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萍鄉中學的校友楊鑫輝是什麼人
楊鑫輝
男,中共黨員,1935年7月11日出生於萍鄉市湘東鎮,1954年考入華中師江范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分配到湖南耒陽師范,1965年,回到萍鄉中學教語文,1979年12月,回到江西師范學院學習心理學,1995年調入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曾任江西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教科所所長、心理技術應用研究所所長,江西省人大代表、省心理學會理事長、省專家聯誼會副理事長、省科協常委、省社聯常務理事、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客座教授等。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家、省重點學科心理學科帶頭人,校高級職稱評委會評委兼評議組長。為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全國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專委會主任,全國維果茨基研究會顧問,中國系統工程學會人·機·環境專業委員,《心理學報》編委,《心理學探新》名譽主編,《心理世界》顧問,江蘇省心理學會高級顧問。
主攻心理學史與理論心理學,同時非常重視心理學的應用:是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填補了世界心理學史的重要空白;首倡重建現代心理技術學新體系,創辦了國內首家心理技術應用研究所;提出現代大教育觀理論建構,關注教育改革與發展。主張最大地發展學生、最好地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率先招收中國心理學史、心理技術學和思維科學研究生,指導培養碩士生30人,博士生13人,並指導博士後。
1988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89年被國家教委等聯合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被收入《當代中青年社會科學家辭典》(1990)、《當代世界名人傳·中國卷》(1995)、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20世紀傑出人物傳》(1998)等辭典。
出版學術專著、主編、合編著作26本,發表論文120多篇,獲省部級一、二等獎17項次。其中個人專著《中國心理學思想史》獲中國圖書獎、華東地區教育圖書一等獎、江蘇省政府社科成果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三等獎;論文《研究中國心理學史芻議》獲江西省社科成果一等獎;任副主編的我國第一部《中國心理學史》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⑵ 萍鄉有什麼歷史人物或事情
吳希(1237—1279),南宋將領。
李有棠(1837-1905),字芾生, 清代著名歷史學家,
劉元卿(1544—1609),字調甫,號旋宇,一號瀘瀟,江西萍鄉蓮花人,明代著名教育家。
黃海懷(1935—1967),當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
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號定園,朱益浚之弟,光緒庚寅翰林,官至湖南正主考,陝西學政,上書房師傅(當任溥儀的漢文老師),考試留學生閱卷大臣。曾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即今北京大學校長之職)、著名書法家。
文廷式(1856~1904) ,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號雲閣(亦作芸閣),別號純常子、羅霄山人、薌德。近代詞人,維新派人物。
劉鳳誥(1760—1830年),字丞牧,號金門,江西萍鄉人。清朝大臣。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進士,授編修。超擢侍讀學士,提督廣西學政。官至吏部右侍郎,以罪戍齊齊哈爾。釋回,給編修。道光元年,因病回籍。道光十年,病逝於揚州。鳳誥工古文,著有《存悔齋集》傳於世。
