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甲骨文的最先發現者是誰呢;-)
中國甲骨文發現的百年重大懸案應予修正為「王劉聯合發現說」!
針對甲骨文發現研究學術史領域中的諸多重大懸案,近年新發表的學術論文《「王劉聯合發現說」和甲骨文發現研究新論》已提出多項學術新說(該篇近3萬字的論文首發於《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其後並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2019年3月號《歷史學》全文轉載、和2019年第1期《歷史學文摘》摘要轉載)。論文作者任光宇是美籍海歸獨立學者,所提出的已初獲若干專家認可的多項新說可概括簡述如下:
1. 近百年以來的「王懿榮發現甲骨文說」應予大幅修正;「王襄(或王-孟)共同發現甲骨文說」應予否定。根據「中國甲骨文發現」這一典型「學術發現」,藉助作者預先擬定的三項必要條件進行嚴格檢驗,斷定只有「劉鶚發現說」具有確鑿、完整的證據鏈支撐;而符合現代學術規范且合情合理的結論,應為「王懿榮-劉鶚聯合發現甲骨文說」。如此裁斷可科學修正、合理彌補「現定甲骨文發現人自身並未留下一字證據」的重大學術缺憾,使人類文明重要源頭之一中國甲骨文的發現學術史不再有懈可擊。
2. 「吃葯發現甲骨文」的故事應移出學術史,並根據羅振常、明義士、劉鶚、王懿榮後人更為可靠的原始文字史料,給出甲骨文發現過程的新表述:王懿榮向古董商搜求有字文物——1899年估人將有字甲骨帶至京師、王懿榮厚值認購,1900春再次購藏,同年秋罹難——劉鶚於1902年秋接手收購甲骨、並開始鑒定研究——1903年劉鶚繼續搜集甲骨、挑選墨拓、寫出研究論文(自序)、並於年末出版《鐵雲藏龜》——1904年中旬劉鶚多次在《時報》刊登告白宣布發現甲骨文、並邀約天下學人共同研究。
3. 1904年下半年劉鶚在上海《時報》多次刊登甲骨文發現公告及研究邀約,再次明確向世人宣告了甲骨文發現,並開啟了在東、西留洋學生學成歸國之前的本土學術轉型,在中國近代學術轉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4. 《鐵雲藏龜》僅被為定位為「甲骨文著錄」應予修正。《鐵雲藏龜*自序》的全文1467字中考釋內容多達53%以上,故應被確立為最早成功斷代、鑒定、和考釋甲骨文的學術論文。
5. 質疑「羅振玉慫恿-墨拓-編輯《鐵雲藏龜》說」不能成立;強調羅振玉「1901年初見甲骨說」應予徹底否定。同時指出學術界對於羅振玉的歷史評價還未到他應得的高度。
6. 強調「中國甲骨文發現」的獨特性,在於其發現、公布與鑒定、釋讀等重要節點之間,在時間、內容、和當事人上都密不可分。提出應將1899至1928年共30年合並起來,稱為「中國甲骨文發現、鑒定和研究的開創奠基期」。
『貳』 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是誰
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是金石學家王懿榮。
發現甲骨文的典故:
鐵雲藏龜
小屯位於安陽市西郊洹河岸邊。這一帶地勢略高,因此戰國以來,特別是隋唐時期一度被當作埋葬亡靈的理想地點。直到明朝時,才成為由數戶人家組成的一個居民點。清末以來,小屯居民在耕作中常從地下挖到碎骨片。
19世紀末,當地傳聞碎骨即所謂的龍骨,可以治病,於是村民收集碎骨片,或留作已用,或賣給中葯鋪。從此,「龍骨」被源源不斷地從地下掘出。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購葯,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開始重金收購,
進而考證出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王懿榮義憤自盡,所收藏龍骨由其子轉售晚清學者劉鍔。1903年,劉鍔將其收藏的甲骨編印出版,成為第一部甲骨文著錄《鐵雲藏龜》。
發現商代甲骨文的消息傳開後,整個學術界為之振奮,許多學者加入到收藏甲骨的行列中來。各中葯鋪中的「龍骨」,一時間身價百倍。由於販賣甲骨有暴利可圖,古董商人便把甲骨的出土地點隱瞞起來。1908年(一說說1910年),羅振玉經多方探求,始知甲骨出於「濱洹之小屯」,
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至此,殷墟遺址第一次被學術界所知。1917年,王國維對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整理出商王世系表,進一步證實小屯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2)發現甲骨文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甲骨文介紹: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商朝時期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
