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課前三分鍾演講稿小故事歷史

課前三分鍾演講稿小故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8 18:11:35

⑴ 高中課前三分鍾演講 如何從歷史故事中吸取經驗教訓 從歷史中學習可靠經驗的方法

一、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
宋·無名氏《五代漢史平話·漢史》。蹶:失敗,挫折。便:熟習,此指教訓。這兩句大意是:經過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訓;經過一件事情,便增長一分智慧。此二句是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失敗。在作者看來,經過一次挫折,事業受到一些損失,並沒有什麼可怕,只要能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四》)。相反,未經過風雨,未受過挫折,其感情必然脆弱,其能力必然低下,其經驗必然缺少,這種溫室中的花朵,是難以成為棟梁之材的。可以此勸慰那些暫時受到挫折的人。
二、鑒於水者見面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凶。 經驗教訓名言
漢·司馬遷《史記·范睢蔡澤列傳》鑒:鏡子,這里是照的意思。這兩句大意是:對水而照的人可以見到自己的面容,與人相鑒照的人可以知道吉和凶。以水作鏡可以見到自己的面容,以人作鏡,可從前人或他人的成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從而測知自己作為的正確與否。這兩句可用於說明要善於以前人或他人的事例作鑒戒。
三、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以銅為鏡:古人把銅磨亮作為鏡子。這幾句大意是:用銅作為鏡子,可以端正衣帽;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代的興亡替代;用人作為鏡子,可以明白得和失。這幾句用一連串的比喻說明事理,使人易於接受,現在可用於說明要以歷史和他人的經驗教訓作為鑒戒。

⑵ 歷史課前3分鍾演講稿

懶王子

A king had three sons whom he loved equally well, and he did not know which of them to appoint as king following his own death.
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有一個國王,他有三個兒子,對每一個兒子他都非常喜愛,他不知道自己死後應該把王位傳給他們三個中的哪一個。

When the time came for him to die he called them to his bed and said, 「Dear children, I have thought of something that I will reveal to you. The one of you is the laziest shall become king after me.」

所以,當他快要死的時候,就把他們叫到身邊說:「親愛的孩子們,在我死後,你們三個中誰最懶,誰就繼承我的王位。」

the oldest one said, 「Father, then the kingdom belongs to me, for I am so lazy that whenever I lie down to sleep, and a drop falls into my eyes, I will not even close them so that I can fall asleep.」

老大說:「既然這樣,這王位就是我的,因為我是最懶的兒子,當我躺下睡覺時,有任何東西落到我的眼睛裡,我也懶得去擦掉,即使不能把眼睛閉上,我仍然會繼續睡覺。」

the second one said, 「Father, the kingdom belongs to me, for I am so lazy that when I am sitting by the fire warming myself, I would rather let my heels burn up than to pull my legs back.」

二兒子說:「爸爸,王位應該傳給我,因為我是最懶的兒子。當我坐在火邊取暖的時候,就是火燃到我的腳趾,我也懶得把腿收回來。」

the third one said, 「Father, the kingdom is mine, for I am so lazy that if I were going to be hanged and already had the rope around my neck, and someone put into my hand a sharp knife with which to cut the rope, I would let myself be hanged rather than to lift my hand up to the rope.」

第三個兒子說:「爸爸,這王位是我的,因為我是你最懶的兒子,如果我就要被吊起來,繩子已經套在了脖子上,有人把一把鋒利的小刀塞在我手裡,要我切斷繩子,我寧願被吊起來也懶得抬起手把繩子割斷。」

When the father heard this he said, 「You have taken it the farthest and shall be king.」

父親聽到這里說道:「你是最合適的人選,你應該繼承王位。」

⑶ 歷史課前演講5分鍾,講一個小故事,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人物,不要太長,也不要太短,我還要背下來呢

建議小故事就是烽火戲諸侯

目的:通過批判《史記》,以喚醒正確的歷史觀。

.

首先,大家應該都知道烽火戲諸侯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不需要細講。

然後剖析這個故事的漏洞:西周的諸侯國分別處於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安徽,西周時代的軍隊主力為車兵,長途行軍速度甚至低於一般的步兵。

分別從陝西(秦、申等)、山西(晉等)、河南(鄭等)、山東(齊魯等)趕來的諸侯國,至少需要耗時數月才能都趕來,而且抵達時間必然不同。褒擬和周幽王能否在烽火台上等待幾個月看這個笑話?而且不是一個笑話,而是一個漫長無比的笑話-----諸侯國的抵達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

.