張國燾(1897—1979),又名張特立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喻宜萱(1909——2008),中國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兼聲樂系主任。
凱豐(1906—1955),原名何克全。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蔡孟堅(1905—2001),字侔天。國民黨高級官員。中統重要特工。後來歷任陸海空軍總司令、武漢行營少將處長、武漢警察局長、蘭州市長、江西省建設廳廳長等許多重要職務。國民黨遷台後擔任過蔣介石駐日本私人代表、中國電影公司董事長、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⑶ 萍鄉中學出過幾個清華北大啊
沒幾個 近幾年都沒有 最近的一次是09年的
⑷ 歷史上的江西,出過哪些名人
眾所周知,江西省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地處華東地區的江南一帶,交通方便,有著干越之地、形勝之區等等的美稱。正所謂人傑地靈,在過去幾千年歷史中,江西地區可以說是人文薈萃,群星璀璨,歷朝歷代人才輩出。在歷史上,陶淵明、歐陽修、湯顯祖、王安石、文天祥、林士弘等人都是出自江西。
最後,江西作為歷史名城,在過去幾千年歷史中出過非常多的名人,除了上面介紹的名人之外還有北宋著名詞人晏殊、理學家朱熹和陸九淵等等都是江西出身。
⑸ 萍鄉中學
萍鄉中學地處萍鄉西城鰲頭山上,淥水盪漾過此而折向西南。學校素有「贛西文化堡壘,淥水知識搖籃」之美譽。民國初年吉安詩人於京友《謁鄉城》中有「素聞萍城鰲頭山,山有學堂不等閑」之佳句,其中「學堂」即指萍鄉中學。
學校前身為明萬曆年間創建之鰲洲書院。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更名為「萍鄉學堂」。系我國創辦最早現代公立中學之一。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名為「萍鄉中學堂」。近百年來,校名雖先後改為「萍鄉公立中學」、「萍鄉中山學校」、「萍鄉縣立中學校」、「萍鄉市第一中學」等,但全日制普通中學建制一直沿襲至今。
萍鄉中學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清宣統二年(1910年),學生黃鍾傑以同盟會內務部員身分鼓動策劃反清斗爭,被捕犧牲,成為萍鄉中學第一位革命烈士。1925年,學校建立了「CY」小組(共青團組織)和中共地下支部。大革命期間,劉少奇、李立三曾到萍鄉中學宣傳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時期,萍中師生一直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解放戰爭開始後,萍中師生積極投入反內戰、要民主、要和平、迎解放的斗爭洪流。1949年春,萍鄉中學重建中共地下支部,參與領導萍鄉地區的革命活動。萍鄉中學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及在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如大革命時期壯烈犧牲的鄧貞謙、彭樹敏烈士,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少共中央局書記、代理中宣部長的何克全(凱豐),曾任湘鄂贛省委書記的林瑞笙,解放後第一任國務院海關總署署長的孔原,曾任農墾部副部長的劉型等。在革命戰爭年代中萍鄉中學有兩任校長---羅運磷、張宗和均為共產黨人,為革命事業貢獻了熱血和生命。另外,張國燾也曾在萍鄉中學就讀。
萍鄉中學校友走上工作崗位後,在各自的工作中脫穎而出者也為數不少。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學周、陳述彭、簡水生等。原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校長彭康,原長春地質學院院長喻德淵,原湖南師大校長林增平,原沈陽軍區總醫院副院長賀憲武,原湖南日報總編傅白蘆,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武漢工大校長歐陽世翕,貴州工學院院長胡國根,中南工學院院長孫德倫,長沙電力學院院長顏國良,國家特等發明獎獲得者、水稻專家顏龍安,創寄體汰脫定理的旅美化學家鍾煥成,旅台經濟學家陳文龍。二胡作曲家、演奏家黃海懷,作家中傑英,飲譽海內外、有「神州雙管李」美稱的書法家李遠實,雕塑藝術家朱照林,運動健將李大培、肖志芸,心理學家、獲江西省有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的楊鑫輝,昆明陸軍學院院長鄧福全少將等,均是歷屆校友中的佼佼者。
