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百家姓的由來
百家姓的由來:
百家姓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在遠古時期,當人類還在吃生肉,居無定所的時候,自然是沒有姓氏的,可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奴隸制社會的興起,姓氏開始漸漸出現。
人類文明興起初期,部落模式和奴隸制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現象,地位卑微的奴隸自然不配有名有姓,而地位高貴的部落首領們,為了和奴隸們有所區別,彰顯自己高貴的存在,同時劃分自己部落的統一性,於是他們有了姓。
姓的誕生方式有許多,比如黃帝,姓姬,姬這個姓氏的由來,是因為黃帝出生在一條叫做及的河邊;再比如炎帝,姓姜,也是因為其生長在姜水旁。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姓。
《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百家姓》中的姓氏,並不是按照這些姓的人口數量排列的。
「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淑正妃孫氏以及吳越國的鄰國南唐國主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姬姓」和「百姓」:
「姬姓」是黃帝的姓氏,我們之所以稱自己為炎黃子孫,在姓氏方面也是有原因的:
黃帝姓姬,姬姓子孫中,建立了一個偉大的朝代,就是周朝,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都是姬姓,黃帝的子孫。周朝延續了將近八百年的歷史,在此期間姬姓不斷繁衍,演變,據不完全統計,由姬姓直接演化出的姓氏,多達四百多個,佔了《百家姓》里姓氏的82%。不少人稱姬姓為萬姓之祖,並非誇大其詞。
「百姓」
周朝末年,天下大亂,禮儀崩壞,當周王室對天下的掌控已經丟失之後,周王朝的各種禮節也紛紛被拋棄。
只有高權貴的人才配有姓氏,而在當時的環境下,一些普通人,甚至是奴隸也都給自己配上了姓氏,一時間各種姓氏紛紛涌現,所以管理者們就統稱他們為「百姓」,也就是平民的意思。
② 薛仁貴老婆叫什麼名字
薛仁貴妻子:柳迎春,昭陽公主(勃遼國)
③ 關於李姓的歷史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
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
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台灣。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
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
但隨著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元末明初的政權更迭,以及明際的"靖難之役",主戰場布置在山東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遷延數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離,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權穩定之後,從山西平陽、太原一帶(晉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譜可以佐證當地富庶安定),向華北的荒蕪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
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3)歷史人物薛理征東的故事擴展閱讀:
李姓歷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
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
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廣
李廣(?-前119年),華夏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
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
匈奴兵將其置卧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
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
先後率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通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
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
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
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④ 中華歷史十大姓
中華民抄族是一個敬祖襲崇宗的民族,廣府民系是中華民族的一支優秀的民系。故此崇拜祖先、修補族譜也是廣府民系的一個神聖的民俗之一。神州大地廣闊無垠,中華民族是一個敬祖崇宗的民族,廣府民系是中華民族的一支優秀的民系。故此崇拜祖先、修補族譜也是廣府民系的一個神聖的民俗之一。神州大地廣闊無垠,人口眾多,但鼎鼎在上的算是漢族。漢族是中華民族中的一支優秀的民族,而廣府民系又是漢族中的一支具有特色、具有風格的漢族民系。廣府人崇拜祖宗、廣府禮儀更是中華禮儀的代表。孝敬父母、崇拜祖宗是廣府民系的傳統美德,修補族譜和尋根追遠更是廣府人對祖宗的榮幸重責。在中華民族的百家姓中,陳、李、張、黃、何、歐、周、胡、馬、麥過去就被視為廣府民系的十大姓。但現今隨著時間流逝,星換物移,上列的廣府十大姓總有更改。即歐姓被王姓所取代、胡姓被徐姓取代、馬姓被吳姓取代、麥姓被劉姓取代。故此在此我們只提供廣府族群的新十大姓(陳、李、張、黃、王、何、周、徐、吳、劉)的源流和遷徙分布的資料。
其中徐姓排第八
⑤ 薛理征東有哪些文官陪同去的
徐茂公。。
⑥ 中國有哪些姓是大姓,哪些姓最多,然後選一個,什麼傳奇的故事
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梁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章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李姓:
