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江西安徽歷史名人pk

江西安徽歷史名人pk

發布時間:2021-02-28 18:36:43

① 安徽有哪些歷史名人

先秦兩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謚敬仲。潁上縣北管谷村人。春秋時傑出政治家。 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游,合夥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自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進行全面改革,制訂一系列富國強兵方略。提出「倉 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把禮、義、廉、恥看作國之四維,以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特許於庶民中選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並合理劃分行政區域,將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候,以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約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戰國時蒙(今屬蒙城,一說河南商丘和山東曹縣)人。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和梁惠王、齊宣王山時,與惠施是朋友。嘗為蒙漆園吏, 後棄官隱居,編織草鞋、濮垂釣,曾借貸於監河候。楚威王厚禮延請,許其為相,庄嘲而不納,「終身不仕」。妻死,鼓貧而歌。莊子為繼老子以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對玄學、佛學、理學影響極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賜號為「南華真人」,著作《莊子》亦稱《南華真經》,計52篇,現存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內篇集中代表莊周思想;外篇、雜 篇則是以後莊子學派言論匯編。《史記》有傳,蒙城有莊子祠,蘇軾為之記。

甘 羅 戰國末期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孫。12歲為秦相呂不韋家臣。秦使張唐去燕國為相,唐因曾為秦昭王討伐趙國,恐路討趙國時趙王挾恨報復。呂不韋親請張唐,仍不肯出使。甘羅別出奇討,先以利害說服張唐,又逢願為秦為大使赴趙,說服趙王,先割五城與秦,以廣河間,再聯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30城,獻11城給秦。由於是甘羅深受嘉許,封為上卿。死後葬於潁上城東35華里的潁水河畔,今穆崗子南側。

陳 勝(?~前208) 字涉。陽城(今屬固鎮縣人,一說河南登封東南)人。雇農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漁陽(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誤期,按秦律當斬。遂與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同行戍卒九百人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隊伍發展至數萬人,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為王。旋派兵攻取趙、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軍進攻關中。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率軍反擊 ,失利退下城父(今渦陽東南),為叛徒庄賈殺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漢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說桐城)人。好奇計。秦末勸項梁立楚王後裔為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為末將。後為項羽重要謀士, 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封歷陽候。屢勸項羽早除隱患,父掉劉邦,曾設「鴻門宴」,計不為項羽所用。後項羽中劉邦的反間計,疑增,削其權力,遂憤而離去,途中背發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亞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時六縣(今六安縣)人。少受黥刑,又稱黥布。初為驪山役徒,修築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驪山刑徒起義,響應陳勝、吳廣。尋歸附項梁,從項籍救趙,渡河擊秦軍,獲巨鹿大捷。常為軍中先鋒,威震一時。秦亡後,項羽封其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縣城北)。楚漢戰爭中歸漢,以淮南之眾與韓信、彭越會師,滅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漢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韓信、彭越相繼被殺,遂舉兵反漢,戰敗逃亡江西,為長沙王吳臣誘殺。

張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屬亳州市)人。其祖為韓貴族。秦滅韓後,結交刺客,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遂。後更改姓名,隱於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韓王,良任司徒。韓王為項羽所父,復雜劉邦,為劉重要謀士。劉邦率軍人咸陽,留戀宮廷生活,良與樊噲力勸劉邦封閉宮室府庫, 還軍霸上。楚漢戰爭時,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城、籠絡韓信等策略,並主張追擊項羽,徹底消滅楚軍,皆為劉邦所採納。曾與韓信整理編次春秋戰國以來各家軍事著作。 漢朝建立,封留候。

文 翁(前156~前101) 名黨,字仲翁。西漢廬江郡龍舒(今舒城縣)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開湔江口,灌溉繁縣農田1700頃,發展水利事業和農業生產。同時建立學校,興辦教育,選送蜀郡俊秀之士張叔等18人去京師從博士學習,歸屬後教授生徒。公元前141年在成都城南建文學精舍講堂,入學者免除徭役,成績優良者為群郡縣吏。

桓 譚(前23~後56) 字君山。東漢市國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常與劉歆、楊雄等著名經學家辯析疑義。擅長音樂,喜彈琴。王莽時任掌樂大夫。漢光武帝 即位,譚受大司空宋弘舉存,拜議郎給事中。因反對讖諱神學,極言「讖之非經」,被光武帝目為「非聖無法」,幾遭處斬。後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時年70餘歲。所著《新論》早佚,清人嚴可均《全漢文》存少數篇目。其哲學思想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發展較有影響。卒後,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譚紀念亭」,置「桓譚紀念碑」。

桓 榮 字春卿。生於西漢成帝陽朔鴻嘉年間(約公元前24~17)。譙國龍亢(今屬懷遠 縣)人。東漢經學大師。據《續漢書》載:「榮本齊人,桓公之後,以謚命氏,遷於龍亢, 至榮六葉」。幼家貧,少赴長安求學,拜朱普博士為師,刻苦自勵,15年不回家園,終成學 業。漢建武十九年(43)60餘歲方為光武帝劉秀賞識,拜議郎,請其教授太子劉城市。榮將「 浮辭繁長,多過其實」的40萬字的《尚書》刪減為23萬字教育太子,深受宮廷及儒家推崇。 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博,三十年拜太常。永平二年(59)拜五更。不久封關內候。80餘歲病卒。

范 滂(137~169) 字孟博。漢汝南細陽(今屬太和縣)人。少勵清節,為鄉里所重。舉教廉,任清詔使,晉光祿勛主事,遷汝南太守宗資屬吏。剛正無私、不畏豪強,常結交太學生以反宦官。延熹九年(166)與李膺、杜密等受宦官誣隱入獄。次年釋放。建寧二年(169)再次被宦官誣隱,死於獄中。

華 陀(?~208) 又名旉,字元化。東漢末年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幼好學,通曉五經,尤精醫學。沛國相陳珪、太尉琬多次薦舉他做官,皆拒絕。一生行醫,足跡遍及豫、皖 、蘇、魯,後世譽為「神醫」。發明中葯麻醉劑——麻沸散,治腸胃積聚等病使用麻沸散, 給患者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是世界醫學史應用全身摩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比西方早1600多年。其重視預防疾病,強調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又模仿虎、鹿、熊、猿、鳥動作與姿態,創造「五禽之戲」。功法流傳後世,形成內容豐富、分支繁多之「導引學派」。曹操患頭風症,多次請其醫治,留做侍醫,拒不從,遂為所殺。

左 慈 字元放。廬江郡(郡治今潛山縣)人。東漢末年著名方士。舊方誌稱其在「天柱 山精思學道,得石室丹經」。為曹操軍吏時,常在酒宴中攝取菜餚作樂,曾當眾多賓客之面 ,即時釣蘇州松江鱸魚,取得四川生薑,並寄語川中購緞人增加購數,靈驗如神。郊行中, 手持醇酒一壺,肉脯一斤,自飲自嚼,可使隨行百官皆醉飲。曹操欲父之,或入壁,或途中隱形,百捕不得。後不知所終。

劉 馥(?~208) 字元潁。三國時魏沛國相(今淮北市)人。建安五年(200)為揚州刺史 ,單騎赴任,重建「合肥空城」,建立州治。百姓樂其政,「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 創立學校,廣屯田,興修芍陂、茹陂、七門吳塘,灌溉稻田,高築城壘,多積木石草苫,並養魚養畜,積極備戰。建安十三年(108),孫權率兵10萬圍攻合肥百餘日,而不能破。
三國魏晉:
曹 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含亳州市)人。少機警,有權術,任俠放盪,不治行業,年20,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鎮壓黃巾起義 ,遷濟南相,並擴充軍人。初平三年(192)占據兗州,誘降青州黃巾軍之一部,編為「青州 兵」。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興辦屯田,整訓部伍。十三年,進位丞相。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割據勢力,征服烏桓貴族,統一中國北方。赤壁之戰中被劉備、孫 權聯軍擊敗。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二十一年(216)封魏王。4年後病逝於洛陽。精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文學上也有較高成就,其詩今存20餘首樂府詩。昂揚之精神,宏偉氣魄與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風格,對五言詩發展貢獻較大。散文有40餘篇。詩文皆為後世傳誦。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周 瑜(175~210) 字公瑾。廬江龍舒(今屬舒城縣,一說今屬廬江縣)人。三國時吳國名將。出身士族。洛陽令周異子。建安三年(198)被喜術任命為居巢長。後投奔孫策。曾率兩千餘兵,相繼攻破皖城、尋陽、豫章、戶陵等地,助孫策在江東建立孫吳政權。策死,與 張昭同輔孫權,建安十三年(208)任前部大都督。曹操佔領刑州後,統帥水軍、步兵數十萬 ,試圖南下消滅東吳。周瑜與魯肅審時度勢,指出曹操冒險用兵四忌,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 大破曹操於赤壁,又敗曹仁於南郡。戰後授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軍江陵。十五年,領軍 進取西蜀,因箭傷復發,(含江西峽江)。精於音樂,有誤,周良顧」之語。長子主,拜都騎尉,早卒。次子業都尉,後封都鄉候。

