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趙雲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雲!」
自古以來,趙雲就以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雲的生平說一下。
趙雲,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余(約合180厘米)。 在《三國演義》裡面,趙雲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 第二天,趙雲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雲殺回去了。 可是沒過幾天,趙雲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借口回家了,然後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雲已經換了兩次「老闆」,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後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後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可讓趙雲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 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雲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裡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雲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雲保護好了物資,理應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雲也沒計較。
趙雲最後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雲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 有一首詩是趙雲一生的評價,它是這么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中國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則徐,李白,杜甫,藺相如.....
如果有人問我我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一定會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大堆。但是在這么多的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候蜀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問題清晰.明確。
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講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個據一方,相互討伐。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孫權手下的大將周喻,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有一次,周喻讓他在10天之內造好10萬只箭。諸葛亮對周喻說,3天內就造好10隻箭,第3天讓周喻派500個士兵來到江邊搬箭。諸葛亮叫來魯肅來幫忙,撥來20條快船,每船30個士兵,船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蓋好,不讓魯肅告訴周喻,第1天和第2天,諸葛亮沒有動靜,第3天4更時,諸葛亮秘密的把魯肅接到船里,船用繩索連著。江面上霧很大,船到了曹寨對面不到20里的地方,諸葛亮下令士兵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曹操見霧大,只叫弓箭手射箭,等到船上都叉滿了箭後,諸葛亮讓大家說「謝謝曹丞相的箭」,一會船順風順水的劃走了。
這個故事大致看完了,你可能在想,為什麼諸葛亮要選擇四更時去借箭,我想可能有4個原因,1.江面上霧非常大。2.天黑。3.周喻這時在休息。4.天黑,霧大,曹操不敢輕易出兵。
這個故事看完後,我覺得諸葛亮非常的會謀劃,他的大腦中充滿了智慧,我們要學習諸葛亮,遇到難事要自己多動腦子,不能全靠別人來幫助你,我們要讓腦筋多轉,讓我們更聰明。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霍去病
自古英雄出少年。
霍去病(公元前 140 --- 公元前 117年),西漢王朝著名的抗擊匈奴將軍,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少年軍事將領。漢武帝皇後衛子夫的外甥。
公元前二世紀初,匈奴冒頓單於統一了匈奴各部,匈奴迅速強大起來。漢高祖劉邦曾親征匈奴,結果被冒頓單於殺得大敗,幾乎被俘。以後的漢文帝,漢景帝也因國力不夠強盛,只好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忍辱負重。
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與匈奴的斗爭已達到白熱化程度。匈奴屢次入侵,漢武帝一改以前的和親政策,開始了對匈奴的反擊戰爭。
公元前123年,漢武帝正式發起對匈奴的反擊戰爭。
這時,剛剛年僅18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出征,漢武帝見霍去病少年英武,遂封他為「驃姚校尉」,挑選了800名精銳騎兵歸他指揮。霍去病率領這800騎兵,遠離大部隊數百里,在茫茫大漠里奔襲數百里尋找敵人蹤跡,對匈奴首腦部分發起閃電般的襲擊。殺敵2000多人,內有多名匈奴貴族。漢武帝知道後大喜過望,封霍去病為冠軍侯。霍去病的首戰,就以驕人的戰果向世人宣布,一位少年將軍橫空出世了。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又成功的指揮了河西之戰。
