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樂平市涌山鎮有什麼歷史名人

樂平市涌山鎮有什麼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8 20:04:17

A. 樂平市有多少年歷史

樂平歷史悠久、人文昌達。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設縣治,因「南臨樂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1992年9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屬於縣級市,歸瓷都景德鎮市代管。全市共有國土面積1973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1個大型水庫管理局。
千百年來,悠悠樂安水孕育了樂平燦爛的史前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寶貴的革命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尤以「洪公氣節,馬氏文章」著稱於世。這里誕生了與《通志》、《通典》合稱「三通」的《文獻通考》這部流芳千古的巨大史書,以及毛澤東一生珍愛的《容齋隨筆》這一垂範後世的歷史佳作;源發了得到周恩來以「美、秀、嬌、甜」高度評價的贛劇饒河戲;保留了400餘座融建築、雕塑、工藝、繪畫、文學於一體被稱為「中華一絕」的古戲台;培育了「一王二侯三駙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狀元、榜眼和探花,三百多位進士郎」;記載了方誌敏、紅十軍等革命先輩留下的光輝足跡。
在樂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古戲文化、洪馬文化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樂平市建治已有1800佘年,歷史悠久,人文景觀頗多;由於市境地處地形、地貌的過渡區域其自然景觀資源也十分獨特。人文景觀主要有涌山岩洞舊石器文化遺址、馬端臨墓、樂平古戲台以及多處革命舊址。
古戲台:古戲台遍布樂平市各個鄉村,多達412餘座,成為樂平市獨特的人文旅遊景觀,有「古戲台之鄉」、「古戲台博物館」之贊譽。樂平古戲台是融建築、雕塑、工藝、美術和文學於一體的民族文化遺產,是國內外罕見的旅遊資源群落。
洪馬文化。洪氏:南宋名臣洪皓,史稱「蘇武第二」,洪皓之子,南宋大學者洪邁,花40年寫成《容齋隨筆》,是集中國數千年歷史文化精華的奇書寶典。馬氏:南宋丞相馬廷鸞及其子馬端臨(元代《文獻通考》作者)。

