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環縣的著名人物
環縣著名人物有:孫萬福、解長春、張俊、董福祥、魏鎮、魏錕、魏時、王淵等。
⑵ "虎父無犬子",歷史上父子皆載入史冊的名將有多少
虎父無犬子,在軍事實力較弱的朝代更為難能可貴。
在北宋朝曾經活躍著兩家將門,其中一家是陝西府谷縣城東北的折家,也就是楊家將楊業夫人折太君的娘家,他們的功績主要是抵抗契丹。另一家是青澗城的營造者種世衡種家將。
第一代折家將:折從阮,原名折從遠,是折家軍的開山的重要人物。
其功績為:府州在燕雲十六州的割讓范圍內,折從阮率領折家軍的保衛府州,使府州最終留在了中原王朝的統治下。
種師道對童貫征遼存有異議,被迫辭官。金人南下,種師道被重新啟用。當種師道到洛陽時,完顏宗望已經到達開封。有人勸種師道屯兵汜水,他認為在金兵不知他虛實的情況下,應該大張旗鼓,這樣可以鼓舞開封軍隊的士氣。種師道的勤王兵馬號稱百萬,金人聽說後,稍有忌憚,將軍隊稍微北退,暫緩了開封的壓力。
當時,種師道年事已高,天下都稱呼他為「老種」,這應該就是老種經略的來歷。種師道到達開封後曾經勸諫宋欽宗與金軍決戰,被欽宗拒絕。
種師道的兄弟種師中也是當時的名將,金人南下,種師中奉命支援中山、河間。完顏宗翰到太原後,周邊各縣相繼被困。許翰信的責備種師中延誤戰機,種師中倉促出兵,由於准備不足,以及約好的姚古、張灝失信沒有及時救援,種師中最終力戰而死。
太原失陷後,種師道曾經勸欽宗暫時前往長安,暫避鋒芒,卻被朝臣們視為怯戰。不久種師道病死,享年七十六歲。京城被金軍攻破後,欽宗曾經後悔,沒有聽種師道之言,以至於才有了靖康之恥。
總結:京師失守,帝搏膺曰:"不用種師道言,以至於此!"金兵之始退也,師道申前議,勸帝乘半濟擊之,不從,曰:"異日必為國患。"故追痛其語。建炎中,加贈少保,謚曰忠憲。
折家將一直處於抵抗契丹的最前沿,種家將也在抵抗西夏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們可以稱為虎父無犬子的典範,但是在重文輕武的宋朝,他們的能力卻被處處掣肘,沒能發揮到最大化,是一個時代的悲歌!
⑶ 歷史上的李廣是怎樣的
司馬遷說,李廣治軍很有自己的一套,對手下非常友善,行軍的時候不要求隊列整齊,也不區分陣勢,扎營的時候也選擇生活條件好的地方,不要求把被子疊成豆腐乾,晚上不打緊急集合(我深深屁服司馬遷的文字功底,這樣的管理也叫有一套)。這樣的治軍,尼瑪我也會啊!如果我的將軍是這樣,我也願意跟啊!但是這樣一支部隊,居然從來沒被偷襲過!(誰說他運氣不好我特么跟誰急!)李廣駐守邊塞,保境安民。一生與匈奴戰斗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致使匈奴人聞風喪膽,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留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英名。李廣又是一位最能體恤士卒的將領。他治軍簡易,對士兵從不苟刻,尤其是他與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風,深得將士們的敬佩。正是由於李廣這種戰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後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願在他麾下,「咸樂為之死」。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實際上打的大規模勝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靠個人的勇武獲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戰績。
⑷ 收集古今何氏的名人!
在當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區中僅佔百分之零點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當屬四川、廣東、湖南三省,約佔全國漢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何姓來源⒈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
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
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韓厥之後,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范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並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前403年),韓國歷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巨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晉幽侯時,晉侯反朝於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韓厥的第十代後人哀侯執政時期。哀侯二年,因鄭恃魏而輕韓,韓國一舉滅掉了鄭國,鄭自公元前806年封國,至此,結束了430餘年的歷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韓國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盪。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略地,進攻周邊國家,韓國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采此說,直錄無異。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預謀變亂奪權,他假借名義,說要誅殺晉靈公的賊臣趙盾,因為趙盾是殺死晉靈公一案的主謀。晉靈公被殺是靈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晉靈公是奢侈無度又濫殺無辜的暴厲之人,晉卿趙盾屢屢進諫阻止,反遭晉靈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設法要殺死他。趙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慮自己的職守,並沒有離開晉國。這年九月,趙盾的同族兄弟身為將軍的趙穿,一怒之下,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並迎回了趙盾。趙盾人品高尚,一向為人敬重,深得百姓擁戴,很快就恢復了他的正卿地位。而當時晉國的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下了 「趙盾弒其國君」,趙盾分辯說:「殺國君的是趙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駁道:「你是國家正卿,出奔時沒有離開國境,回到朝中又不為國除亂,殺國君的不是你還能是誰?」屠岸賈以此為借口,翻陳年老賬,目的是為他奪權掃除障礙,此時趙盾已死,他的兒子趙朔是晉國將軍,屠岸賈又以弒君首犯的子孫當朝執政有礙懲治其他罪人為由殺了趙朔。
韓厥為正義所使,仗義執言,竭力阻止屠岸賈陰謀的得逞,但屠岸賈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韓厥就冒著生命危險把消息透給了趙朔,並勸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難。誰知趙朔頗有乃父遺風,執意不肯逃跑,發誓要以身殉國平息國難。韓厥沒有辜負趙朔的託孤之願,與程嬰、公孫杵臼一起,冒著殺身滅族之禍,將趙氏孤兒藏匿起來,使趙氏在遭罹滅族之難以後竟保全了後嗣。
