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末年,都有哪些有本領的歷史人物
元末的時候起義軍裡面有最厲害的三大起義勢力,分別是朱元璋,張士回誠,陳友諒。所以答元末的傑出人物主要也就是出在這三個陣營里,而由於成王敗寇的關系,最出名的當然是朱元璋手下的人,謀士有劉伯溫,李善長,武將有徐達,常遇春,藍玉,朱棣,朱彪,馮勝,鄧愈,丁德興,沐英(《鹿鼎記》裡面的雲南王)等等。
陳友諒那邊我只知道一個張定邊,張士誠那邊我就不記得了。
建議你去看一下《明朝那些事兒》,看看前面那一部分元末的事情。
② 元朝有哪些名臣
元朝有哪些名臣 仔細一看,元朝時代的民族政策很好啊,丞相裡面漢人,藏族人,蒙古人,契丹人等等,都有,現在我朝,少數民族不過是點綴。 更有意思的是,蒙古人當時有的即信奉伊斯蘭教,也同時信奉佛教和道教。 1 耶律楚材(1189年-1243年),契丹族人,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又號玉泉老人。博學能文,生於燕京,為遼東丹王突欲的八世孫。蒙古軍破燕京後,1218年成吉思汗於漠北召見,甚為贊賞,為左右員外郎,太宗時,拜中書令。1219年隨成吉思汗大軍西征。勇略過人,正直廉潔,在朝廷內外威信很高。生前要求葬在瓮山泊畔,乃頤和園的昆明湖。耶律楚材墓在明朝時被毀,清乾隆時修復,改建為祠。耶律楚材祠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文昌閣之北,內有乾隆皇帝御詩墓碑,巨冢是耶律楚材及夫人合葬的墳墓。 成吉思汗定燕,召為相,歷事兩朝,凡蒙古陋風,悉為改革,元立國規模多出其手定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醫卜及釋道之學,並善詩文。著有《湛然居士文集》、《西遊錄》。 青年時代任金朝開州同知。金宣宗遷都後,完顏復興留守中都,辟為左右司員外郎。蒙古軍破中都後,成吉思汗於漠北召見,甚為贊賞,稱為「吾圖撒合理」(長髯人)。次年即隨軍西征。後在窩闊台汗時期長參與議論軍國大事,為窩闊台定君臣禮儀,立課稅制度,使蒙古國粗有儀制和法制、國用充足。廢屠城舊制,保全攻佔諸地人民。設編修所、經籍所、印儒家經典,開科取士,漸興文教,召用儒者。官至中書令。窩闊台卒後,乃馬真皇後當政,朝政多亂,力爭不得,悲憤以終。卒贈廣寧王,謚文正。 2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幼養於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除伯顏。後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曾參加鎮壓徐州芝麻紅巾軍起義,執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至正十四年(1354年),討伐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起義軍,被士誠擊敗。十五年(1355年),被流放雲南,後被元順帝派人毒死。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至正三年(1343年),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3 伯顏(?-1340年),是中國元朝末年的軍事和政治人物。伯顏的祖父曾隨元憲宗伐南宋,父親是隆福太後宮中宿衛的統領。元成宗時,伯顏被派為元武宗的侍從,1299年參與對海都汗的討伐,因功元武宗賜與伯顏拔都兒的稱號。元武宗即位後,任吏部尚書等高官,泰定帝去逝,權臣燕鐵木兒欲從江陵迎立武宗之子懷王(即元文宗),伯顏時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全力支持並護送懷王北行。文宗即位後,屢昇官至中書右丞相,元順帝時燕鐵木兒之子唐其勢、塔剌汗兩人涉嫌謀反,被殺,使伯顏得以逐漸獨攬軍政大權,大量引用親信為高官,包括其侄子脫脫,但後來順帝對伯顏有所不滿,便聯合脫脫,於1340年發動行動,將伯顏治罪降官至河南,同年再降至廣東,後死於途中。 4 阿合馬(?-1282年),回回人,元世祖忽必烈時的近臣之一,出生於費納喀忒(今烏茲別克境內),官至宰相。早年生平不詳,只知史載世祖中統2年(1261年)阿合馬出任上都同知,3年領中書左右部,兼都轉運使。至元元年(1264年),升至中書平章政事,主政十多年。阿合馬在位期間主要掌理財政,他以清理戶口、推行專賣制度、發行鈔票(時稱交鈔)等方式來增加收入,元平南宋之後,他又在江南實行發鈔和葯材限制專賣政策,使元初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但他種種財政措施,引起其他大臣不滿,武官王著聯絡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內蒙古境內)時,假傳太子之命召喚留守大都的阿合馬,然後設計,把阿合馬刺殺。 