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各位簡潔介紹一下樑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100字以下)
故事簡介如下: 相傳,在我國西晉時期,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回扮男裝的學子答祝英台,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遂於草橋結拜為兄弟,後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 三年後,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別。山伯經師母指點,帶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後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 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台被迫含憤上轎。行至山伯墓前,英台執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後被葬在山伯墓東側。據傳,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㈡ 寫一個中國近現代史中的歷史人物
推薦給你個人物----王炳耀
他首推的文章使用標點符號的建議是有一定建樹的,很適內合作為一容個冷門名人來介紹 畢竟他推出的標點符號也是影響了一代眾多名人的 像魯迅 胡適都用過的
下面是他的介紹
王炳耀 (生卒年不詳),東莞人,著名學者。
我國的古籍向來沒有標點符號,往往引起文字含義上的混亂與錯誤。王炳耀根據我國傳統的斷句方法,吸收外國的新式標點符號,經過反復研究,在1897年提出了他草擬的十種標點符號:「,」為讀號,「.」為句號,「。」為節號,「v」為段號,「:」為句斷意連號,「——」為接上續下號,「!」為慨嘆號,「I」為驚異號,「?」為詰問句,「<>」為釋明號。這十種標點符號,後來大多數被我國「五四」文學運動的先驅者魯迅、周作人、陳望道、胡適、錢玄同等人所採用,並在推廣白話文的同時,逐步完善為適用於白話文的新式標點符號。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出53號訓令,通告全國採用的12種新式標點符號,就是直接從王炳耀倡用的十種標點符號演變而來,與我國現行使用的14種標點符號也有極密切的淵源關系。
㈢ 求一個比較冷門的近代歷史人物,最好對他(她)的評價正反面都有。。還有他(她)的介紹和事跡。!
井勿幕(1888一1918),名泉,字文淵,陝西省蒲城縣廣陽鎮井家原(今屬銅川市回印台區)人,陝西辛亥革答命的先驅和傑出領導人之一,被孫中山先生譽為「西北革命巨柱」。1905年加入同盟會,爾後奉孫中山之命回陝發展組織,任陝西支部長。1906年再赴日本,與趙世鈺等在東京成立同盟會陝西分會。1918年在陝西興平縣被奸人設謀殺害。陝西軍民為懷念井的不朽功勛,曾將井在西安居住過的四府街更名為井上將街,並在街南端城牆上鑿開一門,名勿幕門(即今小南門)。
㈣ 有哪些冷門但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這是很值得記住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歷史人物並不為許多人所熟知。這里是一位歷史人物的簡短介紹,我認為這位歷史人物非常令人難忘。他是民間英雄冉民,五胡十六國魏傳染制度的創始人。冉敏是漢族人。他的祖先曾擔任漢代潯縣騎兵首都,家族曾擔任過守門員。在東晉中,已故的趙國皇帝施樂打敗了陳武,俘虜了冉敏的父親冉亮。冉當時只有十二歲,所以石樂命令石虎收養他。
但卻是拯救了無數中國北方人的屠夫冉敏。五大軍之後,北漢成為胡人搶掠殺戮的目標。冉民的出現使漢人免受苦難。冉敏在中國北方被稱為世界霸主。那麼冉敏對北方的漢族人意味著什麼?是救世主。據史書記載,桀族軍隊行軍時從不隨身攜帶糧草。他們專門抓漢族婦女當糧食。意思是性奴隸和像羊一樣用兩條腿驅趕的動物,晚上被士兵強奸,白天被屠宰作為食物。在接詔政權統治下,建立了秦朝的漢人已經走到了族誅的邊緣。
到冉民滅趙的時候,中原只剩下大約四百萬漢人,冉民解放宜都的時候,他一次救出了二十萬漢人。數百萬漢人從冉敏的生存中受益。冉閔差點殺光了青州、攸州、炳州的所有野蠻人。後來,由於害怕,胡然民,聯合起來反對冉民。Ran min 寡不敵眾,孤立無援,最終被殺。或者是歷史上少數幾個對少數民族實施種族滅絕的領導人之一。在古代,冉民所做的是民間英雄。但在近代,為了國家的統一與和諧,冉民不再被視為主流宣傳。不管怎樣,我認為冉敏的故事值得被銘記。沒有冉敏,中國人不會知道他們會遭受多大的痛苦。相對而言,冉民是整個漢族的英雄。值得記住。