1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晉景公重病不起,請巫祝公卜吉凶,說成就大事業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對的。韓厥乘機講了趙盾趙朔父子對晉國的貢獻,感慨趙氏後人不能延續自己家世的遺憾,想以此來感化晉景公為趙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隨著時間的推移,晉景公也就逐漸地淡漠了對趙盾的弒君之仇。當韓厥向他透露趙盾的孫子,趙朔的孤兒趙武尚在人間時,晉景公大發慈悲之心,將趙家原有的田邑房產歸還了趙武,讓他續了趙家的香火。
韓厥作為韓、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軍事才乾的人。晉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的北部邊境,奪取了隆這個地方(或作龍,今山東泰安東南),並且繼續南下,打到了巢丘。出於共同的利益考慮,衛國不願看到自己的鄰國成為齊國案板上的魚肉,就派遣孫良夫、石稷、寧向、向禽帥兵伐齊,以為齊國後院失火,必將回師自救,這樣就可以達到援助魯國的目的。誰知出師不利,還沒走出國門,就敗在了新築(今河北省魏縣南)。
魯、衛陷於困境,危難之際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派韓厥與另一晉臣郤克率兵車800乘,會魯、衛之師,與齊軍戰於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戰事異常殘酷,齊軍將士直奔晉軍陣地,郤克被箭射傷,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腳上,由於韓厥與郤克指揮得當,將士奮勇,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丘輿、馬陘(今山東省淄博南)一帶。齊國請求講和,並答應退還被他們奪去但經此次戰役的勝利,韓厥威振朝野,名揚四方,連晉國國君也不敢小視他了。自此,韓厥與知氏、趙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號稱「韓獻子」。此後,韓國的勢力也就日益強大起來,與趙魏一起相繼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韓厥七世孫韓景侯的時候,周天子終於承認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韓國與趙、魏兩國一起瓜分了晉國,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韓又滅了鄭國,並將國都遷到了鄭的都城,其地盤橫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廣大地區,逐漸地躋身於戰國七雄的行列。
我們之所以認為韓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為司馬遷開宗明義,在《史記·韓世家》中一開始就明確記述:自韓厥起,封姓為韓氏。二是因為何姓是在韓國滅亡之後逐漸得姓的,而韓國的振興與發達,韓厥作為奠基者的功勛是不可磨滅的。
①帝堯時代的何侯
相傳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堯時代的人,隱居在蒼梧山中,因他嚮往長生不老,帝堯賜他仙葯一劑,讓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餘人飲之不盡,把剩餘的葯酒灑在庭院房屋上,忽見整個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雲端,何氏一門無論男女少長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極仙侯。應該說,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記載。出自宋代姓氏書。
②周武王之子韓侯
《左傳》有言「邗、晉、應、韓、武之穆」,其中的「韓」,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詩經》中又有「韓侯出祖」。所以唐代為《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認為是「有韓而先滅」。
③韓武子韓萬
司馬遷在《韓世家》中明確記載,韓之先人與周王同姓,姓姬,其後人事奉晉國,「得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西南),曰韓武子」。韓武子名韓萬,由此,韓萬應是何姓始祖。
④韓國後期的韓鹼
韓瑊(Jiǎn 音鹼),像玉一樣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習俗,玉有溫文爾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徵。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與玉有關的字。韓瑊也不例外。
《湞陽水木記》有如下的內容:「何始初祖名鹼,為韓國後期韓王安時代,鹼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鹼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並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韓瑊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韓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⒉少數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後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細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縣(今四川郫縣),事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四川大賈」。二是何妥,隋朝人,說是何細胡之子,字棲風,少機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國子祭酒,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兒,字桂林,少有才思,隋開皇年間官至太府丞。他博覽典籍,多識舊物,製作絕巧。隋遼東之役,宇文愷渡遼水造橋不成,何稠造橋兩日而就,又築行殿,令高麗人驚為神功。
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事跡不詳,但其姓名北史有載。
唐代北部少數民族中有吐谷渾,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時期的後漢乾(448)吐谷渾國就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吐浴渾是我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原在遼東,魏晉時西遷至陰山而居,晉未又西度隴,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定居,葉延時代,始稱吐浴渾,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記》中均有記載。
1994年出版的《菲律濱廬江何氏宗親會會刊》中有這樣的記述魏晉時有一鮮卑族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二子,長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兩人各統有部落。後來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遷,到其後代葉延時,以「吐浴魂」為國名,自立政權,即吐浴渾國。
《何氏家譜》,稱該譜所記系祖居朝鮮慶南道密陽郡何姓的分支,其親友分布在中國遼東及朝鮮一帶。這或許為考證「吐浴渾」何氏家族的源流與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線索和途徑。
