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龍泉驛區歷史人物

龍泉驛區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8 18:56:43

A. 浙江省龍泉市水南有一個夫人殿,龍泉市查田鎮溪口村也有一個夫人殿,請問這兩個殿里供奉的神像是誰

溪口村供的是三殿夫人,分別是:敕封陳靖姑為慈靖夫人、林九娘為淑靖夫人、李三娘為三靖夫人,合稱「三奶夫人」。分別是福建古田人,羅源人,連江馬鼻人。

B. 簡陽有哪個歷史偉人

吳雪琴
吳雪琴(年),學名桂馨,男,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出生,定居石經寺(今龍泉驛區的茶店鄉石經村)鄉間。
吳雪琴3歲喪母,12歲喪父。家貧如洗,靠繼母不辭辛勞日夜紡織勉強度日。
雪琴少年時就很勤奮,刻苦攻讀。但苦於家境貧寒,深感前途渺茫,曾產生輕生之念,幸得繼母察覺追至江邊,痛哭規勸,將其救回。之後,雪琴更加用功苦讀,學業日漸長進。曾華臣先生見雪琴詩文習作後感慨地說:「此子詩學當有成,可來我處志讀。」於是收下雪琴免費隨館就讀。後來,雪琴終於學有所成,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6年)八月考中秀才。不久與羅英賢之長女結婚。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4年),經曾華臣先生舉薦,雪琴被清政府選派赴日本東京留學,入宏文學院速成班,攻讀教育行政。同行人有劉存厚。求學期間,曾參加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組織的同盟會。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雪琴學成歸國,接任簡州(今簡陽市)學務局副董,籌辦學校事宜。同年高等小學校改為官立中學校,雪琴兼任官立中學校監督(校長),為辦學經費、校舍等問題奔忙。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8年)雪琴任簡州勸學所視學,努力為創辦簡州女子高等小學校盡心盡力。同時,動員石經寺方丈聖友法師創辦石經寺私立小學,為鄉村民眾子弟入學創造條件。
民國元年(1912年)春,雪琴辭去勸學所視學職務。7月,任臨時四川省議會議員,並先後任四川省立第一中學、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四川優級師范學校、四川國學專門學校學監。兩度在四川省師范學校遂寧第三師范學校任教。
吳雪琴在四川國學專門學校任學監時,與校長駱成驤交誼甚厚。民國13年(1924年),駱成驤曾至石經寺的雪琴家相訪。留有石經寺同吳雪琴、林百熙、演明游長松寺詩。詩曰:■嶁滿地九重高,獨立滄溟踏巨鰲,乘興似隨雲雨去,長風萬里聽波濤。
民國20年(1931年)3月,雪琴奉命回簡陽縣任教育局局長。其間,主張男、女生分校。
民國27年(1938年)調任簡陽縣民眾教育館館長。著有《雪廬詩草》2卷。1948年辭職回石經寺家中閑居。雪琴生活儉朴,對人和善,頗受鄉人敬慕,一生淡薄功名利祿,出任公職多受朋友敦請。1952年病逝於鄉間寓所,享年80歲。

C. 龍泉青瓷的名家人物

一、徐朝興

浙江麗水龍泉人。1996年被評為第一個青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07年又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傳承人。

四、陳壇根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傳承人,2013年被授予「龍泉青瓷終身藝術成就獎」,麗水學院客座教授、龍泉古窯瓷研究所所長。

1949年出生於龍泉青瓷世家,1964年進入龍泉瓷廠工作,歷任原料車間主任、技術副廠長、黨組書記等職。

2004年在原料和釉料研究方面取得巨大突破,研究成功龍泉青瓷冰裂紋,使失傳千年的龍泉青瓷冰裂紋製作工藝重放光彩。「龍泉青瓷冰裂紋製作工藝技術」獲國家知識產權發明專利。

五、張紹斌

1957年出生於浙江龍泉一個陶瓷世家,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麗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D. 底部刻有中國龍泉瓷器的最早可到什麼朝代

底部復刻有中國龍泉瓷器的最早制可到西晉。

龍泉瓷器始於西晉,北宋時已初具規模,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制瓷技藝登峰造極,梅子青、粉青釉達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傳統龍泉窯中的哥窯與官、汝、定、鈞等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龍泉瓷器傳統上分「哥窯」與「弟窯」。一種是白胎和硃砂胎青瓷,稱「弟窯」或「龍泉窯」,另一種是釉面開片的黑胎青瓷,稱「哥窯」。

(4)龍泉驛區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龍泉瓷器的特點:

