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玉林羅姓歷史人物

玉林羅姓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8 21:30:08

Ⅰ 廣西玉林市陸川縣清湖羅氏始祖羅萬二郎

陸川縣清湖鎮羅氏開基始祖:羅萬二郎。二世祖羅念,明朝成化年間從福建遷來的,目前後裔一萬多人。現分布清湖三水村,烏石鎮低山,博白,北流等地!

Ⅱ 羅氏歷史上做官人物

隋唐上有羅藝、羅士信、羅通,羅成;
可以確認歷史上存在的是 羅藝,字子延,專隋襄州襄陽(今屬屬湖北)人,唐朝初期將領,寓居京兆雲陽。
還有羅企生,字宗伯,是豫章人。多才多藝。最初任佐著作郎,殷仲堪鎮守江陵時,推舉他做了功曹。企生多次陞官,直至擔任武陵太守

Ⅲ 羅姓的歷史

羅姓為祝融氏後代,源出於熊姓。其遠祖即古代部族首領顓頊未胤(女雲匡正),有戰功受封於羅國,國君姓熊。春秋時羅國為楚國所滅,國人以國為姓,為羅姓正宗。唐代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入中國,其後代以「斛瑟羅」為姓,後又改為羅姓;清代愛新覺羅氏中有的也改姓羅,稱羅氏。可見,羅姓是一個漢族與少數民族共用的「大家庭」姓。據考,羅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縣)。

《江西羅氏大成譜》載:羅族出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唐朝末年戰亂時,羅儀貞致仕隱吉,長子羅景新,唐昭宗時徙寧都州(即今江西寧都縣),歷數十年,又遷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石壁立業。據前門始祖羅權墓碑及《豫章富溪前門羅氏族譜》載:羅權於北宋熙寧間從江西永豐水東徙寧都富溪(今寧都縣東山壩大布)定居。據《石城縣志》記載:羅姓是唐至五代南遷為石城的15個開基姓之一。

據《興寧羅氏大成譜》載:十七世羅企生、遵生的後裔,多分布於贛南的贛縣、南康、興國、信豐、於都、長寧(今尋烏)、安遠縣,以及江西吉安、撫州等地;亦有遷居廣東南雄、東莞、廣州,河南洛陽,四川,福建武平,湖南茶陵、酃縣(今炎陵縣)等地。寧化《客家魂》、長汀《客家風情》、梅州《客家姓氏淵源》等均有記載。羅景新後裔於北宋之後散居寧化、興寧、大埔、揭陽、長樂、萬縣、梅縣、豐縣、蕉嶺、深圳。在深圳龍崗區羅瑞合村,有一座清嘉慶間建的客家大圍屋「鶴湖新居」(建築面積達14530平方米),曾聚居羅氏1000餘人。據「鶴湖新居簡介」,羅小九公(生於南宋景定二年),從江西寧都遷寧化,遂徙廣東興寧,清乾隆二十三年羅瑞鳳從興寧移居龍崗馬祖頭立業,始建「鶴湖新居」,其子孫繁衍,遍及海內外。

據1997年「梅州羅氏族譜編委會」編纂啟事,唐末昭宗時,鹽鐵史羅儀貞為翰林學士,因避戰亂,遷虔化縣(即今江西寧都縣)。後裔數十年後,再遷福建寧化石壁,南宋末,蒙古入侵,由閩入粵,分居梅州各地。羅姓繁衍發達遍及贛閩粵,後裔再有分遷湖南、四川、浙江、台灣、廣西等地,以及南洋群島等地。羅姓南遷贛閩粵,經千年演繹成了客家大姓之一。(周紅兵 輯

Ⅳ 羅姓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羅姓歷史來上其實出源現過很多名人。

首先來說一下我認為最有名的幾個人:

1、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並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引自網路」羅貫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寫的那部小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可見其地位的非同凡響。

Ⅳ 羅姓的歷史!!!

羅姓為祝融氏後代,源出於熊姓。其遠祖即古代部族首領顓頊未胤(女雲匡正),有戰功受封於羅國,國君姓熊。春秋時羅國為楚國所滅,國人以國為姓,為羅姓正宗。唐代西突厥可汗斛瑟羅入中國,其後代以「斛瑟羅」為姓,後又改為羅姓;清代愛新覺羅氏中有的也改姓羅,稱羅氏。可見,羅姓是一個漢族與少數民族共用的「大家庭」姓。據考,羅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縣)。

《江西羅氏大成譜》載:羅族出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唐朝末年戰亂時,羅儀貞致仕隱吉,長子羅景新,唐昭宗時徙寧都州(即今江西寧都縣),歷數十年,又遷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石壁立業。據前門始祖羅權墓碑及《豫章富溪前門羅氏族譜》載:羅權於北宋熙寧間從江西永豐水東徙寧都富溪(今寧都縣東山壩大布)定居。據《石城縣志》記載:羅姓是唐至五代南遷為石城的15個開基姓之一。

據《興寧羅氏大成譜》載:十七世羅企生、遵生的後裔,多分布於贛南的贛縣、南康、興國、信豐、於都、長寧(今尋烏)、安遠縣,以及江西吉安、撫州等地;亦有遷居廣東南雄、東莞、廣州,河南洛陽,四川,福建武平,湖南茶陵、酃縣(今炎陵縣)等地。寧化《客家魂》、長汀《客家風情》、梅州《客家姓氏淵源》等均有記載。羅景新後裔於北宋之後散居寧化、興寧、大埔、揭陽、長樂、萬縣、梅縣、豐縣、蕉嶺、深圳。在深圳龍崗區羅瑞合村,有一座清嘉慶間建的客家大圍屋「鶴湖新居」(建築面積達14530平方米),曾聚居羅氏1000餘人。據「鶴湖新居簡介」,羅小九公(生於南宋景定二年),從江西寧都遷寧化,遂徙廣東興寧,清乾隆二十三年羅瑞鳳從興寧移居龍崗馬祖頭立業,始建「鶴湖新居」,其子孫繁衍,遍及海內外。

據1997年「梅州羅氏族譜編委會」編纂啟事,唐末昭宗時,鹽鐵史羅儀貞為翰林學士,因避戰亂,遷虔化縣(即今江西寧都縣)。後裔數十年後,再遷福建寧化石壁,南宋末,蒙古入侵,由閩入粵,分居梅州各地。羅姓繁衍發達遍及贛閩粵,後裔再有分遷湖南、四川、浙江、台灣、廣西等地,以及南洋群島等地。羅姓南遷贛閩粵,經千年演繹成了客家大姓之一。

Ⅵ 歷史上的羅姓名人

1、羅珠,(公元前年——公元前155年),世人尊稱:羅珠公,字懷漢,號靈知,生子六,漢高祖5年,(公元前201年)羅珠出任江西九江協從灌嬰侯,始築南昌城,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羅珠奉命調進京任治粟內史主管農業。

官拜相同大司農,乃西漢一代賢臣。漢高後5年(公元前182年)呂後臨朝稱制,綱常紊亂,羅珠謝病辭官不仕,隱居洪崖山,羅珠公逝於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丙戊九月十八日辰時,享壽九十一歲。