元代河南汝州陝縣有「何抄爾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蘭州府志》載:元代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鎖銘,明朝時官拜河州衛指揮同知,明太祖賜姓何。何銘在與涼州羌人的戰事中,不幸陣亡,他有無後人,亦待後來查證。
後金大將何和禮,原屬後金棟鄂氏,其父,祖都是棟鄂部落的首領。
⒊他姓改姓
《漢書·五行志》中說:西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後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但該支何姓在族譜里規定,他們生姓何,死後復姓方。這在何姓族源里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20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姓譜》載:漢代凶奴單於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復姓。
另外,何繜中記述的小子何當為姬姓何氏。另外,商的子姓分支中也有何氏。
郡望堂號
郡望
何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郡望,據有關史料所載,主要有七個:
廬江郡:西晉時期的廬江郡,轄今東起安徽蕪湖、北至壽縣、南至江西九江的廣大地區,郡治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在當時全國范圍內也是一個大郡。廬江何氏具體在今安徽省霍山縣東北境內。魏晉南朝時期的廬江何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文事繁榮,經濟十分發達。幽州刺史、廷尉何楨是史籍中出現的廬江何氏最早的祖先。而自何楨以下至南朝宋齊梁朝的300年間,廬江何氏一門見於文獻記載者有整整10代52人之多,他們或是朝中高官,把持機要,手握權柄。
陳 郡:轄今豫東、豫南及安徽近30個縣市的廣大地區。歷經兩漢,屢有變更。曹魏時期,其管轄區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五六個縣的范圍之內,其中太康,魏晉時期稱陽夏,是陳郡何氏的發祥地。自漢代至魏晉時期,陳郡何氏家族見於文獻記載者僅有4代11人。該家族的奠基者是東漢末年的何夔。
東海郡:東海何氏家族具體在東海郯縣(今山東省郯城市)。何氏該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劉宋時代,較廬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歷史短暫,家庭分支較多。影響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門最負盛名,另外兩支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縣:秦始置縣,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縣。此支何姓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何武。
扶風郡: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省興平東南),西晉移治池陽(今陝西省涇陽西北),唐時又曾改岐州為扶風郡。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汝陰(今安徽省阜陽)何氏6世孫何比干及平輿(今屬河南省)漢吏何並。
丹陽郡:又稱潤州,治所在今江蘇省丹陽。治今鎮江、丹陽一帶。隋置潤州,治延陵(今江蘇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鎮江)。北宋政和間升鎮江府。
齊 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省臨淄一帶)。隋唐為青州北海郡。
堂號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遜,官至尚書水部郎,長於詩文寫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後世子孫為紀念這位先賢,就以「水部」為堂號。
四友堂:明朝大學問家何良俊不僅學問做得好,而且處世態度也極豁達,自稱與莊子、維摩詰、白太傅三人為友,加上自己合為四友,並把書房稱作「四友齋」,他的後人也就很自豪地稱自己的家族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許州人何清在寧夏環縣做官,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鄉奔喪,在母親墓前結廬守孝三年,其後世族人自稱「忠孝堂」。
廬江堂:韓瑊為何姓始祖,其說言之鑿鑿,據《湞陽水木記》:「瑊公姜妣皆壽百齡,卒後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也稱何墳岡,至宋猶存。」宋代崇寧年間一代鴻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經何墳岡,曾題詩紀念:「何墳岡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灼火,呂蛆那怪誤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年歸鶴鳴。壤土不隨函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後來韓(何)瑊子孫就在廬江一帶繁衍,發展成為望族,後代人就以「廬江」作為何氏的堂號,稱為「廬江堂」。
此外,何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學海堂」、「敬享堂」、「忠義堂」、「仁義堂」、「務本堂」、「廬江堂」、「廣右堂」、「纘續堂」、「賜策堂」、「義門堂」、「慈蔭堂」、「世德堂」、「三桂堂」、「詠梅堂」、「撫逸堂」等。
遷徙分布何姓發源應當在江淮流域的江蘇、安徽兩地,而這兩個地方及及鄰省山東
何姓宗祠
、河南境內何姓人家也很多。其後,在山東的東海,安徽的廬江、合肥,河南的淮陽及四川的郫縣,何姓均為當地望族。何姓在早期主要分布於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區。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何姓由江淮遷入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四川等地,從而形成以我國北方為主要繁衍地帶的局面。在這一時期,何姓逐漸繁衍壯大,且形成了廬江、陳郡、東海三大郡望,在政治上與文化上出現大量高官與名人,終使何姓成為名門望族,從而為他們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由於「永嘉之亂」,何姓在晉代開始南遷,成為「入閩八姓」之一。在隋唐時期,何姓在我國南北地區均得以巨大發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為盛。在此時期,何姓族人在各個領域均出現了十分突出的人物,同時也顯示出其聰明才智。同時,何姓在唐朝中期再次大舉入遷福建,使何姓得以繼續發展。宋元時期,何姓由於身處南方且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從而也使其成為當時更大的望族,此間人才輩出,進士及第者不可勝數,忠義之士也屢屢出現,忠義愛國成為何姓當時的歷史特色。但到了元朝,何姓有成就的文人逐漸增多,從而文名掩蔽了政聲,出現了何姓人一輩子不求聞達顯要的現象。明清時代,何姓的發展自北向南大規模快速推進,且出現了不少鍾鳴鼎食之家和世代簪纓之族,出現了何姓文化興盛,專門人才眾多,涉及領域廣泛之現象,家族逐漸壯大,從而遍布於全國各地。在當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區中僅佔百分之零點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當屬四川、廣東、湖南三省,約佔全國漢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給我吧!