河西地區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以西,祁連山一帶,是漢朝通向西方的黃金通道。當時的河西地區一直被匈奴侵佔,成為匈奴渾邪王的領地。漢武帝想與西域各國取得聯系,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於是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發動了河西戰役。
在河西一戰中,霍去病指揮數萬騎兵,迂迴數千里,消滅了數萬匈奴,接著又接受了匈奴渾邪王的投降,霍去病成功的收復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之路。
霍去病指揮的河西之戰沉重的打擊了匈奴的力量。匈奴人非常傷心,他們悲哀地唱到:「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在匈奴人的心目中,這時年僅20歲的霍去病,已經成為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少年戰神。。
河西之戰結束後,漢武帝為了獎勵霍去病的軍功,在長安為他建了一座豪華的住宅。霍去病當即以鏗鏘豪邁的語言回答:「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公元前119年,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而霍去病毫無爭議的成為了漢軍的主帥。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長途奔襲兩千多里,對匈奴左賢王部進行攻擊,消滅匈奴7萬多人。霍去病在匈奴人的狼居胥山上建立起高壇舉行祭天封禮,以此慶祝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羅斯貝爾加湖,方才凱旋迴朝。回朝後被漢武帝拜為大司馬一職。而這時的霍去病年僅22歲。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不幸病逝,年僅24歲。在他從18歲到24歲這短短的幾年中,他參加的大規模征討匈奴的戰爭就有6次。這些在乾旱荒涼的沙漠地區的進行的戰斗,雖然條件非常的艱苦,但是霍去病在戰爭中取得了全部戰役的勝利,為西漢王朝的安定立下了赫赫戰功!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就是霍去病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的真實寫照。
李白有詩《胡無人》贊霍去病雲: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
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
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這首詩彷彿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廣袤的大漠荒涼寂靜,寒風如霜。奔襲千里的騎兵汗濕鎧甲,嚴陣以待。旌旗掩掩之下,跨坐在西域汗血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現在,只要大將軍揚眉劍出鞘,這嚴陣以待的數萬鐵騎就會如怒海驚濤長驅千里勢不可擋···
㈡ 歷史人物趙雲有哪些歷史故事
趙 雲 生 平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公元年生。書中描寫他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公元194趙雲初仕公孫瓚,三國演義中趙雲在磐河之戰解救了公孫瓚,並與河北名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在三國演義的記述趙雲是一名萬人敵的猛將,他一生中與他交手的名將並不多,所殺名將則更少,就三國演義里提到的,在公元201年汝南與曹操軍作戰時斬殺「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覽,三十餘合戰敗「河北四庭柱」之一張頜。劉備初到荊州時,趙雲斬殺山賊張武,搶得的盧馬獻與劉備。公元207年趙雲斬殺來犯新野曹仁部將呂曠,並以十數合戰敗李典。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擊劉備至當陽長坂,劉備丟下妻子南奔,趙雲一面抱著幼主劉禪,一面保護劉備之妻甘夫人,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倖免,後趙雲被封為牙門將軍。在三國演義中當陽長坂是趙雲的成名戰,長坂坡中趙雲進出先後救出陷入敵陣的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殺夏侯恩奪得名劍青gang,斬殺曹洪部將晏明,夏侯n部將鍾縉、鍾紳,唬退張he,力戰焦觸、張南、馬延、張(豈頁)四將,在曹操軍陣中往來沖突,如入無人之境,共斬曹營名將50餘員,當時曹操亦贊曰:「真虎將也!」。諸葛亮對於智勇雙全的趙雲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借東風畢後就是依靠趙雲接應,那時趙雲射斷吳將徐盛船上篷索,也顯示出了他過人的射技。劉備到東吳娶親時,諸葛亮也放心地將保衛工作交給趙雲,而趙雲也不負所託達成了諸葛亮的計謀,這也是與趙雲本身謹慎細致的個性分不開的。孫權為了奪回荊州所使用長使張昭的計謀,欲將劉備之子劉禪作人質換取荊州,「趙雲截江奪阿斗」更是他勇武與見識獨到之處。公元211年趙雲入川沿江西上江陽,與諸葛亮會師成都。攻克成都後,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因劫糧被魏將張he、徐晃圍困,趙雲於漢水營前往接應,斬殺魏將焦炳,沖入曹軍重圍,戰退張he、徐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趙雲救出黃忠,所到之處,無人敢阻。曹操見亦驚嘆:「昔日當陽長坂英雄尚在!」。後在漢水以拒曹軍,佔得曹軍營寨,劉備贊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稱趙雲為「虎威將軍」。公元223年,趙雲升中護軍、征南將軍,封為永昌亭侯,再遷為鎮東將軍。公元225年,南蠻叛亂,趙雲、魏延為大將隨諸葛亮征討南蠻,趙雲斬殺三洞洞主之首金環三結。在三國演義里趙雲於公元228年隨諸葛亮北伐,在鳳鳴山與西涼魏將韓德一家作戰,趙雲刺死長子韓瑛,刺倒四子韓琪,射死三子韓瓊,生擒二子韓瑤,後再刺殺韓德(滅門?),威震諸軍,而此時趙雲年已七旬。三國志里公元228年趙雲與鄧芝與魏帥曹真對陣,兵少敵強,在箕谷失利,但由於趙雲召集部眾,固守陣地,不至大敗,撤軍後趙雲被降為鎮軍將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因馬謖失守街亭而撤兵,趙雲、鄧芝斷後,趙雲抵擋郭淮,刺死蘇喁,殺退萬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騎,輜重等物,亦無遺失」。公元230年,趙雲於成都病故,享年76歲,追謚為順平侯。在三國演義中縱觀趙雲一生,一世英名從未受挫,得善始善終,與他同為五虎上將的關羽、張飛則顯得不如他了。趙雲有二子,長子趙統,承襲父爵,官至虎賁中朗,督行領軍;次子趙廣,任牙門將,隨姜維出征,參加沓中之戰陣亡。
