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大器晚成歷史故事

大器晚成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8 20:27:00

Ⅰ 晚年成才的歷史例子

故事1: 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
由於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 尉。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故事2: 東漢時,有一個名叫馬援的人12歲就失去了父母,靠他哥哥撫養長大。馬援少年有志,可天性並不聰明。當時,同村有個叫朱勃的人,與馬援年紀相仿,卻能口誦《詩經》《尚書》。馬援見此,自愧不如,於是就向哥哥提出要去邊疆放牧。哥哥十分了解弟弟,他安慰弟弟說:「你是很有才乾的人,只要奮發努力,克服自卑,時間久了,定成大器。」馬援聽後,發奮學習,堅持不懈,終於在55歲時被封為伏波將軍。在東漢建立的過程中,馬援屢建奇功,成為了「大器晚成」的名將。

Ⅱ 關於「大器晚成」的名人例子

中國

姜子牙
姜尚

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在舜時為官,因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故為呂氏,名呂尚。中國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產物,所以「姓」即「女生」,後來在一個姓中又以男性為主有了氏,到春秋戰國以後,氏越來越多,姓和氏逐漸合二為一,就是現在所說的姓氏。

後來家道中落,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於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釣時,恰遇到此游獵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於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三字經》
蘇洵,號老泉。

姓名: 蘇洵

又名: 號老泉 字明允

性別: 男

生卒年: 1009—1066

所屬朝代: 宋代

所屬文學時期: 宋代文學

所屬流派: 三蘇 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 權書 衡論

同時期作家: 曾鞏 歐陽修 王安石 蘇軾 蘇轍
作家生平

作家生平

蘇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洵是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於今」。在《衡論》和《上皇帝書》等重要議論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張。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審勢」、「定所尚」。他主張「尚威」,加強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氣,激發天下人的進取心,使宋王朝振興。由於蘇洵比較了解社會實際,又善於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古為鑒,因此,他的政論文中盡管不免有迂闊偏頗之論,但不少觀點還是切中時弊的。

曾鞏說蘇洵「頗喜言兵」。蘇洵的《權書》10篇、《幾策》中的《審敵》篇、《衡論》中的《御將》和《兵制》篇,還有《上韓樞密書》、《制敵》和《上皇帝書》,都論述了軍事問題。在著名的《六國論》中,他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賄秦。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指責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審敵》更進一步揭露這種賄敵政策的實質是殘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復武舉、信用才將等主張。《權書》系統地研究戰略戰術問題。在《項籍》中,他指出項籍不能乘勝直搗咸陽的戰略錯誤。他還強調避實擊虛、以強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決戰、突擊取勝等戰略戰術原則。

蘇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優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強暴,藐視敵人,寫得有氣勢。《張益州畫像記》記敘張方賓士理益州的事跡,塑造了一個寬政愛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記》借物抒懷,贊美一種巍然自立、剛直不阿的精神。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明允哀詞》),這些說法都是比較中肯的。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於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宛轉見長。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煉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說》,以風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寫,即是一例。

蘇洵論文,見解亦多精闢。他反對浮艷怪澀的時文,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寫法。他特別善於從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和藝術特色,例如《上歐陽內翰第一書》對孟子、韓愈和歐陽修文章的評論就很精當。

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質朴蒼勁。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石林詩話》)。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但總的成就遠遜於散文。

蘇洵著作,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佑集》15卷。

唐代詩人陳子昂,早年沒有用心讀書,以至「年十八未知書」,都18歲了,在學識上還一無所知,\要改弦易轍,要急起直追,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需要果斷的抉擇。果然,不久在父母教育下,他一旦悔悟,入鄉校求學,便「慨然立志」,謝絕門客,專精文典。終於,數年攻讀,一舉成才。

另外還有五代十國的楚武穆王馬殷,76歲才登基,他是歷史上登基時年輕最大的皇帝,他年輕時還當過是木工,堪稱大器晚成。

國外

1、丘吉爾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擔任英國首相。

丘吉爾曾因成績差而放棄了考大學的念頭,轉考陸軍士官學校而又兩次落榜,第三次才好不容易考取。

丘吉爾少年時很淘氣,而且對學科的好惡非常明顯。他小學時的一位女班主任老師說:我那裡對丘吉爾的印象是:這個矮個子的紅臉孩子是全班最淘氣的孩子。我甚至還認為他不僅是在全班,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淘氣包。