⑸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重要歷史事件,人物,地理事物
李元昊(1003年-年),別名曩霄,小字嵬理,黨項族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是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遠祖李思恭,在唐朝時受賜李姓,李元昊繼夏國公之位後,棄李姓,自稱嵬名氏。北宋寶元元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造自己西夏文,並頒布禿發令。先後派遣軍隊攻擊並佔領了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李元昊建國後,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系正式破裂。在此後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中,西夏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北宋慶歷八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李元昊薨。謚武烈皇帝,廟號景宗。西周至秦西周建都於鎬(今西安市西)其統治中心在陝西關中,故其以北地區,包括內蒙河套,寧夏全境及陝西、山西北部稱為朔方。春秋時期,今固原地區為烏氏戎所居,今銀南地區以鹽池為中心是朐衍戎的勢力范圍。戰國時期,秦惠文王攻取烏戎地,置烏氏縣(今固原縣南涇水北岸)轄今固原地區。之後又在鹽池縣境設立朐衍縣、轄今銀南地區。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後,兩縣劃歸北郡管轄,這是寧夏地區有行政設置之始。秦朝時寧夏為北地郡,郡治在甘肅寧縣。漢朝屬朔方史部。西漢時將北地郡治往今甘肅環縣。固原設安定郡。寧夏分屬北地郡和安定郡。東漢將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肅鎮原縣,將北地區郡治移至今吳忠市利通區西南。唐至明清唐朝時期,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6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北宋時期寧夏地區屬秦鳳路,後寧夏北部被黨項族李繼遷佔領,北宋只控制寧夏南部,寧夏南部改屬涇原路。公元1271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建立元朝,但到1276年才完全滅宋。元朝時期在西夏國故地設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明初在寧夏設府,後改衛。曾增設寧夏左屯衛,中屯衛和前衛、中衛、後衛。後改設寧夏鎮和固原鎮,長城沿線設九個防區,稱九鎮,為明代邊重鎮之二。1648年,清朝在寧夏設巡撫,屬陝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寧夏為准省級。後撤,改寧夏府,下設州縣,歸屬甘肅,但又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仍不失省級格局。近代時期1912年元月1日成立了中華民國,改府為道。因右為朔方,改為朔方道。1913年,又改回寧夏道。1928年10月17日,民國中央政府第159次會議決議,設寧夏省。全省面積約274910平方千米。1929年,寧夏建省。轄朔方道八縣外,將阿拉善、額濟納劃入。又將阿拉善之巴格的磴口劃置磴口縣。1933年元月,馬鴻逵受蔣介石委任寧夏省主席,馬鴻逵主政寧夏。1933年9月劃中衛縣東部為中寧縣,1941年4月1日劃寧夏、寧朔兩縣為永寧縣,平羅縣北增為惠農縣、陶樂縣,並將寧夏縣改名為賀蘭縣,1945年將靈武縣屬之吳忠鎮改為吳忠市。新的寧夏省領二旗九縣:阿拉善旗、阿濟納旗;寧夏縣、寧朔縣、平羅縣、中衛縣、靈武縣、金積縣、鹽池縣、鎮戊縣(後改為預旺縣、再改為同心縣)、磴口縣。增設香山、居延、紫湖三個設治局,1944年4月增設銀川市。1947年寧夏省會置銀川市。此後,直到解放前夕,全省共增設達13縣,1市、3設治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同年12月23日成立寧夏省,沿用了寧夏原稱。額濟納旗劃由甘肅酒泉專區代管,並於同年10月25日成立了寧夏省人民政府。1949年10月23日,中共寧夏省委員會決定成立中共阿拉善旗工作委員會。同時,調三邊軍分區三大隊駐防定遠營。1950年1月,成立吳忠市,5月又改為吳忠鎮,10月恢復為吳忠市。5月25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原定西專區的西吉縣、海原縣劃歸平涼專區。1952年5月,永寧縣第四、第六兩區及賀蘭縣第四區各一部劃歸銀川市。8月15日,為增進民族團結,阿旗首府定遠營為「巴音浩特」,10月16日中央批復備案通過。1953年11月27日,甘肅省人民政府通知,西海固回族自治區10月29日正式成立,4月1日,寧夏省「金、靈、吳、同」回民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吳忠市成立,與吳忠市人民政府合署辦公。4月4日,寧夏省政府批准,惠農縣成立兩個相當於區級的回族自治區,即寶豐回族自治區和靈沙回族自治區。5月,中寧縣耍義山鄉(原四區六鄉)劃歸同心縣管轄。7月,寧夏省「金、靈、吳、同」回民自治區籌委會改名為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籌委會。1954年4月21日,寧夏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下轄吳忠市、金積縣、靈武縣和同心縣。1954年7月14日,內務部批准,銀川市由6個區合並為4個區。1954年9月,寧夏省建制撤銷,並入甘肅省。1954年11月3日,寧夏省撤銷合並於甘肅省後,原河東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不變,新設銀川專區。1954年11月經內務部批准,惠農縣人民政府由寶豐城遷駐黃渠橋。1955年4月28日,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更名為甘肅省吳忠回族自治州,領導金積縣、靈武縣、同心縣,並代管鹽池縣。12月1日,國務院批准鹽池縣正式劃歸吳忠回族自治州管轄。1955年11月18日,國務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改名為固原回族自治州。1957年7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議,以原寧夏省行政區域為基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轄2市、1專區、17縣:銀川市、吳忠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靈武縣、鹽池縣、金積縣、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總面積約6.64萬平方千米。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所轄阿拉善左旗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自治區轄2市、1專區、1旗、16縣,市轄縣級區2個。自治區面積由原6.64萬平方千米增至17萬多平方千米。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1979年5月30日,國務院批准將阿拉善左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7月1日起正式劃回)。寧夏回族自治區轄2地級市(銀川、石嘴山)、2地區(銀南、固原),16縣,市轄縣級區7個。1980年1月1日,取消「革命委員會」,建立各級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並以「鄉」名稱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名稱。2001年7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固原地區和固原縣,設立地級固原市和原州區。2002年10月19日,撤銷銀川市城區、新城區和郊區,將銀川城區分別設立銀川市興慶區、西夏區和金鳳區;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10月25日,靈武市由吳忠市代管變更為由銀川市代管;紅寺堡開發區劃歸吳忠市管轄。2003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設立沙坡頭區;將中寧縣、海原縣劃歸入中衛市,隨後撤銷石嘴山市惠農縣和石嘴山區,設立惠農區;撤銷陶樂縣。2009年10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設立吳忠市紅寺堡區。2009年12月15日,寧夏成為中國5個「省直管縣」試點省區之一,同心縣、鹽池縣列為吳忠市擴權強縣試點縣。[7]