小 喬 歷史名媛。祖籍不詳。東漢末,隨父喬公(軼名)避曹操亂,定居於廬江皖縣( 今潛山縣)。建安四年(199)孫策、周瑜率軍破皖城。策納大喬,瑜納小喬。今潛山縣城北郊 有「喬公故址」和二喬傾倒妝殘脂剩粉的「胭脂井」。

桓 范(?~249) 字元則。三國時沛國要(今淮北市)人。有文才。建安(196~220)末入函相府,與王象等共撰《皇覽》。延康元年(220)為羽林左監。明帝時曾任中領軍、尚書、 征虜將軍、東中郎將、兗州刺吏等。正如(240~249)間任大司農,為曹爽謀劃,號稱「智囊 」。司馬懿起兵討魏時,范勸爽挾魏帝到許昌,爽不聽。曹爽被司馬懿所殺,范亦被誅,著 有《世要論》12卷,或稱《桓范新書》。

曹 洪 (?~232) 字子廉。曹操堂弟。操起兵討董卓,至滎陽,為徐榮所敗,洪以己馬贈操,又將家兵千餘人並募兵數千人,與操會合,使操軍復振。後從征張邈、呂布,以功任鷹揚校尉,遷揚武中郎將。獻帝都許,任諫議大夫。以征劉表有功,遷厲鋒將軍,封明亭 候。文帝即位,為衛將軍,遷驃騎將軍,進封野王候。明帝時,任後將軍,更封樂城修,復任驃騎將軍,卒謚恭。

曹 仁(168~223) 字子孝。曹操從弟。少好弓馬,漢末從曹操為別部司馬。從破袁術 ,攻陶廉,擒呂布,平黃巾軍,迎獻帝都許昌,皆有功,以儀郎督騎封都亭候。從平荊州, 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周瑜來攻,仁令部將牛金出戰,牛被圍,仁率數十騎解圍,眾服其勇 。轉封安平停候。曹操討伐馬超,仁任行安西將軍,督諸將拒潼關。文帝即位,拜車騎將軍 ,都督荊、揚、益諸州軍事。進封陳候,任大將軍、大司馬。卒謚忠。

魯 肅(172~217) 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屬定遠縣)人。出身土族,喜讀書、好騎射。 曾贈三千斛米與居巢長周瑜,並結為友好,後被周瑜薦與孫權。孫權問以天下大計,肅道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立江東,以觀天下」,為孫權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肅與周瑜堅決主戰,建議孫權聯結劉備,共拒曹軍,為孫權採納。任贊軍校尉,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周瑜死後,任奮武校尉,代領其軍。後拜漢昌太守、偏將軍。從孫權破皖城,拜橫江將軍。善治軍,長於文辭,思主弘遠,《吳書》稱其有過人之明。

呂 蒙(178~219) 字子明。東漢汝南富陂(今屬阜南縣)人。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 ,代統領其部。從孫權征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孫權勸其 多讀史書、兵書,遂發奮,後「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漢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卒,代領其軍,奉命守陸口。二十四年,率主力抵襄陽、樊城,為大都督,直趨江陵,戰 艦偽裝商船,士卒扮為商人,晝夜兼程至公安,迫使蜀守將傅士仁歸降,佔領荊州。旋因病卒。

曹 真(?~213) 字子丹。東漢市國譙(今亳州)人。曹操族子。少孤,為曹操收養。授虎豹騎。以鎮壓靈丘黃巾軍有功,封靈壽亭候。建安二十二年(217),以偏將軍從曹洪與劉備部戰於下辯,升中堅將軍,次年九月,領中領軍。延康元年(220),為鎮西將軍,進封東鄉候。黃初三年,任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後任中軍大將軍。七年,曹睿即位,受遺詔輔政,封邵陵候,授大將軍。太和四年(230)升太司馬,每次出征,與將士同甘苦, 軍賞不足,動用家財,獎勵士卒。後因病回洛陽。卒謚元候。

曹 丕(187~226) 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東漢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 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太子。曹操死,嗣位為丞相、魏王,旋代漢稱帝,國號魏,都洛 陽。在位期間,效法漢文帝實行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政策,制訂「九品中正法」,使世族門閥統治開始確立。好文學,為當時文壇領袖。其詩「燕歌行」為現存最以早一首七言詩。所 著《典論·論文》為我國較早之文藝理論批評專著。現存詩歌約40首。有《典論》5卷、《 列異傳》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文帝集》。謚文帝。

曹 植(192~223) 字子健。建安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少聰敏,頗得其父寵愛,幾次欲立其為太子,因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而失寵。初封東阿王,不久改封陳王。曹丕即帝位後,屢次將其貶爵徒封,鬱郁不得志而終。其詩歌藝術性極高,對``五言詩發 展起極大推動作用。今傳《曹子建集》10卷。

嵇 康(223~262) 字叔夜。三國魏譙郡 (含濉溪縣臨渙)人。孤貧,及長與魏宗室結 為姻戚。官至中散大零星,世稱嵇中散。博學多通,好老莊及氣功。善鼓琴,工書畫,與阮 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其哲學思想,主張「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之說,反對儒家繁瑣禮教,在政治上表現為剛腸疾惡,鋒芒筆露。其朋友山濤( 巨源)投靠司馬氏任吏部尚書,勸康做官,憤與山濤絕交。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深為不滿,因而直接觸犯了利用禮教圖謀纂奪的司馬昭政治集團,被誣陷處死。今傳《稽中散集》10卷, 另有畫《獅子擊象圖》、《巢由洗耳圖》等。

王 蕃(227~266) 字元和。三國時吳國廬江郡(治今潛山)人。歷任尚書郎、散騎中常侍等職。博覽多聞,兼通術藝,在天文、數學領域多有成就。他根據張衡的渾天說和自己觀察天象的經驗,製作「渾儀」(即天球儀)。「渾儀」圓周為一太零九寸五分,靈巧而實用, 撰有《渾天儀圖記》,分周天為365.25度,立黃道與赤道交角為24度(今測定為23.5度),為我國天文家作出重要貢獻。在數學上,研究出圓周率為π=3.1555,為當時一項重要數學成 就。為人高尚耿直,名重一時。甘露二年(266)被吳主孫皓以「酒醉失禮」殺害。

劉 伶(約221~292) 字伯倫。晉沛國(今淮北市)人。魏末曾任建威將軍。晉武帝時對策,申述「無為而治」之義被黜。司馬氏擅權,伶縱酒放浪以示對黑暗統治的滿及對禮法的 蔑視。黨乘鹿車;攜壺酒,使人荷鍬相隨,道:「死便埋我」。與阮籍、嵇康等合稱「竹林 七賢」。有《酒德頌》較革教員。另有詩《北芒客舍》等。

恆 溫(312~373) 字元子。彝子。年輕時「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曾為琅琊太守 ,尚明帝長女南康公主,拜駙馬都違法,遷徐州刺史。繼任荊州刺史,封安西將軍。晉永和 二年(346)率兵西倀,直指成都,收復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騎四萬,自浙川以征關中,發江陵水軍,水陸並講,連敗前秦軍。十二年, 任征討大都督,統領司、冀、州軍事。二次北伐,抵伊水,與姚襄距水面戰,大敗姚軍、收 復濟陽。封南郡公。後加授並、司、冀三州都督,不受,加封侍中大司馬,太和四年(369) 任平北將軍,領徐、兗二州刺吏。率兵五萬,第三次北伐,進攻前燕。糧道被前秦斷截而敗歸。威安元年(371)前秦符堅率兵攻晉,屯兵洛澗。溫率兵自廣陵迎敵,大破秦軍。後廢司 馬奕,立司馬昱,掌朝中大權。有文集20卷傳世。

桓 伊 字叔夏,小字子野。東晉 (今濉溪縣臨渙)人。桓景之子。初為大司馬參軍, 授淮南太守,進督豫州十二郡和揚州之江西五郡軍事,任建威將軍、歷陽太守等。與謝玄共 破王鑒、張蚝等,以功封宣城縣子。又進都督豫州諸軍事、任西中郎將、豫州刺史。與謝玄 、謝琰在淝水之中大敗符堅,以功封永 縣候,進號右軍將軍。太元九年(384)後,遷都督 江州、荊州十郡、豫州4郡軍事,任江州刺史,征拜護軍將軍。善音樂,為江左第一,並以 吹笛著名。杜牧《潤州》詩中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之句。琴曲《梅花三 弄》即據其笛曲改編。卒於官,贈右將軍,加散騎常侍,謚號烈。