他以最低的成績考入了哈洛學校(英國一所歷史悠久的公立中學)。

關於丘吉爾進入哈洛學校,還有一個秘聞——在入學考試中,丘吉爾的拉丁文考卷答案中,只有一個字母和鋼筆水的污痕,當然不及格。可時,校長卻說他合格,准許他入學。校長的理由是:倫道夫的兒子肯定不是那種劣等生。

在哈洛學校,他特別不愛學希臘語和拉丁語等古典語,成績總是不及格。

丘吉爾回憶自己在哈洛學校的經歷時說:我的老師們如果想到我年齡這么小卻讀那麼難的書,而我的成績又很差,似乎苦於難以斷定我究竟是早熟呢,還是智力發展遲鈍。

2、近代歷史小說的鼻祖,英國大文豪沃爾特.司各特,小的時候,曾是學校成績倒數第一的孩子。

有一天,成名之後的司各特訪問了他童年的母校。文豪司各特的來訪,在學校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熱烈地歡迎和接待了他。司各特在校園內邊走邊看。突然,他問老師們:能不能告訴我誰是這所學校成績最差的孩子?

老師們感到很為難,但沒有辦法,只好叫過來一個學生,向司各特介紹說:這個孩子就是學校里成績最差的孩子。那個小學生面紅耳赤地低下了頭。

司各特走近那個學生,撫摸著他的頭,說:你是學校中成績最差的學生嗎,不過,你是一個好孩子,你現在在忠實地替我守著我從前的位置。說完,他從口袋裡取出金幣,送給了這個孩子。

3、「世界英雄,征服者拿破崙」,大軍事家、法國皇帝拿破崙在學校讀書時,成績也不好,16歲 畢業於巴黎的軍事學校,學習成績只排在第四十二位。據傳記載,他在校學習期間,除數學以外,其它學科的成績都很糟糕。據說,在他一生中,不論是法語,還是 別的外語,他都不能准確地說和寫。他的身材矮小,頭形又長得難看,小時候,他家裡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個孩子不會有什麼出息。實際上,幼年時代的拿破崙是一個 任性、粗野的孩子。

4、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在物理學方面引起一場大革命。小時候說話很晚,4歲時,父母甚至認准「這個孩子智力發育太慢」。直到9歲,愛因斯坦還不能流利地說話。上學以後,他父親聽老師說:腦筋遲鈍,不善交際,毫無長處。老師們輕蔑地稱他為「笨蛋」。14歲,叔叔徵得他父親的允許,開始教他代數和幾何學,努力獲得了成功。

5、愛迪生是現代最了不起的發明家,也是咱們中國人心中,最著名的外國人之一。他發明的電報機、電話機、白熾燈、留聲機、無線電報、電影放映機、電氣鐵路、X線透視鏡等,共1300多種。小時候讀書,老師曾罵他:你真是個臭腦袋瓜!因為愛迪生的腦袋是偏頭,醫生說:裡面的腦子也壞了。母親只好把孩子領回家,自己教他學習。

6、蒸汽機的發明人詹姆斯.瓦特,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他對人類的貢獻同愛因斯坦、愛迪生一樣十分巨大。瓦特上小學的時候,多數老師認為他不愛學習,評價他:學習劣等生。

小學畢業後,瓦特在父親經營的小作坊里幹活。他心靈手巧,技術長進極快。18歲時,他立志在製造科學器具上有所造就,便來到倫敦,在一家科學器具廠家當了一年學徒。

Ⅲ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大器晚成的人物,他們都有什麼故事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多少俊才在時光流逝中要麼英年早逝,要麼淪落為庸人。反而是那些早年其貌不揚的人物,在長年累月間堅持自我,最終大器晚成,名留青史,那麼最大器晚成的人物是誰呢?