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叄』 我國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是誰
清代王懿榮 王懿榮,福山人。清末在北京做國子監祭酒(相當於全國唯一的一所大學的校長)。他是一位既精於文字研究,又有考古癖好的老先生。據說他因為生病,常服中葯。北京葯店的規矩是,每味葯都單包成小包,再合起來將一劑包成大包。而王懿榮習慣於先一包一包解開檢視一便,再交人煎煮。一次,他在「龍骨」這味葯上,看出了幾個刻劃的文字,其型非籀非篆,使他大為驚訝。稍加研究,他便斷定這是一種從未發現的極古的文字。於是多方加以收集,很快便從古董商手裡買到一千片以上。 可惜的是,王懿榮還沒來得及著手作深入的研究,帝國主義組成的「八國聯軍」便逼近北京城了。清政府為要利用興起於山東的「義和團」對付洋人,便讓在山東頗有聲望的王懿榮兼任訓練團勇的「團練大臣」。當侵略軍打進北京城時,他還曾率領團勇進行巷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失利,敗回私宅。他對家裡人說:「朝廷蒙難,我不可苟活。」於是揮筆在粉壁上寫下了激昂的絕命詞,便要自盡。這時全家人環跪在他的周圍,痛哭相勸,都被他厲聲斥退。他在服毒後,又毅然投進了院內的深井。 王懿榮死後,王家便衰落了。到了1902年,他的兒子王漢甫為家計所迫,開始出售家藏古物。當時有個姓劉名鶚字鐵雲的人(此人後來因作《老殘游記》而出名),和王懿榮一樣,很有考古的興趣,深知刻字甲骨的價值,所以用重價買下了王家積存的千餘片甲骨。此後,他又廣為收集,積累達三、四千片。第二年,劉鶚在考古大家羅振玉的幫助下,精選了千餘片拓印出版,這就是歷史上第一部關於甲骨文的書--《鐵雲藏龜》。從此甲骨文研究便蔚為風氣,在學術園地中大放異彩。撫今追昔,王懿榮的開山首功是不應該也不會被人忘記的。
『肆』 歷史上有哪些研究甲骨文的人﹖
歷來著名甲骨學者
早期:甲骨四堂(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內孫詒讓容、王襄、白川靜、朱芳圃、吳其昌、內藤湖南、唐蘭、明義士、丁山、屈萬里、貝冢茂樹、胡光煒、楊樹達、容庚、於省吾、曾毅公、陳邦懷、金祥恆、島邦男、松丸道雄、張秉權、姚孝遂、陳夢家、劉淵臨、胡厚宣、李孝定等。
現今:饒宗頤(香港中文大學)、裘錫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李學勤(清華大學)、林沄(吉林大學)、陳煒湛(中山大學)、李家浩(北京大學)、黃天樹(首都師范大學)、宋鎮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蔡哲茂(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宗焜(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朱歧祥(東海大學 (台灣))、劉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等等。
『伍』 有關發現甲骨文的故事有哪些
甲骨文的故事
據近日報載,在陝西省岐山縣內又發現兩片周代甲骨,其中所刻文字達55個,這還是過去未曾發現過的「龜腹甲骨」。甲骨文再次引起了國人的關注。這里選摘的內容,對甲骨文的相關背景作了較為通俗的介紹。
從殷墟到西周甲骨
對甲骨文的認識(即判明其為古人文字)始於光緒己亥(1899)年,鑒定者是金石學家王懿榮。他是從山東濰縣(今濰坊)古董商人范維卿手中購得並率先開始肯定其價值的。安陽殷墟發現甲骨文,在中外學術界引起了重視。當時在中國,考古這門科學已開始受到西方現代技術和方法的影響。到1928年5月,當時全國的最高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成立,下設幾個研究所,其中的歷史語言研究所代所長是中山大學文學院教務長傅斯年。他上任後即以關注殷墟甲骨文為首要大事,這年8月12日,委派中山大學副教授、三十四歲的河南南陽人董作賓前往安陽進行調查。
董作賓此去的目的是查明甲骨埋藏、盜挖的情況,看是否值得進行系統、科學的發掘。他在實地調查後,發現殷墟遺址的發掘已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頭,「遲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損失」。傅斯年看了報告後,當即同意發掘小屯村殷墟遺址。經院長蔡元培支持,特批一千銀元的充裕經費,購置器材,調配人員,於1928年10月7日開始發掘。這就拉開了殷墟甲骨科學發掘的序幕,也奏響了我國現代考古科學大進展的樂章。
