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些名人是煙台人
王忠誠,山東煙台人,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原院士,天壇醫院原名譽院長,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原所長。王忠誠是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是世界著名神經外科專家。他帶領中國神經外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王忠誠在腦干腫瘤、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脊髓內腫瘤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和重大貢獻,解決了一系列神經外科領域公認的世界難題。
董翠娜,煙台市京劇團演員,1962年生於煙台市福山區回里鎮旺遠柳村。1976年考入山東煙台藝校,受教於宋燕玲、李美雲、王筠青、方月珠等老師,1981年畢業分配到煙台京劇團。她於1984年拜京劇名家張君秋為師,是張派傳人中優秀的一位。她的扮相端莊秀麗,表演朴實大方,唱工圓潤華麗。擅演劇目有《望江亭》、《玉堂春》、《秦香蓮》、《西廂記》以及新編劇目《甲午恨》等,另外,她還參加過多部張派名劇的音配像工作。
戚繼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生於山東登州府(今煙台)。戚繼光是明代抗倭英雄,他一手創建的戚家軍紀律嚴明、彪悍善戰,令倭寇聞風喪膽。戚繼光先後擔任過登州衛指揮僉事、浙江都司、參將、都指揮使、都督同知、薊州總兵、左都督、太子太保等職銜。戚繼光是名標青史的民族英雄。
② 山東煙台有哪幾位歷史人物
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漢族,山東蓬萊北溝吳家村人,祖籍江蘇省江蘇常州(延陵郡)。1898年投淮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勛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0軍0。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繼承了直系軍閥首領的地位。1939年吳佩孚患牙病高燒不退。12月4日,日本牙醫受命於土肥原謀殺吳佩孚,吳在牙醫刀下當場身亡。時年65歲。-0追認為陸軍一級上將。
張弼士 1840-1916 (1840~1916)名振勛,原名肇燮,字弼士,廣東省大埔縣人。煙台張裕葡萄酒公司創始人,我國近代著名愛國華僑、民族實業家。其父張蘭軒,清道光秀才,以教書為業兼行醫,生有4子,張弼士排行第二。幼時因家貧,隨父讀書三年即輟學。1856年隻身飄洋過海,到荷蘭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在一家紙行當學徒,後獨立經營酒類商行,並獲准承包酒稅、典當稅及一些地區的鴉片煙稅,財富日增。
許端雲(1905-1931),字祥五,原籍乳山縣招民庄人。幼時隨經商的父親來到煙台求學,自小學至中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24年考入煙台益文學校,受新文化、新思想影響,如飢似渴地閱讀《新青年》、《現代評論》、《語絲》等進步書刊,經常和進步同學評議時事、談思想、辦壁報、演節目,揭露社會弊端。1927年秋,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5月中共煙台支部建立後,許端雲擔任支部宣傳工作,每次收到省委轉來的黨刊《紅旗報》和其它宣傳材料,便通宵達旦復寫、刻印、散發。1929年秋,與劉珍年軍中地下黨共同創辦黨報《膠東日報》。
劉珍年(1897-1935),字儒席,出生於河北省南宮縣一個農村小地主家庭。1918年在南宮縣中學畢業後,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1922年畢業後,在東北奉系軍閥李景林部任排、連、營長等職。1926年,李景林部被馮玉祥擊敗,所屬部隊編入直魯聯軍,劉在褚玉璞部任十六旅旅長。因過失被革職後,投靠山東張宗昌任團長,後任方永昌部121旅旅長。1928年4月,蔣介石二次北伐,張宗昌敗北。劉珍年奉方永昌之命東撤膠東,立足之後便把自稱為膠東防禦司令的方永昌逼走,改旗易職,投靠蔣介石,領得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一軍的番號,劉任軍長。
③ 棲霞歷史上的名人
歷史文化名人
齊詩學的開創者轅固
轅 固(約前235一135) 古腄縣人,舊志考定為今棲霞市人。鄉鎮則不祥。漢景帝時,以廉直拜清河太傅。曾與道家黃生辯論湯武革命,又與塞太後辯論儒、道兩家的優劣。同當時指導政治的黃老、刑名之學進行斗爭。不久,因病被免職。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90餘歲高齡的轅固應召復出。終因主持"務正學以吉,毋曲學以阿世",遭到了同是儒生的眾人嫉毀,再次罷歸。自稱:知己者唯公孫弘而已。
轅固是西漢初今文詩學——齊詩學的開創者,至清代乾嘉間,一直代表著我國四大詩學巨流之一。古腄縣名詩人,皆轅固弟子。
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之一丘處機
丘處機(1148-1227),亦作丘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棲霞濱都里人。金元時期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之一。與丹陽、譚處端、王處一、劉處玄、郝大通、孫不二等統稱「北七真」。