主教學樓:雛鷹樓校園佔地138736平方米,建築面積32522平方米,新型運動場地36000平方米。環境優雅,草園寬暢,綠草如茵。林蔭小道,時傳琅琅書聲;花香鳥語,常懷鴻鵠志向。池荷滴露,每聞魚呷蛙鼓;綠樹灑蔭,坐伴晨曦暮靄,實為理想之讀書聖地。圖書資料15萬余冊。現代化天文台、微機室、語音室以及理化生分組實驗設備齊全。全校現有高中教學班58個,「依託」辦學的初中教學班有12個。學生人數達3600多人。教職工人數達225人。其中高級教師86人,一級教師61人,特級教師1人,部級勞模3人,國家級骨幹教師5人,省級骨幹教師17人。教師中本科學歷佔百分之九十,碩士研究生學歷佔百分之十。
學校以全面貫徹教學方針,狠抓素質教育而著稱。深得原國家教委副主任、萍中校友柳斌同志所言「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總法則「之精髓。
目前,學校本著「以德求得,因材育才」之辦學宗旨,提出「現代化、高質量、有特色」,「全省一流,全國知名」之辦學新目標。更新辦學理念,強調「市場生存意識,生本中心意識,人才品牌意識,名校名師意識,改革創新意識」。走「一托多」的新型辦學模式。
學校教師素重「修身」,「生本中心」意識強烈,始終立於教育教學改革之前沿。順應時代要求,率先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服務於教學。多媒體、校園網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已大面積應用。不斷承擔教育「系統工程研究與試點,高中新課程試驗,電教教材評價研究」等國家級研究性課題卓有成效,大量文章及各科專著散見於全國各種刊物及出版社。辦公樓一腳
萍鄉中學歷來以嚴謹的教風、學風和較高的教學質量令芸芸學子趨之若鶩。市內外芸芸學子,嚮往萍中,趨之若騖。入校之後,如魚得水,於知識海洋之中舒心遨遊。真所謂:「兩耳兼聞窗外國家大事,一心活讀世紀科技新書。」德、智、體、美、勞、無所不修,成績卓著。1922年,江西共選拔25名學生赴法留學,其中8人是萍鄉中學學生。1945年國民黨政府核准全國9所中學可向國立交通大學保送學生,萍鄉中學忝列其中。解放五年後,萍鄉中學被確定為江西省首批重點中學。1991年,被載入《中國中學名校》一書。1994年12月,學校首批通過省教委的重點中學評估驗收,並被評為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萍鄉中學的升學率一直是比較高的,自90年代始,高考歷年穩居榜首,於全省亦名列前茅,年年均有數名高才生踏進北大、清華門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有2001年中央電視台一台「三星智力快車」節目活動周冠軍之獲得者編程高手文戈;有寫作高產戶巫娟;小發明家謝雲鵬等。群體獲獎更是可觀:獲國家級獎達76人次,省級獎達206人次。2001年伊始,學生精編之電子讀物《bashe.Coc.Cc》誕生(其前身為學生刊物《跋涉》),深受廣大網民喜愛。研究萍水河治理之科技小明星沈鑫同學在日本岡山雄辯滔滔,舌戰群英,縱論世界環保。星星雖小,卻光華耀眼。
萍鄉中學,回顧歷史,功勛長存;放眼現在,輝煌耀眼。「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綠化先進學校」、「省文明單位」、頂頂桂冠,令人自豪。
展望未來,促人鼓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人們有理由堅信:與時俱進的萍鄉中學,在歷史之長河,定將「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種去網路查就可以了,沒必要浪費財富
⑹ 江西省萍鄉中學的知名校友
科學領域吳學抄周、陳述彭、簡水生、顏龍安等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領域賀憲武原湖南師范大學校長林增平,原沈陽軍區總醫院副院長彭康原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校長喻德淵原長春地質學院院長傅白蘆原湖南日報總編柳斌國家教委副主任歐陽世翕武漢工大校長胡國根貴州工學院院長孫德倫中南工學院院長顏國良長沙電力學院院長楊鑫輝心理學家、獲江西省有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的經濟領域陳文龍旅台經濟學家文藝領域黃海懷二胡作曲家演奏家中傑英作家李遠實飲譽海內外、有「神州雙管李」美稱的書法家朱照林雕塑藝術家生化領域鍾煥成創寄體汰脫定理的旅美化學家體育領域李大培、肖志芸運動健將政治領域鄧福全昆明陸軍學院院長、少將孔原解放後第一任國務院海關總署署長(資料來源:江西省萍鄉中學官網)
⑺ 江西萍鄉景色優美,英雄輩出,這座城市有哪些歷史名人