戴 逵(約325~395) 字安道。東晉譙郡 (今濉溪縣臨渙)人。後居會稽剡縣。博學多能,「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少時曾以白瓦屑和雞蛋汁作鄭玄碑,時稱絕妙。曾就學於范宣。所畫人物、山水、走獸「情韻連綿,風趣巧拔」,「荀勛、衛協之後,實為領袖」( 謝赫《古畫品錄》)。《歷代名畫記》著錄其畫作《阿谷處女圖》、《孫綽高士像》、《胡人弄猿畫》、《董威輦詩圖》、《濠梁圖》、《孔子弟子圖》、《金人銘》、《三馬伯樂圖 》等。擅長雕刻及鑄造佛象。首創乾漆夾 雕塑法。曾塑「五世佛」,與顧愷之壁畫「維摩詰象」和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並稱「三絕」。畢生以藝術創造為樂,不趨榮華 ,遠避權貴。太襯王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曰:「戴安道不為王門憐人。」孝武帝「 束帛」聘為散騎常侍、國子博士,固辭不就,遠去吳地避之。另著有《釋疑論》、《竹林七 賢論》2卷(已佚)、《閑游贊》、《水贊》、《琴贊》、《高興賦》、《流火賦》、《酒贊 》等。 何尚之(382~160) 字彥德。南朝宋廬江縣(今霍山)人。少輕薄,及長,以操行見稱 。與謝混相知。初為臨津令,補劉裕府主簿。從征長安,以功賜爵都鄉侯。宋文帝時任尚書 令。孝武帝時官至左光初,開府議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勸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萊、瀛州三山,以免勞民傷財。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講學,一時四方名士 紛紛慕名而來,謂之「南學」。著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南北朝: 何尚之(382~160)字彥德。南朝宋廬江潛縣(今霍山)人。少輕薄,及長,以操行見稱 。與謝混相知。初為臨津令,補劉裕府主簿。從征長安,以功賜爵都鄉侯。宋文帝時任尚書令。孝武帝時官至左光初、開府議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勸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萊、瀛州三山,以免勞民傷財。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講學,一時四方名士紛紛慕名而來,謂之「南學」。著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何敬容(?~549) 字國禮。南朝梁廬江潛縣(今霍山)人。出身世家,20歲時,選尚齊武帝女長城公主,拜駙馬都尉。入梁後,歷任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殿中郎、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丞、楊州尚書、官至宰相。任吳郡太守時,為政勤恤民隱,辨訟如神,視事4年,治為天下第一。任宰相時,善理政,改變了宋以來崇尚玄學、清談文義、不問政務的頹 廢風氣。後因妾弟費慧明夜盜官米,為其解脫,被劾免職。復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圍於台城,次年卒。
五代十國:
朱 溫(852~912) 原名朱全忠。碭山人。唐乾符四年(877)與次兄朱存參加黃巢起義。黃巢建 立大齊政權時任州防禦使,後叛巢降唐,破巢軍,唐昭宗賜名為「全忠」。天復元年(901) 晉封為梁王。唐昭宗賜號「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天佑 四年(907),殺唐朝末帝李 , 代唐稱帝,改名晃,建都汴,國號梁,為後梁太祖。乾化二年,(912)被其子朱友珪慘殺。 葬於河南伊闕縣,號宣陵。

朱友貞(888~923) 後梁末帝,朱溫子。朱溫即帝位,封為均王,任左天興軍使、東京 馬步軍都指揮使。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殺死其父朱溫,即帝位,朱友貞為東京留守 、開封尹。次年,與趙岩等密謀推翻朱友珪 。鳳歷元年(913)即帝位。36歲卒。

楊行密(852~905) 初名行愍,字化源。唐末廬州合肥(今長豐縣)人。唐末起兵據廬州 。中和三年(883)任廬州刺史。後又擊敗畢師鐸和秦彥,殺宣州刺史趙鍠 。龍紀元年(889)任 宣州觀察使。景福元年(892)又殺孫儒,入揚州,任淮南節度使,占據淮南、江東等地。後 遷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復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天佑二年(905)卒。
宋:
陳 翥(982~1061) 字鳳翔,號虛齋,別稱閉戶先生。出生於世宦之家。14歲入庠, 不惑之年,「盾破功名」,將自家數百畝山地用作泡桐的生產和研究,寫成中國和世界上 最早論述泡桐的專著《桐譜》,對泡桐的種類、習性、種植、採伐、用途等都作了較為全面 的介紹。著作甚多,內容涉及天文、地理、儒、釋、道、農、醫、卜算,計26部、182卷。 曾纂修《陳氏宗譜》。現僅有《桐譜》傳世。

包 拯(999~1062) 字希仁。宋廬州合肥(今合肥市)人。天聖間舉進士,歷任大理監 事,建昌知縣,轉和州稅監、天長知縣、端州知州。遷殿中丞、監察御史。後任天章閣待制 、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嘉 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 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其事跡為舊小說和戲曲取為題材,流傳日廣,被作為「清官」 形象,為歷代民眾所稱頌。遺著有《包孝肅奏議》。中華書局於1963年出版了《包拯集》。 梅堯臣(1002~1060) 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讓子。少時應進士不第,以叔詢蔭調河 南主簿。與錢惟寅、歐陽修為忘年交。歷任德光、建德、襄城縣令,監湖州稅。召試賜進士 出身,改太常博士,補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 所作詩歌深遠古淡,間出奇巧,對宋代詩風轉變影響極大。著有《宛陵集》60卷、《唐載記 》26卷、《毛詩小傳》20卷、《孫子注》13篇、《續金針詩格》等。

高太後(1032~1092) 乳名滔滔,即宣仁太後。宋英宗皇後,神宗生母,高瓊曾孫女, 高遵惠之女。其弟高士林,涉獵經史,頗有才幹,長期任內殿崇班,英宗欲提拔之,拒。神 宗繼位,念其舅家皆勛臣名半,欲為其營建府第,高亦不許,神宗多次勸說,始允賜高家一 遠離望春門外空地,而一切費用全由其付給。哲宗9歲繼位,高以太皇太後名義聽政,任用 司馬光,文彥博為相,廢除王安石新法,割安韁、葭蘆、浮圖、米脂四寨給四夏。

李公麟(1049~1106) 字伯時,宋寧熙二年(1069)舉進士,歷南康長恆尉、泗州錄事參 軍、御史檢法至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辭官還鄉,先後穩居春秋山、龍眠山等地,號龍眠 居士。好古博學,長於詩,工書法,尤擅長繪畫。其畫法受顧愷之影響,又師法於吳道子, 所創「掃去粉黛,淡毫輕墨」的白描畫法對後世影響極大。亦善畫山水,間有花鳥雜畫之作 。南宋機師古、元代趙孟 、張渥、至明、清的仇英、丁雲鵬、陳老蓮、肅雲從等著名畫家 ,無不祖述其白描畫法。主要作品有《西園雅集圖》、《羅漢圖》、《揭缽圖卷》、《五百 應真圖》、《考經圖卷》、《五馬圖》、《龍眠山莊圖》等。

方 臘(?~1121) 舊名朕。出身貧苦,以種田和箍桶為業,曾到浙江青溪縣(今淳安) 幫工。因不堪花石綱之擾,利用明教組織發動飢民「仗義而行」。宋宣和二年(1120)秋,在 浙江青溪漆園(今淳安葉家村洞源)中誓師起義,自號「聖公」,年號「永樂」,建立農民政 權。同年十一月下旬在青溪、息坑全殲兩浙都督蔡遵、顏坦所部5000餘人。十二月三日集中 2萬人馬攻克睦州,旋又連克歙縣、休寧、杭州。半年內攻佔6州52縣。宋王朝派童貫率15萬 軍隊鎮壓,義軍因兵力分散、又因洪載等人叛變,接連失利,杭州、青溪相繼失守,後退守 幫源洞。三年四月下旬,宋軍攻入幫源,因叛徒告密,方臘等義軍將領被俘,八月在汴京就 義。余部在呂師襄等人領導下轉戰溫州、台州等地,直至次年秋。

呂本中(1084~1145) 字居仁,號紫微。世稱東萊先生。宋壽州(今屬壽縣)人。呂好問 之子。初授承務郎。宋元符(1098~1100)中任洛陽主簿。宣和六年(1124)任樞密院編修官。 靖康元年(1136)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中書舍人。八年,任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敢 直諫,因忤秦檜被罷官,提舉太平觀。卒謚文清。其詩深受江西詩派影響。小詞俚俗清新。 曾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著有《東萊先生詩集》20卷、《紫微詩話》、《童蒙訓》2卷、 《官箴》。