殷墟發掘共進行了十五次,至1937年6月因抗日戰爭而被迫中斷。出土有字甲骨二萬四千九百十八片,另有大量其他器物。其中有幾次由留美歸來的人類學、社會學專家李濟博士主持,另幾次分別由郭寶鈞、石璋如、董作賓主持。這些人才原本多不是考古專業科班出身,但憑著強烈的使命感,以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個人的史學修養、國學根底,加上勤奮探索的精神,終於通過殷墟考古發掘這一重要實踐,取得了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等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也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1950年4月,中斷十三年的殷墟發掘得以恢復。此後直至1991年10月,對殷墟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找到了大量甲骨,其中有字甲骨總數為六千二百四十三片。而尤以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發掘,得到甲骨上萬片為最多。專家由此推測,在殷中期以後,卜事機關大約由村北移至村南。這批甲骨文為殷墟文化的分期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自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甲骨之後,人們一直對此津津樂道,以至「殷墟卜辭」幾乎成了「甲骨文」的同義詞。隨著研究的深入,有學者開始推測西周王朝也應該有甲骨文存在。1940年,何天行在上海出版的《學術》第一輯上發表《陝西曾發現甲骨之推測》,根據《詩經·大雅·文王之十·綿》的線索,推測殷民族與周民族早有往來,同樣迷信占卜的周人早已學會龜甲獸骨占卜的方法以及契刻文字並保留存世的習慣。又根據《水經注》記載高陸縣(屬西安府)發現背部有八卦古字的龜,結合《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的句子,推測在西安府曾有甲骨文發現,而這種甲骨文多半是屬於周民族的。這一推測到了五十年代初期開始得到印證。
先是1951年在陝西
『陸』 甲骨文是誰發現的。
甲骨文的最先發現者是王懿榮。
王懿(yì)榮(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專,山東省福山縣(今煙台市屬福山區)古現村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愛國志士。光緒六年進士,授編修。泛涉書史,尚經世之務,嗜金石,因見葯店所售「龍骨」上的刻紋,發現甲骨文,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三為國子監祭酒。庚子八國聯軍入京時,投井死。
『柒』 甲骨文是什麼時期被誰發現的
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葯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葯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裡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的學科就叫做「甲骨學」。
查看全部4個回答
微信掃一掃在哪?最新版發布,立即下載
關注掃一掃的人都在看
掃一掃,輕松識別二維碼條形碼,操作簡單,很實用!趕快下載體驗!
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甲骨文發現於什麼時候?是誰發現的?
甲骨文於1898年被古董商、金石學家、學者王懿榮所發現。 甲骨文發現的故事 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葯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葯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裡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的學科就叫做「甲骨學」。
418 瀏覽12931
甲骨文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1898年在河南省殷墟發現
1 瀏覽2457
甲骨文是由誰在什麼時候發現的?