㈢ 我所敬佩的歷史人物
我眼中的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諸葛亮,字孔明,南陽人氏,人稱「卧龍」。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他輔佐劉備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歲。
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佔有這么大的位置,是因為他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軍事家。「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
、「七擒孟獲」和「空城計」等,充分顯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膽果斷,善於發現敵將的弱點,攻其不備。他根據自然現象,巧用大霧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範例。他利用司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計」,嚇退了追趕蜀兵的魏軍。
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為了使農民更方便地灌溉農田,發明了腳踏水車。為了解決軍糧運輸的困難,發明了「木牛流馬」。據說木牛流馬的肚子裝糧草,把舌頭一扭就會走動或停止。
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廬」以知「三分天下」,使劉備能有安身之處。他的「聯吳攻魏」的策略,使蜀兵節節勝利。他採取「撫民生息」的方針,讓蜀國一步步走向強盛。
諸葛亮有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劉備在「三顧茅廬」時,聽到農夫唱的歌詞,就是諸葛亮寫的。可惜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
諸葛亮,這位有傑出成就的軍事家、發明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
㈣ 《我崇拜的歷史人物》作文500字到800字,求,快些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讓我感動的歷史人物作文400字字600字800字1000字1200字1500字
即使是個了千年,那些曾為了國家拼搏的愛國將領的名字,也不會像沙子一樣被風捲去。他們就像墊腳石,為中華的文化精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對於我來說,岳飛是我所了解到的英雄中最厲害的一個。
岳飛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父親是在他出生不久後的一場暴雨中淹死的。岳飛和他的母親坐在缸中逃了出來。他學習認真,進步很快,十幾歲就成為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北宋末年,岳飛建立起岳家軍,去攻打侵略軍,收復國土。那一年,岳飛才20歲。
侵略者的狂暴與貪殘令人怒不可遏!當中原大好河山踐踏在金人的鐵蹄下,岳飛就決定長驅北進,摧毀敵人老巢。岳飛很愛護士兵,士兵也很願意和他打仗。岳飛說過,有傷的人可以不用去打仗,而傷員們卻從不把上市放在心上,沒有一個人掉隊。金軍猛將兀術曾派10萬大軍要和岳飛比個高低。這大軍中有3000多名鐵浮圖和拐子馬,被人稱為常勝軍。而岳飛身邊只有5000的士兵。岳飛吩咐大家把軍斧綁在長桿上,每個士兵都拿一把鉤鐮槍。士兵按岳飛的吩咐『上砍敵頭,下砍馬腿』的方法,把敵人殺得血流成河,屍積如山。岳飛則揮動八十多斤的大錘,把兀術打得一下子跑開了。岳飛帶領岳家軍把金軍打得像喪家的狗,金軍的將士都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他們只要聽到岳家軍來了,就嚇得掉頭跑。
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秦檜等人強加給岳飛『莫須有』的罪名,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臣子究竟是有罪,還是一片精忠報國之心?即使歷盡萬古千秋,當論功行賞時,也永遠不會輪到往日奸臣的頭上。人世間的黑暗,總有過去的時候,光明不久就會到來!岳飛雖然離開人間已幾百年,但他那種大義凜然的愛國之情不會泯滅,他那高大的形象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古人並未遠去,他們是用自己的身軀為下一代的人搭建了一座前進的橋,那是一座永不放棄、凝聚著愛國之情的橋。那應該是每個人一生的必經之路。
㈤ 我最敬佩的歷史人物200字
我最復敬佩的歷史人物
諸葛亮制的大名在中國家喻戶曉,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發明家,他是我最敬佩的一個歷史人物。
那就說說諸葛亮的故事吧。就從木牛流馬的故事開始。諸葛亮要領兵打仗,糧草供應不上那是常有的問題。因為西蜀道路崎嶇,有許多崇山峻嶺,不解決運送糧草的問題,蜀軍就會不戰自退。諸葛亮日日夜夜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最後,他終於發明了一種似牛像馬運送糧草的東西。這些木牛流馬不僅不吃不喝,而且力氣很大,可以馱運很多糧草。這下蜀軍的後顧之憂解決了,有了木牛流馬以後,諸葛亮帶領蜀軍打了很多勝仗。諸葛亮這種愛東腦思考的精神值得我敬佩。
諸葛亮還有許多故事,比如「草船借箭」,一夜之間就借了十萬只箭;「借東風」,不僅給周瑜治好了病,還大了勝仗;「七擒孟獲」,諸葛亮七擒七放孟獲,說明他計謀多。
諸葛亮的智慧、知識令我敬佩。
㈥ 初三作文,500字《我最崇拜的歷史人物》
你是金暉的?????