其實劉備也是屬於大器晚成之人,劉備在六十一歲時才稱帝,此時距離他去世僅有兩年時光。劉備在歷史上的名聲極大,很多人誤以為劉備一生一直極為得意,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劉備家境落魄,年少時與其母織席販履為生,直到三十三歲時才因為鎮壓黃巾軍起義而走上仕途。劉備的仕途也並不順利,期間投奔了很多人,還曾在曹操門下做官。劉備在四十六歲時,還投奔在劉表處,沒有建立自己的勢力。當時他摸著自己大腿上已經生出的肥肉,感嘆自己髀肉復生,卻功業未建,不禁悲從中來。到四十七歲時,劉備才獲得諸葛亮輔佐,開始慢慢建立自己的功業。臨死前幾年才稱帝,可以說,劉備也在最大器晚成的行列。

Ⅳ 大器晚成的古代名人

輔佐周朝的姜太公

劉邦出身農家,秦朝時擔任沛縣泗水亭長的小吏,在陳勝起義後不久,劉邦也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拿下縣城,被沛縣父老推舉為沛公。那一年他已經48歲了,51歲的劉邦成為漢王;56歲的劉邦成為大漢帝國皇帝。

Ⅳ 大器晚成的成語典故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韓非子·喻老》 記載:「楚莊王(1)蒞政三年,無令發(2),無政為也(3)。右司馬御座(4),而與王隱,(5)曰『有鳥止南方之阜(6),三年不翅(7),不飛不鳴,默然無聲(8),此為何名(9)?』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10);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11)。雖無飛,飛必沖天(12);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13),不穀知之矣(14)。』」處半年(15),乃自聽政(16),所廢者十(17),所起者九(18),誅大臣五(19),舉處士六(20),而邦大治(21)。舉兵誅齊(22),敗之徐州(23),勝晉於河雍(24),合諸侯於宋(25),遂霸天下(26)。 庄王不為小害善(27),故有大名(28);不蚤見示(29),故有大功(30)。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31)
注釋
(1)楚莊王:(?~前591)春秋楚國國君,名叫熊旅,也作熊侶、熊呂。蒞: 統治;統領。政:政務。
(2)令:政令。發:發布;發號。
(3)政:政績。為,作為。也:「亦」表示同樣。
(4)右司馬:按照古代左主政、右主兵的習慣,右司馬一般指負責軍事兵員管理的武官(時任楚國右司馬伍舉)。御座:君王座駕。
(5)而:「來」表示目的關系。隱:精深;微妙。
(6)止:停留;停駐。阜:阜山(一則說是普通的土山丘)。
(7)翅:扇動翅膀。
(8)默然:沉默。
(9)名:名字。
(10)將:是。為:為了。長:生長。
(11)觀:觀察。則:態度;准則。
(12)必:必將;必會。
(13)子:你。釋之:放心。
(14)不穀:「我」古代諸侯謙虛的自稱。
(15)處:經歷;經過。
(16)乃:於是;就。自:親自。聽:聽取。
(17)所:被。廢:廢除。
(18)起:興辦。
(19)誅:誅殺;誅滅;討伐。
(20)舉:推舉;引薦;提拔。處士:隱士。
(21)而:「因而;所以」表因果關系。邦:國家。
(22)舉:率領;帶領。齊:春秋齊國。
(23)敗:擊敗;大敗;打敗。之:在。
(24)於:「在;位於」表示動作行為在何處發生、出現或進行。河雍:今河南孟州市。
(25)合:會合;集合。宋:春秋宋國。
(26)遂:「終於,到底」表示最後的結果。(這里不能作「於是」或「順利地完成;成功」解釋)
(27)不為:不因為。小:小事。害善:加害忠善的人。
(28)故:故此;所以。大名:好的名聲。
(29)蚤:指時間在先,和「遲」相對。見:通「顯」。
(30)功:成績;勞績;功績。
(31)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原意「鑄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鍾)越晚成型,越好的音樂越寂靜無聲(或作「最好的音樂是沒有聲音」)。」文中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譯文
《韓非子·喻老》記載:「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沒有發號一項政令,也沒有一樣政績上的作為。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話,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庄王不因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聲;沒有事先顯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績。所以說:「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大器晚成】謂貴重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漢王充《論衡·狀留》:「大器晚成,寳貨難售。大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琰從弟林 ,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爾。」《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後,那馳名的『白杏』用綿紙遮護著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結束了杏的季節。」