龍泉瓷器「哥窯」特點是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面布滿紋片,紫口鐵足,胎色灰黑。以瑰麗、古樸的紋片為裝飾手段,如冰裂紋、蟹爪紋、牛毛紋、流水紋、魚子紋、膳血紋、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層飽滿、瑩潔,與釉面紋片相映,更顯古樸典雅。

弟窯青瓷釉層豐潤,釉色青碧,光澤柔和,晶瑩滋潤,勝似翡翠。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紅底足或露胎圖形,產生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運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現,人物塑像的臉、手、足等,盤類器物內底的雲、龍、花卉等,裝飾獨具神韻。

E. 龍泉歷史十大名人

1、劍祖歐冶子(來公元514年前後)
2、宰相自何執中(1044---118年)
3、瓷宗章氏二生(約1127前後)
4、菇神吳昱(約1130-1208)
5、帝師何澹(1146-1219)
6、哲人葉適(1150-1223)
7、詩人葉紹翁(1124前後)
8、治才章溢(1314-1369)
9、義士徐仰山(1877-1913)
10、英烈季步高(1906-1928)

F. 龍泉市安仁鎮大舍村歷史名人

來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自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G. 龍泉市有什麼等著名歷史人物

答:你說的龍泉市是浙江省龍泉市吧!
它的著名歷史人物有:
1,寶劍祖師歐冶子
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越國人{寧波人}(約公元前514年前後)。相傳是龍泉寶劍創始人。他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並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靈王的屬國。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裡學會了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
關於「龍淵」劍,《越絕書》中有「楚王見劍」的記載:楚王命令風鬍子到越地去,尋找歐冶子,叫他製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 、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這三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最後他來到了龍泉的秦溪山旁,發現在兩棵千年松樹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凈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實乃上等寒泉,就鑿池儲水,即成劍池。在此鑄劍三把: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為了紀龍泉寶劍鼻祖歐冶子,後人在劍池湖建了「劍池亭」和「歐冶子將軍廟」,成了一方千年古跡。
2,哥弟窯祖師章生一、章生二
兄名生一,弟名生二,龍泉人氏,相傳是哥窯和弟窯的創始人(1127 年前後)。南宋初期於琉田,即今小梅鎮大窯村同業於瓷窯。又因其作品風格繼承龍泉晉唐 青器,又名「龍泉窯」,亦稱「章窯」。所以世稱章氏兄弟是開創龍泉青瓷鼎盛時代的標志性人物。
3,南宋大學者葉適
南宋著名學者,與朱熹齊名(1150—1223)。字正則,祖籍龍泉,其父母因龍泉發大水飄沒數百里,徙於瑞安,其生於瑞安,晚年定居永嘉。淳熙五年(1178),舉進士第二。《四朝聞見錄》載:本為第一,因策論有「聖君行弊政,庸君行善政」之說,遂為第二。因薦召為大學士,遷博士。寧宗時,授寶漠閣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力捍江防,反對與金議和。後因遭中丞雷孝友誣陷被奪職。從此遷居永嘉水心村,以經國濟世之才自負,杜門著述,多有匡救時弊之言,稱水心先生,為永嘉學派創始人。宋史《藝文志》有葉 適《習學記言》45卷;《周易述解》1卷;《名臣事纂》9卷;《葉適文集》20卷。《四庫全書》有葉適《習學記言》50卷;《水心卷》28卷等。主張通商惠工,扶持商賈,流通貨幣。中國市場經濟理論之萌芽,就出自葉適。