二人事後被捕殺。但之後眾大臣紛紛上書,力言阿合馬所為多不法,結果忽必烈亦數阿合馬之罪,不但沒收其家產,殺其黨羽,還剖開阿合馬之棺槨車裂其屍。 傳統史家對阿合馬之評價都相當負面,如《元史》就把阿合馬收錄於「奸臣傳」裡面,有「益肆貪橫」、「內通貨賄,外示刑威」這些話。然隨著研究深入,後世對阿合馬之評價也不再極端,蓋因阿合馬在任內主要不過是改革稅制,整頓財政。而被指貪污也不過是當時正值元初,蒙古人並未受漢人信服,以致只要出任宰相的是色目人,不管證據,都會被視為貪橫暴虐。應注意的是,同時期另一位大臣桑哥也是因掌理財政,而遭遇到與阿合馬一樣的悲劇。《馬可波羅游記》中也有詳細記載這事,並指出事件是民族、宗教問題引起的。 5 安童(1248年—1293年),元朝政治家,蒙古札剌兒氏,木華黎四世孫。 安童少年時即隨同忽必烈征戰,忽必烈稱帝後,即任命其為四怯薛之長,掌管宿衛。至正二年(1265年),安童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在任丞相期間,安童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積極協助忽必烈推行漢法,在權力爭斗中扳倒了阿合馬。至正十二年(1275年),輔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力麻里,防禦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的進攻。次年,部將叛亂,將其綁獻於金帳汗國的忙哥帖木兒,忙哥帖木兒又將其轉送窩闊台汗國的海都,直到至正二十一年(1284年),方才被放還。 被放還後,安童逐漸失去忽必烈的信任。至正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新建尚書省,架空安童,不久又將其免職。至正三十年(1293年),安童去世。元成宗大德七年,追封其為東平忠憲王。 6 拜住,1298年—1323年,蒙古扎剌兒氏,元朝政治家,元初名臣安童之孫。扎剌兒氏為元朝王室世襲貼身侍衛,在蒙古各部中尤有聲望。 元英宗於1320年即位後,任命拜住為左丞相,以與把持朝政的答己太後和右丞相鐵木迭兒相抗衡,不久二人皆去世。英宗遂與拜住等發動改革,任命大批漢族儒生入朝為官,並削減徭役和賦稅,推行大元通制。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開始追查鐵木迭兒貪污一案,引起一些蒙古大臣不安,御史大夫鐵失等便於當年八月初五發動南坡之變,刺殺元英宗和拜住。 拜住有一子名篤麟,後投降明朝,以拜為姓,遷居陝西大荔,後裔為當地大姓。 7 楊輦真珈,又作璉真伽、楊璉真珈、楊璉真加,元朝人,西藏喇嘛教僧人。 楊璉真珈乃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弟子,見寵於忽必烈,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任江南總攝。史載楊璉真珈善於盜墓,曾盜掘南宋諸帝諸後卿相陵寢達一百餘座,把盜來的陪葬品用作為修建寺廟的資金。其中在盜掘南宋六陵時,見宋理宗屍身保存完好,將屍體倒掛在樹上三天,結果流出水銀,又以理宗頭蓋骨奉給帝師為飲器,是為骷髏碗。《明史》稱:「悉掘徽宗以下諸陵,攫取金寶,裒帝後遺骨,瘞於杭之故宮,築浮屠其上,名曰鎮南,以示厭勝,又截理宗顱骨為飲器。」 楊璉真珈在正史裡面帶著了一種負面的形象,其中尤受指責的乃盜墓舉動。但是官方的歷史學家對他如此強烈地充滿敵意,以至很難確定這種說法的可信程度有多大。為什麼楊璉真加要採取違背和刺激漢人情感的行為,故意地和不必要地激起南方漢人的憤怒呢?這種無緣無故的行為很難講得通,而且簡直不可相信。楊璉真加確實的成就只能進行推斷。他是一個虔誠佛教徒,試圖提高他的宗教的利益,而且在他的年代佛教的確在南方繁榮發展。到1291年,在這個國家裡有213148位和尚和42318座寺廟,至少部分地應歸功於他的保護。 8 桑哥(?-1291年),又譯作桑葛,藏族人,元朝宰相。出生於多麥(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曾做譯使,通曉多國語言。獲西藏國師八思巴推薦,得到忽必烈重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二月,忽必烈設置尚書省,任命桑哥為平章政事,同年十一月升至升任右丞相。桑哥甫上台隨即奉旨檢核中書省,校出虧欠鈔4770錠,昏鈔1345錠,遂上書罷免了中書省長官多人。