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名人家風

歷史名人家風

發布時間:2021-02-28 18:57:48

⑴ 名人家風家訓

1. 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魯迅. 父之愛子,教以義方。--宋·司馬光《論公主宅內臣狀》3. 家庭不是別的,正是人類自己。--[俄]葉甫圖申科《家庭》4. 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5. 士有悍婦則良友不至,國有妒臣則賢士不留。--明·劉基6. 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魯迅《安貧樂道法》7. 要得健全幸福的人類,須得有健全幸福的母親。--郭沫若《題蘇聯婦女生活展》8. 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清·金纓《格言聯璧》9. 若一家自相紛爭,那家就站立不住。--《新約·馬可福音》10. 不愛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裡養了一頭母獅、孵了一窩不幸。--[英]泰勒《佈道書》中國古代的名人家訓:1、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清·王豫 2、治家以和平兩字為主。--清·錢泳 3、家有一心,有錢買金;家有二心,無錢買針。--明·徐渭 4、富貴子弟無成者,失於姑息也;貧賤子弟易成者,習於嚴束也。--清·陳藎 5、士有悍婦則良友不至,國有妒臣則賢士不留。--明.劉基6、父之愛子,教以義方。--宋.司馬光 7、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清.金纓8、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9、一戒是(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10、學生要三勤:手勤、腦勤、讀書勤。

⑵ 培育良好家風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朱熹、程頤程顥、梁啟超……很多人都很好的培育良好的家風。

⑶ 歷史上名人的家風

關於家風的小故事有:

一、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版先生。北宋政治家,權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

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二、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估且不論,但他的家庭教育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

還為曾家婦女規定了「日課」四項:「食事」,每天早飯後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傍晚即晚飯後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藩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⑷ 名人的家風50字左右

名人的家風:

一、魯迅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二、錢基博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三、豐子愷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

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裡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四、周恩來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說,伯父要求我們要和全國老百姓一樣過簡朴日子。我們都是在伯父的教導下,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過來的。在我們周家兄妹中,我們就是普通老百姓,沒有人當大官,沒有人經商掙大錢,沒有小車子、大宅子。

擔任國務院總理時,哪怕再忙,也要騰出時間照顧孩子,不請保姆,自己親身洗衣;在穿著上,孩子們的衣服和鞋襪大都是「接力」著穿,大的穿舊了,再讓小的穿。在吃飯時,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撿起來吃掉,一丁點也不浪費,吃到最後還要掰一塊饅頭把碗碟上的菜汁擦乾凈。

五、朱德

朱德委員長對自己的女兒同樣是嚴格要求。他的女兒朱敏,一九五三年從莫斯科師范大學畢業,回國後,被分配到北京師范大學工作。開始她和父親住在一起,朱德委員長金工次提出要她住到職工宿捨去。

並給她講這個方面的道理:「你們住在我這里,對你們沒有什麼好處,會使你們脫離群眾,滋長優越感。你們不能靠父母過日子,要自力更生,學會獨立生活,要和群眾在一起,要能夠吃苦。」

⑸ 請列舉中國好家風的典型事例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風,必然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這是民族興旺發達,國家繁榮昌盛的必要條件。

我們中華民族有重視家風的傳統,講究道德,勤儉持家,看重親情,嚴於教子。隨著社會的發展,應該在新的條件下,繼承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

古人的家風故事

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總統教子自立

曾任過美國總統的里根,不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嚴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絕不讓他們依賴父母。兒子失業後,一邊尋找工作,一邊靠領取救濟金度日。

以上就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古人的家風故事」的全部內容,讓我們也一起來說說自己的家規家訓,曬曬自己的家風家教,感受一份向上的力量!