4,北宋宰相何執中
何執中(1043-1116)北宋大臣,處州龍泉(今浙江省龍泉縣。一說為今浙江省麗水縣)人。字伯通。舉進士。初為台(今浙江省臨海縣。一說今安徽省鳳台縣)、亳(今安徽省亳州)二州判官。徽宗(趙佶)時追隨蔡京。1105年(徽宗崇寧四年)任尚書右丞。四年後代蔡京為尚書左丞,曾引起太學諸生之反對。在任期間多方迎合帝意,以粉飾太平。1111年(徽宗政和元年)與蔡京(為六賊之一)同為宰相。五年後,並以太傅致仕。
5,南宋宰相湯思退
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字進之,號湘水,龍泉人氏(1117—1164)。據《湯氏宗譜》記載,湯氏二世祖永高於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劍川石笏,即今龍泉市八都鎮瀑雲安田村。紹興27年(1157)升任尚書右僕射,兩年後改任宰相左僕射。紹興三十年冬,侍御史陳俊卿譴責他「挾巧作之心,濟傾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父子恩也」,於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興隆元年(1163)北伐失敗,孝宗再任思退為相。
6,北宋文豪葉濤
北宋著名詩人(1050—1110),官至三品龍圖閣待制,系王安石弟王安國之婿。字致遠,龍泉東鄉人,自幼穎敏好學,博覽群書,通今博古,經史子集了如指掌。其詩文,重視詞藻,奇情險句,清雅絕俗,與蘇東坡交誼甚厚,常以詩唱和、宋熙寧六年(1073)中進士時,神宗召廷試,贊嘆其才思過人,於御屏上書:「文章葉濤」,授為國子直講。《宋史》有傳。惜葉濤詩存世極少。《宋詩紀事》引《宋文鑒》葉濤《望舊廬有感》詩曰:重來舊屋誰為主,江令蕭條嘆獨
存。已愧問人才識路,卻悲無柳可知門。舟車到處成家宅,歲月唯驚長子孫。孤客濫由非得已,故交零落與誰論。此詩當在上黨人碑之後,感嘆身世飄零之作。悔當初未嘗退隱田野,植柳門前。
7,北宋副相管師仁
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正二品副相 (1045—1109)。字元善,城東後甸村(今龍淵鎮一村)人。宋熙寧六年(1073)進士。初任滄州教授,深受學子愛戴。後出知邵武軍,政績卓著,朝廷考核為第一。升任知建昌軍時,多有善政,《江西通志·名宦》有傳,謂「人戴其德,為立生祠」。任右正言職時,河北水患,奏請減負租賦,以安定流民生活,得到朝廷採納。任吏產侍郎時 ,敢於揭露選用曹吏中的撓法違紀現象。不久又升為刑部尚書。任定州安撫使時,致力於精兵儲糧,嚴肅軍紀,鼓舞士氣,鞏固邊防。時北方遼國知宋有備,打消侵疆索地之意圖。徽宋得知,嘉獎師仁:「有臣如此,朕復何憂」。乃升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朝廷授職文書中褒獎他有「智同事物,學洞古今。有猷有為,允文允武。甲兵不試,邊境以寧。人為天官,益隆時譽」。不久染病,力辭同知樞密院事。拜資政殿學士,佑神觀使。大觀三年(1109)卒。葬於汴京,封南陽侯。宋史《本傳》評:「崇寧,宣和間,政在蔡京,奸黨日蕃。管師仁執政才兩月 ,引疾求去,斯可尚已。」《兩漸名賢錄》稱其為「名宦」。
8,南宋詩人葉紹翁
南宋著名詩人,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人氏(1200年前後在世)。原姓李,祖父李穎士於宋政和五年(1115)中 進士,曾任處州刑曹,後知餘姚。建炎三年(1129),穎士抗金有功,升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後因趙鼎黨事,被貶。紹翁因祖父關系受累 ,家業中衰,少時即給龍泉葉姓為子。光宗至寧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與龍泉同鄉進士、當朝參知政事(副相)真德秀過從甚密。
9,南宋考古學家葉大慶
南宋著名考古學家,字榮甫,龍泉人氏(約公元1180—1230年前後在世)。開禧元年(1205)中進士,大慶少時入縣學,弱冠升京師國子學。授建州州學教授。上自六經諸史,下逮當朝名家著述,無所不諳,並以詞賦知名於時。對諸生授業解惑,辨偽糾謬,議論精確,說理透闢,深得學子愛戴。晚年,身患痼疾,杜門辭教,將數十年之教學筆記,整理成《考古質疑》一書,內容涉及歷朝史實、曲章制 度、文字訓詁,詩詞文章,而以考證史實為多。如考司馬遷《史記》記事前後矛盾處,辨析中者,結論令人信服。大慶死後,好友建州郡丞葉 武子慷慨解囊,將《考古質疑》付梓,於寶慶二年(1226)問世,後收入《永樂大典》。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對今日考古工作仍具有指導意義,系大學文科古漢語專業、考古專業、古典文學專業的必讀書。