㈤ 蘇軾最簡潔介紹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二名蘇東坡,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4歲,身長八尺一寸有餘(186cm)為人豁達心胸寬廣,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㈥ 古代少年英雄故事,用簡潔介紹一下
甘羅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神童甘羅,十二歲時為秦相呂不韋的舍人。當時秦始皇想派臣張唐出燕國為相,聯燕伐趙,以開拓河間之地。張唐對呂不韋說:「當初我為秦昭王伐趙,趙國十分怨恨我,曾說:誰要是能抓到張唐,賞百之地。今去燕,必經過趙國,所以我不能去。」呂不韋聽了很不高興,但也未勉強他。甘羅問呂不韋:「君侯為什麼這么不高興。」呂不韋說:「我令蔡澤為燕國做事三年了,燕國將太子子丹作為人質入秦,我親自請張唐去燕國為相,他不肯去。」甘羅說:「我去請他。」呂不韋叱責他說:「去!我親自請他都不肯,你怎麼能行?」甘羅說:「大項橐七歲為孔子師,而我今已十二歲,你可讓我去試試,為什麼要叱責我?」於是甘羅去見張唐,問張唐:「你的功勞,可與武安君相比嗎?」張唐答曰:「武安君南面挫敗強大的楚國,北面威震燕國和趙國,戰勝攻取,破城陷邑不知其數,我不如他。」甘羅說:「在秦國,應侯與文信侯(呂不韋)誰的權力大?」張唐答:「應侯不如文信侯。」甘羅說:「應侯想攻打趙國,而武安君從中阻撓,因而離開咸陽七路而立死於杜郵。今天文信侯親自請你去燕國為相,而你不肯去,我不知你將死於何處。」張唐便答應去燕國。張唐出發後不幾日,甘羅對文信侯呂不韋說:「請借我五輛車,為張唐先報趙國。」文信侯呂不韋乃入奏秦始皇說:「昔日甘茂的孫子甘羅,雖然年少,但是名家的子孫,對其才能諸侯都有所耳聞。今張唐稱病本不想去燕國,由於甘羅前往說服而去了。甘羅現在願先往趙國報信,請允許他去。」秦始皇召見甘羅,並遣使趙國。趙襄王親自到城外迎接甘羅。甘羅對趙王說:「大王聽說過燕國太子丹入質秦國的事了嗎?」趙王答曰:「聽說過。」又說:「聽說過張唐入燕為相的事了嗎?」趙王答曰:「聽說了。」甘羅說:「燕太子丹入秦,說明燕不欺秦,張唐入燕為相,說明秦不欺燕。燕秦不相欺,聯合伐趙,趙國就危險了。燕秦相聯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為了攻趙以擴展河間地區。大王不如贈我五座城池,以廣河間,我回國請秦王遣還燕太子,這樣,強大的趙國便可去攻弱小的燕國了。」趙王當即割五座城池給秦國,秦國歸還了燕太子丹,解除了秦燕聯盟。隨後,趙國攻打燕國,奪得上谷三十座城池,送秦國十一座城。甘羅回報秦王,秦王封甘羅為上卿。
㈦ 朱自清簡潔介紹 100字左右 把重點寫出來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內的詩人、散文家容、學者,他的作品文字質朴,蘊意深刻,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佳作傳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等。
剛好一百字!!!
㈧ 簡潔介紹一下屈原為什麼要死。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著名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初輔佐懷王,任左徒、三閭大夫。
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在與貴族子蘭、靳尚等人斗爭中,遭讒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得以接近人民生活,對黑暗現實愈益不滿。後因楚國政治腐敗,國都郢城亦為秦兵攻破,深感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政治理想無從實現,遂投汩羅江而死。
㈨ 你知道的最冷門的歷史人物是哪一位
還是看了電視劇《三國機密》後,才知道曹操年輕的時候,還有一位相當高明的謀士:郭祭酒!他應該算是比較冷門的歷史人物,卻為曹操立下過汗馬功勞!
司馬懿出現後,與曹操的兒子曹丕關系不一般,史書中對司馬懿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更多的是說他心狠手辣,取得曹室的信任後,曹操跟郭嘉之間產生了一些隔閡,不久後,郭嘉就去世了。
正史說郭嘉是在行軍途中因病去世的,野史說曹操對郭嘉有所懷疑,暗中下手除掉他的,無論如何,他只活了37歲, 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㈩ 求中國近現代史歷史人物
張謇是晚清的狀元,立憲派領袖人物.但他並沒有熱心官場,而是以愛國熱枕創辦實業.對發展民族工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