可以說江西萍鄉這個地方出了很多的歷史名人,首先我要說的第一位是清朝時期的李友棠,而且李友棠小的時候是非常聰明的,此外他用他的刻苦努力年紀輕輕的便擔任了國子監這個職位,而且在後續他收集了很多正史以及野史資料,著成了遼史紀事本末和金史紀事本末這兩本著作,並且這兩本書也成為當代的很多學者研究遼代和金朝歷史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文獻。
像其他的歷史名人還有很多,在這里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有興趣的可以去搜尋一下歷史資料然後進行一個了解。
⑻ 萍鄉市歷史上出過什麼大人物
浩氣長存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閣,號純常子、羅霄山人等,萍鄉城花廟前(今屬安源區八一街)人。他是我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詞家、學者,在甲午戰爭時期主戰反和,並積極致力於維新變法運動,是晚清政治斗爭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歲時從塾師李禹九就學,常於正課之外自學《文選》。十歲作律詩,頗露詩人才華,後入廣州學海堂肄業。十七歲從學番禺學者陳澧門下,開始學習作詞,讀錢大昕《潛研堂集》而得史學門徑,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粵秀書院聽課,閱《海國圖志》、《普法戰紀》等,漸知五大洲大勢與西歐各國富強之狀。他從小酷愛科學,博覽群書。光緒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有「小劉金門」(即劉鳳誥)之稱,與福山王懿榮、南通張謇、常熟曾之撰並稱「四大公車」。曾做過珍妃的老師,任過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等職,受光緒皇帝的器重。
光緒二十年(1894年)初夏,日本海軍艦隊在渤海灣襲擊中國艦艇,實行赤裸裸的侵略行徑。而慈禧太後面對國家危難,主張退讓求和。此時,文廷式不過是翰林院一個四品侍讀學士,但他不畏權貴,不避利害,聯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對日作戰,並大膽地提出停辦慈禧太後六十生日大慶,把這筆龐大的開支用作軍費。他還對慈禧的親信李鴻章等人害怕日本,賣國求榮的行為給予了抨擊,因而惹怒慈禧。由於清政府積貧積弱、腐敗無能,中日黃海一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陸軍也遭慘敗。京師震動,慈禧著慌,逼光緒派員赴日求和。文廷式持不同意見,認為如果積極抗戰,最後勝利終必在我,提出「遷都、打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李鴻章赴日簽訂了賣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回北京,朝野震驚。文廷式更是心急如焚,呼籲眾人上書力主拒約,痛心疾首地說:「辱國病民,莫此為甚」,「何以見列祖列宗於地下」。慈禧太後和李鴻章更為惱恨他。文廷式為躲避主和派的陷害,在好友的勸說下,以回籍修墓為名離開了京師。
當時,康有為等發起了「公車上書」,要求拒約、抗戰、遷都。文廷式支持康有為的變法主張,但認為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有限,應該有個團體來為變法維新大造輿論,鳴鑼開道。同年8月,文廷式返京倡導組織「強學會」,努力探索維新變法、富國強兵之道,創刊《中外紀聞》。「強學會」順乎歷史潮流,勢力越來越大。上海設強學會分會,出版《時務報》;湖南設南學會,出版《湘學新報》及《湘報》;廣西設聖學會;廣州設萬木草堂等。正當文廷式一展宏圖之際,李鴻章授意他的親家御史楊崇伊出面彈劾文廷式「遇事生風,常於松筠庵廣集同類,互相標榜,議論時政」,並奏請下旨封閉強學會。1896年2月,文廷式被「革職,永不敘用,並即行驅逐回籍,不許逗留」。
政治上的沉重打擊沒有使文廷式灰心喪氣,離京回鄉後,他走上實業救國之路,「鐵無可鑄神州錯,寒不能灰烈士心」,決心要為實現富民強國的理想不懈奮斗。同年8月回到萍鄉,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集股開設「廣泰福」煤號,以供漢陽鐵廠之需。他兼任礦主,組成採煤、煉焦、運輸一條龍經營,月供煤二千噸,成為江南有數的工商綜合性大實業。廣泰福七廠十八井,是為萍鄉安源煤礦建礦的基礎。除了興辦實業以外,文廷式力主新學,倡導將書院、祠廟改設學堂,如鰲洲書院改為萍鄉學堂,凌雲、濂溪、栗江、南台等書院改為高等小學校等,使萍鄉的高等小學分布在全縣各地,萍鄉的「中學生之多,幾為各省、縣之冠」,「赴東西洋留學者時有所聞」。