桑哥乃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擔任中央王朝宰相要職的藏族官員。 出任宰相後,克盡其職,任人惟賢,整頓財政。然而桑哥一系列所為,卻觸犯了蒙古貴族和漢族官僚的利益。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以漢人趙孟頫為首的官員,上書彈劾桑哥「壅蔽聰明,紊亂政事」,以「專權黷貨」罪下獄,將他迫害至死。 桑哥與同時期的宰相阿合馬一樣,都是被傳統史家視為貪官,如《元史》便把桑哥列入「奸臣」的類別。直至後世對桑哥的評價才不再極端。事實上桑哥在任內主要不過是改革稅制,整頓財政。而被指貪污也不過是當時正值元初,蒙古人並未受漢人信服,以致只要出任宰相的是色目人,不管證據,都會被視為貪橫暴虐。應注意的是,大臣阿合馬也是因掌理財政,而遭遇到與桑哥一樣的悲劇。 9 郝經(1223年-1275年),字伯常,陵川縣魯山(今屬山西)人。 生於金末亂世,隨父逃難到河南魯山,又遷往順天府(今保定),「家貧,晝則負薪米為養,暮則讀書」。順天府左副守帥機賈輔聘為家庭教師,又在蔡國萬戶張柔府作館師,「二家藏書萬卷,(郝)經博覽無不通」。元如問稱「挺然一氣,立於天地之間蓋亦鮮矣」。官至翰林侍讀學士、國信大使。皇封文館大學士。 中統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讀學士赴南宋議和,為賈似道扣留於真州(治今江蘇儀征)十餘年,獄中「講學不輟」,至元十二年(1275年),賈似道派段佑禮送郝經北還。第二年七月病逝。封冀國公,謚文忠。著《續後漢書》、《春秋外傳》、《周易外傳》、《太極演》、《原古錄》、《玉衡真觀》、《通鑒書法》、《注三子》、《一王雅》、《行人志》、《陵川集》等。存世的有《續後漢書》與《陵川集》。《續後漢書》收入《四庫全書》,乾隆在《御題郝經(續後漢書詩四首)》雲:「身充信使被拘留,兩國恰逢建計投;願附魯連未遂志,空言思托著書酬。」。 10 元明善(1269年-1332年),字復初,大名清河人,元朝政治家。任安豐、建康兩地的學正。後在樞密院任職。元仁宗時,遷翰林侍制。著有《龍虎山志》3卷,今迭。 11 耶律希亮,字明甫,元初大臣耶律楚材之孫,中書左丞相耶律鑄之子。1246年希亮生於和林。憲宗蒙哥曾派遣耶律鑄到北平核錢糧,耶律鑄帶兒子同行。耶律希亮在北平師事趙衍,九歲已能賦詩。春夏之交,憲宗召耶律鑄還和林,耶律希亮獨自留北平。1258年,憲宗駐軍六盤山,耶律希亮前往晉見。1258年憲宗南征伐蜀,耶律鑄和耶律希亮隨行。1259年,憲宗崩於蜀,希亮將輜重北運回陝西。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弟阿里不哥反,起兵奪汗位。世祖遣使召六盤山駐軍主將渾都海。耶律鑄游說渾都海等人入朝忽必烈,渾都海等人不從,耶律鑄於是不顧妻兒,隻身投奔忽必烈。渾都海得知耶律鑄投奔忽必烈,大怒之下,遣一百騎兵追趕不及。渾都海又派百人監視耶律希亮母子,迫脅從行,從靈武過應吉里城,到西涼甘州。後來阿藍答兒、渾都海為忽必烈大兵所殺,殘兵北逃,叛軍推舉哈剌不花為帥。耶律希亮潛匿甘州北黑水東沙陀中。後因行蹤暴露,為叛軍捕獲,送往肅州。但因哈剌不花與耶律鑄是親戚,又因哈剌不花在蜀生病時,耶律鑄曾召醫師為哈剌不花看病,送酒食, 因此哈剌不花說:「你家父是我的恩人,現在是知恩圖報的時候」,便將希亮釋放。希亮與兄弟徒步跋涉,不火食者數日,抵達沙州北川。同年冬,涉雪逾天山,到北庭都護府。1261年,到昌八里城。夏,過馬納思河,抵葉密里城。1262年五月,耶律希亮又為阿里不哥兵所驅趕,西逃千五百里,至孛劣撒里。六月,又西至換扎孫、不剌城。又西行六百里,至徹徹里澤剌山,後妃和 輜重都留在此,耶律希亮母及兄弟亦在。耶律希亮單騎行二百餘里,出布兒城,又行百里到也里虔城,而哈剌不花追兵到,希亮又跟從二王興師,到不剌城,與哈剌不花戰,將其殲滅,哈剌不花首級送忽必烈。十月,抵達亦思寬。至元四年(1267年),耶律希亮抵達可失哈里城。四月,阿里不哥追兵又到,耶律希亮隨軍出征,至渾八升城。當時希亮母從後在阿體八升山避暑。世祖遣不華到二王所,以璽書召耶律希亮。六月,耶律希亮由苦先城至哈剌火州,出[伊州]],涉[[大漠]。八月,在上都大安閣覲見世祖,世祖賜鈔千錠、金帶、幣帛,命為速古兒赤、必闍赤。至元八年(1271年),授奉訓大夫、符寶郎。 至元十二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宋,世祖命耶律希亮問宋朝降將,可否征伐日本。宋朝降將夏貴、呂文煥、範文虎、 陳奕等都說可以攻打日本。希亮上奏反對:「宋朝和遼、金攻戰已三百年,現在剛剛太平,人民須要休息。過幾年之後,俟數年,再興師不晚。」世祖認同。 至元十四年(1279年),轉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不久升任吏部尚書。