B. 江西省樂平市涌山鎮2013年人口普查有多少人

專業暖貼二十年

C. 江西省樂平市涌山鎮稍田村有多少年的歷史

山門寺建村歷史大概為60年,村中原先有一寺廟,門開向鵠山,故而得名。稍田村生產隊在該地做開發生產定居成村。

D. 樂平在外為官的人簡介

樂平為江西省計劃單列市,省十強縣(市)之一,一座藏富於民的城市。最具特色經濟發展潛力城市,醫葯化工機械產業基地,精細化工基地,江西省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重點產棉區。於1992年9月21日撤縣設樂平市,由瓷都景德鎮市代管。地處於江西省東北部,南臨樂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有「魚米之鄉」 「江南菜鄉」的美譽,市內的贛東北大市場是華東地區菜價的標桿。轄14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2個鄉。
樂平素稱「文章節義之邦」,歷史上曾也過「一王二侯三附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狀元、榜眼與探花,三百多位進士郎」,名彪史冊的「洪公氣節,馬公文章」就是傑出的代表。該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南昌--九江—景德鎮」金三角區域,西周為楚之番邑地,春秋戰國先後為吳、越、楚據有,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設縣治,因「南臨樂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1992年9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屬於縣級市,歸瓷都景德鎮市管理。全市共有國土面積1980平方公里。全縣通行贛語。這里是全國四大產錳基地和江西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亞洲最大的膨潤土儲藏地、江西省唯一的海泡石產地,還是全國商品糧基地。
在樂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古戲文化、洪馬文化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樂平市建治已有1800佘年,歷史悠久,人文景觀頗多;由於市境地處地形、地貌的過渡區域其自然景觀資源也十分獨特。人文景觀主要有涌山岩洞舊石器文化遺址、馬端臨墓、樂平古戲台以及多處革命舊址。
古戲台:古戲台遍布樂平市各個鄉村,多達412餘座,成為樂平市獨特的人文旅遊景觀,有「古戲台之
洪馬文化。洪氏:南宋名臣洪皓,史稱「蘇武第二」,洪皓之子,南宋大學者洪邁,花40年寫成《容齋隨筆》,是集中國數千年歷史文化精華的奇書寶典。馬氏:南宋丞相馬廷鸞及其子馬端臨(元代《文獻通考》作者)。
南宋建炎三年,浩皓奉宋高宗之命領禮部尚書銜出使金國,隨員11人,經過南京,太原、燕山;前往金國都城會寧府,途中被金軍大將粘罕扣留,逼其到宋朝叛臣、金軍扶植的傀儡「齊帝」劉豫部下當官,洪皓堅決拒絕,在歷經種種折磨後,被押送到冷山(今屬黑龍江)流放。期間面臨過金軍多次威脅利誘,吃盡了千辛萬苦,始終堅貞不屈。在荒野大地輾轉遷徙15載後,終於全節而歸,史稱其為「蘇武第二」,這就是樂平人引以為榮的「洪公氣節」。在冷山流放期間,洪皓與金國人民友好相處,克服各種困難,堅持教育金族兒童,傳播漢族文化,對促進民族團結作出了很大貢獻。
馬端臨(1254-1340),馬廷鸞次子,字貴與,號竹村,受父親影響,從小飽讀經書,具有經邦濟世之才,尤其是對經史文獻考究深透。19歲時(1272年),以郊恩補承事郎,第二年在江南鄉試中獲第一,後因其父與權奸丁大全、賈似道等人不合辭官歸隱,他借陪父回鄉為由,未曾出仕,在故鄉潛心研究歷代典章制度,積數十年辛勞,編著歷史巨著《文獻通考》。至元代初,馬廷鸞去世後,馬端臨曾起用為學官,先後出任慈湖書院和衢州柯山書院院長、台州路學教授等職。

E. 樂平市涌山鎮發生了什麼大事情

全死了,

F. 樂平市樂平有什麼土特產

樂平桃酥 樂平桃酥樂平桃酥以其用料講究,製作精良、酥鬆可口、營養豐富等特點,先後榮獲省優、部優和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銀獎等8項桂冠,被海內外食品專家譽為「中國桃酥王」。 樂平狗肉 樂平狗肉這一傳統食品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樂平的「清蒸狗肉」是最具有樂平特色的傳統做法,歷經數百載而不衰,樂平狗肉的製作工藝匠心獨運,望之黃瑩油亮,聞之香氣撲鼻,食之回味無窮。樂平狗肉是用蒸、煮相結合的方法烹製作冷盤食用的風味食品。因系用文火不加鹽煮熟,具有肉味鮮嫩,軟硬適宜,鮮美爽口,營養豐富等特點。 白切狗肉最初的狗肉攤子擺在西市橋邊,一隻篾簍,上置一塊油亮的案板、刀、狗肉、佐料碗,擠得滿滿當當,攤主悠閑地坐定,身後是一輛老式的加重自行車,一大塑料壺谷酒。不一會,便會有人在攤前坐下,估算著口袋裡的錢,眼睛迅速在案板上掃一下,大塊的肉通體黃亮,頭、爪、肝、肚、腸則堆在一旁。酒一倒上,那刀便飛快地舞動起來。不一會,便又會有幾個並不相識的人圍過來,悶著頭,吃著、喝著,熱氣一涌,便「箍」到了一起,盛著碎椒、蔥末、姜蒜、醬油、麻油的碗里盡是筷子。樂平狗肉講究現吃現切,否則會走了香氣。上好的部位是狗爪,先在中間剖開,用勁一掰,小腿骨便抽了出來,再用尖刀剔除爪尖上的幾塊碎骨,即可切片碼成一堆。筋肉相間的斷面裹著一圈黃亮、透明的皮,狀若花朵,咬勁十足。要有此等口福,早來自不必說,還得搭上一塊分量不輕的狗肝。同樣是下水,狗肚腸則能唱主角,「牛肝馬肺狗肚腸」是一說,而樂平的狗肚腸更是一絕,腸洗凈後,裹成一團,塞進刮凈了的肚裡,熟透後切出的片如同腦花一般;黑乎乎的狗著實看相不雅,但皮厚、肉緊、嚼頭好;剔了排骨,肋條也是一層皮,一層肉,脆爛異常,倒是狗腿,肉厚,皮少,常常飽了偶爾路過的外鄉人。 涌山臘豬頭 涌山臘豬頭涌山臘豬頭是樂平市涌山鎮特產。製作工藝流傳久遠,工藝比較復雜。一個成品臘豬頭通常要經過近十道工序半個月時間完成。涌山臘豬頭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油潤不膩、滿口醇香。傳統吃法是「剝豬頭吃法」:將一個完整的豬頭,用木製大蒸籠蒸熟後,放在臉盆里,一家人圍在一起,用刀切開,一塊一塊剝下來,用手抓著吃。這是當地過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G. 楓林村江西省樂平市涌山鎮楓林村的介紹