故事(一)
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
由於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釋讀
大器:古時指貴重的器物,現比喻大才。晚:長期。成:製成。原意是指貴重的器物需要長期的雕琢才能製成{此句改為:原意是鑄造越大個頭的鑄件(如鼎、鍾)所需要冷卻凝固時間就越長,冷卻時間足夠長,鑄件方能「成器」}。現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
出處《老子》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故事(二)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崔琰的人,劍法很好,他特別喜歡交朋友。可是,有些人卻認為他不學無術,除了舞刀弄棒,學問上一竊不通。一次,他去拜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主人讓管家出來告訴他說:「主人正在潛心讀書,無暇閑談。」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沒知識,感到無比羞愧,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成為一個能文能武的人。從此,崔琰虛心拜師求學,學問逐漸增多起來;當時獨霸北方的袁紹就把他招為謀士。袁紹被曹操所滅後,曹操久聞崔琰才幹,勸崔琰歸順自己。在曹操的大本營鄴城(今臨漳鄴鎮)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兒子曹植為太子。崔琰說:「自古以來,都是立長不立幼,您立曹植,曹丕心裡不服,大臣們也不服,這就種下了禍根。縱觀古今,因為廢長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殘還少嗎?請主公三思而行!」其實曹植還是崔琰的侄女婿,但盡管是親屬,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輕時一事無成,親友們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他憑自己的經歷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器的。」後來,崔林果然成才當上了大官。
釋讀
這個成語原意為大才需經過長期磨煉方有成就。現指成名較晚的人。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崔琰傳》。
新的解釋:
雖然清代學者對「大器晚成」的考證很嚴謹,也頗有道理,但並未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因為過去《老子》的通行版本都寫作「大事晚成」,此事到1972年才發生了大逆轉。
在當年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帛書,其中就有分別用古隸和今隸抄寫的兩種版本《老子》,學術界將古隸本稱為「《老子》甲本」,今隸本稱為「《老子》乙本」。甲本上,「大器晚成」這一章文字全部漫渙莫辨,而乙本中則很完整,一字不缺。專家發現,書中的「大器晚成」寫作「大器免成」,這與清代學者考證出的「大器無成」,在意思上不謀而合,雖然「免」與「無」非一個字。
但現代國內學術界支持「大器晚成」一說者立即起來反對,認為「免」即通「晚」。後覺得不太對勁,又有學者認為「免」通「勉」,但古今又皆無此通假用法。
各執一詞之際,1993年在湖北荊門戰國楚墓中再次出土了一種比漢馬王堆墓更早版本的《老子》。雖然這僅是一種簡本,但比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更接近原貌。簡本中,既非「大器晚成」,也非「大器免成」,而是寫作「大器曼成」。
這一發現,直接否定了「晚成」派學者所謂「免」通「晚」之觀點。因為「晚」與「曼」字形、結構均毫無關系,時人不可能將二字誤寫或假借。
目前,「大器無成」一說得到學術界越來越多學者的肯定。中國語言學會理事董蓮池教授的觀點最有代表性:先秦「曼」確有「無」意,「大器曼成」即「大器無成」在語言學上有根據。他認為,「大器晚成」與下一句「大音希聲」連在一起,應該這樣翻譯:大器之人看上去似無所成就,大的音響聽起來反而沒有聲。
那麼「大器無成」,到底是怎麼成了「大器晚成」的?這與最早釋讀《老子》的名叫「河上公」的秦漢時人有關,河上公的《章句》在解讀這句話時稱:「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璉,不可卒成也。」
