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清末民初的主要歷史人物有哪些

清末民初的主要歷史人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28 18:31:43

A. 民國時期比較著名的歷史人物

孫中山(1866~1925)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名文 ,字德明 ,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於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黃興
黃興是中國近代傑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於1874年10月25日出生於湖南善化縣龍喜鄉涼塘村,原名黃軫,號杞園,字廣午,曾自署名竟武、琴五、近午、慶午等。黃興這個名字是他在從事革命活動後改的,字克強,被後人沿用至今。

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年輕時兩次鄉試未中,遂決計棄文就武,依靠淮軍統領吳長慶。1882年(光緒八年)8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當時朝鮮和中國有宗藩關系,吳長慶受命前往鎮壓,袁世凱由李鴻章奏舉,任駐漢城清軍「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化裝逃出漢城,回到天津。1895年12月,袁世凱由榮祿、李鴻藻等奏派擴練駐天津小站的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

蔡鍔

蔡鍔(1882-1916),中國軍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入長沙時務學堂,從梁啟超學習。 1900年參加自立軍起兵,失敗後留學日本士官學校。1904年歸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訓練新軍。1911年(宣統三年)擢雲南三十七協協統。武昌起義爆發,與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在昆明舉兵響應,建立軍政府,任雲南都督。並派唐繼堯進軍貴州,由唐接任貴州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暗加監視。1915年11月潛出北京,12月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起兵討袁,與袁軍激戰於四川瀘州、納溪。袁世凱死後任四川督軍兼省長,因病赴日本就醫,不治逝世。有《蔡鍔集》、《蔡松坡集》。楹聯主要收於《蔡松坡先生聯語》。

張作霖

張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早年投身綠林。1902年被官府收編。武昌起義後,仍效忠清廷,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打擊革命力量。後被袁世凱任命為第27師師長,鎮壓反袁的國民黨人。袁稱帝,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幫助下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直奉戰爭失敗後撤回關外,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布東北三省「獨立」、「自治」。1924年9月挑起第二次直奉戰爭,占據山東,一度擴展到蘇、皖,直至上海。他聯合吳佩孚、閻錫山、張宗昌等,合力對馮玉祥的國民軍作戰,重占天津、北京。1926年,任安國軍總司令,宣言「反共討赤」,封閉進步報館,殺害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自稱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企圖以黃河為界南北分治。1928年初,蔣介石統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各路軍北上,直逼京、津。張作霖眼看大勢已去,於5月30日下總退卻令。因懾於東北人民的反日浪潮,對日本的侵略要求未予全部承諾,而激怒日本軍方,6月4日清晨,張乘車由北京回奉天經過沈陽西郊皇姑屯車站附近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葯炸成重傷,當日逝世。

張學良
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偉大的愛國者,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1901年6月4日出生於遼寧省台安縣。1919年3月,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一期炮科,畢業後歷任奉軍營、團、旅、師、軍、軍團長、空軍司令等職。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後,由奉系元老推為首領,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12月,不顧日本和親日派的阻撓,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等職。1930年10月,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職。

馮國璋

馮國璋(1859~1919),中國直系軍閥首領。字華甫(符)。河北河間人。1890年在武備學堂畢業,留堂任教習。1893年入淮軍將領聶士成幕府。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曾隨軍參加抗擊日軍。後出使日本,他留心考察日本軍事,編成兵書數冊。1896年回國後,將所編兵書送呈袁世凱,頗受重視,袁任用其負責訓練新軍,興辦軍事學堂。經馮之手,培養了一大批有北洋派系觀念的軍官。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馮統領禁衛軍兼充總統府軍事處處長,雖支持袁世凱的獨裁統治,但對袁帝制心存疑慮,並借口有病拒不進京就任參謀總長。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10月國會選舉馮為副總統,當時北洋軍閥集團分化為直系和皖系,馮為直系首領。1917年7月黎元洪去職,馮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就任後與皖系首領、國務總理段祺瑞間的權力之爭日漸加劇。皖系控制的安福國會以馮代理總統期滿,於1918年10月選舉北洋元老徐世昌為總統 ,將馮攆下政治舞台。徐世昌為了平息馮的不滿,特准馮仍節制北洋第15、16兩師。次年12月,馮國璋卒於北京。

曹錕
曹錕(1862~1938),中國直系軍閥首領。字仲珊。天津人。生於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卒於天津。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隨軍去朝鮮,戰後投袁世凱,次年升管帶。武昌起義後,移駐京郊南苑附近。1912年2月,曹錕縱兵嘩變,焚掠北京內外城,為袁世凱製造拒絕南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借口。1915年袁謀稱帝,曹上書請求改變國體,被授虎威將軍,再封一等伯。護國討袁軍興,曹率軍入川鎮壓,1916年3月與護國軍戰於敘(州)瀘(州)間,受創敗退。9月任直隸督軍。1917年7月張勛復辟,曹任西路討逆軍總司令。孫中山南下護法,曹錕曾通電附和段祺瑞反對恢復舊國會、反對護法軍政府。1918年2月曹南下漢口,以吳佩孚代理第三師師長兼前敵指揮,率部入岳州、占長沙、取衡陽。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被奉為直系首領。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起,直系勝,曹錕與吳佩孚等控制了北京政府。1923年10月,曹錕以賄選手段當上了總統。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失敗,曹錕被軟禁。1926年4月,馮玉祥軍將領不滿北洋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與奉系勾結,發動驅段兵變,將曹錕釋放。

吳佩孚
吳佩孚(1871~1939)中國北洋軍閥直系首領。字子玉。山東蓬萊人。1939年12月4日卒於北平。光緒二十四年(1898)投淮軍。日餓戰爭爆發,赴東北刺探俄軍情報,因「功」以幫統記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勛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段祺瑞派曹錕、張懷芝帶兵南下討伐,吳任第三師代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因湖南督軍席位為皖系張敬堯所得,吳僅獲空銜,十分氣憤,遂發出罷戰主和通電。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中國皖系軍閥首領。原名啟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85年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1889年畢業後赴德國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896年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兼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1903年清廷成立練兵處,段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段與馮國璋、王士珍被人們稱為北洋三傑。1909年調充第六鎮統制。次年調任江北提督,加侍郎銜,駐江蘇清江。