至元十七年(1282年),耶律希亮告病辭官歸田,退居總陽二十餘年。 至大二年(1309年),元武宗訪求先朝舊臣,耶律希亮復出,出任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後出任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泰定四年(1327年)耶律希亮逝世,享年八十一。 12 許衡(1209年~1281年), 字仲平,又稱魯齋先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元代理學家、教育家。 許衡十六歲時,下決心求學,一心研究儒家經典。1232年,蒙古軍攻破新鄭,許衡被俘,但是後來獲釋。6年後科舉中選,遂以教學為業,與當時著名的隱士竇默一起談論學問。1242年,許衡得程頤的《易傳》、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小學》等書,從此以此傳授門徒。1254年,忽必烈置宣撫司,以許衡為京兆教授。1258年還居河內。中統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位,遂召許衡北上。次年,官國子祭酒,不久辭職還鄉。中統三年,復入朝,但因病燕京,至元元年(1264)歸鄉。二年,忽必烈再召,許衡奉命即赴,四年,告病還,不久復召入。七年,官中書左丞。許衡劾阿合馬專權,世祖不聽,於是又請求解職。八年,官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置國子學。許衡致力教學,用小學、四書,及所著《大學直解》、《中庸直解》、《大學要略》、《編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十年,許衡辭職歸懷州。十三年,再召至大都,命與王恂、郭守敬等人商定歷法。十七年致仕還鄉,次年去世。 他的主要業績是奠定元朝國子學基礎和闡揚程朱學說。所以元代有不少人推崇他是朱熹的繼承者。他的著作收在《魯齋遺書》中。 13 劉秉忠(1216年—1274年),元朝政治家。河北邢台人,早年出家為僧,後被海雲禪師推薦給尚未即位的忽必烈,成為其重要謀臣。 忽必烈即位後,劉秉忠被任命為太保,發揮其科技才能,先後參與興建上都、大都兩座城市的工程,並與郭守敬一同訂定授時歷。 劉秉忠提拔許多漢人,如當時的大儒許衡、姚樞等人入仕,元朝的「元」字也是由他提議的。 卒後謚文貞。文集名《藏春集》,今傳五卷。 14 阿裏海牙(1227年—1286年),畏兀兒人。中國元朝初年的軍事家和政治人物。 阿裏海牙自幼聰敏善辯。後隨世祖忽必烈。1258年,隨忽必烈攻南宋。至元五年,簽河南行省事,與元帥阿術等攻宋取襄陽破樊城,後與丞相伯顏、元帥阿術等拔沙洋、新城,降復州、漢口、鄂州、漢陽。至元十二年鎮鄂州,並攻取江陵。至元十三年取湖南,進兵廣西。至元二十三年初,為湖廣行省左丞相,五月,病死於上都。後追封為楚國公。 其子忽失海牙官至湖廣行中書省左丞相。 15 阿難答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封安西王,統轄唐兀之地,信奉伊斯蘭教,但同時也信奉佛教和道教,後在宮廷爭斗中被元武宗處死。 16 史天澤(1202年-1275年),元朝初期武將。字潤甫,永清(今河北永清)人,史天倪弟。天倪死後,襲為都元帥,收復真定(今河北正定),擊敗金朝大將武仙,殺紅襖軍將領彭義斌。1224年,為真定等五路萬戶。後參加圍汴破蔡戰役。金亡,又參加攻宋戰爭。中統二年(1261年),任中書右丞相,是元朝最早的漢人丞相;同年,跟隨忽必烈征阿里不哥。三年,領兵鎮壓李璮叛亂。圍攻濟南四個月,攻破城後殺李璮。至元四年(1267年),改中書左丞相。十年,與阿術等破樊城。十一年,與伯顏自襄陽水陸並進,大舉伐宋,任統帥,中途因病還真定而死。
③ 元朝有哪些代表人物,分別有哪些代表作品
元曲:元曲四大家,即四位著名的散曲作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又稱「關、馬、鄭、白」,另外還有王實甫、喬吉甫,世稱六大家。典型作品如關漢卿 的《竇娥冤》,《單刀會》,王實甫的《西廂記》。
繪畫:在山水畫方面,由於蒙古朝廷輕視漢人,多所貶抑,漢人知識分子有不願出仕異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與友朋往來,其中不乏有以書畫交誼。此時的繪畫脫離了宮廷氣氛,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文人畫多取材山水、花鳥,藉以抒發「性靈」和個人抱負。畫家標舉士氣,崇尚品藻,講究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並開啟重視詩、書修養的文人條件。畫家以「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為代表,並開啟後來中國山水畫主流。
