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春秋風雲歷史人物

春秋風雲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8 23:22:45

A. 春秋戰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十位人是誰

額·這個是要具體的歷史性的結論嗎?只有個人觀點,孔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墨子這些都可以吧,再者呂不韋,秦穆公等等算不?

B. 春秋戰國時期風雲歷史人物有哪些

春秋四大名人:老子、孔子、孫子、左丘明
老子,李耳,字伯陽,謚曰聃,楚國 苦縣(今鹿邑縣)人。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也叫《老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 孫子,姓孫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
他祖父田書公元前523年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並把樂安(即今山東惠民縣)封為采邑之地,於是全家徙至封地定居下來。

其他:

孟嘗君
中國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即田文。田文的父親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的少子、齊宣王的庶弟。孟嘗君襲其父田嬰的封爵,封於薛(今山東滕州東南),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在薛時,廣泛招納賓客,達3000餘人。秦昭王聽說孟嘗君的賢德,欲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入秦後,被任為相。後來秦昭王聽信讒言 ,囚禁孟嘗君並預謀殺害他。孟嘗君在門客的協助下 ,逃回齊國 。孟嘗君回到齊國之後,任為齊相。他堅持主張聯合韓魏牽制楚國,並發展合縱抗秦的勢力。後來遭人誣告而為齊王所懷疑,謝病歸老於薛。後因日益驕奢的齊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國,被魏昭王任命為魏相。他主張聯合秦國、趙國與燕國,共同討伐齊國,使戰國形勢為之一變。齊王死後,孟嘗君返國,中立於各諸侯國之間。 王安石寫過一篇文章
全文如下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嗚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
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
士之所以不至也。

吳起(BC440~BC381):
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年輕時曾在孔子徒弟曾參門下學習。初為魯將,BC412年,齊軍攻魯,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為取得這個立功名的機會,他殺死了齊國籍的妻子,此即「殺妻求將」),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以麻痹齊軍將士,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大敗。戰後魯國國君受讒言影響,對他甚為猜忌,吳起就入魏為將,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為西河的守將,抗拒秦國和韓國。BC409年,吳起先在河西少梁築城,作為前進基地,然後率軍攻取秦河西地區的臨晉、元里,並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鄭,築洛陰、合陽,盡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76場,全勝64場,其餘不分勝負,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BC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激勵士卒,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這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胄,執12石之弩(一石約今30公斤),背負矢50支,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銳之師。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即進擊敵軍的勇士以明法。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干糧,和士卒共擔勞苦。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膿,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拚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裡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魏斯死後,吳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錯設計陷害,被迫於BC383年投奔楚國。先任宛守,一年後升令尹,掌軍政大權,主持變法。吳起針對楚國積弊,剝奪舊貴族政治、經濟特權,裁減冗員冗費,用於選練軍隊,以求富國強兵。僅一年,貧弱的楚國開始強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並陳國和蔡國,並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伐秦國,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對改革的舊貴族追殺吳起,他無處可逃,於是趴在楚王的屍體上,被貴族們亂箭射死,屍體又被車裂。而在新王即位後追究冒犯先王屍體的罪行時,參與此事的貴族有七十餘家被滿門抄斬(報自己的大仇於死前,吳起之智可稱匪夷所思)。著有《吳子》一書(《漢書藝文志》錄《吳起》48篇),但已散佚,現存的版本據考證應是漢朝人所寫。又有人根據《左傳》描寫戰爭的真實程度、有傾向性地對魏、楚歷代先王贊美和對楚國貴族的鄙視提出《左傳》也是吳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軍事家、政治家、史學家三合一了。 贊曰:尉繚稱吳起「提七萬之眾,天下莫能當之」,實非過譽。後人言名將,必以「孫吳」比之。吳起每到一國,只要國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國家強大起來。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為戰國初期的頭號超級大國;入楚後又能以變法在短時間內使楚國重新強大起來,政治才華毫不遜於軍事才華,不應但以軍事家視之。後世儒生常以他的個人品德對他大加非議,又以他的結局作為不能變法的依據。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僅限於理論上),可是國家有事時,他們除了可恥的投降和毫無意義的自殺又能幹些什麼呢?

孫臏(約前380~前320)
戰國中期傑出的軍事家。齊國阿鄄之間人。孫武的後代。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研讀過孫武及晉將荀息、孫軫的兵書。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其才能,騙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由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田忌推薦給齊威王,任為軍師。前353年圍魏救趙,取得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大捷。前341年攻魏救韓,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大破魏軍,俘太子申,龐涓自殺。主張"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著作有《孫臏兵法》。

田忌
生卒年不詳,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故又稱徐州子期。戰國初期齊國名將。
田忌以田齊宗族的身份作齊將,他很賞識孫臏的軍事韜略,向齊威王舉薦孫臏,威王任孫臏為軍師。田忌在孫臏的謀略和協助下指揮了兩次著名的戰役。
一次是桂陵之戰。齊威王四年(前353年),魏惠王圍攻趙國的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威王認為魏在邯鄲城下經過一年多的苦戰,已筋疲力竭,出兵時機成熟,便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救趙。田忌原擬直接進攻魏主力,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批亢搗虛」的作戰方針,趁魏國國內防務空虛,直搗魏國都城大梁,迫使攻趙的魏軍「釋趙而自救」,待魏軍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結果,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大敗魏軍。
再一次是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年(齊威王十五年),魏將龐涓伐韓,韓請救於齊。齊威王召集大臣謀議「早救還是晚救?」鄒忌認為「不如不救。」田忌認為「應該早救。」孫臏則認為應等韓、魏兩敗俱傷時出兵,這樣既可令韓完全聽命於齊,又可有戰勝魏兵的把握。齊王採納孫臏的意見,暗中答應救韓,韓國因為仗恃有齊國的救援,堅決抗魏。五戰不勝,又向齊求救,齊威王抓住韓魏俱疲的時機,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十萬兵力救韓。齊軍仍以攻其必救的「圍魏救趙(這次是救韓)」戰法,直奔魏都大梁。龐涓聞齊進軍國都,遂撤消對韓的包圍而回師,欲擊破齊軍於大梁。魏惠王也大肆興兵遣將,以太子申為上將軍,率軍十萬迎擊齊師,企圖與齊軍進行決戰。孫臏根據魏軍驕傲輕敵,急於求戰必將輕兵冒進的情況分析,提出用逐日減灶以引誘魏軍追擊的策略。田忌乃使齊軍退卻時為十萬灶,第二天減到五萬灶,第三天減為三萬灶。龐涓追行三日大喜,認為齊軍怯懦,三天士卒逃亡者過半,於是丟下步兵,只帶輕騎銳卒,兼程追趕。孫臏計算魏軍的行程,判斷將於日落進入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乃於馬陵道路狹窄、地勢險要處設下埋伏。龐涓的追兵,果然在預計的時刻進入齊軍設的埋伏圈,這時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亂潰散,齊軍全面出擊,大敗魏軍,擒魏太子申,龐涓憤愧自殺。
這一仗,魏國遭到嚴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而齊國則逐漸強盛起來。
田忌因與齊相鄒忌不和,於馬陵戰後的第二年逃奔楚國,封於江南。齊宣王即位後,又受召回國復職。