② 江西歷史上的名人

僅挑選大家比較熟悉的: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十一世紀改革家)、歐陽修(政治家)、曾鞏
詩詞名家:黃庭堅(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書法「宋四家」之一)、文天祥(政治家、詩人、民族英雄)、陶淵明(田園詩第一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晏殊(宋詞大家、政治家)、楊萬里(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藝術家:八大山人朱耷(中國畫一代宗師)、董源(五代繪畫大師、北宋三大家)、
文學家:解縉(明朝三大才子、《永樂大典》主編)、姜夔、蔣士銓(乾嘉三大家)、
哲學家:朱熹(儒學集大成者)、陸九淵(陸王心學開創者)、李覯、吳澄(理學家)、
政治家:王安石(十一世紀改革家)、嚴嵩(明朝權臣)、周必大、楊士奇(明朝首輔「三楊」之首)、陳寶箴(維新變法實權派風雲人物)
軍事家:陶侃(武廟七十二將)、譚綸(抗倭名將)、鄧子龍(抗倭名將)、李烈鈞(
科學家:宋應星(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
戲劇家:湯顯祖(東方莎士比亞)、
建築家:樣式雷
宗教家:許遜(道教四大天師之一)
地理學家:汪大淵(航海家、《島夷志略》)、朱思本(《輿地圖》)、樂史(《太平寰宇記》)、
著名王侯:吳芮(長沙王)、
近代:陳寅恪(國學大師)、傅抱石(「新山水畫」代表畫家)、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方誌敏(革命家)、張勛(北洋軍閥)、張國燾(中共創始人)、胡先驌(中國植物學奠基人)、吳有訓(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 楊杏佛(中國人權運動先驅、中國管理科學先驅)、饒毓泰(中國物理學先驅者之一)、李瑞清(中國近現代教育家、書畫家)、柳子谷(畫壇「金陵三傑」之一)
當代: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黃家駟(醫學家)、歐陽自遠(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古龍(著名武俠小說家)、劉瑜(學者)、汪東興、舒同(書法家)、曾慶紅(國家副主席)、吳官正(政治局常委)、李井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段永平(企業家)、程維(企業家)

③ 安徽有哪些歷史名人

三國之曹操;
元未起義軍領袖郭子興;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與其手下一批皖系集團大臣,諸如李善長、常遇春、徐達等;
大明東南總督胡宗憲;
大清洋務大臣李鴻章;
天下巨富胡雪岩;
近代新文化運動人氏陳獨秀;
國民黨魁衛立煌;
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以下是詳細列表:

夏:大禹、塗女。

春秋:皋陶、姜尚、管仲、鮑叔牙、蹇叔、莊子、甘羅。

漢:英布、桓譚、文翁、桓榮、范滂、左慈、文翁、陳阿嬌、劉安、陳嬰、周景。
!三國及魏:曹操、周瑜、桓范、曹洪、曹仁、魯肅、呂蒙、曹真、曹丕、曹植、嵇康、 王蕃、劉伶、桓溫、桓伊、戴逵、夏侯淵、夏侯惇、許褚、陳武、丁奉、劉惔、桓玄、夏侯霸、夏侯玄、文欽、蔣欽。

晉及唐:敬容、耿詢、汪華、李紳、汪倫、張籍、李紳、杜荀鶴、司空圖、龐勛、劉長卿、
五代十國:朱溫、朱友貞、楊行密。

宋:包拯、崔白、李公麟、呂夷簡方臘、呂本中、梁紅玉、文天祥。

元:羅願、呂祖謙、胡仔、魯宗道、吳潛、高太後、胡舜陟、呂公弼、張耒、朱淑真、朱升。

明:李善長、湯和、劉福通、朱元璋、徐達、馬秀英、朱棣、朱權、程繁、胡惟庸、郭子興、汪機、鄧愈、何震、馮勝、陳德、金朝興、郭英、朱能、廖永安、廖永忠、沐英、藍玉、傅友德、胡大海、趙普勝、耿 再成、馮國勝、耿炳文、張居正、龔鼎孳、沐天波程大位、張德 勝、顧時、陳德、郭興、左光斗、許國、吳良、仇成、韓政、何文輝、張子明、繆大亨、鄭用、胡宗憲、蕭雲從、齊之鸞、齊琦、齊鼎、齊傑、張英、戴名 世、查士標、孫逸、汪之瑞、方苞、劉大櫆、梅文鼎、姚鼐、凌廷 堪、王貞儀、張廷玉、蕭雲從、湯鵬、楊光先。
清:年羹堯、虛谷錢、澄之、吳敬梓、張潮、胡雪岩、吳次尾、李鴻章、聶士誠、丁汝昌、錢澄之、梅庚、姚瑩、方東樹、吳汝綸、馬其昶、梅清、戴本孝、汪士 慎、吳長慶、陸建章、葉天賜等等。
請參照網路「安徵"。

④ 江西有哪些歷史名人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復興南宋和收復失地有望,所以這一時期寫的詩歌的特點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別豐富,濃郁,常以飽滿的戰斗精神勉勵自己,使人讀之如飲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

2、江萬里

江萬里(1198-1275),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江西都昌縣林塘柏樹下江村)人。南宋愛國丞相,教育家。自幼神雋穎異,年輕有文名,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進士,為官40餘年,歷官91任,也曾坐事閑廢12年。宋度宗即位,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

秉性峭直,力主抗元。咸淳九年,予祠。元兵至,為游騎所執,後伺機脫歸。元兵攻破饒州時,江萬里率子江鎬等投水殉國。著有《宣政雜錄》。 江萬里是都昌縣宋代的傑出人物,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3、嚴嵩

嚴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63歲拜相入閣。嚴嵩書法造詣深,擅長寫青詞。《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歷史典籍,嚴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間。

4、林士弘

林士弘,饒州鄱陽(江西鄱陽)人,隋末南方農民起義軍領袖。林士弘豪邁爽直,好武功,通謀略。 大業十二年(616年),林士弘隨同鄉操師乞率眾起義,任大將軍,攻佔豫章郡。操師乞戰死,林士弘繼領其眾,大敗隋軍於鄱陽湖,殺隋將劉子翊,眾至十餘萬。

初稱南越王,後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一度據有北起九江南達番禺(今廣東廣州)的廣大地區。武德五年(622年),戰敗投降,後又退守安成(今江西安福東南)山洞,不久病死。

5、姜曰廣

姜曰廣(1583~1649)明末抗清官員,與史可法、高弘圖並稱「南中三賢相」。字居之,號燕及,晚號浠湖老人,江西南昌新建(今江西豐城市同田鄉浠湖村)人。

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崇禎朝官至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福王時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為馬士英所忌,乞休歸。後從金聲桓反清,兵敗投水死。

⑤ 安徽的歷史名人

先秦兩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謚敬仲。潁上縣北管谷村人。春秋時傑出政治家。 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游,合夥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自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進行全面改革,制訂一系列富國強兵方略。提出「倉 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把禮、義、廉、恥看作國之四維,以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特許於庶民中選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並合理劃分行政區域,將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候,以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約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戰國時蒙(今屬蒙城,一說河南商丘和山東曹縣)人。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和梁惠王、齊宣王山時,與惠施是朋友。嘗為蒙漆園吏, 後棄官隱居,編織草鞋、濮垂釣,曾借貸於監河候。楚威王厚禮延請,許其為相,庄嘲而不納,「終身不仕」。妻死,鼓貧而歌。莊子為繼老子以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對玄學、佛學、理學影響極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賜號為「南華真人」,著作《莊子》亦稱《南華真經》,計52篇,現存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內篇集中代表莊周思想;外篇、雜 篇則是以後莊子學派言論匯編。《史記》有傳,蒙城有莊子祠,蘇軾為之記。

甘 羅 戰國末期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孫。12歲為秦相呂不韋家臣。秦使張唐去燕國為相,唐因曾為秦昭王討伐趙國,恐路討趙國時趙王挾恨報復。呂不韋親請張唐,仍不肯出使。甘羅別出奇討,先以利害說服張唐,又逢願為秦為大使赴趙,說服趙王,先割五城與秦,以廣河間,再聯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30城,獻11城給秦。由於是甘羅深受嘉許,封為上卿。死後葬於潁上城東35華里的潁水河畔,今穆崗子南側。

陳 勝(?~前208) 字涉。陽城(今屬固鎮縣人,一說河南登封東南)人。雇農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漁陽(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誤期,按秦律當斬。遂與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同行戍卒九百人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隊伍發展至數萬人,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為王。旋派兵攻取趙、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軍進攻關中。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率軍反擊 ,失利退下城父(今渦陽東南),為叛徒庄賈殺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漢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說桐城)人。好奇計。秦末勸項梁立楚王後裔為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為末將。後為項羽重要謀士, 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封歷陽候。屢勸項羽早除隱患,父掉劉邦,曾設「鴻門宴」,計不為項羽所用。後項羽中劉邦的反間計,疑增,削其權力,遂憤而離去,途中背發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亞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時六縣(今六安縣)人。少受黥刑,又稱黥布。初為驪山役徒,修築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驪山刑徒起義,響應陳勝、吳廣。尋歸附項梁,從項籍救趙,渡河擊秦軍,獲巨鹿大捷。常為軍中先鋒,威震一時。秦亡後,項羽封其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縣城北)。楚漢戰爭中歸漢,以淮南之眾與韓信、彭越會師,滅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漢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韓信、彭越相繼被殺,遂舉兵反漢,戰敗逃亡江西,為長沙王吳臣誘殺。