10,何澹
何澹(1146~1219)字自然。縣南上河村(今屬蘭巨鄉)人。十八歲人太學。宋乾道二年(1166)中進士禮部第二人。歷官秘書省正字、武學諭、校書郎、秘書丞、將作少監、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右諫議大夫等職。慶元二年(1196),同知樞密院事。不久,兼參知政事。任職期間,依附權臣韓侂胄,排除異己為偽黨,立「慶元黨禁」。數年後,澹有韜晦之意,於嘉泰元年(1201)七月力請辭職,奉祠祿閑居故郡近七年,未忘鄉土建設。開禧元年(1205)奏請朝廷調兵3000人,疏浚處州通濟堰,將木壩改為石壩;修築保定村洪塘,蓄水灌溉2000餘畝;修撰《龍泉縣志》,開龍泉地方誌之先河。嘉定元年(1208)以觀文殿學士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嘉定十二年十二月病卒,終年74歲。著有《小山集》,收人《永樂大典》及現代唐圭璋編《全宋詞》。《宋史》有傳。
11,鮑由
鮑由(1085年前後)又名慎由,字欽止。縣南廓人。少時隨父在外。一日,同鄉何琬(官至監察御史)在長沙宴會文士,慎由侍父赴宴。賓主命慎由即席賦畫舫詩,立就,且有警句。賓客皆驚嘆:「此郎他日定以文章顯。」後從王安石學文詞,又拜蘇軾為師。元祐六年(1091)登進士。哲宗當朝召對,任工部員外郎。內外所至,頗有詩名。因犯慶元黨禁,貶監泗州轉般倉。歷任河東福建路常平,廣西淮南轉運判官。又起用為員外郎。再因言事被罷官閑置。復用知明州、海州。終年56歲。曾注杜甫詩;有文集《夷白堂集》五十卷,汪藻作序,對其評價:「自黃魯直、張文潛歿後,欽止之詩文獨行於世,而詩尤高妙清新,每一篇出,士大夫之口相傳以熟。欽止於斯文可謂毫發無遺恨矣!」《宋史》有傳。
12,香菇祖師吳三公
原名吳煜 (1130—1208)。南宋龍泉縣龍溪鄉龍岩村人,相傳是世界「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術創始人。因其排行老三,後人敬稱「吳三公」。他年青時常到縣城擔鹽,路經鳳陽山腳時,發現闊葉林里榆樹上長滿了雨傘狀的菌蕈,十分鮮嫩可愛,他就採摘一些帶到家中燒湯喝,味道鮮美,香氣撲鼻,於是他就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香菇」,並帶領村民上山采菇,吃不完就用炭火烘乾,來年再吃。有一次,他用斧頭砍去榆樹上長滿香菇的敗枝,不久發現被他砍過的地方香菇長得特別旺。還有曾被他搖動過的樹干,香菇長勢更好,於是他就從這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發明了「砍花」、「驚蕈」種菇法,傳之於世。
民謠曰 :「朱皇欽封龍慶景,國師討來做香菇」,是說明洪武年間,處州香菇入貢,被朝廷列為佳品,國師劉伯溫就向朱皇進貢說處州龍慶景三縣菇民之艱難,朝廷要多加扶持。朱皇就將香菇生產的專利權賜給龍慶景三縣人民,並封贈吳三公為「羹食公侯」。明萬曆三年皇帝又敕封為「判府相公」。後世菇民奉吳三公為「菇神」,並建了規模宏大的鳳陽廟,設菇神之位,年年祭祀。
13,章溢
章溢(1314~1369)字三益,別號損齋。八都橫溪村人。其和青田劉基,麗水葉琛並稱處州三傑!元末,組織地方武裝,助元將石抹宜孫在龍泉一帶對抗農民起義。至正十八年(1358),授溢以龍泉主簿、浙東都元帥府僉事,皆辭不受。退隱龍泉與浦城交界之匡山。朱元璋克處州後,至正十年三月,溢與劉基、宋濂、葉琛同被聘用,於應天府(今南京)建禮賢館待之。溢提出「唯德是輔,惟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初授營田司僉事,巡行江東、兩淮,推行按田分等納稅。任湖廣按察僉事時,倡導分兵屯田。龍鳳十一年(1365),升任浙東按察副使,巡視處州。溢以處州山多、田少、民貧,課稅累重,奏准仍按舊額。浙東建造海舶,向處州徵集巨材,溢力諫罷征。洪武元年(1368),任御史中丞兼贊善大夫,因奔母喪,辭官歸鄉里。一年後卒,終年56歲。著有《龍淵集》。《明史》有傳。
14,楊載
楊載(1271—1323)字仲宏。縣南琉田村(今大窯)人。後徙蒲城,晚年定居杭州。精於詩學,與虞集、楊奚斯、范槨等齊名。葉子奇《靜齋文集》稱:「琉田楊仲宏,詩學之宗」。著有《楊仲宏集》行世。