仕元庭的畫家也對中國繪畫有重要影響。如趙宋後嗣的趙孟頫,官拜刑部尚書的高克恭,以及如朱德潤、柯九思、任仁發、唐棣等。趙孟頫提倡復古,主張青綠設色和古樸的山水構圖,著名的作品如《鵲華秋色圖》可為代表。而由於道教藝術在元代頗為活躍,多有壁畫及外銷畫作流傳,《永樂宮壁畫》是此類繪畫的代表作。
書法: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家是趙孟頫,他出身於趙宋宗室,卻在大元國出仕。趙孟頫在書法方面成就非常全面,篆、隸、真、行、草各體皆精,尤其是他的楷書,風格典雅秀美,人稱「趙體」,與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歐陽詢的「歐體」齊名,至今仍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楷書典範之一。鮮於樞與趙孟頫齊名,但影響略小,尤其擅長行、草書。與他們同時代的書法家鄧文原則擅長章草,是研習這種古書體不多見的名家之一。康里巙巙稍晚於趙孟頫,也以草書名世,是少數民族書法家的代表人物。
史學: 元代的史學有丞相脫脫主編的《宋史》、《遼史》、《金史》。
農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書》是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
④ 元朝著名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1、阿合馬 (?~1282年),費納喀忒(今烏茲別克境內),回回族,元朝大臣,世祖忽必烈時期近臣之一。。
初為察必皇後之父按陳那顏的陪嫁奴隸。中統二年(1261年),出任上都同知。三年,領中書左右部,兼都轉運使。至元元年(1264年),拜中書平章政事,主要掌理財政,推行清理戶口、推行專賣制度、發行鈔票(時稱交鈔)等方式,增加朝廷收入。
元朝滅亡南宋之後,繼續在江南地區實行發鈔和葯材限制專賣政策,大大增加財政收入。激發大臣不滿,導致武將王著聯絡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內蒙古境內)時,假傳真金太子之命召喚並刺殺。
眾大臣紛紛上書,力言阿合馬不法事宜。元世祖忽必烈調查後,歷數阿合馬之罪,處以沒收家產、肅清黨羽、剖棺裂屍。
傳統史家對阿合馬之評價都相當負面,如《元史》就把阿合馬收錄於「奸臣傳」裡面,有「益肆貪橫」、「內通貨賄,外示刑威」這些話。
然隨著研究深入,後世對阿合馬之評價也不再極端,蓋因阿合馬在任內主要不過是改革稅制,整頓財政。而被指貪污也不過是當時正值元初,蒙古人並未受漢人信服,以致只要出任宰相的是色目人,不管證據,都會被視為貪橫暴虐。
應注意的是,同時期另一位大臣桑哥也是因掌理財政,而遭遇到與阿合馬一樣的悲劇。《馬可波羅游記》中也有詳細記載這事,並指出事件是民族、宗教問題引起的。
2、桑哥(?~1291年),一作桑葛,畏兀兒人。元朝宰相。
通曉四種語言,深得帝師八思巴的信任,薦為總制院使。率軍平定藏區叛亂,深得元世祖信任,官至尚書右丞相,獨攬朝政大權,改革財政經濟制度。至元二十八年,坐貪贓罪伏誅。
桑哥(Sengge,源於梵文的藏語名,意為獅子,?—1291),又譯作桑葛,《史集》記載為畏兀兒人,藏文《漢藏史集》稱他「出身於噶瑪洛(bKa-ma-log)部落」,也就是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代(755—797)派駐脫思麻地區(mdo-smad,今青海東部、甘肅東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後來一直留居當地的吐善軍隊的後裔。
《元史》本傳說他是膽巴國師的弟子,「能通諸國語言,故嘗為西番譯史」(即藏語譯員);據元人虞集記載,他「本大浮圖師之譯者」。《漢藏史集》的記載更詳,說他通蒙古、漢、畏兀兒、藏等多種語言,在脫思麻地區漢藏交界之地拜見了帝師八思巴,願為上師效力,八思巴將他收為譯史。
漢、藏文史料相印證,說明他出身於藏族噶瑪洛部落的記載是可信的。
《漢藏史集》記載他當官後在大都帝師居處梅朵熱哇(me-tog- ra-ba,意為花苑)旁建了一座向上師求法的佛堂,因此被御史台按治下獄,後世祖邀請八思巴同觀歌舞,八思巴乘機奏明桑哥被下獄事,遂得釋放。
此事發生在八思巴最後一次來京時,即至元十一年,可見桑哥在此之前已任總制院官。漢文史料記載桑哥初受戒於膽巴,可能是在膽巴主持京師教門事之後。八思巴於至元十三年回到薩斯迦,十七年,烏思藏發生反對帝師和朝廷的騷亂,八思巴被謀害。