2、羅友,晉襄陽人,字宅仁。博學能文,桓溫辟為部屬,但未重用。一天,又有人被任命為郡守,桓溫會集僚佐為此人餞行,只有羅友姍姍來遲。桓溫問他因何來遲,羅友答:途中遇見鬼取笑我,說,只見你每次送別人去作郡守,卻從未見別人送你去作郡守。

我先是害怕,後來又覺得慚愧,傷心落淚,故而來遲。桓溫聽了,也覺得怠慢了他而心中不安。不久,羅友就被任命為襄陽太守,以後還當上了廣州、益州二州的刺史。他處理政務,只管大事,不存小察,吏、民都感到安定。

3、羅企生,字宗伯,豫章人。多才多藝。最初任佐著作郎,殷仲堪鎮守江陵時,推舉他做了功曹。企生多次陞官,直至擔任武陵太守。企生還沒到武陵就職,桓玄就攻打殷仲堪,仲堪又讓企生擔任諮議參軍。

4、羅隱(833年-909年),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代詩人。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

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5、羅良(?—1366年),字彥溫,號雲嶠,福建長汀人,元朝將領。生年不詳。元至正四年(1344年),南勝(今平和縣)畲族農民起義軍首領李志甫率兵圍攻漳州,守將搠思監戰敗。

羅良變賣家產,招募鄉兵,跟隨平章別不花清剿李志甫起義軍,以功擢任長汀縣尉。繼又平定戰亂和清剿農民起義軍,升漳州主簿、南劍土翼千戶、漳州新翼萬戶。

Ⅶ 中國古代羅姓名人

羅 珠:字懷漢,號靈知,稱大農令,又稱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黃帝一百0八世孫,鄶公四十一世孫。生於湖南瀏陽,後徙豫章(江西南昌),卒於漢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時,壽九十一,葬南昌新建縣大平鄉西山大嶺山。為羅姓始祖。

羅 友:兩晉時期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晉室南遷後深受器重,任襄陽太守。

羅企生:晉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藝,曾任武陵太守,為官剛正為人忠直,「企生盡忠」為一代佳話,與其弟的羅遵生被世人稱「忠孝一門」,是最早為羅氏贏得巨大聲譽的人。

羅士信:唐代軍事家,即隋唐演義中的羅成,濟南歷城人。少年英雄,隋唐之際的一大虎將,在演義評書中,將羅士信描寫成可與神人般的李元霸打個平手的人物,足以看出後人對羅士信這名少年虎將的喜愛程度之深。

羅 通:唐朝軍事家,隋朝鎮守遼東名將羅藝之孫,為唐抗擊外敵立下赫赫戰功,傳下「羅通掃北」的佳話,贈封護國舍人,一生故事多編劇為中國各地方戲武戲表演,且廣為民間道教立廟祀神至今。

羅 隱:唐代文學家,餘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筆鋒犀利,魯迅謂其所著〈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

羅 鄴:唐代詩人,餘杭人。有"素有英姿,筆端超絕"之譽,號"詩中虎",為唐代"三羅"之一。

羅從彥:宋代理學家,字仲素,號豫章先生,南沙劍州劍浦人,閩學四賢之一。

羅 存:宋代畫家,今河南開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畫,極有韻致,時人評價他的畫作,"披圖便知登高望遠,魚鳥往還,浩然有江湖之思"。

羅 點: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官至代理兵部尚書。淳熙二年(1175)舉進士第二名,即謂「榜眼」。初授定江軍節度推官,受到漕運使趙汝愚的賞識,薦為太學博士。

羅洪先:明代理學家,江西吉水人。為嘉靖八年狀元,傳承「王學」之說的儒學家。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遊記》一卷。

羅 牧: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江西寧都人。工詩文、書畫,喜飲酒,善制茶。其畫林壑森秀,筆法多變,水墨清潤淋漓,畫風深沉粗獷,是「江西畫派」的創始者。

羅貫中:元末明初傑出小說家,今山西太原人。相傳他一生作過"十七史"演義,現存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其中代表作《三國演義》(簡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羅 聘:清代著名畫家,為江蘇甘泉(今江都)人。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其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為"揚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羅隆基: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江西安福人,字努生,又名國琅,筆名生輝、野度。他是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也是最終沒有得到正式平反的六位右派之一。羅先生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奇人,他是唯一一個敢於反抗兩黨威權統治的人。

羅 拯:宋代祥符(今河南省開封縣)人,歷任通判、轉運使等職,處處以國事為重,並因剛正不阿而著稱於世。

羅 靖:宋代著名學者之一,長於二程理學,被後人稱為「四先生」之一。

羅 願:歙縣(今屬安徽省)人,南宋學者,博學好古,工詞章,高雅精煉。著有《爾翼》及《鄂州小集》。

羅 聘:祖籍安徽歙縣,清代著名畫家,其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為「揚州八怪」之一。

羅從彥:宋南劍(今福建南平縣)人,人稱「豫章先生」,為「二程」的再傳弟子,謹守程氏之學,著有《遵堯錄》、《春秋指歸》、《豫章集》等。

羅處約:北宋詞人,太宗時進士,其作品在蘇杭間多傳誦。著有《東觀集》傳世。

羅仲通:宋代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人,為當時著名畫家,他工畫墨竹,其作品被世人加倍珍惜,但傳世作品不多。

還有一個
羅貫中,
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來最暢銷的古書之一。

Ⅷ 玉林歷史人物

李紹昉
李紹昉,乾隆五十二年舊歷二月初二日亥時,李紹昉誕生於清灣鄉硃砂村樹樓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舊歷四月十六日丑卒於桂林,後移葬於清灣鄉鳳塘村陳埇深陂(土化)山。
李紹昉才華卓絕,在中舉之後,聲名遠震京師,為嘉慶皇帝殿試欽點的「復元」,並因此成為科場佳話。李紹昉秉性忠耿,持身廉潔,雖從政二十多年,落得兩袖清風,家境蕭條,此人所共
知之事。
紹昉於道光五年(1825年)丁父艱回里,服滿生,籌建奎光塔於縣城東六巷大嶺頂,塔高九層,一百尺。紹昉寫《奎光塔上樑文》。塔於道光十年十月建成,咸豐七年(1857年)被匪焚
毀。 紹昉在建塔期間,應廣東高廉觀察使之聘,到高雷書院講學多次。 紹昉題黃鶴樓聯:「詩在上頭多,看江水依然,誰復唱銅琶別調;仙如招手至,問梅花落未,我欲聞玉笛遺音」。

