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陳姓歷史名人的故事

陳姓歷史名人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8 21:29:16

㈠ 古代姓陳的名人的小故事(簡單概括)

【陳姓得姓始祖——陳胡公】
陳姓來源於媯姓,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陳姓其他古代歷史名人

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東南)人,秦末農民起義將領,建立張楚政權,第一個翻開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歷史篇章。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司空張華愛其才,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陳姓得姓始祖——陳胡公】
陳姓來源於媯姓,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陳姓其他古代歷史名人】

勝:陽城(今河南省登封東南)人,秦末農民起義將領,建立張楚政權,第一個翻開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歷史篇章。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司空張華愛其才,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部耆舊傳》,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㈡ 歷史上的陳姓名人有誰

1、陳霸先

陳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里人,祖籍潁川,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太平二年受梁禪稱帝。永定三年,陳霸先去世,在位三年,享年五十七歲。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萬安陵。

陳霸先在抵禦落後勢力摧殘,維護社會穩定,恢復南方經濟,保護華夏傳統文化等方面,做出了歷史的貢獻,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就陳霸先治國、治軍、從政、為人的自身品格來講,更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傑出代表。陳霸先不僅是一代開國皇帝,他還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2、陳安

字安仲,號叔恭,福建閩縣人。明洪武三十年「春榜」狀元。陳安能詩善文,與林鴻、陳仲完、唐泰、高棅、唐震、王恭、鄭定、王偁、王褒並稱「閩南十才子」。此科進士因大江以北無一人中式,落第的北方舉子紛紛上疏,告主考官「私其鄉」。

太祖怒,選派張信及陳安等人復審,結果仍維持原榜。於是,又有人上疏,稱主考官與復審官專選北方舉子中的劣卷進呈。太祖下令將張信等分屍;陳安也因復審時,沒有明確批語,被定為「有惑聖覽」,判處流放,終受牽連被殺。

3、陳慶之

陳慶之,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出身寒門,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梁普通年間,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帶兵有方,善撫軍士。

同五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謚號「武」。長子陳昭繼承他的爵位。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是一位深得眾心的儒將。

4、陳碩真

陳碩真,一作陳碩貞,睦州雉山梓桐源田莊里人。唐代浙東農民起義軍女首領。早年喪夫。永徽四年,浙江一帶農民不堪官吏貪求及豪強逼掠,陳碩真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清溪縣的覆船山六甲四十八黨組織農民起義,自稱「文佳皇帝」,以章叔胤為僕射。

陳碩真是中國史上女性自稱皇帝的第一個人,她的舉兵事件規模不算大,最後雖然被鎮壓了,但因她開天闢地般的女性稱帝行為,現代史學家翦伯贊稱她為「中國第一個女皇帝」。

5、陳子昂

陳子昂 ,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重視,授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

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時,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陳子昂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存詩共100多首,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

㈢ 4個姓陳的歷史最有名的名人的故事

沒有最有名吧,只能按照不同時代列舉幾個個人比較喜歡的陳姓名人吧:
陳湯
陳湯,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經假託聖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於,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內侯,在長安去世。王莽掌權後,追謚陳湯為破胡壯侯。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就是他留下的名言。
陳登
陳登,字元龍,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東漢末年將領、官員。沛相陳珪之子。為人爽朗,性格沈靜,智謀過人,少年時有扶世濟民之志,並且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二十五歲時,舉孝廉,任東陽縣長。雖然年輕,但他能夠體察民情,撫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後來,徐州牧陶謙提拔他為典農校尉,主管一州農業生產。他親自考察徐州的土壤狀況,開發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使漢末迭遭破壞的徐州農業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百姓們安居樂業,「秔稻豐積」。建安初奉使赴許,向曹操獻滅呂布之策,被授廣陵太守。以滅呂布有功,加伏波將軍。又遷東城太守。年三十九卒。其子陳肅,魏文帝時追陳登之功,為郎中。
陳慶之
陳慶之,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名將。出身寒門,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梁普通年間,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帶兵有方,善撫軍士。

梁大通元年(527年),與曹仲宗、韋放會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陳慶之僅率麾下200騎奔襲,破其前鋒,又背渦陽城與魏軍相持。魏軍築13壘,陳慶之領兵夜襲4壘,迫渦陽城主王緯出降。梁軍乘勝攻破其餘9壘,俘斬甚多。大通二年(528年)十月,為飆勇將軍,奉命護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顥北還。次年四月,自銍縣(今宿州西南)至梁國(今河南商丘縣南),擊敗擁兵7萬、築壘9座的魏將丘大千。在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大敗魏將元暉業2萬人。五月,連拔滎陽、虎牢二城,長驅直入,護送元顥到洛陽(今洛陽東北)。至此,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千軍萬馬避白袍」說的就是這段歷史。後來,北魏重兵回師洛陽,元顥大軍慘敗,陳慶之也隨之而敗。最終,陳慶之隻身潛返江南。中大通二年(530年),在懸瓠(今汝南)破魏潁州刺史婁起等人,又在楚城(今信陽北)破魏行台孫騰等人。大同元年(535年),與東魏堯雄交戰2次,皆失利而還。大同二年(536年),破東魏將領侯景,進號仁威將軍。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謚號「武」。長子陳昭繼承他的爵位。
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是一位深得眾心的儒將。
陳子昂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

陳子昂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文明初(684年)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重視,授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曾兩度從軍邊塞,對邊防事務頗有遠見。聖歷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陳子昂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羅織罪名,加以迫害,最終冤死獄中。