黎元洪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縣夏店(今屬大悟縣)人,寄籍江夏縣(今武昌縣),祖籍江西南昌。

張勛
張勛(1854-1923)北洋軍閥。字紹軒,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凱,任管帶。1899年後任副將、總兵等職,1911年升為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武昌起義後,在南京屠殺民眾數千人,頑抗革命軍,敗後退至徐州一帶。為表示忠於清王朝,所部禁剪辮子,被指為「辮子軍」。1913年奉袁世凱命,進攻討袁軍,重佔南京。因縱兵搶掠,誤傷外僑,調往徐州,任長江巡閱使。1916年袁世凱死後,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為安徽督軍,繼而擴充至十三省同盟,陰謀為清室復辟。1917年6月率兵入京,解散國會,逼走總統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宣布復辟。至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所擊敗,逃入荷蘭公使館,被通緝。後病死天津。
徐世昌(1855~1939)
中國清末官僚,北洋政府總統。字卜五,號菊人,又號?齋。直隸(今河北)天津人。1879年徐與袁世凱結為盟兄弟,得袁資助北上應試。先中舉人,後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97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成為袁的重要謀士,此後累獲擢升。1907年東北改設行省,徐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曾多所舉措,冀能鞏固清政府在東北地區的統治。1911年5月,清廷設皇族內閣,徐任協理大臣。辛亥革命爆發,徐力主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同年11月袁組織責任內閣,徐改任軍諮大臣,加太保銜。1912年3月,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徐力辭太保,觀望時局變化。1914年5月袁世凱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次年袁公開推行帝制,徐以局勢難卜求去,退居河南輝縣水竹村。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年號,起用徐為國務卿。徐在公私兩方面為袁盡力。因要求討袁護國軍停戰議和遭到拒絕,徐任職僅一月即力薦段祺瑞繼任。11月,徐以北洋元老資格應邀抵京,先調解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的權力斗爭,後又調解直系首領馮國璋和段祺瑞的矛盾。1918年10月徐世昌經皖系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他標榜偃武修文,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2月召開南北議和會議,但無結果。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以緩和全國輿論的反對。為了阻止新文化運動的高漲,徐極力鼓吹尊孔讀經以為抵制。在北洋軍閥各派系的斗爭中,徐世昌慣以元老身分和居間調和者的角色因勢操縱。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錕、吳佩孚逼徐去職。徐被迫回天津。晚年,藉助僚友門客編撰書籍20餘種。
蔣介石
蔣介石(1887~1975)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1887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卒於台北。
汪精衛
汪精衛(1883-1944)原中國國民黨副總裁,親日派首領,後為漢奸。名兆銘,字季新。生於廣東三水。 1903年官費赴日本留學。 1905年參與組建同盟會。一度主編《民報》。 1905-1906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論戰期間,發表一系列文章,宣傳革命主張,抨擊清政府和改良派,產生了積極影響。 1907年隨孫中山赴南洋。 1910年3月,謀炸清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被判處終身監禁。

B. 清末民初有哪些重要人物

你要問那一方面的?