曾肇圖
玉林林大泉塘村人(今茂林鄉),是從廣東省興寧州於清道光初遷來定居的。曾肇圖雖出生於書宦之家,但不曾讀過書,家貧如洗,初來時只得在茂林橋擺賣茶水謀生,因言語不通,常
被土著視其為侮辱、剝削的對象。
大約在清道光初,曾肇圖由一個農村貧民,變為富翁。時人皆說其是「富甲玉林州」。
變富後,「有錢不識享福」是鄉人對他的評語。他仍保持著過去勞動者的本色,穿大襟土布衫,戴大母笠,著草鞋勞動,在家是這樣,出圩入城也是一樣。
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清州宮王彥和倡導的大修州城的募捐開始了。曾肇圖接邀請信後,派晚子曾韋滿代表參加。曾韋滿執筆書「曾肇圖認捐五千貫」(考清未出版《玉林州鄉土歷史教書》所載:則以曾重光名義認捐的。)還說:是五千貫,包足亦可。這次獻捐以曾肇圖獻捐最多,論功行賞,功績最大。
玉林州城建築完成了,其規模之大,建築之牢固,外觀之壯麗,除桂林皇城外,冠壓全省。「千州萬州不如玉林州」是百多年來兩粵人民對玉林城的贊歌。以後不少次戰亂,轉危為安,
均賴此城垣,群稱「玉林城是福地」。
在贊揚玉林城的同時也贊揚曾肇圖慷慨捐獻大修玉林城的功績。有說「由南門至東門的一段城牆是曾肇圖捐修的」,「由南門經東門到八角樓這一段是曾肇圖捐修的」,「西湖池萬壽宮
是曾肇圖包修的」,雖似屬誇張,實質上都是贊揚曾肇圖。可是後來《玉林州志》登載大修玉林城事跡時對於曾肇圖的功績卻一字不題。
曾肇圖軼事,是從清道光至今百多年來在玉林五屬各縣流傳很廣的故事。各地傳說在情節上是略有差別的,而內容卻基本相同。有不少人對曾肇圖慷慨捐修玉林城而予以贊揚;又有人以
曾肇圖是布衣,雖然捐資修城有功,不應載入史冊;有人以其行動是故意造作出乎常理之外,而把他作為嘲笑的對象;也有人以此是心有痛苦,是咬牙,不是好笑,予以同情。

Ⅸ 廣西的羅姓的來歷

===================================================================

很高興在網上遇上羅姓。向您推薦一個網站---------羅氏通譜網,網址是http://www.luoshi.net/news1/default.asp
希望對您有用。
===========================================================

廣西羅氏源流考

時間:2003-11-6 20:08:47 來源:羅氏通譜網 閱讀4390次

(1)容縣羅氏基祖
容州市境內羅氏基祖,是自宋、元、明間,陸續從廣東徒遷入容定居的。目前有不同基祖宗支十多支。分布在容州境內八十多個村落,後發人丁計不少於19000多人,裔衍人口超過2000者有沙棵羅、長河羅、大鵬羅、六王羅、泗關羅等基祖。其它宗支:如黎村羅、菠蘿塘羅、三窩水羅、西章羅、綠蔭羅裔發人丁累計也有800以上。
沙棵羅氏,先祖從廣東嘉應州寧縣東廂地遷居羅定東安川心白石社。入容始祖仕旺公於明末崇禎年間到自良圩謀生,於清初移遷順里太平沙棵垌開居創業。二世顯貴,配劉氏,生六子:名威、名亮、名廣、明興、明秀、明發。現黃蟮堂、平坡、中信、舊洲棒射村均屬沙棵基祖後裔。台灣、南洋各國亦有仕旺公後裔客居經商。名譽 、名秀、名發子嗣有待查實。仕旺公裔今已衍發至十五代。
松塘、長河、白飯三處羅氏,同屬來自粵東韶州英里,信務社黎垌。四世祖時諸兄弟各自謀生,淑仕公由黎垌移居水邊鳥石垌。六世祖英玉於清乾隆初年由廣東到長河街對面香塘入贅黃家江氏。七世祖昌鼎也遷籍容縣長河街。昌武公遷至長河沖松塘。八世清漢公由長河街移居白飯口。清洋公居白飯沖肚。從此形成四大房永世長興。
六王羅氏-遠祖始於隋朝末年由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垌葛藤村,遷廣東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白石社珠璣巷定居。宋淳熙年間,因戰亂,吾祖特公,名國器,舉家逃至廣西梧州府岑邑荔王(即今南渡鎮荔王村)沙梨化定居。後裔大經公於明末清初年間,遷容六王鎮維村定居。距今已300多年,大經公乃容縣六王始祖。後裔分居維村、大公、六位、六槐、譚螺、譚禾、雙頭、座塘、上垌等村鎮。
大鵬羅氏-是洪德公後裔。其分支文享公移居福建漳州,生四子,三子德成、四子德昭遷興寧鐵羅坑開基。數年後德成公遷南雄珠璣巷白石社,配陳氏,生二子:章麟、章恆;章恆長子紀公移籍順德;次子綱公遷居羅定;三子績公遷居陽春;四子繼公遷居岑溪西鄉黃荔花梨地居焉。數年後,繼公之次子第元遷居順里長奇,約於明末移居風水寶地十里大鵬創業。入容至今裔發到十九代,丁旺勢強。後裔散居各地,或居台灣、馬來西亞等地,民國文官司武將曾稱譽容州。
泗關羅氏入容始祖貴仲公,祖籍廣東德州合龍村五府社,於明朝天順七年遷籍容縣,先在東華瓜村暫住,後遷泗關雍塘定居。後裔發展到二十三代。蓮塘羅、長興羅、石寨羅、松山羅、縣底鎮羅、東瓜羅、平山羅、北流小一里塘頭羅均源於貴仲公宗派。
(2)賀州地區羅氏