然後,通過研析《清華簡》,現代歷史學家還原了西周覆滅的真正原因。

周幽王繼位前娶褒擬為正妻,後為獲得申侯幫助,繼位後立申侯女兒申後為王後。申後為王後後產子(周平王宜臼),申侯父女要求立周平王為世子,周幽王拒絕,因為褒擬也有一子(伯服)且年長於宜臼。

關鍵是,褒擬產子時,褒擬尚為正妻,即根據西周禮法,褒擬子伯服也是嫡子。

申侯為逼迫周幽王屈服,起兵造反,周幽王召集軍隊,與申侯作戰並擊敗申侯,兵臨申國。

不知道是誰(應該是申侯、申後、周平王三者之一或者三者同謀)聯系犬戎,放犬戎入關偷襲鎬京,周幽王大驚,率兵回救鎬京,申侯率軍追擊。結果在鎬京城下,周幽王軍隊被犬戎、申侯軍前後夾擊戰敗,周幽王戰死。

.

最後,分析為什麼司馬遷篡改歷史?

最大的可能性是,因為司馬遷是儒家。儒家認為,只有失德才會讓西周這種級別的王朝亡國。但是在上述的歷史中,雖然周幽王的政治軍事能力值得商榷,卻沒有什麼失德的地方。

為了讓歷史符合儒家世界觀,司馬遷修改了歷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多麼高大上、地位崇高的史書,我們都要予以思考而非一概認同為真。

司馬遷作為一個人,他編造的烽火戲諸侯故事,必然會有漏洞。上面所述的諸侯國行程不一,就是烽火戲諸侯故事的最大漏洞。所以,哪怕編的再好的歷史故事,也有漏洞可循。

.

所以,學習歷史的關鍵,在於獨立思考。

--------前提是,你的演講對象是高中生以上,我很懷疑中小學生能否理解這些話。

另,清華簡的研究,已經徹底改變了西周覆滅的歷史認知。現在國內國際歷史界公認的西周覆滅原因,已經徹底放棄了司馬遷的說法而認同清華簡的說法。

即,烽火戲諸侯這個司馬遷講的故事,已經早已不再是歷史界認可的西周覆滅原因。

⑷ 歷史故事演講(大約三分鍾)

請君入瓮
武則天在平定徐敬業叛亂之後,決心除掉那些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可是,誰在暗中反對她,用什麼辦法才能知道呢?
於是,她就下了一道命令,發動全國告密。不論大小官吏,普通百姓,只要發現有人謀反,都可以直接向她告密。周興、來俊臣辦起案來,比索元禮還要殘忍。他們想出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刑罰,名目繁多,花樣百出。他們抓到人,先把各種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一看,就被迫招認了。
有個正直的大臣對太後說:「現在下面告發的謀反案件,多數是冤案、假案,也許有人陰謀離間陛下和大臣之間的關系,陛下可不能不慎重啊!」
可是,武則天不願聽這種勸告。告密的風氣越來越盛,連她的親信、掌管禁軍的大將軍丘神績,也被人告發謀反,被武則天下令殺了。
有一天,太後接到告密信,說周興跟已經處死的丘神績同謀。太後一聽,大吃一驚,立刻下密旨給來俊臣,叫他負責審理這個案件。
說巧也巧。太監把太後的密旨送到來俊臣家,來俊臣正跟周興在一起,邊喝酒,邊議論案件。來俊臣看完武則天密旨,不動聲色,把密旨往袖子里一放,仍舊回過頭來跟周興談話。
來俊臣說:「最近抓了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老實招供,您看該怎麼辦?」
周興捻著胡須,微微笑著說:「這還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個新辦法,拿一個大瓮(音wèng)放在炭火上。誰不肯招認,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還怕他不招?」
來俊臣聽了,連連稱贊說:「好辦法,好辦法。」他一面說,一面就叫公差去搬一隻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廳里來,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烤得整個廳堂的人禁不住流汗。
周興正在奇怪,來俊臣站起來,拉長了臉說:「接太後密旨,有人告發周兄謀反。你如果不老實招供,只好請你進這個瓮了。」
周興一聽,嚇得魂飛天外。來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連忙跪在地上,像搗蒜一樣磕響頭求饒,表示願意招認。來俊臣根據周興的口供,定了他死罪,上報太後。