李百川 小說家 《綠野仙蹤》
李寶嘉 1867-1907 字伯元,號南亭亭長,常州人,小說家 《官場現行記》《文明小史》
《中國現在記》《活地獄》
李慈銘 1830-1894 字式侯,號蒓客,紹興人,文學家 《越縵堂文集》《霞川花隱詞》
李鑒堂 《俗語考原》
李綠園 《歧路燈》
李汝珍 1763-1830 字松石,北京人,小說家 《鏡花緣》《李氏音鑒》
李調元 1734-1802 字羹堂,號雨村,綿陽人,文學家 《賦話》《童山全集》《雨村曲話》
李兆洛 1769-1841 字申耆,號養一老人,常州人,文學家 《養一齋文集》《皇朝文典》
厲鶚 1692-1752 字太鴻,號樊榭,杭州人,文學家 《東城雜記》《宋詩紀事》
梁佩蘭 1629-1705 字芝五,號葯亭,南海人,詩人 《養馬行》《六瑩堂集》
梁紹壬 《兩般秋雨庵隨筆》
梁廷枬 1796-1861 字章冉,號藤花亭主人,順德人,學者 《南漢書》《南越五主傳》
梁章鉅 《歸田瑣記》《退庵隨筆》
《浪跡叢談》《浪跡續談》
林旭 1875-1898 字礅谷,福建人,詩人 《晚翠軒集》
林昌彝 1803-? 字惠常,號五虎山人,福州人,詩人 《平夷十六策》《射鷹樓詩話》
林則徐 1785-1850 字元撫,福建侯官人,兩廣總督 《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
嶺南羽衣女 《東歐女豪傑》
劉鶚 1857-1909 字鐵雲,號洪都百煉生,江蘇人小說家 《老殘游記》《老殘游藝機續集》
劉大櫆 1698-1779 字才甫,號海峰,桐城人,散文家 《海峰先生集》《論文偶記》
劉光第 1859-1898 字裴村,四川人,詩人 《美酒行》《萬壽山》
劉夢鵬 字雲翼,文學家 《屈子章句》《春秋義解》
劉台拱 1751-1805 字端臨,江蘇人,學者 《漢學拾遺》
劉熙載 1813-1881 字伯簡,號融齋,江蘇人,文學家 《藝概》《古桐書屋六種》
劉獻廷 《廣陽雜記》
龍啟瑞 《覆唐子實書》
魯一同 1805-1863 字蘭芩,江蘇人,文學家 《通甫類稿》《通甫詩存》
陸嵩 1791-1860 字希孫,號方山,蘇州人,詩人 《追思》《意苕山館詩稿》
陸次雲 《湖(土需)雜記》
陸時化 《書畫說鈴》
陸以湉 《冷廬雜識》
洛日生 《海國英雄記》
呂熊 字文兆,號逸日叟,蘇州人,小說家 《女仙外史》
呂留良 《晚村文集》《呂晚村先生家訓真跡》
馬建忠 1845-1900 字眉叔,江蘇人,語法學家 《適可齋紀言》《馬氏文通》
馬瑞辰 1782-1853 字元伯,桐城人,文學家 《毛詩傳箋通釋》
毛際可 1633-1708 字會侯,號鶴舫,浙江人,詞人 《別王丹麓》《安序堂文鈔》
毛奇齡 1623-1716 字大可,號秋晴,蕭山人,文學家 《禹廟》《四書改錯》《西河合集》
毛宗崗 字序始,號孑庵,蘇州人,文學批評家 《評<水滸>》
冒襄 1611-1693 字辟疆,號巢民,江蘇人,文學家 《影梅庵憶語》《巢民詩集》
梅文鼎 1633-1721 字定九,號勿庵,安徽人,數學家 《古今歷法通考》《績學堂文鈔》
梅曾亮 《送周石生序》
名教中人 《好逑傳》
莫友芝 1811-1871 字子思,號郘亭,貴州人,詩人 《郘亭詩鈔》
墨浪子 《西湖佳話》
納蘭性德 1655-1685 字容若,號楞伽山人,詞人 《淥水亭雜識》《金縷曲》《通志堂集》
牛濤 字涵萬,詩人 《寄秋軒集》
鈕琇 《觚剩》《觚剩續編》
歐陽巨源 小說家 《負曝閑談》
潘德輿 1785-1839 字彥輔,江蘇人,詩人 《養一齋詩話》
彭孫逳 1631-1700 字駿孫,號羨門,海鹽人,詩人 《孫桂堂集》《延露詞》
彭孫貽 1615-1673 字仲謀,號茗齋,海鹽人,史學家 《平寇志》
彭養鷗 《黑籍冤魂》
彭玉麟 《<盛世危言>序》
彭兆蓀 1769-1821 字湘涵,號懺摩居士,江蘇人,詩人 《文選考異》《懺摩集》
捧花生 《畫舫余譚》
皮錫瑞 《經學歷史》
平步青 《霞外捃屑》
蒲松齡 1640-1715 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淄博人,文學家 《聊齋志異》《寒森曲》
錢彩 小說家 《說岳全傳》
錢泳 《履園叢話》
錢澄之 1612-1693 字幼光,號田間,桐城人,詩人 《田間詩集》《藏山閣集》
錢謙益 1582-1664 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文學家 《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
《錢牧齋尺牘》《列朝詩集》
錢大昕 1728-1804 字曉征,號竹汀,江蘇人,史學家 《廿二史考異》《十駕齋養新錄》
青城子 《志異續編》
丘逢甲 1864-1912 字仙根,號華嚴子,廣東人,詩人 《東北感春詩》《柏庄詩草》
秋瑾 1876-1907 字瑞卿,號鑒湖女俠,浙江山陰人 《寶劍歌》《秋風曲》
屈復 1668-1739 字見心,號金粟,陝西人,詩人 《弱水集》《唐詩成法》《楚辭新注》
屈大均 1630-1696 字翁山,廣東人,詩人 《翁山詩外》
全祖望 1705-1755 字紹衣,號謝山,寧波人,文學家 《庄太常傳》
任大椿 1738-1789 字幼植,江蘇人,學者 《字林考逸》
容閎 《西學東漸記》
阮元 1764-1849 字伯元,號芸台,江蘇人,文學家 《小滄浪筆談》
阮大鋮 1857-1646 字集之,號圓海,安徽人,詩人 《燕子箋》《石巢傳奇》《詠懷堂全集》
阮葵生 《茶餘客話》
單本 《蕉帕記》
傷時子 《蒼鷹擊》
邵長蘅 1637-1704 字子湘,號青門山人,江蘇人,文學家 《青門全集》《廬山游記》
沈初 《西清筆記》
沈復 1763-? 字三白,號梅逸,蘇州人,作家 《浮生六記》
沈濤 《交翠軒筆記》《銅熨斗齋隨筆》
沈炳震 《唐詩金粉》
沈德潛 1673-1769 字確士,號歸愚,蘇州人,詩人 《說詩晬語》《古詩源》《歸愚詩鈔》
沈起鳳 《諧鐸》
沈祥龍 《論詞隨筆》
沈自晉 1583-1665 字伯明,號西來,江蘇人,散文家 《望湖亭》《越溪新詠》
施閏章 1618-1683 字尚白,號愚山,安徽人,詩人 《學余堂文集》《蠖齋詩話》
史夢蘭 1818-1898 字香臣,號硯農,樂亭人,學者 《疊雅》
史震林 《西青散記》
石成金 《傳家寶》
石玉昆 1810-1871 字振之,天津人,說書藝人 《三俠五義》
舒位 1765-1816 字立人,號鐵雲,北京人,詩人 《修簫譜傳奇》《瓶水齋詩集》
宋犖 1634-1713 字牧仲,號漫堂,河南人,詩人 《漫堂說詩》《西陂類稿》
宋琬 1614-1674 字玉叔,號荔棠,萊陽人,詩人 《安雅堂全集》《入蜀集》
隨緣下士 《林蘭香》
孫洙 1711-1778 字臨西,號蘅堂退士,無錫人,學者 《唐詩三百首》《蘅堂漫稿》
孫承澤 《天府廣記》
孫道乾 《小螺庵病榻憶語》
孫興衍 1753-1818 《續古文苑》
孫義鈞 《前定海行》
孫原湘 1760-1829 字子瀟,號心青,常熟人,詩人 《猛虎行》《天真閣集》
孫枝蔚 1620-1687 字豹人,號溉堂,陝西人,詩人 《哀纖夫》《溉堂集》
談遷 1594-1657 字仲木,號射父,浙江人,史學家 《北游錄》《棗林集》
譚獻 1832-1901 字仲修,號復堂,杭州人,詞人 《復堂日記》《復堂類集》《復堂詞》
譚嗣同 1865-1898 字復生,號壯飛,瀏陽人,政治家 《石菊影廬筆識》《仁學》
陶貞懷 《天雨花》
陶曾佑 《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系》
湯鵬 1801-1844 字海秋,益陽人,詩人 《浮丘子》《海秋詩集》
唐甄 《潛書》
唐夢賚 1628-1698 字濟武,號嵐亭,淄博人,文學家 《志壑堂集》《借鴿樓小集》
唐訓方 《里語徵實》
藤谷古香 《轟天雷》
天花才子 《後西遊記》