賀州市信都地區包括信都、甫門、仁義、靈峰等鄉鎮,古稱封陽縣,為羅姓聚居地,有「無羅不成縣」之謂。有羅氏人丁六萬多,占當地人口三分之一。
* 十甲始祖為珠系47世孫彥政,於明朝洪武初年因避亂,自金陵(今南京)徙遷廣西平樂封陽縣蘆岡(今賀州甫門三元村)開基,為最早遷居廣西桂東地區羅氏開基祖之一。600多年,繁衍25代,七傳元紳,開基賀縣桂嶺白泡羅屋寨,元軫分遷桂嶺黃寨,八傳輔明移居公慶,健儒占籍賀街,九傳萬殊分遷大寧楊梅,萬興分居桂嶺蓮花,啟運移遷桂嶺平安,元謂移籍門樓等。彥政後裔播遷賀州甫門、信都、仁義、靈峰、步頭、賀街、鵝街、桂嶺、公會、蓮塘、大平、水口、沙田等鄉鎮、柳州、梧州及廣東封開縣南豐等地。其班衍詩日:
彥福顯榮化,富元煥英昌,祥應澤潤色,品超益世揚,義厚淵源久,仁深對譽香。
* 三甲仁義渭河羅氏始祖47世彥邦生四子:仁通、仁祥、仁富、仁貴,分四大房,其後裔57世子茂為仁義渭河開基祖,配黃氏,生子仲回→復誠→宗經→賢重→璧,字東晟,浙江會稽縣令,升靖江府事,配張氏,生七子:一龍、一鳳、一麒、一麟、一鯤、一鴻、一鵠。
* 一龍,字子雲,配盧氏,生三子:大順、大化、大治;大順子孫居石龍,分支蒼梧沙頭橫江大片村;大化子孫居渭河;一麒配陳氏,生子大本,後裔居大榮、牛坪頭;一麟,字瑞書,配馮氏、祝氏、黎氏、陳氏,生二子:大相、大魁;大相子孫居渭河、大榮、勒竹、西輦、官坡;大魁子孫居渭河、浮蓮、百福;一鯤,字雲衡,配蒙氏、黎氏,生五子:大觀、大煥、大彰、大壯、大霖;大煥子孫居渭河寨荔枝根、旺民寨;大彰子孫居渭寨;大壯之孫顯傑自仁義渭河移居新田、獺窩、西輦、雙橋、關塘坪、渭河;一鵠,字雲隱,生三子:大賓、大卿、大年,後裔居渭河、林洞。
* 48世禮三公,由南京移居三甲仁義村開基。生二子:以良、以才,分二大房,已繁衍25代,傳至十六傳碧龍,支分本坊東沖東慶村開基。
* 甫門三沖桂洞開基祖彥從公,於明洪武三年跟隨權叔祖朝秀(時任桂林臨桂縣知縣)到衙議事。叔祖解組回京,彥從公則來封陽縣沙田寨升科開墾,其後移遷三桂洞立籍,至今已600多年。
* 甫門笛口村開基祖彥興,字興詩,明洪武初年因避亂,自南京遷此定居。生三子:福經、福緣、福紅。至今歷600餘年,世傳二十四代。
* 蓮塘基祖65世緯經公,清乾隆庚寅歲生於廣東興寧,與弟緯卓遷廣西賀縣蓮塘。兄配林氏,生二子:勝奇、鳳奇;弟配林氏、生子:爵奇,已延衍九代。
* 大拱橋羅氏基祖應為52世9公後裔。因族譜被蟲蛀,先祖名諱失考。十傳至福林、福炳、福康兄弟;福林配陳氏,生五子:仲弼、仲昭、仲蘭、仲徑、仲八;福康配劉氏,生子魁英、仲廣;福康偕侄仲蘭於清同治三年自長樂縣棉洋鎮坑口遷賀縣蓮塘大拱橋立業,至今已衍八代。
* 沙田基祖為南秀、應良和昌火、昌旺兄弟。南秀自惠州歸善縣青潭約何洞社三坑杉子園遷賀縣沙田逸石開基;至今已七代;應良自廣東徙廣西昭平縣水源沖,後移籍賀縣沙田帽山,已生息七代;另有庚先、桂福、苟秘先祖,分別由廣東嘉應州或公會、鍾山羊頭遷入,上世欠詳。
* 南鄉基祖為法政、法旺兄弟。於明朝成化二年二月初八隨帶湖南烏石廟祖宗香火,自湖南江華縣金田洞鎖枝寨徙遷賀縣南鄉竹根寨落籍,至今已傳23代,子孫分居初洞、大湯、杉木、大寧、螺石等地。配黎氏、陳氏,生子玉和、元春、元光;車地基祖穆漢公,則由賀州桂嶺白泡遷入。
* 大平古那基祖尊明公,原籍廣東懷集石東鄉大村,於清咸豐元年攜妻、子啟文、啟成遷入,已傳六代;另一支現和公則於清咸豐戊午歲,從蒼梧到沙頭深塘雅運沖遷入,已衍六代;大平街文韜公,由廣東清遠遷廣西蒼梧沙頭,遷移居賀縣大平,已傳十代。
* 沙田道西基祖57世經鳳公,是昭遠-友臣後裔,原籍廣東興寧縣黃塘里,生子統侖;統侖,妣余氏,生二子:炳臣、偉臣;炳臣生子元洪、元習;元洪,生五子:傳秀、接秀、立秀、春秀;立秀與弟春秀於清末由廣東興寧縣黃塘里龍坑堡,以沿途補鞋為生,遷來廣西賀縣沙田道西開基立業,妣梁氏,生二子:世琳、世蘭;世琳妣黃氏,生三子:永福、永祿、永章;世蘭妣彭氏,生四子:永利、永祥、永禮、永齡;春秀妣國氏,生子世球;世球生子永安。
* 三川坡羅氏基祖為元善公後裔:50世元善→51世洪進→52世銘9→53世9→54世才勝、才利、才蔭。
▲才勝→55世赫恕→56世福進→57世應聰→58世鳴→後裔元琳由龍川遷賀縣三圳坡開基。
▲才利→55世友全→56世福孫→57世應養→58世龍→後裔元琳由龍川遷賀縣石龍灣開基。
▲才蔭→55世先聰→56世文晉→57世經一郎→58世日化→後裔作成遷賀縣桂嶺上咸開基。
賀州地區人傑地靈,羅氏後裔昌盛,崇文重教之風濃熾,賢人英才輩出。明朝有藩內府六鎮正統兵,官都督府兼提督錦衣衛錦鼎公;廣東 萬州通判羅毓;清朝出過進士羅易贊等共十八人;民國有第一屆國大代表、廣西省政府咨議羅世澤、曾任兩廣總督衛戌警備司令、廣西省辛亥革命軍統領,授六等文虎勛章羅世甫、國民革命軍第七獨立團司令、陸軍少將羅傳揚等;今有留美博士羅宇、留德博士羅三胞兄弟及一批多才博學後昆。
(3)鍾山羅氏基祖-支分太平、上洲表塘等地
* 清塘江和基祖啟鳴公原籍江西吉安,於明朝遷湖南承德居焉,後轉遷清塘開基,迄今歷300多年,廷衍十五代。五村嶺基祖福位公攜子正明、侄正祥,於清咸豐年間由湖南衡陽府清泉縣塘河皂入,迄今歷150餘年,世傳九代。大埠屯基祖時穩公,原是富川紅花古樓元金公之苗裔,移居大埠屯至今已繁。
* 同古路底基祖善武公,因生活億迫,於清康熙年間從廣東流浪到鍾山公安新婦山暫住,後移籍同古路底村,迄今世傳十五代。裔孫羅錦新留學美國,現為廣西師范大學教授。同古板橋基祖贊勝公,於清康熙年間從湖南遷入,已世傳十八代。
* 英家東平門樓竹村基祖廣通、廣英、廣興兄弟因逃荒,於清咸豐年間從廣東陽春縣梆井寨移居該地,迄今有150多年,世傳九代。溪波基祖正紀,又名元祥,於清康熙年間由紅花古樓村移居牛廟,後又攜子自會、自學入籍古樓開基,迄今已300餘年,傳十四代。
* 上洲基祖上科、上達、上美兄弟,於清朝中葉從外地遷居於此,迄今250多年,世傳十二代,並分支立頭村、大平村、羊頭街、同古等地。
* 東樂街基祖道和,其先祖永芳,從江西逃兵荒到湖南永州喜塘鄉陡村立籍,十六代至道和公於清光緒年間,再遷東樂立業。筍塘基祖慶進公,於明朝末葉,從湖南入遷於此,迄歷400多年,傳廿一代。
(4)藤縣羅氏基祖-支分木依、梅沖、木花咀
* 木依基祖舜一、舜二兄弟,其先祖於清順治十六年自廣東翁源縣醉翁嶺九牛鋪遷梧州居焉。三傳舜一、舜二兄弟遷瓦窯大屋垌開基。其後舜二公以賣墨硯為生走江湖,走向不明。其長子振亨,於清乾隆五年遷石橋鄉木依村開基。已衍十四代,有紅丁2500多人,並支分和平雷廟、韓沖、大心坡、大平瓦廠、大塘、平福古憑,古龍大村、合龍、上寨、四竟、水兒沖、東榮夏垌村等地。
* 新慶梅沖基祖喜振公,其先祖居金雞秀成村,生三子:長子移籍容縣,次子居天平鄉,三子遷梅沖開基,支分巢垌,延衍十二代。
* 金雞木花咀基祖仁慈公兄弟,於清康熙年間從廣東龍川縣寧都耙卡社遷藤縣北流河口後,兄弟分手,一溯潯江而上,後下落不明。一沿北流河、義昌江走,到達金雞大平、白藤山、文帝等地暫住數年,最後定居木花咀開基。已歷300餘年,傳十二代,後裔1000多人,分支打鐵咀、扶泥垌、學沙村、古相、旺國、蒼梧夏郢、倒水暨南寧、柳州、梧州及雲南等地。
(5)富川羅氏基祖-支分竹稍、觀音塘、大田寨
* 竹稍基祖文富公,於清康熙年間,由湖南江華縣濤圩梘頭村遷入,迄今世傳十七代,裔孫朝才公分支本榔寨亦已繁衍十一世傳。
* 觀音塘基祖芳盛公,清末從湖南江華縣塘下洞遷入,到今已繁衍七代。
*柳家鄉大田寨基祖萬盛公,於清乾隆年間從湖南道州流浪至此定居。
(6)、蒼梧羅氏基祖-支分京南純涌、夏郢沙路、分界村
* 京南純涌基祖顯真公,明朝中葉由廣東南友珠璣巷遷廣西永淳縣,後於正德初年移居純涌開基,迄今歷400餘年,繁衍二十代。其十四傳孫羅棟材,登清光緒庚寅恩科進士,授廣東川縣正常兼理化州府職;羅梁材,中同治十年舉人第一名,任廣東封開縣正堂,擢封開府府台。
