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漳州雲頂溫泉和將軍山公園的歷史和典故、、或者介紹一下、
將軍山古名雲霄山,海撥426米,因唐朝嶺南行軍總管歸德將軍陳政於唐高宗儀內鳳二年(677年)葬於此山容而得名。將軍山公園位於雲霄縣城西側,距縣城2.5公里,總控制面積3.19平方公里,現城區主幹道之一陳政路的延長線可直抵公園,交通十分方便
Ⅱ 一個歷史故事
調戲王妃的大臣
春秋時期,楚王請了很多臣子們來喝酒吃飯,席間歌舞妙曼,美酒佳餚,燭光搖曳。同時,楚王還命令兩位他最寵愛的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陣狂風刮來,吹滅了所有的蠟燭,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員乘機揩油親澤,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到座位上並在楚王耳邊悄聲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你趕快叫人點起蠟燭來,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
楚王聽了,連忙命令手下先不要點燃蠟燭,卻大聲向各位臣子說:「我今天晚上,一定要與各位一醉方休,來,大家都把帽子脫了痛快飲一場。」
眾人都沒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後來楚王攻打鄭國,有一健將獨自率領幾百人,為三軍開路,斬將過關,直通鄭國的首都,而此人就是當年揩許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於他,而發誓畢生孝忠於楚王。
點睛: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寬容,寬容不僅是給別人機會,更是為自己創造機會。同樣領導者在面對下屬的微小過失時,則應有所容忍和掩蓋,這樣做是為了保全他人的體面和企業的利益。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領導者對人才不可苛求完美,任何人都難免有些小毛病,只要無傷大雅,何必過分計較呢?最重要的是發現他最大的優點,能夠為企業帶來怎樣的利益。比如,美國有個著名的發明家洛特納,雖然酗酒成性,但是福特公司還是誠懇邀約其去福特公司工作,最後,此人為福特公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現代化管理學主張對人實行功能分析:「能」,是指一個人能力的強弱,長處短處的綜合:「功」,是指這些能力是否可轉化為工作成果。結果表明:寧可使用有缺點的能人,也不用沒有缺點的平庸的「完人」。
一般來說,一個領導者的工作能力或管理經驗都要比下屬略勝一籌的,領導者居高臨下很容易發現他下屬的缺點和能力的不足之處,而且也容易向他們提出高標准要求。但領導者應當清楚地了解每一個下屬的能力,而且要因材適用,不要總以自己的工作能力來衡量和要求下屬。當然對下屬嚴格要求還是必要的,但嚴格要求和真誠之間並不矛盾。嚴格要求是指你可以為你的下屬制定高標準的工作要求,而真誠則是當下屬犯錯誤或由於某種原因而未能達到工作要求時,你應該對他們採取的態度。當你真誠的對待下屬時,不但不會使他因此而散漫,反而會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如果一個領導者,老是挑剔下屬的毛病,就會極大地削弱他們的工作熱情,甚至會使他們產生反感,這樣就會影響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在工作中的發揮,從而對企業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每一位領導者都應該努力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因此可以說,寬容也是一則重要的用人之道。作為一個領導者必須要能想得開,看得遠,從發展的角度考慮,從大局考慮,得饒人處且饒人,對人才要學會寬容。
楚王絕纓
故事是這樣的,楚莊王宴臣,令愛妾敬酒,恰有風吹燈滅,黑暗中有人拉妾衣,妾順手摘其帽纓,並要楚王掌燈追查。楚王說,酒後狂態之人常有之不為怪,並讓群臣都摘纓在掌燈。不久吳攻楚,一個叫唐狡將軍屢建戰功對楚王說:「臣乃先殿絕纓者」.
Ⅲ 關於馬的歷史故事
1.秦瓊賣馬
隋朝末年,在濟南府當差的山東豪傑秦瓊受命來潞州辦事,不幸染病於店中,所帶盤費俱已耗盡。無奈之中,牽著他心愛的坐騎黃膘馬到西門外的二賢庄去賣。
秦叔寶將黃膘馬拴在庄南大槐樹下,二賢庄莊主單雄信聽說有人賣馬,便去相馬。秦叔寶早在山東就聽說單雄信是一條好漢,只是眼下窮困潦倒,羞於顏面,難以通報真名實姓。偏偏單雄信聽說賣馬人是濟南來的,便請他到府上吃茶,還順便打聽仰慕已久的山東好漢秦叔寶。秦叔寶謊稱:「員外打聽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聞知他與叔寶是朋友,隨即修書一封託交叔寶,並付了馬價紋銀三十兩,外加程儀三兩,不在馬價數內,還取潞綢兩匹相贈。
卻說秦叔寶瞞得了單雄信,卻在潞州酒樓上邂逅了另一條好漢王伯當。伯當告知了單雄信,害得雄信到處尋找秦叔寶。後來兩位英雄終得相識,單雄信盛情款待,讓叔寶在二賢庄精心養病八個月。離別時單雄信為其黃膘馬配上了金鐙銀鞍,並以潞綢、重金相贈,從此二人結下莫逆之交。
隨後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農民起義中同仇敵愾,為起義軍創造了不可磨滅的業績。唐朝興起後,秦瓊終身保唐,單雄信則抗唐到底。盡管單、秦二人後來分道揚鑣,但患難中結下的兄弟情誼始終如故。《說唐》中的「秦瓊建祠報雄信」,說的就是秦瓊聞得擒了雄信,飛馬來救。走到跟前,頭已落地。叔寶抱住雄信的頭,跪在地上,悲痛欲絕。後將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陽南門外,起造一所祠堂,名為「報恩祠」,以報潞州知遇之恩。
Ⅳ 歷史上有幾個相馬的故事,分別是
指鹿為馬的故事(這個我最喜歡)秦權臣趙高,為試探大臣們對他的態度,在秦二世面前,指著一隻鹿,硬說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這是鹿。"問左右人,有的怕趙高,說是馬,有的不說話。也有說是鹿的,後者都遭到趙高的暗算。從此群臣都怕趙高燕昭王以千金買千里骨馬的故事燕昭王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於是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了馬的骨頭,使天下人知道,國君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故事,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燕昭王採納了郭隗的意見,厚待郭隗,果然就有一些有才乾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佔領的土地。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並且體貼它啊.