張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屬亳州市)人。其祖為韓貴族。秦滅韓後,結交刺客,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遂。後更改姓名,隱於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韓王,良任司徒。韓王為項羽所父,復雜劉邦,為劉重要謀士。劉邦率軍人咸陽,留戀宮廷生活,良與樊噲力勸劉邦封閉宮室府庫, 還軍霸上。楚漢戰爭時,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城、籠絡韓信等策略,並主張追擊項羽,徹底消滅楚軍,皆為劉邦所採納。曾與韓信整理編次春秋戰國以來各家軍事著作。 漢朝建立,封留候。

文 翁(前156~前101) 名黨,字仲翁。西漢廬江郡龍舒(今舒城縣)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開湔江口,灌溉繁縣農田1700頃,發展水利事業和農業生產。同時建立學校,興辦教育,選送蜀郡俊秀之士張叔等18人去京師從博士學習,歸屬後教授生徒。公元前141年在成都城南建文學精舍講堂,入學者免除徭役,成績優良者為群郡縣吏。

桓 譚(前23~後56) 字君山。東漢市國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常與劉歆、楊雄等著名經學家辯析疑義。擅長音樂,喜彈琴。王莽時任掌樂大夫。漢光武帝 即位,譚受大司空宋弘舉存,拜議郎給事中。因反對讖諱神學,極言「讖之非經」,被光武帝目為「非聖無法」,幾遭處斬。後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時年70餘歲。所著《新論》早佚,清人嚴可均《全漢文》存少數篇目。其哲學思想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發展較有影響。卒後,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譚紀念亭」,置「桓譚紀念碑」。

桓 榮 字春卿。生於西漢成帝陽朔鴻嘉年間(約公元前24~17)。譙國龍亢(今屬懷遠 縣)人。東漢經學大師。據《續漢書》載:「榮本齊人,桓公之後,以謚命氏,遷於龍亢, 至榮六葉」。幼家貧,少赴長安求學,拜朱普博士為師,刻苦自勵,15年不回家園,終成學 業。漢建武十九年(43)60餘歲方為光武帝劉秀賞識,拜議郎,請其教授太子劉城市。榮將「 浮辭繁長,多過其實」的40萬字的《尚書》刪減為23萬字教育太子,深受宮廷及儒家推崇。 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博,三十年拜太常。永平二年(59)拜五更。不久封關內候。80餘歲病卒。

范 滂(137~169) 字孟博。漢汝南細陽(今屬太和縣)人。少勵清節,為鄉里所重。舉教廉,任清詔使,晉光祿勛主事,遷汝南太守宗資屬吏。剛正無私、不畏豪強,常結交太學生以反宦官。延熹九年(166)與李膺、杜密等受宦官誣隱入獄。次年釋放。建寧二年(169)再次被宦官誣隱,死於獄中。

華 陀(?~208) 又名旉,字元化。東漢末年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幼好學,通曉五經,尤精醫學。沛國相陳珪、太尉琬多次薦舉他做官,皆拒絕。一生行醫,足跡遍及豫、皖 、蘇、魯,後世譽為「神醫」。發明中葯麻醉劑——麻沸散,治腸胃積聚等病使用麻沸散, 給患者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是世界醫學史應用全身摩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比西方早1600多年。其重視預防疾病,強調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又模仿虎、鹿、熊、猿、鳥動作與姿態,創造「五禽之戲」。功法流傳後世,形成內容豐富、分支繁多之「導引學派」。曹操患頭風症,多次請其醫治,留做侍醫,拒不從,遂為所殺。

左 慈 字元放。廬江郡(郡治今潛山縣)人。東漢末年著名方士。舊方誌稱其在「天柱 山精思學道,得石室丹經」。為曹操軍吏時,常在酒宴中攝取菜餚作樂,曾當眾多賓客之面 ,即時釣蘇州松江鱸魚,取得四川生薑,並寄語川中購緞人增加購數,靈驗如神。郊行中, 手持醇酒一壺,肉脯一斤,自飲自嚼,可使隨行百官皆醉飲。曹操欲父之,或入壁,或途中隱形,百捕不得。後不知所終。

劉 馥(?~208) 字元潁。三國時魏沛國相(今淮北市)人。建安五年(200)為揚州刺史 ,單騎赴任,重建「合肥空城」,建立州治。百姓樂其政,「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 創立學校,廣屯田,興修芍陂、茹陂、七門吳塘,灌溉稻田,高築城壘,多積木石草苫,並養魚養畜,積極備戰。建安十三年(108),孫權率兵10萬圍攻合肥百餘日,而不能破。
三國魏晉:
曹 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含亳州市)人。少機警,有權術,任俠放盪,不治行業,年20,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鎮壓黃巾起義 ,遷濟南相,並擴充軍人。初平三年(192)占據兗州,誘降青州黃巾軍之一部,編為「青州 兵」。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興辦屯田,整訓部伍。十三年,進位丞相。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割據勢力,征服烏桓貴族,統一中國北方。赤壁之戰中被劉備、孫 權聯軍擊敗。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二十一年(216)封魏王。4年後病逝於洛陽。精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文學上也有較高成就,其詩今存20餘首樂府詩。昂揚之精神,宏偉氣魄與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風格,對五言詩發展貢獻較大。散文有40餘篇。詩文皆為後世傳誦。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周 瑜(175~210) 字公瑾。廬江龍舒(今屬舒城縣,一說今屬廬江縣)人。三國時吳國名將。出身士族。洛陽令周異子。建安三年(198)被喜術任命為居巢長。後投奔孫策。曾率兩千餘兵,相繼攻破皖城、尋陽、豫章、戶陵等地,助孫策在江東建立孫吳政權。策死,與 張昭同輔孫權,建安十三年(208)任前部大都督。曹操佔領刑州後,統帥水軍、步兵數十萬 ,試圖南下消滅東吳。周瑜與魯肅審時度勢,指出曹操冒險用兵四忌,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 大破曹操於赤壁,又敗曹仁於南郡。戰後授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軍江陵。十五年,領軍 進取西蜀,因箭傷復發,(含江西峽江)。精於音樂,有誤,周良顧」之語。長子主,拜都騎尉,早卒。次子業都尉,後封都鄉候。

小 喬 歷史名媛。祖籍不詳。東漢末,隨父喬公(軼名)避曹操亂,定居於廬江皖縣( 今潛山縣)。建安四年(199)孫策、周瑜率軍破皖城。策納大喬,瑜納小喬。今潛山縣城北郊 有「喬公故址」和二喬傾倒妝殘脂剩粉的「胭脂井」。

桓 范(?~249) 字元則。三國時沛國要(今淮北市)人。有文才。建安(196~220)末入函相府,與王象等共撰《皇覽》。延康元年(220)為羽林左監。明帝時曾任中領軍、尚書、 征虜將軍、東中郎將、兗州刺吏等。正如(240~249)間任大司農,為曹爽謀劃,號稱「智囊 」。司馬懿起兵討魏時,范勸爽挾魏帝到許昌,爽不聽。曹爽被司馬懿所殺,范亦被誅,著 有《世要論》12卷,或稱《桓范新書》。

曹 洪 (?~232) 字子廉。曹操堂弟。操起兵討董卓,至滎陽,為徐榮所敗,洪以己馬贈操,又將家兵千餘人並募兵數千人,與操會合,使操軍復振。後從征張邈、呂布,以功任鷹揚校尉,遷揚武中郎將。獻帝都許,任諫議大夫。以征劉表有功,遷厲鋒將軍,封明亭 候。文帝即位,為衛將軍,遷驃騎將軍,進封野王候。明帝時,任後將軍,更封樂城修,復任驃騎將軍,卒謚恭。

曹 仁(168~223) 字子孝。曹操從弟。少好弓馬,漢末從曹操為別部司馬。從破袁術 ,攻陶廉,擒呂布,平黃巾軍,迎獻帝都許昌,皆有功,以儀郎督騎封都亭候。從平荊州, 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周瑜來攻,仁令部將牛金出戰,牛被圍,仁率數十騎解圍,眾服其勇 。轉封安平停候。曹操討伐馬超,仁任行安西將軍,督諸將拒潼關。文帝即位,拜車騎將軍 ,都督荊、揚、益諸州軍事。進封陳候,任大將軍、大司馬。卒謚忠。

魯 肅(172~217) 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屬定遠縣)人。出身土族,喜讀書、好騎射。 曾贈三千斛米與居巢長周瑜,並結為友好,後被周瑜薦與孫權。孫權問以天下大計,肅道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立江東,以觀天下」,為孫權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肅與周瑜堅決主戰,建議孫權聯結劉備,共拒曹軍,為孫權採納。任贊軍校尉,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周瑜死後,任奮武校尉,代領其軍。後拜漢昌太守、偏將軍。從孫權破皖城,拜橫江將軍。善治軍,長於文辭,思主弘遠,《吳書》稱其有過人之明。