⑹ 歷史上的霍去病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霍去病簡介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117年),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 臨汾)人,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他的母親衛少兒是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家裡的奴婢,在與平陽縣衙役霍仲孺私通後,生下了霍去病。
霍去病生平
霍去病從小生活在奴婢群中,生活十分艱苦。但他勤奮好學,小小年紀就精通了騎馬、射箭、擊刺等各種武藝。
後來,霍去病的姨母衛子夫被漢武帝看中,並被立為皇後。衛氏家族從此平步青雲。到十六七歲時,霍去病已經長成了一個相貌奇偉、性格堅毅、智勇過人的青年。漢武帝很賞識他,派他做了保衛皇帝安全的侍中官。
這時,西漢王朝與匈奴的斗爭已達到白熱化程度。匈奴屢次入侵,漢武帝一改以前的和親政策,開始了對匈奴的反擊戰爭。霍去病的舅舅衛青幾次領兵攻打匈奴,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前 123年春,漢武帝再次組織對匈奴的反擊戰爭,
這年,霍去病剛剛18歲。他聽說舅舅又要出征,便躍躍欲試急不可耐地向漢武帝請戰。漢武帝見他少年英武,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任命他為驃姚校尉,由衛青挑選了800名驍勇矯捷的騎兵歸他指揮。
霍去病率領800驍騎一往無前地向北奔去。莽莽草原,人跡全無。他們不知不覺地走了好幾百里,將近黃昏,忽然發現前方遠處有一片黑點。霍去病判斷應是匈奴的營帳,當即命部下銜枚而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過去。匈奴兵根本沒想到漢軍會這么遠地殺來,頓時一片混亂。霍去病身先士卒,首先闖入匈奴營帳,
800驍騎個個勇猛無比,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
這次戰役,霍去病功居第一,其他各路有勝有負。衛青將戰爭的經過報告了漢武帝。漢武帝對霍去病大加贊賞,說:「剽姚校尉霍去病,以 800驍騎斬殺匈奴兵2028人,並殺死匈奴單於的祖父籍若侯產及相國、當戶等將官多人,生擒單於的叔父羅姑比,出奇制勝,勇冠全軍。以2500戶封霍去病為冠軍侯。」
河西地區即今天的河西走廊,在黃河以西,祁連山、合黎山之間,地勢低平,是漢朝通向西方的黃金通道。原來這里由月氏人居住,後來被匈奴侵佔,成了匈奴渾邪王、休屠王的領地。漢武帝想與大月氏及西域各國取得聯系,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於是發動了河西戰役。
公元前121年春天,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精騎一萬人,從隴西(今甘肅省臨挑縣)出發,攻打匈奴。在霍去病的指揮下,漢軍所至,勢如破竹,穿過五個匈奴王國,轉戰六日,越過焉支山(今甘肅省山丹縣境內)一千多里,在皋蘭山(今蘭州黃河西)與匈奴發生激戰。霍去病率部勇猛異常,橫沖直??的兒子及相國、都尉等,殲敵8900多人,並且繳獲了匈奴體屠王的祭天金神像。漢軍大獲全勝。漢武帝非常高興,下令增封霍去病食邑2000戶。
這年夏天,漢武帝決定乘勢全部掃除匈奴在河西地區的勢力,打通進入西域之路,於是發動了第二次河西戰役。
這次戰役,以霍去病、公孫敖率領的幾萬騎兵為主力,從北地郡(在今甘肅環縣)出發,另派李廣、張騫率一萬多人從右北平出發,攻擊匈奴左賢王,策應西征的主力軍。霍去病與公孫敖出塞後,分兵前進,公孫敖由於中途迷失方向,而未能參加戰斗。霍去病與公孫敖聯系不上,只好孤軍深入,越過居延海(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穿過小月氏部落,抵達祁連山。匈奴被他神妙莫測的戰術搞得暈頭轉向,祁連山麓一戰,被打得大敗。這次戰役,總計接受匈奴單桓王、酋塗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投降,俘虜了王母、單於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當戶、都尉等120多人,殲滅匈奴兵30200人。
漢武帝加封霍去病食邑5400戶。從此,霍去病的聲望日益顯赫,地位日益尊貴,幾乎與舅舅衛青相當了。 兩次河西戰役之後,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這對匈奴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匈奴人非常惋惜,他們悲傷地唱道:「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匈奴伊稚斜單於對於渾邪王、體屠王的屢次戰敗,非常惱火,派使者徵召他們,准備治罪。渾邪王新失愛子,本來就夠心煩的了,又聞單於將要加罪,於是與休屠王商量,決定向漢朝投降,並派使者來與漢朝接洽歸降事宜。當時負責藩屬事務的大行李息,正在黃河邊上築城,見到渾邪王派來的使者,馬上派人向中央報告。
漢武帝得到這一消息,很高興,認為這樣可以分化匈奴,減弱匈奴的力量,但是又擔心其中有詐,於是派霍去病帶領一萬騎兵。前往河西,見機行事。
霍去病還沒有到達河西,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體屠王聽信部下的讒言,不想投降了。渾邪王騎虎難下,痛恨休屠王的背信棄義,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他率兵沖入體屠王的營帳,殺死了休屠王,收編了休屠王的部隊,然後列隊迎接漢軍的到來。
霍去病渡過黃河,與渾邪王遙遙相望。渾邪王的部下很多。本來意志就不堅定,現在看到漢軍陣容嚴整,心存疑懼,紛紛逃走。霍去病望見渾邪王陣營人群騷動,當機立斷,親率幾名精騎飛馬馳人渾邪王營帳,與渾邪王談判,下令將私自逃跑的匈奴將士8000人全部殺死。這樣才把匈奴軍隊穩住了。然後,霍去病派輕車快馬先把渾邪王送往長安拜見漢武帝。接著,他把四萬多匈奴降兵編隊列陣,帶回長安。
⑺ 求古代軍事人物的評論
對曹操的評價: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有句歇後語就就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為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意是他吃敗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體現在他的生性殘忍,為報父仇,攻城屠殺百姓數萬,無辜的殘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為我們至盡傳誦。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被擁立為秦王。八年後(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蘄年宮舉行加冕禮,親理國政。此後,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選賢任能、歷兵秣馬、富國強兵、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歷經10年的統一戰爭,他先後消滅了韓、趙、燕、魏、楚、齊等諸侯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帝國。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被擁立為秦王。八年後(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蘄年宮舉行加冕禮,親理國政。此後,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選賢任能、歷兵秣馬、富國強兵、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歷經10年的統一戰爭,他先後消滅了韓、趙、燕、魏、楚、齊等諸侯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帝國。
⑻ 哪的皮影最好.....