九方皋相馬 伯樂是善於識別馬的大師。但是,他的老了,體力已慚慚不支。一天,秦穆公對伯樂說:"你的年紀大了,你的子孫中可以派得出去尋找千里馬的人嗎?"伯樂說:"一匹好馬,可以從它的體形、外形和骨架上看出來。而要找天下特殊的千里馬,好像沒有固定的標准,沒法子用言語來表達。像這樣的馬賓士起來,腳步非常輕盈,蹄子不揚起灰塵,速度非常快,一閃而過,好像看不到身影。我的兒子都是些下等的人才,他們能夠說出什麼是好馬,卻不能識別什麼是千里馬。我有個打柴賣菜的朋友叫九方皋,他相馬的能力不在我之下。請讓我把他推薦給您吧。"穆公召見了九方皋,派他出去尋找千里馬。三個月以後,九方皋回來報告說:"已經找到了,在沙丘那個地方。"穆公連忙問:"是什麼樣的馬?"九方皋回答說:"是黃色的母馬。"派人去把馬牽來,卻是黑色的公馬。穆公很不高興,把伯樂叫來說:"糟糕透了!你推薦的找馬的人,連馬的顏色和雌雄都搞不清楚,又怎麼能識別哪是天下的千里馬呢?"伯樂感慨地贊嘆說:"九方皋相馬竟達到了這種地步,這正是他之所以比我高明千萬倍的原因呀。九方皋所看到的,那正是天機啊!他注重觀察的是精神,而忽略了它的表象;注意它內在的品質,而忽視了它的顏色和雌雄;只看見了他所需要看的而忽視了他所不必要看的;只觀察到他所需要觀察的而忽視了他所不必要觀察的。像他這樣相出的馬,才是比一般的好馬更珍貴的千里馬啊!"馬牽來了,果然是天下少有的千里馬。寓意:要真正能夠認識一件事物,必須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提示] 毛色、性別並不是千里馬跟普通馬的本質區別。光憑這些找不到千里馬。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看事情不能光注意表面的東西,只有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質特點,才能作出准確的判斷。有時候,為了集中精力探索事物的本質特點,可以忽略某些非本質的方面,但並不是說非本質的特點就可以完全不管不顧。故事裡說九方皋弄錯了馬匹的毛色、性別,帶有誇張的成分,目的是為了突出故事的主題
Ⅳ 說一個歷史故事。
伯樂相馬: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干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寒食節的由來取意於春秋時期的晉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的故事:晉公子重耳未繼位之前,遭到晉獻公的追殺,在外顛沛流離了19年。介之推與狐偃、趙衰等一批老臣,與重耳患難與共,相伴十幾年忠貞不二,吃盡了苦頭。最艱難的時候,介之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讓重耳充飢。後來,重耳當了君王,也就是著名的五霸之一晉文公。他重賞了有功之臣,誰知偏偏把介之給忘了。而介之推卻也不申辯,不爭功,背著老娘隱居深山,過著清貧的生活。後來,晉文公想起了介之推的功勞,十分慚愧,便派人尋找介之推母子。打聽了很久,聽說在綿山一代隱居。可是還是尋不到,晉文公便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介之推出來。面臨大火,介之推仍不下山,最後與母親緊抱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十分懊悔,便下令厚葬介之推,還改為綿山為介山,以示追悼。並親自為介之推掃墓。晉國百姓為紀念介之推,每年冬至後的第105天,一般在清明節氣那一天即介之推被焚日,定為寒食節,家家戶戶禁煙火,吃三天寒食
Ⅵ 讀完趙雲霄犧牲的小故事有感
讀後感的格式與寫法
一、 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內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容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Ⅶ 響遏行雲是成語故事還是歷史故事
響遏行雲是成語故事。
響遏行雲
拼音:[ xiǎng è xíng yún ]
基本釋義:
遏:阻止;行雲:飄動的雲彩。形容歌聲嘹亮,高入雲霄,連浮動著的雲彩也被止住了。
出處:
《列子·湯問》:「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例句:
樹林邊那高吭的笛聲,~,使人久久難忘。
近義詞:
聲振林木、高遏行雲、震耳欲聾、震天動地、裂石穿雲、經久不息、響徹雲宵、響徹雲霄
反義詞:
悄無聲息、默默無聞
成語典故:
《列子》卷五《湯問》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⑩,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主人公簡介:
秦青 qín qīnɡ
古代傳說人物,戰國時秦國人善歌以教歌為業。
薛譚xuē tán
古代傳說人物。戰國時秦國人,善歌。薛譚師從著名歌唱家秦青學習技藝,薛譚非常聰明、好學,嗓音又格外甜美。「響遏行雲」的典故就源於此。
Ⅷ 10個以上的歷史典故(帶歷史人物的)
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麼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么大個傢伙,可怎麼稱呢!大臣們都紛紛議論開了。
一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的秤來稱。」而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有人說:「你這個辦法可不行啊,為了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一個個都行不通。可真叫人為難呀。
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父親,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你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曹沖趴在曹操耳邊,輕聲地講了起來。曹操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裡停著一隻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一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麼回事,看到這里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 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眯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裡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Ⅸ 漳州的來歷和傳說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7月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為薌城區。
Ⅹ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