呂 蒙(178~219) 字子明。東漢汝南富陂(今屬阜南縣)人。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 ,代統領其部。從孫權征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孫權勸其 多讀史書、兵書,遂發奮,後「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漢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卒,代領其軍,奉命守陸口。二十四年,率主力抵襄陽、樊城,為大都督,直趨江陵,戰 艦偽裝商船,士卒扮為商人,晝夜兼程至公安,迫使蜀守將傅士仁歸降,佔領荊州。旋因病卒。

曹 真(?~213) 字子丹。東漢市國譙(今亳州)人。曹操族子。少孤,為曹操收養。授虎豹騎。以鎮壓靈丘黃巾軍有功,封靈壽亭候。建安二十二年(217),以偏將軍從曹洪與劉備部戰於下辯,升中堅將軍,次年九月,領中領軍。延康元年(220),為鎮西將軍,進封東鄉候。黃初三年,任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後任中軍大將軍。七年,曹睿即位,受遺詔輔政,封邵陵候,授大將軍。太和四年(230)升太司馬,每次出征,與將士同甘苦, 軍賞不足,動用家財,獎勵士卒。後因病回洛陽。卒謚元候。

曹 丕(187~226) 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東漢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 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太子。曹操死,嗣位為丞相、魏王,旋代漢稱帝,國號魏,都洛 陽。在位期間,效法漢文帝實行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政策,制訂「九品中正法」,使世族門閥統治開始確立。好文學,為當時文壇領袖。其詩「燕歌行」為現存最以早一首七言詩。所 著《典論·論文》為我國較早之文藝理論批評專著。現存詩歌約40首。有《典論》5卷、《 列異傳》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文帝集》。謚文帝。

曹 植(192~223) 字子健。建安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少聰敏,頗得其父寵愛,幾次欲立其為太子,因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而失寵。初封東阿王,不久改封陳王。曹丕即帝位後,屢次將其貶爵徒封,鬱郁不得志而終。其詩歌藝術性極高,對``五言詩發 展起極大推動作用。今傳《曹子建集》10卷。

嵇 康(223~262) 字叔夜。三國魏譙郡 (含濉溪縣臨渙)人。孤貧,及長與魏宗室結 為姻戚。官至中散大零星,世稱嵇中散。博學多通,好老莊及氣功。善鼓琴,工書畫,與阮 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其哲學思想,主張「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之說,反對儒家繁瑣禮教,在政治上表現為剛腸疾惡,鋒芒筆露。其朋友山濤( 巨源)投靠司馬氏任吏部尚書,勸康做官,憤與山濤絕交。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深為不滿,因而直接觸犯了利用禮教圖謀纂奪的司馬昭政治集團,被誣陷處死。今傳《稽中散集》10卷, 另有畫《獅子擊象圖》、《巢由洗耳圖》等。

王 蕃(227~266) 字元和。三國時吳國廬江郡(治今潛山)人。歷任尚書郎、散騎中常侍等職。博覽多聞,兼通術藝,在天文、數學領域多有成就。他根據張衡的渾天說和自己觀察天象的經驗,製作「渾儀」(即天球儀)。「渾儀」圓周為一太零九寸五分,靈巧而實用, 撰有《渾天儀圖記》,分周天為365.25度,立黃道與赤道交角為24度(今測定為23.5度),為我國天文家作出重要貢獻。在數學上,研究出圓周率為π=3.1555,為當時一項重要數學成 就。為人高尚耿直,名重一時。甘露二年(266)被吳主孫皓以「酒醉失禮」殺害。

劉 伶(約221~292) 字伯倫。晉沛國(今淮北市)人。魏末曾任建威將軍。晉武帝時對策,申述「無為而治」之義被黜。司馬氏擅權,伶縱酒放浪以示對黑暗統治的滿及對禮法的 蔑視。黨乘鹿車;攜壺酒,使人荷鍬相隨,道:「死便埋我」。與阮籍、嵇康等合稱「竹林 七賢」。有《酒德頌》較革教員。另有詩《北芒客舍》等。

恆 溫(312~373) 字元子。彝子。年輕時「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曾為琅琊太守 ,尚明帝長女南康公主,拜駙馬都違法,遷徐州刺史。繼任荊州刺史,封安西將軍。晉永和 二年(346)率兵西倀,直指成都,收復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騎四萬,自浙川以征關中,發江陵水軍,水陸並講,連敗前秦軍。十二年, 任征討大都督,統領司、冀、州軍事。二次北伐,抵伊水,與姚襄距水面戰,大敗姚軍、收 復濟陽。封南郡公。後加授並、司、冀三州都督,不受,加封侍中大司馬,太和四年(369) 任平北將軍,領徐、兗二州刺吏。率兵五萬,第三次北伐,進攻前燕。糧道被前秦斷截而敗歸。威安元年(371)前秦符堅率兵攻晉,屯兵洛澗。溫率兵自廣陵迎敵,大破秦軍。後廢司 馬奕,立司馬昱,掌朝中大權。有文集20卷傳世。

桓 伊 字叔夏,小字子野。東晉 (今濉溪縣臨渙)人。桓景之子。初為大司馬參軍, 授淮南太守,進督豫州十二郡和揚州之江西五郡軍事,任建威將軍、歷陽太守等。與謝玄共 破王鑒、張蚝等,以功封宣城縣子。又進都督豫州諸軍事、任西中郎將、豫州刺史。與謝玄 、謝琰在淝水之中大敗符堅,以功封永 縣候,進號右軍將軍。太元九年(384)後,遷都督 江州、荊州十郡、豫州4郡軍事,任江州刺史,征拜護軍將軍。善音樂,為江左第一,並以 吹笛著名。杜牧《潤州》詩中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之句。琴曲《梅花三 弄》即據其笛曲改編。卒於官,贈右將軍,加散騎常侍,謚號烈。

戴 逵(約325~395) 字安道。東晉譙郡 (今濉溪縣臨渙)人。後居會稽剡縣。博學多能,「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少時曾以白瓦屑和雞蛋汁作鄭玄碑,時稱絕妙。曾就學於范宣。所畫人物、山水、走獸「情韻連綿,風趣巧拔」,「荀勛、衛協之後,實為領袖」( 謝赫《古畫品錄》)。《歷代名畫記》著錄其畫作《阿谷處女圖》、《孫綽高士像》、《胡人弄猿畫》、《董威輦詩圖》、《濠梁圖》、《孔子弟子圖》、《金人銘》、《三馬伯樂圖 》等。擅長雕刻及鑄造佛象。首創乾漆夾 雕塑法。曾塑「五世佛」,與顧愷之壁畫「維摩詰象」和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並稱「三絕」。畢生以藝術創造為樂,不趨榮華 ,遠避權貴。太襯王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曰:「戴安道不為王門憐人。」孝武帝「 束帛」聘為散騎常侍、國子博士,固辭不就,遠去吳地避之。另著有《釋疑論》、《竹林七 賢論》2卷(已佚)、《閑游贊》、《水贊》、《琴贊》、《高興賦》、《流火賦》、《酒贊 》等。 何尚之(382~160) 字彥德。南朝宋廬江縣(今霍山)人。少輕薄,及長,以操行見稱 。與謝混相知。初為臨津令,補劉裕府主簿。從征長安,以功賜爵都鄉侯。宋文帝時任尚書 令。孝武帝時官至左光初,開府議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勸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萊、瀛州三山,以免勞民傷財。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講學,一時四方名士 紛紛慕名而來,謂之「南學」。著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南北朝: 何尚之(382~160)字彥德。南朝宋廬江潛縣(今霍山)人。少輕薄,及長,以操行見稱 。與謝混相知。初為臨津令,補劉裕府主簿。從征長安,以功賜爵都鄉侯。宋文帝時任尚書令。孝武帝時官至左光初、開府議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勸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萊、瀛州三山,以免勞民傷財。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講學,一時四方名士紛紛慕名而來,謂之「南學」。著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何敬容(?~549) 字國禮。南朝梁廬江潛縣(今霍山)人。出身世家,20歲時,選尚齊武帝女長城公主,拜駙馬都尉。入梁後,歷任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殿中郎、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丞、楊州尚書、官至宰相。任吳郡太守時,為政勤恤民隱,辨訟如神,視事4年,治為天下第一。任宰相時,善理政,改變了宋以來崇尚玄學、清談文義、不問政務的頹 廢風氣。後因妾弟費慧明夜盜官米,為其解脫,被劾免職。復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圍於台城,次年卒。
五代十國:
朱 溫(852~912) 原名朱全忠。碭山人。唐乾符四年(877)與次兄朱存參加黃巢起義。黃巢建 立大齊政權時任州防禦使,後叛巢降唐,破巢軍,唐昭宗賜名為「全忠」。天復元年(901) 晉封為梁王。唐昭宗賜號「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天佑 四年(907),殺唐朝末帝李 , 代唐稱帝,改名晃,建都汴,國號梁,為後梁太祖。乾化二年,(912)被其子朱友珪慘殺。 葬於河南伊闕縣,號宣陵。