光緒二十四年(1898)4月,光緒皇帝宣布維新變法。8月慈禧太後發動戊戍宮廷政變,在京大肆逮捕維新派人士,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康、梁遠遁日本避難,光緒帝被軟禁。慈禧從案卷中發現有文廷式的來往信函與奏疏,得知罷官後仍積極參與變法運動,便下令通緝他。文廷式得到友人救助,由香港逃亡日本。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文廷式聽到八國聯軍侵華的消息,毅然放棄日本學術界給他的優厚待遇,匆匆趕回上海,參加了維新派唐才常在英租界張園召開的中國國會,並把希望寄託在自立軍起義的成功上。但在11月間,自立軍總機關被破壞,唐才常遭到秘密殺害,自立軍起義失敗。文廷式的愛國行動再一次受到沉重打擊。
光緒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終因壯志難酬,抑鬱苦悶,在萍鄉城花廟前的家中與世長辭,年僅49歲。他去世後,被安葬在楊岐山普通寺後的半山腰。現在那裡還有他的墓地,不少遊人向他拜祭,敬仰他始終不渝的愛國熱忱和不畏權勢,敢於斗爭的浩然正氣。
文廷式學問淵博,撰述宏富,有《雲起軒詞鈔》、《雲起軒詩鈔》、《文道希先生遺詩》、《純常子枝語》、《補晉書藝文志》、《聞塵偶記》等著作傳世。
▲才思敏捷的劉鳳誥
在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大門的楹柱上有一副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幅楹聯將濟南風光特徵概括得恰到好處,吸引了大量的遊客。這幅楹聯的作者就是被譽為「江西才子」的劉鳳誥。
劉鳳誥(1760—1830),字丞牧,號金門,是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鄉石觀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後,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後歷任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其間先後任過廣西、山東、浙江等省的學政,充當過湖北、山東、江南等省的鄉試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賞識他,稱他為「江西大器」。
劉鳳誥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萍鄉民間流傳他許多隨機應變、能言善對的故事。
劉鳳誥少年時就以神童之名著於鄉里。某年春插時,一個頗識文墨的老漢見劉鳳誥從田邊經過,便說:「禾稈綁秧父抱子」,命對。恰巧一少女提著一籃小筍經過,劉鳳誥靈機一動,便對道:「竹籃盛筍母懷兒」。大家盛贊絕妙。
劉鳳誥考中秀才後,樓下村裡有戶人家娶兒媳,賓客盈門,熱鬧非凡。主人年過花甲,逢此喜事,精神振奮,躬親操辦。因過於疲勞,心病突發,一命嗚呼。禍從天降,喜事變為喪事,眼看新媳婦的花轎即將臨門,這門前對聯該怎麼改寫呢?學究儒生請來好幾批,然而卻是個個搖頭,相繼拱手告辭。恰巧劉鳳誥路過此地,主事的提調求其速作楹聯救場。劉鳳誥莞爾一笑,即席揮筆而就,為這戶人家新寫了一副妙趣橫生的門聯。聯曰:「紅喜事,白喜事,紅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圍觀賓客無不撫掌稱絕。
舊制科舉,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試欽點,以決甲第名次。劉鳳誥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試,來到金鑾殿上後,好奇心驅使他抬頭窺視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見,皇上怒斥道:「你看什麼?嗯?」劉鳳誥一聽,誠惶誠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畫。」皇上說:「哪些字畫?」劉鳳誥說:「對聯,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誦出來。」皇上一聽,不妨讓他背背,便說:「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對聯,便可免罪。」劉鳳誥果然將殿上的對聯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來了,皇上說:「你怎麼有此記性?」劉鳳誥答道:「皇上,殘月堪照天下。」(傳說劉一眼有疾。)皇上聞言大喜,當即口吟上聯囑對:「東啟明,西長庚,南極北斗,誰是摘星子?」劉鳳誥略加思索後,對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殿下文武百官莫不驚服。按才學,劉鳳誥本該中狀元,無奈此對意思本來就是專點探花的,「東西南北」非對「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對「探花郎」不可,於是,皇上便欽點劉鳳誥為探花。