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3月,丘處機應金世宗召,從祖庵(王重陽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陽、馬丹陽(時已去世)像於它庵,並主持了"乃春節"礁事,還當面向金世宗作了"持盈守成"的告誡。金世宗賜給吊處機袍了和桃子,外加十萬枚大錢。由此丘處機名聲大振。
1191午 (金明昌二年)秋,丘處機回歸故里修建濱都宮 (賜號太虛觀)作為傳道之所。1206年 (金泰和六年),他重返寧海,改馬丹陽故居為玄都觀。1208年後,丘處機曾兩訪嶗山,足跡遍及青州、登州、萊州等地,擴大了全真教的影響。12門年 (金貞佑二年),益都楊安兒起義軍攻克登、萊等州,丘處機准旨招撫了部分義軍。其時,金、蒙、南宋三勢鼎立,爭相詔求丘處機,他概不應詔。
1219年冬,元太祖成吉思汗派近臣劉仲祿持詔書相邀,丘處機說 「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處無敢違。」遂帶弟19人前往。歷時3年,行程萬里,74歲高齡的丘處機終於會成成吉思汗於雪山。每每迸言:「要長生,須清心寡慾;要一統天下,須 「敬天愛民。」此話深得成吉思汗贊賞,口封「神仙」。在丘處機的影響下成吉思汗曾令「上殺」。
1224年(元太祖十九年),丘處機回到燕京,奉旨掌管天下道教,住天長觀(今白雲觀)。同年,丘處機曾持旨釋放淪為奴隸的漢人和女真人3萬余,並通過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了大批漢族學者。自此,全真教盛極一時,丘處機的聲譽亦登峰造極。寺廟改道觀、佛教徒更道教者不計其數。
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丘處機病逝於天長觀,終年80歲。元世祖時,追封為 「長春演道主教真人」。
丘處機遺著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磻溪集》和《鳴道集》等。其詩詞作品在金、元之際有一定的代表性,後人所編《元詩別裁》、《詞林紀事》都選有他的作品。《磻溪詞》一卷,由近人朱孝成輯於《疆村叢書》。丘處機西遊經歷,由其弟子李志常的《長春真人西遊記》詳載。
元朝翰林學士王之綱有詩日:「扶桑賓日東海東,公山直與蓬萊通。群仙來往乎其中,長春仙人道業隆。」1996年10月8一9日,丘處機學術研討會在棲霞悅心亭賓館召開,來自香港和內地的15名研究丘處機和道教文化的著名學者一致認為:作為煙台八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丘處機不僅僅是棲霞、煙台、山東名人,而且是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廖若辰星的歷史明星,他堪稱享譽海內外的道教大師、政治家、旅遊家、養生學家和詩人,在宗教界、思想界、文化界、醫學界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東征大將軍牟全
牟全,生卒年不詳,棲霞鐵口人。至元年間 (1335一1341)任武略將軍、水軍都督。時,東方沿海地帶屢遭傣寇騷擾,民不聊生。朝廷賜牟全以金牌,命率師,三征傣寇。父母兄弟不忍其遠離,牟全說:"大丈夫風雲際會之時,當立功異域,以報國家,焉能從伏田畝間乎?"他奮不顧身,創開水道,風波萬里,屢建奇功。台灣1971年11月21日《青年戰士報》載題為《牟,以國為氏》文稱:"在牟氏的山東老家,也人才輩出,象元代東征日本時,率領戰艦,開創水道的大將牟全,便是山東棲霞人。"回國後,方慶河清海雖之際,牟全竟被奸細謀刺於河北桃花店。元帝念其功,乃命金牌御葬於觀音山下,並建詞紀念。迄今詞尚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胞兄弟牟道立、牟道行
棲霞牟氏有胞兄弟兩人在歷史上頗有名聲,他們便是牟氏老八文中牟道立、牟道行兄弟倆。
牟道立(1567一1624),四川敘州府通判。字允修,蛇窩泊鎮牟家瞳人。30歲中拔貢,後出任直隸琢州攝篆州判。琢州當國道之沖,民不聊生。供職時,有一同鄉趙家宰路過,差人持牌索馬。憤然日:"琢州民窮,欲強我竭民力以結權貴,吾不忍也。"遂碎其牌而拒之。後升四川省敘州府 (今宜賓市)通判,值兵興,督飾有功,奏加二級,正五品銜。但因操勞過度,信末至,已先卒於官。平生以清廉立世,曾對"易米藏銀以迸"的屬下重罰。卒後儲蓄甚微,靠襄助以置靈樞始得歸里。葬燕子布 (今南石岔)北山。其後有名人牟障 (二炮後勤部正軍級部長)、牟書令 (中國石化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牟道行 (1568一1618),直隸真定府同知 (副知府)。字兆可,又宇青槐,號濟川,蛇窩泊鎮牟家瞳人,後徒居棲霞城南門里。24歲(萬曆十九年)中舉人,後屢試禮部不第,47歲(萬曆四十二年)經渴選出任河南宜陽縣知縣,晉階奉政大夫,直隸真定府同知。萬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日卒於官,享年51歲。曾出資支助棲霞縣第一部縣志(明《萬曆縣志》)付樣,使史料得以存世流傳。居鄉時,逢災年農民交不上田賦,多次代納一社丁銀,不責償,時人稱頌。後主宰宜陽,因治行顯著,宜陽人亦娘稱之,並有"神君父母"之稱號。主要治行有三:1、宜陽人久受水災之苦,田地荒廢,民多積欠。父死責其子,兄亡捕其弟。每逢限比,銀檔累累。道行花任後,見之悲痛不忍,慨捐傣銀,代納田賦。為治水害,巡邑申,察地勢,於黃澗口、魚兒泉、韓城鎮、水兌村、神後等多處鑿山阜、開溝渠、決淤塞、築堤壩。歲澇,則泄田水人河,歲旱,則引河水灌溉,禾壯糧豐,流民復返。收田賦不用催逼,積極交納,民歌四野。z、創立宜山復社書院,延明師授課。且十日親臨一課,與諸生間難,並對學生發放津貼,勵生勤學。後生多有成就,學風興焉。3、宜陽舊有養濟院,人多舍少,或數姓同居一堂,或露處庭外,不避風雨。為此,特增置屋舍四五十間,按戶分給,使鱗寡孤獨者得有所居。故被稱為 "神君父母"。治宜陽五年,離任後,被宜陽人祖供於七賢伺。自明朝萬曆四十二年至清朝康熙三十九年,歷時近百年,宜陽人思慕不忘,請於朝廷,崇祖宜陽名宦,政績由此可知。