廉頗
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強秦願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其後秦伐趙,佔領了石城。趙惠文王十九年復攻趙,殺了二萬趙軍。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今河南澠池縣西),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磋商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於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
會後,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做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城,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於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採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這引起了藺相如舍人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強秦與廉頗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這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廉頗聽後,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將相和」的故事,後人以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它強烈的愛國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而廉頗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10年間末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採取應侯范睢「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採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問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餘萬。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後,秦國趁勢包圍趙都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持續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竊取兵符相救得以不滅,但國力已大減。
燕以趙大傷於長平,以丞相栗腹為將,針對趙國「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的狀況,於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舉兵攻趙。趙使廉頗為將,指揮了著名的鄗代之戰。他將全軍分為兩路,一路由樂乘率領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一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於鄗城(今河北柏鄉縣北)。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採取集中兵力打敵正面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兵鋒,打掉了燕軍的囂張氣焰。接著,他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退。廉頗抓住燕軍敗退之機,立命趙軍乘勝追擊,長驅500里,於前250年進圍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國危在旦夕,只好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5城等全部要求,向趙國求和。廉頗因功封信平君,為相國。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前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籠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說明趙國國力又有恢復。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等到再被重用當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廉頗很是感慨,要他們退去,門客告訴他:這沒什麼奇怪。現在是以市場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您,您沒有權勢,我們就離開,這本是買賣常理。又有什麼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參見秦滅趙之戰)。
廉頗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壽縣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長300米,西臨淮河,南北東三面環山,一代風流領山川之勝,英風浩氣激盪千秋。

公元前515年因避齊亂奔吳,至吳王闔閭三年(公元前512年)經其好友伍子胥推薦將其所著《孫子兵法》二三篇獻給吳王,並在吳宮教戰,實踐了兵法之妙,被拜為將軍,輔佐吳王,經軍治國,聯合唐、蔡二國於公元前506年,孫武與伍子胥、伯喜否一起,率兵三萬,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就攻佔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消滅楚軍20餘萬,首創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績。史稱:「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伏越人,名顯諸侯。」而後因吳王夫差荒淫無度,辭官隱居而歿。
【左丘明】 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雙目失明, 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謂在其前。相傳《左傳》為其所著,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是為戰國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無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異母弟也」,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因此多歸公子。而列國也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地十餘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安嫠王即位十數年,齊楚相約攻魏。老臣唐睢西說秦昭王,秦發兵救魏。安嫠王昏庸無能,目光短淺,居然「以秦救之故,欲親秦而伐韓」。信陵君乃縱論天下形勢,諫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國,「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必不休矣」。韓為魏之屏障,韓存則「衛、大梁、河外必安」,韓亡則魏危在旦夕。事實上,後來秦果於秦王政十七年亡韓,二十二年亡魏。作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信陵君可謂高瞻遠矚。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趙長平軍,進兵圍邯鄲,趙王請救於魏。三晉本為一家,趙魏尤其唇齒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晉鄙將十萬大軍屯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信陵君數勸魏王不得,乃竊符救趙。目光高遠,當機立斷,信陵君可謂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趙十年,「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乘勝追擊至函谷關,「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強,於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復加兵謀魏。
信陵君親韓救趙存魏,於三晉及天下其功可謂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間計日毀公子於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將」。為免殺身之禍,信陵君「謝病不朝」,「飲醇酒,多近婦女」,四年後便「病酒而卒」。實令人扼腕嘆惜。
四公子皆稱喜士,致食客數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聞賢者,必卑躬往請,以誠相求,以禮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鄲毛公、薛公。漢高祖少時即聞公子賢,即位後「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為戰國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獲守冢者獨信陵君一人。史記: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賢,誠不虛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黃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輔國持權,說一不二,自有其過人之能。
黃歇初以博聞辨術事頃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燒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復拔巫黔中郡。是時黃歇為楚使於秦,知秦王輕楚,恐秦舉兵滅楚,遂以滔滔辨才說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強於秦楚」,秦楚相爭猶如二虎相鬥。蚌鶴相爭漁人得利,滅楚而致韓魏強盛實屬不智之舉。再者秦楚素來友好,韓魏於秦卻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韓魏。昭王以為善,乃止將軍白起,「發使賂楚,約為與國」。
頃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質於秦,黃歇隨行。三十六年,頃襄王病,黃歇乃設計使太子逃歸楚。秋,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春申君,從此榮寵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考烈王無子。趙人李國欲獻其妹於楚王,恐無子失寵,遂投春申君門下。春申君性好漁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園教其妹言於春申君:「楚王雖幸君,然王無子,百年後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禮於王兄弟。異日恐有殺身之禍。不如進妾於王,一旦有子,則楚國盡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進之楚王,欲效呂不韋故計。後果生男,立為太子,李園遂受重用。
李園本非善人,得勢後更是野心勃勃,陰養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春申君徒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卻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門下賢者朱英勸春申君:「楚王卒,李園必殺君以滅口。」可憐春申君一生玩弄權術陰謀,此時居然天真,以為李園「弱人也,僕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後,考烈王卒,李園使死士刺春申君於棘門,「盡滅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為左徒時,外無賓客之助,內無王室之親,說秦以存魏國,設計而歸太子,獨賴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為相國,五年將兵救趙,八年北伐滅魯,復興楚國。以非王室宗親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聽、計必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名為相國實則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見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滅族於豎子之手,可憐!可嘆!
三、孟嘗君
齊田文,父為田嬰,祖為齊威王。宣王為其親叔,緡王為其堂兄。田嬰封於薛,謚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為孟嘗君。
孟嘗君少有遠謀,深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勸田嬰舍家業而厚待賓客,由是「名聲聞於諸侯」。孟嘗君待客平等,「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且常施惠於賓客親戚,客以此多歸孟嘗君。
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陽君為質於齊,以求見孟嘗君,不得。齊緡王二十五年,孟嘗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後欲殺之。孟嘗君賴其客中能為雞鳴狗盜者之力,得脫此難。
後孟嘗君相齊,緡王惑於秦楚之毀,「以為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遂廢孟嘗君。賴其客馮獾游說秦王和齊王而得復其位。
及田甲劫緡王,緡王甚疑孟嘗君為主謀。孟嘗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緡王乃「復召孟嘗君」。
孟嘗君所經此三難,卒賴賓客之力而免,故世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司馬遷以為「名不虛」。但其心胸狹隘,好為陰謀,故王安石於「雞鳴狗盜者出其門」頗有微詞,不為無因。
齊緡王二十五年,孟嘗君脫秦難,經趙返齊。趙人聞其賢,出觀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氣量何其小哉!
孟嘗君謝病歸養後,秦逃將呂禮相齊。孟嘗君恐失勢,乃行陰謀手段排擠呂禮,後又借刀於秦相魏冉,終將呂禮逼走。
齊緡王三十八年,齊滅宋,欲廢孟嘗君。孟嘗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緡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嘗君為泄一已之憤,不思破六國之合,致使樂毅將六國之兵,下齊七十餘城。若非有田單出世,行反間計,排火牛陣,齊國幾乎宗廟無存。孟嘗君實為齊千古罪人。
戰國時諸侯爭霸,目無周王,然名義上周室仍為共主,有類於近代軍閥割據。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負,並無忠君愛國之念。魏張儀相秦,齊孫武事吳,衛吳起事魏相楚,東周蘇秦事燕並佩六國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吳,引兵伐楚,以報父兄之仇,時人未嘗稍有非議。但孟嘗君身為齊宗室嫡親,不思救國反為魏相,坐看齊幾乎滅國,實乃數典忘祖之輩。
其後田單復齊,襄王立。「畏孟嘗君,與連和,復親薛公」。孟嘗君死後,諸子爭立,而齊魏共滅薛,孟嘗君遂絕嗣無後。
四、平原君
平原君趙勝,乃武靈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趙之諸公子中,趙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趙長平軍,進兵圍邯鄲。趙使平原君請救於楚,賴客毛遂之力而定趙楚合縱。平原君返趙,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鄲危在旦夕。平原君聽李同之勸,盡散家財以饗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卻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軍至,邯鄲圍解。
趙勝雖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實。史書所言其「喜賓客」,其實「徒豪舉爾,不求士也」。為一美人而寒賓客之心,毛遂處其門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過爾爾。後信陵君留邯鄲,從賢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聞之,笑信陵君妄從博徒漿者游,致門下士「半去平原君而歸公子」。可見平原君徒好虛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雖為趙相,其實才具平庸,目光短淺。孝成王四年,秦攻韓上黨,旦夕且下。上黨守將馮亭乃使使者告趙王:「韓不能守上黨。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趙王大喜,召平陽君趙豹相商,趙豹以為不可,「聖人甚禍無故之利」。趙王向無自知之明,臉皮又極厚,居然說:「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復召平原君問之。平原君同樣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禍之計,也未考慮後果。利令智昏之下勸趙王道:「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趙王乃使趙勝受地。秦以傾國之力攻韓而趙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趙。趙遂有長平之禍、邯鄲之圍。
平原君雖不識大體,但所謂庸人有庸福。孟嘗君滅族,春申君滅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鬱而死。獨平原君歷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無大難。死後,「子孫代,竟與趙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結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虛也。
滿意請採納