* 京南城洞 沖尾基祖文敬公,於清順治年間由廣東遷入定居,迄今已歷300多年,世傳十七代。二傳法通、法綱;三傳芝英、芝傑。裔孫分居多賢、龍江水、立蛤、獅寨、古東、文科等地。
* 夏郢沙路村基祖海真,原籍江西。相傳於明朝洪武年間由南雄珠璣巷遷思委喜祚村定居,迄今已歷400餘年,世傳21代。清乾隆年間,八傳羅錦燦贈文林郎,其子瑤光、孫秉學父子榮登進士。
* 分界村基祖志統,於清康熙年間由廣東羅定縣連灘村拭攜妻史氏、子君相、君錫、君榮遷入,迄今已歷200多年,世傳十二代,君榮後裔支分梧州珠品村定居。
(7)、柳城羅氏基祖-支分古仁、西安村
* 沙埔古仁羅家屯基祖華公,由賀縣蓮塘長嶺遷入,至今已衍七代。另一基祖新福、新德、新全兄弟,於清光緒三年,從昭平鞏橋對步村遷入開基。
* 西安村基祖朝瑾公,為洪德大六公後裔。於清同治年間,朝瑾公後裔其恩由廣東恩平西路坪塘上村遷柳城縣西安村西岸屯定居,迄今120餘年,世傳六代。
(9)、興安羅氏基祖-支分升坪、白竹園、鐵爐村等地
* 升坪大神嶺基祖春益公,原籍湖南湘鄉,由於兵災,移居廣西興安華江升坪村開基。裔孫分居升坪三條糟、大嶺老、老街等地。
* 白竹園基祖能公,於明 弘治成戊午年由江西呂侖縣蜈蚣壩遷徙湖南東安井頭圩魯家田,後遷廣西甸村、花橋羅家、曾家園、白竹園、全州炭棚、楊家莊等地。
* 畔村基祖庭華公,於明萬曆年間由江西瑞金遷入,迄今歷400餘年,世傳十六代。
* 蓮塘新村基祖興輔公,祖父賢佐,原籍江西吉安府理民縣急水灘鵝經大丘,進士出身。於明永樂乙未年升授湖南永州知府,落籍城北石馬塘。至七世祖仁卿公遷居零陵縣辛興里九甲小板田,繁衍至二十代。清乾隆庚申年由臣廉公升授廣西安縣正堂,而定籍西鄉大營村。支分娘娘廟、通濟、戴花鋪、大溶陸家凸等地。始祖聖授公迄今660多年,傳世30多代。
*灣嶺基祖必富公,原籍江西廣陵府(今吉安市)贛江上游之羅家頭,於膽正統四年遷湖南新寧縣金石田中。妣彭氏,生四子:榮、貴、銘;榮遷居西蜀;貴遷雲南立業;華、銘兄弟隨祖居金石鎮石灣田中。華公傳十代,至正滿公,其子:成成柏從湖南移居廣西全州縣蕉江鄉石橋村。於明正統戊午年,我祖時王、時相由湘遷入,而進顯移居洞江司門台背,迄今歷562年,繁衍二十四代。
(9)、靈山羅氏基祖-支分那案、大竹麓等地
*太平鎮那案基祖貴松公,乃是洪德-大一公十二傳裔孫。於清康熙丙午年從廣東高州府石城縣丹竹水村遷入。迄今已衍傳十五代,1,000多人。後裔支分那案、那露、平天、那霧塘等地。
*太平鎮大竹麓基祖光松光,是洪德-大一第十二代裔孫。於清康熙丙午年,從廣東高州府石城縣丹竹水村,與貴松史弟同遷廣西靈山縣,光松公占籍大竹籍大竹麓開基。後裔分居大山村等地,已傳十五代,100多人。
(10)、合浦羅氏基祖-支分總江口、上那隆、白沙湖口
*總江口基祖世雄,號茅坡。於明正德年間,隨母曾氏淑蘭從福建汀州府遷徙靈山大山,後又移到合浦 總江口開基創業。迄今已傳十八代,20,000多人。後裔支分西場、岑屋寮、北海、南康、烏家、沙崗、星島湖鄉、那麗等地。
*上那隆基祖尹贊公,生於清康熙庚子年七月肝廣東潮州瘁大埔縣大麻鄉。於康熙年間遷徙廣合浦西場上那隆立業。至今已傳十四代,1,500多人,分布西場圩、馬屎溝等處。
*白沙湖山羅氏,源於廣東大埔湖寮洪德-大一公後裔。於清乾隆年間,德垂公十七世系羅上鳳
湖寮三塘辰、唇隨主考官覽廉州府,慕戀山清水秀,攜妻兒卜居白沙鎮開開基創業。二百多年來蕃衍十代:上鳳生五子:書登、標登、榜登。書登嗣子公纘(詩登長子過繼)生子安喜(失考)。詩登生三子:公贊、公碩、公乘(失考)。標登嗣子長庚(揖登長子過繼,失考)揖登生八子:長庚、長寧(失考)、長壽、長發(失考0。長壽生三子:安謙、安埠(失考)、安瀾。安謙生子憲斌、安瀾生四子:憲敏(失考)、憲淳(失考)、憲明、憲達。
(11)、欽州羅氏基祖-支分板城
板城基祖宥廣公,乃洪德-小六公九傳裔孫。於明嘉靖年間,與同鄉古屋村兄弟一起從廣東嘉慶州鬆口溪南下寨遷欽州板城立業。迄今已傳傳二十三代,繁衍15,000多人,分布於小董、大寺、貴台、久隆、大番坡、明陽等地。
(12)、橫縣羅氏基祖-支分南岸、中團村等地
*新福南岸村基祖元廣公,字振揚,乃洪德-小九-新翰第十世代裔孫。於清代嘉慶二十年,由廣東歸善縣梁化屯水井鄉遷入。迄今已傳十代,繁衍500多人。
*校椅鎮中團村先祖枝通、枝發、枝旺三兄弟,明朝年間人氏,從何處遷入待考。繁衍至今已廿一代,1200餘人,是橫縣大姓之一。其衍為;枝有朝惠,明傳國寶,金玉文中,聖法思達,士居正大,廣其仁聲。至「廣」字輩為廿一代。
(13)、邕寧羅氏基祖-劉圩班嶺
劉圩鎮班嶺羅村基祖海好公,於元朝末年,由廣東南雄珠璣巷遷廣西南寧蘇羅安吉,後移籍邕寧羅村落業。至今傳世二十四代,6,000多人,後裔分播於百濟板羅、屯元、佃肥、靈元、山尾、羅屋、長灘殿城、小董老羅嶺等處。
(14)、馬山縣羅氏祖先來自多路。其中一路來自山東。傳山東祖先羅彪生四子二女。長子羅洪周、次子洪勝、三子羅洪忠、四子羅洪昌。洪周、洪忠、洪昌三兄弟於明隨王守仁南下廣西。戰事結束。洪昌留在馬山。現在的百龍灘鎮的弄昌、大隆 、大完、在球各村羅氏大都是洪周子孫;現在的合群、喬利等鄉的羅氏大都是洪忠的子孫。
另有加方、古寨一帶的羅氏,部分是從河池一帶遷來的洪昌子孫。加上從廣西各地遷來的羅氏子孫,其人數在馬山,已有萬人左右。
(15)、岑溪中村基祖
岑溪南渡中村始祖羅第合是洪德公後裔。先祖由福建移居廣東南雄珠璣巷白石社。明末期間因世亂,其斗恆公之四子各分散謀生:長子紀公一支遷至順德;次子綱公一支遷至羅定;三子績公一支遷至陽大;四子繼公攜子第榮、第源、第合同避難至廣西梧州府岑漲縣西鄉黃荔花梨啟。越數年,第榮遷北流鴨榔;第源遷容縣鵬沖;而第合則留居黃荔花梨啟。妣廖氏,生一子:嘉現;嘉現妣陳氏,生子錫俊;錫俊妣廖氏,生子大任;大任由花梨啟再遷現止中村。迄今千300餘年,世傳十五代。八世孫羅桂中已丑科舉人;十三世孫羅宗南畢業於政法大學,行廣西自治區榮改局書記;羅桂松(女)畢業於廣西大學,任自治區物資廳副廳長。
(16)、昭平古盤等地基祖
*仙回古盤始祖羅任才,原籍廣東翁源縣。於清朝中葉期間攜子羅新仔現址而居,迄今已歷200餘年,傳世十三代。其八世孫羅紹徽北京大不畢業,民國時期曾任《梧州日報》社長和廣西恭城、都字、永淳、荔蒲、花梧等縣縣長及平樂專員兼保安司令、昭平縣國大代表。
*古袍花羅村羅氏,是花梧縣京南純沖開基祖羅顯真的後裔搬遷來此定居,迄今已繁衍十九代。
*走馬坪大坡羅氏,是該縣北陀黃竹閣開基祖羅天賦的後裔,迄今世傳十一代。
(17)、賓陽羅氏基祖
始祖華爵公,號義勇,行羅四郎,祖籍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延藤村人,於明朝崇禎年間任廣東高州石城縣都聞府副總兵,擢廣西南寧左江總戎,蒞任而終。妣曾氏,生一子:奕乾,號大郎,年方九歲,難回福建,祖妣攜子卜居廣西思源府賓州馬村團居焉,即今賓陽縣蘆圩鎮大羅村。生歿未詳,塟於馬坡嶺二龍崗。妣鍾氏,生三子:大郎(妣蔡氏三娘)、七郎(妣范氏一娘)、十郎(妣江氏三娘)。後裔已衍二千多人,分布於賓陽、上林、鳴武、來賓、田東、龍州、都安、海南等地。由於世遠年湮,族譜殘缺,只知派衍。
華乾元國廣漢正煥世承,先錫儒仁本,書聲日慶明。
(18)、東蘭丹州基祖
邕祖羅海玉、原籍山東。於宋元9七年隨狄青將軍南下,後定居東蘭丹州。至第八代孫羅世貴在九里府做官,世貴之子羅國才從軍,入王守仁部。後定居忻城縣新圩弄岑村板老屯。羅國才生九男一女,具後裔散居於忻城、來賓、上林、馬山等縣地。
(19)、忻城新圩基祖
始祖羅國才,原籍山東。於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隨同王守仁督師廣丁。而後解甲歸田,卜籍忻城縣新圩鄉弄海村。生九男一女,公將其寶劍折為九段,分給九子各持節,作為久後相認作憑證。公歿後塟上泵。從魯至桂已有600多年,子孫繁衍至「士」字輩,世傳十六代矣。