世祖遣「大臣」桑哥率領大軍前往討伐,此時他已被重新任命為總制院官,並升為院使。次年(1281),他率軍到達烏思藏,先後攻下叛亂者所據朗卓康馬土城(在今康馬縣境)和甲若倉之城(在今江孜縣境),處死叛首、前任本欽功嘉藏卜,到了薩斯迦。
他修建了東甲窮章寺,其門樓採用漢地式樣建造;在烏思藏各要害之地留下精兵鎮戍,並整治了驛站(令駐軍負責驛站,規定由烏思藏各萬戶人民供應馬匹、食糧、帳篷及一切需用之物),然後班師回朝。
3、盧世榮,名懋,字世榮,以字行。大名人。阿合馬專政期間,世榮以賄賂進用,為江西榷茶運使,後以罪廢。阿合馬死後,元廷之臣諱言財利事,均不能符合世祖的財政需求。於是,總制院使桑哥「薦盧世榮有才術,謂能救鈔法,增課額,上可裕國,下不損民」。
世袒召見,「奏對稱旨」。於至元二十一年(1284)十一月辛丑,召中書省官與之廷辯,右丞相和禮霍孫等辯論失敗,均被罷官,世詛重新起用安童為中書右丞相,以盧世榮為右丞,並以盧世榮所推薦的史樞為左丞,不魯迷失海牙、撒的迷失並為參知政事,前戶部尚書拜降為參儀中書省事。
他上任的當天,即奉旨中書整治鈔法,「官吏奉行不虔者罪之」。次日,同右丞相安童奏,對已被罷黜的阿合馬專政時所用大小官員,其間有才能的,「宜擇可用者用之」。世祖「詔依所言汰選,毋徇私情」(《元史·世祖紀十》)。
十二月,盧世榮先後提出幾項財政改革措施,被世祖採納實行者有:
一,解除百姓私相買賣金銀之禁,聽民間從便交易;
二,懷孟等路竹貨系百姓栽植,官府拘禁發賣,使民重因,又致南北竹貨不通,今罷竹監,從民貨賣收稅;
三,江湖魚課已有定例,貧民采捕,恃以為生,而官府到處拘禁,今後聽民采捕;
四,站戶供給使臣飲食,以致疲弊,今後除驛馬外,其餘由國家支給;
五,關於鹽法,每引價鈔本只15貫,國家未曾多收,但「官豪詭名罔利,停貨待價」,以致賣到80貫,貧民多不得食,今「議以二百萬引給商,一百萬引散諸路,立常平鹽局,或販者增價,官平其值以售,庶民用給,而國計亦得。」
六,關於酒課,「京師富豪戶釀酒,價高而味薄,以致課不時輸,宜一切禁罷,官自酤賣。」如此則「向之歲課,一月可辦」(《元史·世袒紀十》)。
4、賈魯(1297—1353)字友恆,元代高平(今屬山西晉城)人 [1] 。少年時聰明好學,胸懷大志,長大後謀略過人。1343年詔修遼、金、宋三史,召賈魯為宋史局官。
歷任東平路儒學教授、戶部主事、中書省檢校官、行都水監,其間,針對當時「黃河決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飄室廬,壞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離鄉,賣兒賣女的悲慘局面,公元1351年,賈魯被任命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進序二品,授以銀章。
賈魯親自率人修築黃河,多次領導治理黃河,拯救民眾於洪水之中。
賈魯,字友恆。河東高平(今屬山西)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也是一位在治理黃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專家。廿八歲時,任東平路儒學教授,又被選為丞相東曹椽、戶部主事。後又奉詔專修遼、金、宋三史,擔任宋史的局官。
賈魯擔任中書省檢校官後,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提出改革時政的、長達數萬言的主張。元惠宗任命賈魯為行都水監。賈魯領受任務後,繪出了精細的治水圖,同時提出了兩個治河方案。後來採納了賈魯的第二個方案。
公元1351年,賈魯被任命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進序二品,授以銀章。賈魯親自率人修築黃河。最後因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戰爭中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延佑、至治年間(1314-1323)兩次中舉。泰定初年(1324年),任東平路儒學教授,後任潞城縣尹,又升為戶部主事,未及上任,服父喪回籍。後被起用為太醫院都事。
時詔修宋、遼、金三史,又調任宋史局官。書成後,遷燕南山東道奉使宣撫幕官。官員考績中名列第一,又調任中書省檢校官。上書指出當時富戶兼並貧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國家租賦收入流失之弊。
不久任監察御史,提出御史奏事應直接呈給皇帝,而不應經過其他官員。後升任都事。調任山北道廉坊副使。又被召回任工部郎中,提出關於工程建設的19項建議。至正九年受命主持山東、河南等處行部水監。至正十二年升任中書左丞,次年病卒。享年五十七歲。