C. 說說歷史上的風雲人物

現在為中國歷史風雲人物
1、孫武:春秋吳國將軍,可謂世界級的軍事鼻祖人物,一部《孫子兵法》已開全世界軍事理論之先河。最牛比的則是將其理論付諸實踐的經典戰例——五戰五勝,直取郢都,更是讓後代無數軍事專家為之望塵莫及。
2、 李靖:唐初開國名將,正統文人出身,有軍事理論著作《李衛公問對》傳世,最輝煌戰績是滅東 突 厥一戰,其過程簡直是韓信滅齊的翻版。應名列中國古代戰史十大儒將次席。
3、周瑜:人諺曰:曲有誤,周郎顧」僅憑彈著古琴「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儒雅勁頭,便可當然在中國十大儒將。
4、左宗棠:晚清中興名臣,舉人出身,自比「今亮」,鎮壓太平軍戰功顯赫,一生最值得驕傲的戰績是入疆平定阿古柏叛亂,收復新 疆之戰。僅憑此一項即可入選中國戰史十大儒將之列。
5、 岳飛:南宋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僅憑其《滿江紅》和《小重山》兩詞便可贏得初選,再借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句軍事語錄可進入復賽,最後憑其堰城一戰擠身中國十大儒將之列。
6、 袁崇煥:明著名將領,進士出身,金庸先生曾專門撰文推崇袁督師為中國一代儒將之冠,其輝煌戰績當屬著名的寧遠大捷,一戰擊斃悍酋努爾哈赤。如果崇禎後來不中皇太極的反奸計,滿清能否入關還很難說。
7、 曾國藩:晚清中興名臣,進士出身,知名理學家,能詩善文,最露臉的戰績當然就是平定發匪之亂了,但對太平軍作戰中也多有敗績,屬屢敗屢戰、最後成功性的人物。