汪端 1793-1839 字允庄,錢塘人,女詩人 《當窗織》《自然好學齋詩鈔》
汪琬 1624-1691 字苕文,號鈍庵,蘇州人,散文家 《鈍翁類稿》
汪中 1744-1794 字容甫,江蘇人,文學家 《述學》《廣陵通典》《容甫遺詩》
王昶 1724-1806 字德甫,號述庵,上海人,文學家 《金石萃編》《湖海詩傳》《清詞綜》
王鼎 《朱子原訂近思錄序》
王筠 1784-1854 字貫山,山東人,文學家 《說文釋例》
王曇 1759-1816 字仲瞿,嘉興人,詩人 《仲瞿詩錄》《萬花緣》《玉鉤洞天》
王韜 1828-1897 字利賓,號蘭卿,蘇州人,文學家 《淞隱漫錄》《瀛濡雜志》《淞濱瑣話》
《瓮牖餘談》《變法中》《禁遊民》
王拯 1815-1876 字定甫,號少鶴,廣西人,散文家 《龍壁山房文集》《瘦春詞》
王晫 《今世說》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
王夫之 1619-1692 字而農,號姜齋,衡陽人,文學家 《夕堂永日緒論外編》《讀通鑒論》
《讀四書大全》《孝烈傳》《姜齋詩話》
王鳴盛 《蛾術編》
王念孫 1744-1832 字懷祖,號石臞,高郵人,音韻學家 《廣雅疏證》
王鵬運 1848-1904 字幼霞,號半塘老人,桂林人,詞人 《蟲秋集》《半塘詞稿》
王士禛 1634-1711 字貽上,號阮亭,山東人,詩人 《香祖筆記》《池北偶談》《海洋詩集》
王順詒 《詞學集成》
王維筠 《<香畹樓憶語>序》
王維城 《新樂府》
王引之 1766-1834 字伯中,高郵人,學者 《經傳釋詞》
王應奎 《柳南隨筆》
王元榜 《庚癸紀略》
魏禧 1624-1681 字冰叔,號裕齋,江西人,散文家 《魏叔子文集》
魏源 1794-1857 字默深,邵陽人,思想家 《禮記別考》《默觚》《海國圖志》
《聖武記》《二室行》《庸易通義》
魏秀仁 1819-1874 字子安,福建人,小說家 《花月痕》《石經考》
文康 字鐵仙,燕北閑人,小說家 《兒女英雄傳》
文廷式 1856-1904 字道希,號雲閣,江西人,詞人 《純常子枝語》
翁方綱 1733-1818 字正三,號覃溪,北京人,詩人 《復初齋文集》《石洲詩話》
吳喬 字修齡,江蘇人,詩人 《圍爐詩話》《西昆發微》
吳綺 1619-1694 字豐南,號綺園,揚州人,詞人 《忠愍記》《林蕙堂集》
吳騫 1733-1813 字槎客,號兔床山人,浙江人,文學家 《拜經樓詩集》《萬花漁唱》
吳璿 《飛龍全傳》
吳熾昌 《客窗閑話》《客窗閑話續集》
吳楚材 《古文觀止》
吳嘉紀 1618-1684 字賓賢,號野人,江蘇人,詩人 《臨場歌》《陋軒詩》
吳趼人 1866-1910 字小允,名沃堯,佛山人,小說家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糊塗世界》
《近十年之怪現狀》《瞎騙奇聞》
《俏皮話》《九命奇冤》《情變》《恨海
《痛史》《發財秘訣》《新石頭記》
吳景旭 字旦生,號仁山,浙江人,文學家 《歷代詩話》
吳敬梓 1701-1754 字敏軒,號文木老人,安徽人,小說家 《儒林外史》
吳敏樹 1805-1873 字本深,號南屏,湖南人,散文家 《柈湖文集》
吳任臣 《十國春秋》
吳汝綸 1840-1903 字摯甫,安徽人,文學家 《深州風土記》《東游叢錄》
吳偉業 1609-1672 字駿公,號梅村,江蘇人,詩人 《夜遊虎丘》《吾谷行》《圓圓曲》
吳錫麒 1746-1818 字聖征,號穀人,錢塘人,文學家 《雙忠祠》《有正味齋集》
吳玉搢 1698-1773 字藉五,號山夫,淮安人,學者 《別雅》
吳兆騫 1631-1684 字漢槎,號季子,江蘇人,詩人 《秋笳集》
吳之振 1640-1717 字孟舉,浙江人,文學家 《宋詩鈔》
西周生 《醒世姻緣傳》
席啟寓 1650-1702 字文夏,號約齋,蘇州人,文學家 《唐詩百名家全集》
席佩蘭 名蕊珠,字月襟,常熟人,女詩人 《長真閣詩稿》《傍杏樓調琴草》
夏燮 《中西紀事》
夏敬渠 1705-1787 字懋修,號二銘,江陰人,小說家 《野叟曝言》《綱目舉正》《醫學發蒙》
夏完淳 1630-1647 字存古,號小隱,上海人,詩人 《南冠草》《遺夫人書》
湘靈子 《軒亭冤》
項鴻祚 1798-1835 字蓮生,錢塘人,詞人 《水仙亭詞》
筱波山 《愛國魂》
徐珂 《清稗類鈔》
徐釻 1636-1708 字電發,號虹亭,江蘇人,詞人 《南州草堂集》《詞苑叢談》《菊庄詞》
徐松 1781-1848 字星伯,北京人,史學家 《登科記考》
徐瑤 《太恨生傳》
徐昂發 《宮詞》
許保善 《集賢賓》
許叔平 《黑乘》
許葉芬 《紅樓夢辯》
宣鼎 《夜雨秋燈錄》
薛雪 1681-1770 字手白,號一瓢,蘇州人,詩人 《一瓢詩話》《周易粹義》《醫經原旨》
薛福成 1838-1894 字叔耘,號庸庵,無錫人,散文家 《庸庵筆記》《選舉論》《寧波府學記》
《出使四國日記》《籌洋芻議》
嚴有禧 《漱華隨筆》
顏元 1635-1704 字渾然,號習齋,河北人,哲學家 《四存編》《習齋記余》
顏光敏 《顏氏家藏尺牘》
閻若璩 1636-1704 字百詩,號潛丘,太原人,漢學家 《四書釋地》《潛丘札記》
楊潮觀 1710-1788 字宏度,號笠湖,無錫人,戲曲作家 《信陵君義葬金釵》《窮阮籍醉罵財神》
楊懋建 《帝城花樣》
楊挹殿 號貪夢道人,福建人,小說家 《彭公案》
楊掌生 號蕊珠舊史,小說家 《京塵雜錄》
姚椿 1777-1853 字子壽,號樗寮病叟,江蘇人,詩人 《通藝閣詩錄》《和陶詩》《國朝文錄》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
姚鼐 1732-1815 字姬傳,號惜抱先生,安徽人,散文家 《古文辭類纂》《慧居寺》《惜抱軒全集
姚燮 1805-1864 字梅伯,號復庄,浙江人,文學家 《賣菜婦》《大梅山館集》《疏影樓詞》
姚瑩 1785-1853 字石甫,號明叔,桐城人,文學家 《中復堂全集》《東溟文集》《後湘詩集
姚際恆 1647-1715 字立方,安徽人,文學家 《九經通論》
姚廷遴 《歷年記》
葉燮 1627-1703 字星期,號己畦,浙江人,文學家 《原詩》《己畦集》
葉名灃 《橋西雜記》
葉維斐 《吉慶圖傳奇》
葉廷琯 《鷗陂漁話》《吹網錄》
頤瑣 《黃綉球》
尹會一 《健余尺犢》
尹湛納希 1837-1892 漢名寶衡山,字潤亭,內蒙人,小說家 《青史演義》《泣紅亭》
嬴宗季女 《六月霜》
憂患餘生 《鄰女語》
尤侗 1618-1704 字同人,號悔庵,蘇州人,文學家 《西堂雜俎》《西堂全集》《百末詞》
俞達 ?-1884 字吟香,蘇州人,小說家 《青樓夢》
俞蛟 《夢廠雜著》
俞樾 《茶香室續鈔》《春在堂隨筆》
《群經平議》《茶香室叢鈔》
《古書疑義舉例》《右台仙館筆記》
俞贊 《恤商論》
俞萬春 1794-1849 字仲華,紹興人,小說家 《盪寇志》
虞兆湰 《天香樓偶記》
余懷 1617-? 字澹心,號曼翁,福建人,文學家 《板橋雜記》《研山堂記》《東山談苑》
元之 《竹葉雜記》
袁枚 1716-1797 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人,詩人 《隨園詩話》《隨園詩話補遺》
《新齊諧》《隨園隨筆》《子不語》
袁於令 《西樓記》
惲敬 1757-1817 字子居,號簡堂,常州人,散文家 《雜記》《大雲山房文稿》
曾燠 字庶蕃,江西人,作家 《清駢體正宗》
曾國藩 1811-1872 湖南人,軍事家 《求闕齋語》《家訓喻紀澤》
昭連 《嘯亭雜錄》
章學誠 1738-1801 字實齋,會稽人,文學家 《文史通義》
張岱 1597-1676 字宗子,號陶庵,紹興人,散文家 《石匱藏書》《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琅環文集》《皇華考序》《家傳》
張潮 字山來