「甲骨文」發現於何時?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為刻在 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 契文""契刻"。文字的內容,除極少數屬於記事外,大部分是 屬於當時王公問卜的記載,故又稱"卜辭"或"占卜文字"。此 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是殷代故都) ,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甲骨文的最早發現時間應該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在 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 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奧難辨的文句 。當時,村人當作龍骨轉售給葯店為葯村。直至光緒二十五 年(1899),被考古學家王懿榮發現,肯定了它具有珍貴的 研究價值,轟動了學術界。復經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 國維、葉玉森諸家的先後搜集考究,其
『捌』 甲骨文的最先發現者是誰
據說那時叫龍骨,是一味葯。好像是一位大夫,就是叫王懿榮,他發現上面有字,就拓下來了。
『玖』 誰發現了甲骨文
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本人覺得很難斷定究竟是誰,太多的歷史都有揭不開的面紗回。
有一些答推斷僅供參考:
有的說是劉鍔。因為他在1903年著錄的《鐵雲藏龜》一書的自序中明確斷定所錄裁龜是「殷人刀筆文字」。
有的說是王懿榮和劉鍔共同認定甲骨文系商代遺物。汐翁就持此說。他指出,王懿榮1899年發現甲骨文時,劉鍔正在北京,經他倆仔細鑒定和研究,認定刻字「龍骨」為商代文字。
有的說是王襄和孟定生,其依據是,1898年人有位古董商到天津出售古物時,曾向王、孟請教刻「龍骨」知識,孟定生猜測可能是古代的簡策,促其前往收購。翌年,那位古重商帶著刻字「龍骨」讓王、孟進行鑒定,王、孟遂確定為商代古文字。
還有學者認為是羅振玉。因為羅振玉曾著錄過《殷墟書契》、《殷墟書契奢華》、《鐵雲藏龜之餘》、《殷商占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等有關甲骨文的書,可謂一位傑出的甲骨學專家。是他探悉出「甲骨發現之地,乃在安陽縣西北五里之小屯」,並進一步查考出安陽是殷代後期首都所在地以及甲骨卜辭為「殷室王朝之遺物」的重要判斷。
『拾』 誰是第一個發現和研究甲骨文的人
給大家講一講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以及他是如何發現的。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人叫王懿榮。他是山東人,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官員,他從小就喜歡收藏文物和金石文字。為了能夠搜集到更多的金石文字,他常常利用工作的空閑到全國各地去拜訪收藏家,金石學者。
最後他還專門寫了好幾部有關於金石文字的著作。1899年一天,王懿榮感染了風寒,於是就請醫生為她診治。醫生給他開了一幅中葯,讓他拿回家熬制。他拿回家之後,發現裡面一樣叫做龍骨的葯材上居然有被小刀刻過的痕跡。憑著平時對金石的研究他敏銳地發現,這很可能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文字。他趕緊的找到了醫生,買下了醫生手中所有的龍骨回來仔細研究。
其實中國人拿這種龍骨做葯方,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了,但是從來沒有人注意過上面還有刻著古老文字圖案。所以王懿榮能夠發現這些甲骨文,並不是因為他有多幸運,只是因為他比別人更加善於觀察,說明他是一個細心的人。王懿榮還是一個非常愛國的將領,當時他得到這些珍貴無比的甲骨文的時候,很想要好好研究。
可是1900年,也就是發現這些甲骨文之後僅僅過了一年,八國聯軍就進入了北京,王藝蓉為了保家衛國,放棄了手中的愛好,毅然的投身到了與八國聯軍對抗的抗爭中去。可是因為清朝軍隊落後,根本無法抵抗八國聯軍,最後還是失敗了。
王懿榮不願投降,於是投井自盡以示決心。遺憾的是死前未能好好地研究這些甲骨文,不過王懿榮的這一發現為我國的文字歷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