魯迅
在我開始識字的時候,我所知道姓魯的只有三個。一個是倒拔垂楊柳的梁山好漢魯智深,再一個是班門弄斧中說的那個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魯班,我還模模糊糊的記得有個叫魯迅的,我只知道他的文章很難懂。上了五年級學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才覺得他充滿了正義感。從此我開始讀魯迅的文章,魯迅便在我心中樹立了高大的形象。它比魯智深還英勇,比魯班還聰明,是一個把雜文視為匕首和刀槍,勇於跟反動派作斗爭的偉人。
在眾多的作家群中,魯迅是突出的一個,也是特殊的一個。與其他舉世矚目的文豪相比,人們不禁要發出疑問:僅僅是寫些短小的結構雜文,小說的魯迅,何以在世界文學史上獨樹一幟,放出奪目的異彩?是的,魯迅沒有莎士比亞的累累巨著,沒有盧梭的長篇自傳,也沒有雨果那曲折、動人的小說情節。然而他的確是位偉大的作家,因為他首先是位偉大的戰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卻異常地清醒與敏銳,他不屈地戰斗著、抗爭著,以思想作劍,寸筆為槍,劃存漫漫長夜,挑出些許亮色.
讀魯迅的作品,實際上是在了解魯迅的為人。他敢罵,罵苟延喘、陰險狡詐的「落水狗」,罵奴顏卑膝,貌似中庸的偽君子;他敢論,論國民眾生的劣根本性,論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劇之源;他敢抨擊,抨擊狂人眼中「吃人」的世界,抨擊把孔乙己推上絕路的封建禮教;報敢吶喊,為艱辛而麻木地生活著的閏土,為愛四大權力壓迫的祥林嫂。他嫉惡如仇,使那些反動御用的文人們捉襟見肘,心驚肉跳,使病態社會的千瘡百孔暴露無遺。他的幽默中閃爍出睿智與深刻,內中包含的是一顆憂憤深沉的愛國之心!
這,就是魯迅。他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消失了,又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讓我們發揚魯迅精神,把病態社會的千瘡百孔暴露無遺,人人內心中包含著一顆憂憤深沉的愛國之心吧!
冰心
冰心,這位當代文學巨匠,這位世紀老人走了。她一生都在享受著自己對別人的愛。這種愛,已融入了這個世界,永遠不會離開我們;冰心奶奶一生給我們講了無數個平凡而美麗的故事,那麼也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冰心奶奶小時候那些平凡而美麗的故事吧!
1900年10月5日的夜晚,月光如水,萬籟俱寂。子夜時分,福州隆普營謝家宅里突然傳出嬰兒的呱呱哭聲,那就是冰心來到人世間的第一聲啼哭。
冰心自幼聰慧好學,特別喜歡聽故事。為了鼓勵她用心學習,當時擔任她家塾督師的舅舅楊子敬常對她說:"你好好做功課吧,等你做完了功課,晚上我給你講故事。"舅舅給她講的第一部書是《三國演義》。那曲折的情節,鮮活的人物深深吸引了小冰心。等講完 一段,舅舅總是再講一回。為了每天晚上都能聽"三國"的故事,她學習更認真了,功課總是做得又快又好。可是,舅舅晚上常常有事,不能給她講"三國",有時竟停了好幾天,這可把小冰心急壞了。不得已,她只好拿起舅舅的《三國演義》來看,這時她才7歲。最初,她大半看不懂,就囫圇吞棗,硬著頭皮看下去,不懂的地方,就連猜帶蒙,有時,居然被她蒙對了。這樣,她慢慢地理解一些書的內容了,她越看越入迷,看完《三國演義》,又找來《水滸》、《聊齋志異》…… 母親見她手不釋卷,怕她年紀過小,這樣用功會傷了腦子,便竭力勸她出去玩,她不肯。母親只好把書給藏起來,可不知怎麼搞的,那些書總是神不知鬼不覺地又被找了出來。
有一次,母親讓她洗澡,她就在澡房裡偷看書,直到洗澡水都涼了……,母親生氣地奪她手中的《聊齋》,撕成兩半,扔到牆邊,小冰心望望母親,又看看那本心愛的書,膽怯地挪到牆角,撿起那本書,又接著讀了下去。這一來,倒把生氣的母親逗樂了。
冰心不但把讀過的書都用心記住,還時常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別人聽。假日時父親帶她到軍艦上去玩,水兵們聽說這個七歲的孩子會講"三國"的故事,就紛紛圍住她,當小冰心神氣而又一本正經地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時,眾人被她那稚氣的神情逗得捧腹大笑。聽完故事,水兵們拉著她的手,稱贊她聰明伶俐,並把他們在航行中用來消磨時光的小說包了一包,送給冰心作為"講書"的獎品。回到家裡,小冰心迫不及待地打開那包書,那都是些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早期翻譯的歐美名家小說,這些書令小冰心愛不釋手。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書,大都在書後印有書目,她從書目中看到了林紓翻譯的其它歐美名家小說,就按書目去尋找別的小說來讀,於是,她開始接觸外國文學作品。
十歲時,冰心又學了《論語》、《左傳》、《唐詩》。她對唐詩抱有興趣,很快就能背誦許多有名的詩篇,並開始學做對聯。有一回,老師剛說:"雞唱曉"。她就脫口而出:"鳥鳴春"。老師一愣又說:"榴花照眼紅"。她略思片刻,便從容應道:"柳絮籠衣白"。這可把老師樂壞了,連連稱贊說:"對得好,對得好。'榴花照眼紅'只是描寫了石榴花開的景象,只是靜物,而'柳絮籠衣白'除了柳絮飄揚的景象外,還出現人物"。
祖父謝鑾思見冰心很有出息,從心裡感到欣慰,但從不當面誇她。一天晚上,祖父對她講起了貧寒的家世。原來謝家先輩世居福建長樂橫嶺,清朝末年,冰心的曾祖父為災患所迫,來到福州學裁縫謀生。一年春節,曾祖父去收工錢,因不識字被人賴了帳,兩手空空地回家來。正等米下鍋的曾祖母聞訊,一聲不吭,含淚走了出去。等到曾祖父去找她時,她正要在牆角的樹上自縊,曾祖父救下了她,倆人抱頭痛哭。他們在寒風中跪下對天立誓,將來如蒙天賜一個兒子,拚死拼活也要讓他讀書識字,好替父親記帳、要帳。他們一連生了五胎,才得了個兒子,夫妻倆克勤克儉,終於讓謝鑾思成為謝家第一個讀書人,而四個女兒卻因家裡貧窮不能讀書。 說到這里,祖父撫摸著小冰心的頭說:"你是我們謝家第一個正式上學讀書的女孩,你一定要好好地讀啊!" 小冰心張大眼睛,久久地望著祖父。
那個夜晚,祖父那期盼的眼神,那語重心長的話語深深地烙進了她的心裡。