C. 清末民初的名人大師們有哪些風流韻事

民國時期有一位大師,48歲的時候把自己女兒的同學娶回了家。一生總共有一妻三妾、兩個情人、兩個紅顏知己。就這還不夠,他曾經聲稱:「再老也要談戀愛!」風流債比鬍子都多,沒錯他就是一代國畫巨匠張大千。

民國時候法律規定一夫一妻,但是總有一些成功人士,自持風流倜儻以身試法。張大千就是這么一位,說實話他身上的風流債比他的鬍子都要多。

也許是年紀大了、精力不足,張大千從此也收了心。在他的後半生,徐雯波伴其左右,為他鋪紙研墨,相夫持家成了一段佳話。

有人說才子自然風流,民國時候郁達夫、徐志摩等人確實是風流無限,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大師都像他們那樣。出身顯赫的啟功大師,非但不嫌棄糟糠之妻,還用情至深且專情,不禁讓人敬佩。

D. 民國時期有哪些英雄人物

1、孫中山:

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 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反清事業,自詡「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

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2、袁世凱: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3、張作霖:

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征剿,就將其招安。張作霖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

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 。與孫中山、段祺瑞及盧永祥結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在位期間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1928年因前線戰事不利,張作霖被迫返回東北。

4、張學良:

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

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稱「少帥」。他和趙四小姐的愛情也成為一段佳話。

5、馮國璋:

馮國璋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縣西詩經村人,直系軍閥的首領,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馮國璋早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馮國璋任中央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後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司令。

其為人亦首亦尾,但聰明好學、勤奮刻苦。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

又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後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並聯合五將軍發出逼迫袁世凱取消帝制的通電。

E. 民國時期有哪些名人

民國時期時期歷史名人較多,如革命先烈孫中山、鄒容、陳天華等,從事政治的於右任、孔祥熙、王士珍等,軍事方面有丁超、白崇禧、王占元等,外交人才刁作謙、王寵惠、伍朝樞等,教育方面的李石曾、李書華、章士釗等,學術學者丁謙、王國維、王式通等,以下列舉部分個人簡介:

1、【孫中山】

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在文學創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F. 清末民初 有哪些名人 如,唐紹儀等 列舉名稱和成名事跡