5、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農歷十月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農歷閏七月,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農歷四月,脫脫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贊譽為「賢相」。
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黃河民工起義,鎮壓抗元紅巾軍。他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惠宗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任修三史總裁官時,他主修有《宋史》,其《藝文志》8卷,主要根據宋朝的《國史·藝文志》,刪掉重復,補充未備之書,共著錄宋代藏書9818部,119972卷。
為記載宋代藏書情況及宋代著述的史志總目,但分類混亂,著錄誤差較多。在史志目錄中「最稱蕪雜」。所著《宋史藝文志·序》,對宋一代國家藏書之事有總論性的論述,是研究宋代藏書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江南第一家(鄭氏宗祠)白麟是鄭義門祖上名號,淮公遷到浦江後,改原香岩溪為白鱗溪,示不忘本。元朝宰相脫脫親書「白麟溪」三大字以立碑。
據《義門鄭氏祭祀薄》載:「白麟溪」石碑向立於崇義橋側,年久失修,年久而損傷。乾隆十八年(1763年),將舊碑移至白麟溪橋頭,靠祠磚砌。於原處再立新碑(現原碑已移至祠內陳列)。
⑤ 元朝歷史人物及事跡
成宗鐵穆耳,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中國元代皇帝。忽必烈次子真金第三子,名鐵穆耳。至 元三十年(1293),統軍鎮守漠北,受皇太子寶。次年,忽必 烈去世,由於其母闊闊真可敦與權臣伯顏、玉昔帖木兒等的 支持,鐵穆耳繼帝位 , 建元元貞 ,後改大德 。遂罷侵日本、 侵安南之役,減免江南地區的一部分賦稅,又令編輯整理律 令。在位前期基本上保持了守成的局面。但為了酬謝擁立他 的諸王貴戚而濫增賞賜,很快造成國庫向之所儲,散之殆盡, 歲入之數,不支半歲的枯竭局面,只能依靠挪用鈔本來維持, 導致鈔幣迅速貶值。在用人上傾心任用的仍是伯顏(賽典赤 孫)、阿里等一批色目官僚。在位後期,因連年患病,這些 色目官僚與皇後卜魯罕內外勾結,淆亂朝政,官場中-因 循的風氣大盛。為了能建功後世,提高威望,鐵穆耳又發兵 征討八百媳婦國(今泰國北部等地),使西南大擾,釀成雲南、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這些舉措都導致國力空虛,政治日趨黑 暗。但他在位時,元軍成功地擊敗了海都、篤哇的侵擾,迫 使窩闊台和察合台兩兀魯思的統治者息兵請和,重振大汗在 西方諸汗國中的宗主地位,基本上結束了西面延續40多年的 皇室內爭。
⑥ 元朝末年歷史有哪些重要人物
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徐達,常遇春,藍玉,朱棣,朱彪,馮勝,鄧愈,丁德興,沐英,劉伯溫,李善長。。。。。。
⑦ 元朝有哪些名人
1、關漢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聖」。
關漢卿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寫男女戀情的作品最多,對婦女心理的刻劃細致入微,寫離愁別恨則真切動人;風格豪放,曲詞潑辣風趣;語言通俗而口語化,生動自然,很能表現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於寫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動。
2、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但未能實現。 馬致遠與關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病逝於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死後葬於祖塋。
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為4大類:寫景、嘆世、閨情、世象。存世散曲約130多首,其嘆世之作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視為「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其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3、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晚歲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天凈沙·秋》等。