甘肅慶陽環縣有「中國皮影之鄉」之稱,在道情皮影傳承保護與開發中,大膽探索,創新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樹立了典範,上演了一個又一個「皮影傳奇」
誕生演進: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環縣地處隴東(甘肅慶陽)黃土高原,自然條件艱苦,地廣人稀,偏遠落後。而就在這貧瘠的黃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朵瑰麗的民間藝術奇葩——「環縣道情皮影」。
作為電影鼻祖的皮影戲本身,全國並非環縣獨有,世界也並非中國獨有。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環縣道情皮影戲深受道教的影響,吸收了漁鼓道情的說唱藝術。宋末元初,一些道人為了宣揚道教教義和募捐化緣,手拿漁鼓和簡板唱「道歌」,鼓勵人們反對外族入侵,忠君愛國,後經藝人的藝術實踐,融入民間故事的情節,形成了獨特的地方劇。在長期的宣教活動中,為了使說教故事化和形象化,引入了皮影,採用戲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與皮影結合起來,這樣就形成了獨特的道情皮影。
在過去封閉落後的環縣,當地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逢年過節或農閑看皮影戲,當地傳唱的道情皮影劇目有百餘種,多為傳統戲曲,它不僅貫穿了道教、佛教因果報應、懲惡揚善、教化民眾的教派思想,更宣揚了精忠報國、勤勞節儉、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道情皮影成了宣揚道德的舞台和教化從善的載體。如今一些村社仍要通過組織廟會等民俗活動,用道情皮影戲酬神還願、祈求四季平安。
與全國其他地方的皮影戲相比,環縣道情皮影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環縣獨特的皮影戲劇音樂,全國獨一無二。有傷音、花音兩大板式和傷音慢板、傷音飛板、花音慢板、花音飛板四大調式,主唱句尾一字絕腔,眾人幫腔和聲。由本地民歌、小曲移植的曲牌,在戲後半場改笛子為笛吶,演唱改C調為D調,極易掀起劇情高潮;二是戲班規模之大、從藝人員之多,全國罕見。目前,全縣有50家道情皮影戲班,280多名表演藝人和200多名皮影雕刻者。
在清朝後期,環縣道情皮影戲得到空前繁榮,產生了著名藝人解長春。解長春對道情皮影的巨大貢獻在於:他一生不但傳承演唱道情皮影戲,而且對道情皮影的劇本、樂器、唱腔等進行了大膽改革。一是根據歷史故事和一些傳統戲劇,移植和改編了許多道情皮影劇目,如《忠孝圖》《征北塔》《善惡圖》《蛟龍駒》《忠義圖》《神牛卷沙蓬》等,大多劇本至今仍在隴東大地廣為傳唱;二是對道情樂器進行了改革創新,環縣道情最初的樂器只有二胡、笛子、嗩吶、漁鼓、簡板,解長春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四弦、笛吶(小嗩吶)和甩梆(棒加碰鈴)等,並吸納當地的民間小曲,改進了道情曲牌曲調,整合和統一較零散道情音樂;三是培養了一批聲名遠揚的弟子。敬乃梁、杜民華、韓得芳、魏國誠四大弟子學成出師,另組班子傳唱,形成了當時的「東、西、南、北」四路流派,從而使得道情皮影這種口傳心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2006年,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現場會暨第二屆中國環縣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在環縣舉辦。這次現場會,對慶陽環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經驗進行總結和推廣,環縣道情皮影在更大范圍得到宣傳。2008年皮影走出大山:對外開放的亮麗「名片」
20世紀50年代,環縣道情皮影戲班曾3次進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隨後,在道情皮影戲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劇種——「隴劇」。
1992年西安電影製片廠在環縣拍攝了反映環縣道情皮影藝人生涯的電影《何班主和他的情人》,敬家班全體藝人和史呈林參與了該片的前期錄音和分鏡頭拍攝,使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再展新姿。
環縣道情皮影這個小小的窯洞文化,不但走出了大山,還走進了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大城市,去年上海世博會,客商組織環縣道情皮影藝術團商演了1個多月。
1987年,應義大利意中友好協會的邀請,由著名皮影藝人史呈林等6人組成的「中國甘肅民間皮影藝術團」首次出國前往義大利,先後在羅馬、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等13個城市演出24場,被義大利人稱為「東方魔術般的藝術」。時隔20年後,環縣皮影再次走出國門,一發不可收拾,截至2011年先後9次出訪法國、荷蘭、比利時、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家,引起巨大轟動。今年10月6日至10月13日,環縣皮影將再次出訪澳大利亞,參加「中澳文化交流年暨多彩甘肅文化周」活動,期間在悉尼、堪培拉、墨爾本三個城市交流演出,特別是將要首次登上悉尼歌劇院的舞台,這對環縣道情皮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榮耀。
為適合外國觀眾的審美要求,出國演出戲班不斷調整劇目和演出形式。現場調整演出《三打白骨精》《王岐怕老婆》等外國觀眾感興趣的劇目,演出取得巨大成功。2010年赴瑞士訪問演出,德國、義大利、法國的專家和劇場負責人坐飛機前來觀看演出。每場演出結束,觀眾鼓掌長達10多分鍾,演職人員多次謝幕,觀眾也不願離開。外國觀眾贊嘆說:「就這么幾個人,能唱出這么宏大的聲音,演繹出這么動人的故事和美妙的音樂,太神奇了!」演出團隊帶去的皮影宣傳樣本也成了外國觀眾的搶手貨,他們將這些神奇的「皮影娃娃」買回留作紀念。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道情皮影精美之處不僅表現在戲劇表演過程中,而且在於它本身就是一件絕妙的藝術佳品。
皮影工藝品雖然沒有生命,但卻有靈魂,它不僅浸透了皮影製作藝人的汗水,也飽含著皮影製作藝人的聰明才智和藝術修養。