這里的「卒」,即「猝」,時間短暫之意。整句話意思是,有大才幹大的人物,就像宗廟重器九鼎瑚璉一樣,不能在短時間內培養而成。據此,魏晉人王弼在為《老子》作注時,將河上公的觀點進一步深化:「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
王弼注《老子》影響很大,「大器晚成」進一步流傳開來,到今天已成約定成俗為一句勵志語。可見,古人誤解「大器晚成」,從河上公、王弼開始,一直訛傳了兩千多年。
實際上,就算是「大器晚成」,也不能將其中的「晚」理解為時間概念。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稱,「晚,莫也 。」清人段玉裁注稱: 「莫者 ,日且冥也 。」意思是白天就要結束了,可引申為太陽「沒了」,沒了就是 「無」。 蘇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
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陳子昂,唐代詩人,早年沒有用心讀書,以至「年十八未知書」,都18歲了,在學識上還一無所知,要改弦易轍,要急起直追,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需要果斷的抉擇。果然,不久在父母教育下,他一旦悔悟,入鄉校求學,便「慨然立志」,謝絕門客,專精文典。終於,數年攻讀,一舉成才。
姜子牙,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在舜時為官,因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故為呂氏,名呂尚。後來家道中落,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丘吉爾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擔任英國首相。丘吉爾曾因成績差而放棄了考大學的念頭,轉考陸軍士官學校而又兩次落榜,第三次才好不容易考取。丘吉爾少年時很淘氣,而且對學科的好惡非常明顯。他小學時的一位女班主任老師說:我那裡對丘吉爾的印象是:這個矮個子的紅臉孩子是全班最淘氣的孩子。我甚至還認為他不僅是在全班,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淘氣包。
他以最低的成績考入了哈洛學校(英國一所歷史悠久的公立中學)。關於丘吉爾進入哈洛學校,還有一個秘聞——在入學考試中,丘吉爾的拉丁文考卷答案中,只有一個字母和鋼筆水的污痕,當然不及格。可時,校長卻說他合格,准許他入學。校長的理由是:倫道夫的兒子肯定不是那種劣等生。在哈洛學校,他特別不愛學希臘語和拉丁語等古典語,成績總是不及格。丘吉爾回憶自己在哈洛學校的經歷時說:我的老師們如果想到我年齡這么小卻讀那麼難的書,而我的成績又很差,似乎苦於難以斷定我究竟是早熟呢,還是智力發展遲鈍。
豪沃爾特·司各特,近代歷史小說的鼻祖,英國大文豪。小的時候,曾是學校成績倒數第一的孩子。有一天,成名之後的司各特訪問了他童年的母校。文豪司各特的來訪,在學校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熱烈地歡迎和接待了他。司各特在校園內邊走邊看。突然,他問老師們:能不能告訴我誰是這所學校成績最差的孩子?老師們感到很為難,但沒有辦法,只好叫過來一個學生,向司各特介紹說:這個孩子就是學校里成績最差的孩子。那個小學生面紅耳赤地低下了頭。司各特走近那個學生,撫摸著他的頭,說:你是學校中成績最差的學生嗎,不過,你是一個好孩子,你現在在忠實地替我守著我從前的位置。說完,他從口袋裡取出金幣,送給了這個孩子。
拿破崙,「世界英雄,征服者拿破崙」,大軍事家、法國皇帝拿破崙在學校讀書時,成績也不好,16歲畢業於巴黎的軍事學校,學習成績只排在第四十二位。據傳記載,他在校學習期間,除數學以外,其它學科的成績都很糟糕。據說,在他一生中,不論是法語,還是 別的外語,他都不能准確地說和寫。他的身材矮小,頭形又長得難看,小時候,他家裡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個孩子不會有什麼出息。實際上,幼年時代的拿破崙是一個任性、粗野的孩子。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在物理學方面引起一場大革命。小時候說話很晚,4歲時,父母甚至認准「這個孩子智力發育太慢」。直到9歲,愛因斯坦還不能流利地說話。上學以後,他父親聽老師說:腦筋遲鈍,不善交際,毫無長處。老師們輕蔑地稱他為「笨蛋」。14歲,叔叔徵得他父親的允許,開始教他代數和幾何學,努力獲得了成功。
愛迪生,他是現代最了不起的發明家,也是咱們中國人心中,最著名的外國人之一。他發明的電報機、電話機、白熾燈、留聲機、無線電報、電影放映機、電氣鐵路、X線透視鏡等,共1300多種。小時候讀書,老師曾罵他:你真是個臭腦袋瓜!因為愛迪生的腦袋是偏頭,醫生說:裡面的腦子也壞了。母親只好把孩子領回家,自己教他學習。
詹姆斯·瓦特,蒸汽機的發明人,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他對人類的貢獻同愛因斯坦、愛迪生一樣十分巨大。瓦特上小學的時候,多數老師認為他不愛學習,評價他:學習劣等生。小學畢業後,瓦特在父親經營的小作坊里幹活。他心靈手巧,技術長進極快。18歲時,他立志在製造科學器具上有所造就,便來到倫敦,在一家科學器具廠家當了一年學徒。