8、吳起:戰國楚名將,與孫子齊名,曾為孔子高徒子夏的學生,後因品德問題被學校開除,但反而成就了一代軍事家的英名。有軍事著作《吳子兵法》傳世。
9、陸遜:三國吳名將,出身「奶油書生」,經典戰例當然是火 。
10、孫臏戰國齊將田忌高級幕僚,有軍事理論著作《孫臏兵法》傳世,也有擊敗其同班同學龐涓的兩大經典戰例: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
11、魯 班: 春秋戰國 (前507~?) 古代一位優秀的手工業工匠和傑出發明家,在機械、木工工具、土木建築等方面有多項創造發明
12、秦越人 春秋戰國 不祥 神醫扁鵲,先秦時期醫家的傑出代表。
13、甘 德 :戰國 不祥 先秦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
14、劉 歆 秦漢 不詳 他既是一個偉大的天文學家,又是一個對中國古代典籍分類整理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學者,在政治上也有著不平凡的經歷
15、落下閎 秦漢 不詳 民間天文學家
16、張 衡 東漢 (78~139) 東漢科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
17、劉 洪 東漢 (129~210) 東漢天文學家
18、華 佗 東漢 (?~208) 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
19、蒲 元 三國 三國時期一位普通的鑄、鍛工匠,是著名的造刀技術能手
虞 喜 東晉 (281--356) 東晉天文學家,宣夜說的繼承和發展者
20、祖沖之 南北朝 (429~500) 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21、綦毋懷文 南北朝 不詳 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冶金家
22、宇文愷 隋 不詳 隋代有名的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大師
23、李 春 隋 不詳 隋代著名的橋梁工匠,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
24、孫思邈 唐 (581~682年) 醫葯學家
25、畢升 宋 (?~約1051) 北宋發明家,仁宗慶歷年間發明活字印刷術
26、郭守敬 元 (1231~1316) 元代天文學家、水利科學家和數學家
27、華羅庚 現代 (1910~1985)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希望對你有幫助

D. 中國歷史風雲人物介紹

1.夏朝:關逢龍--勸柬夏桀被暴君所殺.
2.商朝:尹伊--殷商名相.
3.西周:姜子內牙--興周800年
4.東周:孔子--儒教鼻容祖.
5.秦:蒙恬--北卻匈奴,築長城.
6.西漢:賈誼--才華橫溢卻不受眾用,千古扼腕的英年早逝者.
7.東漢:竇憲--北逐匈奴,燕然山上刻石記功.
8.魏晉南北朝:諸葛亮--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品德高尚,高山仰止.
9.隋:李靖--唐朝開國大將,用兵如神.
10.宋:文天詳--狀元宰相,立主抗元,死節,<<正氣歌>>為千古絕唱.
11.元:忽必烈--元世祖,對維持中國的疆土有大貢獻.
12.明:王陽明--心學創始人,大哲學家.
13.清:林則徐--面對外國侵略堅決抵抗,偉大的民族英雄.

E. 春秋戰國的風雲人物

春秋四大名人:老子、孔子、孫子、左丘明
老子,李耳,字伯陽,謚曰聃,楚國 苦縣(今鹿邑縣)人。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也叫《老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 孫子,姓孫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
他祖父田書公元前523年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並把樂安(即今山東惠民縣)封為采邑之地,於是全家徙至封地定居下來。

其他:

孟嘗君
中國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即田文。田文的父親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的少子、齊宣王的庶弟。孟嘗君襲其父田嬰的封爵,封於薛(今山東滕州東南),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在薛時,廣泛招納賓客,達3000餘人。秦昭王聽說孟嘗君的賢德,欲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入秦後,被任為相。後來秦昭王聽信讒言 ,囚禁孟嘗君並預謀殺害他。孟嘗君在門客的協助下 ,逃回齊國 。孟嘗君回到齊國之後,任為齊相。他堅持主張聯合韓魏牽制楚國,並發展合縱抗秦的勢力。後來遭人誣告而為齊王所懷疑,謝病歸老於薛。後因日益驕奢的齊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國,被魏昭王任命為魏相。他主張聯合秦國、趙國與燕國,共同討伐齊國,使戰國形勢為之一變。齊王死後,孟嘗君返國,中立於各諸侯國之間。 王安石寫過一篇文章
全文如下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嗚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
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
士之所以不至也。

吳起(BC440~BC381):
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年輕時曾在孔子徒弟曾參門下學習。初為魯將,BC412年,齊軍攻魯,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為取得這個立功名的機會,他殺死了齊國籍的妻子,此即「殺妻求將」),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以麻痹齊軍將士,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大敗。戰後魯國國君受讒言影響,對他甚為猜忌,吳起就入魏為將,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為西河的守將,抗拒秦國和韓國。BC409年,吳起先在河西少梁築城,作為前進基地,然後率軍攻取秦河西地區的臨晉、元里,並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鄭,築洛陰、合陽,盡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76場,全勝64場,其餘不分勝負,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BC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激勵士卒,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這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胄,執12石之弩(一石約今30公斤),背負矢50支,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銳之師。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即進擊敵軍的勇士以明法。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干糧,和士卒共擔勞苦。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膿,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拚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裡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魏斯死後,吳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錯設計陷害,被迫於BC383年投奔楚國。先任宛守,一年後升令尹,掌軍政大權,主持變法。吳起針對楚國積弊,剝奪舊貴族政治、經濟特權,裁減冗員冗費,用於選練軍隊,以求富國強兵。僅一年,貧弱的楚國開始強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並陳國和蔡國,並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伐秦國,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對改革的舊貴族追殺吳起,他無處可逃,於是趴在楚王的屍體上,被貴族們亂箭射死,屍體又被車裂。而在新王即位後追究冒犯先王屍體的罪行時,參與此事的貴族有七十餘家被滿門抄斬(報自己的大仇於死前,吳起之智可稱匪夷所思)。著有《吳子》一書(《漢書藝文志》錄《吳起》48篇),但已散佚,現存的版本據考證應是漢朝人所寫。又有人根據《左傳》描寫戰爭的真實程度、有傾向性地對魏、楚歷代先王贊美和對楚國貴族的鄙視提出《左傳》也是吳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軍事家、政治家、史學家三合一了。 贊曰:尉繚稱吳起「提七萬之眾,天下莫能當之」,實非過譽。後人言名將,必以「孫吳」比之。吳起每到一國,只要國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國家強大起來。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為戰國初期的頭號超級大國;入楚後又能以變法在短時間內使楚國重新強大起來,政治才華毫不遜於軍事才華,不應但以軍事家視之。後世儒生常以他的個人品德對他大加非議,又以他的結局作為不能變法的依據。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僅限於理論上),可是國家有事時,他們除了可恥的投降和毫無意義的自殺又能幹些什麼呢?