新世紀以來,許多演唱兼雕刻的藝人轉向專業雕刻,從過去家庭作坊式轉向集中、專業的雕刻團體。雕刻內容從戲劇人物轉向民間故事、歷史人物、現代人物、吉祥物、風景名勝等方向發展,甚至出現皮影卡通人物、書簽等。如今,在環縣的皮影雕刻隊伍中,涌現了高清旺、白學明、陳玉玲、高清峰、楊登儀、耿廷堂、趙德才等一批全國工藝美術大師。
⑼ 種的歷史名人
仲山甫:周宣王時卿士,食采於樊……佐成中興之治。仲山甫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雖家世顯赫,但他本人卻是一介平民。早年務農經商,在農人和工商業者中部有很高威望。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受舉薦入王室,任卿士(相當於後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為樊,從此以樊為姓,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東漢史學家服虔的《史記正義》解釋說:按祖祀掃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統稱「穆」,二、四、六居左,統稱「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稱「穆仲」。 《詩經·大雅·崧高》說: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國家的棟梁。《詩經·大雅·燕民》是專門頌揚仲山甫的詩歌,他品德高尚,為人師表,不侮鰥寡,不畏強暴,總攬王命,頒布政令,天子有過,他來糾正等等。
仲山甫的突出政績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即廢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稅」,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大力發展商業等。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時期的繁榮景象,所以稱為「宣王中興」。
種 暠:字景伯,河南洛陽人,仲山甫之後。父為定陶令,有財三千萬。父卒,種暠悉以賑恤宗族及邑里之貧者。其有進趣名利,皆不與交通。始為縣門下史。 時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諶,名知人。歆謂之曰:「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戚書命,不宜相違,欲自用一名士以報國家,爾助我求之。」時與杜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兩人都被舉孝廉,致身通顯,並號名臣。未幾出暠為益州刺史,喬卻遷官大大司農,再遷為大鴻臚。是年八月,順帝不豫,數日即崩,年終三十,在位與安帝相同,也是一十九年。群臣奉太子炳即位,尊梁後為皇太後。兩齡嗣主,如何親政?當然援照前例,由皇太後梁氏臨朝。進太尉趙峻為太傅,大司農李固為太尉,參錄尚書事。越月奉順帝梓宮,出葬憲陵,廟號敬宗。有二子:種岱,種拂,孫種劭(種佛子)。種輯為種家別枝(也是種暠之後),均為東漢大將。
種 岱:字公祖。好學養志。舉孝廉、茂才,辟公俯,皆不就。公車特徵,病卒。(後漢書卷五十六)
種 佛:字穎伯。初為司隸從事,拜宛令。時南陽郡吏好因休沐,游戲市裡,為百姓所患。拂出逢之,愧其心,自是莫敢出者。政有能名,累遷光祿大夫。初平元年,代荀爽為司空(濟南府)。明年,地震策免。李傕、郭汜之亂,長安城潰,百官多避兵沖。拂揮口而出:「為國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去欲何之!」遂戰而死。子邵。
種 邵:字申甫,少知名。中平末,為諫議大夫。獻帝即位,拜邵為侍中。卓既口權,而惡邵強力,遂左傳議郎,出為益.涼二州刺史。會之職。服終,征為少府.大鴻臚,皆辭不受,曰:「昔我先父以身殉國,吾為國子,不能除殘復怨,何面目朝覲明主哉!」遂與馬騰、韓遂及議大夫馬宇共攻李傕、郭汜,以報其仇。戰死在長平觀下。
種 輯:後漢帝時,為長水校尉。建安四年,與車騎將軍董承、昭信將軍王子服、吳碩、王義郎、接漢獻帝旨除操。衣帶詔事發,大罵操曰;「忠臣不怕死,吾等死作漢鬼,強似你阿附國賊。」建安五正月年被操殺並株連三族。
種 詡:宋吏部令史,後調補長安主簿。(可考證,已知有三子:種昭衍、種放、種汶,種汶被授為『秘書省正字』孫:種世衡、種世雍、種世才孟州司馬)
種 放:字名逸(916-1016)河南省洛陽人,(《郡齋讀書志》作明逸。此從宋史本傳)自稱隱士,北宋易學家,教育家。(《郡齋讀書志》作長安人。此亦從宋史)生年不詳,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沉默好學,七歲能屬文。父令舉進士,辭道:業未成,不可妄動)。住來嵩、華間,慨然有山林意。及父卒,奉母隱終南山,以講習為業,凡三十年。咸平中(1001年左右)征赴闕,累拜給事中,遷工部侍郎。後真宗召為左司諫,辭歸山。一日晨起服道衣,聚諸生列飲,取平生所作章疏,悉焚之,酒數行而卒。詔贈工部尚書。放好為詩歌,有集六卷,《文獻通考》又有《蒙書》十卷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乙祠錄》等,並行於世。
種世衡: (985~1045) 中國北宋將領書畫天才(有畫存世)。字仲平,洛陽人。康定(1040) 春,西夏軍常襲擾延州(今陝西延安),時種世衡任□ 州從事,建議在延州東北200里處築城(即青澗城),以固延州之勢。在守御青澗城期間,與羌民和睦相處,每當夏軍來擾,他已先從當地羌民中獲知,即命羌族民兵前往迎擊,每戰必勝,使邊境得安。時環州(今甘肅環縣)羌民與西夏軍暗通,屢襲宋境。慶歷三年(1043)調知環州。到任後,即巡視境內,食宿羌族中,撫問寒暖。有首領名奴訛,倔強自負,種世衡與他約定,次日到帳下慰問部族。是夕大雪,為取信羌族,雖道險難行,仍堅意踐約。奴訛以為大雪,種世衡必不來,見其至,驚服,急聚族人聽命。此後,當地羌族相繼來歸。種世衡命他們置烽火,習弓箭,以助宋軍守御。同年夏軍進攻渭州(今甘肅平涼),他率軍出援,羌族民兵從者數千人。朝廷獎其功,晉升為東染院使、環慶路兵馬鈐轄。五年正月卒。有八子詁、診、諮、詠、諤、所(說)、記、誼。其中詁、診、諤、誼為宋朝大將頗有戰功。孫種朴(諤之子)、種師道、種師中(均為記之子)曾孫種浩、種溪、種洌、種浤,玄孫種彥崇、種彥崧。(中國歷史百大軍事統帥中,種世衡排在147名)