⑸ 求一篇感人或有吸引力的小故事.課前三分鍾的演講要用!急!速度!謝謝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有兩個逃犯逃到了一個山上,山下都布滿了警察,看起來他們是無路可逃了。他們就逃到山上的一個寺廟里。兩個逃犯非常狼狽,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又趕上嚴寒的冬日,兩個逃犯已經疲憊不堪了。他倆癱坐在寺廟的一個牆角下,其中一個逃犯突然想起了家,想起了家中的妻兒,想起了往年的這個時候躺在家中溫暖的炕上,妻子給他揉腳,多舒適啊。他看著眼前這個人,這個人不再是他的朋友,是把他引向邪路上的一個壞蛋,當初怎麼就輕信了他的話,一起去盜竊,以致落到如此地步。另一個逃犯說,兄弟,我知道你在恨我,是我對不起你啊!是我讓財迷了心竅。現在說什麼也晚了。

寺廟里住著一個和尚,他們的對話無意中讓他聽到了。當他們看見了和尚時心裡很害怕,怕和尚下山去報案。和尚看出了他們的擔憂,說,兩位,我是出家之人,不會過問紅塵中事,你們放心在這里住一宿就是了。兩個逃犯謝過了和尚,和尚為他們准備了飯菜。兩個逃犯用過飯後,卻不敢睡,怕下面的警察找上來,他們就去找和尚聊天。和尚見他們還沒睡覺,就念了聲「阿彌陀佛」。

兩個逃犯說,師父,我們現在睡不著,你給我們講個故事解解悶吧!

和尚說,好吧!

兩個逃犯點了點頭。

和尚說,以前這山上有一個狼群,常常去山下的村子殘害生命,很多人無辜地慘死在狼口之下。村人眾怒,就召集本縣所有的獵人來此山,才將狼群鏟除。最後,獵人在山上發現了一個狼窩,狼窩里有兩只狼,那是兩只可憐的小狼啊!有一隻狼還用兇狠的目光看著獵人,就在這時,那隻狼竟然兇殘地撲向獵人。獵人很無奈地舉起了獵槍,將狼打死了。和尚講到這里就打住了,念了聲「阿彌陀佛」。

兩個逃犯問,師父,另一隻呢?

和尚說,另一隻狼在這個時刻突然向獵人趴下了,眼裡竟流了淚。獵人知道,那是懺悔的淚啊!獵人沒殺它,將它牽回了村裡,經過耐心的馴化,就變成了一隻可愛的狼狗,為村民看家護院,得到了村民的喜愛。

一個逃犯說,是啊!善惡只在這一念之差啊!狼就永遠是兇狠的狼了。

和尚說,狼是可以變成狗的啊!只要肯去掉它的惡性,一心向善。更何況人呢!人生在世,最害怕的就是一念之差,飲恨終身。

另一個逃犯說,師父,我明白了,你是在用故事度我們啊!是啊,當時我們也是一念之差,落到了現在這個地步,現在想起來真是後悔莫及啊。師父,我們已經想好了,明天我們下山就去自首。

和尚點了點頭,念了聲「阿彌陀佛」。

【故事網路】摘編

⑹ 求課前三分鍾演講,最好是一個小故事和一些道理 急! ! !