唐紹儀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外交家,清政府總理總辦、山東大學(時稱山東大學堂)第一任校長,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 ,國民黨政府官員。曾任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校長。 1874年,被清政府選派到美國留學。1881年,被召回國,入天津水師附設的洋務學堂讀書。1885年,到天津稅務衙門任職。隨後被派往朝鮮辦理稅務,成為清政府駐朝鮮大臣袁世凱的書記官和得力助手。 1904年,以清政府議藏約全權大臣身分,先後兩次與英國辦理交涉,簽訂《續訂藏印條約》,使英國確認中國對西藏地方的領土主權。武昌起義後,充當袁世凱內閣全權代表,於1911年底,開始與民軍全權代表伍廷芳舉行議和談判,達成在湖北、陝西、安徽、江蘇、奉天等地的停戰協定。後繼續與伍廷芳秘密磋商關於清帝退位的優待辦法,以及孫中山的辭職和由袁世凱繼任的各項問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為第一任內閣總理。經孫中山同意,他加入了同盟會。 1912年3月,到南京組織新內閣,4月遷往北京。唐力圖推行責任內閣制,同袁世凱的意圖不能相容,被迫棄職離京。 1917年參加廣州護法軍政府,任財政總長,後為七總裁之一。曾參與與北京政府代表舉行的議和談判。1920年後退居家鄉。1931年5月,任廣州國民政府常務委員。 九一八事變後,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1932年任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中山縣縣長。日本侵佔上海、南京後,策動其出任偽政權首腦,未成事實。1938年9月30日被國民黨特務暗殺於上海。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1881年唐紹儀歸國後,被派往天津的洋務學堂讀書。
1885年進入天津稅務衙門任職,1889年底被委任為駐龍山商務委員,即駐朝鮮漢城領事,在任上表現出干練的外交才能。在朝鮮期間,唐紹儀與當時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袁世凱建立友誼。 1896年10月,清朝政府正式委任唐紹儀為中國駐朝鮮總領事。1898年9月,唐紹儀因奔父喪返國,結束其出使朝鮮近10年的外交生涯。 1901年,袁世凱擢升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重用唐紹儀為天津海關道。唐紹儀在任期間,辦理接收八國聯軍分佔的天津城區、收回秦皇島口岸管理權等事務,成就斐然,令同僚們刮目相看。袁世凱亦上奏朝廷,稱贊唐紹儀出色的表現和能力。 1904年,清朝政府任唐紹儀為全權議約大臣,赴印度與英國代表談判有關西藏問題。唐紹儀堅持民族立場,運用靈活的外交手段,力主推翻英國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的所謂《拉薩條約》,挫敗了英國妄圖將西藏從中國領土中分割出去的陰謀。1906年4月,中英簽訂《續訂印藏條約》,雖然英國取得從印度架設電線通往西藏已開商埠的特權,但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對西藏的領土主權。 唐紹儀在西藏問題談判中的成就,使他晉升為外務部右侍郎。此後,唐紹儀參與主持中日、中俄關於東北問題的談判。在客觀條件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他力爭避免損失過多的權益,抑制了日本在東北擴張侵略的野心,並完全拒絕了俄國企圖保留在東北利益的要求。 自1906年起,唐紹儀先後被委任為全國鐵路總公司督辦、稅務處會辦大臣、郵傳部左侍郎。他主持路政後,著力擴大我國在外資鐵路中的行政管理權和挽回鐵路借款方面的損失。由於他的力爭,滬寧鐵路的續借款由原定的9折改為9.55折,總管理處由原來華員2人、洋員3人組成改為只設華員總辦1人,洋員在總辦主管下分理部門職能。在廣九鐵路合約的談判中,唐紹儀把用人用款之權從英國人手中爭回,由兩廣總督一手經理。 唐紹儀是近代第一位致力於收回海關控制權的人。1906年,他以稅務處會辦大臣之職主持全國稅務總署的工作,上任伊始,他即宣稱:「此次奉命辦理海關稅務,實為收回稅權之一大關鍵,且海關為中國海關,聘用洋員自應歸中國節制。今雖時事艱難,無所措手,亦當力任其難。」唐國儀在稅務部署成立之時,即電召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及各關稅務司到京城聽訓。過去壟斷海關稅務司職位數十年的洋員,如今不得不收斂其威風,在稅務處會辦大臣的統轄下辦事了。 1907年,唐國聘任奉天巡撫,並負責東北地區的對外交涉。他企圖引進英、美資本,修築一條貫穿東北全境的鐵路,以制約日本,但英商在日本的抗議下退縮了,唐紹儀又打算聯美製日,計劃依賴美國資本開發東北來遏制日本。翌年,美國以部分庚子賠款退還中國政府,唐被派為專使,赴美活動。在美期間,他鼓動美國財團到東北投資,並以考察財政為名,訪問歐洲日本等八國。但日本拉攏美國搶先簽訂日美協議,使唐紹儀的計劃落空。1910年,唐紹儀曾一度被任命為郵傳部尚書,但不久即辭職。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起用袁世凱為總理大臣。唐紹儀聘任袁內閣的全權代表,赴上海與南方民軍總代表伍廷芳談判議和。他在和談中未盡袁世凱之意,並勸袁迎遂南方之意將談判地點設於上海,以「清廷不足保全,而共和應當推動」為自己參加議和的指導思想。唐紹儀在議和過程中堅持「擁袁共和」的方針,對南方作出了很大的讓步。由於南北雙方代表共同努力,終於達成了確定共和體制、優待清室、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的協議。 唐紹儀少年留美,已接受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民國初年,唐紹儀的思想立場更向民主共和方面轉變,他由黃興、蔡元培介紹,並由孫中山監誓,加入了同盟會,。當醞釀新政府總理人選時,唐得到革命人和袁世凱的推選及任命,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於1912年3月25日到南內閣,4月遷往北京。唐出任總理之初,本抱有極大的政治抱負。他挑選宋教仁、蔡元培、陳其美等同盟會骨幹成員入閣、擔任農林、教育、工商總長,使同盟會會員在政府中占據多數,被稱為「同盟會中心內閣」。唐紹儀勤於公務,注重辦事效率,使政府呈現一派新氣象。 袁世凱習性大權獨攬,對唐紹儀推行責任內閣制,「事事咸恪遵約法」甚為不滿,在用人、財政、遵守《臨時約法》規定的總理附署權等問題上,兩人的裂痕加深。唐紹儀主張「民國用人,務貴新不貴舊」,拒絕袁系趙秉鈞(為內閣內務總長)私自安排北洋舊人入閣,趙竟以辭職相威脅。在籌款方面,唐紹儀拒絕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提出監督中國財政的無理要求,引起了袁世凱和財政總長及四國銀行團的合夥攻擊。王芝祥督直事件最終導致了唐紹儀與袁世凱分道揚鑣。1912年6月初,直隸省議會選舉王芝祥(適加入同盟會)為直隸都督,袁世凱不予承認,並拋開總理附署權,公布另任命令。唐紹儀見《臨時約法》已遭到破壞,「徹悟袁之種種行為,存心欺騙民黨」,遂於6月15日憤而提出辭呈,時任總理不足3個月。 此後,唐紹儀寓居上海數年,與人集資創辦金星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但他仍密切關注著政治舞台。1913年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唐紹儀予以強烈的譴責,並拒絕袁世凱拉攏其復任北洋軍閥政府總理。1915年,袁世凱復辟,唐紹儀與蔡元培、汪精衛聯名致電,警告袁「取消帝制野心,並辭職以謝天下」。護國軍興起後,唐紹儀再次致電袁世凱,勸其退位。 1916年6月,袁世凱暴斃。黎元洪繼任總統,但皖系軍閥段祺瑞大權在握。唐紹儀力主恢復舊約法和國會,站在孫中山革命派的立場上,多次拒絕北洋軍閥的拉攏利誘。 1917年8月,唐紹儀南下參加護法運動,被孫中山任命為護法軍政府財政總長。滇桂軍閥排擠孫中山,唐紹儀曾進行過調和。軍政府改組後,唐紹儀為七總裁之一,但因孫中山辭職赴上海,唐亦未蒞任。 唐紹儀