劉鳳誥在京為官,曾以侍讀學士身份隨乾隆皇帝出遊泰山,登峰頂,覽群山,見氣勢迥然,甚是歡欣,隨即在峰頂寺廟憩息。寺中方丈藉此千載難逢的良機,命小沙彌抬進巨匾,請求御書,以增榮耀。乾隆皇帝素負文墨,游覽各地,均喜歡題詩書墨以留御跡。見方丈求書,心中竊喜。然而對碩大巨匾,文思滯塞,吟哦再三,終無從下筆,一時渾身發熱,極不自在。忽見劉鳳誥隨侍左側,便靈機一動,以筆在手掌上虛劃數筆,伸掌以詢劉鳳誥道:「卿以為可以嗎?」劉鳳誥見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擬,又不肯出聲相求,便頻頻頷首,口中假裝吟頌:「『一覽無余,盡善盡美。'好!」乾隆一聽這八個字,甚有帝王氣魄,默默會意,興致勃勃地揮毫即書,不料,一開手將「一覽無余」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寫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觀。他急速停了筆,手不禁汗出涔涔。劉鳳誥見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補救辦法。正思索間,猛見乾隆的手又伸過來說:「書此,何如?」劉鳳誥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趕忙湊上前去,裝作認真地品味了一番,說:「『而小天下,更美更善。'更絕!」乾隆這一下可放心了,按劉鳳誥所言,一氣呵成。至今,泰山頂上的寺廟里便是掛著這塊「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橫匾。
劉鳳誥「崛起寒微」,真可謂「醴泉無源、芝草無根」。他出身貧苦農家,6歲喪母,從小嗜學如命,勤奮刻苦。中進士後,去京城參加殿試,身上僅有14串錢,只好一路步行,實在走不動了才租騎毛驢。功夫不負有心人,一舉成名及第歸,萍鄉父老於興賢堂(今萍師附小)為他集宴慶賀。
劉鳳誥很喜愛杜甫的詩,曾集杜詩3卷。他在《著作箴六》中說:「文以載道,弗尚詞華,飛毫聘藻,失之浮誇。」因而他的詩也都寫得很朴實。因為他的詩,廣東巡撫李恭毅不嫌他出身寒微,欣然將女兒許配給他,留下千古佳話。劉鳳誥在書法方面造詣也很深,正楷、行書、草書樣樣精通,至今石觀泉還刻有他的墨寶。他為人秉性剛正,自持甚嚴,晚年寓居南昌時,江西巡撫某貪劣,劉鳳浩說:「此錢穿耳!」絕不與往來。他做學問更是孜孜不倦,鍥而不舍,歷時20餘年,三易其稿,終於完成了歷史巨著《五代史記補注》,還編著了《存悔齋文集》32卷,外集4卷,成為流芳百世的著名學者。
道光十年(1830)正月,劉鳳誥在杭州病逝,歸葬南昌。
▲抵禦外侮的吳希
蓮花縣六市中村有一「勤王台」,雖歷經滄桑,可仍保存完好,時常還有人去那裡憑吊。當年立「勤王台」的,是一位滿腔血淚寄山河的著名抗元將領,他的名字叫作吳希 。
吳希 (1237—1279),字定高,號休甫。他出身於富裕之家,從小就學詩文,習謀略,為以後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宋朝南渡後,元朝軍隊大舉南下,文天祥奉詔起兵萬人勤王。當時任廬陵主薄的吳希 ,帶頭聯名上書樞密院(相當於今國防部),他在書中慷慨地說:「今主上危難,豈能苟且偷生?惟舍資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報國。」隨後他回到故鄉,傾家盪產招募勇士數千人,組成勤王之師。在家鄉附近的山頭上,立「勤王台」誓師勤王。同時派使者聯通當時四川和廣西的勤王部隊,又與毗鄰的醴陵、攸縣的抗元勇士相約,互為聲援,互相策應,以壯大抗元力量。
吳希 帶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肅軍隊,嚴格軍法,鼓勵將士誓死收復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擊便收復袁州(今宜春)、萍鄉等地。當時南宋王朝為表彰其收復失地的功勛,授他為湖南招討使(相當一省的軍事長官)。從此,這支勤王之師軍威大振。後來元軍舉重兵與吳希 軍激戰,吳希 迎頭痛擊,愈戰愈勇,多次大敗元軍,乘勝收復醴陵、衡州等地。
當文天祥兵敗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淪陷時,吳希 「一死以報國」的忠心並未改變,抗元的壯志並未動搖,繼續浴血奮戰。1279年,元兵大舉進攻蓮花,吳希 率眾抗擊,激戰十五晝夜,身受十餘傷,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他的一家三十餘人都為國捐軀。當時,他的兩個兒子帶兵去外圍抗元,至一坳口馬泣不前,不久就傳來父親殉難的噩耗,吳希 的兩個兒子便自刎殉國。後人將此地取名泣馬坳並立祠紀念。