H.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浙江龍泉的風土人情,歷史,人物,美景,美食!

龍泉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浙閩贛邊境,東臨溫州經濟開發區,西接福建武夷山風景旅遊區,素有「甌婺入閩通衢」、「驛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1]龍泉於唐乾元二年(759)置縣,歷史悠久,景色優美,物產豐富,人文薈萃,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寶劍之邦、世界香菇生產發源地和「中華靈芝第一鄉」,被譽為「處州十縣好龍泉」。全市面積3059平方公里,人口27.4萬,轄三個辦事處八鎮八鄉442個行政村,為浙江省面積第二大縣級市。1990年12月,國務院批准龍泉市撤縣設市。 瓷韻繞九州,一劍傳千古。 龍泉青瓷始於10世紀前期的五代,盛於宋,以其清澈猶如秋氣爽的天空,寧靜似深海的「哥、弟」窯瓷器享譽海內外。 龍泉寶劍創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其劍以「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和紋飾巧致」四大特色而成為劍中之魁,聞名天下。 全市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茂密,林木蓄積量達101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8.4%,居浙江省首位,素有「浙江林海」之稱。 改革開放以來,龍泉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龍泉市實施「二次創業」和「12510」工程以來,竹木加工、醫葯化工、五金汽配、青瓷寶劍、綠色食品、小水電等支柱產業已經形成;木製玩具、太陽傘、人造板、大輸液、網球等區域特色產品有相當的市場競爭力;第三產業穩步增長。龍泉城鄉呈現市場繁榮,消費品供應豐富,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民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詳情請參考 http://ke..com/view/68508.htm

I. 龍泉寺的人物生平

據遼陽王爾烈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遼陽有一個傳說,王爾烈的曾祖在修魁星樓時,特意把魁星的筆尖對准了家鄉風水溝的方向,企圖在族人中點出個狀元來。天遂人願,王爾烈的祖父王天祿以及他的三個叔父,都在朝廷為官。據記載,歷史上王爾烈家族先後共出了30多名進士。在家族的熏染下,乾隆十四年(1749年),王爾烈負笈千山龍泉寺西閣學堂,並拜龍泉寺元空大師為師。從此王爾烈與龍泉寺留下了終身之緣,開始「兩字功名愁煞人」的寒窗生涯。 千山龍泉寺西閣學堂坐落在龍泉寺凈瓶峰北人造平台上,為民式建築的瓦室三楹,檐下有長廊,兩側建有兩幢列脊鑽尖式小閣,中為別致庭院。看管王爾烈書房的高麗萍介紹說,西閣始建於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歷史上原本是三間茅草屋,現在翻蓋成了磚木結構。後經屢次擴建,規模日大,成為清代千山兩書院之一。我們到時,但見閣前瓶峰對峙,峰尖與閣尖齊舉;閣後萬松簇擁,風聲與濤聲共鳴,清幽至極。 古時,西閣向為高人名士習書潑墨之所,達官顯宦下榻之地。每逢夜闌人靜,燈火遠燭,樹影婆娑。「西閣客燈」以其獨具的風韻而載入史冊,成為著名的龍泉十六景之一。難怪王爾烈幾經遷徙求學,最終選中此閣求讀求學斷斷續續達22年。因愛其靈山勝境,得如情懷,王爾烈竟如醉如痴,常挑燈夜讀,通宵達旦,為日後名震中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閣地處絕壁之上,其室狹長如舟,每逢晨起,霧海茫茫,狹室猶如一葉孤舟游戈在霧海之中,又如同雄踞霧海中的一座島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爾烈寓居龍泉寺西閣之時,在品定「西閣客燈」之後,又命之名為「瓊島虛舟」。龍泉寺也是王爾烈一生之中題字最多的地方,共有兩副匾、六副聯,今天賞讀它們時,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功成名就之後,對寒窗苦讀之所的濃郁的回報之情!他給瓊島虛舟題的是「室狹如舟蓬窗四啟峰圍岸;山深似島松生一派海生潮。」 乾隆四十二年,已是五十歲的王爾烈邀約家鄉詩友十餘人重遊千山,他在《游千山約》中寫到「盤餐唯資果腹,何事珍饈」。出於這樣朴實的基調,千山詩會特別成功,王爾烈不僅本人得到了「高山天作帝王州,長白尊居望莫由」的詩句,他還把詩友們的六十幾首詩匯成一冊《同游千山詩錄》,後經著名學者金毓黻苦心搜集,得以傳世。《瑤峰集》就是金先生專門為王爾烈所編,並被列入《遼海叢書》之中。

J. 成都有哪些文化古跡 歷史名人 古街 古巷

大慈寺,文殊院、武侯祠、錦里、寬窄巷子這些都在城裡,另外郊縣就多了,
比如
溫江的國色天香,大邑劉氏庄園,龍泉驛區明蜀王陵,崇州文廟,崇州雲頂山石城,郫縣媽媽農庄,都江堰

閱讀全文

與龍泉驛區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