於宜陽閑暇時,常登翠屏山絕頂,慨然有懷,因故鄉白洋河畔亦有翠屏山,兩攬其勝,自號"兩屏"。在真定府任上,長兄子證,為歸德府通判時,常遣人將朝服送歸德,讓侄兒親紉兩袖,以示戒污。此家教,族人樂道。其後有名人牟墨林。
"三朝元老" 郝晉
郝 晉 (1585一1655) 原名聯登,字康仲,號豈岳,一號丸嘯居士,晚號盂山樵隱。棲霞城裡人(一說是松山鎮郝家樓村人),明末清初傳奇人物和有爭議人物之一。
郝晉自幼穎悟異常,讀書過目成誦。十六歲作紅葉詩八篇,其"幾處紅霜葉,深紅更淺紅。秋光流水外,山色夕陽中"大獲好評。他兩次人艾山俺讀書,迄今仍流傳有"土地護駕,小鬼掌燈"故事數則。明天啟元年舉人,崇偵元年試中迸士後,歷任四川巴縣知縣,四川鄉試同考官,四川道監察御史,可謂政聲載道,遺愛在川。守母喪後,平l、官巡視太倉,旋兼南城監察御史,升順天府尹,刑部右侍郎,轉兵部左侍郎。
1644年,李自成興兵舉起反明室旗幟之際,郝晉被調遣視師直隸保定與山西太原,兼理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後以軍功有詔內調,賜宴文華殿,欽加太子太保,封勤襄伯,遂戊明木中流砒帖。
李臼成攻破北京之口,郝晉被俘,大順政權即委以刑郁之事,彼虛應數日而逃歸故里,原計劃練兵勤王,內清兵人主中原而作罷。
1645午,清順治命邢晉巡撫保比,邢背冉三辭之不允,於是又為消保定巡撫者數月,後授兵部右侍郎兼部察院有副郁卿史米直隸提督者數月。次年,特恩加太子少保,賞花鋼,賜封三等男爵。1647午春,終獲准病辭,門里築石芝園,構曲亭,若《丸嘯齋集》。幾午後卒於家。綜觀郝背"-生,官階之大實為棲籍歷史人物之冠,然以身事三胡故,《明季北略》--書載其被南明政權列為第119劣"從賊臣。。被民間戲墟為"三朝元老"。孰不知邢晉之苦衷全任其詩文、齋號中有所反映,彼欲大嘯而只敢 "丸嘯",他 "一聽腑歌淚欲斑",他 "才幾氖氰迷翠樹。忽聞攢越匝青天",他"幾番倚徒瑤池側,移取清輝人酒懷",無不出於無奈。
郝晉詩、文、書法俱佳,但以"三朗元老"故,遂戍不它褒崇之勢,棋至於任去世後之祭典上,給執書人帶來砰價之艱難,於矩•,旬"殺我卞者足我仇,殺我仇者是我友"的左語戊為絕妙奸間,也道出了點滴歷史真啼。
膠東農民起義領袖於七
於樂吾 (1607一1701)世稱於七。唐家泊村人。因在同胞中排行老七,故後,一怒之下手起刀落,殺棲霞知縣於席間。又迅即枉回唐家泊,一面迭運糧草迸鋸齒牙山,一面廣發"露布"招集舊部,准備迎擊情兵。他對人說:"一不做,二不休,今決依山寨同清兵見高低,或墜崖,或引頸,不自顧也。"
是年冬,於七帶領義軍同情兵交戰,初在接官亭、營盜等地獲勝。後因寡不敵眾,退守開出主峰。激戰中,於七隻身單刀據守於"門檻石"要道,將攀援至此的清兵一個個砍下山崖。血凝刀,以沸水沖洗。
次年春,義軍因被久困糧盡援絕而失敗,於七得綠營兵某將軍的掩擴,尺身突出重圍,後輾轉峙山,拜華嚴寺慈霜上人為師。法號寂徹,億善和。於70歲時,繼師兄大澤,主持華嚴寺20餘年。
1701年 (清康熙四十年),於七命人於院內揭石取刀,揮舞一番,擲刀於地,碎然去世,享年94歲。於慈霜墓塔附近築善和墓塔葬之。塔今尚存。
於七在華嚴寺曾留下一幅身著僧衣的畫像,如今保存在煙台市文物館里。
悅心亭主人牟國瓏
牟國瓏(1645一1713) 字作霖,號重季,棲霞城人。童年,由於父母早逝,依靠長兄、嫂生活,度日艱難。年17歲,因於七事受株連人獄3年,出獄後,22歲,補為博士弟子,46歲晉進士,52歲任直隸省南宮縣縣令。
南宮縣靠近漳河,其西境迭!水災,百姓深受其苦。牟國瓏一上任便免去災民征賦的十分之三。不久,又僻囊墊賠一千餘銀兩,並從官倉貸給災民若千糧食,令其謀生救。此舉受到保定巡撫於成龍的嘉獎,尤為當地百姓稱頌。牟國瓏因剛直不阿,秉公執法,1701年 (清康熙四十年)被某權;誣告於吏部,遭僻職門田。牟國瓏回故里後,任棲霞城住宅東建一亭,名「悅心亭」,惜以幽靜環境消磨時光。晚年,牟國瓏參與纂修《棲霞縣志》,並代本社百姓納丁徭銀2年。病故時,有直隸省南宮縣紳民數百人「走吊於棲」。
"代天巡獰" 者牟恆
牟 恆 (1658一1726)字聖基,號述齋,棲霞城南門里人。清康熙後期著名監察御史。其父牟作字,以埋學祖於鄉賢。其少年穎,工文章,15歲補博士弟子員,康熙廿九年中舉人,三十三年中迸,初任內閣中書,歷任戶、禮二部郎中,監督寶泉局鑄制銅餞。同時,多佳吏,其獨廉泊清正,康熙帝大悅,特賜《周易孝經》以示鼓勵,並旋提監察御史。迸督察院後,其讀書見古名臣諫奏興除事,輒慷慨動顏色,必見諸行事。時有鄉賢達某司空者,因私事有求於他,用數百金為其祝壽,他力卻之,遂杜其口;而至人有冤抑,其必抗章力救。太守渴選在京,人誣不沽;同邑孫某,被誣以窩留東人,將擬遣戍,是他盡力救勉的。另有一次,巡視南城,杖優人之結交權貴者,而丘遂之,一時豪橫斂手,於是聲望赫然,無大小賢否,皆知有牟御史。夷命監視錢局,工頭多私積服飾逾侈,其嚴禁之,有人嘗持貉裘,數引門而不敢獻。後來,在其任間無攢逾者。一日侍班,康熙帝嘉之日:真誠不欺。"其曾多次受皇帝派遣"代天巡獰",是棲霞唯一的"代天巡守"者。其"代天巡守"牌,民國期間傳至古鎮都牟家,1947年土改時被砸毀。晚年,歸棲霞老家,開家墊,親課諸弟子侄於學。科第之盛,為郡邑之冠,將牟氏家族推上棲霞四大望族之首。牟恆為御史時,其生活非常節儉,上朝時亦是舊袍布衣,故有「牟大愚子」之稱。
農民出身的監察御史牟昌裕
牟呂裕(1747一1808)宇啟昆,號松岩,棲霞城北宮人。乾隆五十賀午(1790年)44歲時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古士。後授禮部主事。逾午改工部虞衡司主事。後又歷任都水司主事、營繕司員外郎、郎中,嘉慶九年 (卜04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授江南道、雲南道、河南道監祭御史,出任九省軍門總糟郎堂等職。奉命巡查京城。抽查遮小hl運京糟米。屢上章疏,以能吉聞名。
牟昌裕考中迸士候缺時,照常參加田間勞動,沒有--點進士味。一日京城下來聖旨宣召,他正在田間幹活,接了聖旨之後,還把家中沒幹完的農活繼續幹完才准備赴任。在離家赴任的那天早晨,他把牲口欄和豬圈收恰了一遍,看看水缸中沒有水了又挑了兩把水,才對家中人說道:"就干到這里吧,以後再也不做這些事了!"