吳希 起兵勤王抵禦外侮的事跡,已載入《宋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當時任蓮花廳同知的李其昌為紀念吳希 ,曾修復勤王台,親自作長歌、刻碑以吊之。
▲勤勉治學的李有棠
李有棠(1837—1905),號芾生,是清末的大學問家。上栗縣赤山鄉周江邊村人。其祖父是當地巨富,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事業。但因他和兒子都目不識丁,常受人嘲諷。相傳他曾求一個有名的秀才寫了把扇,高興地隨身攜帶,讓人傳觀。人們看了,竊竊而笑。有個親戚念給他聽,原來寫的是一副對聯:「家有萬頃良田,如何上擺下擺?胸無半點墨水,到底左難右難」。他雖氣極了,但人家說的畢竟是實話,怪只怪自己不讀書,也不教兒子們讀書。於是他不惜重金,訪求名師,教育孫子,禮敬超乎常規。因此他的六個孫子都得以先後成為有名學人。
李有棠幼年時讀書,就已顯露出天資的聰慧,不但記憶力好,而且理解能力也強。十多歲時,他便領悟到,「有用之學,無不自經史醞釀而出」。所以他特別留心經史,不到20歲,就已讀完《十三經》。由於在他的上代中,沒有一個讀書人,家裡也沒有一本可讀的書。他便四處借書,一邊讀,一邊摘錄,一邊盤算買書。那時正值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滿清政府盡力想要撲滅之,東南各省遍地戰火,蘇、杭等處各大書院士院無不毀於兵災。他不惜重金,搜購了大量的書籍,為日後講求學問、從事著述打下厚實的基礎。同時又在宅旁築精舍一所,專作藏書、讀書之用。
李有棠在22歲時,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學為附生(即俗所謂「秀才」);在25歲時,以超等第一名,補授廩膳生(即在歲試及科試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資格領取國家津貼的秀才);在28歲時,考取補辛酉科第一名優貢(即每三年在全省生員中只選取寥寥幾名貢入國子監學習的生員)。次年,通過朝考,選授江西省峽江縣訓導(縣學中教官之一)。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親年老,無人侍奉,棄官歸家養親。
李有棠說:「讀書時積累資料,猶如居家時積累錢財一樣,平時多盡一份力,用時就多享受一份現成。」他歸家30多年,集中精力做學問。他讀書破萬卷,每讀一書,都將其中綱領、主旨、特別事例……,一一摘錄下來,全書精華幾乎無一遺漏。到一定時期再分類整理,裝訂成冊;讀後的心得體會,則另寫成冊。
李有棠是無書不讀的。經、史、子、集四部,各有心得;而他用力最專的則是史部。李有棠用了30多年的精力,主要從事遼史和金史的研究。二十四史中的宋、遼、金三史都是元丞相脫脫主持修撰的。三史成書的時間都很倉促,錯訛、掛漏很多,尤以《遼史》為甚。李有棠搜集各種正史、野史、筆記、雜說等類資料,考訂錯訛,補充掛漏,最後寫成《遼事紀事本末》40卷,《金史紀事本末》52卷。這兩部著作都完整地寫了三次草稿,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上海石印成書,是為兩書的第一次出版。第一次出版後,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功夫,李有棠對兩書作了大量的補充、修正。他決定這次在家中僱工刻印,由他親自指導和校對。所以這個家藏版不僅內容上更精審,而且刻工准確,印刷精美。全部印成並發行於光緒三十年(1904),是為兩書的第二次出版。
兩書發行後,頗受社會上和學術界的重視,曾先後被收進《七種紀事本末》和《九種紀事本末》里,與宋人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和明人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等名著並列在一起。李有棠的姓名也列入了民國時出版的《中國名人大辭典》里。這兩部書於80年代初期先後由中華書局點校出版。
▲百世猶師的劉元卿
劉元卿(1544—1609),字調甫,號旋宇,一號瀘瀟,蓮花縣坊樓鄉南陂村人,時代著名教育家。他從小發奮讀書,隆慶四年(1570年)在江西鄉試中奪魁,後來在他人的推薦下,帶著向朝廷的上書和文卷參加會試,但因「五策傷時,懺張居正」,未獲取錄,還險遭殺身之禍。隆慶六年(1572年)他創立復禮書院。萬曆二年(1574年)再次參加考試,又沒有被取錄,於是絕意功名,回到家鄉,研究理學,收徒講學。
萬曆七年(1579年)神宗詔毀書院,全國大多數書院被迫停辦,而劉元卿把復禮書院改名為「五穀神祠」,仍聚眾講學如故。後來學禁解除,復禮書院又恢復原名,此後名聲更大,「道日益隆,譽日益廣」。復禮書院有嚴密的學規,且教育質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遠千里來此求學,海內學者對劉元卿的學識非常欽佩,譽他為「泰山北斗」。劉元卿還創辦了識仁、中道、一德等書院,至此,他與當時省內名流吳康齋、鄧潛谷、章本清齊名,被人們稱為江西「四君子」。