孫臏(約前380~前320)
戰國中期傑出的軍事家。齊國阿鄄之間人。孫武的後代。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研讀過孫武及晉將荀息、孫軫的兵書。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其才能,騙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由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田忌推薦給齊威王,任為軍師。前353年圍魏救趙,取得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大捷。前341年攻魏救韓,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大破魏軍,俘太子申,龐涓自殺。主張"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著作有《孫臏兵法》。

田忌
生卒年不詳,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故又稱徐州子期。戰國初期齊國名將。
田忌以田齊宗族的身份作齊將,他很賞識孫臏的軍事韜略,向齊威王舉薦孫臏,威王任孫臏為軍師。田忌在孫臏的謀略和協助下指揮了兩次著名的戰役。
一次是桂陵之戰。齊威王四年(前353年),魏惠王圍攻趙國的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威王認為魏在邯鄲城下經過一年多的苦戰,已筋疲力竭,出兵時機成熟,便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救趙。田忌原擬直接進攻魏主力,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批亢搗虛」的作戰方針,趁魏國國內防務空虛,直搗魏國都城大梁,迫使攻趙的魏軍「釋趙而自救」,待魏軍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結果,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大敗魏軍。
再一次是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年(齊威王十五年),魏將龐涓伐韓,韓請救於齊。齊威王召集大臣謀議「早救還是晚救?」鄒忌認為「不如不救。」田忌認為「應該早救。」孫臏則認為應等韓、魏兩敗俱傷時出兵,這樣既可令韓完全聽命於齊,又可有戰勝魏兵的把握。齊王採納孫臏的意見,暗中答應救韓,韓國因為仗恃有齊國的救援,堅決抗魏。五戰不勝,又向齊求救,齊威王抓住韓魏俱疲的時機,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十萬兵力救韓。齊軍仍以攻其必救的「圍魏救趙(這次是救韓)」戰法,直奔魏都大梁。龐涓聞齊進軍國都,遂撤消對韓的包圍而回師,欲擊破齊軍於大梁。魏惠王也大肆興兵遣將,以太子申為上將軍,率軍十萬迎擊齊師,企圖與齊軍進行決戰。孫臏根據魏軍驕傲輕敵,急於求戰必將輕兵冒進的情況分析,提出用逐日減灶以引誘魏軍追擊的策略。田忌乃使齊軍退卻時為十萬灶,第二天減到五萬灶,第三天減為三萬灶。龐涓追行三日大喜,認為齊軍怯懦,三天士卒逃亡者過半,於是丟下步兵,只帶輕騎銳卒,兼程追趕。孫臏計算魏軍的行程,判斷將於日落進入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乃於馬陵道路狹窄、地勢險要處設下埋伏。龐涓的追兵,果然在預計的時刻進入齊軍設的埋伏圈,這時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亂潰散,齊軍全面出擊,大敗魏軍,擒魏太子申,龐涓憤愧自殺。
這一仗,魏國遭到嚴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而齊國則逐漸強盛起來。
田忌因與齊相鄒忌不和,於馬陵戰後的第二年逃奔楚國,封於江南。齊宣王即位後,又受召回國復職。

廉頗
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強秦願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其後秦伐趙,佔領了石城。趙惠文王十九年復攻趙,殺了二萬趙軍。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今河南澠池縣西),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磋商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於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
會後,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做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城,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於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採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這引起了藺相如舍人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強秦與廉頗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這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廉頗聽後,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將相和」的故事,後人以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它強烈的愛國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而廉頗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10年間末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採取應侯范睢「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採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問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餘萬。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後,秦國趁勢包圍趙都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持續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竊取兵符相救得以不滅,但國力已大減。
燕以趙大傷於長平,以丞相栗腹為將,針對趙國「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的狀況,於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舉兵攻趙。趙使廉頗為將,指揮了著名的鄗代之戰。他將全軍分為兩路,一路由樂乘率領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一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於鄗城(今河北柏鄉縣北)。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採取集中兵力打敵正面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兵鋒,打掉了燕軍的囂張氣焰。接著,他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退。廉頗抓住燕軍敗退之機,立命趙軍乘勝追擊,長驅500里,於前250年進圍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國危在旦夕,只好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5城等全部要求,向趙國求和。廉頗因功封信平君,為相國。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前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籠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說明趙國國力又有恢復。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等到再被重用當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廉頗很是感慨,要他們退去,門客告訴他:這沒什麼奇怪。現在是以市場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您,您沒有權勢,我們就離開,這本是買賣常理。又有什麼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參見秦滅趙之戰)。
廉頗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壽縣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長300米,西臨淮河,南北東三面環山,一代風流領山川之勝,英風浩氣激盪千秋。