⑹ 名人家風知多少

南宋詩人陸游,一生寫下26條家訓傳給後人,告誡後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則農,無可憾也。但切不可迫於衣食,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意思是說,當官不如務農,一輩子不做官也不要緊。自己耕種,衣食無憂,這樣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沒有什麼遺憾。切記,千萬不要為了生存而去做壞事。除了這條家訓外,他還殷切期望自己的後代能夠注重道德層面的修養,成為一個善良、正直的人。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勤奮、儉朴、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意思是,節儉能使家庭興旺,勤快會使身體強健。既勤勞又節儉,人生才能高枕無憂。他不肯將金錢留給後人,曾寫信對女兒曾紀芬說,為官應當清廉,當為民請命,不是為了發財。子孫全靠自己,何須我來幫襯。所以,我絕對不留一文錢給後人。
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嵐家教很嚴,對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四宜是: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四戒」與「四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補充,相映生輝。既告訴了後人什麼不該做,又告訴了後人應該怎麼做。這樣的家訓,既簡潔明了,又深刻透徹。
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寫過一副對聯傳給後代:「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意思是說,如果子孫像我一樣正直、果敢,那我留錢做什麼?賢良的人擁有了大量錢財,就會玩物喪志,失去了遠大志向。如果子孫不如我,那我留錢做什麼?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錢,不僅不思進取,還會去做壞事。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52歲時才有了一個兒子。雖晚年得子,但家教甚嚴,從不溺愛。 73歲時,病危的他把兒子叫到床前,說想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父命難違,時年21歲的兒子只得勉強答應。可他從未做過饅頭,請教了鄰家大娘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做好了饅頭,喜滋滋地送到父親床前,誰知父親早已斷氣。案頭上有張信箋,上面寫著父親的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無獨有偶,民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這樣說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他的這句話,激勵著當時一大批年輕有為的青年志士,努力奮斗,堅持不懈,走向成功,不辱門風。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時至今日,也依然深刻地影響著當今人們的思維走向,成為許多人為人處世之標准。

⑺ 你了解到了哪些歷史人物的優秀家風

你了解到了哪些歷史人物的優秀家風,我覺得就是說孟母三遷。

⑻ 搜集名人家風小故事

將門家風——老將軍鍾期光家裡的小故事

賴仁瓊

月8日,解放軍報刊出全軍「敬老好兒女金榜獎」獲獎名單,鍾期光上將的女兒鍾德寧榜上有名。消息在干休所傳開,有人贊許地說:「鍾家的孩子雖出身將門,但卻沒有驕嬌二氣。」

第一任老師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鍾期光今年82歲。「文革」期間,因受迫害患腦血管病,留下了半身不遂後遺症。談及子女教育,坐在輪椅上的將軍告訴我:「孩子幼小時,我工作忙,顧不上,主要是他們的媽媽管,受黨和學校的教育深。」

將軍夫人凌奔是新四軍的老戰士。她對子女在學習、生活、品質方面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並且在家中身體力行、言傳身教。鍾德寧回憶說,小時候,父母常教育他們生活上不搞特殊。學生時代,他們兜里沒有裝過零花錢。學校組織游園活動,家裡只給准備饅頭夾鹹菜。德寧至今還記得,四哥高中畢業時,全班去香山公園聚會告別,媽媽只給了四哥三角錢,其中兩角錢買來回車票,一角錢買門票。家裡三個女孩上中學時已經十五六歲,穿的衣服都是幾個哥哥的舊衣改制的,有的還打了補丁。有一段時間,中午在家吃飯的人少,媽媽便不讓炒菜,自己隨便吃點小菜泡飯。蘿卜干、雪裡蕻是她家的兩大主菜。到晚上大家都回家了才炒幾樣普通菜。媽媽的一件毛衣穿了幾十年,早已破得不成樣子,但她就是不買新的,一直穿到大前年去世。現在,德寧兄妹看見這件毛衣就流淚。鍾德寧噙著淚花說:「媽媽幫助別人從來都是慷慨大方的。她先後買過5件毛衣送給工作人員。」

《人民日報》1989年12月11日

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此話不假。家庭教育確實是人生重要的一課。鍾德寧兄妹正是從小在父母熱愛黨和人民、公正、朴實等高尚品德的影響下,慢慢養成了節儉、勤奮的好作風。這些年,兄弟姐妹有的立功受獎,有的業余時間搞發明獲得了專利,還有的被單位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這與將軍夫婦的「家規家法」是有直接關系的。

「孩子的路由孩子自己走」

不讓孩子依賴父母,是鍾老將軍家的一條不成文「家規」。子女在升學、就業、入黨、提乾等人生重要關頭,將軍夫婦從不違反組織原則為子女謀私。將軍在部隊做了一輩子思想政治工作,以堅持原則、模範遵守紀律贏得部下的普遍敬重。這幾年,社會上有些人利用權勢搞不正之風、安插親信和子女等等,將軍對此特別反感。每聞這類醜事,他都要氣憤地大罵一句:「不要臉!」將軍說:「現在看來,這種幹部最壞,他們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還損害了黨和人民的關系。」當年,將軍的七個子女除鍾德寧在北京工作外,其餘的都按規定插隊下鄉、參軍入伍,有的到北大荒落戶。後來,遠在各地的兄妹或復員或考大學才陸續回到身邊,都就職於普通工作崗位,無一依靠過長輩權勢。鍾德寧說,在南京的三哥和畢業於海軍工程學院的四哥今年轉業,都是依靠組織或自己聯系工作。三哥三嫂至今兩地分居尚未調到一起。