牟昌裕做官後,開始當翰林,後來出任監察御史,--直為官清廉,家中沒有修察院府。這時,棲霞知縣徐秉謙為了討好牟昌裕,便撥出一筆公款,要在北宮村為牟昌裕家修建一處察院府。牟昌裕知道後,專程回鄉阻止,知縣徐秉謙不但無功,還險遭彈勃。
嘉慶初年,牟昌裕山監察御史出任糟運總督,朝廷為了保持糟運的順利,讓牟昌裕文官掛武職,以掌管供京郡生存的全部酒運(由南方通過大運河常年往北京運糧)。牟昌裕上任後,通過嚴厲整訪,制定出新的章法,使過去搗鬼貪污的官吏再也不敢搗鬼了。嘉慶九年,歲次甲子暮春,牟昌裕趁回京向朝廷復命之際,遊玩了白去觀--安葬棲霞名十丘處機的著名道觀。當他看到丘處機的畫像時,隨之命道長
取來文房四寶,為丘處機畫像題了詩,雲:
丘處機畫像贊日:
飄然瓊佩與霞踞,我見先生以況如。
此日胸襟真灑落,昔年鳳格沖太虛。
生成天漢排金馬,消盡英聲打木魚。
莫道吾鄉靈傑少,此才不肯讀儒書。
歲次甲子暮春
九省軍門總潛鄙堂
棲霞縣牟昌裕敬書
山東薔名占文家牟願相
牟願相(1760一1811) 字雷夫,號鐵李,古鎮都人。邑庫生。自號"鐵李"以示追懷遠祖李橢公。賦性不諧於俗,而淡泊自守,與人無所仟。申年隨父居萊蕪六年,弓當地張墨賓等四子友善,所做詩文,成為有時代風十特徵之文獻。一生體弱多病,僅得年52歲。所著《小懈卓堂詩集》、《小灘草堂文集》,於逝後42年 (1853)由誨陽七里店其婿李班刊行,高密蟬為鰓作序:"夫艾山之靈,秀著於誨濱,得其氣者往往為名士,為偉人。先生與陌人先生角立特出,豈非鍾蹄之獨厚者欣!"有詩文人選《山左古文抄》,後來作者皆莫能及。
人選《疇人傳》的算學家劉日義
劉臼義(17引一1812 字喬林,-•-字立夫,又自號簽夫,減家莊鎮橋子村人。祖父劉汝為及父親劉大建皆務農。劉日義少年喪父,家境贊窮,但卻知道努力讀書。母親李婦人辛苦勞作,勉強供劉日義求學。幾年後劉門義學業大戍,品學兼優,一時飲譽鄉里。時逢校試童 劉日義一生著有《勾股圖》一卷,《面體算術》八卷,《小雅辛卯朔考》三卷,《讀漢書律歷志算草》三卷,《元史日影集》一卷,《h章算式》九卷,《推日月食》三卷。
文友牟庭曾為其撰墓誌銘雲:
辛苦文章止一第,臨政優優不終試。
退隱厚生孝養致,中道辭親獨入地。
平生萬事不滿意,余才著書追聖智¨
清著名學者、尚書阮元輯《疇人傳》(世人稱歷算學者為"疇人")--書,專門介紹了劉日義。敢廢舊習的林昌早年有 "秀才成群,旗桿如林"之說的鐵口荊子埠村,村裡秀才甚多,在外做官的也不少。這些人當申,威望最高、影響最大、深得鄉里敬仰的,當首推林昌。
林昌(1748一1821)字皋言,又字大簽,號九豐。16歲人縣學,23歲中舉。46歲時補為館陶縣 "訓導"。1807午 (清嘉慶12年),林昌59歲時才被任命為雲南省祿豐縣縣令。行前,有友勸他 "三思而行",他回答說:"州縣微員也!能害一方亦能福一方。天下者州縣之積,帥縣各稱職,則天下治矣。吾將一試焉!"
