣布退位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時代
H. 中國從夏朝到清朝的所有皇帝有哪些
1 中國歷代皇帝表
中國歷代皇帝表上古時代
1、炎帝 神農氏
2、黃帝 軒轅氏
3、少昊 金天氏
4、顓頊 高陽氏
5、帝嚳 高辛氏
6、帝摯 高辛氏
7、唐堯 放勛
8、虞舜 重華
夏:(啟以後)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傳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縣)。
1、宗神夏禹 ??年
2、帝啟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發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l、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滿 55年
6、共王緊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
l0、厲王胡 37年 -共和時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ll年。
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季歷、文王,雖有強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 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候國。
東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 25年
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驕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東周君傑 7年。
春秋戰國:
春秩,公元前77O--475,戰國,公元前475--22l年。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
處於四分五裂割據的狀態,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經過不斷兼並,到戰國初年,
也有十幾個國家,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
因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難以查找。
秦:(統一後)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l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
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l、高祖幫 12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2、惠帝盈 7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l6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l3、孺子嬰 居攝, 3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lO、成帝驁 建始,2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l、王莽,始建國,l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9、質帝鑽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O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
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l、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l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l、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l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漢和前趙、
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
3
中國歷代皇帝表
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劉 淵 6年 2、劉 和 l年 3、劉 聰 8年 4、劉l 傑 l年 5、劉 曜 l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榮 l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l、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l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l2年。
後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l、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雲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l、馮 跋 22年 2、馮 弘 6年。
後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l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南涼:397--4l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l、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O0--42O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 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l、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
4
中國歷代皇帝表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l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Ol,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ll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l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l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l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節閔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東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O--577,共28年,五i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贇 l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5
中國歷代皇帝表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l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國 9O7--96O
五代:
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l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l年。
十國: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 渥 3年。
三、楊隆演 lO年。
四、楊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長沙
一、馬 殷 35年。
二、馬希聲 2年。
三、馬希范 l5年。
四、馬希廣 3年。
五、馬希萼 2年。
六、馬希崇 l年。
閩: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審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義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荊南:9O7--96建都:荊州
一、高季興 22年。
二、高從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繼沖 l年。
南漢:9O5--97l 建都:廣州
一、劉 隱 12年。
二、劉 32年。
6
中國歷代皇帝表
三、劉 玢 1年。
四、劉 晟 l6年。
五、劉 鋹 l3年。
吳越:893--978 建都:錢塘
一、錢 鏐 41年。
二、錢元瓘 lO年。
三、錢 佐 6年。
四、錢 倧 l年。
五、錢 俶 40年。
北漢:951--979 建都:太原
一、劉 崇 4年。
二、劉 鈞 l4年。
三、劉繼恩 l年。
四、劉繼元 1l年。
後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與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趙姓,歷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義,太平興國,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禎,天聖,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頊,熙寧,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國,在位25年。
九、欽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歷九帝,趙姓。建都:臨安(杭州)。
一、高宗構,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興,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紹熙,在位 5年。
四、寧宗擴,慶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寶慶,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顯,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興,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歷十一帝.奇渥溫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鐵木耳,元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愛育萬拔力八達,皇慶,在位 9年。
五、英宗碩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孫鐵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順帝阿速吉八,大順,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歷,在位 2年。
九、文宗圖鐵木耳,至順,在位 5年。
十、寧宗懿璘質班,至順,在位 l年。
十一、順帝托權鐵木耳,元統,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記載十位,天順未列入。
據明初官修《元史》記載,自成吉思汗建國迄元順帝出亡(l206--l368),通稱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歷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樂,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熾,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鎮,正統,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鈺,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鎮,天順,在位 8年。(復辟)
八、憲宗見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載垕,隆慶,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鈞,萬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啟,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檢,崇禎,在位17年。
順
李自成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Z}(n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歷十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
年號天聰不計在內)。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臨,為順治,在位l8年。
二、聖祖玄燁,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歷,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顒琰,為嘉慶,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寧,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為咸豐,在位1l年。
八、穆宗載淳,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載湉,為光緒,在位34年。
十、溥 儀,為宣統,在位 3年。
I. 夏朝到清朝
夏朝:人物:夏禹。事件:大禹治水
商朝:人物:商湯。事件:商湯革命
周朝西周部分:人物:周文王、周武王。事件:1.武王伐紂2.周公輔成王3.國人暴動。4.烽火戲諸侯。
周朝東周春秋部分:人物:周平王、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事件:1.春秋五霸2.卧薪嘗膽3.百家爭鳴
周朝東周戰國部分:人物:秦孝公、趙武靈王、齊威王、齊宣王、秦昭襄王、趙惠文王、燕昭王、秦王嬴政。事件:1.諸侯改革商鞅變法。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2.圍魏救趙3.將相和4.長平之戰。5.荊軻刺秦王。
秦朝:人物:秦始皇。事件:1.統一中國。2.萬里長城。3.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
漢朝西漢部分:人物:劉邦、劉徹。事件:1.楚漢相爭。2.漢武大帝。3.昭君出塞4..王莽篡漢
漢朝東漢部分:人物:漢光武帝。事件:1.光武復漢。2.佛教傳入。
三國時代:人物:曹操、劉備、孫權。事件:赤壁之戰。
西晉:人物:司馬懿、司馬昭、晉武帝。事件:1.短暫統一。2.八王之亂。
魏晉南北朝:人物:劉裕、北魏孝文帝。事件:1..謝安抗擊前秦。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羲之書法。
隋朝:人物:隋文帝、隋煬帝。事件:1.統一中國。2.開創科舉3.開鑿大運河。4.隋煬帝荒淫無道。
唐朝:人物: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唐明皇。事件:1.貞觀之治2.該唐為周,中國唯一的女皇帝。3.開元盛世4.安史之亂5.唐詩
五代十國:人物:朱溫、李煜、石敬瑭、柴榮。事件:1.唐朝滅亡。2.一代詞帝。3.割讓幽雲十六州。4.期盼統一。
北宋:人物:趙匡胤、宋神宗、宋徽宗、宋欽宗。事件:1.陳橋兵變2.杯酒釋兵權3.范仲淹變法4.王安石變法5.靖康之恥。
南宋:人物:宋高宗、宋孝宗。事件;1.風波亭陷害殺害民族英雄岳飛。2.為岳飛平反起兵北伐。3.韓侂胄北伐。4.賈似道誤國。
元朝: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事件:1.滅金侵宋。2.侵略各國。3.馬可波羅游記
明朝:人物:朱元璋、朱棣、朱由檢。事件:1.建立明朝2.靖難之變3.於謙抵禦瓦剌。4.戚繼光抗倭5.張居正改革。6.萬曆援朝抗倭。7.明宮三大案。8.粉碎魏忠賢。9.李自成進北京。10.吳三桂歸清。11.收復台灣
清朝:人物: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乾隆、道光、光緒、宣統。1.組建八旗2.入主北京3.滅亡明朝.4.攻克台灣統一中國奠定邊界。5.達賴、班禪進京。6.康乾盛世7.馬噶爾尼來到中國。8.鴉片戰爭9.火燒圓明園10.太平天國起義11.洋務運動12.甲午戰爭13.馬關條約14.戊戌變法15.義和團抗擊侵略。16.八國聯軍侵華。17.日俄戰爭。18.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