生命的養料 課前演講稿【Kaiser3344傾情奉獻】
一個小男孩幾乎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為患脊髓灰質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參差不齊且突出的牙齒。他很少與同學們游戲或玩耍,老師叫他回答問題時,他也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
在一個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親從鄰居家討了一些樹苗,他想把它們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們每人栽一棵。父親對孩子們說,誰栽的樹苗長得最好,就給誰買一件最喜歡的禮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親的禮物。但看到兄妹們蹦蹦跳跳提水澆樹的身影,不知怎麼地,萌生出一種陰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樹早點死去。因此澆過一兩次水後,再也沒去搭理它。
幾天後,小男孩再去看他種的那棵樹時,驚奇地發現它不僅沒有枯萎,而且還長出了幾片新葉子,與兄妹們種的樹相比,顯得更嫩綠、更有生氣。父親兌現了他的諾言,為小男孩買了一件他最喜歡的禮物,並對他說,從他栽的樹來看,他長大後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植物學家。
從那以後,小男孩慢慢變得樂觀向上起來。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著,看著窗外那明亮皎潔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師曾說過的話: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長,何不去看看自己種的那顆小樹。當他輕手輕腳來到院子里時,卻看見父親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種的那棵樹下潑灑著什麼。頓時,一切他都明白了,原來父親一直在偷偷地為自己栽種的那顆小樹施肥!他返回房間,任憑淚水肆意地奔流……
幾十年過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雖然沒有成為一名植物學家,但他卻成為了美國總統,他的名字叫富蘭克林·羅斯福。
愛是生命中最好的養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樹茁壯成長。也許那樹是那樣的平凡、不起眼;也許那樹是如此的瘦小,甚至還有些枯萎,但只要有這養料的澆灌,它就能長得枝繁葉茂,甚至長成參天大樹。
【樓主】嚴格按照您的要求來的,若覺得滿意,望多多支持哈!!!

⑺ 課前3分鍾演講,要有小故事。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有兩個逃犯逃到了一個山上,山下都布滿了警察,看起來他們是無路可逃了。他們就逃到山上的一個寺廟里。兩個逃犯非常狼狽,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又趕上嚴寒的冬日,兩個逃犯已經疲憊不堪了。他倆癱坐在寺廟的一個牆角下,其中一個逃犯突然想起了家,想起了家中的妻兒,想起了往年的這個時候躺在家中溫暖的炕上,妻子給他揉腳,多舒適啊。他看著眼前這個人,這個人不再是他的朋友,是把他引向邪路上的一個壞蛋,當初怎麼就輕信了他的話,一起去盜竊,以致落到如此地步。另一個逃犯說,兄弟,我知道你在恨我,是我對不起你啊!是我讓財迷了心竅。現在說什麼也晚了。寺廟里住著一個和尚,他們的對話無意中讓他聽到了。當他們看見了和尚時心裡很害怕,怕和尚下山去報案。和尚看出了他們的擔憂,說,兩位,我是出家之人,不會過問紅塵中事,你們放心在這里住一宿就是了。兩個逃犯謝過了和尚,和尚為他們准備了飯菜。兩個逃犯用過飯後,卻不敢睡,怕下面的警察找上來,他們就去找和尚聊天。和尚見他們還沒睡覺,就念了聲「阿彌陀佛」。兩個逃犯說,師父,我們現在睡不著,你給我們講個故事解解悶吧!和尚說,好吧!兩個逃犯點了點頭。和尚說,以前這山上有一個狼群,常常去山下的村子殘害生命,很多人無辜地慘死在狼口之下。村人眾怒,就召集本縣所有的獵人來此山,才將狼群鏟除。最後,獵人在山上發現了一個狼窩,狼窩里有兩只狼,那是兩只可憐的小狼啊!有一隻狼還用兇狠的目光看著獵人,就在這時,那隻狼竟然兇殘地撲向獵人。獵人很無奈地舉起了獵槍,將狼打死了。和尚講到這里就打住了,念了聲「阿彌陀佛」。兩個逃犯問,師父,另一隻呢?和尚說,另一隻狼在這個時刻突然向獵人趴下了,眼裡竟流了淚。獵人知道,那是懺悔的淚啊!獵人沒殺它,將它牽回了村裡,經過耐心的馴化,就變成了一隻可愛的狼狗,為村民看家護院,得到了村民的喜愛。一個逃犯說,是啊!善惡只在這一念之差啊!狼就永遠是兇狠的狼了。和尚說,狼是可以變成狗的啊!只要肯去掉它的惡性,一心向善。更何況人呢!人生在世,最害怕的就是一念之差,飲恨終身。另一個逃犯說,師父,我明白了,你是在用故事度我們啊!是啊,當時我們也是一念之差,落到了現在這個地步,現在想起來真是後悔莫及啊。師父,我們已經想好了,明天我們下山就去自首。和尚點了點頭,念了聲「阿彌陀佛」。【故事網路】摘編

⑻ 歷史課前演講小故事

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後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後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裡,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後,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里,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幹凈,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幹凈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臟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⑼ 語文課前三分鍾演講稿 最好是有意義的幽默小故事 要完整的 開...

你可以參考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里都教授給學生上課時講的小故事。

閱讀全文

與課前三分鍾演講稿小故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