林昌一上任,就遇見一個案子:當地有個富戶的兒媳婦懷孕七月,生下一男孩,引起富戶家猜疑,要將產婦休出。產婦不忿,抱子迸衙擊鼓鳴冤。林昌間明原委,深為產婦不平。他傳富戶到堂,反復規勸,曉之以理,怎奈富戶死不回頭,衙內人等竊竊私議。最後林昌說:"老爺我乃是七個月生的。"一語駁倒眾議,使母子不致受辱,產婦感激萬分。同年夏,天大旱,積穀人家皆不願聚糧,致原來靠買米糊口的貧對待兒子那樣就行了。"歸鄉後林昌家徒四壁,別無長物。後為生活所迫,抵長山縣任教渝。3年後,因父喪回家,從此隱居不出。時有祿豐幾個紳士不遠萬里來膠東看望林昌,因關山遙遠,一住就是半載。他們品茶飲酒,回首往事,多說起林昌在職時所做好事。
1821年 (清道光元年)林昌病故。留有《四書尊聞錄》、《周禮讀本》、《毛詩審吉》、《古文會心錄》、《分甘堂古文集》、《大簽子詩存》等著作。
訓詁大師郝懿行
郝懿行(1757一1825)字詢九,號蘭皋,棲霞城人,清代著名的經學家。1786年 (清乾隆五十一年)以優貢人太學。1788年 (清乾隆五十三年)科試中舉。1799年 (清嘉慶四年)中進士後,任戶部額外主事達25年。他自幼聰明好學,在縣學讀書時,被山東學使趙鹿泉譽為"棲霞四傑"之一。
據《清史列傳》記載,郝懿行為人廉工自守,朴吶少言,非素知老友,常相對終日不發一語;若遇同好,談論經義,則嗓嗓終日不倦。住宅簡陋,生活儉朴,把一生精力耗於研讀和著述中。"得來傣錢,輛以買書","展篇執筆,恆自深夜過四更多更"。他的夫人壬照圓說他"蘭皋君子,考訂篇籍,日月浸尋,著作等身"。
郝懿行養成唯書是學的習慣,為買書不惜"典卻寒衣",為著書立說堅持"漏下四鼓者四十寒暑"。一生留下了50餘種近400卷著作。其代表作《爾雅義疏》19卷。該書始撰於1808年 (清嘉慶十三年),完稿於1822年 (清道光二年),歷經叼個寒暑成書。該書對我國古代經典詞書《爾雅》詳加文辨析,援引考據,疏通證明,校工訛謬,博得了同時代著名學者阮元、壬念孫等人的贊譽。《爾雅義疏》還矯正了晉郭鎂《爾雅注》的許多疏漏,比清初邵晉涵的《爾雅正義》也有獨到之處。
古文學家牟應震
牟應震 (1744一1825) 宇寅同,號盧坡,蛇窩泊鎮牟家河西村人,晚年徒居招遠大霞塢村。乾隆癸卯年(1783年)舉人,其常吉志:"如果讓我擔當大將軍的角色,我就會專管外事,率精兵與外侵之敵決一雌雄,如不則當一諒官,懲治權候之人,為天下興利除弊,最下也要成為一個腰纏萬貫之人,濟貧急難,救助普天下窮苦之人。老了以後則遁跡大山之中,不與世人交往,讓後人驚嘆想像,做最後的收場。"曾任山東禹城訓導20餘年。在其60歲時,禹城有一姓於的年輕人曾作文為其祝壽,稱其 "意狀疏散,不修邊幅,家貧不屑間生計,非分之財弗苟得。與人不算計,想說的直說,所言都是肺腑之言。"後升任青州府教授。五午後棄官歸故里,閉門著書,寒暑無間,晤首窮經,毫而好學。道光五年 (1825年)工月,病中自作墓誌銘,神志清楚,表現從容,且自古:"解《易》禾完,抱憾終古。"臨死之際,猶呼家人拿筆硯來,說"解《易》兩交禾安處,當改之"。改完後,令人讀給他聽,說:"這是最大的收獲。"言畢而去,享年82歲。著有《夏小正考》、《毛詩質疑》、《四書貫》、《周易直解》、《胡盧山人詩稿》等付樣或末付粹書稿10餘部,今存山東省圖書館。
山左第一秀才牟庭
牟 庭 (1759一183叨 原名廷相,宇默人,號陌人,棲霞城裡人。•童年就讀於古鎮都 "小溜草堂"家墊,天資聰敏,19歲補諸生。被山東學使趙鹿泉稱為"山左第一秀才"。然而,成"優貢"之後,卻屢試不舉。只做了一任觀城縣訓導,便因病辭職。以著書立說終其身,著作甚豐,事略載 《邑志》、《通省志》、《清史列傳》。
牟庭年青時期,曾想通過科舉踏人仕途。但其生性好古,研究經文史籍喜發己見,而應試詩文卻常不被賞識。甚至有的主考執其落卷暴揚其短。好友牟願相為其鳴不平道:"下第群稱屈,如兄屈最深"。牟庭作 "合古由來不合時,此人偏學古人奇"詩句以勵志。
牟庭長於治經,亦長於詩文。從20歲左右開始著述活動,凡讀書每每隨文訂正,積累下50餘部手稿。牟願相贊賞其詩 "向來一瓣香,堪稱杜陵叟",趙鹿泉甚至贊他 "可繼漁洋而霸"。
牟庭著述雖豐,但生前只刻行過《楚辭述芳》。死後他兒子牟房(清嘉慶十三年舉人,長清縣教渝)又刻行了《周公年表》,並將所著《同文尚書》、《詩切》、《雪泥書屋文集》、《雪泥書屋詩集》、《左傳評注》、《春秋算草》、《禮記投壺算草》、《釋老》,及批校《曼子》、《墨子》、《呂氏春秋》、《韓子》、《淮南子》、《易林參同契》等50多種書編印成《雪泥書屋遺書目錄》。山東省博物館藏有牟庭稿本。
牟庭的50多種著作中,有兩部最突出的巨著,一是《同文尚書》,二是 《詩切》。據《雪泥書屋遺書日錄》記載:牟庭39歲以前,就開始註解 《尚書》,曾數易其稿,前後鑽研了40年時間,於清道光元年脫稿。那時,牟庭巳63歲。以後,又時時修改,直到死前。在這11年中,又搜集了許多資料,預備作序未成。牟庭去世後,經過100多年的時間先後想刻印這部書的有他兒子牟房和福山的王熬榮、諸城的王獻唐三人,但都因故未能完成。1982年,山東齊魯書社根據王獻唐的描本影印出版了牟庭的巨著 《同文尚書》。全書分上、中、下三冊,共1650頁,35•6萬字。它的印行,為歷史學界提供了-部有價值的《尚書》注本,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好評。