要論「關系」,老將軍上上下下、軍內軍外的「關系」還真不少。他,是新四軍的老人,在華東地區就不用說了,建國後,不少老戰友、老部下在工作上、生活上遇到困難,都曾得到過將軍的熱心幫助。他對一些無職無權的老部下尤為關切,連治病、買葯等事,他和夫人都盡力操辦。「文革」期間,將軍被隔離、批鬥,夫人凌奔得知過去的老戰友、華東幾位省市負責人的子女因受父母株連而無家可歸時,不顧自身患病,冒著風險,毅然收留了五六個「黑幫子女」,用母愛來溫暖這些東躲西藏、驚魂未定的孩子。

然而,違反組織原則的事將軍從來不做。德寧兄妹也都嚴格遵守「家規」,盡管他們因缺少父親的「招呼」、「庇護」而升遷慢、調動難,但將軍對此卻無怨無悔。他說:「我歷來主張,孩子的路由孩子自己走。只要孩子們不搞歪門邪道,就比什麼都好。」

從50年代到80年代,環境在變,條件在變,人們的許多觀念也在改變。然而,將軍的「家規家法」卻沒有變。德寧兄妹不管是在京自立門戶還是遠居外地,都自覺以此來約束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⑼ 列舉一則古代名人的家風家訓

家庭,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級組織單位。歷史上,許多人通過承擔對家庭、氏族的責任,實現從個體「小我」到社會「大我」的轉變。

在此過程中,他們教育子孫、持家治業的智慧凝練成富有哲理的語句,成為家訓,經由後人世代相傳,既作為家庭成員立身處世的准則,又作為家庭文化賡續延綿的依據。

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地基」。《顏氏家訓》《朱子家訓》《錢氏家訓》等優良家風的教誨,成就的是我們熟知的大家。

傳統中國,「家國一體」,「家」是縮小的「國」,「國」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風家教也在歲月的積淀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家風,中華文化的縮影,文明的延續。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是先輩留與後人的智慧寶典。家訓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誡子侄周成王的誥辭,自此綿延數千年,中國傳統家訓精深宏富,是中國家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

賞析:陸游一生極其重家庭教育,寫了大約二百首有關教育子女的家訓詩。《放翁家訓》是陸游的一部家訓專著,此書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約寫於其四十四歲時,後一部分約寫於其八十歲左右。

《放翁家訓》在宋代的家訓中有一定的地位,此書結合陸游自己的切身經驗寫成,故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獨特發人深省之處,其中最突出的思想是教育子孫要繼承清白家風,做清白人,專心耕讀,做鄉中君子。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勤奮、儉朴、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意思是,節儉能使家庭興旺,勤快會使身體強健。既勤勞又節儉,人生才能高枕無憂。他不肯將金錢留給後人,曾寫信對女兒曾紀芬說:「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官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蓋子孫若賢,則不靠父輩,亦能自覓衣食;子孫若不賢,則多積一錢,必將多造一孽,後來淫佚作惡,大玷家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以銀錢予後人。」意思是,為官應當清廉,當為民請命,不是為了發財。子孫全靠自己,何須我來幫襯。所以,我絕對不留一文錢給後人。  

    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嵐家教很嚴,對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四宜是: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四戒」與「四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補充,相映生輝。既告訴了後人什麼不該做,又告訴了後人應該怎麼做。這樣的家訓,既簡潔明了,又深刻透徹。  

    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寫過一副對聯傳給後代:「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意思是說,如果子孫像我一樣正直、果敢,那我留錢做什麼?賢良的人擁有了大量錢財,就會玩物喪志,失去了遠大志向。如果子孫不如我,那我留錢做什麼?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錢,不僅不思進取,還會去做壞事。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52歲時才有了一個兒子。雖晚年得子,但家教甚嚴,從不溺愛。傳說73歲時,病危的他把兒子叫到床前,說想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父命難違,時年21歲的兒子只得勉強答應。可他從未做過饅頭,請教了鄰家大娘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做好了饅頭,喜滋滋地送到父親床前,誰知父親早已斷氣。案頭上有張信箋,上面寫著父親的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無獨有偶,民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這樣說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的這句話,激勵著當時一大批年輕有為的青年志士,努力奮斗,堅持不懈,走向成功,不辱門風。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時至今日,也依然深刻地影響著當今的人們,成為許多有志之士為人處世的標准。  

    可見,好的家訓家風,會成為一個人一生的航標。讓他在人生的大海上不僅不會迷失,還會走得更遠。

家風,往小了說是一個家的發展規劃和准則,是一個家庭興盛的基礎;往大了說是一個國家的風氣,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和准則。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任何時候談家風都不會過時。

閱讀全文

與歷史名人家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