Ⅵ 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器晚成的事例,至少3個。

蘇洵
「蘇老泉,奪十七,始發奮,讀書籍。」這是過去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三字經》中的一則故事。講的就是北宋大文學家、《六國論》的作者蘇洵青年時代的事。
據說蘇洵年輕時,讀書不努力,糊里糊塗地混日子,常和一幫「狐朋狗友」賽馬、遊山玩水,直到二十七歲方有覺悟,於是發憤學習。學了一年多,自以為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這才使他認識到,學習並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從此,他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如此發憤攻讀了五、六年,終於文才大進,下筆如有神,頃刻數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52歲),任為秘書省校書郎。
我也是27歲才參加成人高考,開始正式的學習。現在立志考歷史學院的研究生。每次學到痛苦的時候就用蘇洵來勉勵自己。也希望那些年紀偏大,基礎不好的朋友但又有志向的朋友不要放棄自己
8 勾踐
勾踐23歲就繼承王位,剛繼位不久就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可謂是志得意滿,但此時的勾踐當然還算上「成」。因為強大的吳國正在發奮血恥,一場滅頂之災隨即就降臨到了這位年輕的君王和他的國家。
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於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親去吳國臣事夫差入質於吳,抵達吳都,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勝過夫差手下的僕役。
勾踐七年(30歲)歸越,歸國後,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里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嘗。這就是「卧薪嘗膽」典故的由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勾踐乘吳國爭霸中原國內空虛加上國內天災大敗吳國。勾踐二十四年(47歲),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有志者,事競成,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1、丘吉爾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擔任英國首相。

丘吉爾曾因成績差而放棄了考大學的念頭,轉考陸軍士官學校而又兩次落榜,第三次才好不容易考取。

丘吉爾少年時很淘氣,而且對學科的好惡非常明顯。他小學時的一位女班主任老師說:我那裡對丘吉爾的印象是:這個矮個子的紅臉孩子是全班最淘氣的孩子。我甚至還認為他不僅是在全班,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淘氣包。

他以最低的成績考入了哈洛學校(英國一所歷史悠久的公立中學)。

關於丘吉爾進入哈洛學校,還有一個秘聞——在入學考試中,丘吉爾的拉丁文考卷答案中,只有一個字母和鋼筆水的污痕,當然不及格。可時,校長卻說他合格,准許他入學。校長的理由是:倫道夫的兒子肯定不是那種劣等生。

在哈洛學校,他特別不愛學希臘語和拉丁語等古典語,成績總是不及格。

丘吉爾回憶自己在哈洛學校的經歷時說:我的老師們如果想到我年齡這么小卻讀那麼難的書,而我的成績又很差,似乎苦於難以斷定我究竟是早熟呢,還是智力發展遲鈍。

Ⅶ 求我國歷史上大器晚成的名人及其故事,盡量詳細介紹。

印象最深是姜尚姜子牙 尤記當年封神榜中藍天野的風采
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在舜時為官,因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故為呂氏,名呂尚。中國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產物,所以「姓」即「女生」,後來在一個姓中又以男性為主有了氏,到春秋戰國以後,氏越來越多,姓和氏逐漸合二為一,就是現在所說的姓氏。

後來家道中落,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於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釣時,恰遇到此游獵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於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這老爺子70多才被賞識拜相 後伐紂成功 渭水垂釣,願者上鉤 牛人!!