公元前515年因避齊亂奔吳,至吳王闔閭三年(公元前512年)經其好友伍子胥推薦將其所著《孫子兵法》二三篇獻給吳王,並在吳宮教戰,實踐了兵法之妙,被拜為將軍,輔佐吳王,經軍治國,聯合唐、蔡二國於公元前506年,孫武與伍子胥、伯喜否一起,率兵三萬,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就攻佔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消滅楚軍20餘萬,首創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績。史稱:「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伏越人,名顯諸侯。」而後因吳王夫差荒淫無度,辭官隱居而歿。
【左丘明】 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雙目失明, 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謂在其前。相傳《左傳》為其所著,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是為戰國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無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異母弟也」,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因此多歸公子。而列國也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地十餘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安嫠王即位十數年,齊楚相約攻魏。老臣唐睢西說秦昭王,秦發兵救魏。安嫠王昏庸無能,目光短淺,居然「以秦救之故,欲親秦而伐韓」。信陵君乃縱論天下形勢,諫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國,「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必不休矣」。韓為魏之屏障,韓存則「衛、大梁、河外必安」,韓亡則魏危在旦夕。事實上,後來秦果於秦王政十七年亡韓,二十二年亡魏。作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信陵君可謂高瞻遠矚。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趙長平軍,進兵圍邯鄲,趙王請救於魏。三晉本為一家,趙魏尤其唇齒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晉鄙將十萬大軍屯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信陵君數勸魏王不得,乃竊符救趙。目光高遠,當機立斷,信陵君可謂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趙十年,「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乘勝追擊至函谷關,「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強,於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復加兵謀魏。
信陵君親韓救趙存魏,於三晉及天下其功可謂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間計日毀公子於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將」。為免殺身之禍,信陵君「謝病不朝」,「飲醇酒,多近婦女」,四年後便「病酒而卒」。實令人扼腕嘆惜。
四公子皆稱喜士,致食客數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聞賢者,必卑躬往請,以誠相求,以禮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鄲毛公、薛公。漢高祖少時即聞公子賢,即位後「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為戰國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獲守冢者獨信陵君一人。史記: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賢,誠不虛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黃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輔國持權,說一不二,自有其過人之能。
黃歇初以博聞辨術事頃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燒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復拔巫黔中郡。是時黃歇為楚使於秦,知秦王輕楚,恐秦舉兵滅楚,遂以滔滔辨才說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強於秦楚」,秦楚相爭猶如二虎相鬥。蚌鶴相爭漁人得利,滅楚而致韓魏強盛實屬不智之舉。再者秦楚素來友好,韓魏於秦卻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韓魏。昭王以為善,乃止將軍白起,「發使賂楚,約為與國」。
頃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質於秦,黃歇隨行。三十六年,頃襄王病,黃歇乃設計使太子逃歸楚。秋,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春申君,從此榮寵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考烈王無子。趙人李國欲獻其妹於楚王,恐無子失寵,遂投春申君門下。春申君性好漁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園教其妹言於春申君:「楚王雖幸君,然王無子,百年後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禮於王兄弟。異日恐有殺身之禍。不如進妾於王,一旦有子,則楚國盡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進之楚王,欲效呂不韋故計。後果生男,立為太子,李園遂受重用。
李園本非善人,得勢後更是野心勃勃,陰養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春申君徒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卻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門下賢者朱英勸春申君:「楚王卒,李園必殺君以滅口。」可憐春申君一生玩弄權術陰謀,此時居然天真,以為李園「弱人也,僕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後,考烈王卒,李園使死士刺春申君於棘門,「盡滅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為左徒時,外無賓客之助,內無王室之親,說秦以存魏國,設計而歸太子,獨賴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為相國,五年將兵救趙,八年北伐滅魯,復興楚國。以非王室宗親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聽、計必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名為相國實則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見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滅族於豎子之手,可憐!可嘆!
三、孟嘗君
齊田文,父為田嬰,祖為齊威王。宣王為其親叔,緡王為其堂兄。田嬰封於薛,謚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為孟嘗君。
孟嘗君少有遠謀,深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勸田嬰舍家業而厚待賓客,由是「名聲聞於諸侯」。孟嘗君待客平等,「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且常施惠於賓客親戚,客以此多歸孟嘗君。
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陽君為質於齊,以求見孟嘗君,不得。齊緡王二十五年,孟嘗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後欲殺之。孟嘗君賴其客中能為雞鳴狗盜者之力,得脫此難。
後孟嘗君相齊,緡王惑於秦楚之毀,「以為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遂廢孟嘗君。賴其客馮獾游說秦王和齊王而得復其位。
及田甲劫緡王,緡王甚疑孟嘗君為主謀。孟嘗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緡王乃「復召孟嘗君」。
孟嘗君所經此三難,卒賴賓客之力而免,故世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司馬遷以為「名不虛」。但其心胸狹隘,好為陰謀,故王安石於「雞鳴狗盜者出其門」頗有微詞,不為無因。
齊緡王二十五年,孟嘗君脫秦難,經趙返齊。趙人聞其賢,出觀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氣量何其小哉!
孟嘗君謝病歸養後,秦逃將呂禮相齊。孟嘗君恐失勢,乃行陰謀手段排擠呂禮,後又借刀於秦相魏冉,終將呂禮逼走。
齊緡王三十八年,齊滅宋,欲廢孟嘗君。孟嘗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緡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嘗君為泄一已之憤,不思破六國之合,致使樂毅將六國之兵,下齊七十餘城。若非有田單出世,行反間計,排火牛陣,齊國幾乎宗廟無存。孟嘗君實為齊千古罪人。
戰國時諸侯爭霸,目無周王,然名義上周室仍為共主,有類於近代軍閥割據。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負,並無忠君愛國之念。魏張儀相秦,齊孫武事吳,衛吳起事魏相楚,東周蘇秦事燕並佩六國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吳,引兵伐楚,以報父兄之仇,時人未嘗稍有非議。但孟嘗君身為齊宗室嫡親,不思救國反為魏相,坐看齊幾乎滅國,實乃數典忘祖之輩。
其後田單復齊,襄王立。「畏孟嘗君,與連和,復親薛公」。孟嘗君死後,諸子爭立,而齊魏共滅薛,孟嘗君遂絕嗣無後。
四、平原君
平原君趙勝,乃武靈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趙之諸公子中,趙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趙長平軍,進兵圍邯鄲。趙使平原君請救於楚,賴客毛遂之力而定趙楚合縱。平原君返趙,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鄲危在旦夕。平原君聽李同之勸,盡散家財以饗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卻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軍至,邯鄲圍解。
趙勝雖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實。史書所言其「喜賓客」,其實「徒豪舉爾,不求士也」。為一美人而寒賓客之心,毛遂處其門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過爾爾。後信陵君留邯鄲,從賢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聞之,笑信陵君妄從博徒漿者游,致門下士「半去平原君而歸公子」。可見平原君徒好虛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雖為趙相,其實才具平庸,目光短淺。孝成王四年,秦攻韓上黨,旦夕且下。上黨守將馮亭乃使使者告趙王:「韓不能守上黨。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趙王大喜,召平陽君趙豹相商,趙豹以為不可,「聖人甚禍無故之利」。趙王向無自知之明,臉皮又極厚,居然說:「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復召平原君問之。平原君同樣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禍之計,也未考慮後果。利令智昏之下勸趙王道:「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趙王乃使趙勝受地。秦以傾國之力攻韓而趙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趙。趙遂有長平之禍、邯鄲之圍。
平原君雖不識大體,但所謂庸人有庸福。孟嘗君滅族,春申君滅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鬱而死。獨平原君歷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無大難。死後,「子孫代,竟與趙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結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虛也。

F. 中國歷史風雲人物那個時期最多

當然是春秋戰國時期了,拿個年代比較亂,風雲人物就多。

G. 春秋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故事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H. 中國歷史上的風雲人物都有那些