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族興旺,人數眾多,遠在其他姓之上。據說當今李姓人氏大約有1億,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據史載,李姓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有一個孫子叫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理官,專管獄訟推斷,有些像當代的法官,當時盛行以官職為姓,皋陶也就以「理」為姓。
商朝末年,皋陶後裔有一個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進諫紂王,當時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紂王對理征的多次勸諫很惱火,便把他殺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家人,於是便逃往豫西。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兩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小利貞已經奄奄一息。那裡荒無人煙,根本無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野樹還有一些「木子」(野果),於是採下來吃,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倆逃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戶。為了表示對「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紂王的追捕,自利貞開始改姓李。
王姓:
傳說後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么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裡,但她走到哪裡哪裡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後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隻大鳥,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穀,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後,又把他封在邰(今陝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後稷,賜姓為姬。
後稷以後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後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沖突,古公亶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陝西省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里建築城郭房屋,並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發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於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後,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後,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裡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於畢(今陝西省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後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後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後終於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後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後的第4年,秦朝就統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
據《元和姓纂》雲:「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相傳,張姓出自黃帝,是黃帝的第五子,揮的後代。揮發明了弓箭,並因此而被黃帝任命為弓正(官名)。弓正,同時也叫弓長,兩個字和在一起,就是「張」字了。這,就是張姓的最早由來。始祖揮的後代世居清河,(怪不得我家祖上稱「清河張家」! )因此清河成為張姓的主要聚居地。地望分布:河南青河郡,河南南陽郡,江蘇吳郡,甘肅安定郡,甘肅敦煌郡,甘肅武威郡,河北范陽郡。還有沛國,梁國,中山,河內,高平等。
張姓在漢代就已經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了。到唐代,更是名列天下十大姓之一。至明代,張姓人家已散布在全國一一一三個縣,地域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三以上。
劉姓:
兩漢時期,是全國第一大姓,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之稱;是較早入潮定居的姓氏之一,
很快在潮汕大地蔚成大族;劉穎是入潮始祖,歷史上名人輩出
劉姓起自陶唐,原姓伊祁氏,是帝堯的一後代名式分封於劉國(現河北唐縣)仍以本姓祁為姓。溯至夏代,劉國中有一叫劉累的人,是劉姓的十八世傳人,也是劉姓歷史上的第一位名人,也被後世劉姓子孫視為劉姓得姓始祖。據說劉累生有異相,手掌上的掌紋與眾不同,生的是維妙維肖的龍紋狀。相傳,劉累自幼跟精通養弄龍術的豢龍氏學習馴龍技術,到十歲時就會耍龍騎龍。這時夏帝孔甲(一說是劉國國君)恰巧獲龍四條,但不知如何喂養,便招榜求賢,劉累聞訊後應召揭榜,被封為「御龍氏」。劉累養龍十分賣力,但技藝不精,沒多久就養死一條母龍,驚恐中把死龍做成肉羹,充當野味獻給夏帝孔甲,孔甲吃了十分高興,賞賜給劉累很多財物。又不久,孔甲要劉累耍龍助興取樂。以往劉累耍龍,都是每次讓四條龍同時表演。如今是每次只有二條龍上場,留下一條龍輪番交換。居然矇混了數目。可最終還是出了餡。孔甲起了疑心,要四條龍同時舞,劉累見勢不妙,攜帶家小潛逃,逃到河南魯山縣邊陲。
不久,孔甲因為貪圖享樂,在戰亂紛耘中,孔甲遂被他國所滅,百姓四處逃難。劉累就在邊境收容安置失去家園的劉國百姓,被收容安置的百姓很懷念舊國,就以國為姓,從此中國就有了劉這一姓氏。也因感激劉累收容安置的熱心腸,奉劉累為劉姓始祖。所以後人稱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劉姓是「耍龍人的後代」。
出自原祁姓的劉氏,都溯追劉累為遠祖。春秋晉國大夫士會的後代在漢代繁衍成為巨族,並開始向河南、江蘇一帶播遷。士會的後代劉執嘉有四個兒子:伯、仲、邦、交。其中劉邦就是西漢王朝的創業者,赫赫有名的漢高祖。唐高宗總章二年,福建泉州,廣東潮州一帶發生「蠻獠」嘯亂。河南固始陳政率府兵前往平「亂」,他率領的五十八姓軍校中,就有一「府兵校尉」劉舉的人。