《尚書》以 "同文"為名,是借用 《禮記》"書同文"的詞意,內容系指今文、古文的合並而吉,既不偏於真古文,也不偏於今文。大似東漢劉陶的《中文尚書》體例,進行全面經義的解釋。通過他的解釋,連過去韓愈都認為是"估屈聾牙"的《尚書》,只要細心讀過,可以說是容易了解的。他推翻了尚書學上的許多成案,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由漢到清代的"家法"以及 "家法"以外的名家注說,他都不適合,感情十分融洽,常以詩詞唱和。是年秋,郝熬行去濟南應試中舉,曾做詩二首寄回贈之,她當即吟詩兩首回贈。其詩雲:"小試文場久擅名,矮廬一室倍經營。案頭揮筆風添勢,夜半構思月助明。花結錦成人易懶,雲飛露白馬登程。如君折得贍中桂,自爾高山聽鹿鳴。"鼓勵丈夫再接再厲,爭取迸士及第。
④ 山東煙台都出過哪些名人
當代:
◇ 飛行器控制系統領域的知名專家,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教授——顧文錦
◇ 王忠誠——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
◇ 百變精靈「小鞏俐」--楊欣
◇ 京劇張派翹楚--董翠娜
◇ 著名演員——趙文瑄
◇ 中國著名影視演員--唐國強
◇ 國際著名功夫影片巨星--成龍
◇ 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
◇ 中國網路通信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張春江
◇ 青島大學醫學院首任院長--潘作新教授
◇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起
◇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法箴
◇ 中國核能之父--盧鶴紱
◇ 愛國華僑領袖--呂世祥
◇ 著名電影、電視劇、話劇演員--趙奎娥
◇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楊朔
◇ 現代著名教育家、作家--楊振聲
◇ 著名表演藝術家--李保田
◇ 著名電影、電視劇、小品演員--朱時茂
◇ 04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宋魚水
◇ 著名演員——林青霞
◇ 全國十佳人民滿意公務員——冷彩凌
◇ 百花獎得主、煙台城市魅力大使——范冰冰
◇ 原中央軍委副主席、上將——遲浩田
◇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
◇ 外交大使——宮達非
◇ 原山東省省委書記 省長——趙志浩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委員——李春亭
◇ 原中央軍委副主席、上將——張萬年
◇ 舉重奧運冠軍——唐功紅
◇ 舉重奧運冠軍——劉春紅
◇ 奧運會冠軍——邢傲偉
◇ 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 中國工程院院士——溫俊峰
歷史:
◇ 無畏戰士--劉奎基
◇ 任常倫——作戰勇猛的戰斗英雄
◇ 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之一--丘處機
◇ 軍閥人物--「狗肉將軍」張宗昌
◇ 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呂海寰
◇ 近代著名社會活動家、書法家、古文字學學--丁佛言
◇ 參加國史編修的翰林院士--王守訓
◇ 民族企業家--叢良弼
◇ 清末愛國將領--宋慶
◇ 煙台「三環」鎖創始人——劉集臣
◇ 著名翻譯家——張谷若
◇ 西漢古文易學「費氏學」的開創者——費直
◇ 第一個揭開原子彈秘密的人——盧鶴紱教授
◇ 萊州名知府——鄭道昭、趙明誠、趙爾巽
◇ 盛錫福帽店——劉錫三
◇ 王懿榮與甲午戰爭
◇ 周恩來和煙台鍾表業
◇ 牟二黑子家族與牟氏庄園
◇ 盛宣懷和煙台
◇ 丁肇中與煙台二中
◇ 明朝學士范復粹
◇ 冰心與煙台[附:憶煙台]
◇ 革命軍事家、外交家仲曦東
◇ 著名作家楊朔
◇ 特級偵察英雄楊子榮
◇ 戰斗英雄任常倫
◇ 中國鍾表製造工業創始人、民族實業家李東山
◇ 煙台張裕葡萄酒公司創始人、愛國華僑、民族實業家張弼士
◇ 王懿榮和甲骨文
◇ 清代學者郝懿行
◇ 清初著名詩人宋琬
◇ 民族英雄戚繼光
◇ 魏碑體鼻祖鄭道昭
◇ 世界領先水平的「左伯紙」發明者左伯
◇ 世界最早的游珠算盤創造者徐岳
◇ 秦朝方士徐福
◇ 芝罘島與秦始皇
⑤ 煙台沙河民間故事和歷史名人故事
其實上沙河堡老派出所位置解放前是東岳廟,緊鄰土地廟。每年冬月二十五幾個壯大漢就會把廟里大菩薩抬起從上沙河堡到下沙河堡走個來回,保佑沙河堡一方豐衣足食,繁榮昌盛。
舊社會在葵庄(後沙河堡街道辦事處)附近還有貨車司機和本街地皮流氓勾結詐騙的行為。地皮負責招徠生意,把運輸費用攬入囊中,貨物大包小包丟上貨車,貨上完人還沒來得及往上爬,貨車一溜煙開飆。客戶傻傻站在原地乾瞪眼,還沒弄明白到底怎麼一回事,地皮流氓早魚潰鳥散裊無影蹤。托運戶錢財兩空,叫苦不迭。這些都是光腳丫的母親小孩子時在街頭親眼所見。解放後母親家家境依然貧窮,姊妹多,母親走得早,很小就成為家裡主要勞動力,不到14歲的母親還要帶幺妹,做家務、農田、等等一切可以為家裡排憂解難的大小事。每每一提到這些所親歷的艱辛就讓某跟著心酸很久。而從小經歷的這些磨礪也正是激發母親奮發圖強百折不撓的源動力,從而鑄就了一位在困難面前絕不低頭敢於勇往直前無所畏懼一拼到底的偉大母親。