還有比較有名的有晉文公重耳了 這哥們流忘各國19年 到哪都是虎軀一震 然後就是狂收女人 最後成就五霸之一 也是牛人了

Ⅷ 歷史上有哪些大器晚成的例子

歷史上有許多大器晚成的例子,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姜子牙,姜子牙72歲的時候才成名。

Ⅸ 歷史上大器晚成的事例

首先蘇軾需要慎重考慮,蘇軾年輕時就表現出超人的才華,以當時讓人難以致信的成績考取了功名,並且蘇門三父子的名聲也很早就以聲聞了,因此個人認為他算不得大氣晚成。不過他老爸蘇洵倒算得上大氣完成;有說法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對於文人而言,27歲算老了。

黃忠:雖然作為長沙守將時已經頗有名氣,但是直到歸順先主以後在定軍山誅夏侯,這才聲動天下,名流後代。

慕容垂:在付堅麾下忍辱負重幾十載,直到須發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
司馬遷晚年才寫成《史記》

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在日本戰國得以成功,關鍵在於隱忍。在他年輕的時候,戰國的風雲屬於織田信長,在壯年時期,則由豐臣秀吉引領風騷;直到這兩人都死去,德川家康才從得以一展才智,統一了日本戰國,成立了幕府。

,許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或者藝術家,早年大都顛沛流離,他們的作品不被理解直到晚年才受到追捧或重視,也能算大器晚成吧。比如梵谷,早年他的作品因為奇異的風格不被接受,直到自殺前不久,他的作品才開始流行。

國畫大師黃賓虹和齊白石一樣,也是晚年才成名的。另外,吳辰恩72歲才開始寫《西遊記》;叔本華也是一樣。

如果以足球運動員的運動生命來說,齊達內是公認的大器晚成型的天才。

Ⅹ 歷史上大器晚成的人及故事

很多,有蘇老泉(蘇軾他老爹),唐代詩人陳子昂和姜子牙等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三字經》
蘇洵,號老泉。

姓名: 蘇洵

又名: 號老泉 字明允

性別: 男

生卒年: 1009—1066

所屬朝代: 宋代

所屬文學時期: 宋代文學

所屬流派: 三蘇 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 權書 衡論

同時期作家: 曾鞏 歐陽修 王安石 蘇軾 蘇轍
作家生平

作家生平

蘇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洵是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於今」。在《衡論》和《上皇帝書》等重要議論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張。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審勢」、「定所尚」。他主張「尚威」,加強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氣,激發天下人的進取心,使宋王朝振興。由於蘇洵比較了解社會實際,又善於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古為鑒,因此,他的政論文中盡管不免有迂闊偏頗之論,但不少觀點還是切中時弊的。

曾鞏說蘇洵「頗喜言兵」。蘇洵的《權書》10篇、《幾策》中的《審敵》篇、《衡論》中的《御將》和《兵制》篇,還有《上韓樞密書》、《制敵》和《上皇帝書》,都論述了軍事問題。在著名的《六國論》中,他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賄秦。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指責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審敵》更進一步揭露這種賄敵政策的實質是殘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復武舉、信用才將等主張。《權書》系統地研究戰略戰術問題。在《項籍》中,他指出項籍不能乘勝直搗咸陽的戰略錯誤。他還強調避實擊虛、以強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決戰、突擊取勝等戰略戰術原則。

蘇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優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強暴,藐視敵人,寫得有氣勢。《張益州畫像記》記敘張方賓士理益州的事跡,塑造了一個寬政愛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記》借物抒懷,贊美一種巍然自立、剛直不阿的精神。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明允哀詞》),這些說法都是比較中肯的。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於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宛轉見長。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煉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說》,以風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寫,即是一例。

蘇洵論文,見解亦多精闢。他反對浮艷怪澀的時文,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寫法。他特別善於從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和藝術特色,例如《上歐陽內翰第一書》對孟子、韓愈和歐陽修文章的評論就很精當。

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質朴蒼勁。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石林詩話》)。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但總的成就遠遜於散文。

蘇洵著作,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佑集》15卷。

唐代詩人陳子昂,早年沒有用心讀書,以至「年十八未知書」,都18歲了,在學識上還一無所知,\要改弦易轍,要急起直追,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需要果斷的抉擇。果然,不久在父母教育下,他一旦悔悟,入鄉校求學,便「慨然立志」,謝絕門客,專精文典。終於,數年攻讀,一舉成才。

姜子牙
姜尚

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在舜時為官,因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故為呂氏,名呂尚。中國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產物,所以「姓」即「女生」,後來在一個姓中又以男性為主有了氏,到春秋戰國以後,氏越來越多,姓和氏逐漸合二為一,就是現在所說的姓氏。

後來家道中落,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於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釣時,恰遇到此游獵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於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閱讀全文

與大器晚成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