(本基祖史料由羅敬波、羅紹彰 羅斌、羅森 羅賓、羅仁甫 羅居殿、羅居俐提供)

Ⅹ 羅氏歷代名人

漢朝

羅珠 豫章羅氏始祖。號懷漢,仕漢高祖治粟內史,改參軍知政,官拜相國大司農。
羅居厚 二世,字延相,號竭中,珠公長子,居西山。仕漢武帝時襲父爵大司農。
羅忠 三世,字子忠,號昱齋,居厚公長子,居九江。仕漢武帝時,為宗正。
羅悉 三世,字子立,號敦篤,居厚公次子,居西山。仕漢武帝官延尉。
羅臣恭 四世,諱禹,字舒泰,號容真,悉公次子,隱居西山。漢本始間仕長樂少府。
羅奉 五世,諱誠,字奉誠,號好尚,臣恭公長子,居新建。漢綏和二年為諫議大夫。
羅諶 五世,字道尚,臣恭公次子,居湖廣來陽縣。漢元始間為執金吾將軍。
羅徵 六世,字可證,奉公次子,居西山。漢建武元年為南陽太守。
羅達 七世,字彥銹,徵公長子,居新建縣忠孝鄉西山黃古巷。仕漢永元年為大中大夫。
羅葉 八世,字秀茂,號立城,達公長子,居武陽。漢永年時為河南大尉。
羅暹 九世,字奇節,號祐郎,葉公長子,居西山。漢建和時為屯騎校尉。
羅升 九世,字奇楨,號祈郎,葉公次子,居武陽。漢建和六年,官拜光祿大夫。
羅茂 十世,字季實,號祀山,升公次子,居徐埠。漢末為東郡太守。
羅霄 十一世,字公盟,茂公次子。仕三國吳安成郡守,因號羅三總管。
羅佐 十二世,字令恭,霄公長子。仕三國劉先主為折沖中郎將,建興元年,卒於陣。