隨著知名度擴大,不少宮員多次上書朝廷,推薦劉元卿,稱劉元卿為「負邁俗之志節,蘊濟世之經綸」。皇帝非常重視,授他為「國子博士」、「階承德郎」銜,特別下旨叫劉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劉元卿悉心講學,不肯去做官。後來皇帝又再次派員催他赴任,劉元卿再三推辭不掉,只好應召入京。不久,即升禮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許多有利於封建王朝的舉措,在《請舉朝講疏》、《節制貢吏疏》、《直陳御倭第一要務疏》中,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對於革除弊政、安定邊陲、抵禦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劉元卿的這些政治主張,得不到皇帝的採納,於是他稱病辭歸,告老還鄉。
劉元卿人稱「正學先生」,從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於理學。據《明儒學案》載:「先生初游青原山,聞之與人曰:青原詩書之地也,自兩鄒公子(鄒守益的兒子汝梅、汝先)來後,此風遂絕矣。先生契其言。兩鄒與之談學,遂有憤悱之意。因而考索於先儒語錄,未之有得也。」從此誘發了劉元卿從事王守仁理學研究的興趣。他開始在當地求學,但所得不深,於是離鄉背井,遠游從師。他先後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為師,經過自己努力求索,成為該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劉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長,又能堅持自己的見解。他以「存守本體,隨事躬行」作為一生的言行准則,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贊》里說的:「不禮釋迦,不羨王喬,此瀘瀟之所以為瀘瀟,亦瀘瀟之所以止於瀘瀟也。」劉元卿的理學思想,在江右王門學派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劉元卿逝世後,《明史》為他立了傳,明朝名流鄒元標為他撰寫墓誌銘,贊其「流風余韻,百世猶師」。
劉元卿是理學家、教育學家,又是文學家。他涉獵廣泛,對於政治、經濟、哲學、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較多,而內容又比較豐富。《江西通志》記載他所著書目有《大學新編》、《山居草》、《還山續草》、《通鑒纂要》、《六鑒》、《諸儒學案》、《賢奕編》、《劉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賢奕編》膾炙人口,曾收入《叢書集成》。近年來,全國出版的《寓言集》、《笑語選》都選入了他的作品。
⑼ 萍鄉有哪些名人
江西萍鄉歷史名人來
▲浩氣長存源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閣,號純常子、羅霄山人等,萍鄉城花廟前(今屬安源區八一街)人。他是我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詞家、學者,在甲午戰爭時期主戰反和,並積極致力於維新變法運動,是晚清政治斗爭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歲時從塾師李禹九就學,常於正課之外自學《文選》。十歲作律詩,頗露詩人才華,後入廣州學海堂肄業。十七歲從學番禺學者陳澧門下,開始學習作詞,讀錢大昕《潛研堂集》而得史學門徑,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粵秀書院聽課,閱《海國圖志》、《普法戰紀》等,漸知五大洲大勢與西歐各國富強之狀。他從小酷愛科學,博覽群書。光緒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有「小劉金門」(即劉鳳誥)之稱,與福山王懿榮、南通張謇、常熟曾之撰並稱「四大公車」。曾做過珍妃的老師,任過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等職,受光緒皇帝的器重。
⑽ 萍鄉湘東的歷史名人
萍鄉名人 著名人物 吳希 李有棠 劉元卿 黃海懷 朱益藩 文廷式 劉鳳誥 張國燾 喻宜萱 凱豐 蔡孟堅 吳運鐸 彭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