㈦ 我最崇敬的一個歷史人物(長篇文章)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國的、為數不多的偉大封建政治家,還是多才多藝的學者。錢宗范在《康熙》中說:「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歷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這里就康熙的才能補充一些例子:
康熙的漢文水平很高,中國歷史知識豐富。「城高千仞衛山川,虎踞龍盤王氣全。車馬往來雲霧里,民生休憩在當前。」他的這首《登高詩》被譽為帝王詩。康熙六巡江南題詞很多,如為濟南趵突泉題「激湍」、「源清流潔」,為珍珠泉題「清漪」、「潤物」,為鎮江金山龍禪寺題「江天一覽」,為濟南省城書院題「學宗洙泗」,為錢塘江龍王廟題「恬波利濟」,為陸秀夫祠堂題「忠節不磨」,為米芾海獄庵題「寶晉遺蹤」。題詞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漢文水平和豐富的中國歷史知識,題詞的書法也很好。康熙善學。宣城梅觳成、泰州陳厚耀人值南書房,康熙教過他們算學。
康熙善射。他晚年對近御侍衛說:「我自幼至老,用鳥槍弓箭射死老虎135隻,熊20隻,豹25隻,猞猻10隻,麋鹿14隻,狼132隻,吹哨引來而射死的鹿幾百隻。射獲其餘野獸不計其數。曾一天之內射兔318隻。」
康熙有豐富的水利知識。他六巡江南視察河工,對每項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體指示。他最後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親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開河才去的。經過實地考察,他正確地予以否決。
康熙的精神品質遠遠強過於他身體的特性。他生來就帶有世界上最好的天性。他的思想敏捷、明智,記憶力強,有驚人的天才。他有經得起各種事變考驗的堅強意志。他還有組織、引導和完成重大事業的才能。所有他的愛好都是高尚的,也是一個皇帝應該具備的。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康熙帝在其祖母太皇太後孝庄文皇後的幫助下,在康熙八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斗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收復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勝利地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清)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六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8歲(1661年)即位,14歲時親政,16歲時鏟除了權臣鰲拜。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1681年),從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手中收復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東北邊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作為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從此建立會盟制度和避暑山莊外藩朝覲制等,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積極鼓勵墾荒,廢止滿清初年殘酷的圈地令,實施更名田;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利工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決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文化上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同時他對西學也有濃厚的造詣,在天文學、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物理學、化學、葯學(奎寧)、醫學(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種痘,以預防天花)等方面都進行了涉獵。康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數學修養最高的帝王,我們至今沿用的「根」、「次」、「方」等數學名詞就是他親自命名翻譯的。
[編輯本段]收攬士心,崇尚儒學
康熙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文件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並且康熙二十五年(1713)康熙帝於暢春園舉行千叟宴,邀請年逾65歲的老人參加,不論滿漢,給人以滿漢融洽和樂的印象。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的方面。他在收復台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穀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皇後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數十年後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傳位給胤禛的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鍾愛胤禛之四子弘歷(未來的乾隆帝)而傳位於他,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無論如何,此一傳位爭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奇案之一。康熙在位期間被臣民稱為「康熙盛世」。他安葬在直隸遵化馬蘭峪,陵號景陵。