晉朝

羅育 十二世,字令育,冀公次子,居湖廣夷陵州宜都縣。仕晉為榮陽令。
羅澄 十三世,字公浩,號潔生,令恭公長子,居南昌縣黃河陂。晉武時為兵曹參軍。
羅瑭 十三世,字公秀,號柏林,令恭公次子。晉太康時辟佐郡政。事詳於傳。
羅文通 十四世,字詔賢,瑭公長子,居豐城縣。屢詔不起,因號詔賢先生。
羅文慧 十四世,瑭公次子,居豐城縣。仕漢府尚書郎。
羅鍾 十五世,文通公長子,晉建武時舉秀才,戊巳授校尉。
羅鐵 十五世,文通公次子,隱居象牙崗西源。晉建武時舉秀才,為議郎。
羅鏗 十五世,文通公三子,隱居象牙崗西源。晉大興元年舉秀才,為太子舍人。
羅含 十六世,諱綏,字君章,賡公子,居湖廣耒陽縣。晉建元間桓徵為秘書郎。
羅縷 十六世,字尹章,鏗公次子,居豐城縣。晉興寧時為奮武將軍。
羅洞 十六世,字茂章,儼公次子,居泰和縣古岡。晉孝武帝間溫嶠鎮江州請別駕。
羅福生 十七世,俊章公長子,居豐城縣。東晉太元間仕北魏武帝典庶事參軍。
羅祿生 十七世,俊章公次子,居豐城縣。東晉北魏武帝時仕內都大官。
羅企生 十七民,字宗伯,均章公長子。仕晉為長史功曹,遷武陵太守。罹桓元難,詳於傳。
羅遵生 十七世,字永伯,均章公次子。仕晉為著作郎。事詳忠孝傳。
羅綱 十八世,福生公長子,居豐城縣查村。仕北魏明帝左長史。
羅結 十八世,字曰貞,福生公次子,居豐城縣。仕後魏長信卿。
羅緯 十八世,祿生公長子,居新建縣西岡。為後魏太武帝司徒主簿。
羅昌 十八世,字邦卿,企生公次子。以孝行徵為著作郎。因父遇禍不就,詳豫章志。
羅昊 十八世,諱友卿,字友行,號開益,遵生公長子,居武陽。劉宋泰始間授侍御史。
羅崇 十九世,結公長子,居豐城縣。仕晉桓溫下政有奇,特改襄陽太守。
羅斤 十九世,字智政,結公次子,居豐城縣。仕後魏太武帝延和間為四部尚書。
羅渥 十九世,諱渥,字智渥,緯公長子,居新建縣西岡。仕後魏給事黃門侍郎。
羅煒 十九世,字智煒,緯公次子,居豐城縣。劉宋太始間仕後魏獻文帝尚書右中兵郎。
羅智達 十九世,諱道孫,昌公三子,居南昌黃陂西岸。劉宋太始間補蘭台寺正書。
羅敦 二十世,字敦中,智政公長子,居豐城縣。仕後魏太子洗馬庫部尚書。
羅提 二十世,字提所,渥公長子,居豐城縣。齊建元間後魏孝文帝為征北大將軍。
羅埠 二十世,字昭祖,智慧公長子,居豐城縣。後唐封為諫議大夫。
羅彌 二十世,字慶祖,智亮公次子,居灌城二都。從宗人結薦,官至范陽太守。
羅茂祖 二十世,智亮公三子,居灌城二都。梁武帝天監時仕庶姓府持節主簿。
羅和 二十世,字元祖,智達公子,居灌城二都。後唐封諫議大夫。
羅均陽 二十世,字利祖,智通公三子,居灌城二都。後唐封中散大夫。
羅中陽 二十世,字榮祖,智強公長子,居灌城二都。唐人中十三年追封中散人夫。
羅允 二十世,諱泰陽,字誠中,宦名阿奴,號勝一,智友公次子。官中散大夫。
羅伊利 二十一世,敦公子,居豐城縣。仕後魏散騎常侍,即儀曹尚書。
羅雲 二十一世,字任利,提公長子,居豐城縣。仕魏顯祖為給事中。
羅領 二十一世,字景彥,慶祖公長子,居鄧埠。陳永定間為左司承相,詳於傳。
羅腰 二十一工,字景義,元祖公子,居黃陂西坳。梁大寶二年為程靈洗馬主簿。
羅景誼 二十一世,怡祖公長子。以資科舉總干丁內外艱,廬墓至孝,擢豫章王國左常侍。
羅景衛 二十一世,筠祖公長子,居新建縣。梁天監五年補律學博士。
羅景明 二十一世,太中公長子,居新建縣。大通己卯年仕東魏孝靜帝驃騎大將軍。

隋朝

羅頤 二十一世,字景顯,誠中公長子,居豐城縣。隋煬帝大業時為秘書丞。
羅萬科 二十二世,諱阿奴,伊利公長子,居鄧埠羅家園。東晉仕北魏大武帝侍御史。
羅萬承 二十二世,諱蓋,任利公子,居豐城縣。仕魏世宗宣武帝龍驤將軍。
羅萬成 二十二世,景富公長子,居豐城縣。隋煬帝時補鴻臚寺史。
羅萬訓 二十二世,景富公次子,居鄧埠。唐武德時由郡吏任戎州焚道中都尉。
羅文 二十二世,字萬德,景睹公子,居西昌。仕隋為長沙王相。
羅武 二十二世,字萬年,景彥公長子,在西昌。隋大業時義授真武將軍,戰歿於賊。
羅念 二十二世,諱萬淮,字子懷,景堯公長子。東魏孝靜武定時為驃騎將軍。
羅萬卿 二十二世,景誼公子,居新建縣。仕周武帝保定間文曹禮。
羅萬龍 二十二世,行第一,景政公長子,居建昌。大同間以文學對策第一,除秘書郎。
羅萬雋 二十二世,景遇公次子。隋文帝時補刑部令史。
羅鉞 二十二世,諱鉞壯,字萬方,景顯公長子,居西昌。隋文帝時仕開遠將軍,守高平。
羅萬邦 二十二世,景顯公次子,居西昌。仕隋煬帝天官監膳。
羅證 二十二世,字官止,號福智,景哲公長子,居西山。唐貞觀時任淮揚刺史。
羅官達 二十二世,景哲公次子。唐貞觀時任起居舍人。
羅元雄 二十三世,諱殺鬼,萬科公子,居鄧埠。魏大武帝時為驃騎大將軍。
羅鑿 二十三世,字元作,萬承公長子,居湖廣耒陽縣。仕後魏尚書右僕射。
羅衡 二十三世,字元權,萬承公次子,仕後魏為輔國大將軍。
羅元鵬 二十三世,萬成公長子,居鄧埠。隋時補吏部令史。
羅 材 二十三世,字元信,萬德公長子。仕隋為齊州總管。
羅 喉 二十三世,字公布,萬盒公長子,居河南洛陽。隋時賜爵議寧郡公。
羅元暉 二十三世,萬平公長子,居灌城朱姑橋。隋文帝時為大理寺律學博士。
羅文谷 二十三世,字元勇,萬平公三子。以驍勇事唐太宗,授百騎,賜虎文衣。
羅元領 二十三世,萬卿公三子,居撫戰坪。隋文帝間仕奚官仆局丞。
羅元孝 二十三世,萬龍公子,居建昌。隋文帝時為御府局丞。