在歷史舞台上,曾長期作為皇族的劉姓人多勢眾。早在兩漢時期,劉姓就已是全國第一大姓了,曾有歌傳:「張王李趙遍地劉」之稱。當時漢皇族已在彭城郡(今江蘇徐州一帶)形成泱泱盛族。彭城郡歷來被視為劉姓郡望正宗,其源出於西漢皇族。劉邦的少弟劉交,漢初受封為楚王,他的後代在江南最為顯赫,子孫封侯列王,遍布江南各處,影響很大。因而南方劉姓都稱出身「彭城世家」。
入潮的劉姓,上未有世系可考。但劉姓是較早遷入潮州定居的姓氏之一,而且很快在潮汕大地蔚成大族,歷史上出了不少名人。他們入閩遷潮的時間是在唐末。唐熙宗乾符年間,黃巢「判亂」,翰林學士觀察使劉天錫,棄官奉父祥避居福建汀州寧化縣之石壁洞,後世遂以劉祥為寧化始遷始祖,為汀閩望族。劉祥長兄劉祺,三弟名劉湮為劉氏第一百廿一世裔。劉祺有一子名嵩,唐昭宗時官居大理寺少卿。至五代初,「兵甲簸盪」,偕清海軍節度使顧兵分據廣東,未幾為厥所圖,終葬潮安意溪東津山。其子劉穎,「遂構廬創業於東津桃坑,也婚於潮。」(參見《澄海百家姓》)劉穎不僅是潮州劉姓始祖,也是開劉氏入潮之先河者。
「追根溯源,現居住在閩、潮一帶的劉姓人,皆系劉祥、劉祺之後,又系出中山靖王劉勝,是無疑的」。(參閱資料如上)
劉穎構廬東津桃坑,迄今千載余。子孫遍散居潮汕各地。值得一提的是,宋高宗「上柱國左金紫光祿大夫」劉允、宋徽宗「龍圖閣學士」劉日方,和宋欽宗「銀青光祿大夫、開國男」劉景父子三人,已是一百三十八代和一百三十九代的劉姓傳人。脈絡分明,由泰國劉氏宗親總會修編的《劉氏族譜》,已一直編排到二百多代(世)。
⑦ 朝鮮人為什麼喜歡白色呢
商尚白色,朝鮮乃商遺民
⑧ 李姓的起源與變遷
李姓是嬴(ying)姓顓頊(zhuan xu)的後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現在,是中國第二大姓。
李氏來源較多: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唐高祖李淵認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追尊皋陶為「德明皇帝」。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被賜姓李。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後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為姓。
5、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⑨ 我想問一下:古代姓馮的名人有誰
馮亭(?-前260年),戰國時期韓國人。繼靳黈之後擔任韓國的上黨郡守。前262年,秦國武安君白起伐韓,取野王邑。上黨與韓國本土的道路被斷絕。韓國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割上黨之地請和。另一方面,派遣韓陽,通知上黨靳黈撤離上黨,靳黈不肯,韓桓惠王派馮亭接替他的位置。
馮諼(xuān),戰國時齊人,是薛國(今滕州市東南)國君孟嘗君門下的食客之一,為戰國時期一位高瞻遠矚、頗具深遠眼光的戰略家。馮諼雖然向孟嘗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卻著實為孟嘗君效力不少,如替孟嘗君收租,樹立了孟嘗君在人們心中的威信;在孟嘗君遭齊王猜忌時,游說國君,使之威名重立。通過「薛國市義」、營造「三窟」等活動,馮諼為孟嘗君立下了汗馬功勞,使其政治事業久盛不衰。
馮奉世(?—前39年)西漢名將。字子明,原籍上黨潞(今山西省潞城東北)人,後移居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年三十餘乃學《春秋》,習兵法,以衛侯使出使大宛,大敗莎車,擢光祿大夫,遷左將軍光祿勛,封關內侯。
馮跋(?―430年),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人。409年―430年在位,後燕慕容寶時,署中衛將軍,東徙龍城(今遼寧朝陽)。鮮卑化漢人,與慕容寶養子高雲友善。寶弟慕容熙嗣位後,為政暴虐,馮跋斬殺慕容熙,擁高雲為天王。
馮道(882~954),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字可道,自號長樂老。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歷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餘年,人稱官場「不倒翁」。好學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經》文字,雕版印書,世稱「五代藍本」,為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
馮京(1021(辛酉年)~1094),男,字當世,宋代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馮碧舉家南遷粵西之宜山龍水(今廣西宜州市),後來祖父因去漠北郊遊時看中江夏(當時屬鄂州管瞎),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狀元。為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
馮國用(1323年-1358年),明朝開國大將。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好讀書,通兵法,初結寨自保,後歸朱元璋,勸朱元璋先取金陵以為根本。渡江後掌親兵,以戰功累擢親軍指揮使,後在攻打浙江紹興之役中,以暴疾死於軍中,洪武三年追封郢國公。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古今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三言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 (星座www.meiguoshenpo.com)
馮國璋,直系軍閥。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1903年中央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後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統。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後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後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反對袁世凱稱帝。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經過國會補選馮為副總統,在南京辦公。
⑩ 中國歷史上都有那些名人
李白 杜甫 杜牧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