1919年初,北洋軍閥政府與護法軍政府談判議和,唐紹儀擔任南方總代表。他維護孫中山的護法旗幟,但其主張被北方代表拒絕,同時也為把持南方軍政府的桂系軍閥所不容,被撤掉總代表之職。南北和歷時年余,終未達成協議。 五四運動時期,唐紹儀表現出愛國熱情,通電北洋軍閥政府表示支持愛國學生。他去電巴黎,要求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他的女婿顧維鈞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1920年6月,唐紹儀與孫中山等在上海通電反對桂系軍閥,正式脫離軍政府,赴上海堅持斗爭。11月,桂系軍閥勢力被驅逐出廣東,唐隨孫中山回到廣州,重建軍政府。但此時唐紹儀與孫中山的政治主張已發生分歧,唐認為孫中山的理想太高,難以實現,且孫所制定的總統制與他的政黨政治和責任內閣制理想亦不符。他拒絕出任軍政府財政總長一職,在政治上表現消沉,寓居上海閉門不出。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唐紹儀掛名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和國府委員。1929年,他就任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主席,在就職詞中表示要用25年的時間,「將中山縣建設成為全國各縣的模範」。1931年3月16日,唐兼任中山縣縣長,集中精力實施建設模範縣的計劃。該計劃包括基本建設、發展實業、加強農漁業和鄉村建設、引進外資和發展教育諸方面,而以開辟唐家無稅商港為重點。他多次邀請粵省要人和專家前往唐家灣考察,還編印《中山縣發展大綱》,散發到港澳和海外,想方設法從各方面籌集獎金。他在任上比較注意為政清廉,革除官吏衙門陋習,並微服察訪,及時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有「布衣縣長」之稱。但唐紹儀遭到廣東軍閥陳濟棠的排擠,1934年10月,陳濟棠通過親信在中山唆使縣兵以索餉為名發動嘩變,包圍唐紹儀的寓所,逼其去職。 1931年「寧粵分裂」時,唐紹儀參加了汪精衛等人在廣州組織的反蔣聯盟,後任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五常委之一。1936年,陳濟棠發動六一事變,公開與南京國民政府對抗,唐紹儀站在蔣介石一邊,在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上提議撤銷國民黨中執委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等機關,從而促使陳濟棠兵敗下台,事後,唐紹儀舉起家寓居上海,未再參與政治。 抗日戰爭爆發後,唐紹儀發表了支持抗戰的言論,馮自由認為唐是自盧溝橋事變後,「主張抗戰最力之一人」。上海淪陷後,唐將妻室子女送往香港,自己仍留居上海,國民黨對其隻身滯留上海甚不放心,蔣介石、孔祥熙等不斷派人游說,並以官銜及津貼籠絡,希望他保持晚節,不要為敵所用。廣東的抗日組織也派出代表勸唐離開此地,但他不從。與此同時,唐紹儀周圍的一些親友,卻在打著他的旗號從事漢奸活動。日本亦有一個所謂「南唐北吳」計劃。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還組織了一個對華特別委員會,負責做唐紹儀、吳佩孚的工作。 1932年任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中山縣縣長。日本侵佔上海、南京後,策動其出任偽政權首腦,未成事實。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唐紹儀未轉移後方,滯留上海。蔣介石為不讓唐紹儀為日本所利用,授意國民政府軍統特務於1938年9月30日在唐紹儀上海寓所將其刺殺。
編輯本段被刺始末
抗戰初期,唐紹儀曾秉承蔣介石的旨意與日本人密談謀和條件。上海淪陷後,唐紹儀將妻室子女送往香港,自己沒有西撤,仍留居上海法租界福開森路(今武康路40號)。 由於他的政治聲望引起敵偽的注意,故被視為「以華制華」傀儡的最佳獵物。日本有了一個所謂「南唐北吳」計劃,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還組織了一個對華特別委員會,負責做唐紹儀、吳佩孚的工作,計劃由唐組織全國性偽政府,取蔣介石地位而代之。日本許多特務首腦如谷正文、土肥原賢二等和漢奸陳中孚、溫宗堯等頻繁往來於唐府。於是當時上海、廣州等地盛傳日敵擬利用唐紹儀、陳中孚、溫宗堯等組織華中偽政府,因而廣州抗敵後援會於1938年3月上旬去電唐紹儀,請其脫離惡勢力的包圍,刻日南歸,唐不予答復。到了3月19日,廣州各界人士及社團在省民眾教育館二樓開會,會上由廣州市各社會團體聯銜電催唐紹儀南歸,電文說:「請公善保晚節,否則自墮名譽,遺臭萬年」,並匯去旅費2萬元。唐仍置之不理,旅費也不肯收。唐紹儀是歷經政治風雲、老於世故的成熟政治人物,對於自己出處的榮辱得失,是有充分考慮的;但是又以身居日寇包圍中的孤島上海而不願得罪任何一方,便採取與各方曖昧不明的態度,這就不能不引起多方揣測,置自身於險境。[1] 1938年9月28日上午,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在唐紹儀女婿岑德廣的帶領下,親自赴唐宅長談,拉攏唐出山。潛伏於上海的國民黨軍統特務偵知此事後,i匯報給重慶方面,蔣介石指示軍統局負責人戴笠派一得力人員到上海把唐紹儀除掉。戴笠派趙理君赴滬暗殺唐紹儀。趙理君,四川人,黃埔軍校畢業生,是戴笠最信任的人之一。[1] 趙理君從各方面探詢唐紹儀的情況,從唐的親友來往之中,得悉唐紹儀喜愛古玩,經常驅車往古玩店購置古瓷器、古銅器之類,曾在某古玩店看中一個古瓷瓶,該店老闆索價偽幣10萬元,唐認為要價太高,未成交易。趙理君得知後,即出重價將此瓶購置到手,偽裝該店之跑街伙計,攜帶此瓶親自送到環龍路唐公館,由門口警衛人員(保鏢者)轉報,唐紹儀在會客室接見趙理君。趙又詳述這個古瓶的特點,並雲還有一個古瓷瓶比這個瓶的色彩還要好,年代更早,價錢並不比這個瓶高,若要看的話,請指定時間,再親自送來。唐很高興地告知趙理君在某日下午送來。趙此次來,已觀察清楚唐的住宅情況,唐之會客室門外亦有一個保鏢人員,以保護唐之安全。趙理君回到住地後,即召集親信人員,商討如何下手,既可以完成刺死唐的任務,又可以安全逸去。研究結果,決定特製一柄鋒利的短斧,由趙理君親自動手,並准備多輛小坐車在唐之住宅周圍警戒,以防意外。准備妥當後,趙即按照後紹儀指定的時間攜帶兩個古瓷瓶到唐之公館,又在會客室與唐見面。 唐紹儀看到古董花瓶後很高興,戴上老花眼鏡,把瓷瓶拿在手中詳細鑒別,究竟哪一個瓷瓶的年代久,色彩好。並雲:「這一次拿來的一個,確實比那一個好,一經比較,優劣立見。」觀察再三,愛不釋手。趙理君認為時機已至,即靠近唐紹儀身旁,偽裝與唐一同鑒別瓷瓶,即刻用右手從褲袋中抽出利斧,照準後紹儀後頸猛力砍去,唐紹儀立時斃命。趙理君殺死唐後,即將兩個瓷瓶收拾好,離開會客室,輕手輕腳地又把會客室門關好,從容告知會客室門外之保鏢說:「老太爺在會客室等我,我去再拿幾個更好的古瓶請主席挑選,請你稍微等待一下,我馬上即來。」趙即很快走出,與在唐宅外邊守候人員乘車逃逸。等待僕人發現唐紹儀實刺,急忙將人事不知的唐紹儀送往醫院搶救,但因流血過多,且年邁體衰而死。[1] 消息傳出後,上海輿論一時大嘩。有人懷疑唐為日本人所刺,有人懷疑是國民黨特務所為,為掩人耳目,1938年10月5日,重慶方面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長孔祥熙等名義,特地頒布《唐紹儀褒揚令》,同時撥付治喪費5000元,並令將唐氏生平事跡「宣付國史」。國史館撰寫的《唐紹儀傳》,稱唐晚年被日本人拉攏,要其充當傀儡,「終不肯出」。[1] 據稱唐被送附近的廣慈醫院搶救,於次日凌晨3:50氣絕。唐遇刺後,一些國民黨元老十分不滿沒有掌握唐失節確證,就將其殺害。蔣介石下令付治喪費五千元,並將唐生平事跡存付國史館,以平息風波。
姓吳的:(清末)
吳佩孚 吳玉章 清末狀元吳魯 清末書畫家吳昌碩 清末巨富吳炳建