沙河堡唯一的高樓大廈是上街國營理發店正對門一樓一底供銷社大百貨商店,落成時間大概是七十年代初。正對它,左右分別比鄰大館子、小百貨。從日用小百貨到家用五金、半導體、自行車、18寸大黑白,種類繁多,應有盡有。附近農村、農場、單位、部隊、學校的人們,只要是可以不進城解決的問題一定會到這里。「為啥子非要花一角二趕車去城頭喃?老子才沒得那麼瓜!再說城頭的東西貴都逑不說,車子擠死人還難等!橫眉冷眼的售票員就給城裡人一樣看不起你鄉壩佬!恨死你土農民!進城就是花錢找罪!」。當然最主要一點絕不會輕易當外人吐露,其實進城就發怵,分不清東南西北。被城頭人嗓去嗓來不說,還怕被罵得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年四季生意興隆,客流源源不斷,也帶動著整個沙河堡其他小鋪子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沙河堡這條穿越幾個朝代的老街與周圍的街道、場鎮比較起來占據近郊交通便捷的地理優勢。街頭連接東門上當時唯一的成渝大馬路,相對說來位居道路樞紐地帶,任何地方的貨源組織調度得心應手,暢行無礙。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像附近鄉場那樣靠縫單縫雙的日子來協調交易,匯集人氣,拉動經濟,它就是每天都紅紅火火永不沒落的白日場。一條古老的大沙河經過下沙河堡街口,足以解決當地各種水源,同時還為船運業帶來可貴的契機。可以說沙河堡就是左右逢源的一塊風水寶地。
馬家溝是生產隊時期最為偏僻的犄角地帶,被周圍的生葯廠,董家山部隊打靶場,輪胎廠,一幢兩樓紅磚紅瓦樓房合圍其中。既沒有堰塘,也沒有果園,只有大大小小東一塊西一溜的秧田、菜地。整個地界只有某也可以叫上名的幾戶人家散居,算得上生產隊人氣最弱的地界。一年四季也不會有牛嘶馬鳴熱火朝天風風光光的日子。流經那裡一條三米寬左右的水溝融通與沙河水。聽母親說,小時候這條水溝水流充裕,深淺適中,清澈見底,蛙鼓魚躍,生機昂然。周圍住家都在這河溝里洗衣,淘菜,挑水。曾經一次洗衣時腳下一個趔切栽溝里險些出大事,還好自己拼上岸來。街上接通自來水後,這條曾經養育之恩的河流漸漸被冷落下來。久而久之被居家戶肆無忌憚注入生活臟水,不再有舊日人歡魚躍百鳥啼囀的歡欣場面,甚至到後來就純粹變成為了一條臭水溝。這點記憶猶新,讀中學那會兒偶爾繞道路過依然有人在溝里釣魚、逮魚、甚至洗澡。後來就花錢請你下去也退避三舍,太逑骯臟了,怕生糞疙瘩。黑黑的水面滿是浮萍、水葫蘆、垃圾。
八十年代後沙河堡逐漸融入新興的個體經濟,國營與個體互相調劑,互相充實,互相彌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沙河堡街頭經營的商業門類更為齊全,品種更為豐富,行業更為景氣,顯示出如日中天的大好勢頭。
八十年代末,高中畢業的某成為了125元每月旱澇保收信用社一名小職員。每天按部就班,循規蹈矩,與世無爭,紅塵無染,無所事事消耗寶貴青春。日復日,年復年,奔忙於工作、學習、生活。休息日除了騎上摩托車附近幾十公里鄉村、郊縣四處周遊幾乎就再沒去過沙河堡正街。直到家裡拆遷才意識到沙河堡老街已經不復存在。沙河堡正街的拆遷在某心裡並沒能留下來一點印跡。或者說那個時候的自己對這條默默無聞的老街漠不關心吧。直到拆遷後很多年才想起應該足夠珍惜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這方寶地,讓後人與我們共勉曾經如此繁榮興旺沙河堡老街的人文、歷史、變遷。可惜認識的人們都不是事前諸葛,再四處打聽的時候,也沒能找來一張昔日的老街照片。甚至挖空心思笨拙地抖動一指禪在最為先進的互聯網路搜尋欄鍵入「老沙河堡」、「70年代沙河堡」、「沙河堡*」、「三六九那個沙河堡」、「郵電校旁邊沙河堡」、「李劫人和沙河堡」、「李三娃兒住沙河堡」……瞎子點燈,一無斬獲,讓人大失所望!搜索結果顯示「沙河堡街,李三娃兒茅草棚子統統不存在。」。
是否是來得轟轟烈烈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之所以存在一定是歷史賦予的使命。甚至沙河堡這三個字對於過去許許多多的沙河堡人說來就好比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或者就是一個街名、路牌而已。不需要刻意強調,不需要額外關注,不足以老生常談,存在就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只不過就是你每天必須要回來吃飯、睡覺,早晨又必須從那裡出去謀生而必須要有遮風擋雨的矮房子、爛棚子而已。有啥好談的?弄神弄鬼,嘩眾取寵!是啊,不留一點痕跡就快消失於這片土地上的沙河堡老街,你的後輩也只能靠星星點點的回憶來緬懷你上百年的不凡歷程,來體會風雨飄搖中走過來你的堅韌不拔,你的虛懷若谷,你的養育再造,你的功德無量。真是希望曾經的某位老沙河堡人能夠如此情有獨鍾留存有你的影集!
我想,我們每一位沙河堡的子子孫孫一定會永遠銘記心目中最聖潔的這條老街。你的樣子將永遠鐫刻在我們這一輩、下一輩、父輩、祖輩乃至曾經有幸一睹你容顏的每一位世人心底。
沙河堡永永遠遠是我們心中最美麗的街道,與老沙河堡的光陰故事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
願這條世紀老街更上層樓,彪炳青史。讓我們拭目以待「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一個盡態極妍燦爛炳煥的沙河堡矗立在成都東方!屹立於世界文明名都之列!