李白 杜甫 杜牧 趙雲,徐達,衛青,孫策,項羽
十大文豪
偉大詩人---屈原
史家第一---司馬遷
才高八斗---曹 植
沖天大鵬---李 白
詩中聖哲---杜 甫
詩壇領袖---白居易
文壇全才---蘇 軾
馳騁疆場---陸 游
劇作大師---湯顯祖
紅樓絕唱---曹雪芹 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
布衣皇上---劉 邦
盛世明君---李世民
風流女皇---武則天
士兵皇帝---趙匡胤
大明太祖---朱元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開創盛世---康 熙
一代明君---雍 正
風流倜儻---乾 隆
十大後妃
野鳥皇後---呂 雉
輓歌聖手---王政君
魂斷金城---賈南風
太和改制---馮 氏
獨孤奇妒---伽 羅
亂世驚鴻---張 氏
鐵馬紅顏---蕭燕燕
垂簾風流---劉 娥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
鐵血太後---慈 禧
十大奸臣
譖忠禍吳---伯 喜
朝廷叛逆---劉 濞
弒君跋扈---爾朱榮
盛唐大奸---楊國忠
三起三落---蔡 京
一代國賊---張邦昌
生財有道---阿合馬
馬屁天王---嚴 嵩
跋扈第一---鰲 拜
第一貪官---和 紳
十大陰謀家
偽忠偽孝---王 莽
豪強獨夫---董 卓
虛偽狡詐---司馬昭
口蜜腹劍---李林甫
外憨內奸---安祿山
反復無常---朱 溫
漢奸鼻祖---秦 檜
湖上平章---賈似道
紅顏一怒---吳三桂
竊國大盜---袁世凱
十大才女
史筆千秋---班 昭
名垂千古---蔡文姬
鳳儀高邁---謝道韞
雁過留聲---薛 濤
道觀哀艷---魚玄機
出水芙蓉---花蕊夫人
詞國俊傑---李清照
斷腸英女---朱淑真
紡織大師---黃道婆
巾幗英雄---秋 瑾
十大宰相
成就霸業---管 仲
芝過昭著---李 斯
開國丞相---蕭 何
權術之王---曹 操
千古名相---諸葛亮
知人善任---狄仁傑
佐定天下---趙 普
北國卧龍---耶律楚材
獨裁良相---張居正
十大商人
富甲陶朱---范 蠡
營國巨商---呂不韋
官商大鱷---桑弘羊
實業巨子---張 騫
商界巨擘---盛宣懷
第一商人---胡雪岩
火柴大王---劉鴻生
家族首富---孔祥熙
地產大王---徐 潤
雙棲勇士---章乃器
十大名臣
天下歸心---周 公
改革鬥士---商 鞅
流芳千古---房玄齡
千秋鏡鑒---魏 征
改革大師---王安石
治國奇才---劉 晏
第一清官---於成龍
扶棺諫君---海 瑞
千古完人---曾國藩
千秋功罪---李鴻章
十大昏君
暴虐之君---商紂王
亡國之君---胡 亥
傀儡皇帝---漢獻帝
白痴皇帝---司馬衷
名義皇帝---唐高宗
苦難皇帝---明思宗
兒皇帝----石敬瑭
殺兄弒父---隋煬帝
異國囚徒---宋徵宗
淫君之首---明武宗
十大豪傑
王侯無種---陳 勝
書生使節---班 超
亂世英豪---李 密
北國俠士---竇建德
沖天太保---黃 巢
飛虎將軍---辛棄疾
亂世闖王---李自成
女中英雄---王聰兒
天國之王---洪秀全
天國驍將---石達開
十大宦官
指鹿為馬---趙 高
借刀殺人---石 顯
謅媚有術---和士開
忠誠老奴---高力士
宦官監軍---魚朝恩
「六賊之首」-童 貫
閹國英豪---鄭 和
立地皇帝---劉 瑾
宦官第一---魏忠賢
第一奴才---李蓮英
十大高僧
取經第一---法 顯
譯經大師---鳩摩羅什
不幸經僧---真 諦
智者大師---智 凱
飲譽華夏---玄 奘
著名唐僧---義 凈
禪宗祖師---惠 能
以法濟世---法 藏
丈量地球---一 行
六次東渡---鑒 真
十大美女
傾國傾城---妲 已
一笑亡國---褒 姒
絕代佳人---西 施
色情間謀---貂 蟬
千古留名---王昭君
花中魁首---趙飛燕
閉月羞花---徐艷華
多才風雅---上官婉兒
忠於愛情---楊貴妃
秀色煞人---蕭觀音
十大科學家
通天知地---張 衡
醫家方祖---張仲景
數學泰斗---祖沖之
筆注華夏---酈道元
長壽葯王---孫思邈
科學巨星---沈 括
天文巨子---郭守敬
華夏神醫---李時珍
中西會通---徐光啟
啟蒙先驅---宋應星
十大思想家
道家鼻祖---老 子
百世師表---孔 子
東方亞聖---孟 子
無神先師---王 充
心學大師---王守仁
傳統叛逆---李 贄
經世匹夫---顧炎武
光耀百世---龔自珍
放眼世界---魏 源
維新志士---康有為
十大才子
盛世文豪---司馬相如
詩名天下---謝靈運
唐代詩鬼---李 賀
天才浪子---李商隱
百代文宗---劉禹錫
一生風流---唐伯虎
人間大隱---李 漁
第一才子---紀曉嵐
大清奇才---張之洞
浪漫詩僧---蘇曼殊
十大名妓
天生尤物---綠 珠
傲骨持潔--蘇小小
絕代名妓---李師師
天生尤物---如是
風塵奇葩---董小宛
紅顏禍水---陳圓圓
詩禪三味---顧媚
桃花遺恨---李香君
千秋俠妓---小鳳仙
花國狀元---賽金花
十大將帥
兵家鼻祖---孫 武
常勝將軍---白 起
統一六國---王 翦
一代兵仙---韓 信
再造唐朝---郭子儀
悲劇英雄---項 羽
英名長存---岳 飛
開國第一---徐 達
驅逐倭寇---戚繼光
心憂天下---左宗棠
十大文豪
偉大詩人---屈原
史家第一---司馬遷
才高八斗---曹 植
沖天大鵬---李 白
詩中聖哲---杜 甫
詩壇領袖---白居易
文壇全才---蘇 軾
馳騁疆場---陸 游
劇作大師---湯顯祖
紅樓絕唱---曹雪芹
十大謀略家
謀略始祖---姜 尚
忍辱臏腳---孫 臏
縱橫捭闔---蘇 秦
強秦弱楚---張 儀
遠交近攻---范 睢
一代謀聖---張 良
精計奇謀---王 允
算無遺策---郭 嘉
締造明朝---劉 基
佐清入關---範文程