G. 清末民初的著名的文人有哪些

①清末明初的著名文人:
康有為、章炳麟(章太炎)、魯迅、郭沫若、胡適、巴金、老舍、 鄒容、 秋瑾、 張元濟 、辜鴻銘 、梁啟超;

②文人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餘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後自認「民國遺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 、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鄒容:(1885年—1905年),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紹陶,留學日本時改名鄒容。四川巴縣人(今重慶市),出生在一個商業資本家家庭。 應巴縣童子試,因憤於考題生僻而罷考,從此厭惡科舉八股。從父命入重慶經書書院,因蔑視舊學而被開除。後逐漸嚮往維新變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費生,因思想傾向維新,臨行時被取消資格,遂決計自費赴日留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秋,到達東京,入同文書院。始撰《革命軍》初稿。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為推翻滿清政權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 ,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張元濟:(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出生於名門望族,書香世家。清末中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後在總理事務衙門任章京。1902年,張元濟進入商務印書館歷任編譯所所長、經理、監理、董事長等職。解放後,擔任上海文史館館長,繼任商務印書館董事長。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
辜鴻銘:(1857.7.18-1928.4.30),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縣, 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H. 晚清四大名臣有哪些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1、曾國藩被認為晚清的中興之專人,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鎮屬壓了太平天國。延長了晚清的壽命,另外,還有一個大成就就是手下帶出了左宗棠、李鴻章二人,此二人都是輔佐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的起義而後被清政府所認識,所重用。

2、左宗棠最重大的貢獻是解決了英、俄兩國支持的阿古柏之亂,收復了新疆,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成為晚清不可多得的亮點。

3、李鴻章李鴻章為晚清簽訂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主要有1876年9月中英《煙台條約》;1895月中日《馬關條約》,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1901年9月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等等。

4、張之洞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大貢獻是創辦了一系列的學校,培育了大量的人材,改了中國後面幾十年的進程。

I. 晚清歷史名人

杜受田。
杜受田,字芝農,山東濱州濱城南街杜家人。1787年(乾隆52年)出生,版1810年(嘉慶15年)舉人,權1823年(道光3年)會試第一、殿試二甲第一進士,選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1833年(道光13年)翰林大考,杜受田成績優秀,調任山西學政。1835年(道光15年)特召還京,入值上書房,從次年開始教授咸豐讀書,四遷至內閣學士,皇帝特命專心培育皇子,勿需到內閣批閱奏章。1838年(道光18年)升任工部侍郎,再調戶部。1844年(道光24年)升任左都御史、工部尚書,任上書房總師傅。清末著名儒學家,道、咸兩朝重臣,咸豐帝的老師。一生「秉公端正,勵節直凊,經術淵醇,體用兼備」。深受道、咸兩帝器重和同僚們的稱道。

閱讀全文

與清末民初的主要歷史人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