⑥ 煙台有哪些歷史名人,歷史古跡,流傳著哪些歷史故事
丘處機(1148——1227年),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掌教人。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濱都村人。1224年(元太祖十九年),丘處機回到燕京,奉旨掌管天下道教,住天長觀(今白雲觀)。同年,丘處機曾持旨釋放淪為奴隸的漢人和女真人3萬余。並通過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了大批漢族學者。自此,全真教盛極一時,丘處機的聲譽亦登峰造極。寺廟改道觀、佛教徒更道教者不計其數。有元一代,丘氏對於華夏文化的傳承和漢文化的獨立性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郝懿行(1757——1825)字恂九,號蘭皋,山東棲霞人。生於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卒於宣宗道光五年,年六十九歲。嘉慶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進士,授戶部主事。二十五年,補江南司主事。懿行性沉默,吶若不出口,然談經則喋喋忘倦。所居四壁蕭然,庭院蓬蒿常滿,懿行處之泰然。妻王照園,亦博涉經史,當時著書家,有「高郵王父子,棲霞郝夫婦」之目。懿行著作,有文集十二卷,筆錄六卷,《證俗文》十八卷,《蜂衙小紀》、《燕子春秋》、《海錯》各一卷,《宋鎖語》一卷,《實訓》一卷,《爾雅義疏》十八卷,《春秋說略》十二卷,《山海經箋疏》十八卷,《易說》十二卷,《鄭氏禮記箋》四十九卷……等二十餘種,均《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於七(1609——1702) 本名樂吾,山東棲霞唐家泊村人,抗清英雄。
牟宗三(1909—1995),字離中,山東棲霞人。新儒學八大家之一。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當代新儒學的集大成者。1927 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哲學系。1933年畢業後,曾先後在華西大學、中山大學、金陵大學、浙江大學等校任教,以講授邏輯學和西方哲學為主。 1949年去台灣,任教於台北師范大學、台灣東海大學,講授邏輯、中國哲學等課程。1958年與唐君毅、徐復觀、張君勱聯名發表現代新儒家的綱領性文章《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0年去香港,任教於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主講中國哲學、康德哲學等。1974年退休後,專任新亞研究所教授。1976年又應台灣「教育部」客座教授之聘,講學於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等處。1987年被香港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1995年4月病逝於台北。
張煒1956年11月生,山東龍口人,原籍山東棲霞。1976年高中畢業後,回原籍在農村參加工副業勞動。1978年考入山東煙台師范專科學校,(今魯東大學)中文系。1980年畢業後到山東省檔案局工作,在省檔案部門做過四年歷史檔案資料編研工作。1984年調山東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歷任棲霞縣寺口橡膠廠技術員、工人,中共山東省委辦公廳檔案編研處幹部,山東省文聯專業作家、創作室副主任,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萬松浦書院院長;兼任山東省師范大學煙台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山東省龍口市政府副市長、市委副書記,全國青聯委員,山東省青聯副主席、山東省青年文體委主任等。
⑦ 煙台的名人
李宮俊、楊欣、唐國強 、趙文瑄
⑧ 煙台歷史抗日人物有那些
趙登禹(1890-1937),抗日將領。字舜臣,山東菏澤人。1914年入陝西第十六內混成旅,後隨旅長馮玉容祥入川,轉戰各省。從1922年任排長後,到1927年已升任旅長。1933年長城抗戰中,身為二十九師軍三十七師一零九旅旅長的趙登禹奉命堅守喜峰口,由於火炮很少,白天受到日軍轟炸,而不能將其壓住,趙登禹根據敵情,及時組織部隊利用夜色的掩護,夜襲日軍陣地,用大刀片砍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砍出了中華民族的骨氣,還砍出了一曲風靡全國的《大刀進行曲》。使得日軍不得不放棄佔領喜峰口的企圖,這是自「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勝利,趙登禹也成為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日軍在退回承德後追悼陣亡將士時宣稱,這是日本軍侵華以來,「前所未有的恥辱」。戰後,趙登禹因功升任二十九軍一三二師師長。1936年1月,授予陸軍中將。1937年7月28日,在守衛北平南苑的戰斗中,不幸與副軍長佟麟閣先後殉國,終年47歲。
⑨ 求煙台籍歷史名人及事跡
丘處機(1148——1227年),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掌教人。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濱都村人。1224年(元太祖十九年),丘處機回到燕京,奉旨掌管天下道教,住天長觀(今白雲觀)。同年,丘處機曾持旨釋放淪為奴隸的漢人和女真人3萬余。並通過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了大批漢族學者。自此,全真教盛極一時,丘處機的聲譽亦登峰造極。寺廟改道觀、佛教徒更道教者不計其數。有元一代,丘氏對於華夏文化的傳承和漢文化的獨立性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郝懿行(1757——1825)字恂九,號蘭皋,山東棲霞人。生於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卒於宣宗道光五年,年六十九歲。嘉慶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進士,授戶部主事。二十五年,補江南司主事。懿行性沉默,吶若不出口,然談經則喋喋忘倦。所居四壁蕭然,庭院蓬蒿常滿,懿行處之泰然。妻王照園,亦博涉經史,當時著書家,有「高郵王父子,棲霞郝夫婦」之目。懿行著作,有文集十二卷,筆錄六卷,《證俗文》十八卷,《蜂衙小紀》、《燕子春秋》、《海錯》各一卷,《宋鎖語》一卷,《實訓》一卷,《爾雅義疏》十八卷,《春秋說略》十二卷,《山海經箋疏》十八卷,《易說》十二卷,《鄭氏禮記箋》四十九卷……等二十餘種,均《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於七(1609——1702) 本名樂吾,山東棲霞唐家泊村人,抗清英雄。
牟宗三(1909—1995),字離中,山東棲霞人。新儒學八大家之一。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當代新儒學的集大成者。1927 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哲學系。1933年畢業後,曾先後在華西大學、中山大學、金陵大學、浙江大學等校任教,以講授邏輯學和西方哲學為主。 1949年去台灣,任教於台北師范大學、台灣東海大學,講授邏輯、中國哲學等課程。1958年與唐君毅、徐復觀、張君勱聯名發表現代新儒家的綱領性文章《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0年去香港,任教於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主講中國哲學、康德哲學等。1974年退休後,專任新亞研究所教授。1976年又應台灣「教育部」客座教授之聘,講學於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等處。1987年被香港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1995年4月病逝於台北。
張煒1956年11月生,山東龍口人,原籍山東棲霞。1976年高中畢業後,回原籍在農村參加工副業勞動。1978年考入山東煙台師范專科學校,(今魯東大學)中文系。1980年畢業後到山東省檔案局工作,在省檔案部門做過四年歷史檔案資料編研工作。1984年調山東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歷任棲霞縣寺口橡膠廠技術員、工人,中共山東省委辦公廳檔案編研處幹部,山東省文聯專業作家、創作室副主任,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萬松浦書院院長;兼任山東省師范大學煙台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山東省龍口市政府副市長、市委副書記,全國青聯委員,山東省青聯副主席、山東省青年文體委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