楓林村是江西省樂平市的經濟重鎮——涌山鎮的鎮政府所在地,該村河流回水系自答北向南穿境而過,總攬鬧中心跨河公路橋梁共有三座,其中古稱「八間稱」就坐落在城鎮中心,客流量大,人口居住密集,沿河兩邊步行街總全長2公里,是涌山商業區的標志地段,該村總佔地600多畝,總人口3800多人,以民營企業為主導,

H. 樂平市的歷史名人

饒娥(749—762年) 女,字瓊貞,唐代長城鄉(今接渡淚灘村)人。饒娥自幼喪母,與父饒績相依為命,十歲時就會做飯、洗衣、織布,勤儉孝順。其父以耕種為生,兼操捕魚。一天,饒績在江上捕魚,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饒娥連續三天在江邊痛哭尋找,水食不進,痛不欲生。第四天饒績屍首浮出江面,鄉鄰認為是饒娥的孝行感動了天神,才使繞績屍首浮出。父死後,饒娥決意隨父而去,並絕食而終。饒娥的孝行驚動了官府和京城,當時的樂平縣令隨即撰文申報朝廷。當時的大文學家柳宗元聞後也頗受感動,撰文《饒娥記》彰揚饒娥孝行。《新唐書》將饒娥列入孝女,地方為饒娥建廟、立祠奉祀,饒娥孝道流傳至今而不泯。
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樂平岩前(今洪岩鎮)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初任秀州司錄。時逢災後大飢荒,洪皓冒殺身之罪,截留浙東鋼米賑飢,解救了數萬行將餓死的災民,當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為「洪佛子」。南宋初年,他奉命出使金國,因不屈服金國統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軟禁,遭受種種折磨仍堅貞不屈。後被流放冷山(今屬吉林省地)。在冷山期間,他與金人友好相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樺樹皮憶寫《四書》,教育金國兒童,傳播漢族文化,促進了民族團結。在金十五年後全節而歸,被譽為蘇武第二。不久又因揭露秦檜私通敵國遭到報復,被流放英州(今屬廣東)。九年後平反昭雪,在回京途中病逝。著有《松漠紀聞》、《鄱陽集》、《帝王通要》等傳世。
王剛中(1103—1165年) 字時亨,宋代樂平履恆里燕窩村(今禮林鎮府前村)。南宋紹興十五年赴京應考,提出革除時弊的對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點為進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後,正值金宋交兵之時,面對主戰、主和兩派嚴重對立的現實,他選擇了「主戰」,堅決抗金,時時不忘收復中原。入仕後的前十年,王剛中受到秦檜排擠,一直在洪州(今南昌市)任儒學教授。秦檜死後,他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中書舍人,很得高宗重用。後以龍圖閣侍制銜出任成都府尹,兼四川制置使,成為當時最大的封疆大吏。在四川他堅持以禮法制軍,廢除苛政,整治社會風氣,興建府學禮殿,加強民間教化,大施德政。升任宰相以後,更是為朝廷殫精竭力,盡其所為。王剛中一生著書100多卷,其中《易說》、《仙源聖記》、《漢唐史要覽》、《春秋通義》在哲學、史學研究上頗有價值。
洪邁(1123—1202年) 洪皓第三子,字景盧,號野處。洪邁自幼讀書勤奮,精通四書五經,廣獵稗官野史、道釋經籍、醫卜星算。他讀書也抄書,他研讀司馬光《資治通鑒》時,曾三次抄完了全書。洪邁23歲時高中博學詞科,當過地方官,當過京官,曾出使金國,最後官至端明殿大學士,是一位為政清廉的官吏。洪皓一生著作有40多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容齋隨筆》,被歷代名人譽為「垂範後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當政者具有資政、資治作用,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此書十分珍愛,每日必讀,臨終時此書還擺在他的案頭。