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登幽州台歌》《登澤州城北樓宴》和組詩《感遇詩三十八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

㈣ 關於陳姓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七月,與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當義軍進據陳縣(今河南淮陽)時自立為王,國號張楚,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余北攻趙地,鄧宗南征九江,周市奪取魏地。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應戰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賈殺害。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陳勝起義,他投魏王咎,為太僕。後從項羽入關,任都尉。旋歸劉邦,任護軍都尉,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去謀士范增,並以爵位籠絡大將韓信,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曲逆侯。惠帝、因呂時任丞相,以呂氏專權,不治事。呂後死,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劉恆,是為文帝,為丞相。

陳寔(104-187),東漢穎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徵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司空張華愛其才,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部耆舊傳》,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於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聖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並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於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明天文地理。後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專習胎息服氣,辟穀導引內養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後有《睡功圖》傳於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松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注》、《人倫風鑒》等。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㈤ 陳氏的來源,和姓陳的名人還有名人的資料和名人的故事,

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陳胡公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出自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陳胡公的子孫,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公子留,避居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縣東北)。三是陳湣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其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歷代陳朝皇帝
陳勝-秦未民變首領,與吳廣一同揭竿起義
陳平-漢太祖的大臣,曾任丞相
陳皇後-漢武帝的第一任皇後
陳湯
陳蕃
陳寔-東漢太丘長
陳亢-孔子弟子之一
陳圭-三國時期東漢文臣 陳登-三國時期東漢文臣

陳琳-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陳群-制定「九品官人法」 陳泰-三國軍事家,政治家,陳群之子

陳宮-三國時期呂布謀士。
陳武-三國時期東吳將領。
陳壽-史學家二十五史中《三國志》作者
陳慶之-南北朝第一名將
陳伯之-初為南朝齊將
陳陶-唐朝詩人
陳碩真-女皇
陳廷焯
陳政 陳元光-開漳聖王

陳忠 陳邕-忠順王

陳子昂-唐朝著名詩人
玄奘(陳禕)-中國著名三藏法師
陳鴻-唐朝作家、史家
陳康伯-南宋宰相、詞人
陳亮-南宋、政治家、哲學家、詞人
陳東-著名大學士
陳居中-南宋畫家
陳師道-北宋詩人
陳與義-宋朝政治人物
陳希夷-五代末北宋初的著名道士
陳叔達-陳宣帝十六子,初唐宰相
陳子龍-明代詩人
陳澧
陳友諒-大漢皇帝
陳璘-明朝將領
陳圓圓-明未將軍吳三桂之妾
陳洪綬-明代畫家。
陳永華-明鄭將領
陳亨-清朝康熙結拜兄弟,建寧公主的表哥

㈥ 歷史上的陳姓名人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國志》。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

陳霸先,漢族,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保衛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平定侯景之亂,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今為修水)人。為我國聲名鼎盛的國學大師,著名詩人和大學者。中華民國時期就是全國著名的教授、歷史學家、詩人和學者。

㈦ 姓陳歷史人物故事

1、陳壽寫三國志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

2、玄奘俗名陳禕取經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㈧ 陳姓名人的故事

1、陳勝 :著作權歸分享者所有。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七月,與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

當義軍進據陳縣(今河南淮陽)時自立為王,國號張楚,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余北攻趙地,鄧宗南征九江,周市奪取魏地。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應戰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賈殺害。

2、陳余:秦末農民起義將領、漢初諸侯王。 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戰國末,與張耳同為魏國著名游士。陳勝起義後,他與張耳起乒,從武臣占據趙地。武臣被殺,他又與張耳立舊貴族趙歇為王,自任大將軍。秦亡,後因張耳受封為中山王,他忿激不平,擊走張耳,自立為代王。不久,在韓信破趙之戰中,兵敗被殺。

(8)陳姓歷史名人的故事擴展閱讀:

陳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媯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據2019年1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數據顯示,陳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戶籍人口數量達0.633億人;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在台灣、廣東二省,陳姓約占該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

歷史上陳姓的重要人物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西漢名相陳平;南朝陳武帝陳霸先;唐朝詩人陳陶;南宋思想家陳亮;明朝畫家陳洪綬;近代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中華人民共和國元老陳雲,元帥陳毅,數學家陳景潤,歷史學家陳寅恪、陳述、陳垣等等。

㈨ 歷史上的陳氏名人

1、陳完

陳完(前-?),春秋時陳國公族,陳厲公媯躍之子,字敬仲(一說敬是謚號);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的始祖;其後裔中有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田穰苴,孟嘗君田文,吳孫子孫武,齊孫子孫臏,新朝皇帝王莽等。

㈩ 陳姓歷史名人

1、陳完:春秋時陳國公族,陳厲公媯躍之子,字敬仲(一說敬是謚號);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的始祖;其後裔中有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田穰苴,孟嘗君田文,新朝皇帝王莽等。

2、陳勝:字涉,秦末陽城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他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陳勝死後被輾轉埋葬在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

3、陳湯: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人,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經假託聖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於,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內侯,在長安去世。王莽掌權後,追謚陳湯為破胡壯侯。

4、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

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袁紹失敗後,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乾等同染疫疾而亡。

5、陳後主:陳太建十四年(隋開皇二年,582年)至陳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陳頊長子,母皇後柳敬言,南北朝時期陳朝最後一位皇帝。

閱讀全文

與陳姓歷史名人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