I. 歷史上的風雲人物有哪些

很高興回答你提問的這個問題,來說說歷史上的風雲人物。

一、陶朱——范蠡(前536-前448)

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時期越國大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輔助越王勾踐一戰滅吳的大智者范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

《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但他仗義疏財,他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

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的楷模。理應推薦為「中國十大富豪」之首。

二、猗頓(春秋戰國時期)

猗頓獨樹一幟,他沒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白手起家,其所用時間之短、積累的財富數額之大比其他富豪毫不遜色,在當時就與全國首富陶朱公齊名了。

猗頓姓王,因為在「猗地停頓」發家致富而被後人稱為猗頓。猗頓就象三國時的劉備三顧茅廬一樣不厭其煩地拜訪陶朱公,終於感動了「上帝」,陶朱公接見了他並授他八字秘訣:「子欲速富,當畜五牸」。

於是,猗頓成了養殖專業戶,做大以後又開始制鹽販鹽,之後又進入珠寶業。其家產「西抵桑泉,東跨鹽池,南條北嵋」,方圓百里,皆其所有。疆域之大,范圍之廣,世所罕見。漢代《鹽鐵論》載:「宇棟之內,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窮夫否婦,不知國家之慮;負荷之商,不知猗頓之富……」

三、鄧通(漢文帝時期)

漢文帝男寵,憑借與漢文帝的親密關系,依靠當時鑄錢業,廣開銅礦,富甲天下。鄧通個性溫和、謹慎,不喜歡張揚,更不善於交際。

有一天,文帝命令許負為鄧通相面。許負說:「鄧通的命會窮困餓死。」文帝說:「能使鄧通富有的在於我,怎麼說他會貧困呢?」於是將鄧通家鄉附近的大小銅山都賞賜給他,准許他鑄錢。

鄧通�庠罅粒至孔悖癖≡齲實卮浚獻醞豕蟪跡兄梁郎嘆藜鄭碌椒販蜃咦洌薏幌舶送ㄇN夤苑⑿辛看笳加攀疲送ㄇ災實賾帕既∈ぁU庖皇逼冢夤氳送ㄋ那伊鞅槿�

文帝死,景帝一即位,便把鄧通革職,追奪銅山,並沒收他的所有家產。鄧通,一旦落難,竟與乞丐一樣,身無分文,最後餓死街頭。

四、石崇(西晉)

其財富來源系任荊州刺史時攔劫沿途客商而得。最經典的故事是與晉武帝的舅舅王愷鬥富大獲全勝,可謂「富可敵國」也毫不誇張。

蓋因不懂「外不露富」的古訓,終為一才妓綠珠破財,最後連命也搭上。

五、富可敵國——沈萬三(1330年-1376年)

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墾殖為根本,以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他可能算是歷史上最早的國際貿易商人。

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個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費用。只可惜其孫捲入藍玉之案又被朱元璋充軍雲南,財產沒收。

六、劉瑾(明朝)

史上最有錢的人,太監身家66萬斤黃金。明代正德朝大宦官,《亞洲華爾街日報》列為世界級富翁。

據清趙翼《二十二史札記》所載,劉瑾被抄家時有黃金250萬兩,白銀5000餘萬兩(摺合現幣約38億元)。其它珍寶細軟無法統計。李自成打進北京時收繳崇禎一年的全國財政收入僅為白銀20萬公斤。

七、和珅(清朝)

史上最有名的貪官,沒收赤金就有580萬兩。嘉慶抄家時所獲財產相當於乾隆盛世18年的全國賦稅收入,「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了。

據統計,和珅貪污的總額約是9萬萬兩白銀,也就是9億兩白銀

八、第一富翁——伍秉鑒(1769—1843年)

商名伍浩官。清代廣東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他憑與英國東印度公司走私鴉片迅速成巨富。1834年已宣稱有資產2600萬元(一說為2600萬兩)。西方學者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3年,清朝令行商償還《南京條約》規定的 300萬元外商債務,他獨自承擔100萬。同年在廣州病逝。

九、紅頂商人——胡雪岩(1823-1885)

胡光墉,清徽州績溪人,幼名順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設銀號,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

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

並經營中葯、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並開辦胡慶余堂中葯店。

十、王熾(晚清)

一代錢王,紅頂商人。資本主義在西方巳興起,生活在一個閉關自守的封建王朝的他抓住全國商品經濟萌動的態勢,投巨資於剛興起的銀行票據匯兌行業。

以昆明「同慶豐」錢庄為龍頭,在當時全國22個行省中的15個行省及香港、越南、馬來西亞設立分行……被譽為「執全國商界牛耳」之雲南金融業的開山鼻祖。

巨商王熾在英國《The Times》評選的19世紀10年代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紅頂商人」,晚清名臣李鴻章曾稱其為「猶如清廷之國庫也」。

王熾的商德商道,對後人都具有啟迪和借鑒意義。

十一、宋子文(民國)

《亞洲華爾街日報》列為世界級富翁。據說在任民國財政部長期間,靠壟斷美國對華軍援物資業務,其財富在當時早已首屈一指。

上個世紀30年代,他從美國學成回國,應著妹夫蔣介石的春風,隨即被任命為財政部長,到1943年1月,他已經積蓄7000多萬美元。1949年6月抵美後直至離開這個世界,他在美國度過了22年的「寓公」生活。

他很少出門,和家人深居在別墅里,閑暇時,就和老朋友相聚打牌來消磨時光,要麼就是玩自己的石油股票和期貨。為了安全起見,他還在宅邸周圍安裝了警報系統,這更保障了他一勞永逸地生活在自己的王國里。

J. 春秋戰國所有的著名人物,發生的重大事件

1、商鞅,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內行統一度量和容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2、晏嬰,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

3、管仲,實行租稅改革,合理徵收賦稅,減輕農民負擔,並運用國家力量發展鹽鐵事業,增加財政收入;在軍事上,發展了民間武裝力量,並統一軍政的領導。

4、呂不韋,公元前249年,小東周竟乘秦國接連發生國喪之際,自不量力地聯合各諸侯國圖謀進攻秦國。呂不韋瞅准機會,親自率兵東進,一舉滅亡東周。

5、荊軻,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荊軻就這樣死了。

閱讀全文

與春秋風雲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