[編輯本段]鏟除鰲拜,集中帝權
康熙即位之時,清朝處於雖然建立,但國家正百廢待興的局面。而康熙雖然當了皇帝,但因為年幼,國家大事的決斷基本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這四位輔政大臣,索尼居首位,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蘇克薩哈富有才幹,但與鰲拜不和。其後的遏必隆則為人圓滑,不與人爭鋒。對權力最有野心的是鰲拜。為了在索尼退下之後掌控朝政,鰲拜一方面拉攏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擊蘇克薩哈。在處理朝政時,鰲拜十分專橫,根本不將康熙帝放在眼中。
康熙以退為進,在祖母的支持和幫助下,一方面避免與鰲拜發生正面沖突,一方面韜光養晦,專心學習治世本領,並尋找適當時機剪除鰲拜。
1667年6月,索尼去世。十二歲的康熙決心廢除四大臣輔政體制,實行親政。7月,實行親政大典。不過,康熙雖然親政,但原有輔政體制卻未能發生變化。為了使康熙能夠及早親政,並迫使遏必隆和鰲拜也交出權力,蘇克薩哈在康熙親政第六天上書請求退隱。在康熙尚未做出反應之際,鰲拜羅織了24條罪狀陷害蘇克薩哈,並強迫康熙將其處死。清除了蘇克薩哈後,鰲拜更加肆無忌憚,朝廷所有政事,均由其決斷;對於康熙帝的有些詔令,他也敢公開抗旨。這些使康熙意識到該是剪除鰲拜的時候了。康熙考慮到鰲拜親信黨羽遍布朝野,所以決定設計將其鏟除。
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鰲拜,一方面選擇一群身強力壯的少年練習撲擊之術。1669年5月,康熙決定採取行動。他首先將鰲拜的黨羽以各種名義派出,削弱鰲拜的勢力,然後派人將鰲拜召入宮中擒獲。鰲拜的黨羽在此之後也被一一擒拿。
他下詔說:「鰲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功,貸其死,籍貫沒拘禁。」 也就是說,鰲拜因立過許多戰功,所以免於一死而終身監禁。對於其黨羽也給予了不同的處罰。同時恢復了蘇克薩哈的職位。這種措施穩定了滿清的朝局。康熙剪除鰲拜後,廢除了輔政體制,收回了硃批大權。自此才真正開始了親政。
[編輯本段]治國之本,崇儒尚佛
康熙選擇了儒家思想。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冊第80頁)。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布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康熙帝的這一態度為清朝內部持續數十年的文化紛爭(也是治國方略的紛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但信奉儒家思想的康熙因受祖母的影響,也受到佛家思想的影響。每當天下發生災禍,康熙常常視為對當政者的警示。比如康熙十八年發生地震,康熙下詔說:「朕躬不德,政治未協,致茲地震示警」。因此要求臣下自省,廉潔。康熙二十六年,天下大旱。康熙下詔說,這都是由於自己缺少涼德「不能上格天心」而造成的。
[編輯本段]政治一統,制度完善
在政治上,康熙進一步加強了皇權。他表示「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清聖祖實錄》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為此,他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幹預旗務的權力,破除「軍功勛舊諸王」統兵征伐的傳統,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另一方面,康熙將用人之權、獎懲之權親自控制,不許大臣干預;並設立密奏制度,以廣泛體察下情。這種統治方式為被雍正、乾隆二帝繼承和發展,並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康熙帝在加強皇權的同時,也著手完善滿清官僚政治制度。有兩個現象值得特別注意:一是康熙九年八月將內三院改為內閣,從此內閣作為滿清法定中央政府、作為官僚政治的重要象徵,其地位穩定下來並一直存在到清末;二是康熙二十三年開始纂修《大清會典》。這是清代第一部重要的政典。《大清會典》於康熙二十九年完成,共162卷。從此,清朝官僚政治的運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實現了政治運作的規范化。
[編輯本段]用人方面,任人唯賢
康熙任用了一大批敢於直言的清官。比如康熙二十六年,康熙說:「堯舜之世,府修事和,然且兢兢業業,不敢謂己治已安。漢文帝亦古之賢王,賈誼猶指陳得失,直言切諫。今但雲主聖臣賢,政治無闕,豈國家果無一事可言耶?」 他要求大臣們盡心職業,視國事如家事。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百姓富足
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其一,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滿清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康熙在詔書上說:「自後圈佔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給還民間」,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清初規定墾荒三年內免稅,以後改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墾荒田十年後征稅。這一政策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原種之人,令其耕種」,永為世業,號為「更名田」。這些農民成為自耕農。這一政策將直隸、山東、山西、湖廣、陝西、甘肅等地廢藩田改為民地,自耕農大量出現。其四,改革賦役制度。1646年(順治三年),清廷以明萬曆時舊籍為准,著手編纂《賦役全書》,到1657年(順治十四年)完成。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刪除全書上的田賦尾數,重新編成《簡明賦役全書》。為了防止地方官吏的私征濫派和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在催征辦法上也不斷改變,如從發給花戶「由單」到「串票」(二、三、四聯等串票),再到「滾單」等。