朱友貞(888~923) 後梁末帝,朱溫子。朱溫即帝位,封為均王,任左天興軍使、東京 馬步軍都指揮使。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殺死其父朱溫,即帝位,朱友貞為東京留守 、開封尹。次年,與趙岩等密謀推翻朱友珪 。鳳歷元年(913)即帝位。36歲卒。

楊行密(852~905) 初名行愍,字化源。唐末廬州合肥(今長豐縣)人。唐末起兵據廬州 。中和三年(883)任廬州刺史。後又擊敗畢師鐸和秦彥,殺宣州刺史趙鍠 。龍紀元年(889)任 宣州觀察使。景福元年(892)又殺孫儒,入揚州,任淮南節度使,占據淮南、江東等地。後 遷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復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天佑二年(905)卒。
宋:
陳 翥(982~1061) 字鳳翔,號虛齋,別稱閉戶先生。出生於世宦之家。14歲入庠, 不惑之年,「盾破功名」,將自家數百畝山地用作泡桐的生產和研究,寫成中國和世界上 最早論述泡桐的專著《桐譜》,對泡桐的種類、習性、種植、採伐、用途等都作了較為全面 的介紹。著作甚多,內容涉及天文、地理、儒、釋、道、農、醫、卜算,計26部、182卷。 曾纂修《陳氏宗譜》。現僅有《桐譜》傳世。

包 拯(999~1062) 字希仁。宋廬州合肥(今合肥市)人。天聖間舉進士,歷任大理監 事,建昌知縣,轉和州稅監、天長知縣、端州知州。遷殿中丞、監察御史。後任天章閣待制 、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嘉 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 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其事跡為舊小說和戲曲取為題材,流傳日廣,被作為「清官」 形象,為歷代民眾所稱頌。遺著有《包孝肅奏議》。中華書局於1963年出版了《包拯集》。 梅堯臣(1002~1060) 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讓子。少時應進士不第,以叔詢蔭調河 南主簿。與錢惟寅、歐陽修為忘年交。歷任德光、建德、襄城縣令,監湖州稅。召試賜進士 出身,改太常博士,補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 所作詩歌深遠古淡,間出奇巧,對宋代詩風轉變影響極大。著有《宛陵集》60卷、《唐載記 》26卷、《毛詩小傳》20卷、《孫子注》13篇、《續金針詩格》等。

高太後(1032~1092) 乳名滔滔,即宣仁太後。宋英宗皇後,神宗生母,高瓊曾孫女, 高遵惠之女。其弟高士林,涉獵經史,頗有才幹,長期任內殿崇班,英宗欲提拔之,拒。神 宗繼位,念其舅家皆勛臣名半,欲為其營建府第,高亦不許,神宗多次勸說,始允賜高家一 遠離望春門外空地,而一切費用全由其付給。哲宗9歲繼位,高以太皇太後名義聽政,任用 司馬光,文彥博為相,廢除王安石新法,割安韁、葭蘆、浮圖、米脂四寨給四夏。

李公麟(1049~1106) 字伯時,宋寧熙二年(1069)舉進士,歷南康長恆尉、泗州錄事參 軍、御史檢法至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辭官還鄉,先後穩居春秋山、龍眠山等地,號龍眠 居士。好古博學,長於詩,工書法,尤擅長繪畫。其畫法受顧愷之影響,又師法於吳道子, 所創「掃去粉黛,淡毫輕墨」的白描畫法對後世影響極大。亦善畫山水,間有花鳥雜畫之作 。南宋機師古、元代趙孟 、張渥、至明、清的仇英、丁雲鵬、陳老蓮、肅雲從等著名畫家 ,無不祖述其白描畫法。主要作品有《西園雅集圖》、《羅漢圖》、《揭缽圖卷》、《五百 應真圖》、《考經圖卷》、《五馬圖》、《龍眠山莊圖》等。

方 臘(?~1121) 舊名朕。出身貧苦,以種田和箍桶為業,曾到浙江青溪縣(今淳安) 幫工。因不堪花石綱之擾,利用明教組織發動飢民「仗義而行」。宋宣和二年(1120)秋,在 浙江青溪漆園(今淳安葉家村洞源)中誓師起義,自號「聖公」,年號「永樂」,建立農民政 權。同年十一月下旬在青溪、息坑全殲兩浙都督蔡遵、顏坦所部5000餘人。十二月三日集中 2萬人馬攻克睦州,旋又連克歙縣、休寧、杭州。半年內攻佔6州52縣。宋王朝派童貫率15萬 軍隊鎮壓,義軍因兵力分散、又因洪載等人叛變,接連失利,杭州、青溪相繼失守,後退守 幫源洞。三年四月下旬,宋軍攻入幫源,因叛徒告密,方臘等義軍將領被俘,八月在汴京就 義。余部在呂師襄等人領導下轉戰溫州、台州等地,直至次年秋。

呂本中(1084~1145) 字居仁,號紫微。世稱東萊先生。宋壽州(今屬壽縣)人。呂好問 之子。初授承務郎。宋元符(1098~1100)中任洛陽主簿。宣和六年(1124)任樞密院編修官。 靖康元年(1136)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中書舍人。八年,任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敢 直諫,因忤秦檜被罷官,提舉太平觀。卒謚文清。其詩深受江西詩派影響。小詞俚俗清新。 曾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著有《東萊先生詩集》20卷、《紫微詩話》、《童蒙訓》2卷、 《官箴》。

宗 杲(1107~1163) 字縣晦,號妙喜,原姓溪。南宋高僧。13歲入惠雲寺,次年為衲 於郡中景德寺。後持行,向張商英求銘。張稱其為「英爽衲子」,字「妙喜」。宋宣和六年 (1124),在汴州參謁禪師園悟克勤。禪師道:「薰風向南來,殿閣生微涼」。遂豁然領悟。 得園悟許可,與之分座講法,以雄辨聞名。紹興七年(1137),居徑山能仁寺。十一年,因不 滿秦檜投降金人和議政策,被誣與張九成「謗訕朝政」,奪去衣牒,充軍衡州、梅州、福建 洋嶼等地。二十六年赦免,恢復僧服,往明州阿育王山。三十二年,孝宗聞其名召對,賜名 「大慧禪師」,並御書「妙喜庵」三字賜之。後在雲居山唱看話禪,開禪宗參話頭之先。圓 寂後謚「普覺」,

⑥ 江西PK安徽,哪個厲害

總量差不多,江西人口少些所以人均產值高些。省會安徽合肥和江西南昌都是二線城市,屬於潛力大的待發展地區。

⑦ 安徽歷史名人

安徽省位於華東,省會合肥,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254萬。安徽可以說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歷史上出過很多名人。試著舉例一二,想到誰寫誰,排名不分先後。

首先,晚清名臣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創立過淮軍,在中國近代史上都留下他的身影。

⑧ 安徽十大名人

安徽名人TOP10

名次 人物 網路 google 雅虎 平均值
1 老子 1960000 820000 533941 1104647
2 楊振寧 869000 624000 337670 610223
3 曹操 699000 342000 253019 431339
4 莊子 548000 343000 144321 345107
5 胡適 359000 207000 97437 221145
6 朱元璋 286000 150000 76337 170779
7 李鴻章 254000 111000 48315 137771
8 包公 181000 124000 61635 122211
9 周瑜 198000 78600 48467 108355
10 陳獨秀 143000 103000 51783 99261

醉翁導讀
一、看來「老子天下第一」是千真萬確的,我估計明年的排行榜恐怕也難有出其右者,但醉翁得一黃山葉姓高人指點,說此話不可絕對,要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即思卻是如此,安徽還有名人更勝老子,我想各位應知其誰!
二、楊振寧這位可愛的合肥小老頭於2004年底以82歲高齡迎娶28歲的「潮州妹」——翁帆,造成轟動全球的新聞。我想他可能早已算出醉翁要作2005年度安徽名人排行榜,所以在恰當的地點、恰當的時間娶了恰當的「她」。從而高居本排行榜亞軍。他也是本榜中唯一健在的安徽名人。
三.李鴻章、包拯皆為合肥人。醉翁幼時常去包河公園玩耍,對包公的事跡自是耳熟能詳。李府卻從未去過。自以為包公一生清正廉潔。組織上對其評價也很高,不曾想排名還是在李鴻章之後。待看過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才明白,這李鴻章常和『海歸』。『海帶』打交道。又抓的是『洋務運動』。自然在『先進性』上面略勝包公一籌。

