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香港的歷史故事
1891年英國搶佔新界,1982年9月,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問題,
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
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B. 香港和澳門的故事和歷史
香港:
香港位於中國南部、珠江口以東,西與中國澳門隔海相望,北與深圳市相鄰,南臨珠海市萬山群島,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澳門
澳門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岸。北與廣東省珠海市拱北相接,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相望,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臨中國南海。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的居住權,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並將此辟為殖民地。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經過100多年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澳門成為一個風貌獨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
(2)香港歷史的故事擴展閱讀:
澳門特區的制度和政策,以及有關政策,均以基本法的規定為依據。根據基本法,除防務和外交事務外,澳門特區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澳門特區的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由澳門永久性居民組成。澳門特區保持自由港、單獨的關稅地區地位,資金進出自由和金融市場與各種金融機構經營自由。
並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中國澳門的名義單獨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系,簽定和履行有關協議。
澳人治澳是指由澳門人當家作主,自行管理澳門。特區的行政長官、主要官員、行政會委員、立法會議員、終審法院院長、檢察長必須是澳門特區永久性居民,其中部份職位還必須由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
C. 香港的歷史故事40個字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鴉片戰爭後,被迫割讓給英國,後又被日本佔領。日本戰敗後,又被英國奪去,直至1997年才回到祖國的懷抱
D. 關於香港的歷史
英國建立香港殖民地之前,還未有「香港」這個行政區域的概念,所以之前的歷史皆附屬於嶺南或香港各地區的歷史。考古研究指出,香港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至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香港歷史: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
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4)香港歷史的故事擴展閱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
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
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E. 香港的故事的劇情簡介
29集電視連續劇《香港的故事》以香港居民阿帶一家三代人近一個世紀的經版歷為主線權,巧妙地將香港歷史的一系列真實的重大事件同阿帶一家的命運結合起來,通過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折射出香港歷史演進的過程,塑造了以阿帶為代表的香港人民的典型形象。該部電視劇陣容強大,僅劇本創作就用了一年多時間。攝制組由內地和香港兩地優秀影視工作者組成。曾執導《情滿珠江》、《寡婦村》的著名導演王進擔任總導演,劇中女主角阿帶由李媛媛出演。
一部史詩性的作品,通過三個家庭興衰坎坷、恩怨情仇的人生軌跡,展現了香港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李媛媛飾演女主角鄭阿帶,從中年演到老年,年齡跨度很大,憑此片,她榮獲了第十六屆「金鷹獎」優秀女主角。
F. 香港被割讓的歷史故事(150字)
香港,意為出抄口香料的港口。歷史上東莞的莞香樹受蟲蛀或人式砍傷後,由木質分泌而出,經多年沉積而成,有特別香氣,故名「沉香」。可作中葯,又是製作多種香的主要原料。東莞一帶所產的這種香料最有名,故稱「莞香」。今香港新界沙田、大嶼山等地,古屬東莞,亦產莞香。當時莞香多數先運到香(土步)頭(今尖沙咀),再用小艇運至港島南邊的香港仔與鴨(月利)洲相抱形成的石排灣,然後換載「在眼雞」帆役轉運廣州,再行銷北方,遠至京師。莞香所經之地,多被冠以「香」字:集中莞香的碼頭叫香(土步)頭;運莞香出口的石排灣,就被稱為香港仔、香港圍;1 8 6 0-1 8 7 0年間,在舊圍之外又建起新圍,叫香港村,即今黃竹坑(屯阝)。原石排灣亦有幾戶人家,1 9 6 5年在此開發興建漁光(屯阝)。總之,「香港」原指石排灣、香港仔一帶,後推而廣之,擴大為香港全島乃至九龍、新界之總稱,而香港仔則獨留其原有之名。
G. 香港的歷史和民間傳說
香港長洲、蒲苔島、東龍島發現多處史前石刻足以證明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於香港活動。
由於有天然良港,古代香港不只是一個名不經傳的捕魚產鹽之地,還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一個重要中轉站!古時經水路來南中國貿易商船,會先到屯門(香港古名,也是現代香港的一個地區名)補給必須品,再沿珠江河北上廣州或再遠航去福建泉州。
唐代設屯門鎮,屬安南都護府,設邊防軍駐守,以保護外商不被海盜侵擾。這就是"屯門"這名字的來源。五代南漢時於屯門設靖海都巡,宋代置巡檢司,負責緝捕海盜。
明代建築墩台和泛房,分別派兵駐守。(大嶼山東涌仍保存有古炮台遺跡)
明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佔領當時屬東莞縣的屯門,並在當地設立營寨。正德十六年(1521年),廣東海道副使汪鈜在海戰中擊敗葡人,重奪屯門。
清代設屯門寨、墩台。清末改屬新安縣。
大約明、清期間屯門因為盛產香木,又有香港的別名。
1842年《南京條約》清政府割讓香港島給英國成為英國殖民地,1860年《北京條約》令九龍半島成為英殖民地香港一部份,1898年《拓展香港界址專條》,滿清政府租借新界連同附近233個島嶼,為期99年給英國,自此新界及附近島嶼都成成為英殖民地香港的一部份。
英國人佔領香港期間,初時主要作為對華貿易基地,其後因香港占盡了天時、地利,逐漸發展成國際大都會,有"東方之珠"美譽。
1997年7月1日,英國交還香港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同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宣布成立。
H. 誰能告訴我關於香港的歷史故事
香港的歷史故事:
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回大潭篤答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
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直至19世紀後期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國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8)香港歷史的故事擴展閱讀:
20世紀80年代初,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並首先用於解決香港問題。
按照鄧小平的論述,一國兩制是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香港回歸祖國以後五十年政策不變,五十年以後更沒有變的必要。香港回歸祖國後,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
中央政府嚴格按照香港基本法辦事,認真履行憲制責任,堅定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
I. 香港歷史故事20字
香港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廿四年,香港屬於循州。設立屯門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