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故事項羽不肯過江東

歷史人物故事項羽不肯過江東

發布時間:2021-02-28 23:37:20

㈠ 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典故是什麼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回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答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㈡ 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典故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句話出自: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注釋]

1.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今譯]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傑,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解說]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㈢ 簡要說說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歷史典故

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楚霸王不過江東,是因為虞姬已死。
項羽的死與虞姬的死有必然聯系嗎?兩者之間有聯系,有學者就認為項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因而不肯過江,拔劍自刎。這樣說很有道理,單純說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虞姬之死就顯得論據不足。而這與《史記》上說的「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段話一致。「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說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原因。項羽即便過江,敗局已定。因而,他選擇了不渡烏江。

但有的學者提出,自固陵戰敗後,項羽連連敗退,退到垓下,垓下突圍又逃往東南,一直逃至烏江邊。由此可見,他早有退守江東之意,並且是一路逃奔。如果說項羽因失敗使江東八千子弟葬送性命而愧對江東父老的話,垓下被圍時,「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應羞愧自殺。渡淮之後從騎僅百餘人,至陰陵又迷了路,問一農夫,結果被騙,身陷天澤,被漢軍追上。如此狼狽的境遇他也沒有羞愧自殺呢!逃至東城,漢騎將之包圍數重。盡管他「自度不得脫」,但還是把僅剩的二十八騎組織起來作了一番拼殺,又「亡其兩騎」。這時候項羽仍「欲東渡烏江」。因而認為他好不容易逃到烏江岸邊時卻反而感到羞見江東父老而自殺似乎有些說不通。項羽的羞愧之心來得太突然,也不合情理,很可能是司馬遷為使情節完整而下筆渲染的情節。

有人認為項羽不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是從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考慮的。認為項羽認識到了長期內戰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盡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曾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斗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個性,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的殘殺。據說,項羽當時還是有可能與劉邦抗衡的。

項羽為何烏江不渡?兩千多年來,無論是文人騷客,還是歷史學家都給予極大的關注,但至今難有定論。
參考資料:中國歷史未解之謎

垓下之戰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固鎮濠城沱河南岸,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四年八月,項羽、劉邦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已相持兩年多(參見成皋之戰)。項羽因腹背受敵,少食無助,被迫與劉邦訂立和,以鴻溝(古運河名,位於今河南滎陽東)為界,東歸楚、西屬漢。

九月,項羽按約東歸。劉邦採納張良、陳平建議,乘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並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因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漢軍大敗。

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韓、彭遂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縣城父集)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退兵。

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致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見大勢已去,乘夜率800騎突圍南逃。劉邦遣灌嬰率5000騎兵追擊。項羽迷路,被漢軍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兵敗自刎。

點評:垓下之戰,劉邦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有「東方的滑鐵盧」之譽。
「垓下遺址」 即古戰場遺址於一九八六年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㈣ 不肯過江東概括這個歷史故事

項羽兵敗後大勢已去,沒有聽從船家的勸告執意不肯過江東,就等於放棄了東山再起的機會,最後自刎而死的故事。

㈤ 簡單介紹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故事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傾慕項羽寫的詩,把項羽之死寫得大義凜然,然而項羽真的是因為愧對江東父老才不肯過江東的嗎?現在看來這個問題有待討論。

雖然項羽一死顯得劉邦的勝利有些猥瑣,但是世人大多學習劉邦,效仿項羽的人很少,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還是務實的人多啊!過江東又能怎樣?天下大勢已定!再加上他一代霸王性格,剛愎自用,當年韓信僅僅當了他的「卷簾大將」錯失如此名將說明他的性格弱點註定了他的失敗!

㈥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運用那個典故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運用的歷史典故是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出自:《夏日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生時應當作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渡江回到江東。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江東:長江以南的地區,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6)歷史人物故事項羽不肯過江東擴展閱讀: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傑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兩句詩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後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

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至今」兩字從時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實巧妙地勾聯起來,透發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

㈦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包含了一個什麼歷史典故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包含了楚漢相爭,項羽被韓信十面埋伏於垓下,又經歷了四面楚歌,楚軍分崩離析,最後被包圍在烏江邊上,項羽不能接受失敗,也無顏見江東父老,最後自刎於烏江。

㈧ 夏日絕句的詩人對項羽不想過江東的故事用自己的話敘述一下

《夏日絕句》是宋代詩人李清照的詩: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內思項羽,不肯過江容東。
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為爭奪霸權背水一戰,項羽兵敗退至烏江,自己認為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自刎。李清照在詩中表現出對項羽高度地贊揚,以「人傑」「鬼雄」來表現項羽剛硬的鐵骨精神,也表現了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宅心仁厚的個性特徵。

㈨ 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故事

垓下之戰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固鎮濠城沱河南岸,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四年八月,項羽、劉邦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已相持兩年多(參見成皋之戰)。項羽因腹背受敵,少食無助,被迫與劉邦訂立和,以鴻溝(古運河名,位於今河南滎陽東)為界,東歸楚、西屬漢。

九月,項羽按約東歸。劉邦採納張良、陳平建議,乘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並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因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漢軍大敗。

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韓、彭遂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縣城父集)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退兵。

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致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見大勢已去,乘夜率800騎突圍南逃。劉邦遣灌嬰率5000騎兵追擊。項羽迷路,被漢軍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兵敗自刎。

點評:垓下之戰,劉邦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有「東方的滑鐵盧」之譽。
「垓下遺址」 即古戰場遺址於一九八六年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回答者:564783 - 經理 四級 11-13 19:54
過了又如何!
回答者:dyf7788 - 魔法師 四級 11-13 20:59
此是由於李清照的詩引起的。
她寫呢「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而項羽在和劉邦交戰失敗後,帶幾百隨從突圍,最終
自刎在烏江邊。當時有一亭長把他准備好船讓他過到江東,讓他卷土重來。但項羽覺得當年一起的兄弟,現在只剩他一人回去,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自殺。
李寫這詩,是歌頌項羽的英雄氣節,也諷刺當時苟安南方的南宋小朝廷。
在李之後還有些人也做呢關於這方面的詩。有人說「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又一春」有人又認為「卷土重來未可知」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故事項羽不肯過江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