馬廷鸞(1222—1289年) 字翔仲,號碧梧,眾埠樓前村人。南宋淳祐七年進士,歷任池州教授、太學錄、秘書省正字等官職,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馬廷鸞為官清正,敢於奸臣作斗爭,曾冒罷官之險,上書彈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進諫罷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職。他的義舉受到群眾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視,因此而被拜為宰相。但當時外戚當權,朝政腐敗,忠臣無法施展才華,無力挽救危亡,馬廷鸞出任宰相三年之後不得不辭官去政。馬廷鸞自幼甘貧苦讀,知識淵博,文辭工整,曾為皇廷詞臣,理宗、度宗兩代君王的詔書聖旨、館閣文書大都是馬氏起草。晚年歸隱故鄉,潛心著書立說,有《碧梧玩芳集》等著作傳世。
馬端臨(1254—1340年) 字貴與,號竹村,眾埠樓前村人,馬廷鸞次子,12歲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試(鄉試)第一。後隨其父辭官歸隱故鄉。馬端臨在故鄉潛心研究歷代典章制度,積數十年辛勞著成歷史巨著《文獻通考》,全書348卷,從上古一直寫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備、非常有價值的史書。後人將馬氏《文獻通考》與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合稱「三通」,並將《通考》譽為「三通」之首,《文獻通考》奠定了馬端臨偉大的史學家的地位。馬端臨晚年曾出任樂平慈湖書院和衢州柯山書院山長、台州路儒學教授。
汪道誠(1783—1865年) 字勉旃,號礪軒,樂港里汪人。汪道誠自幼苦練騎射,有「射無不中」之功。嘉慶十二年赴鄉試武科,中榜首。十四年應京考,又中榜首,得一甲一名,成武狀元。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福建詔安營游擊、泉州城守營參將、福州城守副將、天津鎮總兵、代理浙江提督、雲南提督等官職。在雲南任職期間,邊寨土司勾結境外少數民族頭人叛變,擊殺官兵,騷擾邊境安寧。汪道誠率精銳進剿,生擒大部叛變頭首。汪道誠在雲南六年,組織士兵屯田,積余了大批糧食和物資,凡軍中士卒遇婚喪事,從中可以領取豐厚的經費,士卒皆感其德。汪道誠年七十退役,隨子茹鑒寓居福州。同治四年病逝於閩寓。
夏廷宜(1851——1907年) 字先知,臨港睦樂村人,綽號「混天麻子」。是位武功出色是饒河戲演員,頗有俠義。光緒年間,樂平城鄉開征「厘金」(一種苛稅),加重了人民負擔。光緒三十年知縣杜 磷光又借口興辦高等小學堂經費不足,加征靛捐,引起產靛最多的西鄉紳民憤怒。正在西鄉演戲的夏廷宜,鼓動並帶領西鄉民眾進城示威遊行,搗毀了統捐局、厘金卡、緝私卡、鹽卡和天主教堂,擊沉了兩艘護卡炮船。其後夏廷宜又率眾攻打縣衙,火燒清白堂,開牢釋囚,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風暴。清廷派九江道台瑞徵率兵馳樂鎮壓。在大兵壓境之時,夏廷宜主動轉移,使瑞撲了空。光緒三十三年,夏廷宜率眾再度攻打樂平城,在途中遭清軍洋槍隊伏擊,中彈犧牲。
戴良謨(1901—1981年) 又名遠猷。名口戴村人。1925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與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嚴濟慈是同學。1928年在創辦樂平中學,任校長。1929年赴日留學,兼任中國留日學生管理處總務課長,並在日本女子職業學校兼教習。回國後,曾任河南省寧陵縣長,在兩年任期內,致力於加固黃河堤防,興辦學校,查禁鴉片,宣傳發動婦女放腳,頗有政績。1932年,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雲南大學、江西中正大學任教授。1953年入武漢華中工學院,任教學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戴良謨熱愛祖國,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在學術上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學術造詣精深,是位道德高尚的資深學者和有影響的數學家。