此外,康熙還重視興修水利,大力修治黃河,終將「淮黃故道,次第修復」,暫時緩和了黃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脅,保證了百姓的耕種。
[編輯本段]軍事自衛,收復疆域
初步形成了剿撫並用的方針,即「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清聖祖實錄》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憑天道,俯愜人情,以萬不得已而用兵」(《御制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認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清聖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遏制了沙俄的擴張,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武力平定割據台灣的鄭氏家族,使台灣回歸;康熙還親征新疆准噶爾,擊敗噶爾丹,使蒙古土爾扈特臣服清朝。
[編輯本段]文化昌盛,禮教復興
康熙強調興禮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詔說:「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
在康熙倡導之下,編成了收字四萬七千多的《康熙字典》以及一百八十卷的《大清會典》,一百零六卷的《佩文韻府》,一百二十卷的《歷代題畫詩類》,九百卷的《全唐詩》,還策劃了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
[編輯本段]對內安撫,民族團結
在對邊疆少數民族的關繫上,康熙帝以撫慰為主,加強了邊疆少數民族對滿清的向心力。比如土爾扈特蒙古雖然受到沙皇俄國的控制,但仍心向中央政府,多次派人奉表入貢。
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冊封達賴政策外,還派兵於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間入藏,擊敗了占據西藏的准噶爾叛軍。此後,清政府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分理前後藏事務。
[編輯本段]康熙功績,可表萬世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清初人口從明末的五、六千萬急劇下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
此外,根據官方統計數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墾田面積從1651年順治時期的2,90億畝增加到了7,30億畝。像拋荒嚴重的兩淮地區,至康熙中期已「無尺寸之荒蕪」。因遭三藩叛亂而更加殘破的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開墾無遺。相應的是糧食價格從順治時期的斗米二錢(銀) 在康熙年間降到了0.5到0.6錢(銀) 。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內亂,將台灣收回,使中國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平定三藩
所謂「三藩」,是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來,他們各霸一方,形成幾股割據勢力。「三藩」都擁有大量武裝。特別是吳三桂,「功最高,兵最強」,積極儲將帥,習武備,使「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他們仗著自己日益壯大的力量,飛揚跋扈,不聽約束,給滿清以很大威脅。而且所耗軍費巨大。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齣散布檄文,煽誘鼓動。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叛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叛。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陷落,一時局面相當嚴重。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變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叛亂消息傳到北京後,年輕的康熙帝對「三藩」之亂採取了堅決打擊的措施。在康熙運籌帷幄的指揮下,康熙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八旗兵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康熙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
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被迫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1677年投降。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復。1678年八月,吳三桂死,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雲貴悉平。
此次平叛的勝利,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了滿清的統一。
[編輯本段]收復台灣
