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背水一戰是歷史故事嗎

背水一戰是歷史故事嗎

發布時間:2021-02-28 17:45:57

Ⅰ 背水一戰是哪個歷史事件

背水一戰

公元前205 年,漢將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10 月漢王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20 萬重兵,嚴密防守。
趙國謀士李左車對陳余說 :「韓信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勝仗 ,可謂是一路威風 ,現在他又乘勝遠征企圖攻下趙國,其勢銳不可擋。不過,他們運送糧食需經過千里之遙,長途跋涉。現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並進,漢軍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後面。這樣你暫時給我3 萬人,從小道出擊,攔截他們的武器糧草 ,斷絕他們的供給 ,漢軍不戰死也會餓得半死。你再在這里堅守要塞,不與他們交戰,他們前不能戰,後不能退,用不了幾天我們就可活捉韓信。」
陳余是個迂腐之人,又自以為是,他不聽李左車的話,還說 :「韓信的兵力很少,長途千里趕到這里又精疲力盡,像這樣的敵人我們都不敢打,別國會怎麼看我們,不是更瞧不起我們了嗎?」陳余沒有採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探聽到這種情況,很高興,慶幸自己碰上這樣一個迂腐將領 。於是就將軍隊安營紮寨在井陘口30 里的地方。到了後半夜,韓信又派精銳騎兵 2000 人 ,每人拿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爬上附近山頭,埋伏起來。然後韓信又派出1 萬人沿著河岸背水擺開陣勢。背水歷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陳余得知消息,大笑韓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滅亡。
天亮後,韓信豎起帥旗,大張旗鼓地開出井陘口,趙軍立刻迎擊,兩軍激戰很久。韓信、張耳假裝敗退,丟盔棄旗向河岸陣地靠攏。陳余則指揮趙軍拚命追擊。漢軍背水而戰,非常勇敢。
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 輕騎兵 ,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賓士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久戰不能取勝,也抓不住韓信,想收兵回營,回頭一看軍營里已全部插起了漢軍的紅旗,以為趙王已被俘虜,頓時軍心動搖,紛紛逃跑。這時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大敗。士兵們殺死了陳余,抓獲了趙王。
背水之戰本立於必敗之地,韓信卻打了個漂亮仗,從此威望更高了。

Ⅱ 成語背水一戰的歷史故事

背水一戰的故事解釋:
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後路,決一死戰。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Ⅲ 背水一戰是不是歷史故事

是的 還被改變為一部電影 你去看看吧

Ⅳ 背水一戰指的是 哪個歷史人物

韓信。

成語背水一戰的故事: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漢將軍韓信率軍攻趙,穿出井陘口,命令將士背靠大河擺開陣勢,與敵人交戰。韓信以前臨大敵,後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拚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相關典故: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韓信是楚漢戰爭中的軍事奇才。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數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趙國。

成安君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占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准備迎戰。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

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面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後面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余不聽,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里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

韓信探知消息後,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紮下營來。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

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其餘漢軍吃了些簡單干糧後,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綿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後,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陳余率全軍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陳餘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

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里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余戰死,趙王被俘。

戰後,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面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麼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4)背水一戰是歷史故事嗎擴展閱讀

文獻出處原文:《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

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

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譯文: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斗隊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天剛蒙蒙亮,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

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再和趙軍激戰。

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耳新已進入河邊陣地。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

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沖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

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

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慌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Ⅳ 背水一戰是哪個歷史人物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數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趙國。成安君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占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准備迎戰。
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面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後面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余不聽,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里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
韓信探知消息後,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紮下營來。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
其餘漢軍吃了些簡單干糧後,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綿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後,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陳余率全軍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陳餘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
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里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余戰死,趙王被俘。
戰後,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面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麼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喻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Ⅵ 背水一戰是出自歷史故事還是出自神話故事

歷史故事,講的是韓信的故事《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 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Ⅶ 背水一戰的由來故事是怎麼樣的

韓信當上了大將軍,開始施展他的軍事才華,為劉邦制定了奪取天下的戰略部署,劉邦十分器重他,只後悔沒早點兒發現這人才。不久,韓信便率領大軍東出陳倉,迅速攻佔了關中地區。他打了幾次勝仗之後,帶領數萬兵馬,直撲趙國。趙國已知道韓信帶兵過來,准備和韓信大戰一場。趙國的兵馬有20萬,遠遠超過韓信。趙國的謀士對主帥獻計偷襲漢軍,主帥竟沒有採納這可以大勝的計謀。

這消息被韓信知道,他暗自高興,便大膽進兵,部隊到離趙軍30里處停下扎營。半夜裡,韓信開始調撥軍隊。他選了2000人的輕騎兵,命他們每人手拿一面軍旗,抄小路隱蔽起來,並告訴他們說:「一會兒,趙軍看我們撤退,必然會全部出動追擊我們,你們就趕快佔領趙營,把他們的旗子和我們的旗子對換。」

韓信又派出上萬人作為先頭部隊,靠著水邊擺開陣勢。趙軍見此情景,全都大笑起來說韓信不懂用兵,因為背水設陣,沒有退路,這是兵家諱忌。

天亮後,韓信命令,一面擂鼓,一面率軍向趙軍沖去,趙軍出營迎擊,雙方打得難分難解,未分勝負。韓信便假裝被打敗,把旗號也給丟了,領兵奔往駐扎在水邊的部隊。兩股部隊匯集在一起,又與趙軍展開激戰。趙軍全部出動,想把韓信全軍消滅。漢軍背水而戰,無路可退,兵將全都拚死作戰,以一當十。在這里,韓信靈活地運用了《孫子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一法則來擺兵布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先前隱蔽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已傾巢而出,營帳已空,便依著韓信的部署,佔領趙營,把趙軍的旗幟全都拔掉,換上了漢軍的旗幟。

趙軍半天不能取勝,便想暫時收兵回營,誰知一看,自己的營帳全插上了漢軍的旗幟,都以為漢軍已經把自己的營地佔領了,殺了主帥,頓時陣勢大亂,兵士們各自逃命。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大獲全勝,不但殺死了趙軍的主帥,還俘虜了趙王。

後來「背水一戰」成為一個成語,專指在重大壓力下取勝的關鍵行動。

Ⅷ 背水一戰是誰的故事

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拚死奮戰。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背水一戰: 背水布陣,作最後的殊死戰斗。指最後決一死戰。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叄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圍魏救趙: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自此,孫臏便聞名天下了。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聞雞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Ⅸ 背水一戰反映的歷史事件

項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贏得巨鹿

閱讀全文

與背水一戰是歷史故事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