在元代雜劇的創作中,白樸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歷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
4、王實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跡不詳。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創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詞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的傑出代表。
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作為劇本,《西廂記》雜劇表現出的舞台藝術的完整性,達到了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它問世以後,家喻戶曉,有人甚至將其與《春秋》相提並論。
5、鄭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
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於雜劇活動,享有盛譽。 但他做過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動在南方,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並列,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後三種被質疑並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盡管他們的作品數世紀來為人傳誦,但他們本人的身世卻鮮為人知。鄭光祖也是這樣,他默默地在藝術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民眾,而又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人世。
⑧ 元代有哪些歷史名人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元詩四大家--
虞集、楊載、范朋和偈奚斯
元四家--
指中國畫上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位元代畫家
金元醫學四大家--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
⑨ 元朝有哪些人物
鮮於樞
研寶
靈芝鐵
趙孟頫
這些都是元朝有名的文人
⑩ 元朝時期有哪些名人
1、劉整:字武仲,鄧州穰城(今河南鄧州市)人,宋末元初著名將領,元朝水軍的創始人之一。金末時投奔南宋,隸屬於南宋名臣趙方麾下。
劉整本為宋朝名將,由於受到呂文德的陷害,被迫降元,提出「欲滅南宋,先取襄陽」的關鍵戰略,官至驃騎衛上將軍、行中書左丞,卒贈龍虎衛上將軍、中書右丞,謚號「武敏」。
2、忽必烈: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3、王禎: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道家學者。元元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令。
王禎在大德二年(1298年)製造3萬余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100部。大約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禎農書》或《農書》。《農書》末並附撰《造活字印書法》,記述其木活字版印刷術。
4、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 。
5、楊勝忠:字自瑾,元大德二年至十一年(1298至1307年)任思邛江長官司正長官,楊勝忠原為楊家坪巡檢司長官,因鎮有功,於大德元年撤楊家坪巡檢司,改授思邛江長官司正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