老子 生卒年不詳。名耳,字伯陽,謚號聃。生活於春秋後期,楚國相縣曲仁里人(今渦陽人,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史(為管理藏書的史官)。後辭官返里,修《道德經》,提出無為、公平、簡政、反戰的政治主張。由於他學識淵博,孔子曾向他問禮。後老子周遊至函谷關,關令尹喜留其著書,遂著《道德經》上下篇,其後不知所終。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楊振寧 (1922~)合肥人。民國33年(1944)獲西南聯大碩士,次年留美。民國3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後歷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愛因斯坦」物理講座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兼任多所國際著名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的粒子理論、統計力學及場論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作用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後又開創規范場理論的研究。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 三國時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少時機警,有權術,任俠放盪。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以騎都尉參與鎮壓,遷為濟南相。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都許縣(今河南許縣東),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從此曹操大權在握,號令四方,滅呂布,破袁紹,征烏桓,統一了中國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遂同孫、劉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建安二十一年進位魏王。其子曹丕稱帝,曹操被追尊為武帝。與其子曹丕、曹植皆為先秦文學之後又一個輝煌期——建安文學時期。曹操的遺著有《魏武帝集》。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 名周,字子休,世稱莊子,蒙城人。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根據老子「天道自然無為」的學說,主張「任天然,去人為」。其哲學思想對玄學、佛學、理學影響極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賜號為「南華真人」。其著作《莊子》亦稱《南華真經》。莊子還是傑出的散文家,名著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
胡適 (1891~1962)績溪人。早在民國6年(1917)就積極提倡白話文,主張文學改革,參與編輯《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後提倡「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反對馬列主義。民國27年出任駐美國大使。民國31年任行政院最高顧問。民國35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後僑居美國。一生曾獲得35個榮譽博士學位,著作等身。
朱元璋 (1328~1398) 濠州鍾離(今鳳陽)人。明朝開國皇帝。又名興宗,字國瑞。死後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出身貧苦,少年時在皇覺寺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部紅巾軍,韓林兒稱帝時任左副元帥。至正十六年攻佔集慶(今南京),自稱吳國公。後接受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壯大軍力。至正二十八年建都應天(今南京),定國號為明。年號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統治,以後逐步統一全國。他普查戶口,丈量土地,均平賦役;興修水利,推行屯田,並減輕對工匠的奴役;抑制豪強貪吏,制訂《大明律》,廢中書省及左右丞相,加強皇權。
李鴻章 (1823~1901) 字少荃,合肥人。道光進士。咸豐八年入曾國藩幕,襄辦營務。咸豐十一年奉命編練淮軍,率淮軍赴上海,在英、美、法支持下鎮壓太平軍,升任江蘇巡撫。同治四年,署兩江總督,調集淮軍6萬人赴河南對捻軍作戰。同治九年,又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洋務派領袖。先後開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創立北洋水師學堂,建立北洋海軍,對引進西方科技,促進中國近代生產方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先後代表清廷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一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卒謚文忠。有《李文忠公全集》。
包拯 (999~1062) 字希仁,天聖進士,北宋廬州合肥人。歷任廣東端州知郡事,西北轉運使、江寧廬州知府,開封府尹,監察御史,大理寺評事,天章閣侍制,龍圖閣學士,大學士,樞密副使等職。死後謚為孝肅,人稱包公。他任開封府尹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時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開一代清官之風范。遺著有《包孝肅奏議》10卷。事跡長期流傳民間,多作為小說、戲劇題材。元雜劇有《陳州糶米》等劇目。今合肥有包公祠、包公墓園。
周瑜 (175~210) 字公瑾,三國時廬江舒縣(今舒城)人。東吳名將。出身士族。少年時與孫策結為至交,後歸孫策,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曾協助孫策在江東創立孫吳政權,屢建戰功,先後被授予中護軍、江夏太守等職。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助孫權,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軍南下,他和魯肅堅決主戰,並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孫權拜他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率軍屯據江陵,後病死。精音樂,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陳獨秀(1879~1942),安慶人。早年留學日本,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安慶組織愛國會,次年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民國4年(1915)主編《新青年》雜志,次年任北大教授。民國7年與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倡導新文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民國9年在上海組織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並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民國10年7月在中共一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並連任兩任。

⑨ 安徽有哪些歷史名人

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謚敬仲。潁上縣北管谷村人。春秋時傑出政治家。 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游,合夥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自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進行全面改革,制訂一系列富國強兵方略。提出「倉 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把禮、義、廉、恥看作國之四維,以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特許於庶民中選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並合理劃分行政區域,將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候,以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約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戰國時蒙(今屬蒙城,一說河南商丘和山東曹縣)人。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和梁惠王、齊宣王山時,與惠施是朋友。嘗為蒙漆園吏, 後棄官隱居,編織草鞋、濮垂釣,曾借貸於監河候。楚威王厚禮延請,許其為相,庄嘲而不納,「終身不仕」。妻死,鼓貧而歌。莊子為繼老子以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對玄學、佛學、理學影響極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賜號為「南華真人」,著作《莊子》亦稱《南華真經》,計52篇,現存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內篇集中代表莊周思想;外篇、雜 篇則是以後莊子學派言論匯編。《史記》有傳,蒙城有莊子祠,蘇軾為之記。

甘 羅 戰國末期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孫。12歲為秦相呂不韋家臣。秦使張唐去燕國為相,唐因曾為秦昭王討伐趙國,恐路討趙國時趙王挾恨報復。呂不韋親請張唐,仍不肯出使。甘羅別出奇討,先以利害說服張唐,又逢願為秦為大使赴趙,說服趙王,先割五城與秦,以廣河間,再聯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30城,獻11城給秦。由於是甘羅深受嘉許,封為上卿。死後葬於潁上城東35華里的潁水河畔,今穆崗子南側。

陳 勝(?~前208) 字涉。陽城(今屬固鎮縣人,一說河南登封東南)人。雇農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漁陽(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誤期,按秦律當斬。遂與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同行戍卒九百人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隊伍發展至數萬人,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為王。旋派兵攻取趙、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軍進攻關中。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率軍反擊 ,失利退下城父(今渦陽東南),為叛徒庄賈殺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漢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說桐城)人。好奇計。秦末勸項梁立楚王後裔為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為末將。後為項羽重要謀士, 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封歷陽候。屢勸項羽早除隱患,父掉劉邦,曾設「鴻門宴」,計不為項羽所用。後項羽中劉邦的反間計,疑增,削其權力,遂憤而離去,途中背發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亞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時六縣(今六安縣)人。少受黥刑,又稱黥布。初為驪山役徒,修築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驪山刑徒起義,響應陳勝、吳廣。尋歸附項梁,從項籍救趙,渡河擊秦軍,獲巨鹿大捷。常為軍中先鋒,威震一時。秦亡後,項羽封其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縣城北)。楚漢戰爭中歸漢,以淮南之眾與韓信、彭越會師,滅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漢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韓信、彭越相繼被殺,遂舉兵反漢,戰敗逃亡江西,為長沙王吳臣誘殺。

張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屬亳州市)人。其祖為韓貴族。秦滅韓後,結交刺客,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遂。後更改姓名,隱於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韓王,良任司徒。韓王為項羽所父,復雜劉邦,為劉重要謀士。劉邦率軍人咸陽,留戀宮廷生活,良與樊噲力勸劉邦封閉宮室府庫, 還軍霸上。楚漢戰爭時,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城、籠絡韓信等策略,並主張追擊項羽,徹底消滅楚軍,皆為劉邦所採納。曾與韓信整理編次春秋戰國以來各家軍事著作。 漢朝建立,封留候。

文 翁(前156~前101) 名黨,字仲翁。西漢廬江郡龍舒(今舒城縣)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開湔江口,灌溉繁縣農田1700頃,發展水利事業和農業生產。同時建立學校,興辦教育,選送蜀郡俊秀之士張叔等18人去京師從博士學習,歸屬後教授生徒。公元前141年在成都城南建文學精舍講堂,入學者免除徭役,成績優良者為群郡縣吏。

桓 譚(前23~後56) 字君山。東漢市國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常與劉歆、楊雄等著名經學家辯析疑義。擅長音樂,喜彈琴。王莽時任掌樂大夫。漢光武帝 即位,譚受大司空宋弘舉存,拜議郎給事中。因反對讖諱神學,極言「讖之非經」,被光武帝目為「非聖無法」,幾遭處斬。後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時年70餘歲。所著《新論》早佚,清人嚴可均《全漢文》存少數篇目。其哲學思想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發展較有影響。卒後,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譚紀念亭」,置「桓譚紀念碑」。

⑩ 安徽省出過哪些歷史名人

吳敬梓、呂蒙、陳獨秀、華佗、陶行知。

一、吳敬梓

吳敬梓(1701—1754年12月11日),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漢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滁州全椒縣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

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

二、呂蒙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鄧當死後,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三、陳獨秀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四、華佗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據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國著名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

華佗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所著醫書已佚。今亳州市有「華佗庵」等遺跡。

五、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閱讀全文

與江西安徽歷史名人pk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