石凌鶴(1906—1995年) 原名石聯學,字時敏。後港大田村人,著名劇作家。石凌鶴學生時代即投身新文化運動和革命活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上海從事工運工作和戲劇藝術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抗戰期間,從事救亡演劇、戰地演劇工作。建國後,任江西省文化局長、省文聯主席。「文革」初期受到很大沖擊,粉碎「四人幫」以後,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是電影、戲劇創作、編輯、導演、表演於一身的劇作家。他的話劇劇作有《黑地獄》、《保衛盧溝橋》、《火海中的孤軍》、《鐵蹄下的上海》、《法西斯喪鍾響了》等,戲曲劇作(含改編)有《還魂記》、《西廂記》、《西域行》、《玉茗花笑》等。他導演過《揚子江風暴》、《賽金花》、《棠棣之花》等著名話劇。他編過《舞台和銀幕》雜志、申報《電影專刊》等。
鄒家燮 (1766-1811年),字秀升,號理堂,生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江西樂平鎮橋鎮墩上鄒家村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解元,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旋殿試,以一甲第三名欽點探花,授職翰林院編修,後任錄館纂修官、文淵閣校理、江南道監察御史、禮科給事中等職。
一次仁宗親臨翰林院,鄒家燮恭敬地呈上自己編修校理的書刊,仁宗看後比較滿意,列為二等成績,賜給《味除書室全集》和犀硯、宣紙等珍貴物品。不久,還派他赴貴州擔任副考官。鄒家燮作風正派,審卷認真,得到了大家的好評。
嘉慶十一年(1806年),授江南道監察御史。當時各地缺額補員,可以由總督、巡撫指名選拔。鄒家燮認為這樣做可能會有人營私舞弊,就奏明皇上,提出補員名單一定要經朝廷核實的建議。
江西巡撫金光悌走馬上任不久,上本啟奏說江西巡撫、藩司、臬司、鹽糧各巡道及各州、縣均有大量未了結的懸案,計萬余起。擬請以巡撫為首,成立一個總局,專門清理所有懸案。鄒家燮也呈一奏疏,反對金光悌的提議,請成立總局弊病很多。巡撫問案,實屬有名無實;案件轉遞,事隔多年,反不易查清;總局容易出現舞弊、貪污、敲詐等現象;總局一設,各司、道及地方機構勢必廢馳……所以鄒家燮主張仍由各司、道及地方機構自己處理。仁宗批准了鄒家燮的奏疏。後來,鄒家燮調升禮部給事中,在查處祿米、南新等金庫時,也一如既往,秉公辦事,一絲不苟,知無不言,敢於和不良行為作針鋒相對的斗爭。
嘉慶十六年(1811年)九月初五,鄒家燮在祭母時,心情十分沉痛。次日突然中風死去。其遺著因用語犯忌,多所失傳。
汪守和(1764-1836年),字惟農,號巽泉,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六月,樂平縣城(今洎陽街道辦)人。嘉慶元年(1796年)赴京應試中一甲二名(榜眼)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汪守和以文才列黃榜前茅,入仕後初任翰林院編修,又升任侍講、侍讀學士,學政,內閣學士,國史館協修等職,且多次出任各省鄉試考官,多與文章打交道。他治學嚴謹,處事盡心竭力,公正無私。
汪守和晚年自戶部、禮部侍郎,步步晉升為吏部、工部、禮部尚書,左都察御史,道光十六年(1836年)病逝於禮部尚書官邸,享年73歲。
汪守和為官40餘年,以恭謹著稱,得兩代君王重視。汪守和死後,皇上晉贈他「太子太保」銜,敕諭上稱他「性行純良,才能稱職,報國勤勞,鞠躬盡瘁」。汪守和的靈柩自北京運回樂平的途中,經過州縣,地方官員和大紳士多是汪守和的學生,都流著眼淚來祭奠他,為汪守和送行。樂平人為表彰汪守和的功績,在樂平城南門為他建了一個府堂,上鑲「榜眼及第」四個金字。又把汪守和家所在的巷子,命名榜眼巷,至今仍這樣稱呼。