唐朝

羅元黃 二十三世,萬先公長子,居建昌。唐永徽時為中書省主書。
羅元興 二十三世,萬升公次子,居豐城。仕唐驍衛金容衛府差。
羅通 二十三世,字元亨,萬升公三子。唐武德七年以明經詔授太子建成詹事主簿。
羅仁 二十三世,字元定,官達公子,居永豐。唐初武德時為江淮招討使。
羅元稔 二十三世,官奉公次子,居新昌縣。唐永徽時為門下省主書。
羅道生 二十四世,字世法,元雄公長子,居新建縣五諫鄉。仕後魏孝文帝參軍。
羅 群 二十四世,字世憲,元干公次子,居西昌。唐咸亨辛未年舉童子科,除中書令。
羅世義 二十四世,元暉公長子,居壕湖岡。唐永徽時為中書省門下都事。
羅世襲 二十四世,元孝公子。隋大業乙亥,由王府大學士領秘書局事,後為秘書郎。
羅世昌 二十四世,元黃公四子,居西昌。唐高宗時補提錢令史。
羅世楠 二十四世,元裳公子,居豐城縣。唐龍翔中時補國子監律學士。
羅士信 二十四世,字世推,元朗公子。唐初為陝州道行軍總管使,奉敕為關中參軍。
羅世值 二十四世,元叔公子。梁末宦於建業御史。
羅 延 二十五世,世法公子,居新建縣。齊中興時仕魏宣武帝驃騎將軍,升光祿大夫。
羅志伊 二十五世,世襲公長子。唐初武德間補太史監,歷博士,轉天文博士,終太史令。
羅志堯 二十五世,世昌公子,居南昌縣。唐武德初,楚王林士宏如南昌縣事。
羅正亮 二十五世,字原友,世英公長子,居永豐。唐開元間仕秘書閣校書郎。
羅 衡 二十五世,字志量,世奠公三子,居新吳。仕陳為都尉。
羅 璜 二十五世,木山人,仕唐為江州刺史。
羅汝榮 二十五世,木山人,仕唐為實授知縣。
羅 秀 二十六世,字尹俊,志義公次子,居魏州貴鄉。唐季以武略補魏州都護軍。
羅尹耕 二十六世,志簧公子,居南昌。隋開皇時,官洪州參軍。
羅尹甫 二十六世,志堯公長子,居南昌縣。唐永徽六年,授萊州司戶。
羅至遜 二十六世,原清公子,居建昌。唐神龍元年仕蘭台督府參軍。
羅 奇 二十六世,諱昌遜,字尹泰,號白齊,志為公長子,居杭州。唐補直閣學士。
羅有主 二十七世,尹斌公長子,居浙江錢塘。仕唐錢塘主簿。
羅 岷 二十七世,字有聲,尹文公長子,居新建縣。唐奉使南詔,授禮部主客司郎中。
羅有道 二十七世,尹俊公長子,居豐城縣。唐時上書,官河源等軍檢營田大使。
羅 珍 二十七世,字有光,尹俊公三子。唐肅宗時補魏州護軍中尉,恩贈魏博節度使。
羅懷信 二十七世,至遜公子。唐貞觀初為中尉上元。死於吐蕃。
羅有守 二十七世,字目蘇,尹祿公長子,居西昌。唐天寶間致仕中書省令。
羅 性 二十八世,字漢明,號霞徑,有容公子,居豐城。仕唐以令史任將士郎。
羅漢穆 二十八世,有居公次子,居豐城。唐開元中,募授中郎將。
羅漢復 二十八世,有美公長子。唐開元中舉,拜藍田縣,轉筠陽新安別駕。
羅漢義 二十八世,字均玉,有聲公子。唐垂拱時,以子貴,贈中散大夫、少府監。
羅漢壑 二十八世,有敬公三子,居興國朝陽。唐時以鄂宗公遠薦,授尚書膳部員外。
羅漢濱 二十八世,有一公子。唐時為曹玉皋裨校,討李希烈功,授神策左衛將軍。
羅漢直 二十八世,有作公長子,居西山。唐開元中補唐尚書史。
羅漢茂 二十八世,有道公三子。唐開元間由令史任信州盛山尉。
羅 讓 二十八世,諱龜,字漢惠,有光公子。唐時為田稅部中郎將,以子恩封節度使。
羅漢傑 二十八世,字士彥,有祥公子。唐開元中,為邠王府長史,官至都御史。
羅漢弁 二十八世,號石崖子,有知公長子。唐時以明經選授范陽尉。
羅希浣 二十八世,懷信公子,隱居廬山屏風崖。仕唐為右拾遺。
羅希爽 二十八世,字鉺,懷忠公子,唐天寶時為經略使,遷諫宮轉太常寺寺丞。
羅 海 二十八世,諱琛,字漢衛,懷洛公子,居會稽縣。仕唐為山陰令,仕至刺史。
羅 響 二十八世,字輯瑞,號公謹,懷操公子。唐肅宗時為廬州刺史,遷京兆尹。
羅宏中 二十九世,字玄立,避諱加弓傍,漢明公長子。唐時以帖式仕虢州縣尉。
羅宏元 二十九世,漢穆公長子。唐開元中以善射補驍騎將軍,為右監門將軍。
羅宏直 二十九世,漢穆公次子,居豐城縣。唐時以材勇為金吾衛酋長。
羅宏簡 二十九世,字本定,漢仁公長子。唐肅宗時登有司第,懷州武德令,遷鹽鐵御史。
羅宏從 二十九世,漢仁公次子。唐開元癸酉歲登道舉科,授寶籍郎尚唐公主家丞。
羅宏歡 二十九世,諱歡,字宏慶,號仰山,漢義公長子。唐舉賢良仕河南太尹。
羅宏淡 二十九世,號天檯子,漢義公次子,居長安縣牛渚。唐以明經授長安尉。
羅宏化 二十九世,漢爵公次子,居會昌縣。為唐親王府府隊副。
羅宏愛 二十九世,漢直公子,居南昌縣木山濠。唐開元中舉帖試 授福建中尉。
羅宏信 二十九世,字德孚,漢惠公長子。唐時由平章封豫章郡公,轉封北平王。
羅宏謀 二十九世,漢傑公長子,居進賢縣。唐時舉秀才高第,調梁府倉曹將軍。
羅 仲 二十九世,字宏廣,漢臣公長子。唐天寶中以明習孫吳,中武舉科第。
羅宏羊 二十九世,漢算公子。仕唐太常寺主簿。
羅宏靜 二十九世,漢弁公長子,居鄧埠。仕唐為譙王府錄事。
羅宏微 二十九世,漢弁公三子,居南昌縣。唐時以帖式試任新興尉。
羅 春 二十九世,字仁安,希浣公長子,隱居廬山屏風崖。為唐親王國尉。
羅 冬 二十九世,字智安,希浣公四子。唐天寶時以武略授神策衛都勾判官。
羅 讓 二十九世,字景宣,漢晌公長子。仕唐任咸陽令轉淮揚節度使,江西觀察使。
羅紹博 三十世,字立名,宏啟公長子。唐建中進士,任永州刺史。
羅承韋 三十世,字紹全,宏直公長子。以武略為西原首領。
羅紹恩 三十世,宏直公次子。唐季以明經補宣義郎任潮廣枝江縣尉。
羅 福 三十世,字國祥,泰定公長子,居深洞。唐季官至尚書左僕射。
羅 祿 三十世,字國伯,號伯祥,泰定公次子,居深洞。唐季為尚書僕射左司郎中。
羅國貞 三十世,泰定公三子,後居羅坊。唐季為尚書僕射右司郎中。
羅紹忱 三十世,字立敬,號玉崖,宏愛公長子。唐會昌五年舉二十六名進士。

閱讀全文

與玉林羅姓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