種 諤:字子正(老種經略相公),洛陽人。以父任累官左藏庫副使,延帥陸詵薦知青澗城。其人熟悉邊情,性烈驍勇,屢建戰功,此時積怒在胸,主張再次討伐西夏,雪「靈州喪師」之恥:「今之興功,當自銀州始,其次遷寡州於烏延,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則橫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鹽州,則橫山強兵、戰馬、山澤之利,盡歸中國,其勢居高俯視興州、靈州,可以直覆西夏巢穴,遷東上閣門使、文州刺史、知涇州,徙鄜延副總管。疽發背卒,年五十七。
種 誼:字壽翁。熙寧中,古入對,神宗問其家世,命誼以官。從高遵裕復洮、岷,又平山後羌,至熙河副將。誼倜儻有氣節,喜讀書。蒞軍整嚴,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敵,度不勝不出,故每戰未嘗負敗。拜西上閣門使、康州刺史,徙知鄜州。遷東上閣門使、保州團練使,卒,年五十五。
種師道:字彝叔(1051-1126)(小種經略相公),北宋名將。原名建中,又名師極,字彝叔。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善察形勢,沉毅有謀。初以蔭補官,歷熙州推官、原州通判、提舉秦鳳常平。因被誣入元佑黨籍,罷廢近十年。後起為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知懷德軍。政和六年(1116年),擢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知渭州。宣和元年(1119年)初,奉徽宗命率軍修築席葦平城(後改為靜夏城,今甘肅平涼境),城未就而夏軍驟至,乃列陣葫蘆河(今寧夏清水河)畔,佯欲決戰,暗遣軍出夏軍後,揚言宋援軍至,乘其猶疑之機,前後夾擊,大敗夏軍。六月,再破夏軍於藏底城(今陝西志丹北),升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四年,從童貫攻遼,因建議被拒,兵敗雄州(今河北雄縣)。六年,建議聯遼抗金,遭拒被劾致仕。次年十月,金軍大舉攻宋,起為京畿、河北制置使。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率1.5萬兵救援東京(今河南省開封),進至洛陽,聞金軍已臨城下,遂虛張聲勢,沿路張榜,號稱百萬,張旗擊鼓而進。金軍不知虛實,移師增壘自衛。至京,授同知樞密院事、京畿兩河宣撫使。因反對割地議和,建議乘金軍回師時半渡而擊,被欽宗罷為中太一宮使。不久復為河北、河東宣撫使,出屯滑州(今滑縣東)。八月,金軍復大舉攻宋,請欽宗暫避長安(今西安),朝廷召其還朝。十月病卒。(中國歷史百大軍事統帥中,種師道排在145名)
種師中:字端孺。歷知環、濱、邠州、慶陽府、秦州,侍衛步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房州觀察使,奉寧軍承宣使。太原保衛戰,師中獨以麾下死戰,自卯至巳,士卒發神臂弓射退金兵,而賞齎不及,皆憤怨散去,所留者才百人。師中身被四創,力疾斗死。師中老成持重,為時名將,諸軍自是氣奪。劉韐言:「師中聞命即行,奮不顧身,雖古忠臣,不過也。」請加優贈,以勸死國者。詔贈少師,謚曰庄愍。
種金耀 :(1913-2001),陝西華縣人,參加紅軍後改為種師統、鍾師統 ,以表明自己終身以馬列主義正統為師的堅定信念。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鍾師統歷任八路軍一二○師教導團政治教育股股長,抗日大學7分校政教科副科長、組織科副科長,陸軍中學黨總支書記,晉綏軍區司令部秘書,教導練兵團政治處主任兼晉綏第一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鍾師統歷任晉綏野戰軍交際處處長,駐大同聯絡參謀,軍調部執行部大同小組中共代表,賀龍中學三部主任,晉綏軍區軍政幹校政治部主任、西北軍區步兵學校政治委員,黨委書記,西北軍政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鍾師統先後任中共西南局宣傳部幹部教育處處長,西南行政委員會幹部教育局局長、四川省文教委員會副主任兼四川省高教委員會黨委書記。1953年,奉賀龍副總理指示,離開重慶到北京,就任剛剛成立的中央體育學院(後改為北京體育學院)院長兼黨委第一書記。1979年當選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席、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1981年被推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體育學評議分組組長。鍾師統是我國第一任中國奧委會主席 ,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屆常委。
種亮坤 :(1960-),陝西華縣人,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研究生學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西電公司副總工程師,西安交通大學外聘研究生導師。1985年,《大電流快速氣體開關》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990年,《考慮空間電荷瞬時作用間隙擊穿電壓的計算》在第六屆國際氣體介質會議上宣讀並發表。1994年,《環氧澆注絕緣件工藝和測試的研究及在批量生產中的應用》獲機械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澆注絕緣局放試驗研究》在第九屆國際高壓工程學會上宣讀並發表。2002年,《GIS在線局放定位測量的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1996--2005年任全國高電壓試驗技術和絕緣配合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員。2001--2005年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1996年,機械工業部中青年專家。1996--2005年度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6年西安市勞動模範。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2006年交大110年校慶榮獲15名風采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