I. 樂平市涌山鎮官口村在什麼朝代人口最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人口最多

官口村 位於夏鎮街道北部,距街道駐地4公里。村黨支部書記:薛勇,村委會主任:薛勇。有薛、劉、趙、王等9個姓氏,薛、劉姓最多。

J. 樂平的特產是

樂平桃酥 樂平桃酥樂平桃酥以其用料講究,製作精良、酥鬆可口、營養豐富等特點,先後榮獲省優、部優和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銀獎等8項桂冠,被海內外食品專家譽為「中國桃酥王」。 樂平狗肉 樂平狗肉這一傳統食品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樂平的「清蒸狗肉」是最具有樂平特色的傳統做法,歷經數百載而不衰,樂平狗肉的製作工藝匠心獨運,望之黃瑩油亮,聞之香氣撲鼻,食之回味無窮。樂平狗肉是用蒸、煮相結合的方法烹製作冷盤食用的風味食品。因系用文火不加鹽煮熟,具有肉味鮮嫩,軟硬適宜,鮮美爽口,營養豐富等特點。 白切狗肉最初的狗肉攤子擺在西市橋邊,一隻篾簍,上置一塊油亮的案板、刀、狗肉、佐料碗,擠得滿滿當當,攤主悠閑地坐定,身後是一輛老式的加重自行車,一大塑料壺谷酒。不一會,便會有人在攤前坐下,估算著口袋裡的錢,眼睛迅速在案板上掃一下,大塊的肉通體黃亮,頭、爪、肝、肚、腸則堆在一旁。酒一倒上,那刀便飛快地舞動起來。不一會,便又會有幾個並不相識的人圍過來,悶著頭,吃著、喝著,熱氣一涌,便「箍」到了一起,盛著碎椒、蔥末、姜蒜、醬油、麻油的碗里盡是筷子。樂平狗肉講究現吃現切,否則會走了香氣。上好的部位是狗爪,先在中間剖開,用勁一掰,小腿骨便抽了出來,再用尖刀剔除爪尖上的幾塊碎骨,即可切片碼成一堆。筋肉相間的斷面裹著一圈黃亮、透明的皮,狀若花朵,咬勁十足。要有此等口福,早來自不必說,還得搭上一塊分量不輕的狗肝。同樣是下水,狗肚腸則能唱主角,「牛肝馬肺狗肚腸」是一說,而樂平的狗肚腸更是一絕,腸洗凈後,裹成一團,塞進刮凈了的肚裡,熟透後切出的片如同腦花一般;黑乎乎的狗著實看相不雅,但皮厚、肉緊、嚼頭好;剔了排骨,肋條也是一層皮,一層肉,脆爛異常,倒是狗腿,肉厚,皮少,常常飽了偶爾路過的外鄉人。 涌山臘豬頭 涌山臘豬頭涌山臘豬頭是樂平市涌山鎮特產。製作工藝流傳久遠,工藝比較復雜。一個成品臘豬頭通常要經過近十道工序半個月時間完成。涌山臘豬頭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油潤不膩、滿口醇香。傳統吃法是「剝豬頭吃法」:將一個完整的豬頭,用木製大蒸籠蒸熟後,放在臉盆里,一家人圍在一起,用刀切開,一塊一塊剝下來,用手抓著吃。這是當地過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閱讀全文

與樂平市涌山鎮有什麼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