在三藩剛剛平定不久,割據台灣的鄭氏家族發生內亂。起因是1662年鄭成功病逝後,其子鄭經立。1681年,鄭經死後,其部將馮錫范等殺死了鄭氏的繼承人,改立鄭經次子克塽繼承延平王位。鄭克塽年幼,成為馮錫范的傀儡。康熙在此情況下,決心為了國家統一收復台灣。1681年七月,康熙下詔「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與將軍總督等統舟師進取澎湖、台灣」。
1683年,施琅率領戰艦三百,精銳水師二萬,進攻澎湖。經過七天激戰,清軍佔領了澎湖。不久,鄭克塽派人前來乞降,清軍進駐台灣。
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鳳山、諸羅),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統一管理下,台灣與大陸的關系更加密切。
[編輯本段]平定準噶爾叛亂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准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清朝,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也與清政府關系密切。
厄魯特蒙古的准噶爾部,從17世紀中葉以後逐漸強盛起來。特別到噶爾丹為汗時期,勢力更加強大。他不僅統治了厄魯特四部,而且佔領了天山南路各回城,勢力達到青海、西藏地區。為了實現割據一方的野心,噶爾丹與正在對外擴張的沙俄勾結起來,於1688年春,對喀爾喀蒙古發動了突然進攻。在清政府的幫助下,噶爾丹暫時退兵。
1690年,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率二萬多騎兵,向內蒙古大舉進攻。 康熙帝曾先後於1690年,1696年和1697年三次親征,耗費糧餉無數才打敗了叛軍。最後,噶爾丹染病死去。
噶爾丹叛亂被粉碎以後,喀爾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清政府設置將軍和參贊大臣率兵駐守科布多和烏蘇雅台等重鎮,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地區的管理和統治。
此後,滿清政府又先後平息了噶爾丹的侄子阿拉布坦的叛亂,青海和碩特部羅卜藏丹津的叛亂和准部貴族阿睦爾撒納在伊犁發動的叛亂。並改西寧衛為西寧府,設立青海辦事大臣,分蒙古族為二十九旗,加強了對青海的管理;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參贊大臣、劣謨大臣、都統等,率兵分駐伊犁、塔城等地,鞏固了對天山北路的統治。
[編輯本段]遏制沙皇俄國的擴張
明末清初,沙俄在亞歐大陸上不斷向東擴張,並於17世紀中期侵入了中國黑龍江地區。沙皇多次遣使來華,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關系,但因俄國侵佔中國領土等問題而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外,由於清初國內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紀80年代中期,康熙才對黑龍江地區的俄國據點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
俄國因內外問題一時無力在東方大規模用兵,遂希望議和,被康熙接受。1689年,中俄訂立了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和近現代歐美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條約。根據條約,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和直達於海的外興安嶺為中俄邊界,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土地的歸屬另行議定。這樣,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被確認為中國的領土。此後,俄國多次派遣使節和商隊來到北京,清政府還在北京建立了俄羅斯館供俄人
㈧ 三國里最喜歡的人物-趙雲
最好結合《三國志 蜀書 關張黃馬趙傳》來講,三國演義里的很多東西都是羅貫中編的,比如五虎上將,敗文丑等,要刪掉。
主要功績
1 長阪之戰,劉備丟失全部輜重和本部兵馬,兩個女兒被曹純活捉。劉備的甘夫人及子劉禪,在趙雲的奮力保護下才得脫險。
2趙雲也不僅是牙門將軍,他一度當了桂陽郡太守。劉備在離開荊州,前往益州之時,把他調回公安城,當「留營司馬」,對孫夫人及她的男女衛隊監視。孫夫人回江東企圖把阿斗抱走,他會同張飛,用武力強迫孫夫人留下了阿斗
3諸葛亮等在攻下江州後分兵三路,一路由張飛統領,經由墊江向北收服巴西(今西川閬中),出成都之北;一路由趙雲統領,沿江西下,直取江陽(今四川瀘州),再下犍為(今四川彭山東北),出成都之東南;一路由諸葛亮自己統領,由中路西下德陽(今四川遂寧東南),直取成都
4益州安定以後,許多人主張把成都城內外的土地房屋分配給諸將。趙雲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現在國賊禍亂漢室,切不可追求安樂,等到天下安定,諸將各回本土,安家立業。現在應該把土地房屋歸還給本土人民,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征調賦稅,這樣既能得民心,又能滿足財政軍備的需要。趙雲這番話很有政治遠見,劉備採納了,把土地房屋歸還了益州土著士民,著手蜀漢政權的建設。
5對於劉備的東征,在蜀漢內部,有些人是持異議的。如趙雲就曾對劉備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我們先滅掉曹魏,孫吳自然就會降服。現在曹操雖死,但曹丕篡漢,應當利用人們對篡漢不滿的情緒,早日出兵占據關中,控制黃河、渭水上游,討伐凶逆。關中、關東地區主張正義的人,一定會帶著糧食趕著馬車來迎接王師。因此,不應把曹魏擱在一邊,先和孫吳爭戰。戰爭一旦起來,一時解決不了,將造成不良的後果。」趙雲這一先進兵討伐頭號敵人曹魏的意見,是可取的。但劉備聽不進去,他奪回荊州的決心下定了
㈨ 對歷史人物趙雲的評價
個人武勇不錯,人品也很好,但總覺得他沒爆點,中規中矩。還有他不能獨擋一面